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大河入海处 建国C 马大叔的理论 -- 史文恭

共:💬284 🌺58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有被现象(事实)推翻的可能性。这是任何一个忠于实证科学的人的座右铭。我在前文不厌其详地提及过,像套套逻辑那样的、不可能错的「理论」,因为不可能被事实推翻,所以就全无解释力了。然而除套套逻辑以外,还有四种情况会使一个理论免于被事实推翻的可能。在这第五节内我先谈两种;最后两种情况将于第六节评述。

      首先要谈的,是我以前在其它文章里曾打趣地称之为「高斯第二定律」的。在他那篇发表于一九六○年的石破天惊的雄文(那世称「高斯定律」即源于此)中,高斯提出了一个人所共知,但在此以前没有人曾明显地提出来的哲理。在千方百计地试行理解庇古(A. C. Pigou)的经济分析但总不明其所指之后,高斯写道:「模糊不清的思想,是永远不能清楚证明是错了的。」

      是的,概念或分析模糊不清,不可能清楚地错,所以也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了。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一个先决条件是:理论的本身要首先清楚地显示,它有错的可能性。「下雨有云」可能错(但从来没有错);「春天开花」可能错(也从来未曾错过)。但假若我们不清楚什么是云,怎样才算是春天,对或错又从何说起呢?

      在经济学上,模糊不清的概念多的是,所以无法以事实验证的理论——不可能清楚地被事实推翻的——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例如「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马克思本人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付工资后所余下来的,但其它生产成本还没有被全部减除,又怎可以说是剥削工人之所得呢?其它在《资本论》中的概念,如「上层建筑」之类,也是模糊不清的。

      奉马克思为神明的中国领导者,懂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但他们没有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中国不验证可能不奇怪,但为什么西方的学者也没有将马氏的理论付诸验证呢?答案很简单:模糊不清的理论,是不能被验证的。很不幸,不可能是错的理论,竟然被一些盲目附从的人认为「不错就是绝对」。这是科学之外的逻辑了。

      模糊不清的概念或理论,可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在马氏之前的天才李嘉图(D. Ricardo)——此公对马氏影响甚大——就搞不清楚「资本」及「成本」的概念,以致他的「工资铁律」与「租值分歧」的学说,使后人看得不明不白。近代的大宗师之如奈特(F. H. Knight)——他有五个学生获得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也中了模糊不清之计。奈特将风险(risk)与「变化莫测」(uncertainty)一分为二,但我们现在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有什么分别。

      凯恩斯的《通论》也是模糊不清,所以该理论的某些重要部分,没有人敢夸言曾作验证。功用(utility)理论的鼻祖边沁(J. Bentham),主观地以功用为快乐,后人不知所指。近人艾智仁问:「什么是功用?」也就成了名。边沁的功用理论模糊不清,不能被事实验证;但到了艾智仁之后,验证功用理论的研究就屡见不鲜了。

      模糊不清的概念或分析,是不可能清楚地证明是错了的。因此,模糊不清的理论没有解释力。另一种不能被否定的理论,是没有意义(meaningless)的那一种。没有意义并非空洞(不像套套逻辑),并非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言论互相矛盾,在逻辑上前言不对后语(inconsistent),使人不知所指,无法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因而变得没有意义了。

      举一些例子吧。假若我说:「一幅全白的墙壁有污点。」这句话不空洞,也清楚之极。但「全白」与「污点」互相矛盾,不能共存,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逻辑学可以证明,全白而又有污点的墙壁,可以使人指鹿为马,说墙壁是上帝!(这个逻辑推理颇为湛深,又因为是经济学之外的学术,这里不便再多花笔墨。)矛盾的言论可以有内容,可以很清楚,但不可能有意义。

      在经济学上,矛盾百出的理论多的是。像套套逻辑那样,矛盾不一定很轻易地就发觉的。我在一九六九年发表的《佃农理论》一书,推翻了所有前辈的观点;我所用的办法之一,是指出前辈的佃农理论都有矛盾。例如:艾沙域(C. Issawi)的理论是基于每个人都要争取利益的,但他却写道:「在这文内我并不明显地假设:地主们不会对经济收益作出迅速的反应,不会意图用增加投资的办法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不是矛盾是什么?又例如,大宗师之如马歇尔,在分析佃农制度时,明知他的分析的含义,是固定的租金比佃农(分帐式的)租金收益为大,但他却没有容许地主去选取固定租金的制度——虽然马氏知道这两个制度是并存的。

      诸如此类的矛盾分析,在不少经济学名家的著作中往往见之。包莫尔(W. Baumol)说一个垄断企业并非争取最大利润,而是争取最高销售,但他的理论不容许企业放弃些少销售量来换取很大的利润。希克斯(J. Hicks)指出,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这个人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可能下降。这没有错。但希氏在分析这问题时,所用的模式是一个只有两样产品的世界,而在这世界中,收入的增加是不会导致两种产品之一的需求量下降的。

      任何科学都屡有矛盾的困难;经济学不会例外。我可以说,直接的矛盾不难发现,但间接的——那些经过一重或多重推断的——即使高手也往往避之不了。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像森穆逊(P. A. Samuelson)那样的天才,能在几百篇的文章里也没有矛盾的言论。

      (张五常 《经济解释》之五)

    • 家园 史mm你好,谈谈我所理解的生产过剩的平衡

      河里的马前卒兄对于对于资本主义历史有着很精辟的论述,有兴趣的可以搜其家园博客一看。他描述生产过剩的根子在于对于所有的商品,它的售价总和等于所有人的工资加上资本家的利润,即商品售价的总和大于工资的总和。

      这里过剩的部分即为资本家的利润,如果资本家将其全部用于消费,那么等式是可以平衡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生产过剩的部分准确的说应该是资本家扣除个人消费后的所得部分。这与阶级、剥削等无关,也与个人以管理或其他脑力劳动方式分配的多寡无关。也正是史mm所描述的不爱地主享有分配权的包子大于其个人消费需要的包子。

      我理解上述的过剩,其实是在货币总量大致不变的前提下的讨论,比较适用于当年金本位的年代。否则,可以假设有足够多的金矿可以开采。那么,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下,失业的工人可以出卖劳动力去采金,然后去购买不爱地主的包子,在市场经济下,自然会重新平衡,协调生产包子和黄金人数。事实上,相对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生产力,金矿是相对不足的。历史上,大英帝国在快速扩张时期,是以出口顺差来平衡生产过剩,而且本身也处在美洲、非洲殖民地黄金大量流入的时期。

      也就是说,资本家占有的个人消费需求以外的“过剩”消费品需要有额外增加的黄金或货币购买而达到平衡。这个新增加的货币可以是美元,即以出口为导向,也可以是本国的货币,即陈经和老广提议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现在的货币体制下,政府确实有更多的手段来平衡生产过剩。问题的核心在于要让适度增加的货币主要流入生产过剩的消费领域。可以假设如下的理想情况:对于出口过剩的衣服、鞋子等,国家可以印刷货币来购买,然后送给国内原本完全没能力购买的穷人。在这种理想情况下,它与以出口为导向的唯一区别仅仅在于没有增加相应的外汇储备,而这显然是现阶段中国所不在意的。当然,上述的措施是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际可操作的应该是政府投放货币到基础建设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拉动内需,增加消费,这正是中国政府现在正在做的。

      乐观一点,一切腐败等公平或不公平的方式导致的某些个人财富的急剧增加,也都可以看成是潜在的投资能力的增加,毕竟奢侈品消费不可能成为消费的主流,也不应该是富人花钱(包括投资)的主要方向。那么国内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投资和消费的问题。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也就是需要更大的消费规模来买单。所以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以消费来引导的。市场经济的短期问题可能是各部门冷热不均的问题,长期问题一定是消费不足的问题。

      万里风中虎说中国足够大,一切问题都是内部问题。我想中国政府确实有很多的手段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如果某些利益集团疯狂的追逐短期利益,也可以把经济搞的乌烟瘴气,乱象纷生。我等草民,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还是有机会看到很多的热闹的。

      • 家园 政府也不能让消费无限扩张呀,

        会受环境/资源等约束.

        • 家园 最大的制约因素应该是能源

          追逐短期利润的资本家所不愿意增加的环保成本和资源回收成本其实都是长期发展所应该付出的成本,而且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相关产业员工的工资以及资本家的利润。

          马克思讨论的是消费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的大面积失业。如果政府能够拉动消费,保证了充分就业后,那么生产规模必然随着技术进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扩大。

          对生产规模的最大约束应该是能源。其实如果现有的能源结构方式完全不变,那么以中国现在消耗能源的增长速度,很简单就可以预测到中国和美国、欧洲将来在石油等领域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实际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速度很快,能为将来的发展预留很大的空间。我记得河里的葡萄好像说过,如果不是各个大国都对新技术的发展抱有很大的信心,那么现在就可以为下一场世界大战做准备了。

          • 家园 按照中国现在这个

            靠投资扩大产能,进而扩大消费的办法,迟早要发生能源争夺的冲突。

            如果各个大国足够理性能够避免大规模战争,那么我们就得仰望星空,争取造日移民太空,NASA不是发布了月亮上有水的消息吗?

            如果战争爆发,核时代的战争非同小可,地球环境不适于生存,那么我们还得仰望星空,逃难太空。

            要不俺们的总理都不关心地球上的房价了,就喜欢仰望星空呢?这就叫前瞻性。

            • 家园 资源还多得很

              资源还多得很,只不过开采费用较高而已,没有必要到月球开采。地球上还有70%的海底资源基本没有动过,仅仅采过一点石油而已。

              • 家园 真到了

                大规模开发海底资源的那一天,所需要的环境和生态代价恐怕不是人类能够承受得起的。

    • 家园 认识深刻

      有深度,厉害,厉害

    • 家园 谢宝哇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很赞同啊,几乎每次看您写的,都是有所得啊

      "但关键在于,当向下的趋势开始占主流时,运动的主体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了。"

    • 家园 马克思主义ABC

      数学的老贴子,我觉得讲的通俗又准确。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URL=][/URL][URL=][/URL]

    • 家园 在学校时候,虽然这不是我喜欢的课程,

      学得还不错呢,这些现在都还记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自己拿的钱多,资本家的钱还希望投资生钱,社会产品生产量越来越大,工人拿的钱少,很多东西想要却买不起,所以相对于社会生产力来说,社会需求"不足".

      这种不足,是相对的不足,不是人们真不想要东西了,是没钱买不起的需求"不足".

      那要是有一天,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出来的东西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需要,人们想要什么,随便一生产就有了,那会怎么样呢?人们都一星期只上一天班?想要什么东西随便拿?共产主义了?生产力一天天提高,这一天终会到来的吧?

      我们现在,所谓的内需"不振",其实还是相对的"不足".

      至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有时候不过是"革命的口号".就跟体力劳动是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一样.打工可以有收入,人们创业、开店更是劳动,一种更高级的“劳动”,因为必须先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承担风险。所以得到更多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至于累积起来造成的社会公平问题,其实不应该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名义下讨论。

      • 家园 主席此言差矣

        现在的社会生产力, 相对于古代早就是极大丰富了。 但是贫富差距, 不是缩小了, 而是扩大了。而且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事实上, 生产力越膨胀, 越发显得广大底层人民的购买力不足。 

        • 家园 可是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而人的基本需求甚至稍高级一点的需求也就那么些,吃穿住行,被基本满足以后,这个"革命"要求也就越来越不急迫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