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在文革和改革中的心理感受:改革比文革更文革。 -- 万兹

共:💬285 🌺670 🌵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许儿女和父母反目这样极端的不多,但是学生打老师还是有的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一条腿是跛的,就是那个时候学生打的。还有初中班主任,他倒是没被打残,因为他会武术,把学生劈他的斧子给夺下了。

            我这个被打跛的老师很和蔼,水平也很高。初中班主任人很凶悍。我估摸着,任何时代欺软怕硬的人都是多数。

          • 家园 问了一下,做个回答,“普通人”。

            当然,肯定不会一点原因没有,例如受到这种待遇的一定家里和“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定性沾点边啊,家里有人参加过“蒋匪军"甚至跑去了海那边有所谓的“海外关系”的啊,再就是不小心多读了两本书,“臭老九”知识分子,最倒霉的就是写黑板报写错了标语,去食堂打饭时忘了喊“万寿无疆”。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在我的父母跟我说这些的时候,他们肯定没说这些倒霉的都属于“特权阶级”,而是把他们当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看待的。

            我的母亲一辈子都是那种胆小怕事老实到有点窝囊的性格,文革中也就只好随便找了一派加入,随大溜喊口号的小喽啰。我父亲倒很干出过些令我侧目的事,例如大串联的时候去北京见毛主席,他老先生是独自一人扛着红旗走着去北京的,一步车都没坐,半路错过住宿的地方在荒山野地差点被狼吃掉——我一直笑话他那时候“有病”,但其实心底对那种有点狂热或者说虔诚的信念还是有一些佩服的。至于文革中的表现,他自己告诉我他参加过红卫兵,但没抄过别人家,没打过人——从他日后一直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本色,在三年某农场的一把手任职期间停发党员工资保证普通工人,拿家里的钱垫付给企业进货原材料,逢年过节连属下送条烟都要退回的最后因为挡了别人的财路被整离职的情况看,我相信他说的话。这种性格给他带来的厄运还远不止这些,因受到不公待遇离职后老人家赌气不去上班在家搞养殖业,家里没有积蓄就去四处找人借贷,结果因为经营不善最后负债十多万元连我的学业都受了影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他为人的良好口碑,九几年的十多万,在我老家那种小地方人的信用不好想借的话恐怕也未必借的到,这些债务直到一年前才完全还清,这还是不少债主主动免除了利息的情况下,靠的是两个老人的退休金和我的工资以及他们拾废品的收入。老人到现在还对经商有明显的抵触,口头禅“做生意不坑不骗不可能赚钱”。

            话题有点扯远了,我母亲口中对文革的点滴描述,印象比较深的几个事:

            1,工厂某中层干部被批斗(原因不明),不堪受辱半夜跑到山上找了根输电线吊死(到底是吊死还是电死的我不知道),结果自杀后家属接着挨批,罪名是“死不悔改破坏生产”(因为造成了厂区几个小时的停电)。

            2,就是我上个帖子里说得那个老校长,因为母亲身体弱,经常从家里揣个煮熟的鸡蛋来给我母亲补身体,“很好的人”——就是这么个“好人”,文革中被学生大雨天在水沟里罚跪,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被几个学生殴打致死(具体什么原因我母亲也说不清)。

            3,某邻居,新婚夫妇,因为文革中分属两派,家里正做着饭呢就开始辩论最后大打出手,男的给了女的一菜刀,女的用平底锅砸得丈夫头破血流,闹得四邻不安鸡飞狗跳,就这样两边还不忘高喊口号——后来这对夫妻有了个共同的绰号叫二百五,我母亲说这事是当笑话讲的。

            父亲的描述:他老人家很少跟我说文革的事,只有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描述重庆文革中武斗时在船上架重机枪迫击炮对射吃饭时当谈资和老人讲的时候说了两句,“那算什么,齐齐哈尔那时候高射炮都上街了,死了多少人”。

            死的都是什么人?我不知道。这些人该不该死?谁来负这个责任?我不敢说。

            我只知道,如果在忍受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再来一场文革中一定要选一个,我和我的父母一定不会选后者。

            • 家园 其实过去档案有家庭成分一栏。

              俺小时候填的时候,很骄傲的填,贫农。。呵呵。。

              假如现在有这个制度,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骄傲的填“工人,贫农”这样的成分。估计填“地主”的更牛x呵呵的。。。

              你说的普通人的例子。俺不好说。不厚道一下的套用一下成分:

              你父亲:干部

              在三年某农场的一把手任职期间

              例子1:

              工厂某中层干部

              例子2:老校长 ,这算高级知识分子加干部吧。

              例子3:新婚夫妇,成分不详。

              就你举的这3个例子,包括你父亲,3个都是干部成分。

              可能大家对普通人的理解不同。你说的这些级别的普通人在俺们院里住楼房(虽说是那种老式的苏式筒子楼,连厕所都是公用的),但俺们一家是住10平方的小平房,厨房还是自己捡的砖头改得,里面只能放一个炉子,一个案板。下雨天上厕所,要打伞跑出几十米去。院里一个小孩曾经在雨天滑入粪池,淹死啦。

              俺确实无法体会这些普通人被批斗的痛苦,因为俺们院(好像有本小说说这种院是垃圾大院)没一个人被批斗,更不用说父子反目这样的事。这种匪夷所思的事都是像听故事一样听来的。大人跟俺说到这些事,通常都“啧啧”,然后讲到刘主席和王女士的故事。

              改革前,俺们家基本吃青菜,自家做的咸菜,面条,豆芽。改革后变成可以每天都吃点肉。。从生活改善上,改革不错,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其他的吗,俺觉得像俺这样的普通人家庭基本上是打酱油的。。文革中打酱油,改革时,也打酱油。。。

              • 家园 看来您对一些细节有些误解

                关于我父亲:祖宗八代都是贫农,我没见过我爷爷,他老人家死的早,不过从我奶奶口中似乎感觉不到对爷爷的怀念——很简单,爷爷酗酒,动不动就打老婆打孩子,用奶奶的话讲,他不早死,我活不到现在。

                我父亲兄弟姊妹七人,六男一女,我父亲是长子。奶奶是个没上过一天班的文盲,全家当时就爷爷一个开工资的,要养活一家老小九口人自己还要喝酒,生活之窘困可想而知。爷爷是抽“羊角风”(癫痫)抽死的,去世时我父亲刚刚上班,最小的六叔还在襁褓之中,可以说我几个叔叔全靠我父亲一个人拉扯大,后来盖房结婚都是靠他一手包办。至于那个“农场一把手”,那是他从小学到中学年年三好学生到毕业任校团支部书记再进厂一步步干起来的,完全没有任何背景,再说他当那个农场厂长的时候已经是90年代的事,这个“干部身份”可跟文革半点关系都没有,造反派们总不能未卜先知。

                关于被批斗的所谓“中层干部”:这里怪我没说清楚,我家乡那整个区就是一个国营大厂,东北是重工业基地,这样几万人的厂子到处都是。这些厂里的所谓“中层干部”无非也就是个工段段长车间主任之类的,手底下可能有个几十号工人,你非要管他们这些天天自行车上下班冬天自己推板车运大白菜的家伙叫“特权阶级”我没法拦着,不过这话传到他们自己耳朵里估计会笑死。

                说到这里多句嘴,我怎么觉着你对“干部”这俩字成见很大,难不成是个“干部”就有原罪文革挨整就是活该?我上学时成天找老师打我小报告的班干部算不算啊?

                那个被自己学生打死的老校长,你说的对,的确算“知识分子”,这个确凿无疑。

                楼房的事,的确我说的就是那种自己没产权的工厂宿舍性质的“筒子楼”,一层楼一个厕所,连个灰道都没有,唯一的好处就是集体供热。住这种楼的绝大多数也不是什么“特权阶级”,就是些工龄比较厂的普通工人,我家一直是平房,没住上“楼房”的原因很简单,工龄不够。90年代末国企改制时工厂效益极端困难,连给楼房供暖的煤都买不起了,结果把这帮住上了楼房的“特权阶级”冻了个半死,那时候我们很骄傲——平房暖气自己烧。

                最后,还有武斗的事,如我父亲所言,高射炮都上街了——我相信那些子弹炮弹不会有精确制导,专门往“干部”和“特权阶级”脑袋上砸。

                您说您那里文革时没人遭殃风平浪静,那当然不是没可能,中国这么大,当然会有造反精神不够折腾得不太起劲的地方,一般来讲,国家越是重视越是重要控制越是严密的地方就越能闹,例如清华北大,例如东北一个个大型军工企业,都是重灾区。我也没说文革中全国上下连一寸安生的土地都没有,我想反驳的是那种“文革只是特权阶级遭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根本不受影响”的论调,就我所知道的而言,这显然不是事实。

                高射炮都上街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不受影响”?那可真见了鬼了。

                • 家园 你别误会。我对干部没有意见。

                  我的意思是说。

                  俺的理解,那些父子反目啊,批斗啊的事,都离真正的普通老百姓太远。。

                  真的打打杀杀基本都是领导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打杀,根本到不了百姓的层次。所以普通百姓基本受不到伤害,受伤害的一些普通百姓也是那些被唆使,被利用的。

                  普通百姓在那个年代,看的是锅里有没有吃的。

                  所以伤痕文学中描述的那种切骨的伤,说实话,在知识分子,或被打到的那阶层,才会产生共鸣。对工人,农民来说,那就是个故事。。。

                  • 家园 普通老百姓.....

                    无论是文革还是改革,最倒霉的永远是“普通老百姓”——文革中那些风光无限的难道不是“特权阶级”?

                    我父母这茬人是最走背运的一批人。

                    小时候最需要补充营养的发育期——三年自然灾害

                    好容易上了中学要考大学了——上山下乡,文革

                    结婚了准备要孩子——计划生育

                    孩子长大了要考学了——国企改制,工人下岗.......

                    简直就是倒霉了一辈子,我有时候替他们想想都觉得心酸,他们自己倒是很豁达,“怎么活不是一辈子”,波折苦难真的可以塑造一批人的气质。

                    没别的办法,只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们的晚年能过得舒坦一些,可二老就是闲不住,一劝他们就是一句,“你还没成家,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他们这些人是永远不会理解什么叫“为自己活一次”的,“奉献”俩字在他们心目中就是理所应当。

                    一说这些就觉得心酸眼泪在眼眶里打滚,我想,我永远会觉得自己是个不孝的儿子......

            • 家园 在改革后“失去道德底线”一定要算在改革头上吗?

              焉知不是文革中失去道德,然后才在改革中彻底“崩溃”的?

              首先,我对“失去道德底线”并不认同!无疑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是多了点,但真要是崩溃了,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陈胜吴广早出现了,但是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吧?我之前就说过,扬文革抑改革的,无非就是“分赃不匀”罢了,至少也是没经历过文革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就一定是精英吗?多少耿直的劳动人民就是说错一句话就遭遇大祸的,我爷爷是香港的小工厂主,回大陆后,是个小干部,文革中没受到什么冲击,是因为他有5个强壮的儿子……其他无拳无勇的小市民,依然是担惊受怕过日子!

              改革后出现的丑恶现象,只不过是历史的翻版,而且是常态下的翻版,以权谋私,无商不奸,只不过是中国几千年来惯常的作态,而文革中的人性扭曲,只能在乱世才会出现的!

              • 家园 如果说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说,那时候的干部家里也没啥东西。家具都是公家的。而且上班按时按点。现在干部家里,没有保险柜的都是稀少的吧?

                ,,以权谋私,无商不奸

                其实也是人性的体现。。

                文革中“以权谋私,无商不奸”的成本增高,确实是人性的扭曲啊。

                其他无拳无勇的小市民,依然是担惊受怕过日子
                这些小市民是怕权贵么,是怕领导干部么??

              • 家园 极左的出现也许是个好事。

                以前看到这些人美化文革觉得很奇怪,连砸文物都能被看做是好事,觉得这帮人太不可思议。在河里看久了,也适应了。

                像这种为文革翻案的观点,连在强国论坛、新华发展论坛都发不出来,何况纸质媒体。说明其敌人不是我们这些逍遥派,而是,呵呵

                现在的政府里面买办不少,适当的极左也挺好的,也算是一种矫正嘛。

                等到某天报纸上都能出现为文革翻案的文章的时候,那才说明他们的力量够大了,才值得逍遥派忧虑了。

          • 家园 就是父子反目,夫妻互揭的才在后来痛心疾首地说文革灭绝人性

            小老百姓没有人斗,也揭发不出什么来。精英们才互相琢磨得这么厉害。然后精英们的堕落就是全党,全中国,全人类的堕落了。话语权就是好。

        • 家园 根正苗红不等于将来免检

          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你看那个“龙生龙凤生凤”的对子不是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 家园 同意,作为经历了文革尾巴的人来说,对传统文化的

      破坏,改革确实大于文革。

    • 家园 这就是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关系了

      文革对于经济基础,特别是所有制和经济管理模式没有什么永久性的冲击,所以上层建筑也保持稳定。

      改革是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附丽其上的道德行为准则,自然也发生了大变化。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家园 所以改革成功了,文革失败了。
      • 家园 30年前说这话相当于几块钱买进中石油

        现在还这么认为不是买在48块恐怕也是30几块。

        一个社会,如果胡作非为成了常态,按规矩和责任办事反而成了特例,那么巨变就不远了。这是人性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因为这样的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存成本是无法接受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