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浊浪淘沙尽 - 二十年前的事 -- 庄户人家

共:💬1445 🌺9463 🌵3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宽容,统战,旗帜,以及其他(四)

      宽容,统战,旗帜,以及其他(四)

      --这是解放广场的时代。--

      八十年代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很是兴起了一阵子资产阶级“启蒙”的热潮。从雨果狄更斯一直到简奥斯丁,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大行其道。有意思的是当时兴起的虽然是资产阶级的“启蒙”,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却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而是在意于那一时期即将没落的欧洲封建贵族们的衣食住行。

      大概是距离产生美吧。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中国,改朝换代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也因此,当代的中国人自然也不能接触到符合自己想象的“贵族”们。眼见从咱们大清朝遗留下来的那些郡主贝勒们不过是带着京腔嘴尖伶俐的旗人印象,而大明朝的皇族们又早不知被八旗的滚滚铁骑碾到了何处,相比之下,欧洲封建领主式的贵族们与浪漫、田园、绅士、高雅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当然让中国人忍不住兴奋与神往。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中国人听到了更多有其他中国人描述的欧洲贵族形象:欧洲的贵族都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天生高雅;欧洲的贵族都是科学家,因为他们有闲情逸致探索世界;三代才会出一个贵族,所以中国人只有暴发户;贵族需要传承,所以中国人从来都没有高贵。。。贵族这个虚头八脑、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与小资文青们在八十年代的结合,成了中国人培养孩子的最大动力。

      那一时期的中国人,动辄就是贵族教育或者贵族气质这些名词。高干家庭这么讲,受过教育的小家碧玉也这么讲。总而言之,贵族这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多少家庭的灯泡与电扇上。。。

      不管怎么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确实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多了更多脱颖而出的可能性,这是有两方面原因的。一方面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受到父母的耳熏目染,比其他孩子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精英家庭也能为自己的孩子铺垫更多的“门路”。

      中国是这样,过去在欧美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一个音乐家的孩子每天在家由父母指点练三个小时的钢琴,三十岁之前说不准也就成了下一代音乐家,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连琴谱都搜集不全。音乐家是这样的道理,画家也好,棋手也好,科学家也好,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然而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时代,要成为音乐家、画家、或者棋手,需要的不是音乐家父母每天一两个小时的指点,而是从四五岁开始由父母辞去工作,每天陪着孩子八至十个小时到北京棋院等附近的地方住下,不停地弹琴、画画、或者练棋。出名其实也不需要三十岁,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没什么名堂的话,大概这辈子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这哪里还有一点浪漫的贵族式教育的影子,这不分明是让科学艺术都成为工业与商品的资本主义么?!

      没错,现在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么!既然是职业化,当然是每天八个小时才能被称为职业,而在中国这个最原始最残酷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激烈竞争的结果,也就只能残酷地让孩子从四五岁开始了。

      八十年代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影响的中国人,回过头来才发现,中国人自己幻想出来的浪漫、田园、绅士、高雅的贵族形象,那里有半分可能出现在工业与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是在互联网的今天,没有了贵族概念之后,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也好、国内形形色色的太子党们也罢,那些精英们又靠什么去用虚无缥缈虚头八脑的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天生高贵形象来欺骗民众呢?

      (待续)

      通宝推:金色阳光,益者三友,赵行德,涡扇15,李寒秋,真理,jyzh,联储主席,被明月兮佩宝璐,wolfgan,南京老萝卜,gzdcl,
      • 家园 E大此言差矣,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才容不下小资情调

        现在美国人不看读者,不是没有闲暇看,而是有了更多其它休闲娱乐的方式。现在有时间了可以party、庭院烧烤、泡吧、吃意大利法国大餐、逛夜店、听音乐会、听歌剧、进图书馆、逛博物馆、打高尔夫、溪钓、骑马、射击、打猎、攀岩、潜水、冲浪、旅行野营、坐豪华邮轮、帆船旅行....还看读者?还傻不拉几喝辛巴克咖啡吃必胜客逛麦当劳啃哈根达斯也敢号称小资?那是国内土人才做的事 :P

        还有在您的意识里面,每天八个小时的职业化,让“闲情逸致,小资情调”和“有钱”这两个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完全就是矛盾的两个东西。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后来我发现,我这么想是因为我们搞资本主义的时间不长,那个时候还没有“富二代”这种生物,所以想不到这个solution.

        当年《流星花园》火的时候,我一直搞不懂,这长得像四个男妓一样的货怎么这么受女人欢迎,不过就是长得帅一点嘛?难倒我身边的女人都这么肤浅,只看长相?

        后来复习了经典《傲慢与偏见》和中国某古典小说,我的理论得到提升之后才发现,女人心中亘古不变完美男人的标准“潘驴邓小闲”,F4全部都是满分,怎么可能不受女人欢迎,怎么可能不受女人追捧!?肤浅的是我自己。

        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儿大的货,第三件,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绵里针忍耐,第五件,要有闲工夫。”

        王婆说,此唤做潘、驴、邓、小、闲。只要你西门庆这五样俱全,潘金莲基本上跑不掉了。西门庆这个禽兽一听之下喜出望外...

        邓就是富有,闲就是闲情逸致,小资情调。这两条东西说矛盾也矛盾,说不矛盾也不矛盾,就看各位有没有这个命。没有这个命的吊丝出身,拼了一辈子也就顶多占一样。当然,我们的子女或者孙辈还是有希望两样都占的,如果有那天的话,那时候至少我们也已经进入资本主义中后阶段,至少对个人来讲是这样。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的权力,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某位伟人不是说过嘛,”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我还是举双手赞同的。

        • 家园 没有邓的爱情

          没有邓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这大概是个终极的哲学问题,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翻来覆去隔三差五地总要讨论一番,赚足了从古至今各色小资文青的眼泪。到了电影电视以及音乐时代,爱情是什么更是被讨论得死去活来,制片商还有唱片商们用狂轰滥炸,赚足了几十年来各色小资文青的钞票。现在已然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显然已经失去了过去几千年在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的耐心,爱情于是被简化成了聊天、交友、见面、。。。,最后被Mark Zuckerberg赚足了IPO。。。但不管怎么说,所谓饮食男女,爱情毕竟是人类第二重要的问题,这是毫无疑义的。

          人海茫茫,一对男女成就了爱情,大概总是有些特别的因素在里面的。你想全球六十亿人,就连Facebook那里都有十亿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因素在内,那岂不是闭着眼睛胡乱掷骰子就可以了,还费什么力气找什么“曲折坎坷”的爱情啊。

          这爱情中“特别的因素”么,如果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看,似乎不外乎就是什么相貌了,性格了,品质了,才气了。你看连红楼梦开篇都要狠狠地嘲讽一番“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就知道“才子佳人”至少是古代爱情的主流:男不是才子,女不是佳人的话,那可是绝对没资格拥有爱情的。

          可这“才子”又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还是要考上进士然后当官的,韩琦说的戴花游街才是好男儿,就是这个道理。这么一来,“才子”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其实就是“潜力股”的意思了。也就是说,古代的爱情中佳人在含情脉脉地望向“才子”的时候,那其实也是眼冒金光,闪闪发亮的啊!

          看来,绕来绕去,还是西门庆认识的深刻,不,应该是王婆认识的深刻才对:爱情就是潘、驴、邓、小、闲。

          不过,虽然爱情是潘驴邓小闲,可中国人又是普遍有小资文青的情结的。小资文青的特点,就是要竭力向别人证明自己与平常人的“不一样”。这么下来,平常人不去星巴克,小资文青当然一定要去;平常人不看海德格尔,小资文青自然铁定要看;平常人不听交响乐,小资文青显然必定要听;。。。最后,平常人的爱情是潘驴邓小闲,那小资文青也只能不落俗套,偏偏就要搞出一个与潘驴邓小闲不同的爱情来。

          小资文青不爱俗物,而这潘驴邓小闲当中,最称得上是俗物中的俗物的,自然就是“邓”了。还有什么比“邓”更不是俗物的呢?于是乎,小资文青的爱情当中,可以说外貌、可以说性情、可以说品质。。。但最不能提到的,就是这个俗物的“邓”,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与“邓”撇清关系。有了“邓”,那就不能被称作小资文青的爱情了。所以总结一下,我们也可以说:

          小资文青的爱情,就是没有邓的爱情。

          • 家园 在下不敢说参透情爱,倒也略有小悟,在此献丑,抛砖引玉

            初,清浊不分,混沌一片。自盘古开天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此天地之间别有一番风情。初生之万物以己为胎即可孕子,不讲缘法也不谈情爱。

            后不乏有慧根者,投机取巧,以量取胜,以至后世子孙既小又弱,数量倒也不少,虽暂且胜过无数竞争者,但不想这招又被后世子孙学了去,一而再,再而三,长此以往就上了绝路。好在有大智慧者,反其道而行之,以质取胜,终于柳暗花明,解救族群于危亡。此时万物便分了男女,哦不,雄雌,阴阳契合,倒也和谐。此时讲究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之后,便是“忘”字心中罩,前缘尽勾销。无牵无绊,只讲缘不谈情,倒也自在快活。

            再后来有灵猿取天地之造化,集万物之灵气,始有人。人不同于诸物,十年生养,十年教化,近二十年才可独立于世。生不养,母之错;养不教,父之过。然此雄物劣根难除,气躁心浮,难以十数年如一日专心于一处;但若不如此,养而不教,人与禽兽无异,如之奈何。人既集天地之造化,亦自生应对之策。至此男女交合渐频,为繁育,亦为嬉戏。人性成之后数十年间,三百六十五日如一日,全年均可调情交合。纵观天下万物,仅此一种罕见极品。除此量变外,人交合较禽兽奇异之处者,亦有质变,西夷文曰“Orgasm”是也。疑为多巴胺作用与D2和D4突触后受体,使感觉刺激敏感化以至极致,人若经此,如腾云驾雾升天飞仙般,而后5-羟色胺抑制多巴胺释放,人亦感重回凡间。纵观天下万物,有如此神奇之造化体验者,仅人一种。

            看官观文于此,尝言,此仅欲也,非情也。然也。而古人曹氏知望梅止渴,近世俄人巴氏训犬摇铃流涎,称条件反射,此乃万物之另一神奇造化也。试想男女姻缘巧合,食髓知味,刻骨铭心,日复一日,欲亦渐浓,情亦渐深也。长此以往,便成条件反射。纵使日后不见其人,仅思之既可心如蜜糖,此乃真情是也。对情细心呵护,则可达非君不嫁非卿不娶之境界,日后亦可子孙满堂,相伴终老也。若盲信姻缘天注定,对情不管不顾不栽不培,也就自然日趋平淡,食之如同鸡肋,甚者更鸡飞狗跳,互为仇敌,实在是可悲可叹。

            “情爱乃是条件反射”——此为区区愚见,贻笑大方,不足挂齿。

            情既生于欲,则王婆之“潘驴邓小闲”中“潘驴”无需多言。然则何需“邓小闲”?试看前文所述,归根溯源,乃慈母为子女之生养教育所备者也,此乃关系人类生存繁衍教化,事关重大,不可不慎,不可不察也。细观之,“小”由心而发,心诚即至,而“邓”却为身外之物,一文钱难倒英雄汗,“闲”为生活状态与情趣,若非游刃有余而强求之,则实为东施效颦,徒增笑耳。总而言之, “潘驴邓小闲”乃择偶门槛,而非爱情本身。

            言及于此,尚存一疑。盖真爱既可自“潘驴小闲”而生, “邓”似乎亦可生情。然自古以来,由方孔兄而生之情爱素来为众人所恶,皆曰俗不可耐,何哉?其中道理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恕在下卖个关子。

          • 家园 小资就是大众cosplay的心灵版

            为什么有人喜欢穿着动漫服装招摇过市? 不就是活在幻想世界里比现实世界有味道. 简单的正义战胜邪恶, 王子引娶灰姑娘, 无名小子打倒大魔王, 同个主线流程的故事,不同角色,不同版本说了一遍又一遍, 也没人嫌烦过. 中文语境中, 不也流行机智聪明的主角把群嘲术炼到满级,把迟钝愚蠢的权贵耍得团团转模式的童话神话吗? 这个神话不是无数小资每天都活生生地在cosplay吗? 多数人虽然群嘲状态24小时全开, 就是现实中要低头时, 少有cosplay到底的, 连素材也是互相抄来抄去的口水, 但乐在其中的人有什么好指责的. cosplay的高级状态不就是幻想即真实, 真实即幻想吗? 没有剧本的cosplayer是可悲的, 空乏的想象力不足以支撑一个自恰的世界. 欧洲贵族, 社会革命, 解放广场不就是小资们高级cosplay的素材. 一句小资=高级cosplay发烧友不就把你成千上万的话总结完了.

      • 家园 看到系列三时说系列一直到三都值得送宝的,现在

        看到了四,认为同样值得。

      • 家园 嗯哼~,致楼下的,Emyn说的不算错~

        据俺不可靠记忆(咦~ 俺这个不可靠记忆好像很有名了喔~),好像对欧式贵族的向往,确实是在80年代开始死灰复燃的。。。为啥说“死灰复燃”?这是那些主动或被动参加了革命,却在思想深处保留了49年前的“旧”习气的家庭,在改开的气氛下,又一次开始了对那些旧上海与旧北京的“优雅”的追求--大部表现为对欧式优雅的羡慕与追求;当然,在80年代,这些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而多半表现为开始督促孩子学乐器啥的~

        当然,后来这种风气,才逐渐的进入多数的“平民”家庭,大概那个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吧~

        • 家园 据俺不可靠记忆,一些革命家的子女是实实在在过上了贵族生活

          拿着啥名牌包摆样子,参加啥成人礼以混进贵族圈子。

          • 家园 我记得是罗点点还是谁的回忆录

            小小年纪就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很感性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他家厚厚地毯留在十趾的感觉。

            小时候,小孩打闹。追打其中一个到家,突然发现这家人装了纱门纱窗,大家顿做鸟兽散。要知道当时能装纱门纱窗的就不是一般人家了。

            • 家园 还能互相追着打闹,说明还是不错的。

              还能互相追着打闹,说明还是不错的。看看现在比尔盖茨的孩子都是怎么养的,据说是专门送到澳大利亚的某个特别的地方,途中要动用N种交通工具。别说追着打闹,只怕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 家园 宽容,统战,旗帜,以及其他(附)--资本主义没有小资(二

          宽容,统战,旗帜,以及其他(附)--资本主义没有小资(二)

          --这是解放广场的时代。--

          说起《上海电影译制厂》,很多人马上就能提到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特别是童自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位配音演员那可是比绝大多数电影演员都要当红的明星。2003年的时候童自荣与乔榛丁建华反目成仇,起了不小的风波,让不少《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那些小资文青们很是叹息。不过,这就是题外话了。

          大概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有一次丁建华接受采访,大概是丁建华年龄大了有些糊涂,居然偏离党的改革开放路线,说出了一番很是不伟大、不光荣、不正确的话来。

          当时丁建华感慨地说:还是社会主义大锅饭容易出艺术精品。为什么呢?丁建华进一步解释,在伟大光荣正确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时期,什么都讲效益,所谓效益么,其实就是“怎么干来钱快”就做什么。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为了来钱快而只提费效比不讲质量。而艺术要出精品偏偏就只能多讲质量少提费效比,这么一来,现在的艺术精品难免就少了。而社会主义大锅饭时代,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钱那里没什么追求,就算想追求钱也不回来。在吃饱了没事干的情况下,只要还有一些追求的话,当然就更容易“精益求精”,那么也就容易出精品了。

          丁建华的这番感慨,其实倒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资或文青难道真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么?为什么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深入,群众却越来越浮躁,小资或文青的氛围却越来越淡薄,以至于丁建华都要大发感慨,与坚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央保持不一致呢?而到了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帝国,为什么小资或文青干脆就没了土壤,以至于连《Reader's Digest》这样子一等一的小资都揭不开锅,办不下去了呢?

          其实回过头来看,八十年代兴起的小资文青,难道真的只是八十年代才突然出现的么?把时间往前播,六十七十年代的中国人,难道不是一样的小资文青么?让人激动向往的“苏联红军”,气势恢宏的“苏联歌曲”,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苏联文学”、“苏联电影”、“苏联爱情故事”,甚至提到苏联的时候都要亲切地拉近距离“人家苏联。。。”,这样的情形,与八十年代的小资文青那里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把主角从“苏联的革命同志”换成了“欧洲的贵族”,把“苏联革命时期的文学”换成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学”,把“苏联的革命同志艺术家”换成了“欧洲贵族音乐家”、在让孩子弹钢琴的时候,把“苏联革命同志谱的曲子”换成“欧洲贵族音乐家谱的曲子”。最后就是在风格上,把高贵而雄壮恢宏革命的苏联背景换成了同样是高贵但却优雅绅士田园的欧洲背景罢了。

          高贵而雄壮恢宏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特征,那么高贵但却优雅绅士是资本主义欧洲的特征吗?其实完全不是。高贵、优雅、绅士那里是资本主义,根本就是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延续到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夜”,才可能有的情形么。雨果小说中的“欧洲贵族”,不就是在欧洲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夜”么?

          再比如简奥斯丁的那些让小资文青心领神会的小说中田园气息浓厚的绅士,怎么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过的下去?残酷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进则退,那还容得下闲情逸致的“贵族范儿”?残酷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稍有不慎就让世界首富都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沦落成为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富之家,还那里等的起“三代”的时间培养虚头巴脑、虚无缥缈的贵族“气质”与“传承”?

          闲情、逸致、精品、优雅、绅士,这些小资们心驰神往的特质,在欧洲封建领主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变革时期可以存在,在社会主义大锅饭与资本主义改革开放的过度时期也可以存在,唯独在残酷竞争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社会,比如说中国的当下,却断不可能存在。

          八九十年代的小资文青们可以在闲情逸致的工作之余感慨一下让人伤感的爱与哀愁。今天的小资文青们在每天的工作压力压迫下那里还来得及伤感爱情?就算有时间,怕是也只余下二奶、小三、婚外恋罢?。

          八九十年代的小资文青们让孩子学习钢琴是为了培养虚头巴脑的“气质”。今天的小资文青们还那里顾得上那么多?赚大钱娶美女才是孩子该有的追求。就算是孩子学习钢琴,无非也就是两条路,要么家长辞去工作陪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在北京音乐学院那里八九个小时从早弹到晚,十五六岁之前就成为音乐家;要么每天让孩子学习一两个小时短平快,好在高考时多加几分。。。至于现在早就落伍的那种八九十年代让学习钢琴培养“气质”的思维方式。。。中国现在这个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容得下这么闲暇么!

          中国的小资文青们,生错了社会,也生错了时代。

          通宝推:所以我才飞好远,看世界,黄世仁,喝点红茶上会网,涡扇15,止殇,
          • 家园 这篇必须宝推太有同感啦

            作为一个硬盘里面长期保存着黑郁金香,尼罗河上的惨案,三十九级台阶的发烧友,完全同意现在的译制片就是垃圾,都找不出一部值得收藏的。现在情愿看字幕,也不看配音版的

          • 家园 知识分子精英自以为是强作解人

            是老毛病了。

            当年美国大诗人惠特曼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次公共辩论,论题是,专制统治下与民主共和制下那个对文学更有利。参与辩论的欧洲知识分子们选择了民主共和制,而实际上当时美国的那种市侩庸俗的平民政体和先富作风根本不利于严肃高雅的文学创作,惠特曼深有此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