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动手较技歌诀六首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13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动手较技歌诀六首注解点评

    站式方圆,探让互掺,顶随相用,逼闪相连。

    存乎一心,骗为至关,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题名解】

    修炼峨嵋拳法一切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用能制胜”,这是专门为了峨嵋拳法攻防较技而做的“六首”歌诀。到底这六首歌诀中具体都论述了那些内容?只有一首一首的精心阅读,仔细研究,能够以文观法,在以形鉴真,就能得其精旨妙谛矣!下面就一一注解、点评论述之!

    【注解】

    ①、站式方圆,探让互掺,顶随相用,逼闪相连:

    双方攻防较技,未接触时的站式要符合六合一体的方正稳健,又要具备劲势圆融通灵万变无拘的能力;而又能具备“听探之良知、闪化无形的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机势;具备即时能“逆力以为揭掀的借力打人”又能“顺从以为进退之四两拨千斤”的相互为用的能力;必须做到“趋避”一致、“逼闪”相连的双控机制能力方能制胜。

    ②、存乎一心,骗为至关,有勇有谋,变化无端:

    或虚招之惊、或实招之取,虚实变化存乎一心;而真实意图不为对方所能察觉方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的有勇而又有谋略,才能达到见境生情、随机应变而用的自然力的能攻防变化万端皆可制胜矣!

    【译文】

    双方攻防较技,未接触时的站式要符合六合一体的方正稳健,又要具备劲势圆融通灵万变无拘的能力;而又能具备“听探之良知、闪化无形的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机势;具备即时能“逆力以为揭掀的借力打人”又能“顺从以为进退之四两拨千斤”的相互为用的能力;必须做到“趋避”一致、“逼闪”相连的双控机制能力方能制胜。

    或虚招之惊、或实招之取,虚实变化存乎一心;而真实意图不为对方所能察觉方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的有勇而又有谋略,才能达到见境生情、随机应变而用的自然力的能攻防变化万端皆可制胜矣!

    【点评】

    第一首歌诀中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内容,一是“站式方圆,探让互掺”的攻防机制、机制秩序的内容;一是“有勇有谋,变化无端”的攻防机制秩序灵活变通的虚实相间的至用制胜的内容。这两点历代前贤都有所清楚明白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攻防机制的“方圆”变化论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神、气、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浑合一之法身道体,乃通过“静练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劳”的方法。浑合如一之道体“静”,静则无不应。即听探的良知功能极佳,可测知彼之动变分毫不差,较技中有此极佳的听探之良知,可免去许多妄动之劳苦,故“浑之体”以静为用。故曰:以逸待劳。

      元之玄机,即“玄则元”,驭静以动。即以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动中亦静,是说在顺化的动变之过程,亦随时也听探着对方的变化呢。只有以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则自己法身道“体”之正,方能有出奇制胜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体的元之玄的出奇之进退之机,迟速奇正的幻转之妙,全部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即达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运用,便是出于无心。有感而应、应物自然,是修炼出来的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功夫艺境.此存在体内和中枢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机制,精熟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功夫艺境时才能达到因时而变,因力制人的出奇制胜之功夫艺境。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于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的顺随之法的修炼、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运用过程中的积累。只不过这样的用法,达到了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艺境时,就是“出于无心的自然之运用”的功夫艺境了。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三皇圣道所传之法。

      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说“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是指何说!如按“神、气、形”三者的本体而言,则“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灵神”,乃是“圆融”无形无象之体。有论为证:“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乃言全体之神是圆融之体的意思。神不圆融则不灵。内气象天乾,故内气的本体亦是圆融之体;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体自是方正之体。此本于古认识论的“天圆地方”说,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体”而论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此而论之。

      如以用而论。神与意合,神圆意方,内气体圆又自有方之用。外形体方,亦自有圆之用,因坤从乾以显其德。故外形从主于内气。自然可知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合如一之法身道“体”乃外圆内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体方圆变化之妙用了。此乃“万象不出一圆一方。拳之万象亦不出此一圆一方”之论断的精义。

      而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攻防变化之运用,皆本“曲化直发”的法则。曲化者,圆曲走化;直发者,方正直击而发。曲化者为静,从本“体”而论;直发者为动,从至“用”而论。故有“曲直变化”之妙的论说。即“以柔用刚”的方圆变化之法。

      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乃言内气外形“方圆立体”的发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点,此“方圆之立体”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体的方圆,即神、气、形三者浑合为一的道“体”所成之方圆。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也是说自己的道体“法身”之方圆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综合之最佳功能,谓之自然之神。《易》说“神明”,道家言“灵神”。皆是此自身内的综合功能的最佳状态。是通过系统修炼而得之。

      什么是“为无为无不为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之义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皆本“无争之争为争”。即遵依“道”的顺随为法,便是法“无为”的修炼。无不为者,是因物之所为也。即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为法,可达无不为之艺境。

      所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管是以内气、外形来论;还是以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的浑元法立论。或是以听探的良知和顺化的良能相互为用;外柔内刚的“以柔用刚”之二元合一法立论。还是以“动,静动,动”的三元合一法立论。皆以内外的动静互为其根为“伏机”,阴阳迭神其用的。此中阴阳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说的“阴阳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似万物的原始之初,即无形无象之“道”体的状态。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机妙用。又,非有浑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对“浑合之极,元始为尊”句的解说。

      非元之大,无所不能包容,无以显浑合如一之道“体”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所以说:“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如万物原始之初始,即无形无象,无状之状,乃道体本“无”。只有从此“无”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机妙用来。此正是“无生妙有”之精义。有无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从老子所论的“有从无处生”,“无”乃万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法则及其概念的。此乃传统拳学之特点。

      这里要论一论“玄”,何为“玄”?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文中说明:“无有同出,同谓之玄”。此说法表明了什么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说以论之。只好举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个茶杯,当有瓷土时,没有茶杯。当茶杯做成了,无有瓷土了。谁也不会将瓷土叫茶杯;谁也不会将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无茶杯;有了茶杯,无此瓷土。当我们以瓷土做茶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瓷土是由有化无,茶杯是从无到有。故老子说:此两者即“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在这里表明了:“对待世间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要用这种“有无同出”的观点去认识对待,就能把握成功。这样以有无同出的“顺逆”观点认识、看待事物变化的始终过程之法则、规律,是名玄观,研究用玄观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变化始终过程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学问名“玄学”。故知“玄学不玄,认识最全”。

      而《浑元剑经》基本上就是用这个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一切内容的。故知,其之所论,皆是真实的学问,修之可以证验,故是真实。

      玄学的基本观点:修炼皆应起于万物之初始的状态。即“道”体的存在状态。求得万有,再能回归到道体的状态。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静”功法,乃是复归本真于道体存在的状态,再求攻防变化之万有的招法。虽已生万有,然最终修炼还要回到这个道体的存在状态上来。是名“能与道合”。能与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道,初始从无到有,是无中生有的“造化”过程。有到极限,又由有化无,是以有入无的“神化”阶段过程。能修炼到以有入无的境界,便是“无为无不为”的无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应物自然之神明艺境。功到此时,可谓“绝学无忧”矣之绝学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至用之学问,即此也。

    虚实相间的“把势”功夫论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明唐顺之论拳》

    【阐释】

    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做势之时,有虚有实,所谓惊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

    此文开篇便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之练、用有别。即修炼拳术攻防之道有一定之势,内以修炼建立自身内的攻防机体、机制;外以明白攻防招法运用之要领,变换运用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内外双修,以备技艺娴熟精纯而能用于攻防较技之中以致胜。而所修炼的拳势在用于攻防较技时,则随彼意而用之,此乃为定势;应付其千万变化无一定之势。而不失势,即不失中正安舒、上下相随、动变平衡、相机而用的攻防之拳势。能作到攻防变化拳势之用而不失势,可谓之“把势”功夫。把势,又名“把式”。把势功夫。就是具有在攻防较技中能通灵至变的功夫,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形断意不断,意断神连”的生生不已的攻防功夫艺境。

    在较技攻防的具体实战中,攻防之拳势要有虚、实的区别。即有虚、有实之用,才为攻防变化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功夫艺境。所谓的“惊法者虚”,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虚张声势,惊吓对手的拳势,是虚招、虚手,现名为“引手”。能运用虚招、虚手而对手又不知为虚招、虚手时,才见虚招、虚手之法式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手法。所谓的“实招”,就是拿、打、踢、摔实取而用的招法手。实取之招法乃体现的是攻防技术掌握、运用的功夫艺境,是一个拳手的实际较技攻防制胜的能力。故虚、实拳势相互为用的的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拳手攻防较技实力的综合标准。只有势正招圆,才能见到虚、实手之妙用。

    在双方较技攻防的变化中常常存在拳势的“似惊实取,似取实惊”之手发招式的虚实变化之运用。正因为如此才有“拳亦以诈立”的说法,才能使对手不知我之真意为何,不知我的拳势虚实,而我却能虚招拳花一片,实取真打一线来战胜对手。

    因为在较技攻防中,我做势为惊法的虚招,对手不防,即时变为实取之势而用之,可立见制胜之效果;我随做势为实取的手法招势,对手有备而防,我及时将实取之招势手法变成虚手虚招而用之,便可保证不失势的状态,以再图进取制胜。由此可知,除自身要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土不离位的内在攻防机制的功夫外,又要有以听探用顺化的充分运用拳势的虚实招法见境生情随机变化的能力,才能保证“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的“把势”功夫的实施。

    拳势攻防的“虚惊实取”之相互为用的方法有如此之妙用,而能掌握虚惊实取相互为用之法并运用的精熟,全凭习拳者自己之用心了。兵家谚语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始致终。

    唐顺之先生为了让习拳者明白拳势攻防时的“虚惊实取及其相互为用”之能力如何而得来,又接着论述了修炼、至用的方法、过程、标准。

    手技愈精,愈多,用愈熟,愈騪、愈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则騪与狠者胜,数者备矣,乃可较敌。

    精:精熟也;不思而得,不期至而至之谓也。虽说手技要精,实乃指自身攻防机体、机制;及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各种攻防招法的应用都要精熟。前人在《交手法》一文中说:“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枢得环中,应变无穷”。这些内容,都是对“技法要精”的具体内容之论述。

    “手技欲精”,是广泛而言的。如他人不知的我知,他人不会的我会;他人会的我要精纯,他人知道的我要知道其来龙去脉,这才是“手技欲精”的真意。能做到顺随施手用招,粘走相生,分毫不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可谓之手技精吧!

    多:在手技精的基础上要广知多求。谚云:“一方拜师,八方学艺”,就是指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要多知多懂多会和多技多才多艺。如:明白了闪展之法,还要明白趋避、伸缩、开合、束展、进退等多种闪展的技法;具体的攻防招法要多知、多懂、多会、多用,防守方法要知道压、拦、搬、提、分、托、摘、搓、攉等多种技法的应用;攻击要知道直、刺、圈、劈、崩、靠、肘、截横、炮等多种打法的应用;各种攻防招法相互为用的变化能力,达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艺境。总之,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周身一家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攻防功夫具备,才能有无形无穷的攻防变化之运用。此“多”是在攻防“技法精”的基础上而说的。如此,才最有攻防实用的价值。否则,没有技法精纯,攻防招法会的再多,也属于无用。

    熟:是指攻防机制、招法的“运用”要纯熟。因为较技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变化,全凭见境生情随机用势,亦不容思虑,思虑则寸步难行。故而前贤认识到这一点,就提示了很多能纯熟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攻防的方法,如:拳不离手,曲不理口;拳脚要常踢耍,算盘要常拨拉等等。所谓熟之用,就是在较技攻防时能够见境生情的顺势而变,随时而用,因势而发,自自然然,顺随为法。但要知道,在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种攻防功夫层次艺境中,又有各自攻防功夫层次艺境的“熟”与“不熟”的区别。所以说:用欲熟,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始至终都要追求的艺境。

    騪: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及时到位,恰到好处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疾速”,而此“疾速”的解释应该是“不迟缓”。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动静有序,皆不犯“迟缓”之病;与对手攻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不犯“迟缓”之病,便是“騪”的概念。故在谈“疾速”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攻防时,亦不是指自己的动变之绝对速度,而是与对手的相对速度而言的,正如诀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解决“速度”的基本法则是:“意在人先,形随其后”,固有痛动速度变化规律可以求得。即你来我往,便是同动的精髓之所在;“退取速则迟,进取迟则速。”乃是同动速变的具体运用方法,这样解释,才是“騪”子所蕴涵的真谛。

    如果认为“騪”就是疾速,疾速就是急招快打,急招快打就能胜人,这是片面的认识。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运用的基本概念是“近打远”,不是“快打慢”。否则,就不会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法则了。

    古人“騪”的概念,是指相机之动,莫要迟缓。传统拳术攻防变化中的抢机夺势是要有一定速度要求的,也是在“意在人先”的前提下完成的。而这抢机夺势的速度之运用,要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才见功夫、才见效果。通过上述分析,理解前贤论“騪”的运用之含义,知道拆拳用招时“不迟缓”便是了。如果有人认为是“疾速”,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这乃是正确地认识。

    狠:是“不假”的意思,坚决、果断、不留情面;非凶狠残忍之狠,非狠心之狠。狠,不是快,不是猛,而是动不容情之真也的意思。因为,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稍容情面,用招施手不狠真,人立我跌。一方面言说自身攻防能力,一方面是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时该出手就出手,要果断,坚决,不犯犹疑之病。总之,不是发狠心之狠。否则,不会有“和颜悦色真刚毅”之拳诀的说法了。如果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发狠心,必定产生太过之病,反被对手利用而失败的可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乃“资敌屈辱”之过失也。“善战者不武”,就充分的说明了狠不是狠心。在传统拳术较技攻防的实战中也可以体会得到,快速出手用招而又发狠心必然会心浮气躁而头重脚轻、气喘胸闷,时处此种状况,自己已有败相何能言打呢?所以,理解前贤论手搏之道的五法,应以“技精、法多、熟用”三法为根本,只有具备了此三项功夫艺境,才能更好的掌握攻防节奏之快慢,才能更好地运用“虚惊、实取”的虚实变化,才能及时、果断、坚决、不留情面地给对手以狠狠的打击以致胜。

    下面我们再看看唐顺之先生又是如何认识此五法的轻重关系的,这对习拳者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唐顺之先生说:两个手技精的拳手一起较技,而攻防招法变化多、攻防技法多的拳手易胜;两个拳手的手技之精,变化之多,攻防技法亦多而相当时,同场较技,是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多而又运用熟练者易胜;而两个手技精、变化多、技法又多而又同样运用熟练的拳手同场较技,出手用招疾敏快捷者易胜。此疾敏快捷者,是指出手用招的切机适度、不犯迟缓而言;同样条件,用招出手坚决、果断而准确的胜。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前贤论拳强调拳术功夫中的手技要精,变化方法、攻防技法要多,运用又要纯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快、速、狠的用法及发挥其应有的攻防制胜之作用。

    通过对这两篇引文的精心阅读,得其精旨妙谛!对于 “动手较技歌诀第一首”中 “站式方圆,探让互掺”的攻防机制、机制秩序的内容; “有勇有谋,变化无端”的攻防机制秩序灵活变通的虚实相间的至用制胜” 的诀言之说法的精旨妙义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 家园 【原创】文章

      空空空,中中中,练到空时方始中。劝君莫学有中有,练到无形乃真功。要从有处求真谛,瞎子点灯白费蜡。

      【题名解】

      虽然初看只是简单的“三句歌诀”,却将峨嵋拳法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始终过程的全部内容蕴藏其中;大局观的法则已经展示了出来!故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皆应以此为鉴!

      【注解】

      ①、空空空,中中中,练到空时方始中:

      空则无身,空则无欲,空则无我,一片神行而已;无形用中枢,天地我为中——天心也、元神也、体用一元也,处中以制外、处近以制远,妙哉!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极”之无上艺境,方开始知道“中正安舒”为何事了!

      ②、劝君莫学有中有,练到无形乃真功。要从有处求真谛,瞎子点灯白费蜡:

      奉劝诸君修炼峨嵋拳法,莫要学习修炼有形招式再求有力量;只有修炼到无形法身道体的功德圆满乃是真攻防功夫耳。为什么说其为真攻防功夫呢?因为其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攻之而不破,撞之而不散”;具有以至柔驰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无坚而不催的能力,这才是真功夫!如果认为学习修炼“有形招式”再求“有力量、速度快的尚力拳法拳法,也就好有一比: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译文】

      空则无身,空则无欲,空则无我,一片神行而已;无形用中枢,天地我为中——天心也、元神也、体用一元也,处中以制外、处近以制远,妙哉!修炼到无形无象的“无极”之无上艺境,方开始知道“中正安舒”为何事了!

      奉劝诸君修炼峨嵋拳法,莫要学习修炼有形招式再求有力量;只有修炼到无形法身道体的功德圆满乃是真攻防功夫耳。为什么说其为真攻防功夫呢?因为其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攻之而不破,撞之而不散”;具有以至柔驰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无坚而不催的能力,这才是真功夫!如果认为学习修炼“有形招式”再求“有力量、速度快的尚力拳法拳法,也就好有一比: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点评】

      这首歌诀中论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要“唯道是从”的遵从“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法式追求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才是正宗、正统的攻防功夫;一是反对“背道而驰”的崇尚肌肉爆发力的“以形为制,尚血气用横力,神从则害”的戕贼法式。有关这个课题的内容,历代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

      中气,即仙经所谓之元阳,医道所谓之元气也。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练则为内丹,武练则为外丹。然外丹未有不借内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于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来,先天之神以化气者,气以化精。当父母媾形,精血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易》谓之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气赖之。此气灵明,发为五脏之神: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肾之精与志,全赖之主持,呼吸依之。吸採天地之气,呼出脏腑之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心而脾而肺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係也。

      经络者,气血流通之道路也。人一呼气,血行三寸;人一吸气,血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行十丈,行阴阳各二十度,共计昼夜凡五十遍,周于身。自脏腑出于经络,自经络而入于脏腑,从此而生两仪,乃生肾而生骨。肾有二,左阴右阳。

      肾属水脏,而主骨,乃生肾而长骨。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主血脉,乃生火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肾属水脏,而主骨。五脏依次而长,六腑依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固不可须臾离者也。

      武备如此,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二者合一,其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蹬。若云敌人不惧,犹其小焉者也。

      【注释】

      ①、中气:丹田中阴阳精之和合,所修炼成之内气,名之曰:“中气”。此内气与外形比较,为将相,处于上;此内气与心主比较,为臣下。其处在一身之君主之下,外形万民之上,而居中,故以“中气”名之。

      又:离火中一阴精,坎水中一阳精,二精会于丹田中,阴阳和合而化生之气,名曰“中和之气”,又简称名曰:“中气”。以上两种说法,各有其理,皆能说明“中气”名称之来源。

      ②仙经:古人将修炼内功,称为“修仙了道”之事业。故而,前贤将历代修炼内功的经典著作,称为“仙经”。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钟吕传道集》、《悟真篇》、《还源篇》、《复命篇》、《翠虚篇》、《天仙正理直论》等著作,都属于“仙经”中的作品。

      阐释:

      此段《中气论》,乃集医学、丹学、《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太极、两仪内容而论“武学”之旨,是阐发传统拳学的经典之文章,后人之拳论无不申发此文之宗旨,故而尽量详尽的阐述之。

      中气,此名一立,而开千古拳学之精义,后人陈鑫著有《中气辨》一文,习拳者可参阅之,阅后,习拳可不迷矣!

      此文所言中气,就是仙经所谓之元阳,医家所说的元气。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学中将此气定名为“中气”。此气又名“先天真乙”之气、“太乙真气”。真乙者,肾之有两,左阴右阳的右阳之气。左为甲,右为乙,故名“真乙之气”;其大无比,故又曰“太乙之气”。修炼传统拳术的气沉丹田,炼精化气之气,此气纯阳,乃文练法中的内丹之丹药,又是习拳练武之人修炼外形功夫之“外脱换”之外丹功夫的大药,以此而分为修真、修丹、修拳道的各门功夫。然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成内丹修法而得大药,未有不借助外之形体而能修得的。即修炼中气必借外形体才能修得。因为外形体松静、真气自动;外形体运动,真气自静,此两种方法皆是中气生成运行的方法。故真气、形体的动静是相互根生的。不管是静炼法、动练法,只要是“气沉丹田,神息丹田。”即心神入丹田,名为“凝神入气穴”,还是“凝神照气穴”之伏炼法,前者为“武火”,后者为“文火”,文武火温养合法,以丹田内结胎,才得真气还原之妙。丹田内之真气生,即名为“中气”,此气至中至正至大至和,不偏不倚,后人之以“内劲”名之,称之为拳之中枢、拳之道也。其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

      此段论述,表达了前《易筋经》内修精气神、外炼筋骨皮的宗旨,又将丹道之修、医家之理、武家之论合一而为拳家所用。后来之内、外功法之多皆不出此论的宗旨,只是更为清晰而已。故后人有“拳术之道,可类万物而不遗”的精辟见解。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俗学之人,不明白中气生成及其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功能作用,惟在攻防招式的 手舞足蹈中下功夫,欲想得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精髓、明白其真谛,获得其中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奥妙、窍门,那是不可能的。传统拳学一立,即以中气的获得为根本,运用中气功夫为核心的宗旨。今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读此文,可不醒悟乎!中气功夫的修炼、获得、运用,乃中华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独具的民族之特色。

      人自有生以来,先天之神以化气者,气以化精,精能生血,血给养形骸。当父母媾精,气血初凝,合于虚危穴中。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易经》谓之太极是也。真阴、真阳,即真水、真火,俱藏此中,神、气皆依赖此元阴、元阳所生化、所滋养。此元阴、元阳,合名为元精。所以修炼元精所化生之中气,因为此气灵明,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其发为心脏之神,肝脏之魂,肺脏之魄,脾脏之意,肾脏之志。此乃中医学说中的“五脏神”之说,处于传统文化的“五行”说。传统拳术中一神之用,意乃神之使者,魂之灵也,魄之力也,而全在肾之“作强,技巧出焉”之志尔。而此神意魂魄志皆由中气一而贯之,此五者全赖此气为主持,呼吸而依之。精气之呼吸,吸则采天地之气,呼则出脏腑之气,呼则自命门始,而肾而肝而心而脾而肺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的流通畅达矣!由此可知,习拳术以“呼”为补,故有“哼哈嘿咦”四声呼气法人的“打展手”的方法,呼可以使自身内外一气流行而畅达,乃因一呼,可催动驱使中气达到其所应达到的处所矣。后人之“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说法,即此“一呼而自身内外百应”之效用的描写。

      经络者,气血流通的道路,然与人之呼吸密切相关。《难经》中说:“人一呼气,血行三寸;人一吸气,血行三寸。呼吸定息,乃锻炼之呼吸,称为定息,共行六寸。一昼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此乃每分钟呼吸在8次——9次之间的算法,正常人呼吸为每分钟18次左右。由此可知,定息是定在丹田之呼吸,又名“胎息”,故呼吸深沉而频率缓慢。气血昼夜行50遍,脉行50遍,周于身。上述之数据乃出于《难经》的第一难。

      内气运行自脏腑尔出于经络,自经络而入于脏腑,此乃维持生命机制的内气运行说。

      一气运行而生两仪,乃生肾生骨。肾有二,左肾为肾水,即元阴;右肾为肾火,即元阳。传统中医中说:脏各有一,为何肾有二?肾两者:肾阴水之精;肾阳火之精。此水火之精气,既有物质,又有功能。然此精气之物质,乃物物非物之物也。即言说此精气是生化自身骨质形骸的物质,又是维持骨质形骸各种功能的物质,是谓“一生二也”。故说肾的左阴右阳之二,乃生命之一源头。练拳术能不修此乎!“气沉丹田,神息丹田”的各种修炼功法皆是依此理法。

      五行中,肾属水脏,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而主血脉,乃生心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主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五脏依次而生,六腑依次而生,是由下向上,由内到外,是形之成因的道理,形之成长的过程,皆因真气之妙合而成,乃真气聚结的原因,故能曲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即太极而两仪,两仪而太极的道理。一气而生成形骸、功能;形骸、功能复能生化一气。所以“一二二一”的道理是在自身生化机制中不可须臾离开的自然法则,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者之辅,亦是“一而二、二而一”者的道理

      修炼外形的筋。膜、骨、肉、皮以合外的攻防刚柔之要求必须修炼中气以实内。培元气,守中气,才能保正气,护肾气,养肝气,和心气,理脾气,调肺气;才能升清气,降浊气;可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气行畅达,能行于筋,窜于膜,达于皮,敛入骨,流于髓,无处不行,无处不到,以至通身灵动。外炼行,内炼气,内外合一,身形坚固,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躯而入圣境矣,攻防功夫自达上乘艺境。若说习拳练武能与人格斗,能够胜利,则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小技能尔。

      何是不坏金刚之体?金刚乃舶来语,根据《金刚经》之旨意,乃无形无象无质之有的法身道体之存在,其是永不能毁坏的,绝不能理解成钢铁之“钢”。如果说不坏金刚,按传统文化说,即无形无象的“无极”道体便是。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而二,二而一,一二故不可须臾离者”句,后人据此而论拳术中的外形与内气的关系。有曰:“拳势者,形动气动,形正气顺,形动气随”;又有“气动形动,气顺形正,形随气动,形为气用”。前者乃为初修炼以形为主的法则;后者乃为大成艺境炼气为主的法则。然此两者并行不悖,皆证明了拳势中外形、内气的功能作用同等的重要。如以“内主外辅”的观点认识“意气君来骨肉臣”,才能“见其外,知其内”,外面的形体松静通顺,才是内气中和之象;外形体之正,才是内气之中正不偏不倚之功。此形气合一,虚实相须,互为其根,形气体用功能全矣。

      故各门一致公论:“拳之道,中正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乃真艺境,既不流于形式,要有内在的内劲之真功夫。由此而修炼,才能达到“拳无拳,无形不是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即上乘的“虚灵妙境”。虚灵妙境者的攻防功夫何样?吴殳在《手臂录枪法六品神化》条目中说:“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习拳以内劲为主,是历代众前贤所推崇的宗旨,习拳者万不可忽视这一点。

      “拳法六品”精义论

      或问:您在《古拳论阐释续编》一集中收录了《剑经序》、古剑诀、枪法三奇、太极连环刀总论,四篇兵器论的文章。作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理法,给予了全面的阐释。正如您所说:从古至今,留下众多兵器运使的论述;而这些论述兵器运用的理法,又反过来可以指导拳术的修炼。故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亦应仔细认真的研究历代各大家的兵器之论,习拳练艺所用,自会大有补益。这些论述读起来觉得甚觉易懂易明,而又非常亲切,细心体会其中精义,确实启人开悟,全面领会之自然受益匪浅。

      受您这明确的论述之启迪,寻得吴殳《手臂录》精心阅读,当读到其精妙处,每以拳之理法领会之,确实很受启发,照其所述之理法模拟熟练,自能在与他人比武较技之中运用而有奇妙的效果。但是,每当阅读到“枪法六品”的论述内容时,就试想,这是否就是“拳法六品”呢?可与您在《中华拳术明镜录龙涎集》中所论述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内容比较对照,又觉得似不相同。真不知如何领会“枪法六品”内容之精义?如以“拳法六品”来运用是否可行?今日特向先生当面请教!敬请不吝赐教!附“枪法六品”的内容如下:

      枪法六品

      力斗、偏长、守法、精熟、通微、神化。

      力斗:根本不知道虚实生克的道理,一动手犯硬蛮干。

      偏长:在手脚上有一独门杀技,但别种技术都不行。

      守法:自家师傅说的是圣旨,外形打的和师傅一模一样,一辈子不愿研究其它门派武学。

      精熟:脑筋不灵活,无法彻底开悟,功力甚深。

      通微:能掌握最高的武学精神,也能以一御百,无不摧破,却不能贯通全体。

      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吴殳《手臂录枪法六品》

      答曰:请教谈不上,有了问题,同道之间共同研究,相互商榷探讨,共同提高,携手并进,促进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普及、发展,这倒是真心实意的同道之交往。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者,此也。

      闻先生所述,几句话就能点明玄机要妙的所在,具有如此以文观法的知人之能,若不是攻防功夫艺境在身者,博览古今拳学群书的饱学之士,亦难得有此精辟的分析和此精辟问题之一问的。可以知道先生乃是当今武学拳门的佼佼者也。先生能如此虔诚的千里迢迢之亲自登门拜访求教,这种礼贤下士的不耻下问以待吾,吾何德何能而敢劳乏先生呢?自是亦发的从内心敬佩则不敢怠慢之,自然坦诚相见,热情的款待先生,以尽地主之情谊。今日就此问题谈谈拙劣的见识,又唯恐以污尊听,权为当作一时之儿戏笑谈,可作为今后彼此频频相互交流往来的铺路石吧!

      我在《中华拳术明镜录龙涎集》中所论述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内容,乃是拳门的一家之言的论述。是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能够顺利的直达大成攻防攻防功夫艺境之应当共同行走的道路。而“枪法六品”的内容之立意则不然,其是从当时修炼枪法的众人所表现的体、用的风格、艺境之不同,而精炼的得出了六种可以值得品味的修炼者。而这六种可以值得品位的枪法之修炼者的提出,就已经同时指出其中彼此的优劣了。前贤立说之精义,乃是让后来之学者,从这六种可以品位到的枪法之修炼者的优劣之中,择优而取之。即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宗旨。此乃“枪法六品”成文、成章的真实意义之所在!故而,此篇文章的功德无量,这就是其价值的所在吧!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之意也。

      如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来说,完全可以化成“拳法六品”的内容来应用,以品评当今之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们之情况、状态,以得出当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普及情况,攻防功夫艺境的普遍的水准。得以有个全面的了解,以利于今后正确地良好的引导,使之自觉的走向正确地修炼的道路上来。至使修炼者们得到正确之修炼理法的全面普及,实现修炼者的攻防功夫艺境得到大幅度的普遍之提高的愿望。切实能够体现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价值,得以证明:“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之简单易为的可行性、可证的科学性。

      “枪法六品”中提出的:力斗、偏长、守法、精熟、通微、神化之六种修法的情况、状态,就是在当今武林界的传统拳术修炼者中依然普遍的存在着。故而清楚的指明其中之利弊,这对当今之如饥似渴的习拳者来讲,犹如一场及时雨了。下面就遵依其原来的解释之精义,展开全面的论述,明其宗旨,以利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自己对照自己,是属于六品中的哪一种。如果是对的,就坚持所守而修炼,自然而能功到大成的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境界,功德正果以享用之;如果是错的,就坚决的及时改正过来,亦能功到大成的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境界,功德正果以享用之。如果是错误的修炼方法之法式,而碍于面子又不肯改过自新,实乃咎由自取的愚昧之人了。乃是自甘于堕落而不可救药之辈了。逢此,神仙亦无斡旋回天之能力啊!

      • 家园 【原创】接上页

        1、力斗

        根本不知道虚实生克的道理,一动手犯硬蛮干。

        阐释:

        此条力斗的内容,针对的就是指历代拳家批判的所谓外家拳法之运用努筋突骨之功,而致百身之病。又猥知卤莽,是彰乎知的这些人而说的。因为,这些修炼者,从根本上就不知道运用自身内气、外形来建立健顺刚柔、虚实之德体的重要,及内气、外形刚柔,虚实转化之建体之法为本的要妙;又不知道攻防至用中避实击虚,曲化直发的基本法则,柔化刚发,以柔用刚攻防技术方法;不懂得人以刚来我应以柔化,人以柔走我应以刚发的刚柔相济,虚实相间的生克制化的道理。此种体用不明之人,故而一动手较技便犯生打硬要,僵拙蛮干之病,此乃资敌取辱之外行的拳法也。现引前贤之论以证之,录之如下:

        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家里手,力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

        《陈谱中气浩然之气血气辨》

        此论中清楚的点明了斗力的外家拳法的根本原因及其弊害的所在了。

        或问曰:但是,这些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为什么会犯有这个弊病的呢?

        答曰:根本原因,就是不投明师;不明白: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的道理;故而不能如法的修炼。有此三不,如何能成为拳门的能攻善斗的行家里手呢?略论述之如下:

        因为传统拳术的修炼,是很讲究气力和力气的区别的。这关乎到一个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技击功夫的最终成果。下面博引数家之论,自能知道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修炼气力还是修炼力气之区别了。这一点区别之认知,是认识传统拳术功夫内容的根本之关键。习拳者必须首先辨别清楚。否则,虽是拜师学艺,也会久练而无功矣!当今,众多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修炼多年,而无功夫可言。有大多数人,是因不明白气力和力气的根本区别处,而进入旁门的尚力、斗力派练法、用法,自入误区矣!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言,几至成为门外汉矣!真乃此种习拳者之悲剧尔。可悲其耗费精力、时间而不知真功夫为何!又罗致了满身之病害的折磨的痛苦而又不能脱离苦难之境地,着实可悲而又可怜矣!

        中气,即仙经所谓之元阳,医道所谓之元气也。以其居人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又: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于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故又说:练形以合体,练气以实内,二者合一,其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 《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

        此段详细申明传统拳术中修炼内气功夫的本末根由及其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武备中的中气概念,将传统拳术的修炼分出了形外、气内,二者匹配合一之用。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系列之内外功法及攻防较技运用的方法、准则、规矩、规律等一切内容之立论的根本。

        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又说:神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九要论六要论》

        此段话中,提出了自身内外主从的顺序,由内致外的传递关系。并同时提出了气与力是两种不同的物。气者,指内气而言,简曰内劲;力者,乃指外形的筋劲骨力而言,简曰外形,而以力字代替之。内气,乾,阳物也;外形,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内气、外形,内外合一而用。然气、力所指不是同一物,而是自身中的内气、外形的两个内容,然气力和力气又是如何解释呢?又都表示了什么意思?又有什么不同呢?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仵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力气解》

        此段论述,初步论明气力和力气之概念的根本不同处。气力是内劲的代名词;力气是外形的代名词。而且又告诉我们:行气,是内壮的尚巧派功夫;用力,是外壮的尚力派功夫。而行气的内壮尚巧功夫,讲究气力的运用之攻防功夫技术、技巧;而用力的运用之攻防是外壮尚力功夫,讲究的是力气的大小、运动快速的技术、技巧。而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拳术流派论述拳之练用的潜词用字,是有微妙区别的。这也反映在发劲和发力的说法上。就象气力和力气一样。在传统拳术功夫中,存在着功夫内容的本质上的区别。究竟发劲和发力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请看下面的论述,自然就明朗了。练、用,也就不会出现失误了。

        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家里手,力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谓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能用此气以行于手(言手而全体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穷之者。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谱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

        此论已将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之弊病和先天中气之功的气力之功德,分辨的在清楚不过了。

        此论已经讲明了力气者,乃血气之横也,即聚劲凝形的尚力拳法。相当于现在的肌肉爆发力型的拳手,凭的是力气。即崇尚外形功夫的尚力者。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而论之,有力能持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体用解》

        此论充分的说明筋劲骨力是外形的劲力。而外形的操练是硬力。然精气之内劲,似不能持几斤,但是内壮之功夫。故尚力气者,外形之外壮也;而尚气力者,内劲之内壮也。故内壮者尚意;外壮者尚力。技击功夫,内壮,外壮,论的分明。但何者为是?再看下面论述,自然分明。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精气神之筋劲也;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必文武兼备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文武解》

        此论就明确说明,只有外操之外壮,而无内气之操练为主,必成血气之勇,失于本来拳术之面目。以此外壮功夫较技,在欺敌凌弱,必然要失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是柔行气,刚落点,文体武用,内外兼修之事,怎能偏于外强而又强用呢,这是习拳者应该明白的。

        从以上所引用的各家前贤的论述之精义,可以深刻得体会到,自古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大家都是很严厉的批判和极力反对外壮的斗力之练、用法式的。也就是说,真正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不取斗力的练用之法式为法的。这是对斗力者的品味后而得出的公正的结果。

        2、偏长

        在手脚上有一独门杀技,但别种技术都不行。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乃尊从武备的可以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宗旨。以求全体大用为功德,我曾在拙著《中华拳术明镜录龙涎集论拳》一文中,发表过如下的论述:

        全,是拳的第三个内容,全就是全面、全部、全体、全融的简称。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要外从天道;内顺随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理、法、术、功全面精通,身体内外各部位器官要全面练到,全面的运用,即达到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的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全身体皆兵的功夫。内外双修以建攻防机体、静动法双修以求至用,性命双修以求健身。攻防两方面全部研究、修炼,研究单招操练,连招运用,及套路中蕴含的一切招法、攻防、进退的法则、规矩、规律,可谓练的全,充分体现出传统拳术的最节能,全方位、立体方圆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口谈能明理、论法,晓知心得体会;手谈能演示招法攻防之要妙;斗谈能运用神奇巧妙之战法,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拳术之三谈的全体大用之攻防功夫的艺境和求全胜的拳术思想。由此可知,修炼拳术攻防之道只有充分体现出全字的运用之精义,才能艺达上乘。

        然而全字又有拳字的全面作用的意思,上述只论了较技的练习和运用中的全的方面。拳中的全,还有修炼传统拳术健康长寿的重要作用和学拳明理法而能知做个济世之人和具备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的有价值的人。因为,只有修炼传统拳术达到健康长寿作用,防身护身、惩恶扬善的效果,学拳学做人的目的,才是从道修拳之全。这就是说,练拳从多里捞摸,犹如沙里澄金,才能有济世之文兼武全将相身之良才的大功德的获得。

        然而没有权衡利弊的选择作用是不能达到全面掌握的,然而没有蜷缩自化的攻防功夫之修炼,是不知权字的价值和作用的;没有全面的修为,亦不能更好地发挥蜷和权的作用的。由此可以知道拳中的蜷、权、全三者相互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乃是拳的全部精华内容,能知此三者之精华,便可知拳的练、体、用,极其重要的功能之重要作用了。

        如果能从蜷、权、全三个内容扩而展之,便可知道拳的理、法、术、功的练习和运用等方面的较全面而又系统的内容了。这样,在修炼拳术攻防之道中就不会有偏见了,就不会以点概全了,就不会在修炼时出现偏差了,就不会相信什么绝技了,就不会相信几天或几个月就能练出无敌的攻防功夫的天方夜谈了,就不会修炼拳术攻防之道以一法而代万法了,对拳术攻防较技的能力神其说之了,运用时就不会恃仗什么了,也就不会执偏而全面求之了。谚云:虽然扑住飞鸟是一个网眼的作用,但是,一个眼的网,永远捕不到鸟。修炼拳术攻防之道亦是这样。拳诀云:胜人一时,三年功夫。足以说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全体大用的认识在攻防功夫中的重要性了。

        如果有了上面正确的认识,那理解下面所论的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概念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能够正确的理解,则练时有法,用之有准则,就可以循序渐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便可达到上乘艺境,乃为易事了。

        所以说,这条偏长的说法,就指的是在手脚上有一独门杀技之长的说法。例如:平时演示时脚法可以踢断木桩,手法能够起落开砖。而这一技之特长之外,其它的别种攻防技术又什么都不行。先不说这样的杀技特长能不能在实战中有效地实施,就只别种技术都不行来说,其所谓的独门杀技除去暗器之类的说法,也就不是什么传统拳术攻防功夫的内容了。那这样的人还算什么有攻防功夫的人呢?只能是纯属于滥竽充数之辈了,枉担习拳练武之人的名声而已。故此种人的所为就不值得后来学子之效法了。这不正是谚云:“虽然网住飞鸟,是一个眼的功劳,但是一个眼的网,却永远捕不到鸟”。所说的这种偏长人吗?前贤之所以运用偏字来修饰长字的精义,就已经指出其“不正”的所在了。既然是不正确的法式,就不能为后来之学子效法的法式,乃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或问曰:拳门有谚语云: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先;一招鲜,吃遍天。就您刚才的论述之宗旨,是否与此谚语的说法相互矛盾了呢?这又如何的解释呢?

        答曰:有关这句谚语的精义,我曾做过这样的论述:任何攻防功夫技艺的一招鲜,都是在千招会的基础上再精炼而获得的。而那千招会的每一招,也都是运用的比较熟练的。但是,决不会是“别的技术都不行”的那种状态的一招鲜的。

        而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如果以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算作一招鲜的话。这就是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所说的神明艺境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这不单是一招鲜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的万人敌的攻防功夫。即先后与万人依次比武较技,亦能只胜而无败!此个意思不就是吃遍天的精义所在吗?

        故而知道,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对那种抱有什么特长,而又只在手脚上有什么一独门杀技,但别种技术都不行的修炼法式,乃真修炼者不取之。这已经排除了两种修炼的法式了。

        3、守法

        自家师傅说的是圣旨,外形打的和师傅一模一样,一辈子不愿研究其它门派武学。

        阐释:

        此乃批判那些呆头呆脑只知道盲目追随师父,没有自己独到见解而类似应声虫的人。这样的习武练拳的人的特点是:自家师父说的就是对的、真的、如同圣旨,拳架外形打的一定要和师父打的一模一样,不敢有丝毫的差异,郁圄在师傅所灌输的狭窄的小圈子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辈子不愿意观看其它门派、拳种的拳论,也不研究其他门派的武学精义。此样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习拳者,自然终会功无所成,艺无所就。故此种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式,自然是属于会被真正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能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的能与时俱进的人所淘汰掉。古圣贤对此早有明论,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关键词(Tags): #【原创】接上页
        • 家园 【原创】接上边页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总序

          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余窃疑之,诗书戎马可并习乎?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可以佐文也。大圣人轩辕氏作兵端肇开。历代多有之:蚩尤征而垂衣裳,有苗伐而舞干羽,汤放夏而辑宁,武克商而大定,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帝、王、师、相,莫不以钺斧而臻太平者,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毋以酷戎为末,习练为细也,为粗也。

          然肄武莫先乎习拳。而说者曰:“拳,徒手搏技也。何如器械之坚利!”不知弓矢矛剑之能卫乎身,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手与器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惟拳有身法焉,步法焉,手法焉,实武艺之根本也。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欲精器械者,必先练夫拳。

          盖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勾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者,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顶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换腿,旋腿,踹腿,跟腿,躜腿,短腿,撤腿,插腿,颠腿之分别。或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跃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纵步、挺步、实步、虚步、管步、偷步、雀步之不侔。

          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抓松,拿而又跌则拿硬。若四时之错行而相资,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者耶!

          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人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有余。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消。

          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乎习拳。余业儒也,而辟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吾以谓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哉!

          正以身丁兵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之武能佐文者也。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侠气,重携金赀,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余不敢没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云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尔。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序》

          此论中的: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侠气,重携金赀,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这段论述,就充分的说明张横秋先生及其师父陈松泉先生两代人,都是善于博集众家之长而修炼成武门拳家巨匠之真才实学者。其言可信矣!

          有此之明论,就可以知道:真正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对于那些唯自家师父说的就是对的、真的、如同圣旨;拳架外形打的一定要和师父打的一模一样,不敢有丝毫的差异;郁圄在师傅所灌输的狭窄的小圈子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辈子不愿意观看其它门派、拳种的拳论,也不研究其他门派的武学精义。此样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习拳者之法式。采取的是不取此以为法式的态度。而针锋相对的提倡的是: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以不断丰富本门宗技,不断完善本门拳学,不断提高传承的质量,保证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辈辈自有能人出的永继不绝的良好的发展状态。

          4、精熟

          脑筋不灵活,无法彻底开悟,功力甚深。

          阐释:

          此精熟者,乃是指专门修炼拳术套路,又打的精熟的人而说的,并不是指攻防招法拆变的精熟,这一点非常重要。修炼拳术套路招法不但打的精熟,而且表现出来修炼的功力还真花了一定的时间、下了一定的真实的功夫。可以说是个拳术套路的练家子了。只因为其脑筋不灵活,是不知道攻防较技的攻防功夫乃通过系列的喂手,盘较的方法之修炼,才能得到的。只顾自己修炼套路,则是能知己的功夫之修炼,总也不能够达到知人的能力之运用的。故而,无法彻底开悟如何攻防较技的能力之获得。这也许不是这类人的脑筋不灵活的缘故,而是盲师引路的结果。总之,得出了只修炼拳术套路的人,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喂手,盘较的修炼,是不会获得攻防功夫艺境的,这倒是真的。故而,介绍有关喂手、盘较的一些知识内容,对当今之只知道修炼拳术套路而又欲获得攻防功夫的人,也是一种启迪。录之如下:

          四权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心虚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自厚之学也。 《浑元剑经习武须知》

          从这段论述中,习拳者可以知道,欲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经过喂手,盘较的系列方法之精心修炼,才能获得。故这一条拳术套路修炼的精熟,虽功力颇深,但对于攻防功夫而言,亦无济于事。所以,欲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亦不取此修炼模式为法式。而提出:“内功勿间断,外功要践实”的喂手的拆手变招,盘较的实战实修的科学修炼之观点。这已经是排除的第四个修炼的模式了。

          5、通微

          能掌握最高的武学精神,也能以一御百,无不摧破,却不能贯通全体。

          阐释:

          通微者,乃从微妙玄通说法转用而来。就其所运用的攻防功夫艺境:掌握最高的武学精神,能以一御百,无不催破。乃指的是神拳神明的第一阶段:“毛发松弹守三阳”的攻防功夫艺境。此乃是全体透空的太极之三功四德的攻防功夫艺境。具体说明如下:

          三功者,内气三种内在功夫的景象;四德者,四种攻防功夫艺境之表现。

          说明如下:丹田的太极紫金球,一功也;铁布衫、金钟罩,二功也;一气涨渺,三功也。

          四德者:全体透空的身轻如羽,不受人之力,一德也;太极紫金球的沉势,稳重如山,二德也;铁布衫、金钟罩的的来力不入,三德也;一气涨渺的去力无阻,四德也。所谓有德者得之,此也。

          上述乃真正的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的功夫。此乃神拳神明的第一个攻防功夫阶段。

          其为何说是能掌握最高的武学精神呢?武学精神为何呢?

          这里所说的武学精神,乃指自己修炼而成的功德圆满的无形法身道之体的这个物而说的。有此物之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能,故而能以一战百又能胜之。根本原因何在?即德普三光之候,古有述之,以资对证,录之如下: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但是,其为何又说攻防功夫至此艺境,却不能贯通全体呢?何谓贯通全体呢?根据前贤对“五乘功夫”的说法,就可以明白了。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五乘功夫说

          拳家言: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所言成功一也,又有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

          歌诀云: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守三阳。

          气形化一归无象,阴阳互感通天下。

          论曰

          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清代宋书铭太极拳论说》

          阐释:

          根据此论的“气不感焉得通天下”的说法,此时虽然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了。尚有内劲的有形有象,但是还没有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整体化无的一体之境界,只有此体才能称为全体。即天人贯通合为一体之全体,就是身体犹如九重天的全体之精义。此为却不能贯通全体的第一个意思之解释。

          却不能贯通全体的第二个意思是:到此攻防功夫艺境,尚有凌空、神化两个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才能达到功德圆满。这是说,对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内容,还不能由本致末、有先有后、由始至终的贯通全体呢!就是功德艺境尚不是最终圆满的。

          就这层攻防功夫艺境而言,可以师之为法,作为修炼的法式。但是,功到此时攻防功夫艺境之候,可不能故步自封,还要继续修炼升华,才能为正规的修炼模式。此乃六品中承认的第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式。

          6、神化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阐释:

          神化者,乃神拳神明的第三个阶段的神化之功,亦名无上境。正是功德圆满的神武不杀的艺境。其说: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就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的意思。而如水生波,如火作焰。说的是随人所动而动。前贤有论,录之以为证: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清代李亦畬太极拳五字诀劲整》

          此论中的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就是如水生波,如火作焰的说法之精义。而此说又源于更为古老一些的拳谱之中,录之如下: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省,似皮肤无意然火星,似寒侵骨髓打战怵,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气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洪水波涌。欲学不悟个中窍,丢却别寻那得醒? 《易筋经贯气诀点气论》

          但是,如上的论述,尚未有谈到什么是神化之功夫呢?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说法,早见于各家之谱中。如《浑元剑经仙脉阐宗》一文中就有: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这样的记载。

          观读各家拳谱,有关神拳神明的神化之功,总结而言,历来有三处描写,都是前贤实实在在的真功夫艺境的写照,只有照录出来,方可明之。录之如下:

          以练而言者: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拳意述真第八章三派之精义》

          以体而言: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以用而言:

          犹难者,以柔软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用之应敌,以柔软接坚刚,使坚刚化为无有。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杨氏清代传抄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至此“以有入无”的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者,谓之至德全神,德普三光功德圆满的无上境,就是神武不杀之艺境。

          此第六品位的神化的内容精义,才真正的体现了前面文中所说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本末、始终、先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完整的修炼宗旨。只有遵从这个品位的修炼宗旨而修炼的,才是真正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才能一往无阻的修炼功成艺就,达到神化之功的无上境之正果。

          小结

          枪法六品幻化成拳法六品的论述,遵依六品的顺序依次阐释完毕了。就六个方面的逐一品味后,得出的结论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唯一能够全面符合选择标准的修炼模式,就是第六条的神化条目。其次就是第五条的通微条目,虽其稍有欠缺,但终究是大成的攻防功夫艺境呀。而其它的:力斗、偏长、守法、精熟,这四条皆不可以中选的。如误入此四种修炼模式之一者,皆似进入一场浩劫灾难之中,乃咎由自取者也!如能醒悟者,自当及时回头改过自新不为晚也。今之所论拳法六品的精义可谓明矣!不知得当否?

          或曰:闻听先生教诲,茅塞顿开,前贤所立之枪法六品的精义,经先生的一番阐释,显而易见矣!确实可为后来学子之师法典范。今日亦同时领教了先生的传统拳学知识之渊博,思维之敏捷,应变之神速,理法之严谨,辨析之清晰,谈吐之风雅,热情之奔放,无拘无束,而又彬彬有礼!难怪颇得同道之敬仰、信赖,不单是胸有真才实学者,真乃当今武林之巨匠也!我亦自然敬佩不已!

          答曰:兄台玩笑了,蒙您抬爱,今日只好班门弄斧,已自汗颜不止矣!只为酬劳知己而已,情不自禁而聊了开来,皆为尽情尽意,略表寸心而已!不值一提尔!

          通过对这两篇引文的精心阅读,得其精旨妙谛!对于 “动手较技歌诀第二首”中 “劝君莫学有中有,练到无形乃真功” 的诀言之说法的精旨妙义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关键词(Tags): #【原创】接上边页
          • 家园 【原创】第三首歌诀注解点评

            尔来习武,遁入空门,不有中有,不空中空;

            习到空时,始达妙音,须知禅机,亦是拳文。

            【题名解】

            这首歌诀进一步说明、注解“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真功夫”的说法之正确,同时亦说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须以修炼传统“内功养生之道”为首要之事;否则,无法通达“虚灵妙境”的艺境进一步达到“通家”的知音境界。

            【注解】

            ①、尔来习武,遁入空门,不有中有,不空中空:

            如果你要来修炼峨眉武术攻防功夫,就等于入了“空门”。什么是“空门”呢?不是指当了佛门弟子,而是说进入了“脱凡入圣”之门了。也就是进入了“修行了道”之门了。因为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具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无中妙有”的特点。就是无形而有物的境界,然此物乃“物物非物之物也”的状态,此境界亦如是耳。就是运用之时,亦是处在“有无两不立”的状态,才能左右逢源无不应机以制胜也。

            ②、习到空时,始达妙音,须知禅机,亦是拳文:

            修炼峨嵋拳法,只有修炼到无形法身道体功德圆满之“空静妙明”的艺境,始能达到“虎豹雷音”的大成艺境;需要知道:禅机就是无形大道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机制,而这道的“玄机”之体、用内容,就是峨嵋拳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拳论之体、用的文章所论述之理法。

            妙音:文人通常乃指歌妓之声。《战国策楚策一》:“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 韩 、 魏、齐、燕 、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

            在内功修炼中则指达到身内出现自己能够感觉或听到“虎豹雷音”的声音之艺境,名之曰“妙音”。

            禅机:禅者,脱凡入圣的意思。从“蝉”能够“脱下蝉蜕”而能在空中飞翔的意思而立“禅”。机者,事物能够发生变化的“枢纽”。禅机,就是内功修炼能够“脱凡入圣”的系列关键“机制”。

            拳文:拳者,化乎一者,始谓之拳。文者,体也。合起来认识就是“无形法身道体”才是“拳”的“体”。

            【译文】

            如果你要来修炼峨眉武术攻防功夫,就等于入了“空门”。什么是“空门”呢?不是指当了佛门弟子,而是说进入了“脱凡入圣”之门了。也就是进入了“修行了道”之门了。因为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具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无中妙有”的特点。就是无形而有物的境界,然此物乃“物物非物之物也”的状态,此境界亦如是耳。就是运用之时,亦是处在“有无两不立”的状态,才能左右逢源无不应机以制胜也。

            修炼峨嵋拳法,只有修炼到无形法身道体功德圆满之“空静妙明”的艺境,始能达到“虎豹雷音”的大成艺境;需要知道:禅机就是无形大道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机制,而这道的“玄机”之体、用内容,就是峨嵋拳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拳论之体、用的文章所论述之理法。

            【点评】

            这第三首歌诀主要论述了两点内容:一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无形法身道体的攻防功夫艺境;一是修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艺境时就会出现“虎豹雷音”的功夫景象。

            “虎豹雷音”及其功法解析

            虎豹雷音乃是内功修炼到一定的功夫艺境所出现的犹如“雷鸣滚滚的声音”,拳家称之为“虎豹雷音”。其鸣响的声音犹如猫的好似呼噜声音滚动不止一样。

            这个功夫的修炼顺序,先是“吐气开声打展手”的法式,可以成就浑身有节奏的“骨响齐鸣”的声音。修炼这种功夫必须身内松静自然,鸣响才能清脆。这就给静炼骨响齐鸣最终导致“虎豹雷音”的功夫艺境成了。现在将“吐气开声打展手”的法式,录至于下:

            吐气开声打展手功法

            “吐气开声”打展手功法乃是自身“神、意、气、劲、形、中”,内外六合一统,形神兼备的全身蓄发劲势的训练方法,是最接近实战的练功方法之一。

            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闪法,是蓄势的法式,是由攻击动作转为防守动作的法式,闪后即是攻击;展法,是发放的法式,是由防守动作转为攻击动作的方式,展后又是转守,故束展是最能训练全身的蓄劲、发劲和内劲腾挪的功夫的最佳方法。是一切动手较技功夫的总基础,一个拳手如没有专项进行过束展功法的系统训练,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蓄放自如、哼哈胜负立判的好拳师的。

            打展手的基本要求:必须肩关节、肩胛骨松柔圆转灵活,左右两相交替运动的一种练蓄放劲势的功法。是身手步足,胯腰脊颈,蓄发劲势配合“呼放吸提”,培养“气贯丹田,丹田发劲,气贯全身,整劲击打”的综合锻炼方法,并强调必须结合发声法进行锻炼的一种功法,发声音为:哼、哈、嘿,要求吐气发声“声圆劲整,声击丹田,而达声田内转”的功夫境界。虽是吐气发声,却并非喊叫,喊叫则精耗气散,非功夫也。高手功夫,以手置口鼻处试之,气不外吐为高艺境,非不外吐乃吐气之微渺手不可测之,不吐气何有纳气?人不吐气,内劲之呼降吸提功夫如何修为?智人明之。故拳谚云:“哼哈二气妙无穷,一嘿惊倒众英雄”。足见开声吐气,气贯丹田,丹田气足是练习内劲蓄发的好方法。如展手劲势修炼得精熟,则用此内劲再按手法招式习练各种手法之运用劲势,则成为容易之事,故打展手为诸手法之母的意思明矣!此乃虚胸、实腹的方法之一。

            打展手:双平开步稍比肩宽,平心静气,气沉丹田,两手平伸向斜前方,沉肩垂肘,两手成八字掌形,即拇指和食指成八字形,中指、无名指、小指回收半握成拳,浑身放松,左肩及肩胛骨向后摇三圈同时吸气,身体蓄劲,左手向斜前方奇出、吐气、气沉丹田、发“哼”声,同时右脚踏地,左足斜向前迈半步,前脚掌踏地,后跟抬起,膝不改变,左胯随足跟前上提撑住,左肩下压,左肋收缩,右肋开张,尾骨前上翻劲,背圆,胸空。上述动作同时完成而身法中正安静。右手打展手时全部动作同左手,只发“哈”声。

            第三次,左右肩交错各转动三圈,吐气发“嘿”声,双手同时发出,各种身步法同前,上述为一周。如上,循环反复练习,是谓打展手。当发劲精熟后,还要按上述方法打展手,但注意的是蓄劲的妙处,此乃练习内劲转化的妙法,使发劲时内劲走阳道发出,收劲时内劲走阴道蓄收,蓄发内劲纯熟,则运用之妙不可胜穷!蓄收的劲足有余,则发劲干脆,蓄发轻灵,则功夫精纯。上乘可达“内劲丹田出,用手掖中吐”的掖力发劲法。

            由吐气开声打展手的方法,开始是明劲的劲形顺从法式,纯熟了就转法到暗劲的劲形逆从法式,在精熟了就转法到化劲的劲形化无的的法式;当劲形化无的艺境纯熟了,就能体会修炼“虎豹雷音”的功夫了。

            • 家园 【原创】文章接上页

              然而,此“吐气开声打展手的法式”古时早已经有之,只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读谱时多见而不识之,故虽读过数遍亦不知是为此法,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口传百法》

              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方有精法。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

              又练攻防技法之时,如设一敌人在面前,手当如何进,肩当如何入,脚当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时必要认真着力。

              与人练打之时,肘胯肩先下,是要紧关头,譬如一动手时,两肩一跌下,则身法自然低,随身转打,俱是恰对敌人空处,所谓垂肩带靠者是也。

              又与人练打之时,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敌人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入好用机是也。

              又实施杀手之时,紧记后手一曳,必须要后脚一抵,而其最妙之处,更在坐桩,往下一踵,则通身皆精其法也,自无仰前仰后之弊。

              上面谈了动练法修炼内劲的方法,只是修炼内劲功法中的一部分,各门派、各拳种,修炼内劲之静与动的练法相当多,但以提高功夫快而又实用的真方法。我认为在内功静练建体功法的基础上而以“吐气开声打展手”的动练法为最妙,因少人知,我之打展手的功法乃家父所亲传的。在传授给我打展手的功法过程中并详细解释:拳法劲势、招法运用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轻而不浮,沉而不重”的周身一家的功夫艺境及“明劲、暗劲、化劲,骨响齐鸣”等功夫,皆可由打展手方法得出。“打人不用力,出手不露形”皆可由此悟出也。

              太极歌

              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转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题名解】

              此歌诀清楚的点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要想达到全体透空的彼此呼吸成一体的太极攻防功夫艺境,必须修炼内功,只有获得浑元一气的功夫,才是通往大成艺境的道路。而又同时说明,尽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需要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历经九个阶段,才能成功一也。太极拳术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之内容虽然繁杂,但是,万千景象都在《易经》的天人合一之理法中已被阐发的明明白白的了。由此证明太极拳之理法来源于《易经》之理法,《易经》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修炼之经典著作之一。亦附阐释一文于后。

              【注解】

              ①、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

              无极道体无形无象,就其所用乃有一气流行。此乃说明,自己的法身道体如以体言,则无形无象;如以用言,乃有一气流行。而此一气流行的法式,具备知来藏往的功能,则见阴阳两种现象。就是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这就知道,无极、太极,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认识。从太极来看无极,是无形无象的虚无之景象;从无极来看太极,乃虚无中之妙有的景象。这就是“太极原生无极中”句的精义。并非是:太极由无极而生出来的。道体这种有无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的论述中,就将此道理阐发明白了。

              但是,如何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能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和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呢?只有如法的修炼内功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才能够逐步的升华而最终达到道体法身的完善,而依次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和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这就是“浑元一气感斯通”句所欲揭示的精义。正如前贤所言:“炼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此论点明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必须先要修炼内功,否则,自然不会成功的。

              至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基本上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简单的回答就是:“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虽杂,而不越也”!遵此而修,方能功成艺就。这就是遵从“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道矣”的基本修炼法则。

              ②、先天逆转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不在于外形的所作所为,而在于法身道体的功夫成就。这就是本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修法则来修炼,才能将后天外形的攻防功能反回到先天一气的攻防功能上来。正如老子所说:“执古之始,以御今之有,是为道纪”。只有达到自法身己道体圆满无亏的德普三光的艺境,才能在攻防较技时自如的做到应物自然的随机变化的制胜之能力。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功成一也的始致终,虽然是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的成“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才的事业,其中的种种练、体、用及艺境升华的内容,貌视、思之虽然繁杂,但都包罗在《易经》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理法之中。这一点就说明了《易经》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经典之一。

              阐释:

              歌诀中阐明:太极拳法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万象变化,皆包罗在《易经》的天人合一之理法之中,那学习《易经》乃学拳练艺的必修之事,自在情理之中了。故一时即兴,做太极功夫境界歌录之于下:

              全体透空太极境,灵通一点及神明。

              劲形逆从知盈虚,万拳变化法身中。

              这首“太极歌”诀的内容应当结合前面的“无极歌”诀的内容参照观读,就能清楚的知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攻防功夫艺境为何了!

              通过对这两篇引文的精心阅读,得其精旨妙谛!对于 “动手较技歌诀第三首”中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虎豹雷音”等的诀言之说法的精旨妙义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关键词(Tags): #【原创】文章接上页
              • 家园 【原创】峨嵋第四首歌诀注解点评

                师承十分古来无,能接七分即高徒。

                若得十分道艺精,三分须自悟积出。

                【题名解】

                这首歌诀阐明了学习、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该如何继承、发扬的基本法式!故而,学拳习艺者必须精心阅读、领会歌诀中的精旨妙谛自会受益非浅了!

                【注解】

                ①、师承十分古来无,能接七分即高徒:

                师父所传十分自己所能承受十分,从古以来就是没有的事情,如果能够接受师父所传的七分功夫内容者就已经是才智非常高明的徒弟了。

                ②、若得十分道艺精,三分须自悟积出:

                假若能修炼而得到十分道艺又能精炼的融会贯通之,其中乃有三分攻防功夫艺境内容则是自己修炼体认醒悟而得道的。

                从这首歌诀的含义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之精旨妙谛了。

                【译文】

                师父所传十分自己所能承受十分,从古以来就是没有的事情,如果能够接受师父所传的七分功夫内容者就已经是才智非常高明的徒弟了。

                假若能修炼而得到十分道艺又能精炼的融会贯通之,其中乃有三分攻防功夫艺境内容则是自己修炼体认醒悟而得道的。

                【点评】

                有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如何“传承、承传”的问题,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十三势歌诀

                一名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题名解】

                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这首歌诀里同时亦阐明了如何“传承、承传”的问题,因为这关乎到发展壮大、造福人类的事业,故而亦不能忽视之!

                【注解】

                ①、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这一句提纲挈领的论述,首要强调太极拳十三势得以至用的自身攻防机制之总机枢在腰隙,即完成攻防使命而能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腰的刚柔虚实变化中完成的。这是从形拳招熟到气、意拳懂劲的有形拳术攻防之道来立论的。为什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呢?有关这一点,前贤多有论述,如腰之松懈,一身无功:腰为一身上下内劲,外形攻防动静变化之枢机。防守、攻击、转化,三方面内容的质量之好与坏,都决定着攻防胜负的效果问题。故前贤有关于腰的功夫内容的论述,录之于下。

                腰第八: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活圆熟,直鞭坚固。况力皆从腰出,气亦由腰所运,一屈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

                此论中说明腰的功夫必须具备两项内容:初看是,一是柔化的圆通灵活;一是刚发的鞭直坚固。即具备柔行气的功能,又要具备刚发气的功能,及刚柔相互转化的功能,合计曰三项功能。然于“腰顶”的功能,自然就有顶气和顶形的功能,及气形同顶的功能,之三项功能了。

                腰顶

                首先说腰顶之顶的真传秘诀之精义,腰为一身外形上下相随攻防动变之中枢机要处,简称:中枢,又名:根珠。

                此乃因为腰的左右虚实,决定着左右之手足的上下相随之动变的正确与否!故腰实者为顶之用法,腰虚者为化之用法。此亦是一体之中见二法的运用也。一腰而同时可见虚实之二用。此亦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一精义尔!此乃腰顶之运用的根本之精义尔。

                腰有刚柔两种运用的法式:

                柔化时,腰要圆活灵通,可有万拳招法攻防变化之运用;刚发时,鞭直坚固,可助拳势的发放之威力,此乃腰顶之运用的又一精义尔!

                运气在腰脉一条,太极拳讲究:

                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再外面。力从人借,气(机)由脊(己)发。胡能力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清代李亦畭太极拳论五字诀五曰神聚》

                论中的:“气之由下而上也”之开法,乃腰顶气上行发放之运用的又一精义尔。

                内气、外形相互为用之“腰顶”:

                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懂劲先后论》

                此段论述中的见入则开,遇出则合。乃言外形运用之法式的;看来则降,就去则升。乃论内气运用之法式的。如果,以内气、外形的相互匹配如一的劲形逆从之法式立论,就要写成:见入则开,看来则降;遇出则合,就去则升。此法式中自然见到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中间可以见到存在着腰顶的前顶、后顶的具体运用之方法。分析如下:

                见入则开,看来则降:是说对手进击逼来,则我在接触点之外形为开式的运行,而内气看其来势则降至腰间,而腰之外形自有前顶的运行之势。此乃外形之腰顶的运用之又一精义尔。

                遇出则合,就去则升:是说对手先前进来逼迫没有功效,然后必定引领而退走,则我与之接触点的外形立改为合式,而内气看其去则由腰间形於脊骨、布于手指。此乃腰的顶气之功见矣!此处不是论的这一点,而是腰中之内气还要有一股要往后顶腰之形的劲势,以预防外形随彼去的过程中而出现前倾之失。此乃腰顶运用的又一精义尔。

                上述腰顶的五种运用方法之精义,有用形者,有用气者;有以形用气者,有以气用形者;有内气、外形相互为用者。皆腰之气形相互为用之功也。五用之法,“腰顶”之功的内容详尽矣!这就是为什么杨谱之中有“身形腰顶”的歌诀之原因,因其对腰顶的功夫之认知的的确。故作此歌诀以便于流传。

                身形腰顶

                拳法枢机妙无形,无形枢机自当熟。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身形腰顶》

                观此此歌诀着重谈出“腰顶”功夫乃身法中不可缺如之项目内容,如果缺少腰顶功夫中之任何一项功夫内容者,是为未得真传秘诀者也,何必在废功夫修炼呢,终无正果的。这就是诀言: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一句之精义尔。

                歌诀中一句诀言:“腰顶穷研生不已”就将腰顶的三项攻防功夫的功能概括诒尽了。形顶者,腰送手足的“过身法”之法式尔!乃腰进之法。劲顶者,内劲从腰至背、肩、肘、手之上行,谓之上顶;内劲从腰至臀胯、大腿、膝、小腿、足踝之下行,谓之下顶。顶者,开势的助推之催势也!得此法式者,腰顶之功法入门矣!功夫易得矣!

                如何修炼腰顶的功夫呢?现在录取“站橦歌诀”,并分析解释如下: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名“站橦”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连黏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腰的虚实,决定着手足的虚实,故而要留意在此。不单留意在腰,还要同时注意内气在周身运转腾挪不要出现有停止不动,运转涩滞的情况。这样内气、外形虚实相须,一而贯之,动静变化才能流畅自然。

                ②、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拳家认为古人说: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拳术通兵术,拳法同兵法。拳术中的比武较技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亦应顺随为法以胜人者,谓之神拳艺境。

                自身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才能听探的清楚、顺势而动以应之;在顺势而动变的过程中外形始终保持静定的行功状态,还不断的听探着对方的虚实动静之变化,以便随时的加以调整顺化的内容。这种因敌变化而变化的无为法式,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太极传统拳法的静以制动、小力打大力的神奇之妙用的真谛。

                太极拳之所以有如此神奇之妙用的攻防艺境,因其修炼、运用,势势都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法则的实施之体现。即直养自然先天之听探、顺化的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故而,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之获得,得来都不觉得费了什么工夫了。

                ③、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揆者,音葵,kui,推测揣度的意思。此处用此字乃说明修炼拳术攻防招法时,尚意不尚力,再顺随为法,时至神知,最终才能达到神拳的神明艺境。

                ④、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腰为一身外形上下之枢机;内气升降开合之窍要。宜圆通灵活而无滞,鞭直坚固顶劲而不曲。为了保证腰的正常功能之发挥,必须作到肚腹内的松静自然,才能保证内气的正常运转。否则,肚腹用力而内中僵拙,内气运转失灵,亦能牵扯到腰的枢机功能使之不能正常发挥。肚腹用力乃初修炼太极拳者经常出现的病拳现象,故而前贤在歌诀中特别强调的指出来了。这就是时刻留意腰的上下之中枢的作用,腹内松静,内气周身腾挪的自然而然。以及身法的尾闾中正神能上贯头顶百会,一神自然领起;满身轻灵利索动转而又能作到“顶头悬”。

                ⑤、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听自由,有两个含义:一是自己练拳时,依照拳法之势的内外伏应之机势,尚意不尚力的循序做去。致使神、气、形,皆能在“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下,遵照拳式内外规矩自由自在的运行,能作到形不为神之累赘,而势势的劲意承接的天衣无缝。能如此而行者,此是谓之由己的功夫;一是与人比武较技时,能作到从人不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死。从人之法,亦从听探的功夫而来,听探之真切,则顺从得自由自在,不为人力之所拘。此正是“功夫无为法自修”的精义。

                太极拳法的功夫主要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自练时以心使身,身能从心而动静变化,是谓“由己”;一是与人推手、较技,虽能由己,仍是从人为法。此两者都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就能屈伸开合的听任自由的与人切磋较技印证攻防功夫了。能达到如此之攻防功夫艺境,都是自己留心推演刻苦用心求得的。

                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这句主要说得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传授之宗旨的精义。习拳练艺,要拜明师,得真诀。这就要有明师的口传身授,才能入门正确地修炼。口传的秘诀要拆讲论透;身授秘技诸法之精义以佐证。即拆手盘较种种攻防技法、招式,皆为身授之法式。所谓“拜师三年,得法三年”的精义在于兹。凡习拳练艺者,能得明师的接引入门,口传秘决,身授秘技诸法之窍要,而攻防功夫在身者。日后,当时常扪心自思自问之,攻防功夫缘何而得?得师之所口传身授,是师不负我;我又对师如何呢?能否不负师焉?但是,能做到:“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的具有高尚之武德者,方是贤良的堂堂正正的坦然君子。其能不知“一日拜师,终身为父”之说乎?俗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岂知,拳门最忌讳妄图虚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之徒。故凡修炼太极拳者,皆应知道“学拳学做人”的至理铭言。

                而此句“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其意义何在呢?无息者:乃指“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精义,即指将修炼功夫的意识溶入到日常生活中里,可使功夫、技法生活化,才能将功夫、技法养的(体认的)自然而然。不要认为只有具体修炼功夫技法时才是修炼呢!正所谓:“生活起居不离这个”的精义,就是修炼功夫的自然化、自觉化,才有运用的自动化之艺境。此谓之根深蒂固矣!

                • 家园 【原创】峨嵋第四首歌诀注解点评二

                  这就是太极拳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单凭自己的刻苦用心推演是不能求得的。这必须由拜师入门,师父口传真诀、身授秘旨精义,再加之自己不间断的修炼、用心思索、举一反三、悟性体认,方能修炼有成。

                  ⑦、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什么才是衡量一个修炼太极拳者的练用功夫的标准呢?很简单的一句话,看其在修炼攻防技法和运用于比武攻防较技之中的攻防技法之实施,是否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是者,乃真攻防功夫;非者,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功夫了。太极拳的修炼之建体、至用的基本法则,以什么为标准?其标准就是一个,乃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从中才有“尚巧不尚力”的以柔用刚之攻防技法的运用。就是心先媾筑内劲之动变的景象,再由内劲动变之景象构筑外形的动变之形态,以成攻防之拳势。这个拳势形成始终过程的动变法则,就是内主外从之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精义。

                  修炼太极拳分为三层攻防功夫艺境:第一层为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的小成阶段,第二层为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的中成级阶段,第三层为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的大成阶段。功臻大成阶段,乃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境界。此正是修炼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境界了。

                  ⑧、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为什么要运用“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作为衡量一个修炼太极拳者的练、用功夫的标准呢?修炼太极拳的最终目的,及其意义何在?亦是很简单的一句话,“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就充分的证明和体现出“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习拳健身的观念,可以成为现实。拳谚讲:“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话是说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方法的基础上的修炼,才能实现“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可能。即修炼太极拳,如法而行,自然是健身、技击,攻防艺境并行不悖。关于这一点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 ——摘自《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文中带点的文字含义,就表明了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方法的基础上的修炼,才能实现“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即修炼有“道”;不要妄自修炼而造成百病缠身,正“不以道殉身”一句之精义尔。

                  ⑨、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卌字,音西、xi,乃“四十”之数的古时写法。全歌诀计七言二十四句,总字数168个字。最后的七言四句28个字,并非技法功夫的内容,故而不计算在诀言之内。这样,有关技法功夫的诀言之内容,就只有七言十二句,140个字了。就这七言十二句,140个字的诀言,句句是真诀,字字如珠玑,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中的所有内容之精义,阐发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有丝毫的遗漏了。

                  ⑩、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如果不是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之练用;而是以形为制,尚血气用横力,神从则害。乃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自会成为终身的遗憾而悔不当初。此正是“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一句诀的精义之所在!贻字,音遗,yi。留下,留有的意思。

                  传承的“四权”法式论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心虚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自厚之学也。

                  总歌诀

                  数条戒律记分明,御敌心和气贵平。

                  若不如斯当致败,随机伸曲莫狂轻。

                  阐释:

                    拳者,权衡利弊、轻沉,故古有二权之说。即知权和事权之二义。知权者,发挥审敌料事的听探之良知,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掌握了灵活机动之战机,故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谓之知权。事权者,自身周身内外如一,听探、顺化相互为用一致,故能前后进退合机,左右逢源得势。必能以弱胜强,以小力打大力、以慢胜快,以静制动,此谓之事权。因以听探之良知而用顺化之良能,两者相互为用,故能顺其势、随其变,因其势而胜之。此乃“权必势形”之精义尔。顺势利导、随势变势、因势所发,乃传统的拳有三势之说。即神、气、形合一的顺人之势、随人势变而变之势、因人之势而发之势。又有二传之论。乃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承传之途径。有家传的血统之传;有师徒相传的师承之传。结合前面所论的内容,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二传、二权、三势”之说。

                  而毕坤先生在此戒条律例之中,论出了“四权”的内容。故此要深刻的理解、领会其中的精旨妙义,以为己之所用。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其所论,而能知四权内容的究竟了。即其意义究竟在哪里呢?作用又是什么呢?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

                  阐释:

                  此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继内功修炼内气的天得一以清;外功修炼外形的地得一以宁;自练法的运用灵神,浑合清、宁而为一的修炼基本攻防招法纯熟的知己功夫有成之后。又一种为实战而能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修炼方法。即“喂手”的训练。

                    所谓“喂手”。即有喂招、喂劲、招劲齐喂等数项细节内容。学者可从中体认各种具体攻防招法实战运用的含义、精髓,及其相互转化变换的机制、要领。故喂手可由慢到快,由简入繁,最后达到快慢相间,繁简皆能应变自如。攻防实战的功夫艺境水平,由此法而渐臻升华的。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须经过的路程。其重要程度如何?如果没有“喂手”过程的修炼,欲想得到实战的攻防艺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武事攻防之用,虽然是粗事,但要细磨。而“喂手”和下面要论的“盘较”方法,都是细磨的过程。只有通过“喂手”的知用和“盘较“的体认,方能获得较技攻防的真实功夫之艺境。此乃按法而修,循序渐进的顿悟之上法。

                    知“喂手”修炼方法、系列过程之重要,故能给自己“喂手”的人,必是心性相投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作为自己练招法攻防的“喂手”之助手。这是对“喂手”者的选择之权。助手得当,练习顺利。攻防功夫进展就扎实而事半功倍。故能给自己喂手的人,要由自己来选择。

                    通常一师之徒中,“喂手”者皆同门师弟来充当。然最初之“喂手”入门,皆由师父亲自喂手,或由师兄喂手。因“喂手”是一个演示攻防技法细腻而需要持续时间较长的修炼过程,最少也要半年至一年时间,故需有相对固定的助手为妥当。也可由几个人轮流来充当,则效果更佳。可适应更多人的劲道和变化路数。

                    我当年在家乡随祖辈习拳时,皆由祖、父辈或兄弟辈等为我“喂手”、“盘较”的武伴。历经了十四年之久。深知此法练拳之妙不可言。今见《浑元剑经》中有此方法,故倍感亲切。深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脉真传之宗旨,练、体、用诸法,本真无二矣!

                    由于喂手的修炼,可使自己的攻防机制达到全面的建立而功能趋于全面完善。攻防变化转换的避实击虚,顺势借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了对“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以柔用刚”的基本动变方法的认识理解和多层面的应用能力。彻底明白地认识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是为“驭静以动”;顺化之中亦听探着是为“动中亦静”而合者就是“动静互为其根”的机制。并立此为基本动手角技之法则。但必顺势借力才是良法。

                    总之,喂手系列方法、系统过程的修炼,是自身攻防实战能力的基础功夫时期。是以实战训练方法,全面理解、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和理、法、术、功之精髓及其妙义。并能于实践,又能理论与实践自身达到统一的时期。是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真正了解并能正确认识的开始之时。可知喂手修炼的重要性了。知道了喂手修炼系列方法、系统过程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喂手修炼之丰富内容的质量,可知能给自己喂手之人的重要作用了。

                  应知,选何人为师,而拜之从其学艺,是行使自己的第一个权利。这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首次运用发挥自己的权利之时。然而,此四权之论,是在已拜明师学艺之后,如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权”的再运用。即选择喂手之人的权利。自知自觉的能选好给自己喂手之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前人只讲了一个条件“要择心性相投”者。是极为精辟的见解。

                  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

                  阐释:

                  前有喂手者的选择,喂手系列方法,系统过程的修炼。当喂手修炼的目的达到,是为喂手过程的终了。继之要进行“盘较”内容的修炼了。所谓“盘较”,就是“盘拳过手,盘手过招”的近似于全方位实战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随机应变的能力之修炼。此种修炼方法也是由慢到快,由简到繁,最后得到自身攻防全体大用的实战能力。

                    有了喂手的拆手变招之基础功夫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身攻防动静变化的 “外形自有疆界,内劲自有分寸”的拆手变招之不贪不欠的能力,攻防招法变化流畅之功夫。故在盘拳过手、盘手过招的修炼过程中,自然具有“掐手”的能力了。因为“盘较”的修炼过程,乃实手实招真用的修炼攻防能力的方法,如果不能“掐手”,则会出现误伤对手的可能。故知“掐手”的功夫,是实施盘较修炼方法前必须具备的功夫。否则,不宜进行盘较的修炼。要想练盘较,必先明“掐手”,才是顺序。

                    有了掐手功夫与助手,此时的助手,一般是由师父、师兄来担任了。师弟已不能胜任了。因师父、师兄功夫艺境,高于自己。故在盘较过程中才能做到各种攻防招法的拆变应用达到真盘实较的预期效果。由于双方皆能“掐手”,故在真盘实较的拆变过程中也就不会伤及对方了。故能做到点到而已,强化训练必能逐渐达到实战应用的攻防之艺境。不虚练者,此也。

                    盘较,必投以真心来对待,整个盘较系统修炼过程中,不能存有产生厌倦情绪而中断。厌倦情绪的产生是修炼过程中必然之现象,但不可因此而中断修炼。一般情况是:厌倦、烦恼等情绪的产生,正是:“功进邪退”的自身更新变化的时期。乃是“渐修”而不明,“顿悟”顷刻而知之的转化的外在之假象。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凡在各修炼阶段,出现了厌倦、烦恼等情绪时,都要平心静气,理智地继续坚持修炼,数日后,便觉有顿悟产生,功夫升华之觉知。此即谓之:“小明不灭,大明不明”之精义。亦是:“有形不舍,无形不见。但见无形,不知有形”。可知“真心”乃妙明清静之道心;厌倦、烦恼,乃昏昧愚拙之“假心”、“俗心”、“凡心”。此“假、俗、凡”之心不退,则真心不明。邪不自退,必炼之使退,则正阳自立。正阳立,则阴邪不生矣!

                  可知盘较者,乃是通过此个方法而能明白传统攻防之道的“体、用”之精髓妙谛的法式。尤其是运用的“无为、无不为”之艺境。无为者:不先物为;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练、用的基本法则和艺境。不经盘较之修炼,欲达“无为无不为”之功夫艺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此乃自己掌握之,故又是“权”的一种体现。此乃四权中的第二个“权”的内容。

                  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

                  阐释:

                  此乃“权”的第三个内容。说明在喂手、盘较的修炼过程中,要双方相互按规矩、法则检查彼此的不及和过分之处。但要用善良的心态和言语,以帮助关心爱护的态度,进行解释。而规劝者要自己做出来既正确、又明显。方可使对方不产生猜异而生嫌忌之心;而闻者要有规过悔改之心,才能不涉猜忌,不生嫌忌之心。此两者如此乃谓之“良友”。有此良师益友为喂手、盘较之武伴,乃习武练艺者一大幸事也。

                  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

                  阐释:

                  是说明有了良好的武伴,就要按时按法常常的操练演势“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才能纯熟各种攻防招法的应变实战能力,才能有熟能生巧之运用,才能有巧能生妙,于精妙之演势中渐而通神。先有神知,后而神明。功臻神明则可达到上乘的神化之功夫艺境。然此攻防实战艺境的不断升华之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不是取法于实手用招的“依强凌弱”而能得到的。而是取法于“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让,中不让;”充分发挥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使自身知能功夫达到最佳状态而体现出来的。直到达到“寂感遂通”的自动化艺境时,才算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大功初步告成。而能达到“寂感遂通”的神明道通之艺境,持“依强凌弱”之心态、之方法,是绝对修炼不出来的。因其是“旁门左道”的歧途,入歧途又何能上正道呢?更何曾谈到得正果呢?故此,“不许依强凌弱”是自己“权”利的又一次发挥了选择的作用。自己修炼拳术攻防之道,不选择“依强凌弱”的心态和方法。那就必然选择唯道是从的道本无为的“无为”法了。“无为”法,就是不先物为之法式。自然就产生了“因物之所为”的用法了。即确立了以听探用顺化的“以静用动”为基本法则了,“以柔用刚”的攻防技术方法。由此则能上道矣!此乃选择无争为争的无为法式的权利之体现。

                    虽然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实战之应用,是与对方争胜负。但用什么心态、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去争,这是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分水岭。如用无为的“无争之争”去争。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所系统修炼的内容。如用尚气任力有为法式的“有争之争”去争,必然倚强凌弱,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所不取之法尔。法不是,亦不能成功。拳诀云:“造乎神者,方称为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充分发挥自己选择无为为法的“权”之作用,就算是入门了,由此权的选择无为为法,就是踏上修炼的平坦之大道。由此行去,达到神明的神化之功的艺境就指日可待了。可见此“权”之第三个内容的重要性了。

                  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心虚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自厚之学也。

                  阐释:

                  凡真正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与人切磋较技,是在所难免之事。此中包括较力、较技、较艺的三项细则内容,凡遇此相较之事,都是无可奈何之时、无可奈何之事。不管是同门内之人,还是与外门之人相较,当以“谦卑自处”,即态度谦虚,自处学习者的地位与人相较切磋。态度不能傲慢,更不能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以己为尊。更不许恃艺凌人之上,而使对方时处尴尬之窘境而自己得意洋洋。此乃轻浮之举动。

                    凡相互较技,必然会有胜负之分。然真得传者,虽然胜于对方,由于态度谦虚,地处学习之卑位,胜的除相较二人心中自知,就连旁观之人皆分不出二人之胜负。此乃善较之人也。此乃“不许以艺凌人”之深刻含义尔。

                    即自己达到“心虚神完”的大成之艺境,已然于攻防较技之中做到“周身光芒不断”之艺境。在与人较技之中,更要慎中再慎,一要莫伤害其人的身体健康;二要莫伤害对手的自尊心。功至此时,如能推托,又不伤对手欲与己相较之心,还是勿较为是。一可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是非之产生;二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是自己躬身修炼而自强不息之学问也。乃实战护身保命之功夫。乃自身护身之利器。况古人云:“国之利器,不可视人”。怎能将自身护身之利器而轻易视人乎!然“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到是真的。

                    我得家传“朋友三年,不可以言拳”之宗旨。正是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自己“躬身自厚之学”也的精义了。也是“武不善动”之宗旨的体现。

                    这最后一“权”的内容,乃一生享用不尽之学也。能用此“权”者,可历练于江湖中,必能有众望所归之效果。此乃真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精髓,明其真谛者矣。

                  总歌诀

                  数条戒律记分明,御敌心和气贵平。

                  若不如斯当致败,随机伸曲莫狂轻。

                  数条节律记分明

                  阐释:

                  此歌诀以精辟的凝聚总结之能力,阐发出了“戒律二十条、四宜、四忌、四勿、四权”的实用之目的。

                    《浑元剑经》之所论,乃实战的拳术攻防之道的学问。故在戒律条目中,有关实战体用的内容,几乎成为全部内容,而人品道德修养的内容方面,也几乎皆为获得拳术攻防之道而确立。这样的习武须知的戒律条目内容,在众家拳谱之中也是少见的。而在戒律条目的总结之歌诀中,又明确地提出了以实战应用为核心的修炼原则。则更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如何实战!这是难能可贵之处。

                  其首言“数条戒律记分明”,寥寥数言,然其数条内容的精义,已然在阐释中知之,已非寥寥,而见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浩渺无垠矣!

                  御敌心和气贵平

                  阐释:

                  御者,顺其性而用其势,借其力而为我所用。以此顺势借力而能致胜的无为法式。必然要心平气和,心和则静,气平则虚,静则无不应,虚则无不灵。静则听探之良知无误,虚则顺化之良能必灵。神化之功的虚灵妙境,得之于“心平气和”。故拳诀有言:“和颜悦色真刚毅”者,此也。此理可知矣!

                  若不如斯当致败

                  阐释:

                  不能心和气平,则听探之良知不能知之全;顺化之良能不能化之周,必出断隔之病,反被对手击败。此乃必然之理。拳决言:“拳有寸隔,见肉锋伤;腰无少主,终归狈狼”。此之谓也。

                  随机伸曲莫狂轻

                  阐释:

                  拳术攻防较技争斗,小则关乎胜负,大则关乎性命存亡之事。全凭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最佳状态之功能决定的,胜败和生死存亡,存在于瞬间毫发之息中,皆在随机用势的屈伸往来动变的瞬息毫发之间中发生,怎能是狂傲轻慢的举措中所能实现的。更不是倚强凌弱所能取得的。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御敌而站在不败之地,只有顺其势、借其力,随其屈伸往来的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才能游刃有余的战胜对手。多么精辟的见解和论断。一揭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和真谛。

                  总之,《浑元剑经》之门规戒律,已经将《浑元剑经》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经升华之精髓、真谛点透了。至于如何具体修炼,继续观读其“浑元剑法内外篇原序”的内容,必然会更加清楚明瞭了。

                  通过对这两篇引文的精心阅读,得其精旨妙谛!对于 “动手较技歌诀第四首”中 “传承、承传”等的诀言之说法的精旨妙义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 家园 【原创】峨嵋第五首歌诀注解

                    人站门户莫轻进,八方变化奥妙深。

                    动中取胜尔须记,不欲胜人方胜人。

                    【题名解】

                    这首歌诀主要解决的是双方临场攻防较技时的方法、准则及即时的“勿贪胜”的心态,实乃遵从《兵法》中“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的确保无失的法则。可见峨嵋拳法高明之所在了,以拳谱之言观之。真是“句句箴言,字字珠玑。”醒人耳目,开人智慧,长人功夫技能之谱中之善者也!

                    【注解】

                    ①、 人站门户莫轻进,八方变化奥妙深:

                    双方当场较技,人家已经站好了门户,自己就莫要轻易的攻打了,以免中计上了对方深藏的八方变化奥妙机制的当;如要进击,亦是我守我疆的浅尝带试的运用“探手、探步”等手段验其虚实,自身要深深的蕴藏着八方玲珑变化的奥妙机制,才能“静以待动有上法”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以制胜。

                    ②、动中取胜尔须记,不欲胜人方胜人:

                    “静以待动有上法”为先,然而“动中处静有借法”的方法亦须要牢牢的记住;只有在动手较技中只求对方打不着我,当对方打不着我的时候,正是我攻击对方的最良好的时机。只有持守这个法则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方能胜人而不败矣!这真是攻防成手者总结出来的不传之秘诀也!

                    【译文】

                    双方当场较技,人家已经站好了门户,自己就莫要轻易的攻打了,以免中计上了对方深藏的八方变化奥妙机制的当;如要进击,亦是我守我疆的浅尝带试的运用“探手、探步”等手段验其虚实,自身要深深的蕴藏着八方变化的奥妙机制,才能“静以待动有上法”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以制胜。

                    “静以待动有上法”为先,然而“动中处静有借法”的方法亦须要牢牢的记住;只有在动手较技中只求对方打不着我,当对方打不着我的时候,正是我攻击对方的最良好的时机。只有持守这个法则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方能胜人而不败矣!这真是攻防成手者总结出来的不传之秘诀也!

                    • 家园 【原创】峨嵋拳歌诀第五首点评二

                      【点评】

                      这首歌诀主要阐述了“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亦静有借法”的静动法式的奥妙所在!然而,真正动手并不这样的简单!有关与人攻防较技争胜负的法诀,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心意拳交手法诀

                      占左进右,占右进左。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以十指尖要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时撒手,著人成拳。用拳拳要卷紧,用把把要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窝,手落手窝。右足当先,膊尖向前,如是换步,亦如是势。拳从心发,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近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发中有诀:一握浑身皆握,一伸通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狠。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不拘提打、按打、烘打、冲打、膊打、肘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横步打、截气打、借力打,以及上下左右前后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随。

                      出身先占正门,此之谓巧地。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但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圆活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如雷发。人之来势,亦当审察:视斜犹正,视正犹斜。足踢头撞,拳打膊下。窄身进步,伏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足来提膝,拳来肘拨。顺来横击,横来捧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起,近便加膝。上虚下必实著,诡计指不胜屈,灵机自己揣摩。手急打手慢,手快打手迟。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见识!

                      起望落,落望起,起落复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剪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间三心要对,捶落时三尖相照。

                      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远不发手,双手护胸旁。左来左应,右来右应,此为捷取。远了就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脚踢,头至把势,审人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停;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捷取人法,审顾他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清,把势如猫行。心要正、目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身亦到,打人如薅草。

                      善击者,先看部位,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来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墙崩塌,脚落时如树栽根。手起如炮直冲,身动要如灵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节而首尾皆相应。打前要顾后,知进须知退。腿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

                      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起前手后手紧催,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如见孔不打,见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前腿似跏,后腿似添。首要仰起,胸须现起;腰要长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要一气相贯。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未能察言观色,不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者为师父,后动者为弟子。能叫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理运乎二气,行乎三节,三节要停,三尖要照。现乎四梢,四梢要齐。统乎五行,五行合一气。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时始而勉强,用功久而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拳术之道,终于此而已矣!

                      【阐释】

                      交手法,是心意拳门比武较技交手方法的基本准则,如何能够战胜队手,基本法则都在文章中简练的论述出来了。

                      双方交手较技如何占位,相当的讲究。对手右步在前,我就左步在前就近而进;对手左步在前,我就右步在前就近而进。发步时足跟先着地,继以足十指抓地;发招放人时,后驱动而内劲逆行,便能奏效。步法在整个运使过程中,松沉而又轻灵,保持身体上虚下实的不倒翁之态势,守住虚中,拳要沉实而有骨力。

                      此进步占位发招用手的方法,乃继承《易筋经贯气诀》中“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所论之法:“未交手而聚气凝神,两手交拦胸前,看他哪脚在前,即贴近哪边身子,注意他转根,制住他膊根,此闪门之法也”。陈氏太极拳推手法中的步法,仍然保持这种“逆步法”式。由此可知,就近发招用手,是比武较技中优先选用的方法,明白这一点对初习拳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去时撒着手,乃是保留变化的方法。对方没有防护,成拳便打;对方如有防护,可随时随处顺其势转动手头而打之,可转为提、压、搬、拦等防守手法,以利于另一手的攻击。因为掌善于变化,拳头在灵活上不如掌,但在着身之瞬间聚气坚刚、势厚,是拳头的特点。拳头的威猛,掌指是不及的;然掌的灵活善变,拳是不可比及的;手指的轻灵、巧妙、神速,又是拳掌不可比及的,如功夫已就,戳打之威力足可使对手立败,如抹眉红手法。由此可知,传统拳法中的拳法、掌法、指法,都应当精熟之,方可于运用时信手拈来而又有制胜之奇妙的效果。

                      “捶要沉实而有骨力”一说,充分的体现了当时拳术思想对拳法的认知。我们知道,拳势是由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而组成。外形中有筋劲和骨力,《易筋经贯气诀》中言及:“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可以分筋骨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而这里强调捶要沉实而有骨力,是防止为求运用内气而成松软无形势之病拳也,所谓沉实就是外形的虚空松柔而内气的沉静实在之运用。综合观之,此言强调明劲之形拳招熟层次的以内气用外形,以形势用内气的“气形合一”之法则,这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基本法则。

                      用拳如卷饼,握要握得紧,才能沉实有力,每手的施出,都要把把有气势。所谓“把”,是指自己之拳、掌、指的拍位、打点要有稳、准的效果,要能把握住机势,把握住局势。把,是对传统拳术中攻防手法是否有效而提出的技术之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手法。势正招圆,乃是“把把有气势”的基础。初习拳者,理解“把”即为“有把握”的意思就可以了。

                      自身脐上如天,轻虚而灵;脐下如地,松沉稳健而实在。但是,实非满,虚非无,只在自调,即上下劲势要均停,并非上下劲势一样,以笔者的认知,下为五阴之三十,上为五阳之二十五。根据攻防功夫艺境不同,自身整体的虚实感觉就不相同,但是,上虚下实的比值是不变的。如一个初习功夫的人,计为一百一十之整数,则上有五十,下有六十,显然自我感觉是上虚下实整体“沉重稳健”的艺境;功夫轻灵后,整体计为十一,其上身为五,下身为六,表现的是上虚下实的“轻灵之稳健”的艺境。谚云:“上虚下实不倒翁”,就是指此松沉、轻灵的上虚下实之体态的均停艺境而言的。

                      出入以心为主宰,此心者,本心也。即理心、道心,以此心为主宰,外形体以“中心”为枢,是外形体方圆变化有根底、有规律。此即前论“三心四体归一气”的阐述。如虚中,百会至会阴之中轴,身体之旋转、步法之运用,手法之方圆变化的“规、矩”,皆以此虚中为心;手足上下相随的运动,皆以腰为运转的中枢。有形者以中心控制,全身以本心所主宰,即“事中以治外”的法则。此乃由本心支配内气,使内气运行于形体之中,使形体外脱换为基础,在以各种攻防招法不断操练,使身体各部位以“中”或“心”为“枢”而建立攻防运转机制,最后达到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功夫艺境。此是心意拳所论述的“以心为主宰”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和运用的宗旨。

                      做到六合一统时,出手用招必能以心为主宰,而眼手足身必然随之而到位,但要作各种攻防招法变化时,心不贪意不歉,才不会出现“过于不及”的病拳。

                      肘与手有其各自具体的预备位置,用在对手身上又有具体部位,是名肘窝、手窝,在攻击与防守的过程中,又有各自具体的运行轨迹,这些都是拳法练用必须提到的内容。

                      攻防招法的形架,如右足当先而站,右肩在前,则右手为长、名前把手;左手为短护心,名后把手,护右前手,此为顺步式。尚有右步在前,左肩在前,则左手为长,右手为短护心,护左前手,此为逆式,前人称为拗步式;又有左肘与右膝垂直相合的十字手式。顺式、拗步式、十字手式,就是古传的“一步三捶”的法式。所以,攻防招法的变化,就有换步不换身和换身不换步的两种基本法式,其中有左右两面顺步式、逆步式、十字手式六种用法。

                      但是,不管以何种顺、逆、十字架式来运用攻防招法,拳从心发,运用步法产生以身体重量催手的整体发劲击人的法则是不变的。运用手的起落收放要由心机把握,而心机亦要由手的感知把握,这样才能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故心意拳又名“心意把”,也就不觉奇妙了,拳法攻防运用之妙,确由此发。自身要想整体进入对方门内,必由步法的前进来实现,为了与对手保持有效距离,必须做到一步一捶,即随其所动之方位而进步落点击发,能达到落步成招,是为妙境了。

                      运用一步一捶的连续攻击方法,必须保证上下相随,四体的一举一动,能按序随之以助势,乃是得手发人致远的诀窍。前面已经论述过的背发劲,落势尾发劲,外胯鲤鱼打挺,全身正、侧双足虚实变化一止为正发劲法,皆是发劲放人的绝妙方法。一收束全身皆能收束,一伸展全身皆能伸展;伸展就要伸展得到位,收束就要收束得根固。收束如卷鞭炮,自身形体要卷得紧,内劲展放才能有力度。这种内气外形束展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具体的攻防招法。所以,束展法或曰趋避法,不拘提打、按打、烘打、冲打、旋打、斩打、锛打、肩打、膊打、肘打、腿打、头打、手打、掌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横步打、截气打、借力打,以及上下左右前后百般打法,都是适用的。但是,总要一气相随,才是诀窍。出手如能先占对手之正门,即抢中门,此之谓“巧”的运用,拳谚云:“脚踏中门,就是神仙亦难防”,就说的是先占正门巧地的好处。

                      全身的骨节要对,要有柔弱无骨一气节节贯串的九曲珠功夫(骨节不对则拳势易断),才能保证攻防拳势变化轻灵活便圆通的柔行气;“接骨斗榫”,即发手时形架的整劲效果,才能保证发劲时刚落点的效用。此柔行气、刚落点,都需要骨节相对。但是,柔行气,是利用骨节相对的连续性,保证变化内无滞碍;刚落点,是利用骨节相对的整体性,保证捶捶要沉实而有骨力的击打之有效性,即整劲、劲整的效果。

                      手把要灵活机动不撄人之力,才能有得人之准而又不见其形,不灵则攻防手法变化滞呆而笨拙。发手灵便能疾快而出之,但要适时即动才见妙用。该打不打稍一迟慢,则误失良机;举手应活如灵蛇,善变不拘。一旦不灵活,即可被对手所乘而有失败的凤险;存心要有机谋而又果断,不这样则出拳发招不准确,易落空处;手脚灵活上下相随,才是攻防动作迅速敏捷的根基;出手用招,存心要精细,要明白对手攻防变化的各种可能及相应防守反击的方法,做好还击的准备。如果存心不精细,一旦一厢情愿用手施招,便会被对手灵活变化之妙招巧手所愚弄而落败。出手之精,表现在攻击时换身发劲,对方不易化解。如出手带力而发,对手拆变可以利用;如果出手用招不用力,换身即发,对手防守拆变,我可随其变化而再用招法攻之,自可拳势攻击连连不断。此为存心精细之运用。故打手前出,后手要跟而相护,这是预防对手拆变而我能保留变化的方法之法式。如果前手独军深入击打对手,后手不跟随相护,这是两手不能攻防相济的方法,容易失败。故前贤总结“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

                      发招做势要像老鹰捉小鸡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要做到外形体松柔而又安静,内要心细而胆大,自然神壮而拳势威猛,诀云:“积神则威力猛”者,此也;自身攻防机制要能熟练的运作,心机还要精细敏捷,才能保证攻防招法的胜势,切勿从心理上畏惧对手而造成心机和形体攻防变化的呆滞、迟误,这是动手较技中极大的障碍。心精细而小心才能听探清楚、顺化的明白而能面面俱到,才能防微杜渐;胆大,出拳势无顾忌,才能应变自如;面目要和善,显示出自己内外清静,虽然攻防变化紧张激烈,也能应对拆变自如,出手发招如美女採花,轻灵而又干脆利索。常言说,静似文弱之书生,对方不惧我,而我又明耀如三光,可洞明局势微妙之变化,察对手之动势,应机合势,故而动手行招疾如迅雷之发,变如行云流水,连而不断。

                      人之来势,详细审察,来脉听真,脚踢头撞,拳打膊挤,肩靠胯打,宜侧身进步,合身齐进。或伏身而蓄,或起身而发,斜行换步,倒换身法,抬腿伸脚即发,脚指向东面而发,须防对手由西面施入的杀招;凡实施攻防招法皆要保持上虚下实不倒翁的身法态势,才能无后顾之忧。什么以强示弱,以弱示强;以远示近,以近示远;实快似慢,实慢似快;欲进示退,欲退示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取上打下,取下打上;藏巧若拙,大智若愚。凡此诡计举不胜举,全在临场应敌,灵活机动的自己揣摩而用之。运用自如,精熟斯计,全在于平时练功用心之体认积累。虽是诡计施出不穷,全是符合大道之正眼法藏的法式。

                      • 家园 【原创】峨嵋拳歌诀第五首点评三

                        拳势攻防有时也体现在往复打法之运用上,即重复运用一招的打一打二之法式,乃不二法门。再有就是起势之打,也要有落势之打的心机和机制;落势之打,也要有起势之打的心机和机制。此谓之“伏机”机制。有了伏击攻防机制,起落之势便可随时应机相互随之跌出而用。运用时一定要身手齐到,才是真正有攻防效果的施手用招的法式。各种身法,如纵横、进退、闪展、趋避、伸缩、吞吐、旋转等等,皆如是法,非但指起落一法,而以起落一法而论诸法之运用的基本法式。

                        剪打、望眉斩手、反背掌,运用起来犹如猛虎搜山之势不可阻挡。起手疾如闪电,对手不及合眸;打下如迅雷劈物,对手应击而跌,不及防守;翻手风云覆手雨,闪电雷鸣齐交加,什么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诸种攻防招法之运用,起手时要三心相对,落点时要三尖相照,才能气形合一而具有攻防之威力。

                        不动如书生清静自在,行招用手似龙腾虎跃,这就是攻防拳势动静的法则。而用招时,远不发手打,打上也无效果,反而容易让对手利用,乘势而发招用手,于己不利。双手长短护心旁,对方右手向我左侧击来,我左手起起而应之;对方左手向我右侧击来,我右手起而应之,此为快捷的取势用法。当对手已置身前,远点就上手击打,近了便用肘法击之;腿法亦如是,远了起脚踢,近了便提膝击之。如果是对手敢于贴身,上有肩靠抖搜,下有胯靠崩炸。拳之较技,远近招法之用宜应全知而又精熟,是明“全体大用”之方法。

                        虽说攻防用招表面看来是拳打脚踢,实际上,从头顶至脚底,由内至外,一气贯串,全由“心”把定总势之动静,审人度势,应手对战,宁要一丝之进取,莫要一丝之停断;高手用招,能叫对手长思进攻,因为卖了破绽,已经设下擒敌之埋伏机关了;莫教对手有一点停止进攻的打算,这才是好手的功夫艺境。即后人总结曰:“引之使进,其不敢不进;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内劲一发,对手犹如摧枯拉朽一般飞跌而出”。各种攻防招法的运用,内虽然有意而用,但用时却不见形之所动,才能出招用手击败对手,而对手却不知我如何发招,此乃上乘用招的妙法。如出手用招带形、带象,对手已知在先,定会应招拆解,甚至利用我之形势而击败我。

                        巧取对手,须要审视照顾好地形,为我所用,为对手设置陷阱。如我在上风势头,对手在下凤势头,则我高彼低,我易守易攻,而对手则难守难攻。地形利用的好,手法还要疾如风,足要轻灵敏捷,步法走动如猫之行走;心要放得正,则心机灵敏,自然能先知内外一切变化;眼要聚精会神,则眼精明,自然能洞察对手的拳势之短长,揣摩其动作的意图;再有手足齐到的用招之身法,肯定能战胜对手了。若是手到脚不到,自身游移抽扯,牵制吊挂,形势必然散乱,就是击中对手也没有效果,这是因为没有得到发人的真传妙法。手到脚也到,打人便如拔草一样容易,故有“落步成招”的口诀,八卦掌的“打人全凭步来转,站住便是落地花”,也是手脚齐到的说法。

                        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必定有落点,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并当心,脑后一掌夺真魂,此都是拼命打法之落点位置,进击必取之地。知所击之位,前打一丈不为远了,因有横直纵步可助发拳之威势,距离全凭步法齐,其理也在此;近打祗在一寸间,因有贴身靠打、腹肋靠打,则距离也就不为近了。知道方法了,发拳用招身法一动要如墙倒崩塌之势,整体射出,威力才猛。落脚时犹如大树栽根,才能稳健,有利于劲从足下起以助拳之威势,易见效果。手起如炮直冲到位,即直发者节贵短,所谓不钻不翻,一寸为先。身要如灵蛇一般:击尾则首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而首尾皆相应。只有形体柔弱无骨,似水之流,方能做到。可见,心意拳交手诀,句句言打之精妙,而“身要如灵蛇”一句,更如画龙点睛一般,将传统拳法对身法形态的基本要求,表达的淋漓尽致。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于此处领悟心意拳法的精旨妙谛,可入门上道,而不误入歧途矣!由此可知,交手法所言皆是在身形如灵蛇一般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才是领悟拳之精妙的入手之处。

                        传统拳法攻防,打前要顾及到后面,知道向前攻打进击的诸种法式,也要知道后退防守的诸法之运用,此全凭自身圆机活法中“伏机”之法的实施得当,才能运用的有效。必须腿动快似奔马疾蹄,步法才能转变疾速;手臂又要动速如风,才能确保打前顾后,进退攻防自如。也就是:“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腰如摆柳,腿似疾风”的身法功夫,才能保证瞻前顾后,进攻退守运用自如。

                        要想达到上述各种攻防招法运用之精妙的艺境,在平时操练时,要面前无人似有人的空操空练,全在心思意想自身内的攻防机制的建立及如何正确运作,各种攻防招法的如何运用;体悟自身攻防机制及各种招法攻防变化之方法、准则、规矩、规律,熟之则技艺必精,然后功有所成。故而在与人交手较技时能够达到面前有人似无人之艺境,不为对手的身体形态、精神气势所动,自能左右逢源,有隙而进击,无隙则自退,势如行云流水,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明速,能胜而不武。正所谓“成竹在胸”者也!“练时面前无人似有人,用时面前有人似无人”。这两句诀言,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难所言及,而真能道出其中玄机者,凤毛麟角!(如欲知其中练用玄机者,请观拙著《龙涎集“练时面前无人似有人,用时面前有人似无人”精义解》一文)

                        在实战较技时,起前手发人必要后手紧催;起前脚进步,后脚要紧跟而进,打人长身之势就在此中产生。面前对方来手,不见其手,自己一手或拦或压、或搬或捋、或搂或採,另一手照对方要害就发手;胸前对方来肘,同样如法炮制,对手无不迎击而落败,这就是以定用手的法式。另一方面,自己行招用手攻防变化,致使对方不可见之,胸前藏肘、用肘,亦令对方不可见之。因为不用不知,用便有手有肘,随机变化顺势而用之,其不知有之的缘故尔!拳谚云:“拳打两不知”,就是言说此用招法则、艺境的。

                        动手较技,性命攸关,胜败相系,必见高低,起手用招,讲究实效。故起手发招莫向非要害打,要向对手要害部位用招发手。为讲究实际效果,故前人总结有:“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的口诀。(所谓要害部位,非要命部位。乃指“跌落点对就成功”的对方之“力背”部位。)

                        传统拳术出手用招讲求连而不断,活似车轮,拳势如风行,起落似浪翻,着人如火作焰。所谓“手起足要落,足起手要落”,就是后人总结的“上下相随,不可空谈”。左手起为虚,左足落为实,乃上手动而下足随之;配合右手落为实,右手起为虚,合为“形”的手足四象之虚实协调。左手落为实,左足起为虚,是下足动而上手随之;相配合左手落为实,左足起为虚,亦是手足上下相随的四象变化法则。这就是两仪之攻防的用法出招,必根于四象变化的法则而出之。为什么只言“手起足落,足落手起”,而不说“手落足起,足起手落”呢?因为交手法所论,皆是实手发招的发劲放人之法;对于化解的方法,则含蓄其中而又在口传身授中论明,故文字中只论攻手法之用而已。

                        在较技时,心要占先机、先知、先行蓄势带变,此乃对手无不被我主宰,是立于不败而能胜人的先决条件。意要胜人,是说交手较技不能气馁,因为胜人之制的关键在于气势旺盛,这是前贤早已定论的,即“两军相遇勇者胜”;“积气则神威势猛”。拳打脚踢下乘拳,是说单纯的拳脚相加,势单力薄。如果拳打脚踢齐相加是在身攻的状态下完成的,便是周身一家的功夫之体现,乃真攻防功夫也!步载身手而进,凡以定用手、以重击中之诸法的实施,一定步要过人,才能有“站其位,拔其根”的催人立跌之效用,而自己有“过人之步”法为保护,可不自失。此法微妙,能用与不能用,艺境高低即分;效与不效,施出胜败立见。由此可知,拳之发与心意、身、步全体动静变化顺序及全体到位是分不开的,论说时文字连篇,运用时一瞬而过。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能于此四法中明之,攻防艺境升华指日可待矣!

                        前腿似跏,后腿似添,乃描述步法的前脚微内横,膝踝垂直;后腿与前脚平行顺脚,后足根蹬劲,后腿劲意崩直的“弓箭步”法。首要仰起,即收颌、百会领而顶起,莫要低头,因为低头则神塌身懒而涣散;胸要现起,即胸部自然舒展,以利内气之入扶,如腰曲背驼凹胸,身必不直,下盘弓箭步没有着落。而将胸要现起理解为挺胸则不对了。挺胸必气结在胸腔前部,动转不方便、不灵活,久之必弩胸结气,气不能入丹田中而身浮无根;腰要长起,腰下松沉下泛,腰上拔背而起,腰要竖直,腰助攻击手法则气可催手!因为腰为一身上下动转变化之枢纽,长腰则上下一气贯通,长起,非硬挺;“丹田要运气”一句,将前后文一气贯串。上边言形架,舒展松静为主,有利于气沉丹田,又利于丹田之气贯通全身。形架站好,自顶至足还要一气相贯通,即“精神贯注于空隙之骨节间”。

                        自古有论:“两兵相遇勇者胜”。习拳较技,胆颤心寒,如何能取胜呢?此乃不战自败;习武练拳,胆壮包身,心细如发,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此乃精神不衰之相。惟此,似嫌不足。还要能战,技艺精熟;还要善战,察言观色,便能审敌料事如神。如口吐狂言,言过其实,必外强中干之人;色厉声嚎,眉蹙而面严,此必暴戾之人,出手用招必然心狠手恶;身形魁梧,必是仗力势猛之人;外形朴实,神态安详,动作敏捷,丹田气足,语言不卑不亢,此乃身怀绝技之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于人较技,能察言观色,已识人者,必于动手较技之中防人在先,之所以无败,因其善知人矣!谁说习拳练艺只是打拳而已,前贤有言:“拳术体万物而不遗”。

                        传统拳术攻防较技有先动手和后动手之分别。能先动手者,成竹在胸,起手上步攻其必救之所,对手还招用势,顺随其势以击之,其必败;或上手就攻其要害之所,不容对手变势还招,迎击而败。此乃久经较技杀场之上等攻防技艺。上手进步一击必中,神手矣!后动者,待对手出招用手,顺其势上手用招一击而能胜对手者,亦为上等攻防手法艺境之人。然而先动与后动两者比较而言,先动者为师父,后动者为弟子,两者之艺境高低,前贤早有明论。然要说明的是:先动而上手进步用招,并非生打硬要之说法,亦是顺随用招为法则。因其技高一筹,善于察言观色,未动之前,料及对手之全身弊病在于何处,出手用招迅雷不及掩耳,动于无形如风行之势,一击不中,二击疾出,必是顺势随机而发,哪有不中之理。此先动之法,也是贯彻“要想伤人,必定借人力”的法则而行之。此上法之先动、借法之后动与前面所论“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是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上法、借法;先动、后动之用,如以先动的上手法、后动的上手法来论述,静以待动,乃后动的上手法;那先动的上手法是后文强调的用手先动的方法。此法也是借对手之势而用招的。前面说的“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乃言静以待动的上法是后动的上法。而此文说的是防人的先动之机势也是对手已露动势迹象而出之,故此,“先动为师”的说法,夜函静以待动有上法的艺境在内。一句话概括,即意在人先。能意在人先者,是为先动;不能意在人先者,是为后动。故先动者为师,后动者为弟,此言不谬!

                        动手较技,能进者易胜,能退者不败!前贤之明论。后人对于进退已有口诀:“进半步赢人,退半步不输”。平时练艺多思考进法,则必能精通进击法,也要精通退守法。但在动手较技中,能教一思进,莫要一思退,乃指闪展、趋避、腾挪、吞吐、伸缩等法中,“中”应与展趋腾吐伸诸法随而进之,是为思进不思退之法,后人总结为“让,中不让”。

                        虽然能明进退之法,但在进退诸法之中,上中下、根中梢三节各处的占位落点要不偏不倚、不先不后、无过不及,内劲、外形阴阳刚柔之势均匀,即形用半,劲用对五,中土不离位,不多亦不少,恰当却好。同时还要做到鼻尖、手尖、足尖的三尖相照,血、骨、筋、肉四梢要齐发,即发欲冲冠,舌抵前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才能发挥自身最佳功能,俗称整劲或劲整。用拳能达此艺境,实施“以定用手,以重击中”的方法就颇具威猛之势,克敌制胜就可轻而易举了。这是一种功夫艺境,非力大猛快所能比。

                        在传统拳术攻防较技中,明白了天地人三才、上中下三节的道理;明白了根中梢三节的“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的动变机制;明白了顺发时,中节不逆根节,梢节不逆中节;逆收时,中节不逆梢节,根节不逆中节;明白了天地人三才部位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相合的机制等内容和各种拳势的攻防之用法,就可以达到心不贪、意不歉的势正招圆、圆机活法、伏机待动之艺境,就能使各种攻防招法的起落进退有无穷的变化。

                        每个攻防招法都是手法、身法、步法按照“三才”、“三节”、“三极”机制回旋往复而成的“立体九宫”式拳势,即“三圆同心”所成之拳势,总要一心为主宰。

                        一心者,在全身乃言“本心”,即理心、道心;在身形,乃虚中;在四肢,腰为手足上下相随之中心;在内气,丹田为内气上升、下降、外涨、内渺、左旋、右转之中心;头为诸阳之首,内藏元神,一身内气、外形合一而用之中心。虚中,下有精户,中有丹田气海,上有神舍,本是人身动静变化之中枢;肚脐到命门穴为顺轴;两胯尖上之连线为横轴。这样,虚中之竖轴、横轴、顺轴,三轴连结之点,是名“天枢”,又名“太极之点”。谚云:“冬至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传统拳术中此“天枢”又名“天心”;而在传统拳术中,灵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化合一之拳势的内在机制,即法身道体,是为“心”,又名“中枢”。这就是 “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中 体用一元的说法。有了此“心”为主宰,便能统一自身内外五行合一而用,就能运使自身中内气、外形合一而有拳势的束收、展放等各种攻防拳式招法之至用。每天都要时时操练演示,早晨的露水功夫和晚上的熬灯油功夫,即为“朝夕”功夫。

                        传统拳术攻防功夫的修炼,一开始盘招打势时,都是很生疏的,这时要勉励自己,坚持时日,便会熟而生巧,巧便得妙,妙心通神,神明便得自然之道。前贤有云:“习拳练武,持之以恒,便有圣功之获。”就是这个道理。然而,通观现今习拳练武之人,能作到此者,万不及一也,故艺能大成者,凤毛麟角,实不为怪。

                        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通篇所论交手的方法、准则、规矩、规律,乃诚心之所言,字字如珠玑,句句明至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逐字逐句通篇精心阅读细心品味,自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修炼、建体、至用之真谛;自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自达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上乘之虚灵妙境。拳学一道,千古圣传,吾岂敢虚语妄言哉!

                        • 家园 【原创】峨嵋拳歌诀第五首点评四

                          身法应具备的功夫论

                          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抓松,拿而又跌则拿硬。若四时之错行而相资,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者耶!

                          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人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有余。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消。

                          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乎习拳。余业儒也,而辟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吾以谓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哉!

                          正以身丁兵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之武能佐文者也。

                          阐释:

                          试言功到大成艺境施招用手的方法,及其所显示的状况。手法是凭虚而入,不触及人之力,故能乘时而逢机,发之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则对手无还手化解之能力。双手似同殿称臣之官僚,相辅相成,摆布对手,如同戏弄弹丸一样(因古有熊宜僚之捶九丸于手之能,故借以喻之),左右逢源,攻防变化循环无端,圆活灵通。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如疱丁解牛一般,双手之锋刃,只在对手的种种攻防招法的缝隙间游走而实施,则人击我不着,我击打人无不中的,此正是游刃有余之绝佳妙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节能”的说法,在此论述的清楚明白了,此论可为证验矣!

                          此段手法的描述,正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的大成艺境。故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艺境。才能具备攻防较技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无上艺境。自然是“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不撄人之力,凭虚而入,乘时而逢机,适中彼之窍而及也”。手法如此精妙,真可谓大成矣!再看其又是如何描述身法的。

                          手法精妙,必有身法为枢机,身法的大成艺境又是如何之景象呢?

                          身法之势,可沉重如泰山之压,可无坚不摧,其势不可抗拒,用于发人放人之瞬间;可轻灵若鸿毛之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犹如一团清风倏忽。其势不受人之力,用于化解对手攻击之时刻。

                          柔行气时,身法如花飞絮舞,飘忽无定,但有一定;变幻处的刚落点时,如龙灵便,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正较技时的“紧中急、急中猝;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舒以长其筋,缓以蓄其力,迟以运其神,含以招其妙,活以猝其式,短以应其变,长以发其威”的大成身法。为何会有上述大成艺境的手法、身法之体现?再看其又是如何论述步法之大成艺境的。

                          若说步法,乃载一身进退之舟车,要具备步法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恰时切机而势势相承,节节相连之妙用,也是相当困难的。以寻觅步法之踪迹来论,亦可长步,亦可短步,亦直亦曲,没有精熟的修炼到随心所欲的圆活之艺境,是无有能力把握步法的操作之完美无缺的。如修炼精熟,步法运用达到至善尽美的境界,则进步之拳势如排山倒海,人所不及知,已自跌翻矣;退步则拳势为雨散云消,人所莫明速,早已脱离险境了。拳势万般妙用皆可由步法之进退腾挪中幻化而出之,正所谓:“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大成步法下生风之妙境。

                          由上述大成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分别论述,可知张氏所论“三法合一的大成拳法”之妙境,已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艺境了。张氏拳法之妙,已然合盘托出,真乃令当今的习拳者神而往之。

                          神拳之化境,不单为习拳而至于此艺境,有此神拳之艺境的功夫用之习练各种兵器运用的技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功夫基础,不须另寻它途了。故说:习练兵器运使的技能,最好的是先修炼好拳术攻防功夫为佳,此是“拳成兵器易就”的修炼之先后顺序。

                          吾幼年专攻习儒家的齐身持家的治世之道,而辟性却喜好武术,从习拳开始,继之操演各种兵器攻防运使的技能,也有十数年之久了。习拳练武,深有体悟,感触颇深,吾以为,有治世之文才者,必须有武备在身,才能是文武双全之通才也。只有文武双修,才能体现圣传的文武之道的精义,即文武之道皆遵圣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宗旨而行,方能彻底悟透文武之道是为不二之学,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之精神的表现之所在。故立言:有文章者必有武备,方可成为济世之全才。

                          正值此身生于战乱之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必然不能以文章治世,治学作论,而只能提笔做些习拳练武之经验总结了,以宣武学之要义,此正是武能佐文之明证矣!此正“文安帮,武定国”的一文一武之一驰一张的文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道也。

                          通过对这两篇引文的精心阅读,得其精旨妙谛!对于 “动手较技歌诀第五首”中 “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亦静有借法”等的诀言之说法的精旨妙义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多了!

                          • 家园 【原创】峨嵋第六首歌诀注解点评

                            鸡登步,小拐打,肘底锤,倒翻花。

                            斜来七星点,扯我靠身扎。

                            入了蛾眉门,你打我也打。

                            【题名解】

                            这首歌诀全面的总结了峨嵋拳法之攻防较技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方法、准则的内容,关键的就是“不招不架,只打一下”的“无为”法式着实让修炼者要仔细、认真的思考一番了!如何修炼才能达到这一大成神拳神明艺境呢?

                            【注解】

                            ①、鸡登步,小拐打,肘底锤,倒翻花。斜来七星点,扯我靠身扎:

                            鸡登步灵活敏捷,小开门拐打变化多端,肘底锤法隐蔽迅疾,倒翻花顺势而用常出乎对方意料之外,属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妙法。对方斜来运用进步七星捶我用点打疾猛,如果对方扯我化解则我借势进步靠身扎其老营,其必跌翻矣!

                            ②、入了蛾眉门,你打我也打:

                            最重要的是进入了峨嵋拳门,修炼峨嵋拳法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妙法,就是贯彻“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的法则,则必然出现:“你打我打不着,我打你跑不了”的制胜局面。这就是贯彻并实施“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法则之原因也!妙哉!峨嵋拳法!

                            【译文】

                            鸡登步灵活敏捷,小开门拐打变化多端,肘底锤法隐蔽迅疾,倒翻花顺势而用常出乎对方意料之外,属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妙法。对方斜来运用进步七星捶我用点打疾猛,如果对方扯我化解则我借势进步靠身扎其老营,其必跌翻矣!

                            最重要的是进入了峨嵋拳门,修炼峨嵋拳法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妙法,就是贯彻“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的法则,则必然出现:“你打我打不着,我打你跑不了”的制胜局面。这就是贯彻并实施“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法则之原因也!妙哉!峨嵋拳法!

                            【点评】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佳打法,不管是小成形拳招熟艺境,中成气、意拳懂劲艺境,大成神拳神明艺境,还是具备神化之功的成功一也的艺境。最佳的技击攻打法式,就是“不招不架,就打一下。”说白了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打不着,我打你跑不了。”峨嵋拳由始至终贯彻的就是这种打法,可见峨嵋拳的见解、艺境之高了!这都是从实战中,不断的总结出来的见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