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长沙工人研制出顶尖导航仪”采访过程交代 -- 华恩

共:💬24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LZ能否透露一下得到了什么反馈呢?

      我猜测LZ本人的背景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所以我认同LZ在刚开始接触曹的时候所持的三条原则。

      第一,是专利局的专利证明书......第二,业界专业人士对于此发明的评价......第三,该发明在发明过程中的故事。
      现在猎头找人,基本上也类似的原则来证实候选人是否可靠。

      既然原则没有问题,那么过程就比较重要了。但LZ只用了一句话

      而曹老在采访中提供这些名单,使我更加确信这条新闻的重大。................

      得到的回馈基本使我认为这条新闻可以报道

      就带过了。因此,我很好奇,LZ到底得到什么样的反馈,以至于相信“这条新闻可以报道”?

      • 家园 .

        新闻媒体对一个事件的关注,不是从其有没有使用价值来看的,是从其新闻性来看的。这个东西在原理上是革命性的,就是个大新闻。如果它已经达到应用,那就是更大的一个新闻。

        • .
          家园 是新华社哪个副社长去的?

          科技新闻如何讲求时新性

            时新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科技新闻作为众多新闻类别中的一种,也必然有着时新性方面的要求。在求新求快的同时,科技新闻如何求新,求快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试作浅析。

            科技新闻也应注重时新性要求

            有人认为,科技新闻是“以报道科技战线新近动态和成果为主的新闻”,鉴于其报道对象的特殊性,在时效性方面可以不像社会新闻、体育新闻那样作严格要求,慢一点没关系,这种想法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首先,时新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严格要求,对于科技新闻来讲尤其如此。一项已获得成功的科技成果,媒体只有在第一时间将其传达给读者,才能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充分发挥科技新闻的新闻价值。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报纸媒体在时刻关注各地病情发展的同时,还不断发布有关防治非典药物的最新研制情况,这个时候任何有关治疗非典新药出现的消息对于战胜非典病毒,稳定百姓的恐惧心理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媒体的及时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时新性也是科技新闻区别于一般性科普文章的重要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读者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报纸上有关科技方面的文章科普性逐渐减弱,新闻性逐步增强。这就要求记者报道的是最新最近的科学发现、科技成果,否则,如果是读者已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知识内容,就没有新闻性了。

            另外,从媒体竞争的角度来讲,提高时效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神舟5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之后,就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迅速发出“号外”,不仅在市场上抢夺先声,更为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赢得极大声誉。

            在当下各种媒体竞争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拥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压力之下,报纸在报道科技新闻时,更应注重时新性的提高,才能保证科技新闻的品质,在和其它媒体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提高科技新闻时新性的几点技巧

            要提高科技新闻的时新性,除了要求记者嗅觉灵敏,善于挖掘新题材,提高采访和写作速度外,还有一些小技巧的使用也有助于提高科技新闻的时新性。

            1、以新带旧,用新事例、新数据带出新意。科学研究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某项成果出来后也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才算是最终完成。有些科技新闻,由于暂时保密的需要,一时还不能公开发布,等需要见诸报端的时候,事件主体已过去多时,记者这个时候采写相关的报道,就要考虑如何才能将过去的事情写出新意来。如果满篇都是过去的事件和数据,读者看了就会以为是旧闻,不会感觉到新意。这个时候记者不妨从新近的相关事件和数据中寻找由头,再巧妙地嫁接到过去的事实当中去,使文章获得新意,比如在一则报道数月前某钢铁企业技术革新生产出新轧钢产品的新闻中,就可以利用该新产品的新近销量数据和市场表现,结合之前的材料进行写作,以新带旧,提高文章的时新性。

            2、变换角度,同一题材从不同方向出新意。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很多相同题材的文章报道角度往往也近似一致,即多突出报道某项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新进步或成果,结果导致读者经常发现很多科技报道文章都似曾相识,内容差不多,只不过又有了某些进展或一些突破而已,对于这类文章读者看多了自然就会觉得缺乏新鲜感。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记者就应当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尽量从不同角度来报道相同题材的消息。比如随着能源短缺问题的突出,报纸上有关燃料电池汽车的报道就比较多,但大多数报道都是重复着某汽车厂家又推出新款燃料电池汽车,造型如何,最大里程多少的消息,实在缺乏新意。试想如果记者能变换角度,从燃料电池汽车的适用性、经济性、以及产业化等多角度出发,那么提供给读者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新鲜资讯了。

            3、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时机亮出新意。记者在采写科技新闻时,不仅要考虑有否有新意,还应考虑选择什么时机报道才最有新意,最有报道价值。有时并不是报道越早越好,恰恰相反,某些情况下若能将新闻搁一搁,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某厂家在年初研制出一种名为“塔扇”的新型电风扇,其构造和送风原理与传统电风扇都有较大不同,考虑到其国内外的独创性,无疑具有较大的新闻报道价值。但此时尚属早春,各地气温普遍较低,远未到使用电风扇的季节,如果此时报道,读者看后即使感觉有新意,也不会太在意。而如果此时能先放一放,等到夏季来临,厂家产品开始投放市场时再作报道,无疑新意就更加突出,不仅读者会更加关注,对于厂家来说也起了促销作用,这样的新闻价值无疑更大。

            科技新闻讲求时新性应注意的几点

            一方面,科技新闻报道要注重时新性,才能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最大效能,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坚持时新至上的硬框框。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恰当选择报道时机,过于急躁地抢发行为,会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以下就是笔者认为在报道科技新闻时应注意的几点:

            1、不盲目抢时新,应保持科学严谨性。科技新闻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较大的突发性与偶然性,一项科技成果的成功,往往是许多科技工作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获得的,而且只有通过了时间的检验,完成成果鉴定之后才能算是最终的完成。例如某地农业研究所试育出一种油菜新品,但其对气候和地域的适宜性及防病灾能力还有待检验,在确定成功之前,是否作报道就应当慎重考虑,切不可为了抢时效而盲目报道,如果记者过早在报道中下结论,万一结果有所出入或最终不成功,岂不是成了假消息,所以记者应保持科学的严谨性,善于等待报道时机。

            2、抢新求快的同时,要保证新闻真实性。科学研究讲求严谨,新闻报道则要求真实,为了抢新求快发布新闻而导致新闻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记者在复杂高深的科技面前往往是外行,对科技成果往往缺乏鉴别真伪、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味地求新求快发布新闻点很容易造成失误,或者听任某些人自吹自擂而酿成笑话。上世纪90年代初水变油骗局就是少数记者不够严谨,仅听取了当事者的吹嘘后就盲目报道而造成的。现实报道中这类失实的例子还不少,要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除了记者应加强自身学识的积累,提高鉴别能力外,摒弃一味的抢新求快思想也是必要的。

            3、注意保密问题,慎重考虑发布时机。科技新闻报道的对象往往也是一些具有较大商业或国防价值的科技成果,在报道这类科技成果的时候,记者就要注意到保密的问题,慎重考虑消息发布时机,以免引起不良后果。例如某地报纸就曾报道该市一下岗职工经过两年时间的艰苦钻研,发明成功一种新型冲厕节水装置的消息,但由于报道的时候这位下岗工人还没有去申请专利,结果消息见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厂家很快便仿制出类似产品,并抢先大量上市,给原先的发明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还有,对一些涉及国防战线的尖端科技成果,如新性武器,新型材料研制成功的报道,更应慎之又慎,这些消息通常是不允许随便报道的,即便记者获得了线索,也一定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角度出发,在适宜的时机才能公开见报。

        • .
          家园 对于科技报道还是要慎重的

          你这个原则的滥用,就是目前国内众多的所谓爆炸性科技新闻,实际上要么是发明人胡吹,要么是记者胡吹,对数据的误读非常严重,拿旧闻当新闻的更是比比皆是。结果呢,就是目前国内的科技类新闻已经没有任何可靠性。

          重大的发明发现不是这么容易的,报道就需要更加慎重。最好在有同行评议的专业杂志刊登了以后,再进行报道。毕竟专业杂志的读者很少,普通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是非常正常的。专利不是同行评议的,没有这种权威性。由于国内专利审查人员对于专业的了解普遍不足,其审查水平是很差的,不能证明发明的真实性,很多时候连创新性都是不可靠的。

          而发明人所提供的专家名单,很可惜一般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直接采信,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反方的说法,加以权衡比较。一个专业杂志不认同的东西,必然有反方的,你要是找不到反方,或者是你能力问题,或者这件事情就高度值得怀疑。此外同行在对外行评价一些事情的时候,一些语言是比较隐讳的,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听出这些画外音,建议不要做相关领域的采访。实际上,如果你把你的最终稿件给这些专家看看问能否如此发表,你可能会得到很不一样的回答。我不清楚你的做事方法,我接触到的一些国内的记者,包括级别很高的大媒体驻外首席记者,在把东西发表之前都不给采访人校正,弄得发表出来的东西和采访人的本意有很大偏差。

          这种新闻界以为自己有了什么大发现,代替专业人士对某个事情做出判断的,是专业领域非常反感的做法。这种报道的误导往往非常严重,绝大多数情况下,犯错误的都是新闻界。

        • .
          家园 原理的革命性和新闻性?

          有考量原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吗?

          比如我利用革命性的自创原理"1+1=3"证明了地球是三角形的,算新闻吗?

    • 家园 两个原因我不信吧

      外行瞎说,

      1,02年的东西,7、8年过去了还没应用化,不象真的。。。。。。现在手里大把钱满世界找项目(或要洗白的)有多少?埋在沙里的,一天两天不亮的还可能是金子,十年八年还黑乎乎的就只能是石头了

      2,一千公里之外一米误差,有军用水准了吧?俺家的民用GPS,大概5米的误差吧?。。。。。。当然,俺家那个只要有卫星,不管走多远都是这误差。。。。。。老百姓不识货,难道搞这一行的也不识货?要我说,这搞专业发明的找报社干嘛?跟那些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一样。。。。河里就有这方面的专家,可惜海龟以后不大来了

      3,专利不能证明他这东西有用,只能证明这东西在某方面是独一份。那些名人更不能说明什么,看上去他们都不是这一行的。那个周老虎也有某教授证明过,可惜是研究金丝猴的?当年特异功能,好像还有钱老支持呢

      。。。

      • 家园 ..

        新闻媒体对一个事件的关注,不是从其有没有使用价值来看的,是从其新闻性来看的。这个东西在原理上是革命性的,就是个大新闻。如果它已经达到应用,那就是更大的一个新闻。

      • 家园 这个应该属于还未应用就已经被淘汰的发明
      • 家园 说得对,这个东西由一般的记者来判断真伪,基本

        没有价值。

        这么长时间了,如果它的原理基本能说得通,不管技术上是否实现得了,至少一流刊物上早就可以发几篇文章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