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实验一号”(上) -- 代码ABC

共:💬74 🌺4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闲聊“实验一号”(下一)

      父亲来到南海所的时候正赶上这事,被派去参加“实验一号”的改造。那时候我差不多要来到这个世界了。至于最后谁先来到这个世界我没问。10年后“实验一”退役完成了她的使命(那时南海所的第四条综合考察船“实验三”也准备服役了),三十多年后父亲退休也完成了他在海洋界的使命,而我则在这里闲聊他们当年的一些趣事。

      货船转科考船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压载问题。科考船相对于货船的载重不大,因此为了保持船舶的稳性需要在底舱放压载物。另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在底舱增加水舱和油舱,这样不但解决了稳性问题还增加了考察船的续航能力和自持力。不过由于经费紧缺当时做不到。所以父亲被派去买压舱物——石头。采石场开好的大条石。我问他铅不是更好吗?他说当然,不过同样重量的话铅更贵。即使是石头也花去一万块。父亲和我讲的很多东西即使对于一个70后的人来说也是很遥远的。比如他告诉我那些一块上百公斤的石头是用自行车从山上运下来的,而且装的不止一块——载重近半吨的自行车!当然了,这些事不用父亲去做。不过听着可是挺雷的。

      父亲说这些条石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几个航次后“实验一号”终于有经费在底舱上加装水舱和油舱了,这些石头又被搬出来。正好赶上南海所修防空洞被利用上了。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实验一号”就退役了。我只看过这条船的一张黑白照,实际上我对她是没什么印象的。除了上述的小包袱外,我就记得父亲曾说过“实验一号”有一位技术高超的老船长,每次靠码头只需要一次机舱命令。

      我真正有接触的是“实验三号”,不过也只上过两次,那时候也不大,所以新奇但没去刻意留心什么。老实说小孩子对一条停着不动的船的兴趣是不会太持久的。唯一印象深刻的倒是和科学考察没什么关系的东西,那是安装在顶层甲板上的两挺高射机枪。当时两条科考船都是带武器的,除了固定的高射机枪外,船上还有冲锋枪等轻武器。父亲说这些东西主要还是防海盗。不过防海盗更多的还是靠船员的警惕,只要提前发现了海盗的小艇在大船面前是没什么优势的。当然了,这么宝贵的科考船在经过危险海域的时候海军还是会护航的,比如和越南发生冲突后去的几次西沙群岛的任务。

      不管是实验一号、二号或三号都没有使用武器的经历。唯一一次有可能使用的机会也在层层请示中溜掉了。因为对手是我们自己的一艘渔船。当时“实验三号”刚在考察海域放下浮标,浮标下面吊着一串价值上万美元的测量仪器。渔船盯上海面上的浮标。那个浮标是用一大堆浮子做成的,质量那是相当不错了。渔民们觉得拉回去挂在渔网上用一定很有面子,于是就在“实验三号”眼皮底下准备把它拖走,三拖不动(下面的东西多着呢)。就想着用刀子割断下面的缆绳(场景有点面熟)。当时“实验三号”上的人可急眼了,高音喇叭、探照灯什么都用了,可人家就是不理继续在不紧不慢地割缆。这种情况下用枪是要请示的,包括鸣枪警告,不过按我估计鸣枪警告大概也是没用。这不是枪能解决的问题。等到请示批下来,人家已经拖着浮标胜利返航了。后来我在他们分析仪器的数据图上看到一条不断往下掉的折线。从当时大院里那些叔叔的描述中看出那条渔船的装备还很不错,“实验三”开足马力也只是保持不跟丢而已(毕竟这不是设计来赛艇的),到了近海三转两转就消失了。实验三吃水深过不去了。

      既然武器没用过,而且作用不大。后来这些东西都拆了,船上也不在保存武器了。据父亲说这些东西给科考船带来不少麻烦,比如进国外的港口。另外,某些人会认为这不是民间的科考船,而是军舰。

      ....再去喝水

      放心,喝进去的总要放出来的。这也是俺在这里灌水的目的。

      (看全部请点文章末尾的关键字“实验一号”)

      关键词(Tags): #闲聊#海洋#实验一号
    • 家园 青岛海洋大学早改名中国海洋大学了

      毕竟这个名头更响,但是一旦出了山东和海洋这个小圈子,其知名度还是大降呀!

    • 家园 海洋所最近可要过好日子了

      国家要对全球的感兴趣的海域进行监测,估计要砸进去几百亿,初步可行性研究就拨了60亿,海洋所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估计项目全归它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