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可口可乐入关记 -- 陈郢客

共:💬97 🌺383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知道可口可乐入关有什么问题啊?

      可口可乐不是关系国民经济的战略行业,而且中国当时也需要这种商品,那么为什么不能引进呢?

      一个大国应当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 家园 天府可乐死掉了

        这种消耗品利润难以想象,可以子子孙孙赚你的钱,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国内完全可以生产,为什么要让外企获得近乎无穷的利润?而这些利润除了维持在中国的生产销售运转外,都是拿回母国反哺的,对中国没有什么实质性好处。

        • 家园 不知道是国家不让发展,还是卖不过人家?

          如果说现在市场上竞争不公平,那么可以让市场公平。中国的饮料玩不过可口可乐和几十年前让不让可口可乐进来没有多大的关系。

          眼红别人的利润,自己也可以做,为什么不做,为什么做不好?

          在非关系国家民族命脉的产业上,我是抱有自由主义态度的。如果为了不让别人得到利润而消灭一个产业,不是太蠢了吗?而且在许多个行业上,中国也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不应当被别国占去利润,那贸易还怎么开展?

          • 家园 可乐这种垃圾饮料其实没啥意思

            可乐这种垃圾饮料其实没啥意思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外加台湾的经验来说,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管理和营销有问题。

            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嘛,起码提升了我国快餐业的卫生水平,在大城市搞了一堆公厕,还是很有功德的。

          • 家园 我可不是说不让别人赚钱

            但这个东西在80年代就放开,在国内在当时有谁能与他们竞争?怎么也得设个保护机制吧?让国内的企业能有个起步竞争的机会,一个啥事都不懂的婴儿是没办法和一个成人来竞争的,因为经验和资本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当然了,国内一些饮料企业在90年代也不是没有机会,可是自己就把自己整垮了,怨不得别人。

            • 家园 饮料这种东西

              饮料这种东西,技术含量也不大。

              可惜的是,我们80、90年代自己玩死自己的一堆。

              80年代不放开,90年代也得放可乐进来的。另外也和可口可乐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有关。

              日美其他大企业初期未必多看重中国市场,而肯早早就去耕耘的,自然会比别人更早进入国门。

              说到底,即使是今天,我们也是有机会重新建立起民族品牌的,但是这其中的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已经和10年前要求完全不同了。

              国内企业都是自己玩死自己。可口可乐国内的售价完全是白菜价,不是做不到比他们便宜,而是在这个价格段上,更便宜已经没意思了,反而让人觉得是低劣产品。

              • 家园 可乐现在比水便宜

                超市2.5公升的,卖4块5,比较低档的纯净水,一升装的卖两块,高档的,500毫升的就卖两块……

                除了价钱,国内的饮料自己折腾也是败因,可口和百事两家,无论中间出了多少口味,出了多少二线品牌,打江山的依然就是当家的可乐饮料,国内厂商,折腾过多少东西?哪一件才是主打?就连近年比较站得住脚的某冰红茶,冰绿茶,也见过铺货不足的情况,因为该厂推出了新饮料,出货量有所倾斜……冰绿茶甚至有段时间还断过档,传闻是停产……可见台湾的管理营销其实也不怎么样……

        • 家园 国内

          国内不是没有生产饮料这类快速消费品,但是这类产品,与其说口感品质,不如说对营销、信息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

          国产的货色死掉了,不是国外产品的过错。中国要对外开放,把产品卖出去,不可能说抵制可口可乐的进入。

          比如手机、高端相机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输了也无语;但是饮料市场呢?并不是没有过出色的产品,但是最终都完蛋了。这不是国外公司的过错,首先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就比如三鹿事件,有人声称这是国外公司的阴谋,但是这么说就能摆脱掉我们自己国内公司的罪恶和过错么?

      • 家园 我也觉得当初引进也没啥不对的。

        我也觉得当初引进也没啥不对的。

        当然,当年这个事件还是有巨大的时代意义的,也因此让可口可乐占据先机。

        但是即使推迟到90年代进来,恐怕也没多少差别。

        我朝也有过很多著名的饮料牌子,与其说是被外国可乐搞到,不如说自己出了一堆毛病。忙总的帖子还挂在那边呢。。。营销领域是个大学问呀

    • 家园 这么一冷门的事情,这么短的时间,陈mm大文就出来了,pf
    • 家园 可口可乐的重点是在政治,而非经济,所以不能责备李强,况且

      以30年后的认识来评判当时的人,不够公平。即使李强有外贸背景,他的认识水平也未必能想到30年后要走反垄断这一步。

      另一个关键之处是中国经济,这个变量的变化超出了当时的人(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世界的人)的想象。谁能想到30年后中国的经济和市场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像让我们为30年后的中国经济定规则,可谁能准确预见到30年后啥样。所以,如果说谁要为可口可乐的垄断负责,那应该是这30年进程里方方面面促成这件事的人,上至高官,下至百姓,而不是只说李强。

    • 家园 【原创】可口可乐入关记(解读)

      值得还原的是,起初国人未必喜欢这种“有点咳嗽糖浆味的汽水”。(见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一次促销活动)时至今日,两岁小孩子喊着要喝可口可乐,恐怕已难以想象可口可乐尚未“家喻户晓”时的情景。

      佟志广曾担心:

      “可口可乐有股药味,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对方答曰:“实话告诉你,你说的那股药味就是中国的味道。可乐里面有中国的桂油!你说的近似止咳糖浆的味道,是桂油的味道。没有桂油,可口可乐就不是这个味道了。”后来佟志广查资料才发现,可口可乐公司确实一直在从中国购买桂油。即使在两国关系冰冻时期,可口可乐仍想方设法从中国获得桂油。

      (见1979:可口可乐离开30年后重返中国

      还需要还原的是:1979年,可口可乐在友谊商店卖大约4毛钱一瓶。友谊商店曾经对一代中国人富有特别魅力,那里是外国货,那里是奢侈品。“从1979年起,可口可乐只能在友谊商店及涉外的旅游宾馆卖,这是中方提出的强制条件”。有些中国人还是能买到,【据报纸记载,家住西城的周月明老先生的二儿子是外交官,他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了可口可乐和进口糖果招待来家做客的朋友,结果这些“新鲜零食”让客人的眼睛都直了,羡慕不已。】这里的“可口可乐”更近似于一种有权有钱有本事的象征,并不是一瓶普通的可乐。

      这便是当年的写照: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可口可乐,刚上口恐怕还不习惯;对于少数人而言,可口可乐和它所代表的外国货,非常好。这便是先……的一批人。对于可口可乐而言,中国意味着一个广阔无限的巨大市场,巨大的空白等待填空;而先……的一批人,也恰是有利于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的一批人,他们引领了潮流。

      30年前之变,亦是自然之变。毛时代压抑或教育精英“俯首甘为孺子牛”,独立自主,不屈服“美帝及其走狗”;受益于1972年中美和谈的一代精英,压制因素已逝,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真我张扬表达。我们走过的道路,自然也打下了这些人的烙印,他们当时的震惊与兴奋,“以美帝为敌”的思想自也被“以美国为师”的思想取代,跃然史上。我们太差,美国太好——这是压在一代人心中沉甸甸的话。反省和反思自然也就围绕这项可怕认知展开,若不是那耽误的岁月……这种心理亦是开放之初一代人的情绪。

      这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开放”,虽然口岸和1840年的通商口岸颇为相近,但是这是中国在长期“被锁国”之后以自己的力量争取到的“开放”。不过,在这个起点,也恰是民用轻工对比最鲜明、心理落差最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1卷第95页)曾列出了50年代李富春计划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为:88.8%VS11.2%(将近8:1),毛泽东看了看,觉得人民太苦,改动为7:1。在这样的高积累下,我们搭出来一个不精美但初备的工业体系,代价是从上而下勒紧裤腰带的清苦。国家建设绝非一蹴而就,梦想鲤鱼跃龙门,那真是想当然了。低估前30年代的建设成就,实是不知家底的缘故。从大多数人的角度而言,轻工业可见,重工业不可见。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轻工业,亦是试图填补国内国外的心理落差,给人民“可见”的好处。当然,80年代马放南山,军队经商,青藏铁路停工等等,亦是硬币的另一面。国家投资顾着这头顾不着那头,群众也不想受苦受累积累了,人心思动,这亦是当日客观情状。

      还原出当日场景,我们大约才能做出相对公允客观的判断。

      就可口可乐入关一事,中粮的关键人,据我理解,应为张建华和佟志广。孙绍金在中粮的决定权有限。同理,当日中粮有尚方宝剑在手,李强的决策权亦是有限的。他亦快退了,不反对,是人之常情;反对,那真是逆天胆识了。戚继光难得,可是能给戚继光搭有为平台的张居正更是了不起,张居正心知自己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最终身死家亡,这份代价有多少政治家愿意偿付?后来毛公亦有胆识定力付此代价,不还是毁誉交加。

      可口可乐在张、佟在驻美联络处的时候就知道“春风化雨”熏陶对可乐的好感了,商业敏锐,真是一流。麦当劳似乎当日也颇有志于中国,到底被可口可乐占了先。可口可乐在美国的人脉、情报应胜于汉堡大叔,这点不可不察;中国做决策,必然亦会考虑在内。

      在中美建交的时机中,可口可乐叩开国门。以中国的政治经验来讲,树立一个“开放”样本,有如商鞅赏金,燕昭搭铜雀台,亦是可行之策。这绝不能说错。因建交而通过,窃以为这亦算合乎情理。

      通过之后,“限制”之策,党内不是没有。人家力拓在难时和我们签了单,拖中生变,亦是自然的一招。“可口可乐只能在友谊商店及涉外的旅游宾馆卖,这是中方提出的强制条件。”由此可见,为提高羊的竞争力引入狼,亦符合规律;但亦要限制狼,莫变成狼吃羊的屠场即可。

      中粮提出的5条理由,简要说:外国人需要;我们中粮也赚钱;我们要以市场换取灌装技术;可口可乐占市场份额不超过5%,何需担心?

      可是,只能在涉外场所售卖的限制渐渐也走样了。“北京厂于1981年4月投产后,产品供应旅游饭店,收取外汇。1982年年初,征得商业部同意,将供应旅游饭店后的剩余部分由北京糖业烟酒公司系统在北京投放市场内销。”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成功,一路畅通,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国有利益同盟。中粮是极有实力的一个,甚至能代为公关到高层,毕竟,这件事中粮是获益的,足矣。限售令无疾而终,也因为内销是有相当部门获益的。

      上海起初很有气节或曰“意识形态警惕性”,拒绝了。北京上马。到了第二个厂,深圳和广州甚至有争夺之相。招商引资,地方GDP,直接关系到当地利益和官员升迁,谁能定力抗拒?谁有勇气限制?此时,潮流汹涌,已不可阻。第三家厂,终于开在了上海。

      这时,北京内参所讲的“我国外汇不多,这不是浪费外汇嘛”,对于地方、部门的决策人而言,真是浪费口水。我得为与我相关的事情负责不是?你说的这些,于我无半点好处却颇多限制,谁真能听进去?

      就经济发展而言,地方和部门是天然有“引资冲动”、“投资冲动”的,毕竟,这是有好处的事。在地方出于利益视界不够警惕或曰乏大局观的时候,唯有中央矫正了。即使中央全力矫正,某些地方说不定还会阳奉阴违,这也是常识了。说是听不进的,劝是劝不动的,唯有命令有效。陈云的一纸批示,外经贸部唯有服从。

      可惜,80年代的主要决策者,如赵君等,确是缺乏警惕意识的。赵君当日以“改革派”自居,陈掌柜这样的,在他眼中是逆流而动的守旧派。他对公有制存悲观态度,认为唯有砸掉,中外合资或者股份制;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失败,唯有踏入美国引领的“民主”轨道,中国才有希望;在无产阶级获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荒谬的事情,一国是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更不用提,我们必须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是主张联邦或曰邦联制的,对于大一统的传统及其原因显无理解,更乏认同。(他是直到1994年才意识到,周分封,亦有种种害处的。一叹)

      我们当日的体改委,是有索罗斯基金渗入的;80年代的激进经济改革,亦有弗里德曼的影子。(见弗里德曼致赵紫阳的信弗里德曼真是卖拐的行家:嗯,并轨自由市场好得很,70年前的苏联,40年前的中国都走错了路;你看看人家印度这个模板;走这条路一定要心诚,切记半途而废,否则像南斯拉夫那样,是没用的……零成本厚利于美国,连道德上的成本人家都规避了,牛吧?)

      陈云“不许内销”的批示在可口可乐连续建厂之后,亦显得势单。地方有利益捆绑,中央无防范之心,精神被人家俘虏,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门户敞开,毫无限制。

      中粮当日的5条理由也强调了会控制设厂数量及市场份额。说实话,市场换技术这条原则对于渴望挣钱的地方及部门——哪能顾得过来?不超过5%,无忧,那么达到10%、20%可有预警或监控系统?

      ——没有。

      今天,可口可乐在中国第39家装瓶厂奠基 投资1.32亿(2009年6月),这也是中粮可口可乐控股管理的第十一家装瓶厂。据2002年《人民日报》消息,可口可乐在中国饮料市场占有率逾50% 。据2004年资讯,回归中国25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生产记录突破1000亿瓶,中粮集团、嘉里集团及太古集团是它的三个合作伙伴。2006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产品销量突破10亿箱。2008年奥运期间,可口可乐产品在奥运场馆内销售量达到2400万~2500万瓶。据康师傅某经理判断,中国饮料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500个亿。(资料

      佟志广后来担任过外经贸部副部长、WTO谈判首席代表。他在中国要学会在深海中游泳中说,“中央对入世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现在可以下一个总体结论是“利多弊少”,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国市场完全开放了。外资进入中国服务贸易领域非常快。这方面,我们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利用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来保护自己。打消外国投资者顾虑,扩大吸引外资。比如《反垄断法》,这部法大家都在等。过去,我们对垄断可能会不太注意。现在,如果我们还不注意外国资本在中国形成垄断的问题的话,这对国家经济安全会不利。我感觉,我们的立法进程要加快、要细化。”

      3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仍在为“地方或部门的利益冲动”、“思想文化的心骨不振”付出种种代价,外国力量亦容易趁虚而入,各个击破。还原现场,便是不希望轻易诿过于人却少有长进。我们今天如何应对解决,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重点。

      2009年,王海起诉可口可乐中国厂家未标注少儿不宜

      王海在仔细查看可口可乐罐体发现,罐体上标注了配料中含有致瘾物质咖啡因,但是没有标注咖啡因的具体含量。“众所周知,咖啡因是致瘾物质,特别容易让小孩对可乐产生依赖,过量饮用则可能成瘾,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某种意义上说,这亦是新瓶装旧酒了。

      另一件让可口可乐公司极为不安的是“咖啡因风波”。

      没过多久,有地方卫生部门以“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为由,不允许可口可乐在市场上销售,根据是东北某研究所给白鼠喂可口可乐后,白鼠出现兴奋现象。中粮方面提出,茶是中国传统饮料,可是茶叶所含咖啡因要超过可口可乐好几倍。咖啡中咖啡因含量则超过可口可乐几十倍,但世界其他国家并未因此禁止喝咖啡。对方说,茶叶、咖啡所含咖啡因是天然咖啡因,非人工添加。中粮提出,可口可乐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coca-cola的植物,其本身含有咖啡因,并非人工添加。

      兜兜转转30年,历史好生眼熟,令人感慨万千。

      注:

      只探讨结构性的问题。至于外资如何打通官员或其家人从而获取暴利的案例或揣测,不在本文探讨之列。还请看官留情和谐。

      附注:

      中国市场已入囊中,只有印度,至今还是可口可乐难啃的骨头。

      参见可口可乐:印度难题无解

      可口可乐会被赶出印度市场吗

      专题:印度人叫板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印度被检出含杀虫剂

      2009年起新西兰中小学禁售可乐

      继在法国、美国等国的中小学校禁售可乐后,新西兰政府昨天也宣布,政府已经与全球两大可乐巨头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在新西兰的公司达成协议,自2009年起,两大可乐公司的含糖可乐将不会出现在中小学的自动贩卖机中

      根据协议,含糖碳酸饮料将在未来3年内陆续消失在新西兰的各大中小学校园。但饮料公司其他的饮料,如低糖可乐、果汁等仍然被允许在校园出售,此外,含糖的碳酸饮料也将被允许带入校园。可口可乐新西兰分公司负责人乔治·亚当斯称,这次行动将使公司损失数千万美元。

      通宝推:海水,厚积薄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想起了蒙牛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实验室还被三聚氰胺搞的上窜下跳,没有了中秋和国庆。加之早就对蒙牛的“民族企业”身份和“快速成长”道路有所了解,因此当时是一心希望蒙牛死掉的。

        没成想,一年以来蒙牛的广告依然猛烈,但在结尾的时候有谁注意到已经加上了中粮的标志。中粮收购蒙牛,实际上就是为国外资本解套,为其违法牟利买单。中粮买办之嘴脸,昭然若揭。

        • 家园 没那么简单

          没那么简单,蒙牛和摩根(似乎是这个)有对赌协议;

          如果中粮不接手,似乎国有资本流失会更多。

          • 家园 不太明白

            蒙牛本就是家“外资”公司,按蒙牛自己的说法,对赌协议在2005年就已经解除了。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受到的影响仅次于三鹿,后又加上OMP事件,其08年年报显示亏损9.5亿,超过07年盈利。

            截至08年11月,瑞银、大摩及花旗三家投行在蒙牛的好仓持股总量占去蒙牛全部股本的22.12%,而牛根生等一致行动人好仓持有蒙牛26.27%的股份。在中粮入主前蒙牛的股份组成很分散,自称没有一个大股东持股超过10%。09年蒙牛约有20亿的资金缺口,但没有外资愿意填补。

            换言之,牛根生所依靠的外资已不像99年时那样积极慷慨了,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另一方面是蒙牛的诚信危机所致。可以说如果再拖上一年半载,蒙牛真的有可能破产。但这其间牵涉到的“国有资产”似乎并不多,而且按照我国的国情,蒙牛破产后会被其他公司收购重组,就像三元收购三鹿一样,损失肯定会存在,但未必很大。而且重新的收购会使其成为“国有资产”,至少也是国有控股,若中粮那时候入主代价会小不少,同时可以大胆的重组。

            我所在的实验室与奶业交涉颇深,在很多有关国家奶业建设的会议中,很多人,包括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都曾说:为什么这次死的不是蒙牛!中国奶业的不健康有很大的因素是蒙牛的疯狂所致。倒掉一个三鹿并不能撼动积弊,只有死掉蒙牛才会让疯狂的奶业回复理性。因此我对中粮入股表示反对,这样正好让外国投行可到喘息之机,使其持有的蒙牛股票保值增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