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扯雷达(三)——电子战序幕 -- 代码ABC

共:💬94 🌺49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这里说的还是60年代的技术

          即使是现在“传统”的雷达的天线和天线匹配电路问题还是同样存在的。他们需要天线系统和使用的频率有“共振”才能高效率地工作。天线技术发展非常快,通过自适应天线理论以及借助现代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快速开关元件,我文中提到的匹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工作频率影响的不仅仅是天线,整个雷达高频部分的设计都和这个有关,所以传统雷达工作频率的变动始终是有限度的,充其量可以做到“宽带雷达”

          超宽带雷达(UWB Radar)则是另一种形式的雷达理论了,它并不是频率可以在很宽的频段上变化的雷达,而是它发出的信号本身就要占用很宽的频段。这种雷达没有工作频率这个概念。

      • 家园 操作指令的改进和大量训练的宣传

        跟二战时英国佬为了保护机载雷达的秘密而宣传胡萝卜的健眼功效一个路子。不过还是不如牛牛会忽悠。

      • 家园 花!

        非认证会员,非楼主,乐善、声望不足者,所发回复需要被确认后 马上/才能 公开显示。可到论坛首页的【待认可】链接查看。发一次即可-----说啥好泥?

    • 家园 这个十字架有点不稳定

      潜艇的工作方式特殊,下潜后天线不能继续树立着,于是每次浮起来把天线放出来,正常下潜时候把天线收回去,这样几搞几搞,就有点不灵敏了,以至于德国后来怀疑这个东西有没有用,造成了无谓的损失。

      • 家园 早期的还好

        对付米波雷达的那个一直工作得不错。出问题的是后来厘米波的接收机。那个我就没在文中说了。

    • 家园 【原创】闲扯雷达(三)——PLA的电子战之一

      虽是闲扯,但河里的水太深。我不得不借助互联网和一些老旧的课本验证一些资料,结果发现了一本很不错的书,《电子战行动60例》解放军出版社的,作者是郭剑 。在网上看到了一些节选,感觉比我写的精彩多了。如果,万一俺懒性发作,忘记填坑,大家可以去买一本回来看看。也不贵,所以我们尽量的尊重作者的版权。

      上面的郭大侠写了很多精彩的战例,留给我的空间实在不多,写点什么呢?

      写60年代我们的导弹营和U-2的斗法吧。

      这个题材写的人很多,还好写的人大多不是无线电专业的人,所以留给我吹牛的空间还是不少的。

      上会讲到比斯开湾的十字架,那是一个最原始的电子支援措施(ESM),这是一个宽带接受机,接收频率从100M Hz到500M Hz,自然包括了工作频率在150MHz到200MHz的ASV Mk II雷达。U艇的艇长要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时代,那时战场上的电磁环境一点也不复杂,在这么宽的频率范围中居然只有一种对他们有威胁的雷达。我们把时间推后20年——20年不到吧,就是以一穷二白著名的中国天空上也布满了好几种不同的雷达电波。这可是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更令人惊诧的是我们还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对空导弹系统,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个营,不多的几枚导弹。虽然这些都不是我们制造的,但是操作这些导弹的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令人惊诧的事情还没完,世界上第一个对空导弹的战果居然也落在这群人的手里。当然第一个战果不是U-2而是RB-57,是一种由轰炸机改装的高空侦察机。第一个U-2的战果是半年后苏联获得的。不过击落U-2战果最多还是中国,有记录的U-2战斗损失是7架,其中5架散落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遗憾的是驾驶这些U-2的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

      扯得有点偏了,不过不知为何写到这些东西心里总有点迷惘。

      U-2即使是现在也是数得上的一种高级侦察机,其优势在于飞得高,实用升限超过20000米,在当时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可以飞到和它相同的高度,只有导弹可以击落它。而除了飞得高这个优势之外,在机动性和速度上U-2就乏善可陈了,而且它也没携带任何武器。因此这决定了它和对空导弹的较量中只能使用电子战。PLA在取得第一个U-2战果后很快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很多记述中,我们都看到只要导弹的制导雷达一开机U-2就能发现,然后简单地做一个规避机动,隐蔽设伏的导弹部队就只能望空兴叹。这点和上文提到的“比斯开湾十字架”是多么的相似。很明显在U-2上有一套制导雷达的预警装置。这套装置后来在击落的U-2上找到,是一个叫System-12的盒子——U-2上有许多不同的“盒子”,它不但能截获导弹制导雷达的信号,还可以在座舱屏幕上给出雷达的方位。这点要比前文的“比斯开湾十字架”先进很多,飞行员可以以此决定规避的方向。

      和“比斯开湾十字架”相比,System-12对雷达波是有选择的。它只截获制导雷达的信号,对其他的雷达信号则不予理睬。在这点上是很聪明的,因为那时我们还拥有许多其他型号的雷达——远程搜索雷达、警戒雷达、指挥高炮的炮瞄雷达等等。但是这些雷达对U-2都没有威胁,凭借其飞行高度它不会把老掉牙的高炮放在眼里,同样搜索雷达也无法对导弹进行制导。所以它只需要关心能控制导弹的制导雷达信号,听到这个信号就表示被射高同样达20000米,射程达45公里的萨姆-2导弹盯上了。如果它像“比斯开湾十字架”那样对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的所有雷达信号都报警的话,那么就什么事也别干了。我看到河里有人提议多装几个类似的制导雷达不就可以把U-2吓跑了吗?这个提议在理论上好像可行,不过System-12对雷达信号的识别能力要远远超过其前辈。你不把信号模拟得维俏维妙它是不认账的。而如果你能模仿出来,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就和制造出一个真实的制导雷达系统差不多了。

      我们当时装备的导弹大家都知道是萨姆-2,即后来的国产红旗-1和红旗-2,红旗-2是取消了核弹仓的萨姆-2导弹。构成萨姆-2导弹营除了发射架上的导弹外,还有其他大量的设备,包括了远程预警雷达——“匙架”(苏联型号P-18),制导雷达——“扇歌”,还有其他的发电车、指挥车、工程车等等。

      萨姆-2导弹使用的是无线电指令制导,也就是说导弹本身只是一枚可控火箭。其他的包括目标发现、锁定、截击航路运算等等的操作全部是在地面完成的。没有这些东西导弹不过一个花架子。

      P-18“匙架”预警雷达。用于早期预警,将目标的方位、距离等信息传递给指挥部配合制导雷达发现目标。其作用距离越275公里。不过其精度较低无法直接配合导弹工作。因此U-2对它不屑一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扇歌”制导雷达。萨姆-2导弹的核心,它负责目标高度、方位、距离的高精度测定,同时向导弹发送无线电制导指令,按条令,只要它开机发现目标6-8分钟后导弹就可以发射。不过PLA最后把这个时间压缩到8秒以下!U-2怕的就是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仔细看这个制导雷达,你说上面有多少个天线?

      估计不少人会答是三个。不过正确答案是五个!其中三个碟子很好认,单独飘出来的那个是无线电指令制导用的,用来向导弹发送制导指令。最顶上两个碟子,左边是水平发射天线,右边是垂直发射天线,分别用来发射精确测定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的信号。另外两个天线是一横一竖两块大铁片。在两碟子下面那块是水平收发天线,右边帖着那块则是收发天线。最早的型号没有上面两个碟子。我知道的国产红旗-2用的就是这个,但是早期我们用的是不是这个就不太清楚了。

      从结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制导雷达要比预警雷达复杂,在内部其技术就更复杂了。因为它需要精确地给出目标的三维数据。精确到什么程度呢?其方位角和仰角必须在0.1度以内。而预警雷达的角度精度一般只有1度,甚至更大。因此这部雷达的收发机制是很不一样的。System-12就是靠这个特征区分出制导雷达的电波。这些特征粗略讲就是雷达工作频率、脉冲重复频率和扫描频率。和“比斯开湾十字架”大撒把地接收一大段频率的信号不同,这些数据都必须事先精确测定。

      对于导弹部队来说上述数据都是最高机密,在《飞鸣镝》一书中关于这点作者就提到过,而且我们的导弹部队也是轻易不开制导雷达的,就是防止敌人将这些数据记录回去分析。那么这些数据是怎么被美国人知道的呢?

      也许有人认为随便监听一下就知道了。确实是监听到的,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电子战60例》中有类似的章节介绍,你会发现为获得这些数据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首先制导雷达的作用距离不远,其次目标没进入射程是不会开机的。所以要监听的话,即使作为纯接收机的监听距离比雷达作用距离大,也不见得可以获取到需要的数据。直接监听的代价通常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和平年代的电子情报收集有时候也是血淋淋的,大家都知道王伟当时拦截的是什么飞机吧。人家还没进入你的领空呢。不过,有大量的情报都是在不经意间泄露的,比如演习,比如例行的设备测试。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一个原因就是部署后的导弹一次雷达测试。

      不管怎么说,现在“扇歌”制导雷达的数据人家已经知道了,并且以此作出了预警系统。现在摆在PLA年轻的导弹部队面前就是日后的热门战争——电子战。

      关键词(Tags): #雷达#电子战#U-2元宝推荐:爱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