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共:💬80 🌺16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回复

              补充:那时候,干部分为行政二十八级,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一般是二十多块钱一个月。小单位的头头一般是行政二十二级或者二十一的样子。县委书记大概是十七级到十六级,县科局长最高大概是十九级,工资是七十二元。行政干部的工资级别基本上是全国统一,只有地区差。

              到我后来当了干部,工资级别才逐渐缩小,但工资 额度开始拉开。那时,在乡下工作的干部,级别都不高,因为最基层的小干部了。

            • 家园 【原创】回复河友njyd

              我家在一个小镇子上,当时也算作是农村吧!

              这八分三厘五豪钱是当时粮店里供应居民粮食的价格,厘和豪的计算按总数以‘四舍五入’计,因数厘与豪没有币值了,结账到分数为止。至于我所说的“干部”。当然是指一般的小干部了,那时我还小,也看不到好大一级的官,所见到的,只不过是当地的小干部而已。

              • 家园 我估计你当时岁数也不大,细节记忆有误差也属正常。

                  60年时俺十岁左右,只记得很少的一些细节。

                  当时城市里也办公共食堂,每次吃饭到食堂领蒸好的饭,但很快就撒消了。

                  俺爹在周围种了不少菜地,现在回想起来总面积可能超过一亩。记得俺偷拔了一棵胡萝卜,特粗,后来收获时最粗的不到一半。

                  还养了鸡,因为粮食不够吃,鸡蛋全部到豆腐坊换成豆渣来吃,在一次换山的是馊的,还是吃下去了。

                  有一次俺爹搞回一种食品,知上去象谷糠做的,特好吃,也许是饿的。后来再也没见过这种食品,问老爸他也忘了。

                  当时南京的供应,食油从半斤减到二两,粮食减的少些,买菜全限量记本子。每天都感觉很饿,但吃国家供应粮的可以保证饿不死并有劲干活。不光是老百姓,我邻居有局级干部一样饿肚子。

                  退万元房款的事你肯定记错了。

          • 家园 怎么还会有“八分三厘五豪钱一斤”?

            你这价格是统购价还是零售价?你这粮店是便民还是扰民?要知道,不少人是一斤一斤买着吃的,不是一吨一吨买的。

            饿死人的事各地都有。官方说法,按省统计,各省都有,按县统计,至少超过90%的县有。所以一般人都会听说饿死人的事,跟个人所在地方关系不大。

            但是,饿死人可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人饿死之前,会想各种办法。人少的讨饭逃荒,人多的地方抢公粮抢军粮,还不行的话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政府所在地打扁担。只要官员有饭吃,老百姓就得有饭吃。那是毛泽东时代。

            大城市也不象你想象的那样,还什么党中央必保的地方。党中央还饿肚子呢。60年代初,是北京人放弃北京户口,移居小城镇或农村,最为流行的时期。不知道这个,你又理解不了为什么会有上山下乡运动了。

            刻骨铭心“双轨制”?说说看,你买的什么东西价格差了十几倍之多?

            “国家价格与市埸价格”?你这个“埸”是从哪里拷贝过来的?

            • 家园 有的,那时粮食零售价都到这一位
              • 家园 哪个年代?最好想清楚再说

                楼主就是分不清年代。

                • 家园 确实,说都到不准确,应是有的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 家园 嗯,你也是听说,所以都是不准确的,这也正常

                    楼主可是数字都记得,但就是没有亲身经历,这就不正常了。

                    如果有经历的话,不会不记得粮店有多少牌子,有什么粮食,偏偏记得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大陆人的数字。

                    也不多说了,懒得理这些政战人员。只说一句,六十年代是普通中国人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时期,发生很多外人看起来很可笑,但当事人认为很正常的事情。

                    楼主还有好玩的:

                    上头提出了“生产自救”的口号,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政策一出台,农民伯伯的手脚放开了,打鱼摸虾,各寻生路。

                    楼主一不知这口号是针对什么人的,二不知生产自救怎么实施,三不知单个农民怎么跟还没有解散的公社抢吃的,只听共产党部分人说的政策威力,竟能够直接敷衍成篇,也算现代社会的奇观了。

                    • 家园 我可不是听说,是在粮店里看见的,

                      另外说楼主是政战人员,我倒没看出来。而且,您多大岁数了?即使岁数够大,也可能有未经历过的吧。还是有各种可能性的。

                    • 家园 那个年代粮店里卖粮

                      米一般分大米和籼米,居民买粮自己拎个布口袋,说好斤两,由粮店称了,二三十斤自己扛回家。什么叫粮店有多少牌子?那不是如今在超市买袋装米,那时候粮店的粮食是散装的,质量也不好,有时候来一批陈年旧米还有霉变的。另外,如果你仔细看楼主的其他主帖,很容易知道他是何方人士,你上面发言的某些部分,最好请重新斟酌一下。

                      • 家园 多谢禅人兄费心

                        粮店粮价之事,是我问楼主。如果楼主也有类似禅人兄所描述之大陆人的观感,那可能能证明我判断错了他的身份。我问的,恰恰是大陆人最常见的事情,而不是要问这个或那个数字有没有。

                        禅人兄所言重新斟酌一事,想来是关于饿死人的统计数字问题,在此一并说明一下。

                        个人观点,饿死人数的统计,不管是在60年代,还是在80、90年代,都在反复调整,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可信度是很成问题的。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横向的纵向的可比较数字,把这些数字用来解释政策的影响力,说服力是很弱的。

                        我提这个数字,也只是想看看楼主的反应,并不是认为这些数字本身能够解释任何问题。

                        • 家园 【原创】回复:

                          所谓“生产自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的是整风整社之后,从上到下,放开政策,允许民众搞些“自由”,比如:可以开荒,垦地,种些农作物,也可以搞些捕捞啦,做小生意啦等等。这些政策,在文化大革命当中,统统被当作刘少奇一贯反对毛主席的罪证——“四大自由,三自一包”进行批判。后来人不知道,当初,要不是这“四大自由,三自一包”的政策,不晓得还要饿死多少人呢!在这之前,所有的个人活动都是不允许的,那时候强调的是集体化,到了“文革”时期,便发展到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写到那时“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其实,还有一化,因为年深月久,记不起来了。有网友不赞同我的说法,说是这两化是台湾的“政战”,我也懒得争论。我主张观点独立,并不要求一致。各有各的看法,这是正常的。至于这“三化”,当时的确是存在的。要知道,那时实行全民皆兵。全国的男女老少人人佩带符号。(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讲这事的,以后再发)我当年只有十三岁,都曾佩带过这“民兵”的符号,遗憾的是记不起是那一团,那一营,那一连,那一排的“战士”了。那时,一个县便是一个民兵师的建制,一个公社便是一个团的建制,一个大队便是一个营的建制。符号上标明了你所在的团,营,连,排,班的单位,也标明了你的姓氏名字,任何人一见到你,便晓得了你的单位,姓名。我还讲一个事,有些人一听到又要反感,又会要说我造谣生事了。人民公社建立初期,所有的男男女女分开居住,夫妻之间很时间不能在一起,只有每月放假的时间,才能团聚。因为,那时候,要求是集体化,军事化的生活。信与不信,在于你。但事实却是如此。即使我硬要瞎编,也没什么意思沙!瞎编起有什么作用呢?

                          • 家园 想让别人不说你也难

                            所谓“生产自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的是整风整社之后,从上到下,放开政策,允许民众搞些“自由”,比如:可以开荒,垦地,种些农作物,也可以搞些捕捞啦,做小生意啦等等。

                            比如你这些说明,只是共产党政策的图解嘛,有什么价值?所有的重点只是“允许”和“自由”。要是光凭这两点就能解决问题,不如到印度好了。他们这些都有,而且他们还耐饿,三亿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也一个都饿不死。

                            当年台湾的政战工作者至少表面上还是很认真的,每举出一个例子来,都加上时间和地点,可以供人来查证。虽然可印证的少,但好赖总是有的。你一张嘴就是“全国的男女老少”,你是上帝还是怎的,毛泽东刘少奇都办不到的事情,你一张嘴就给办了?全国统一行动,就那么容易?

                            你要骂共产党愚蠢没关系,你至少得解释解释这些愚蠢开始和结束的理由,或者解释解释老百姓比共产党高明的地方。看你的文字,不是觉得共产党愚蠢,只觉得是全体老百姓愚蠢。

                            你说的两化,找到徐水县的四化,可以给大家看看你说的军事化跟徐水县的军事化有没有距离。

                            徐水也是如此,过去翻一亩地只需用工10个左右,由于搞深翻,此时需用工40个左右。如此大的用工缺口,客观上需要更多的以往主要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投入农业生产中。恰在此时,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于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会上,有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了办食堂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听后大受启发,立即给县里打电话,提出要大办食堂。县委马上召开会议,对办食堂进行具体研究,认为办食堂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也是实现生产大跃进的有效措施,乃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同时大办食堂,尽快实现全县食堂化。在此之前,徐水农民曾自发地办过一些食堂,但只限于单身汉参加。当然,这不包括早已办起的所谓“随营食堂”。

                            1958年7月初,徐水县委发出《关于改革劳动组织和家务劳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指示》,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与此相配合,徐水县委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将之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四次电话会议,“交流了办食堂的经验”,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把建立食堂工作迅速地推向了高潮”。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连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徐水全县很快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此外,还分别建立了野外战斗随营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这样,徐水全县很快实现了食堂化。

                            据《徐水报》报道,徐水食堂的组织形式有这几种类型:一种是以生产单位为基础,建立野战食堂、综合食堂、幼儿食堂、老年食堂;一种是按粮食指标划分食堂,到底怎么划分,该报没有详细介绍,所以不知其详;一种是以户为基础,以连为单位,不分幼、青、老,按一家计算,集体吃饭,也可以打回家去吃的食堂。《群策群力,办好食堂》,《徐水报》1958年7月25日。

                            该县的南张丰乡在办食堂之初因不甚积极,受到县委的批评。接到县委批评电话的第二天,南张丰乡就建立了92个食堂,实现了全乡食堂化。《徐水报》特地介绍了该乡双营社管理食堂的几种办法:第一是认真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规定用粮标准,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留粮标准的原则下,根据社员的年龄大小和劳动强弱,除早晨和晚上吃稀饭不限量外,将中午所吃干饭分为四等,即1至3岁4两,4至10岁8两,11至16岁14两,17岁以上1斤7两(此处为老秤,16两为1斤,下同)。另外为了奖励社员节约用粮,少吃一个馒头给2两粮票,作为社员个人储备粮。第二是每月向社员公布一次账目,做到日清月结,便于社员对自己的伙食心中有底。第三是为了照顾社员亲友来往吃饭问题,规定社员可以把自己节余的粮票给客人在食堂吃饭。“大跃进”后一些农村实行准军事化,农民列队下地生产。有病的社员则可在食堂吃病号饭。

                            徐水实现全县食堂化后,“每天节约10万个小时,以10小时为1个工作日计,等于每天增加1万个劳动日”(《全县妇女劳力大解放,行行业业出状元》,《徐水报》1958年7月8日)。据徐水县委介绍,由于生活集体化,不但彻底解决了下地集合等齐的窝工现象,还便于支配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天增加了3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该县南城农业社有94户,过去每户平均有一人因家务缠身不能参加生产,食堂建立后,只需10个人做饭,腾出了84名妇女劳力。由于吃饭及时,行动统一,又提高工时753个,等于增加了63个劳动力。按如此推算,徐水全县仅食堂化一项,就可解放劳动力47119名,加上由于吃饭时间统一增加的工时,可折成劳动力32000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