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求教下国内、日本和美国的研发环境有啥差异 -- 厚德载物

共:💬72 🌺1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的话有道理可也是片面的

                  呵呵,所以中国无论是商业还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在提高效率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类似您的故事我也听到过一些。但是我觉得在企业还是在科研院所,还是不一样的。企业比科研院所有自由的多——我指的是用脚投票的自由。科研院所,如果真的在人际上或者什么地方搞砸了,连有地方挪都没有,国内学术界就那么大点。

                  建议您把我在这个主贴下面回复的那些东西都看下。说真的,我这么发牢骚还不是心疼你们作为纳税人交的钱?此外,作为真正想做事情的第一线的人,拿不到本来该用来做事情的经费,也做不好事情,这也是我非常郁闷的内容。

                  年轻人其实是经得住熬的,但是你要给他们希望。目前的问题是,希望太让人觉得渺茫,门派思想很重,如果你在上硕士和博士的时候不能傍上一个大老板,学科内的权威,你以后想混出个门道来简直比登天都难。如果在公司的话,可以用脚投票;但是,如果在科研院所的话,你就只能忍着,只能等着,等到头发花白,也评不上研究员,评不上研究员,就意味你的薪水永远属于吃不饱饿不死一途。当然,我现在不是那种十三不靠的,但是这不影响我对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和气氛大发牢骚。反正这是在网络上。

                  我其实不是怕熬,而是怕永远不会有机会去解决我内心所思考的问题,暂且把它们划分为科研问题吧。

                  我出身还是很贫困的,自小一直是自我奋斗的心态占据主要地位。这决定了我看某个问题总是试图从最底层的角度来看,或者这也是不合理的。

                  您年轻的时候,估计也在熬,也在为自己内心的蓝图一直努力奋斗吧。而其实,目前国内很多搞科研的人面对的世界和您并不太相似呢。您说您的位子现在轻松,呵呵,要不是因为含着金汤匙出生,就是因为您的奋斗期已经过了,现在可以顺其自然地享用过去积累下的经验和人脉了。从管理上来说,您毕竟是在做高层和下层的桥梁,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不能仅仅看工作轻松与否。而科研界的结构,或许更类似家庭作坊,而不是类似你们那种规模的公司。这样的作坊里,如果下层都是类似包身工,而这个作坊的利润又不是很重要的问题的话,那效率可想而知。

                  当然目前国内还是用各种办法来压制课题组必须出东西的。但是现在愿意上博士做基础科研的人已经开始越来越少了。像我们这边的,待遇还不算太差,我们那个时候上博士的大概占硕士人数一半,两年后现在就只有1/3愿意上硕士。无他,上了博士也不一定能有相应的待遇,还不如上完硕士抓钱去呢。我们同学里面,目前年薪最高的是上完高中去打工的,二十七八岁,年薪三四十万,经常陪着各方面的老总坐坐豪华游艇啥的。他经常忽悠我毕业了跟他干去,做商业文书和人力资源。

                  不过您的话还是很有参考性的。我记下了。该熬,我还是会熬的。

                  • 家园 呵呵,人比人会气死人的

                    你那个高中学历的同学年薪三,四十万也不算多的,我在深圳同行里认识好几个80后的,最多初中毕业的潮汕人,湖南人,身家千万级别的,而且家是农村的,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这个没办法比的。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收入和学历都不是永远成正比的。

                    我的感觉,不管什么学历,做什么工作,只要比同行更努力,更能坚持,时间长了效果就出来了。

      • 家园 被老大说得倍感悲哀

        感觉有点隆中对的味道,怪不得社会底层人民会冒着砍头的危险革命,不放手一搏,以己之强攻彼之弱是不可能的了。。世界大战可怕:)

    • 家园 雾里看花

      中国的科研现状只能是雾里看花,创新这个词都被喊烂了,我对中国科研前景表示担忧。人才是有的,但是体制不行,大家都来玩政治游戏,金钱游戏,急功近利,哪有心思专心致志地搞科研。

      • 家园 啥时候中国不再喊"创新"了, 啥时候中国就发达了.

        "积淀"比"创新"重要的多.

        建立在"积淀"基础上的创新, 才是真正的创新.

        没有"积淀"的创新,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可以骗一时之经费, 但绝不可能换来长久的利润.

        没有积淀的创新, 哪怕你扔下去一个火把, 也只是昙花一现.

        当有了深厚的积淀以后,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星, 都可以引发剧烈的爆炸.

        • 家园 斯坦福的积淀是?

          莫非是无数印第安科学家在加州土地上的辛勤积淀?呵呵。

        • 家园 时间成本是必须的

          同意,“积淀”是个过程,必不可少,“时间成本”这类沉没成本是必须的,调整心态最为重要,要长远发展必须耐得住寂寞,打持久战,不然一切只是空中阁楼。当然,当下世风对此无任何正面作用,科技创新变成了假话,空话,大话。可能这样的说法太过绝对,但是目前状况就是这样,我党是高瞻远瞩的,伟大的,但是目前情况下每提一个口号最后都只能面临庸俗化的局面,比如和谐社会,比如创新。。。

    • 家园 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美国一枝独秀.

      全球没有其它国家可以比肩.

      这就是差距.

      • 家园 别忘了俄罗斯

        俄罗斯的基础研究也很强

        为什么美国有原创性的东西?

        个人认为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人家花得起钱去养得起几十年才出成绩的那种人,那种在中国称之为没有用的笨蛋、闲人、老实人

        也花得钱去做那种实验----五百多次的实验才能成功一次的,比如爱迪生的钨丝

        也可以去做目前根本赚不到钱的实验

        我赞成原北大副校长的说法,不是中国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到这个时代

        中国传统是官本位,一个市长、一个省长,就算连任,也不过十年而已,但是在年龄、异地做官、官员流动、升迁的限制下,能在同一个地方做满十年的很少,而且要讲究政绩,所以不大愿意做那种前人栽树的事,就算是栽树,也得马上看到效果。

        中国目前还有一个新传统,那就是钱本位,既然是赚钱,就要赚快钱,所以不要说基础研究,就是制造业都不如股市、房地产,连海尔都想把所有的产品生产外包,都已经在和台湾谈判,逐步转移,自己好专注于金融业上!

        实际上,日本现在的基础研究也跟上去了

        • 家园 在中国根本不可能花几十年去养一个人

          三四年不发sci就叫你滚蛋。

          2005年甫到北京,高能所跳楼了一个副研。

          老婆离婚,自己因为三四年转方向没有发很好的文章,被单位开除,刚在北京科大找了个教职,还没有过去呢,这边要收房子。中科院系统的百人计划摆明了没有份,前途渺茫,一个早上寻了短见。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气氛,能干出来点东西,简直是奇迹。尤其是基础科学。

          • 家园 你说的这个事情我知道一点

            他是聘用的研究员,也就是当时进去时候就说好了是多少年(好像是5年)的,到期并不保证续聘(绝不是开除,国内似乎还不能开除教授吧?)。国外也有这一种,我们研究所就有一个教授是这样的,是6年。因为5年时间里没有发表像样的文章,高能所不续聘他了,他找到了北航的职位,但是人家说刚去只能是副教授(好像是刚开始说好了是给正的,后来说先给副的,以后再想办法)。

            有个更了解情况的人写了个文章: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report/maoguangjun7.txt

          • 家园 不知您来自哪个所

            能不能干出东西,也分不同地方吧,一棒子打死有点过了。

            据我所知大连化物所就干得挺好,他们的分子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几年出了很多不错的结果,常常有science、nature级别的文章。北京的物理所似乎也很不错,PRL之类的文章经常发。中科大潘建伟在量子通信上也颇有成果,在上海新建了一个研究中心,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也很好,应该对人才的号召力也不错,可以看看他们的发展如何。

            看文章不也是被逼的么,去哪里找一个客观点的标准去判断拿钱的人干的好还是不好呢。又没钱去养个一堆人,随便他们怎么干。于是用同行评议的sci期刊来衡量科学研究就像用高考去衡量学生的水平一样,虽然弊病多多但是毕竟是一个目前看来没办法的办法了。

            • 家园 您是从老板们的角度来看的

              那些方向发文章很容易的,而且强烈依赖仪器设备。像北京做同步辐射的,有那种测试机会都很少,一般都比较好发的。

              要是那种发文章比较难的方向,估计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关键是现在评比的时候,往往是各个所内各学科和各个方向放在一起比较的,这样自然是那些非热点的学科方向在评比中远远落后。就像我们方向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才3多一点。我bf他硕士那个方向的最好的杂志也就才4多点,这种最好的杂志一般是给大牛准备的,或者是给那种非常完美的实验准备的。国内的科研受到数据积累、取样和测定等条件的制约,还是很难把档次提的很高的,当然一些新兴方向和出结果比较快的方向还是要占便宜点。

              举个例子,中科院动物所做分类和生态的那些,发文章就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周期较长,比如草原,一年枯荣一次。像我们这边有做胚胎毒理的,一个星期可以进行好几次实验。而且,很多生态方向的杂志影响因子都比较低些,毒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学通常影响因子较高。但是你能说哪个比另一个更强吗?我觉得不能说吧。

              最可怜的是做分类的,杂志的影响因子往往只有0点几,一个硕士博士也就是发现一个两个物种或者亚种,要检查成千上万的样品,有时候光取样就耗尽了大部分时间,还不一定能弄到。

              事实上中科院内部各所也是很贫富不均啊,当然现在总体还是比过去强了。

              我不是一味否定文章影响因子评价制度,但是如果一味依靠它同样是不对的。您是成功人士可能听的“失败者”的反响少点,但是实际上这是存在的,另一个影响因子引发的问题是,大家都一味求做热点,做能发很高因子的杂志的内容,但是实际上science、nature很多内容是赚人眼球的东西,真正对某个具体方向有很大推动力的文章,未必是能发science、nature的。比如古生物学,某个重大发现发表在上面的概率就很大,而很多方向可能连沾边的机会都没有。在某个方向里面只求做热点同样可能是有害于科研的,很可能我们谈起来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头头是道,却连身边的某个物种的价值、生理特性和数量都搞不清楚。

              别的不说,以生物分类举个例子吧。这二十年来,在经费和体制的压缩下,我们国家的分类人才简直比熊猫还要稀少,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原来有搞珊瑚礁分类的老先生,后来因为年纪太大退休了。之后一直到2000年以后国家下来这种项目了才又去培养年轻人,现学现卖。中科院海洋所的很多老分类专家都八十多了,去世一个就断了一个方向的传承,眼瞅着快要死绝了,这几年才招了些学生来,可是很多人又不愿意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论文影响因子低,文章发表困难,学起来也困难,待遇差,而且要干一辈子。植物所和动物所也是这样。当然,这可能是个全球现象。elserver的工作人员来我们这边参观做报告的时候,我问他这个问题,他立即面现尴尬,跟我讲“你最好把你的问题和那些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问题是,这些不是说结合就能结合的。

              即使是您所说的那些辉煌的所,其中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只不过是很多外人不知道罢了。2006年中科院化学所一个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制造毒药一饮而尽,他导师是副所长,院士。有时候这可能是个人的原因,但是有时候,真的不全是学生的问题。大连化物所的待遇和条件是整个科学院系统大部分所几乎没得比的。贵阳地化所06年前后连个食堂都开不起来,学生被逼只能搭伙自己做饭吃(可能有的人看起来觉得不算个什么事情),北京香山植物所的学生过去连个像样的宿舍都没有,大家住在仓库改造的宿舍里。我一个同学植物所硕士毕业将近一年在家待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条件的艰苦还在其次,最麻烦的是跟老板之间的分歧。我们所某导师,跟学生分配课题,开题的时候都忽悠学生,做出来可以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几等奖,发什么样的文章,谁都知道他是忽悠。每天学生只许上几次厕所,早晚派秘书点名,他的学生硕士上完了要出国,他愣是扣着不给硕士毕业证。另一个从北京基因组所出来的,居然和自己实验室的来做毕业论文的本科生同居,从国外归国才几年啊,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子,财务上很大问题,学生去检举他,居然被告知不要再投诉了,此事不了了之,以学生集体换导师告终。在科研方向上跟老板有分歧那就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了。某从世界名校回来的导师,只把学生当成出数据的工具,学生做完实验所有的数据统统提交给他,他来写文章,给学生挂第二作者,让学生毕业拉倒。如此这般,数不胜数。

              目前卫生部部长的报道里面提到,说他要求学生很严格,好几个学生都延期。我们统统嗤之以鼻,因为我们一致认为,八成是他忙于政务疏于对学生指导才弄成这样的。现在所有科研机构里面的做的好的那些科研人员,发展目标很多都是做领导,一旦做了领导,其实就是他们自身科研生命的终结,因为往往他们不再有时间去接触第一线。那么他们那些论文啊,数据啊,还有评奖啊,从哪里来?就是从学生的实验中来,一切的数据都是老板们的,甚至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

              学生考进来的时候都是新手,什么都不会,自己好容易摸索出一条路来了,已经该毕业了。毕业后工作,换个实验室,原来的方法就全用不上了。原来的实验室招个学生接着做,其实相当于一切从头开始。很多细节博士硕士论文里面是没有的,只有做的时候才知道。甚至很多老板自己确定方向的时候连论文都不查,跟别人重复了也不知道。我bf的老板取了样品给他做,其实那样品是受过污染的,他没有查过,我bf提出疑问他置之不理,最后全部的结果受到质疑。我最初定的题目其实国外80年代就做过,但是老板们没有查资料,我在开题的时候给他们看了那篇文献,结果我的第一次开题作废。半年的光阴就这样没有了。

              • 家园 方解石老弟对分类很重视,但是可能技术进步以后,分类

                让计算机做就可以了。

                现在DNA基因组工程越来越廉价了。

                我的观点就是,一些学科会因为技术进步而萎缩,或者不需要太多人力了。

                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

                给你举个例子:

                当年计算机技术兴起的时候,编译器是个“高新技术”,产业界和学术界有大量人才投入。兴旺2,30年,这个领域的理论和难点差不多搞完了,不需要大家持续关注了,软件科学的热点就转移到其他领域了。

                • 家园 电脑想取代人是很不容易的

                  动物的形态分类,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甚至需要解剖其肢体。充其量是让机器代替一部分工作,不能代替所有工作。

                  目前已经发展了基于图像自动处理的浮游动物分类计数,但是一则能分的效率太低,只能分到大类。二来很多分不出来。比如身体柔软的水母,在死亡后常常变形。人可以分出来,电脑却不能识别。很多形状规则的碎屑物质,也会被当成生物计数。

                  即使是能分出来很多,也无法做到种类精确。在北方种类较少的情况下还好。到中国南海,几乎是一个种类最多只有十来个个体,一瓶有几百个个体这样的情况。曾经有老专家一瓶样品发现500多个种类。这种指着电脑看是很难的。很多种类只在某个腿的某个关节上有差别,用机器是不可能的,必须要人来识别。

                  对于底栖生物也是如此。沙蚕类,要分辨要看刚毛和齿的形状,两者都要解剖。

                  您说dna方法,我们目前在做。但是最初也要建立一个标准库,我目前就是做这个标准库的形态鉴定及拍照。我一个师兄做分子。在做标准库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需要纠正的东西。中国的陆上生物多样性大概占全球1/4-1/5,但是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只占全球不到1/10.这说明中国科学家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做的还不够。这部分需要校订种名、校订物种validity,不是光靠分子就可以搞出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