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一) -- 江南水

共:💬40 🌺2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七)

      四、残杀

      公元前202年正月,定陶。

      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这些就是汉初所有的异姓王,此时刘邦也只是汉王。

      这么多王,谁是“大王”啊,为了确定大小王,必须让“大王”有个固定称号。显然霸王这个不祥的称号是不能再用了,幸好秦始皇留下了一个合适的称号:皇帝。

      于是这几个王上疏刘邦: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着,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刘邦也适当的表示了谦虚: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这几个异姓王再次上疏: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差不多就行了,再扯皮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于是刘邦登上了皇帝位。

      这个皇帝是独一无二的皇帝,跟以前的秦朝皇帝不同,跟以后的皇帝也不一样。

      在异姓王眼里这个“皇帝”跟项羽的“霸王”一样,都是共主,不过换个马甲而已。

      然而,刘邦似乎不这么想。

      从齐王变成楚王的韩信回到了故乡,当年四处蹭饭的无业游民终于衣锦还乡了,该报恩就报恩,该报仇就报仇吧,在这个地面上他说了算。

      找到当年给自己饭吃的漂母,赐给她千金(不是女儿)。

      找到长年被蹭饭的南昌亭长,只给了他百钱,理由是: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找到钻过裤裆的少年,让他做了楚国中尉,理由是: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这些终究只是小事。

      某一天,一位故人前来投奔,钟离眛。对钟离眛的处理,显示了韩信稚嫩的政治手段。

      当年在项羽帐下的时候,韩信虽然不招项羽待见,但多少还是有几个朋友的,钟离眛就是韩信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之一。

      钟离眛是项羽的重要将领,他具体有多重要史籍上没有正面的记载,但是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来,陈平在针对项羽手下重要人物实施反间计的时候,列出了寥寥数人,其中就有钟离眛。因为陈平的离间,项羽也疏离了钟离眛,但是钟离眛始终没有背弃项羽。

      项羽兵败身死后,钟离眛回到了家乡伊庐(今湖北南漳县),他知道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显然是新政权打击的对象。韩信做了楚王后,钟离眛就投奔韩信,也许这棵大树下能让他乘乘凉。

      因为故人之情,韩信收留了钟离眛,这没什么大问题,毕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收留之后的后续动作,刚开始,韩信是想罩钟离眛一辈子,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做一辈子楚王。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秘密报告放在了刘邦的案头:韩信要造反。

      这不是刘邦收到的第一份诸侯王谋反报告。就在刘邦当上皇帝半年后,他就收到了第一份谋反报告。

      在固陵被项羽反击后,刘邦意识到异姓王终究是靠不住的。

      公元前202年七月,刘邦就开始对异姓王下手,第一个目标是燕王臧荼,理由也很现成,谋反。

      公元前202年九月,燕王臧荼被俘虏,荣幸的成为第一个被除掉的异姓王。历史很吊诡,这个最早被废除的异姓王的血脉竟然进入了汉皇室,汉武帝的外婆就是燕王臧荼的孙女。

      几乎就在俘虏臧荼的同时,刘邦收到了韩信谋反的消息。

      刘邦召集手下的将领讨论怎末应对,这些将领的态度很坚决:亟发兵坑竖子耳。

      刘邦的反应耐人寻味:默然。

      这是一个吹风会,毕竟韩信征战多年,在军队有很高的威望。刘邦放出这个风向球,看看此时韩信在军方的支持度,将领们的表态不排除有过度表态的成分,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韩信在这些将领中人缘很差。

      按说百战百胜之人,人缘不该这么差。

      本来大家都是在一个公司打工的,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但身份是一样的,都是打工仔。某一天其中一个打工仔成了老板的战略合作伙伴,曾经的同事会怎末看待这个成功的打工仔?

      刘邦手下的那些将领看待韩信,大概就是这种心理。

      听了这些表态,刘邦知道对韩信动手,不会引起自己人的反弹;同时刘邦也知道,单凭自己手下这几棵葱是没法搞定韩信的,所以他不能顺着这些将领的意思表态,同时又不能反对这些将领的意见。

      刘邦选择了默然,不表态就是一个态度。

      搞定韩信并不一定非得靠武力,还可以靠其他的,刘邦找到了搞阴谋的专家陈平。

      滑头的陈平先问了一句:其他人是什么意见。

      刘邦把其他将领的意见告诉了陈平。

      陈平反问刘邦:韩信知道这事儿吗?

      刘邦确信韩信不知道,那年头没有手机、互联网,一时半会儿韩信不会知道。

      接下来陈平问到了实质问题:陛下的士兵比得上楚吗?

      比不上。

      接下来一个问题更尖锐:陛下有比韩信用兵更高明的将领吗?

      没有。

      这两个硬件的落后基本上否定了军事解决的可能性。

      刘邦又一次搬出了四字真言:为之奈何?

      陈平策划了一个完美的宫廷式政变。

      公元前201年,刘邦公告天下将在十二月巡游云梦,在陈接见各路诸侯王。

      陈,就在楚的西边。

      听到这个公告,韩信的政治敏感度再低也会觉察到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了。

      去?还是不去?实在是个问题。

      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注意:杀掉钟离眛,这样就没事了。

      韩信果然去找钟离眛商量借他的人头作为向刘邦的投名状,钟离眛实在是遇人不淑,临死前钟离眛大骂:韩信,你小子不地道。

      钟离眛死的窝囊,至少他自己认为死的窝囊。他认为,他不死韩信才会安全,他一死韩信立刻遭殃。韩信却亲手砍掉他这个支柱,你说他能不觉得窝囊吗。

      钟离眛的这种认识只是基于军事斗争的认识,但是刘邦既定的方针不是军事,而是政治。所以不管钟离眛是死是活,都不会改变韩信的结局。

      事实上,钟离眛可以不死的,同时期的季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季布也是项羽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刘邦的通缉犯,但是在大侠朱家的帮助下非但没死,还做了汉廷的郎中。

      韩信带着钟离眛的人头到陈觐见刘邦,此去,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孤身一人的韩信即便是老虎,也是没牙的老虎,此时抓他,用陈平的话说就是:不过是一个力士的活。

      韩信不仅感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面对韩信的呐喊,刘邦冷冷的说道:若毋声!而反,明矣!

      刘邦说的不能说不对,在他看来韩信在自请为齐王的时候就已经是造反了,之所以隐忍到如今是形势所迫。

      虽然刘邦早就定下了剪除异姓王的决心,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分寸拿捏的很准确。

      虽然燕王臧荼很早就表态站在刘邦一边,但是由于燕国远离楚汉相争的主战场,他对刘邦灭项的贡献也最小。刘邦对他下手,不会引起其他异姓王的反弹。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自从战国时代开始燕国就是弱国。

      至于韩信,在刘邦集团看来他是异姓王,已经脱离了广大功臣,在其他异姓王看来他始终是刘邦集团的人,尴尬啊!拿掉尴尬的韩信,非但不会引起其他异姓王的反弹,自己人也会拥护。

      相对于其他异姓王,刘邦对韩信的处置还是颇有人情味的。

      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刘邦在处理韩信之后,开始安抚自己集团内部的功臣,三十多天内分封了二十九个侯,其中大多是丰沛时期就追随刘邦的人。这引起了其他人的疑虑,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三月,封背叛过自己的雍齿为什邡侯,安定人心。三四月间又分封了第二批十三个侯。

      韩信就在这十三人当中,淮阴侯,只有封爵,没有食邑。

      这个举动表明,没有了异姓王的身份,刘邦依旧认为韩信是自己的功臣。

      脱离了组织后,再次回到组织的人,原来组织内的人怎末看待这个回头的浪子呢?

      韩信这个脱离过组织又重新回到组织的人开始了并不漫长的郁闷生活。

    • 家园 【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六)

      让我们来看看楚汉之际“王”是碗什么糕。

      最早称王的是陈胜,他最先揭竿而起,当然也最有资格称王称霸。相对于孙某人在武昌起义后才从国外姗姗来迟,陈胜更有资格做“国父”。

      第二个称王的是武臣,武臣是陈胜派出去征讨故赵国土地的,平定了赵地后,武臣自立为赵王。称王后,武臣派韩广去征讨故燕国,韩广有样学样,自立为燕王。

      这种方式称王的都是自己真刀真枪博出来的,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这些人称王称霸没什么争议。

      另一种方式就是六国遗族,他们能够称王称霸依靠的是血统,在当时也深受欢迎,靠祖上积德称王一时。

      还有最后一种方式,那就是项羽分封的。链接出处

      王和王之间是平等的,所有的行动都是独立自主的,无论是自己打出来的,还是靠祖上积德坐上的,这其中有个例外。因为楚地首先举起反秦大旗,其它各王形式上服从楚的安排。项羽分封后,项羽是天下共主,名义上是王中王。

      刘邦分封韩王韩信(韩国遗族)、赵王张耳后,成了另一个王中王。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有他现实的考虑:韩王韩信是刘邦统战的需要,至于赵王张耳刘邦对他含有报恩的成分,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统战因素,毕竟赵那么大的地方刘邦拿不出更多的人手去直接管理,让张耳看守一下也不错。

      这两个人之所以当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不是刘邦的下属,是某种意义上的盟友,也就是说只有盟友才可以被封王。

      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韩信。

      韩信孤身一人投奔刘邦,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把他从一个普通的将领提拔成三军统帅。即便是三军统帅,也是刘邦的下属。

      韩信自请为齐王后,无形中由下属变成了盟友,不知道沉浸在称王喜悦中的韩信有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尴尬。

      跟其它两个王相比,韩信虽然很有能力,但是没有人气。

      韩王韩信因为是韩国遗族,多少有点人脉,刘邦的首席军师张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以复活韩国为己任。

      张耳很早就追随武臣到了赵地,武臣称赵王后,张耳又担当了右丞相的重要职务,后来张耳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赵地的主要地区)。拥有这些背景,在赵地,张耳的地位和人脉无与伦比。

      反观韩信,血统上没有优势,虽然易中天先生通过韩信有一把剑推测出他可能是贵族出身,但是这种没落贵族在当时一抓一大把,韩信没什么特别之处。齐地是韩信新拿下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也没有韩信的故人子弟。更要命的是,韩信在征讨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曹参、灌婴等人也是刘邦起家的得力干将。在军队中韩信也没有像项羽那样的八千子弟。

      后世的曹操在《述志令》中说:既为子孙计,……,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怎末看待韩信自请为齐王呢?

      打个比方吧。

      一个公司(私人的)X,为了拓展业务,派出最得力的经理A去开拓市场,经过一番努力,A经理利用X公司的资源在新地方B打出了一番新的天地。这时候,A经理就在B地方把自己负责的业务申请成立了一个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自己当了老板。

      无论如何,这个A经理的做法都是不地道。

      韩信做了齐王后,项羽终于认识到了这个以前自己忽视的警卫员的价值了。派武涉为说客前去劝说韩信,把韩信的重要性分析了一番: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

      韩信没有答应武涉的要求,并不是他不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而是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性是谁给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认识到韩信重要性的不仅只有项羽这样的人,还有为自己谋取飞黄腾达的人,武涉走后,那个劝韩信攻打齐国的蒯通又出来了。

      蒯通用了一个很艺术的谈话方式,他对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

      闲着也是闲着,韩信就问:我的面相怎么样啊?

      蒯通: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学过中文的都知道所谓的“一语双关”),贵乃不可言。

      韩信还在装糊涂:何谓也?

      蒯通也不掖着藏着了: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面对推心置腹的手下,韩信道出了自己的忌讳: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如果听从了蒯通的建议,他将面临着一个道德困境,一个背负恩主的人怎末能够成为以德服人的天下共主呢。

      政治虽然不是纯情肥皂剧,但是还是有一定底线的,突破了这个底线,即使是最无耻的政客也不能成功。

      从韩信的这些所作所为来看,他没有什么野心,但是在不经意之间,他已经犯下了天大错误,这个错误给刘邦、韩信之间的和谐关系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蒯通接下来道出了韩信的困境: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如果韩信不做齐王,他还会有这样的困境吗?

      还是那句俗话,俗到家的话:历史不能假设!

      时光冉冉,历史的车轮走进了公元前202年,持续了多年的战乱将在这一年做出了断:胜者为王,败者英雄。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结局,以后的历史进入了成王败寇的固定轨道,很俗,很无奈。

      公元前203年九月,进攻的项羽丧失了继续进攻的底气,防守的刘邦失去了继续防守的韧劲。讲和,成了双方最佳的选择。

      鸿沟,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沟: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

      可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监督这次停战协议的执行,只能依靠交战双方的自觉,万一有一方不自觉,这个协议就不如一张纸。

      停战后,项羽带领着归心似箭的部下走向东方的故乡,和平的曙光在前方等待着他们,可惜,他们中的很多人始终没有走进和平。

      停战后,刘邦的老婆孩子、老爹都来到了身边,他也收拾心情准备做个西霸天,中国历史上在南北朝之前,就要出现一个“东西朝”。

      两个人的一番话让很多人倒在了和平的黎明之前,也阻止了第一个分裂时期的到来,功也,过也,历史自有定论。

      这两个人就是刘邦的两大谋士,张良、陈平,他们向刘邦建议: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刘邦采纳了两人的建议,立刻率军追击项羽,到达阳夏驻扎后,知会韩信、彭越合击项羽的时间。然而,刘邦的部队到达固陵(今河南淮阳)后,两人却没有进军的意思。虽然刘邦是进攻方,但是面对项羽的反击,刘邦依旧只能坚守不战,眼看打雁的就要被雁啄了眼,刘邦又对张良说了那句有名的口头禅:为之奈何?

      对人心深入了解的张子房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蛋糕眼看就要做成了,怎末分,你倒是给句实在话啊!

      张子房给出了分配方案: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

      蛋糕分好了,再干就是给自己干的了。

      或许在这一刻,刘邦意识到,盟友终究是不可靠的,关键时刻即便不下黑手,也会趁火打劫。

      如果说请立假王还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么这一次推迟出兵则是赤裸裸的要挟。这次要挟彻底打击了刘邦,韩信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大将军韩信了,而是真正的齐王韩信了。齐王就有齐王的算计了,就有超出大将军的欲望了。

      请立假王只是韩信最后结局的源头,这次要挟则是水渠,最后的结局只是水到渠成,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一曲悲歌流传至今: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大局已定了吗?

      韩信认为大局已定,刘邦则认为还没有。

      刘邦再一次突袭韩信的军营,夺取所有的部队。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再一次对韩信下手: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齐王变成楚王了,一切也就该结束了吧。

    • 家园 说明一下:秦汉之际实行的历法

      秦汉之际实行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十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刚开始看《史记》的时候不知道,经常纳闷:十月发生的事咋在八月发生的之前呢。后来看了《史记》中的年表才明白咋回事。

      中国历法以正月为岁首是在汉武帝太初年间,又称《太初历》,并且沿用至今。

    • 家园 【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五)

      韩信在齐地鏖战,刘邦在正面战场也有所缓解,并且还把战火烧到项羽的后院。

      公元前204年八月,刘邦得到韩信的部队后,振作精神打算继续跟项羽死磕,郎中郑忠说不如坚守不战。刘邦比陈馀、龙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跟项羽死磕的后果不好太妙,就同意了郑忠的意见。不斗力死磕并不代表无所作为,刘邦布置使卢绾、刘贾率两万人深入楚国后方跟彭越联手对项羽进行骚扰。

      正面战场刘邦坚守不战,后院又失了火,项羽此时有些焦头烂额了,后院失火事关重大,如果不抓紧灭火,前线的军心怕是很难保证。灭火的责任重大,项羽只好自己前去,临走前叮嘱守在成臯的马曹咎:不要理睬刘邦,我十五天就能够搞定彭越,等着我回来。

      后世多认为项羽用人有问题,喜欢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抗,不能放心使用手下将领。

      这个判断是对比刘邦对韩信的使用得出来的,不能说不正确,但是太正确了,正确的像是废话。

      但是韩信有且只有一个,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是韩信,换个人刘邦这样用恐怕会死的很难看。

      历史就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必然。

      曹咎终于没有等到项羽回来,在刘邦的百般挑衅下,他决定出战,终于丢失了成臯。刘邦驻军广武山上,得到了敖仓的粮食储备。

      此时天下复杂的局势超出了项羽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想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把刘邦的老爹带上来。

      一段公案从此诞生。

      项羽指着刘太公:再不投降,就煮了你老爹。

      刘邦的答复引起后世很多争议:当年在怀王手下你我兄弟相称,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爹,麻烦分我一杯肉汤。

      这番回答把刘邦钉在了无情无义的耻辱柱上。

      项羽的这种行为在今天也不少见,恐怖组织绑架人质后,要求政府释放被关押的自己人,就约等于项羽的行为。

      任何政府面对这种恐怖活动都是一个两难的局面,答应了恐怖分子,释放囚犯,会丧失政府的威信;不答应恐怖分子,造成人质伤亡,政府又面临道义压力。但是,毕竟政府相对恐怖组织处于优势地位,他可以有N种方案解决这个困境。

      刘邦面对此时的项羽没有第三种选择,要么YES,要么NO。

      显然刘邦说了NO,因为这个NO,刘邦备受后世指责,不知道把这些指责者放在刘邦的位置上他们会怎末做。

      刘太公能够幸免不是项羽仁慈,而是听从了项伯的劝告:杀了他没什么好处,相反还会激起刘邦的士气,得不偿失。

      项羽又想到了另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案:刘邦,咱俩单挑。

      此时的项羽很可爱,想把一场复杂的战争简化为一场简单的拳击比赛。项羽的不耐烦,显现端倪。

      刘邦的答复也很绝妙:我动动脑子还行,活动胳膊腿的活就免了。

      在广武,刘、项展开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这是一次不愉快的对话,隔着山涧刘邦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蜀汉,罪一。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这十条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唯一有争议的就是第四条中的“掘始皇帝冢”。

      今天现有的证据表明秦始皇陵没有被开掘的痕迹,那么“掘始皇帝冢”是不是刘邦诬陷项羽呢?

      应该没有,既然其他的条条属实,那就没有必要造这么一条假消息,何况这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宣判,要经得起检验。

      介绍一下古代皇帝陵墓的常识。

      古代皇陵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下的地宫成殓着皇帝的龙体固然是不可侵犯,地上的部分同样是不可侵犯的。

      《史记张释之列传》中有一个盗窃案,一个人偷了刘邦祭庙中的一个玉环,被逮住后,廷尉张释之判了弃市,汉文帝不甘心,想灭族。张释之反驳道: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刘邦的陵墓)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再说一个民间说法,刘宝瑞先生的著名单口相声《官场斗》里面,刘罗锅参乾隆皇帝 “偷坟掘墓”的理由就是乾隆拆了明皇陵的楠木殿座,而不是打开明皇陵的地宫。

      有些教授还不如民间艺人呢。

      从项羽在咸阳的所作所为来看,洗掠始皇陵地面建筑的事,他完全可能做出来。始皇陵地宫,因为防备严密,项羽没有打开,后世也没人能够打开,所以我们今天才可以说秦始皇陵没有被开掘的痕迹。

      虽然项羽没有打开地宫,刘邦说他“掘始皇帝冢”应该没有冤枉他。

      今人说起项羽来那就是俩字:贵族,。仿佛项羽从生到死一定都是高贵无比,永远光明正大,从来都不玩阴谋诡计。

      这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项羽,而不是太史公笔下的项羽。在太史公笔下项羽也有不怎末光明正大的时候。要挟要煮人家老爹后,又暗箭伤人了。

      刘邦宣读完十大罪状后,项羽来了一个斩首行动,用弩箭射中刘邦的胸口。

      关键时刻,刘邦显示出了超常的应变能力,弯腰用手捂住脚,大叫一声:虏中吾指!

      这份急智不是后天学出来的。

      逃回大营后,躺下差点就起不来了,在张良的劝说下勉强起身,犒劳三军,以安定军心。

      公元前205年八月,刘邦和韩信分别,两个人在各自的战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很多人都着眼于韩信的辉煌,而忽略了刘邦全力抵抗项羽的辉煌。

      到公元前203年十一月,两人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让我们再回过头看看韩信当年的汉中对:“今大王诚能反其(项羽)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现在在刘邦手下功劳最大的是谁?

      最应该被封赏的是谁?

      当然是非韩信莫属。

      到公元前203年,刘邦封了两个王:韩王韩信(韩国遗族)、赵王张耳。这两个人的功劳显然没有韩信大。

      看着这两位同事,韩信有了活思想,派人对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与楚接壤,没有一个代理的齐王来镇守恐怕不行。

      听到这样的消息刘邦火冒三丈: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幸亏当时刘邦身边还有明白人,张良、陈平两人赶紧碰了碰刘邦的脚:“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关于这一蹑,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读子房传》写到:

      笑赌乾坤看两龙,淮阴目动即雌雄。

      兴王大计无寻处,却在先生一蹑中。

      刘邦也不是糊涂人,但是刚才显然否定了韩信做代理齐王,怎末再找回这个辙呢?

      既然已经骂了,那索性接着骂吧:“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我生气是因为你要做假王(代理),为什么不做个真的呢?

      什么是天赋,这就是天赋。

      从此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关系有了颠覆性变化。

    • 家园 【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四)

      三、相忌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起事,从此拉开了群雄逐鹿的大幕。到公元前204年,经过四年多的大浪淘沙,形成了两股大的势力:刘、项。

      这一年,项羽在荥阳、成臯前线获得了巨大胜利,打得刘邦像小偷一样溜进韩信的大营偷取兵符印信。但是从整个天下形势来看,战略的优势却一点一点的向刘邦靠拢。刘邦已经控制了战国时代秦国、韩国、魏国的主要土地;赵国的土地也在自己人手中;燕国远离主战场,但是表态站在刘邦一边。反观项羽,只是控制着原来楚国的土地,还有部分魏国的土地,整个战略形势并不乐观。

      对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齐国。

      公元前208年十月,齐国遗族田儋杀死狄县令,自立为齐王。开始阶段,齐国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这一年六月秦将章邯把魏王魏咎围困在临济,齐王田儋亲自带兵前去救援,夜里被章邯偷袭,田儋也牺牲在抗秦的第一线。

      田儋的堂兄弟田荣收拾残兵来到东阿,在东阿联合项氏集团打败秦军。这是田氏跟项氏的第一次联合,以胜利而告终。就在项氏叔侄决定乘胜追击的时候,田荣扯了梯子,走人了。

      因为齐人听说田儋战死沙场就重新找了一个齐王,新齐王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个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并以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一个崭新的齐国领导集体诞生了。

      自家辛辛苦苦忙活半天,还搭上田儋一条命,如今什么都没有了,田荣当然不干了,立刻挥师前往讨个说法,这个新的领导集体实在对不起拱他们的人,田荣回到齐地后让田儋的儿子田巿做了又一任齐王,自己做丞相,弟弟田横为将军。

      失败后的那个领导集体各奔东西,田假逃到了楚,田角、田间逃到赵。按说田荣该讲点费厄泼赖精神,得饶人处且饶人,田荣虽然没有看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是还有痛打落水狗精神的。

      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指挥各路联军,乘胜追击秦军,并派人去动员齐国参加,田荣提出了条件:“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

      项梁不干:田假好歹也是曾经的齐王,遭受政治迫害前来寻求避难,怎末能说杀就杀呢。

      赵同样也没有答应田荣的条件,理由同上。

      这只是桌面上的东西,在桌子底下,齐楚之间还有一段纠葛。

      话说当年陈胜死后,景驹自立为楚王,派公孙庆到齐去联系田儋,联合进攻秦军。此时,田儋端起了架子:陈王(陈胜)只是战败,生死未卜,你们怎末不来请示一下就自立为王啊。

      俨然就是新一任共主的架势。

      公孙庆也毫不示弱:你当齐王也没请示楚啊,楚国更换领导干吗请示你啊?更何况楚是首先起事的,理所当然的就应该领导天下。

      田儋听到公孙庆这番言语也不顾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了,立刻就下了杀手。

      还在秦军大军压境的时候,为了领导权齐和楚就不和谐了。

      项梁之所以不听田荣的,就是要告诉田荣,楚才是此时天下的领导,不能跟着你的指挥棒乱转。

      田荣见领导不了天下,就干脆不理天下了,老老实实的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再理睬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

      这也间接造成了项梁在定陶的兵败身死,由此和项氏结下了梁子。项羽分封后就第一个拿齐开刀。由于项羽自己的错误,使田氏死而复生,后来刘邦攻入彭城,项羽无暇东顾,田氏又能够重新崛起齐地。

      总算交代完齐这点烂事了。

      到了公元前204年,刘邦又惦记上齐了。

      就在刘邦布置韩信进攻齐后,又派了另一个人去游说齐王。

      这个人就是高阳酒徒郦食其,郦食其自从跟了刘邦主要工作就是公关(出使),出使齐国这个差事是郦食其自己争取的。

      郦食其的理由也很充分:齐地广袤,士卒众多,强行攻击效果不一定会好。

      以项羽之强悍也陷入齐地泥沼,给了刘邦东进的机会。刘邦显然明白这一点,他不敢确信韩信像以往那样所向披靡。

      此时的齐王是田荣的儿子田广,实际上说了算的是田横。郦食其向齐国领导分析了一下天下的形势,得出来一个结论:只有投靠刘邦才能够保证社稷。

      田氏因为和项羽有过节,当然不怎么费劲就答应了郦食其的要求,派使者到刘邦那里订立和约,同时解除了军事战备,天天陪郦食其喝酒。

      然而此时刘邦的举动很耐人寻味,并没有下令让韩信停止军事行动。

      这一切都归结于当年齐在田荣领导下的所作所为,太反复无常了,刘邦对用口舌拿下来的东西并不怎末有信心。

      相对来说韩信是个实在人,听说郦食其已经拿下了齐,就想停止军事行动,

      这个时候蒯通(彻)告诉韩信不能停止:你是奉命攻打齐国的,你收到停止进攻的新命令了吗?

      这是桌面上的话,还有更加让韩信心动的话:你忙活了好几年了吧,用了近一年才拿下赵国的五十来座城池,郦老先生动动嘴皮子就拿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正所谓“劳心劳力多少年,不如老郦三两言”。

      听了蒯通这一番话韩信再不动心那就不是人了。

      可怜的齐国,终于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解除了军事战备的齐国在韩信的突袭下,很快就丢失了大部分土地,退守胶东半岛。齐王田广东逃到高密(今山东高密),丞相田横来到博,守相田光来到城阳(今青岛城阳区),将军田既驻军於胶东。

      可怜的郦食其,被田氏煮成了肉汤。

      就在这个时候,田横想到了项羽,项羽立刻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号称)前来解救。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潍水大战拉开序幕。

      这一战又诞生了一个志大才疏的将领。

      有人劝龙且:坚守不战,让齐王派人到后方去策反被韩信占领的地区,然后前后夹击,一举成功。

      龙且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当年韩信曾经在项氏集团混过,并且没有混出名堂,龙且自我感觉对韩信相当了解:吾平生知韩信为人,好对付的很嘛。

      并且龙且也有韩信攻打齐国之前的心思:按照那种打法,如果胜利了功劳还有我的份吗?

      龙且之所以坚持要战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小九九,他也有个大目标:要是打败了韩信,可以乘势占领齐国的一半以上。这个想法是颇有政治高度。

      可怜的齐国,无论是在韩信的算盘上,还是在龙且的盘算中,他都已经不存在了。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楚汉双方在潍水两岸摆开阵势,大战一触即发。

      深夜,一队汉军悄悄向潍水上游进发,用一万多沙袋制造潍水的人工断流。

      战争过程还是看太史公的大笔吧。

      (韩信)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的一个猜想

      韩信第一次看到刘邦,应该就是在鸿门宴上。韩信任执戟郎中,也就是项羽的卫士,应该就在帐下侍从。刘邦身段灵活能屈能伸的表现,应该是很让韩信钦佩的,所以才会丢了职务去追随刘邦。

      • 家园 也不一定

        也不一定,韩信最早是追随项梁的,《史记》记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

        刘邦在公元前208年四月,向项梁借了五千士兵和十名五大夫将,夺回丰邑。然后刘邦就跟项氏联合在一起了。

        估计在此期间韩信就知道了刘邦,至于刘邦知不知道韩信就不好说了,应该不知道,因为在项梁手下韩信始终“无所知名”。

    • 家园 【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三)

      后世多认为李左车的建议无比高明,而陈馀则是愚蠢透顶。

      这个结论是从战争的结局倒推出来的,后人用这种由果索因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会使自己处于永远正确的位置,而历史中的当事人永远是愚蠢的。但是,我认为,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事迹和名字的人都不是简单的人,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放在当事人的位置上,都不可能做的比他更好。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够接近历史真相,而不是得出一个个看似正确无比却毫无用处的结论。

      李左车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建议只是基于军事角度。相反,陈馀的所思所想是从政治角度,毕竟他是仅次于赵王的二号人物,他考虑的更高一点也是顺理成章的。

      打个比方,在世界杯赛场上,巴西队和中国队对战,巴西不可能严防死守,伺机反攻,如果是这样赢了那也不算光彩,其他豪强还真可能由此看轻了巴西。巴西的目标是冠军,打中国队不仅要赢,还要赢得优雅,借此震慑各路豪强。

      这么看来,李左车的目光是盯在了一场小组赛的输赢上,而陈馀的目光则盯在了怎末夺冠上。在战前,不好说谁更高明。

      韩信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很高兴,他没有陈馀那样夺冠的负担(这是刘邦考虑的事),只要赢下这场小组赛就行。

      韩信在井陉口外三十里扎下大营,半夜时分选拔两千轻骑兵从侧翼绕到赵军的背后,伺机夺取赵军大营;然后又安排一万人在水边扎营,什么水已经无从考证。

      战争的过程就不露怯了,还是看太史公的描述吧。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井陉口战役最终以韩信胜利,陈馀身死结束,成就了韩信的威名。

      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他自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那陈馀为什么会失败呢?

      前文说过,这场战役的胜负跟战前的指导思想没有关系,李左车有李左车的道理,陈馀有陈馀的道理,算起来陈馀的道理还是大道理,小道理应该服从大道理。

      陈馀的想法没有错,但是他的能力有问题。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陈馀是怎末指挥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太史公的描述中还是能看出端倪。两千轻骑兵就能够夺取赵军大营说明陈馀几乎把所有的兵力都投入了正面战场,这显示了陈馀对韩信的轻视;在正面战场上,他的指挥也没有多么高明,绝对优势兵力竟然全线溃败。就陈馀这军事指挥能力,即使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结局也不会太乐观。

      骄傲自大似乎也不能算是陈馀的错,能够在乱世之中称雄称霸绝对有资格眼高于顶。但是军事指挥能力的欠缺在乱世绝对是致命的,不能打的人在乱世是不能有太高理想的,否则后果很可怕。

      到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拿下魏、赵,为刘邦提供了大量的兵源。虽然开辟了第二战场,项羽也分出部分兵力进攻韩信,但是刘邦在荥阳前线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在后世看来楚汉之时,有两大名将,项羽和韩信,但是往往忽略了刘邦的战力。自从西征以来,刘邦只有遇到项羽才开始连吃败仗。项羽自从巨鹿之战后连战连捷,无人能够抚其缨,秦朝悍将章邯也被迫投降。在项羽连续攻击下能够力撑危局,败而不亡的,只有刘邦一个人。

      然而这唯一的一个也支撑不下去了,公元前204年四月,刘邦决定向项羽求和,他只要荥阳以西。

      此时颇有挫折感的项羽决定答应刘邦的要求,但是范增不同意: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羽决定将革命进行到底,迅速围困荥阳。

      五、六月间,刘邦在荥阳、成臯前线左支右撑,先是丢失荥阳,又被项羽包围在了成臯。此时刘邦又想到了韩信。

      六月,刘邦逃出成臯,来到韩信的驻军地修武。几乎是孤身前来的刘邦没有敢暴露自己身份,在招待所待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刘邦自称是汉王的使者,直接奔入韩信的卧房,拿走兵符印信,重新布置各个将领。

      一切办妥当了,韩信、张耳才姗姗来迟,面对老板造成的既成事实,俩人也只好接受。韩信等虽然迟到了,刘邦并没有难为他,反而升了他一级,拜为相国。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而已,刘邦驾驭人才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

      刘邦的所作所为只是惊弓之下的自然反应,他只是多留个心眼而已,对韩信个人还是没有太多负面看法的。

      在韩信看来刘邦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不妥,自己本来就是刘邦的下属,自己带出来的这支队伍同样也是姓刘而不是姓韩。

      相对来说,这一阶段是刘邦、韩信二人最和谐的阶段。刘邦是个合格的老板,韩信也是个优秀的员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并异议之

        江兄对史记确实精读,可似乎有些逻辑非常奇特,请容异议。

        由于没有《史记》在手,怕描述不准确,故只引用部分,待江兄着力写刘时,再仔细讨论

        得意忘形的刘邦在彭城开起了欢庆胜利的狂欢派对。然而项羽率领三万精兵,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击溃了五十六万大军,刘邦也仅以身免。

        --------------

        这部分江兄不觉得刘邦很水货?三万回师的骑兵(项羽是历史上大规模骑兵最早使用者),把五十六万大军击溃。这种情况放到现代,估计军事法庭都不用送了,直接咔嚓。

        五月,韩信收拾溃败的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遏制住楚军咄咄逼人的势头,稳定了节节败退的汉军。

        ---------------

        这部分是江兄描述的,对比起上文,觉得如何?用一支新败的残兵打败大胜的楚军,虽然不知道霸王是否在此, 如果说项羽3万胜刘邦56万,韩信败军胜楚军3万,那韩刘之差别,可见一斑。这种情况下,算不算是韩信救刘邦于危难之时?

        接着再看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我汗,第一次夺兵,刘邦收韩信精兵。 本也无可厚非,打不赢,兵多总比兵少好。毕竟是正面战场。基于战局考虑,是否应该正面坚守,把兵力投放给韩信这位国士无双呢?总体感觉,要不刘邦无力坚守,要不,不放心韩信,这才啥时候。

        我们再来看看这次收其精兵的后果,可以有个初步结论。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以兵数万,抵御20万大军。我们来看看韩信的兵力。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汉代是开启大规模使用骑兵的一个朝代,从楚汗汉开始就有这个苗头。在此之前并无很明显的先例。在此,基本上兵力会是4比6,或者极限5比5的把兵力分为作战兵力及护粮兵力。可以看到韩信先出1万拒敌,再回到河边的大营拒敌,基本上是动用了所有兵力作背水一战。按照4:6比,则是总兵力2.5万。加上2千骑兵,也就是2.7万左右。而且,记得是老弱残兵,精兵已经被抽调光了。

        各位明白了么? 韩信用区区2.7万老弱残兵,要对抗的是20万以逸待劳的大军。如果你是总司令,你会这么用你的爱将么? 显然是个送死的主。如果刘邦认可韩信的能力,则应该多调拨兵力给他,让破赵,解除东方,北方的墙头草压力,自己拼死守城。要知道在秦汉时代,攻城器械不多,守城相对容易很多,基本以一敌五,再不济敌个三也成。或让出指挥权,让韩信抵御正面战场,事实上之前的残兵败楚已经充分证明了韩信的能力。 给出不到3万的老残去进攻20万狼虎之师,是进攻,不是佯攻,不是牵制。那刘总司令除了谋杀爱将或者疯子外,还真难给出其它理由。

        韩信没死,还创下了历史上的背水一战,同期只有破釜沉舟可比的一战,历史仅有的几场。可惜,他还是死了。

        刘邦的事迹,等江兄详细写完,在下再补充补充即可。

        • 家园 关于彭城之战,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帖

          2004年的一个帖,前几天又看到,姚磊:【原创】彭城之战――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 家园 刘邦不是水货——跟孤帆兄讨论几个问题

          得意忘形的刘邦在彭城开起了欢庆胜利的狂欢派对。然而项羽率领三万精兵,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击溃了五十六万大军,刘邦也仅以身免。

          --------------

          这部分江兄不觉得刘邦很水货?三万回师的骑兵(项羽是历史上大规模骑兵最早使用者),把五十六万大军击溃。这种情况放到现代,估计军事法庭都不用送了,直接咔嚓。

          毋庸置疑,这次惨败刘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的确不能反映刘邦的指挥水平。因为这次项羽的大胜是建立在刘邦几乎不设防的前提之上的。并且这五十多万军队来自五家诸侯,指挥系统的混乱也是此次惨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不能因为这次惨败就说刘邦是水货,有句俗话:老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低。刘邦只是飞得低了一次而已。话又说回来,如果刘邦是水货,项羽被水货抵抗了两三年没讨到多少便宜,那项羽的水平是什么?

          五月,韩信收拾溃败的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遏制住楚军咄咄逼人的势头,稳定了节节败退的汉军。

          ---------------

          这部分是江兄描述的,对比起上文,觉得如何?用一支新败的残兵打败大胜的楚军,虽然不知道霸王是否在此, 如果说项羽3万胜刘邦56万,韩信败军胜楚军3万,那韩刘之差别,可见一斑。这种情况下,算不算是韩信救刘邦于危难之时?

          这一次的确是韩信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韩信的军事能力,刘邦自己也认账,我也就不多说了,就说一点。

          刘邦在彭城大败并没有惊慌失措,相反而是做出了一些得当的措施:

          1.《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祁侯缯贺“汉王败走,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汉王顾谓贺:‘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

          2.《史记傅靳蒯成列传》“(靳歙)从东击楚,至彭城。汉军败还,保雍丘,去击反者王武等”

          还有在丰、下邑、砀一带安排了相当的抵抗力量。

          总之,彭城之战后,项羽有点强弩之末的趋势,而刘邦的抵抗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按照4:6比,则是总兵力2.5万。加上2千骑兵,也就是2.7万左右。

          至于井陉口之战,也就是背水一战,由于太史公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惜墨如金,当年战场的具体态势已经无从知晓。太史公只是说,一万人背水摆阵,两千轻骑兵背后包抄,还有没有其他兵力部署太史公没有交代,但不能就说,韩信一共就这些兵力。你基于这些兵力推测出的韩信所有兵力,值得推敲。

          如果按照陈馀的说法就更夸张了: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或让出指挥权,让韩信抵御正面战场

          这有点难为刘邦,这等于把自家的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上,很少有人会做这个选择。

          说句玩笑话,如果孤帆兄你处在刘邦的位置上,会不会这么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