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峡流域目前的生态和地质灾害方面问题 -- wqnsihs

共:💬163 🌺30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送花
    • 家园 问个小白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太阳能和风能是环保能源,对生态的影响也非常小。

      我听过一个讲座,说太阳能和风能的技术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先进的多。火电的前景越来越暗淡,水电也受限制,未来太阳能和风能很可能会占据我国能源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我觉得,一旦这个事情成真了,那个时候的太阳能风能还能像今天这样环保吗?

      煤炭燃烧的二氧化碳对人是无害的,但是多了就有了温室效应。当我们从目前稳定的生态环境里大量的拿走太阳能和风能之后,生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事情真的搞明白了吗?

      进一步说,如果这个影响是有的话,那么是好是坏,是整体影响还是局部影响,是否需要在地域上进行布局以达到影响气候的作用?

      • 家园 一期自然或者科学杂志上说潮汐发电

        会改变地球的自转,风能发电揣测会改变大气环流乃至降水

    • 家园 水电对环境的破坏相当的大。
    • 家园 前任总理家族的遗留问题

      为了一个家族的利益,祸害了三峡流域的人民。

    • 家园 又见您的文章了,送朵花先!
    • 家园 又见忙总发文,欢迎
    • 家园 由于梯级电站可以有效减缓水流,应该会减少地质灾害的

      这个是国际水利界的共识。

      • 家园 你们就别抬杠了

        你说:

        由于梯级电站可以有效减缓水流,应该会减少地质灾害的。这个是国际水利界的共识

        我只知道,如果想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现实的技术就是水电。所谓太阳能、风能,目前都只是天顶星技术而已~

        这是从大的角度出发,比如全球、全国,或流域的角度来说。

        忙总说:

        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大坝、电厂、引水隧道、道路、料场、弃碴场等在内的工程系统的修建,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改变。而对山体的大规模开挖,往往使山坡的自然休止角发生改变,山坡前缘出现高陡临空面,造成边坡失稳。另外,大坝的构筑以及大量弃渣的堆放,也会因人工加载引起地基变形。这些都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这是从水库及周边局部出发的。

        你们说的完全是不同的事情,都没错。在这儿吵,成了关公战秦琼了。

        水库开发评价就是要从总体上评价这些得失,权衡取舍!

        • 家园 阿新说的是梯级的局部效益,害中尚有益

          窃以为,不改变用水方式和格局,多一条黄河最终也惘然

      • 家园 不懂的事情最好不要乱发言,请看例子

        1 、水电工程施工期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大坝、电厂、引水隧道、道路、料场、弃碴场等在内的工程系统的修建,会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改变。而对山体的大规模开挖,往往使山坡的自然休止角发生改变,山坡前缘出现高陡临空面,造成边坡失稳。另外,大坝的构筑以及大量弃渣的堆放,也会因人工加载引起地基变形。这些都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1989年,云南澜沧江漫湾电站在左岸坝基的开挖过程中,由于大范围地破坏了原来的山坡结构面,导致山体失稳,发生大规模坍塌,滑坡体积1.06×105m3,造成坝项公路中断,坝基和厂基无法开挖,据当年核算,仅这次坍塌灾害便使工程投资增加了1.4亿元左右,而延长工期引起的其它费用尚未计算在内;[6]

        2001年,在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工程施工区内的都江堰麻溪,由于进行213国道改线和紫坪铺水利工程排砂洞施工,对边坡进行削坡,加上连续降雨,结果在7月10日和19日两次发生大规模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体积分别达到1.0×105m3和5.0×105m3,造成213国道中断以及其它灾害损失;

        2002年8月17日,云南澜沧江小湾电站工地发生泥石流,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2004年2月23日,雅砻江锦屏一级电站前期施工的公路修建中,引发雅砻江岸高约100米的山体突然崩塌,雅砻江断流4小时,至少有14位筑路民工被埋在崩塌体下。而此前自这段公路开工以来,因山地灾害事故不断发生,付出了几乎每天一人死亡的代价。

        2、水电工程运行期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诱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主要是因为巨大体积的蓄水增加的水压,以及在这种水压下岩石裂隙和断裂面产生润滑,使岩层和地壳内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状态被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水库蓄水可以在天然地震较少和较弱的地区,诱发较强烈的地震。

        我国已经报道的有几十个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例。最严重的当属广东东江的新丰江水库。1959年,新丰江水库在蓄水一个月后,就开始发现该区有地震活动。在1960年5至7月,当地连续发生3.1级和4.3级地震。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强震,突破当地历史纪录。震中距大坝仅1.1公里,大坝出现82米长的横贯裂缝并渗水,电站受损停运。并致6人死亡,80人受伤,1800间房屋倒塌。这是世界上4次6级以上的水库地震之一。此后,一个月之内便发生了3.0级以上地震58次,后又花费高昂代价按8度的抗震烈度对大坝进行第二次加固。1962年6.1级强震之后二十余年,在水库水位变化不大的条件下仍有中强地震发生。

        丹江口水库自1970年1月蓄水后至1985年12月,共记录到库区内诱发地震800余次,震源深度在4-9km之间,其中Ms≥2.5级31次。1973年宋湾Ms4.7级诱发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Ⅶ度,损坏房屋1900余间,地面裂缝,库区内产生滑坡;1977年凉水河Ms3.8级地震致使电厂跳闸,副坝开裂。

        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库库区在蓄水前地震很少且分布分散,1993年4月蓄水后,到1995年10月,发生地震815次,其中ML≥2级的地震49次,至今还有地震活动。

        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库区蓄水前地震活动较弱,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库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在围堰拦洪期间,大坝周围就发生近70余次小震。1986,极震区房屋全部倒塌,死伤2000余人,经济损失上亿元。其后至1994年10月又多次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而且震中有逐渐靠近水库的趋势。

        1992年4月,四川大渡河上的铜街子水库蓄水后发生了3.5级主震及一系列小震。蓄水后三年内,在库区被库水淹没的利店断层上接连发生了三次大于5.0级的地震。

        2003年6月11日,三峡水库在蓄水到135米后,也出现了微震。事实上,愈是高坝、大库,愈易诱发地震,三峡大坝诱发地震是预期中的事。

        (2)、库岸浪蚀、库水浸泡及库水位频繁变动导致的地质灾害体失稳与复活

        水库蓄水后对库岸已存在的不稳定地质体和原有的滑坡-崩塌体,会产生浸润和托浮作用,再加上大型电站在运行中,会在库岸形成高达数十米以上的水位涨落带,频繁改变水文地质条件,从而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1961年3月,湖南资水柘溪水库在蓄水过程中,诱发了离大坝1.55km处水库右岸的唐岩光滑坡,滑坡总方量达1.65×106m3,大型滑坡体滑入水中,激起20m高的涌浪,摧毁坝顶的临时挡水设施,并漫过正在施工的坝顶,造成重大损失,死亡66人。

        湖北境内长江支流—清江的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是水库蓄水导致岸坡失稳的一个代表事例。隔河岩和水布垭是清江上两座已建和在建的大型电站,坝高分别为151米和233米。1993年4月10日,隔河岩水库开始蓄水,在水库水位由132米抬升至200米的过程中,下距隔河岩水库大坝66公里、上距在建的水布垭大坝25公里的茅坪滑坡体开始出现变形,而该滑坡在隔河岩水库蓄水前未见任何变形迹象。据观测,该滑坡已开始整体下滑,方量约2.40×107m3,而且近期有较大发展,极有可能在近几年内全面失稳。一旦滑坡体入库堵江,将会因滑坡体的堵塞使水布垭工程中途夭折,还会因滑坡体的溃决,给下游造成严重损失。

        云南澜沧江漫湾电站自1993年以来,因水库蓄放水,已引起库区周边100多处崩塌或滑塌。1995年3月,漫湾电站库区清库排障放水,短期内库水位迅速由991m降至940m,变幅达51m,导致库区四周滑塌或坍岸,其中仅景东县库区在一周内即坍岸51处。在五里村诱发大型滑坡,至今整个山体仍在下滑。据统计,漫湾电站建成以来,因库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二次移民达2958人,已基本相当于原库区淹没的移民数3042人。

        据国土资源部对三峡库区的调查,目前已查出库区两岸规模较大的崩滑体2100余处,根据这地质灾害体稳定状态估计,水库蓄水到175米后,将可能引发灾害的不稳定和潜在不稳定的崩滑体至少会有1130余处。

        (3)、大坝以上的泥砂淤积,使河床抬高,引发、加剧洪灾

        我国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门峡工程。三门峡水库1960年开始蓄水,但仅到1964年,因泥砂严重淤积,水库库容已损失了43%,并且由于黄河倒灌、造成淤积向渭河平原上游不断扩展,不仅淹没了超过86万亩的良田,还严重威胁西安的安全。渭河河床抬高达4至6米,使得洪水肆虐、小水大灾。虽然以降低蓄水高度,放弃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为代价,对工程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使潼关以下的库区勉强达到冲淤平衡,但潼关以上的库区仍在淤高,仍在加大上游洪涝灾害的威胁。

        当年痛陈三门峡大坝之害的我国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对三峡大坝的修建也表示了强烈的质疑。他最根本的理由其实只有一条:因受长江上游流域地质结构的影响,长江河床堆积的主要是卵石,而且随流水向下游缓慢地推移。三峡大坝修建后,部分泥沙仍可排出,但由于水库长达600多公里,随着流速大减,卵石只能在库尾不断堆积,无法排出,从而导致水库末端以上的河床不断淤高。由于卵石粗糙,阻力系数大,形成的平衡比降要比泥沙质河床陡得多,换言之,也就是在库尾导致河床抬高的河段要长得多,这将极大威胁长江上游农田和城镇的安全,其害将数倍于三门峡。

        黄万里还以1983年安康水灾为例证:安康下游200公里处的丹江口水库在1969年建成后,安康以下河床内的卵石即已逐渐淤高,安康下游石梯一带为峡谷,河床既高,峡谷又窄,洪水一来,水位自然抬高。安康1983年7月27日至成灾日7月31日的降雨量并非很大,五日累积降雨为166.6毫米,但汉江水位涨势极猛,加上安康上游的石泉水库已蓄到高水位,不得不开闸放水,结果导致安康水位在十多小时内快速上涨达19.4米,7月31日洪水破城,很快淹没全城,爬上四楼的人也被淹毙,死亡超过千人。

        (4)、坝下侵蚀作用加强,造成河床加深,下游的地下水位下降,河岸受侵蚀

        由于大量泥砂被拦截在水库内,大坝排出的主要是清水,原本携带大量泥砂,并主要进行淤地造陆的河水,变成了“饥饿的水”,从而对大坝以下的河段产生强烈侵蚀,使河床加深,并威胁到河堤以及两岸的建筑物。

        世界上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胡佛水坝,蓄水后9年内,饥饿的水流在大坝下145公里的河谷冲走了1.1亿立方物质,降低河床达4米多,使无数个用水的取水口荒废,并破坏了路基和防洪堤的结构。

        据三峡工程下游河道冲刷的泥沙数学模型计算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葛洲坝以下的河床下切范围可远至黄石和武穴一带(距葛洲坝约759~829 km);下切幅度最大的河段是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距葛洲坝约 225~400 km),冲深5.1~7.0m;三峡工程运用到50年时,城陵矶至螺山河段冲刷达到最大值,下切平均深度约为5m ,三峡工程运用到100年时,宜昌以下各河段仍不能回淤到天然状态,这无疑会给长江下游的河岸与河堤造成严重影响。

        (5)、下游沉积物的减少,导致河口三角洲和海岸线的退缩,陆地损失,城市和建筑受损

        华北大平原的形成,是黄河携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东下,在太行山、伏牛山以东不断填海造陆的结果。根据古地理研究,约7400年前,渤海的海岸线大致在北京—石家庄—邯郸—安阳一线,约4200年前,渤海的海岸线还在通州—德州—济南一线。直到现代,黄河每年仍在河口造地约3万至4万亩,而自1972年黄河出现断流以来,海水回逼,海岸后退,已减少国土约100万公顷。

        长江同样如此,据黄万里提供的资料,上海浦东400年前海岸线在今钦公塘的位置,距今天的海岸线约4公里,平均每年涨地10米;公元1100年前北宋时,海岸线在老宝山—高桥—横沔—新场,平均每年涨地70米;四、五世纪南北朝时代,海岸线在今上海小沙渡、曹家渡一带,川沙县全在海外,其时每年涨地30米。苏北造陆更快,70年来已新增启东、如东、大丰、射阳四县,合计江苏东部每年造地至少十万亩。但在三峡大坝拦沙后,这些财富将不会如前增长,甚至会受海流冲击,海岸线有可能退缩。

        3 、在地质灾害高危区,大型水电工程会对灾害的起到放大作用,并形成灾害链

        在中国西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一旦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大坝的存在,尤其是高坝、大库以及梯级大坝的存在,将极可能对灾害起到放大作用,并造成具有连锁破坏效应的灾害链,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在这方面有极其惨痛的教训:1975年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的特大暴雨更是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案,因淮河上游的大型水库-板桥水库溃坝,导致下游石漫滩大型水库、两个中型水库、60座小型水库、两个滞洪区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这次洪水灾害死亡总数超过20万人,1700万亩农田被毁,受灾人口12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