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陈伯钧日记》复原定位红四方面军翻越的4座雪山 -- 双石

共:💬8 🌺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陈伯钧日记》复原定位红四方面军翻越的4座雪山

    [SIZE=3]从道孚到瞻化[/SIZE]

    ——从《陈伯钧日记》复原定位红四方面军翻越的4座雪山

    双石

      1936年2月初,南下失败后的红四方面军发布《康道炉战役计划》,尔后,方面军主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翻越夹金山,开始西进康北。2月28日,先头红三十军占领道孚,3月25日继占炉霍,尔后继续向甘孜攻击前进。

      红三十军攻占炉霍后的3月27日,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在致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电中表示,拟令继进的红四军主力“以炉霍作后方,向瞻化进”——

      

    张国焘、徐向前关于争取喇嘛等致陈昌浩电

    (1936年3月27日)

      

      

    陈:

      甲、寿宁寺被俘大小喇嘛应优待之,并令其写信甘孜与各地喇嘛寺不与我打,大大宣布我军对喇嘛政策。

      乙、三十军或乘胜速取多西或先利用喇嘛办外交,与军事并进,请按情酌定。

      丙、三十四团今到瓦日,三十五团今到将军桥,十师到后即准备移炉霍

      丁、四军以炉霍作后方,向瞻化进

      戊、二十五师回道孚对南方。

      

                             张、徐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40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根据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将军日记记载,27日那天四军军部和十一师驻扎在道孚附近乡村,十二师则驻扎在道孚以南的瓦日沟一线,而十师当时刚过党岭雪山。当天晚上,朱德总司令从觉洛寺(陈日记中记作“脚落寺”)赴驻道孚的总部途中,曾“到军部小坐,并同军长政委去总部谈话”。次日,张国焘还亲自来到四军军部“谈四军工作”(《陈伯钧日记·文选》第247页~第24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这些谈话内容当然应该包括当日张、徐致陈昌浩电中关于红四军进取瞻化的设想。

      然而,从陈伯钧将军从3月27日至4月4日的日记记录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就在这些“谈话”后,方面军首长已对原设想中的“四军以炉霍作后方,向瞻化进”中的“以炉霍为作后方……”作出了改变:红四军十师并未去炉霍,而是与十一师一起,于3月31日由道孚附近启程,经道孚西北约10公里的麻孜乡转向西南,连续翻越了4座雪山,于4月4日进占瞻化(今新龙)。

      根据陈伯钧将军这几天的日记记录,可以相当清晣地复原出他们的行军轨迹。

    三月卅一日 上午晴,旋阴,夜雨。

      

      行军,由脚耳经道孚到麻子沟,约廿里。我十师、十一师。奉命向瞻化推进。十二师、独立师仍在将军桥、大寨、瓦日沟之线不动。军政委留道孚,指挥十二师及独立师。我同军长随十师十一师行动。上午到总部及张主席处,谈军事、政治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午,在骑兵司令部世友同志处闲谈并中餐。午后二时左右,到麻子沟的上半沟。十五时以后,召集连以上干部会议,由总政治部李副主任参加,到十九时前后才散会。晚,准备次日行动事宜。

      

    四月一日 雪,下午阴。

      

      行军。由麻子沟经热里科山到热里科喇嘛寺,约六十里。五时许开始出发,至八时许始完毕。昨晚得总部消息,甘孜亦被我军占领,稍有缴获,蒋进西康宣抚使诺那喇嘛,率众四、五十人逃瞻化。热里科山不甚高,但很长,约卅里。实际不过十余里,只有从麻子沟上午的二里路较陡,其余的好走。下山只五里就是平路,一直到热里科喇嘛寺。是日,没有掉队落伍的,只失联络一人。热里科及牛厂喇嘛均逃跑一空,亦未发现反动武装,我们仍准备继续西进。

      

    附:亚洛阔山垭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洛阔山垭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西南,垭口海拔451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月二日 雪,阴。

      

      行军。由热里科翻山到甲子孔,约五十里。今日的山与党岭不相上下。午后二时许到甲子孔。下甲子孔时,反动武装打死我一战士,旋即逃窜。

      

    附:无名山垭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无名山垭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与甲斯孔乡之间,垭口海拔4700米。该垭口虽然无名,却属于工卡拉山脉,是工卡拉山的一个垭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月三日 雪,阴。

      

      行军。由甲子孔翻山到腊科,约四十里。昨日各团粮食已缺,只能暂从军直属队抽粮补充一部分份。今日的山较小,较平坦。到腊科后,收集到粮食三千余斤,牛、羊、酥油一部分。甲子孔比热里科大。腊科又比甲子科大。甲子孔有土司衙门一,出粮食,产金,腊科、热里科均系草地,只出牛羊,不出粮食。

      

    附:伊涅阿山垭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涅阿山垭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拉日马乡交界处,是两县的界山,垭口海拔为4616米。“伊涅阿”的藏语之意为“向阳的山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月四日 晴,微风。

      

      行军,由腊科进沟五十里,翻山到喇嘛寺,约九十里。今日行军所过地区,与草地情形略同,只多一点树木。途中获牛羊各百余头。因进沟后要走五、六十里平路才上山,山虽不同,但空气稀薄,加之走了五、六十里平路也气蹶力微了,所以是日落伍掉队的很多。最后决定,派兵在山脚担任收容,迟一天再赶到瞻化。到喇嘛寺时,已十七时以后了。当即命令卅六团继续前进,坚决夜袭瞻化城。我们及廿八团宿营营喇嘛寺附近。是晚,廿二时卅六团已攻占瞻化。获迫击炮二、步枪五、驳壳一、子弹四百余排。

      

    附:扎巴加山垭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扎巴加山垭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甲拉乡东南,垭口海拔为4570米。“扎巴加”的藏语之意为“带回声的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月五日 阴,微雨
      

      行军。由喇嘛寺经甲纳溪、磨子沟到瞻化,约卅里。晨起,即派人带一部分马匹去山脚接落伍人员。又令卅六团立即分头追击诺那,并派兵抢占瞻化。我们于六时左右开始向瞻化前进,至八时放许抵瞻化。瞻化只四、五十户人家,可住两、三团人,但沿河上下尚多粮房。午间河西头人派人来接洽,说他们已将诺那围住,并将诺那送我投诚。午后追诺那无线电之连已回,可惜只获一台发电机,余均被敌毁坏或带走。晚,起草行动命令及训令

      

      ——《陈伯钧日记·文选》第248页~第250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注释

      

      瞻化: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此处指的是县治所在地茹龙镇,其海拔高度为3050米。

      军长、军政委:指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王建安。

      麻子沟: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西南一条山沟,麻孜乡海拔为3016米。

      热里科和热里科山:“热里科”在现在不同版本的道孚县地图上有“亚洛阔”、“嘫洛科”,藏语语意不详。陈日记所言“热里科山”系道孚县麻孜沟西南的一座雪山,海拔高度为4510米,亚洛阔喇嘛寺海拔为3725米。

      甲子孔:“甲斯孔”之译音,根据陈日记所言行军路线及地形研判,此处似指流经道孚县甲斯孔乡(亦称“上甲乡”)的甲斯孔河(藏语之意为“铁渣河”,是因该地有练铁遗迹而得名)。甲斯孔乡(上甲乡)所在地在陈日记所言的“甲子孔”东南十余公里处,陈日记所言的“甲子孔”系甲斯孔乡沙拥村(藏语意为“有土”,系因该地耕地面积大而得名),其海拔高度为3430米

      热里科翻山到甲子孔:此处“翻山”,指的是翻越亚洛阔到甲斯孔乡沙拥村的一座海拔高度为4700米的无名雪山。

      腊科:“亚柯”之译音,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拉日马乡境内的一条山沟,藏语意为“沟的上端”,陈日记所言“腊科”似指亚柯沟南的拉日马(藏语“安居乐业”之意),其海拔高度为3705米。

      由甲子孔翻山到腊科:此处“翻山”系指今道孚与新龙分界处伊涅阿山(亦译作“伊尼亚山”),藏语之意为“向阳的山垭”,海拔高度为4616米。

      由腊科进沟五十里,翻山到喇嘛寺:此处“翻山”系指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甲拉西乡境内的扎巴加山,藏语意为“有回声的山”,主峰海拔为4914米,红军翻越的垭口海拔为4570米。

      甲纳溪:“甲拉西”之译音,藏语之意为“野牛角”,因当地两条沟形似野牛角而得名。。

      诺那:即诺那活佛(诺那呼克图)(1864~1936),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西藏恩达人。自幼被诺那寺选为呼图克图(活佛),本名赤乃降措,法号诺那。清末被朝廷封为西康大总管。1918年与达赖十三世发生冲突被捕,1924年逃脱到内地,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国佛学会名誉理事长,先后在上海、武汉、长江、广州等地方持护国息为法会。1935年回西康,企图阻止红军长征。后被红军俘获,经教育转为同情红军。1936年5月在甘孜圆寂。

      

      将陈伯钧将军此间的日记记录与当地地形道路情况及地图对照可知,陈伯钧将军日记中所言的“翻山”,其实每一座都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当年红军长征不可能带着海拔表测海拔,此前翻越过多座雪山的他们又有“曾经沧海”的感觉铺垫,加上进入康北高原后海拔高度升高,雪山的相对高差缩小,所以在他们的回忆或日记记录中,对他们此间翻越过的雪山常常会不以为意而一笔带过,因而使这些印下了他们艰难跋涉足迹的雪山迄今仍默默无闻鲜有人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道孚到瞻化,红四军跨越了4座雪山——如今这些雪山垭口都有简易公路可通。

      笔者在其他红军日记中也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如红六军团的王恩茂将军日记在此间的记录所言的许多“小山”,很多其实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些长征幸存老者往往对他们翻越过的第一座雪山记忆深刻感慨良深,而对此后因“曾经沧海”的感觉铺垫过的更多更高的条件自然条件更亚劣的雪山反而不以为意而着墨甚少:比如红二、六军团过金沙江后翻越的哈巴雪山(很多文献资料称为玉龙雪山,致使许多人误以为这是丽江附近的那个玉龙雪山,其实这两座山一座在金沙江西一座在金沙江东,根本不是一回事)是他们在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所以无论是战史资料还是回忆文字,都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有些资料称“5000多米的雪山”)。其实他们跨越这座雪山的海拔高度不足4000米(3980米),主峰高度也远不足5000米,只能算是一座“亚雪山”,只不过因为该山从海拔2000余米的金沙江畔陡然拔地而起,翻越的区间坡度高度递升很快,从感觉上来说更觉巍峨和艰险而已。而从跨越高度上来说,这座“雪山”与他们此后翻越过的那诸多名不见经传的雪山来说,只能算是“小儿科”。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