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浙江工厂、河南零件与印度基建(上) -- 月色溶溶

共:💬410 🌺1091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科大本科招生应该没有马列和党史研究的专业

          消息真假不说,我93年高考,科大在河南招生不到二十人,大半都是马列和党史研究的专业。

          这个消息应该是假的。科大是个相当纯粹的理工科学校,能跟文科沾点边的只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外语系和科技考古系。

        • 家园 我看到的相反,河南人挂着外地车牌美美地开回来

          我家是豫东的,08年过年的时候,突然发现街上有1/4的车都是外地车牌,显见是本地人在外面挣钱了买车开回来的。北京上海山西的都有。

          其实河南的草根工业创新性是很强的,可惜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也不懂得扩大自己的优势。不过现在学的乖多了。别妄自菲薄嘛。

          我十一的时候去姨夫家,他家在长葛做机械零配件加工,他说附近是找不到闲人的,大家都办作坊式样的小厂或者在各种厂子里打工。让我bf汗颜不已,他们那边人没事情干就打麻将。要首先相信,大部分河南人是勤劳聪明的,要不怎么会在中部六省中人均GDP排前两位呢?有空我说下我所知道的同学和朋友的勤劳奋斗史。

          • 家园 河南人和河南官场,民风是两码事

            呵呵。我原帖也提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面评价河南人就是一个勤劳的群体。

            外地牌照车回去,不一定是自己买的。看情况的。就我自己的情况。我07年五一开车回家,老爸两天后,和我聊天,说道一个事情,我在上海买房的行为,周围邻居都说 :一个打工的,怎么会有钱买房,肯定是家里的钱,你这次开车回来,他们才闭嘴不讨论。

            河南人好面子,有的时候,你做事,不得不为了家人的面子着想。

        • 家园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不得不同意你的观点。

          关于科大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我可是九零年大学毕业的,小时候就听我妈讲过这个故事。

          另外河南的官员素质之差,能把人气的憋过气去。

          至于民风,我说个故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人在洛阳郊县开了个工厂。厂长自然是严格管理,把个不好好干活的工人开除了。结果那个工人躲在厂门外,等厂长下班的时候,一铁锤下去把厂长结果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家园 俺觉得首先是地方官的问题,俺们河北也是这样
      • 家园 我的解释是,历史传统

        江浙、四川的手工业,广东福建的外贸,都是明清数百年的传统,甚至从唐宋以来的趋势。而中部省市出名的,湖北湖南是鱼米之乡,河南河北是原粮原料,本身手工业和商业传统差,在以轻工外贸发展和民间经济主导的改革期间,自然落后。所以“解放思想”云云,也不无道理,就是没这个传统,很难做到。

        但对于大企业大工业而言,原有的民间商业传统和手工业传统影响就小得多。在河北一样能建起效率相当高的炼化厂和钢厂,内蒙的发电厂和重型机械厂一样是管理有力,效率领先。但是,中石化成本节约和技术创新做的最好的是江浙的镇海炼化,最赚钱的是广东茂名石化,因为其期货现货市场节奏把握的最准,上报的进口计划成本最低。东南沿海商业传统,从这两个炼厂的特色就可以表现出来了。

        • 家园 少数大企业可以“嵌入”

          不太受当地经济环境的限制,而大量中小企业则必须从当地环境里面“生长”。

          如果说大企业可以支撑产业的脊梁,中小企业则是把经济财富浸润到全社会的中介。

          东南沿海,苏南、浙江、福建、广东,那里的中小企业经营传统至少已经三百年了,各方面的摩擦和消耗,要比内地少得多。

        • 家园 其实说白了就4个字

          风险意识。做企业做生意,通通是需要以此为本才能搞活的,但是在内地和北方省份,太多人以为只要大就会没风险,有安稳饭吃,可是事实上企业做大,倒闭的可能性是下降了,但是赚少的可能性却大增,因为中间吃闲饭的人太多,这就是所谓管理成本。大企业缺乏风险意识的基层,就会慢慢变成聋子和瞎子,这就是北方和内地的企业一直在发生的故事,积重难返哦~~~

      • 家园 我认为这是内需市场不好的原因

        内需市场不好,产业积聚只好在沿海靠出口来完成。

        如果内需市场好,那么河南做为生产基地将十分优越。

      • 家园 我个人觉得这些资本向中西部渗透是一件好事

        特别是参与到西部的重工业的建设上来。即便是现在,从资源的配置上看现在在西部建设重工业也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国家应该更进一步的放松对电力、能源的价格扭曲,促进东部的能源、资源、劳动力密集产业和相关资本转移到中西部。

        • 家园 但是现在江浙资本都集中到房地产股市上去了,不愿做实业

          现在江浙闲散资金非常多,但是都不在做正事。上海等地房地产套了多少钱?温州房价扭曲到让人瞠目的地步。温州的赌博更是声名远播。做实业的有多少人?炒矿的不少,但是认真开矿的不多,偶尔有那么几个,被中央最近的政策都砸死了,这样一闹怕以后再也没有人乐意去做实业了。

          不是我说,浙江那边的挣钱的风气好,花钱的风气真的不咋地。捐资教育的风气没有广东兴盛,捐资建庙的风气倒是让人吃惊。从温州到杭州,甬台温高速旁边处处都是建在山上投资起码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豪华庙宇。而广东那边华侨华人以及富豪捐资建学校的风气可不是吹的。我所知道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据说建校资金中30%都是来源于民间捐款。顺德大小中学,很多都是用人名命名的。

          浙江的确富裕,但是富了后还要发展长远的眼光。我一个表妹在浙江嘉兴上职校,她们学校很多同班同学家里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原因是不知道上学有什么用,很多人初中高中毕业就直接去经营家族企业了。

          当然现在企业主把孩子送出国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据我有限的了解总还是能感觉到不妥,杭州飙车案的那个小子就是典型代表。富二代的刚愎自用和招摇挥霍是很值得警惕的。

          也有比较好的现象,像宁波一个地级市出了几十个院士。多少书香门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是很不错了,可是基本的文化教育的确是并不算特别重视。只能说头脑太好用了,学校留不住人啊。

          • 家园 温州的教育,庙宇以及其他方面

            感觉方兄对温州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点以偏盖全。

            首先相当多的温州人很重视教育。我在八十年代末就读于我们县中学,它是我们县绝大部分学生考大学的必由之路,因为很牛的温州中学只在我们县招五名学生,而在大学未扩招的九十年代,我们县最好的区中学每年能考上两三个温州师院的专科就谢天谢地了。所以想圆大学梦的还是来我们学校最现实。我那年此中学招生六个班级,每班6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名额预留给自费生,就是120人,每人当时要交3000元,这总额就是36万了。这可是八十年代末,我们县的贫困帽要差不多十来年后才摘掉呢。

            至于方兄举得那个硕士毕业后不愿读博士而去奔前程的例子,我个人觉得和是否重视教育没有关系。博士的正确出路应该是研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搞研究。如果那位朋友硕士毕业后找到了他想从事的事业,那就足够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读到博士,壮士和烈士。

            当然温州的教育水平在浙江省算中等水平,比起杭州,宁波,绍兴等人文荟萃的地方有差距。但是历史上也出过不少文武状元,近现代也出过苏步青,郑振铎,南怀瑾等大家。所以在全国至少也在中上水平。

            其次,温州花钱的习惯确实不好,社会腐败太严重,攀比风气很重。在温州办很多事情,不管你在理不在理,都要塞红包。但是由此推出温州人不重视慈善公益也不合理。我来自一个小小的侨乡,当年我们乡里几乎所有的水泥路,小学,路灯等公用设施都由华侨捐资修造。但是我觉得有钱人花自己的钱开好车不算什么出格的事情,否则发财图什么呀。

            再次,温州的庙宇很多,很夸张的坟墓也很多。党的统治在温州乡村历来不是很强大,原来的宗族社会,传统信仰保留了很多。传统自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 家园 江浙历来重视教育

            江浙历代状元榜

            两宋状元共118人 ,江浙占35人;其中南宋状元49人,江浙占26人。明代状元共90人,其中江浙占39人。清代状元共114人,其中江浙占68人。

            明朝还有朱元璋“南北榜”的典故,江南人才对当时科举的“垄断”已经成了政治问题了。

            再比如说上海,大概是中国最重视教育的地方了,很多家庭即使条件不好,省吃省穿也不会省小孩子补课家教的钱。

            温州可能是个例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