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8) -- 江南水

共:💬73 🌺65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历史跟现实不能一一对应啊

          其实更早的时候,中原诸侯是一条心看不上秦国的啊(想想八十年代那些洋鬼子怎么看中国)

          三晋也曾经想一块儿搞定秦国的(九十年代西方有了中国威胁论)

          后来,遏制不了了,那就没办法了(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

          秦国的实力进了前三,他才有合纵连横的本钱,并且还能够玩儿得东方大国团团转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5)

      一切合纵派都是纸老虎

      秦人从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就跟蛮族掺和在一起,后来的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跟主流文明有过太多的接触,几乎没有任何文化根基。

      从秦穆公开始,秦国的人才路线就是“请进来”,自从秦孝公后,秦国越来越熟练的使用拿来主义,把外来的成熟头脑直接拿来归自己使用。

      这些外来人员,不仅能够为秦国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还能够有效的抑制本国的宗室势力,哪一个领导人不喜欢啊。

      更有趣的是,这些外来人员都拿自己当根葱,彼此之间还相互不对付,非但不能威胁领导人的权威,还把领导人拱到了仲裁者的位置上。

      良好的政权体制(对领导人来说)加上良好的人才机制,保证了秦国的领导人,始终牢牢的控制着秦国的一切。

      因为商鞅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跟他同时进入秦国的其他外来人员,没有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身影。

      张仪也来到秦国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跟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张仪算是后辈,在他前面,外来人员犀首,早就已经是大良造了。

      犀首这个大良造也不是白给的,亲自出马忽悠齐国和魏国,捅破了苏秦那个看似华丽的合纵,真可谓是劳苦功高。

      公元前330年,犀首还率领秦军前去“救援”魏国。

      这是史书上有记载的,张仪和犀首的唯一一次合作,以后这对冤家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明争暗斗。

      张仪跟犀首是怎么结下梁子的,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说法。

      不过,从后来犀首不惜一切代价的对付张仪来看,两人的恩怨不是一般的深。

      张仪跟另一个人的是是非非,史书上有明明白白的记载。

      这个跟张仪闹是非的,就是陈轸。

      有趣的是,首先出招的并不是战斗力超强的张仪,而是陈轸。

      不过,不是陈轸本人出面怎么着张仪,而是派田莘之出面以守代攻。

      田莘之先给秦惠王分析了一下国际形势,得出了一个结论:此时秦国的最大威胁就是楚国。

      这个结论在当时是靠谱的,另一个超级大国齐国跟秦国并不接壤,对秦国没有直接威胁,楚国就在秦国身边,如果楚国发难,秦国当时除了死拼,还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谁让他在中原地区的人缘那么差呢。

      秦国也不怎么愿意跟楚国死磕,对那个超级大国他还是有所顾虑的。

      所以,秦国当时的外交重点就是楚国,负责跟楚国打交道的就是张仪和陈轸两个人。

      分析玩国际形势后,田莘之话锋一转,楚国知道,秦国只有两个人可以用,善于用兵的横门君和善于出谋划策的陈轸,所以他依仗着有燕、赵、楚、魏、韩五国合纵,根本不在乎秦国。

      楚国连秦国都不怎么在乎了,那就更不尿在楚国出使的张仪了。

      在楚国工作不顺心的张仪回国后,肯定会说这两人的坏话。

      田莘之建议秦惠王,不要听张仪瞎白话。

      张仪回国后,果然来拿陈轸说事儿,这让秦惠王大为光火。

      战斗力超强的张仪,发扬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一根筋精神,继续攻击陈轸。

      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陈轸拿着公款在秦楚之间来回奔走,应该是为国家办理外交,但是楚国并没有提高对秦国的友好指数,反而只是善待陈轸个人,这是陈轸在假公济私。

      接着张仪向秦惠王汇报了一个路边社消息,听说陈轸还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

      听到这样的消息,秦惠王也不得不重视,那年头没有爱国主义教育,陈轸真的只是为自己打算,也没什么不可以。

      秦惠王找到陈轸:听说先生要离开秦国去楚国,有这么回事儿吗?

      陈轸竟然毫不回避:是有这么回事儿。

      秦惠王很失望:真让张仪给说中了。

      陈轸不以为然:非但张仪知道,大街上捡破烂的也都知道。

      果然是路边社消息啊。

      如果陈轸只有这么两下子,那他就不配让张仪处心积虑的跟他过不去了。

      陈轸拿出了后招儿:我要是不忠于您,楚王会认为我忠于他吗?我忠心耿耿而您却不把我当回事儿,我不去楚国还去哪儿呢?

      这叫嘛,这叫以退为进。

      这次交锋张仪占了先手,但是反被陈轸抢了上风。

      一年后,占了上风的陈轸还是离开了秦国,因为秦惠王更加看重张仪,让张仪负责全部的外交工作。

      战斗力不一般的张仪,就这样把两大对手都挤出了秦国。

      这一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

      犀首也罢,陈轸也罢,干的活儿跟张仪一模一样,都是办理秦国的外交,三人是在同一口锅里吃饭,张仪为了独占这口锅,只能请他们二位滚蛋。

      各位在职场打拼的兄弟姐妹,如果还不理解他们三人的关系,那就仔细想想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儿吧。

      一场办公室政治斗争而已。

      挤走了两位强悍的对手后,张仪接管了秦国所有的外交事务。

      张仪不仅精通办公室政治,对国际政治也很在行,到啮桑走了一趟就把齐国和楚国这两大强权都给忽悠了。

      张仪强悍的战斗力,真不是盖的。

      自从啮桑之会后,秦国要安安稳稳的消化新占领的土地,内部需要安定团结,外部也不想惹是生非。

      张仪这种破坏力巨大的战斗力放在秦国,对秦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儿,太危险了,随时都能够破坏自己的安定和谐。

      为了自己的安定团结,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张仪的战斗力,秦惠王解除了张仪在在秦国的职务,派他到魏国去,让他去破坏魏国的安定团结。

      公元前322年,张仪来到了魏国,恰好此时犀首也在魏国。

      张仪一来,犀首就率领魏军被齐国打败了。

      怎么说呢,只能说,张仪真的是犀首的扫帚星。

      张仪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沐浴着犀首送来的阳光,张仪立刻就灿烂了,在魏王的耳边说起了风凉话:叫你不听我的,现在麻烦了吧。

      看看有先见之明的张仪,再看看打了败仗的犀首,梁惠王做了一个决定,让犀首到一边凉快去,重用张仪。

      张仪来到魏国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梁惠王给天下诸侯做一个榜样,一个臣服秦国的好榜样。

      魏国虽然屡次遭到秦国的欺凌,但好歹也是一个大国,自从搞掉知氏后,魏氏就没有向任何势力低下过高贵的头,包括周天子,怎么可能愿意听你姓嬴的随时吆喝呢。

      拿出宁愿被打死,不能被吓死的精神,梁惠王拒绝给天下的诸侯做榜样。

      一看魏国这么不上道,秦惠王很上火,报复性的拿下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今山西介休),并且还私下里给张仪送上了不菲的奖金。

      任务失败了,还拿到了奖金,张仪也感觉很不好意思,只能尴尬的呆在魏国,希望能够找到继续为秦国做贡献的机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4)

      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其实,何止是资本家啊,不是有这么一句中国俗话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面对巨大利益诱惑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把持得住呢?

      既然是靠首级来领赏,首级上又没有写着“平民”二字,杀对方平民跟杀对方士兵相比,风险几乎为零,那么干吗还提着脑袋去跟对方士兵玩儿命呢,杀平民多划算啊。

      即使秦国士兵没有我这么龌龊的心理,他们在战场上很兢兢业业的杀敌,那么杀完对方的士兵后,再顺手杀几个平民,为自己多捞点立功的本钱,这点心思他们应该不会少吧。

      面对强烈的诱惑,这些杀人机器终于突破了底线。

      虽然后来秦国人发行了一个补丁,试图来弥补这个漏洞,但是在整个靠斩首数奖励军功的冷兵器时代,“杀良冒功”始终没法从根本上消除。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中又有多少不该成为其中一份子的非军事人员呢?

      土地、士兵、平民,一样一样的被秦国这只怪兽吞噬,魏国的日子要是能够好过,那老母猪也能上树了。

      自从马陵之战后,魏国就屡次遭到秦国的蹂躏,但是在关键时刻,他还得请求这个冤家出手拉一把。

      公元前330年,楚国又来拿魏国这个破落户寻开心。

      走投无路的魏国只好向秦国发出sos信号,这给了张仪一个表现的机会。

      张仪建议秦惠王出兵协助魏国,魏国看到秦国愿意给他做坚强后盾,肯定会跟楚国死磕到底。

      如果魏国战胜了楚国,他也会来次大出血,到时候,他就会死心塌地的放弃河西地区;要是魏国失败了,秦国的援军可以顺手拿下整个河西地区。

      国家之间没有谁是活雷锋,在干预国际事务的时候,打一下自己的算盘,也是天经地义的,秦国算算自己的小账也没什么,当年齐国在救援赵国和韩国的时候,不也是把自己的小算盘打得山响吗。

      不过,跟齐国的算盘相比,张仪的这个点子,散发着更加邪恶的气息。

      就像邻居家走水了,齐国只是不想在火势最凶猛的时刻,去为邻居火中取栗,捎带着让邻居家的损失达到最大化,以后自己在他们面前更有优越感,在合适的时候,他还是去救火的。

      秦国呢,邻居家损失多少,他不管,他只是以救火的名义,去邻居家的火灾现场,向自己的口袋里猛塞各种硬通货。

      秦国拿出万把士兵,一百乘战车,前去救援魏国。

      从秦国这点儿兵力来看,怎么看怎么不像去帮着魏国打败楚国,更像是,等着魏国失败后,趁机占领河西地区。

      魏国战胜楚国后,发现在河西地区继续跟秦国纠缠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于是正式声明,放弃对河西地区的主权要求。

      秦国,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再次独占河西地区了。

      秦惠王成功啦,秦惠王成功啦!

      没有给魏国人任何的机会,他们可以安心去东部了!

      伟大的秦国领导人!

      他继承了秦国人的光荣传统,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秦惠王一个人代表了秦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虽然我很歇斯底里,但是秦惠王却依旧那么冷静。

      成功?

      我才刚刚上路呢。

      收复河西地区,实现了自秦献公以来,历代秦国领导人的伟大梦想,恢复了秦穆公以来秦国的辉煌。

      这只是一个开始。

      对秦惠王来说,只是恢复辉煌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创造更大的辉煌,反映到土地上就是,不仅要拿回曾经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还要进军祖先没有染指过的其他地区。

      就在拿到河西地区的第二年,秦国人占领了黄河以东的汾阴(今山西万荣)、皮氏(今山西河津)、焦,切断了魏国本土和上郡(今陕西榆林地区)之间的联系。

      秦国人的胃口很大,他们盯上了那个辽阔的上郡。

      拥有了上郡,秦国就拥有了整个黄河以西的广袤地区,以后在这个地区,再也没有一股势力能够威胁秦国了。

      公元前328年,秦国又拿下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整个上郡成为了魏国的一只风筝,断了线的风筝。

      拿下蒲阳后,张仪劝秦惠王把蒲阳再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做质子。

      秦惠王也很配合,然后,张仪对梁惠王说:你看,秦国对魏国多好啊,魏国是不是也该表示一下啊。(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

      魏国一看,得,上郡早晚都得是秦国人的了,也懒得罗嗦了,干脆就把上郡十五个县和黄河边上的孤城少梁(今陕西韩城)打包送给了秦国。

      抢了人家的小钱,接着还给人家,然后再让人家主动送上大钱,这是一种什么作风?

      这是流氓加强盗的作风。

      拿到上郡后,秦国独家占领了黄河以西,就像楚国单独控制了长江以南一样。

      凭借黄河天险,秦国拥有了一个庞大的战略后方,这个大后方为秦国以后的东进、南下提供了绝对可靠的安全保证,历史的天平开始慢慢向秦国倾斜了。

      公元前328年从魏国捞到上郡十五个县后,秦国难得的消停下来,基本上停止了东进的步伐,太史公把这一切归功于苏秦的合纵。

      在我看来,秦国扩张步伐的延缓固然跟六国合纵有关系,更重要的是秦国自身的原因,也就是哲学上说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哲学定义

      当年商鞅开始推行郡县制的时候,在秦国设置了三十一个县,经过这些年的扩张,秦国县的数目到底增加了多少,没法统计,不过只是上郡这十五个县,就够秦国消化一阵子的了。

      消化这些新占领的领土,怀服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在这些领土上推行秦法,都需要时间。

      这才是秦国停止扩张的主要原因。

      秦国在全力东扩的时候,还忙里偷闲的料理了一下西边的老对手,异族犬戎。

      公元前331年,犬戎的义渠部落发生内乱,秦国以帮助平定义渠内乱为名,占领了义渠,并在四年后在义渠地区设立县。

      义渠部落的头领,也光荣的成为了秦国政府官员的一份子,协助秦政府治理义渠,义渠就算是秦国的特别行政区了。

      有得就有失,秦国越过黄河,占领了魏国好几座城池,因为黄河天险的阻挡,秦国很难进行有效的占领,也只好还给了魏国。

      取得了比祖先更大的辉煌后,秦惠王也有了比祖先更加辉煌的头衔。

      公元前325年,正式称王,至此才是名副其实的秦惠王。

      为了庆祝自己称王,当年秦惠王就让张仪,把已经还给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又重新夺了回来,并且把陕的本地居民全部赶到魏国,秦国自己移民来开发陕。

      也就是说,陕从此正式成为秦国的永久领土。

      至此,秦国才真正的停下了东进的脚步。

      秦国的骤然崛起不能不招来原来那些超级大国警惕的目光,说不定当时中原各国正在炮制“秦国威胁论”呢。

      所谓的那些超级大国,其实就是两个,齐国和楚国。

      为了表明自己的崛起是为了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繁荣,是和平崛起,公元前323年,秦国派超级大忽悠张仪前往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

      来到啮桑后,张仪跟齐国和楚国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有效的沟通,阐述了秦国和平崛起对天下的重要意义。

      齐国跟秦国八竿子打不着,张仪怎么说他就怎么听,无所谓。

      楚国虽然就在秦国的南方,但是,此时楚国占据了有利地势,料想秦国还不敢拿他怎么着,也就不在乎他秦国是怎么崛起了。

      在消除了国际强权疑虑的目光后,秦国开始安静的消化那些新占领的土地。

      不得不佩服秦国的消化系统,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秦国就把那些土地充分的吸收了,现在肚子又饿了。

      因为有黄河天险的阻隔,秦国占领魏国的城池后,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不得不还给魏国,有战胜之名而无战胜之实,纯粹是做无用功。

      秦国极少做无用功,他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另一个邻居,韩国。

      公元前319年,秦军长途奔袭占领了韩国的鄢(今河南焉陵),兵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之下。

      这次出击,秦军深入到中原腹地了,显然不是为了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繁荣,你再说自己是和平崛起,那就是把其他的大国当脑残了。

      东方各个诸侯也意识到,不能再让秦国这么肆无忌惮的予取予求了,必须采取点措施了。

      公元前318年,东方六国组成联军,联合西进,决定教训一下这个后起的小霸王。

      牵头组织这次合纵攻秦的,不是苏秦,而是犀首。

      参加这次攻秦行动的,不仅有中原的诸侯,还有西方的异族,犬戎。

      异族能够跟着掺和一把,也跟犀首有脱不开的关系。

      犀首不是秦国的大良造吗,怎么能吃里爬外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秦国呢?

      犀首早就是秦国的前大良造了,这事儿吧,还要拜张仪的超强战斗力所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秦国开始的地盘似乎并不大

        在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的时候,河西,上郡,上洛还在魏国手里,

        也就是说陕西的很大一块还在魏国手里,陕南应该是属于楚国。那时,巴蜀应该也还没有并入秦国。秦国也就是占有陕西关中的一部分,陕北的一部分,和甘肃的东部。地盘真不算大,人口不知有多少,大概和魏国差不多吧。怎么会一变法就牛B到这种程度呢?

        • 家园 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处境相当不好

          土地就不说了,人口也相当稀少,据杜佑《通典●食货》: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於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土地并不太多,人口密度还相当小,可见秦国的人口总数也不是太多。

          当时那个情况下,中原诸侯瞧不上他,也是合情合理的,没实力,还远离主流文明,谁愿意搭理他啊。

          我认为,秦国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至少也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奇迹。

          关于秦国的崛起和秦王朝的灭亡,只有史记的两个本纪,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这个奇迹诞生的更多细节,我们也就没法知道了

          不过,从仅有的史料中,我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一个还不错的平台,加上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奇迹。

      • 家园 怎么越看越不像历史像现在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3)

      痛打落水狗

      商鞅在秦国不遗余力的推行郡县制后,整个国家的所有权力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中央政府手里,这也就是常说的中央集权。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央政府出现一个政治强人,他将会很容易的拿到全部的权力。

      秦惠王就是这样的政治强人,刚走上领导岗位就把忙前忙后的商鞅拿来祭旗,顺利的接管了秦国的所有权力。

      在秦惠王的带领下,秦国下了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很久很久以前,晋国就是挡在秦国东进路上的喜马拉雅山脉,三家分晋后这座山脉咔嚓断成了三段,处在秦国正面的魏国不得不独自承担起阻挡秦国的重任。

      从秦献公开始,秦国就不断的给魏国制造麻烦,秦孝公时代,更是用坑蒙拐骗的手段控制了河西地区,秦国东进的路上立刻豁然开朗了不少。

      但是,秦国上下始终不敢对魏国掉以轻心,一不小心让魏国死灰复燃,那秦国一切的努力,都将被丢到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中。

      不间断的打击魏国,始终不给魏国喘息的机会,这基本上就是秦国的基本国策。

      不知道秦孝公临终前,是不是给儿子留下了照过去方针办的遗嘱,反正秦惠王上任后,秦国的矛头始终指向一个目标,魏国。

      公元前334年,秦惠王从魏国迎娶夫人,第二年,秦国就在雕阴(今陕西富县北)狠狠的整治了魏国一番。

      头一年娶人家的闺女,第二年就跟老丈人家干仗,秦国人的作风实在是不着调得紧,哪怕是等两年再干也好看一点儿啊。

      就在这时候,楚国也来趁火打劫,在陉山跟魏国干上了。

      用句唐诗来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用俗话来说就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

      用成语来说就是,祸不单行。

      总之,不管把魏国的情况说得多么不堪,都不是太过分。

      更要命的是,如果这个时候秦国在魏国的背后再捅上一家伙,魏国这只病鸭子就离歇菜不远了。

      陉山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在这疙瘩魏国没有太多妥协的余地,那就只好先安抚住秦国这只西方怪兽了。

      魏国向秦国保证,只要秦国不在这个时候插上一杠子,黄河以外的上洛地区就是秦国的了。

      买通了秦国后,魏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家门口一心一意的跟楚国周旋。

      事实证明,瘦死的骆驼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只要是在自己的家门口,魏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虽然比较费劲,但是还是搞定了楚国。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曾经的强权,尤其是在他的家门口,君不见,在我们万众一心举办奥运的时候,不复往日的北极熊,依旧可以轻松的让家门口的小格哭爹喊娘。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解除了家门口的危机后,魏国喘了口气。

      趁着喘气的间隙,魏国拿过地图来,准备履行对秦国的承诺。

      这一看不要紧,一股绝对零度的凉气,从脊背后嗖嗖的往脖子上窜,我的个乖乖哟,没有了上洛地区,魏国将失去黄河天险,整个西部地区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秦国人想啥时候来串门就啥时候来。

      不行,坚决不能把这个战略要地拱手送给秦国人。

      可见当年不守规矩的不是秦国一家,弱势一方也不是那么的无辜。

      当年晋惠公就曾经耍过赖,并且还成功的赖掉了割让给秦国的河西地区。

      历史有时候是可以重复的,不过这一次是例外。

      当年的晋国比秦国牛X一个档次以上,并且当时的中原诸侯也站在晋国背后,秦国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如今呢?

      此时的魏国,综合国力要比秦国低一点点,周围一圈全是恨他不死的冤家,秦国还会吃这个哑巴亏吗?

      老黄历是靠不住的。

      值得表扬的是,秦惠王并没有直接动粗。

      秦国看上去很野蛮,但是他不是蛮牛,在关键时刻,他也会动一下脑子。

      秦国找到了楚国,跟楚国说,咱们一块儿去揍魏国那不开眼的,秦国去拿应该属于自己的上洛,楚国去报仇。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秦国的这个主意也对上了楚威王的心思,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魏国听说秦、楚要合伙儿来找自己的晦气,麻利儿的就把上洛地区送到了秦国手里。

      什么叫纯种的“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这一次是魏国主动献地,然后违约,秦国还多少有点儿正义的味道。

      以后秦国还要托楚国的福,从魏国捞更多,那时候就不这么正义了。

      魏国献上的上洛地区中最大的城池就是阴晋(今陕西华阴),秦国把阴晋改名为宁秦。

      宁秦者,使秦安宁也。

      秦国安宁了,魏国就不要再指望安宁了。

      公元前332年,秦国大良造犀首出面挑唆齐国和魏国一起攻打赵国,在破坏东方六国合纵的同时,也适当的削弱了魏国的力量,一箭双雕。

      公元前331年,秦国再次在雕阴打败魏国,包围了魏国的焦(今河南陕县)、曲沃(今山西闻喜),并且还俘虏了魏国主将龙贾。

      魏国屡次败给秦国不是什么新鲜事,主将被俘这也不是第一次,但是这一战还是有一点东西可以看的。

      斩首的数目。

      在秦国的收入账单上:斩首八万。

      在魏国的损失账单上: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

      从魏国的账单来看,这四万五千名士兵并没有全部被斩首,至少应该有被俘的,说不定还有活着回到魏国的呢。

      同一次战斗,反应到账单上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首先应该排除秦国作假的可能。

      按照商鞅的有关规定,战事胜利结束后,将领必须把从战场上带回来的首级,公示三天,并且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对首级的数目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确认精确无误后,上报国家;国家根据这些数目,对士兵和各级将领颁发爵位和物质奖励。

      整个过程,透明度相当高。

      如果秦军的将领胆敢“官出数字”,从而达到“数字出官”的目的,后果会如何呢?

      我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不过我可以找一个参照物。

      汉法基本上承袭了秦法,在汉文帝时代,云中郡守魏尚因为上报的斩首数跟实际的数目相差六个,魏尚就被剥夺了爵位。

      当时汉王朝的执法还要比秦宽松一点,如果秦军将领虚报几万以上的斩首数,那下场会如何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前线的魏军隐瞒了损失呢?

      可能性也不大。

      那还不是一个到处拉壮丁的年代,国家做不好烈属抚恤工作,后果将是严重的,以后谁还有动力为国捐躯啊。

      再说,瞒报几万人,这个风险也不是谁都能承担得了的。

      说句难听的,主将龙贾都被俘虏了,谁还愿意替他背这个黑锅啊,不把损失扩大,就算前线的幸存者有道德感。

      双方都没有问题,但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存在于细节。

      秦国的账单是首级,首级是不会说出自己身份的。

      魏国的账单是士兵,士兵是有身份的。

      也就是说,那些首级中,有的不是魏国士兵,并且很多不是士兵。

      商鞅靠斩首数来奖励军功的弊端,有了第一次的文字记载,秦国士兵从前线带回来的首级,有的不是对方的士兵,有可能很多都不是对方的士兵。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名称“杀良冒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2)

      不够朋友的好朋友

      张仪,魏国人,苏秦的老同学。

      当年一起跟着鬼谷子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时候,苏秦就有一种感觉,张仪这小子比自己牛得多。

      这一幕以前也出现过,当年庞涓面对孙膑也有点儿自惭形秽。

      这两对同窗有且只有这么一个共同点,更多的不同让这两对同窗的交情走向了截然不同方向,也让后人不胜唏嘘。

      跟苏秦一样,张仪毕业后也是四处找工作,也许是看到老家魏国已经大势已去,张仪并没有在老家就近择业。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受自己内心欲望的驱动,不远万里,来到楚国。

      看来张仪的目标也是五强之类的,楚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在当时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来到楚国后,没有找到进见楚王的门路,张仪就暂时屈就在了楚国的丞相那里。

      即使以后见不到楚王,跟着丞相也是不错的,怎么不是过日子啊。

      张仪这种胸无大志的想法让他过上了相当凑合的日子,同时也避免了苏秦同学那样的巨大失落。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事件,张仪同学这种小富即安的幸福生活将一直继续下去,以后的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么一个名字了。

      张仪的幸福的生活就是在一个幸福的饭局上结束的。

      在丞相大人的饭局上,丞相大人的一块璧找不到了。

      一说到“璧”,大家都会条件反射的想到和氏璧,璧就是玉做成的一种饰物。

      和氏璧固然是无价之宝,其他的璧也不是地摊儿货。

      事实上,璧是一种很贵重的东东,否则丞相大人也不至于急眼了。

      当然,丞相急眼也不仅仅因为璧很贵重,毕竟一个丞相好歹还是能够承受这种物质损失的,让丞相急眼的是一句重要的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你说封建迷信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反正你不能让丞相不急眼。

      丞相一急眼,下属就得去找,找不到璧,也得找个替罪羊。

      张仪同学不幸就成了这只替罪的羊。

      指证张仪的人提供的证词是这样的:张仪这么穷,并且行为一直不检点,这事儿肯定是他干的。(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张仪同学成为替罪羊的最大条件就是他很穷,外带平时有点不良行为。

      什么逻辑啊!

      穷也不是张仪的错啊。

      职业小偷也有休息的时候,凭啥一口咬定这次就是张仪干的。

      穷,不是你的错,穷,你还在失窃现场,就是你的不对了。

      何况你平时还有不良记录。

      啥也别说了,先抓起来吧。

      抓起来是不够的,我们有着悠久的刑讯传统,先来几板子(掠笞数百)。

      张仪同学很有些当年共产党人的风骨,死活就不承认自己拿了那块璧。

      丞相大人一看,这小子都快没气儿了还死扛着,估计是真的没拿,下令放人。

      我来安慰一下受了冤枉的张仪同学吧:比起后来的范雎,你幸运多了。

      我很佩服张仪先生的抗击打能力,几百板子下来竟然还有力气跟老婆斗嘴。

      张夫人在伺候张仪这个伤员的时候,还抽空帮张仪先生总结了一下原因:你要是不读书游说,咋能遭这个罪哟?(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听了妻子略带埋怨的总结,张仪莫名其妙的来了这么一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视吾舌尚在不?

      他媳妇儿笑了,被打傻了还是咋的,没有了舌头,你咋还能问出这句话呢。

      看看半死不活的张仪,媳妇儿也不忍心再跟他抬杠了,半提醒半安慰的说:还在呢。(舌在也

      一股豪气陡然而生,张仪决绝的向老婆表态:这就够了。(足矣

      这就够了,舌头就是战斗力。

      在那个唾沫横飞的年代,舌头的确是战斗力,不过,如果没有合适的舞台,这个战斗力约等于零。

      就在张仪苦苦找寻舞台的时候,老同学苏秦那里传来了好消息。

      此时苏秦刚刚说动赵肃侯,确立了六国合纵的战略方针,不过当时这个战略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联盟里只有燕国和赵国这两个非一流的国家。

      也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又在西边折腾开了,在雕阴打败了魏国。

      如果由着秦国这么一直打下去,下一个挨揍的很可能就是赵国,到时候破鼓万人捶,苏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点基础,马上就会灰飞烟灭。

      连赵国这个基础都没有了,苏秦那什么去说动其他诸侯遏制秦国啊。

      必须让人去告诉秦国,不要轻易动手动脚,还是耍嘴皮子有意思。

      苏秦想到了老同学,张仪这小子就是个不错的人选嘛。

      苏秦派人找到了张仪:你的老朋友兼老同学苏秦,现在已经捞了第一桶金了,为啥不去找他打打秋风呢?(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咋把先富起来的老同学忘了呢。

      怀揣着满心的期待,张仪前往赵国。

      听说张仪来到了赵国,苏秦把家里看大门的叫过来,专门交代了一番。

      张仪来到苏秦的府上,声称要拜见老同学,看大门的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但是呢,还不让他离开。

      张仪就这样被莫名其妙的软禁了。

      这样不明不白的呆了几天,终于见到了曾经的同学、现在的贵人苏秦。

      苏秦让张仪见识了什么是,人一阔脸就变。

      没有洋溢着热烈气氛的欢迎仪式,没有老同学相见的喜悦泪花,更没有青春无悔的美好回忆。

      苏秦也给张仪上了一个“三无”待遇。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现在自己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提自己有这么一个牛X的同学,这会儿老同学架子大一点也是合情合理的。

      再说了,这次来是自己求老同学帮忙。

      有些事儿啊,该忍就忍了吧。

      你忍得了一时,能忍得了一世?

      苏秦继续挑战张仪忍耐的底线,吃饭的时候,苏秦把张仪安排到一个角落,像打法叫花子一样,随便给了点吃的。

      张仪边吃边听苏秦的数落:以你的才能,混成这个德性,纯粹是你自甘堕落(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是我自甘堕落,我还忍。

      好小子,算你狠,不信你还能忍下去:我就是不帮你,因为你不配跟着我混(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了。

      张仪满心幻想的前来投奔苏秦,满指望自己的能力加上老同学的故人之情,能够跟着苏秦一起风光一把。

      啥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苏秦竟然是这个态度。

      这一切让张仪好似凉水浇头,怀里抱着冰,他的那个心啊,巴凉巴凉的。

      也许张仪认为苏秦还不如庞涓呢,庞涓那么虐待孙膑,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孙膑的巨大价值,苏秦呢,压根儿就不承认他有价值。

      这下彻底伤自尊了,再也不能小富即安了,一定要出人头地,让苏秦见识一下自己的价值。

      张仪怀着满心的失落加愤懑离开了苏秦的家,下决心,一定要砸掉苏秦的饭碗。

      搞掉了你的老板,看你到哪儿去混饭。

      在心中,张仪把天下的诸侯盘算了一遍,能够搞掉苏秦老板赵国的,也就是秦国了,他决定去秦国碰碰运气。

      就在张仪行起身前往秦国的同时,另一个人也从邯郸出发赶往秦国。

      张仪的运气不错,在前往秦国的路上认识了一个冤大头的同伴,这个冤大头为他提供了专车和一切费用,但是从不记账。

      来到秦国后,张仪见到了秦惠王,他的运气比苏秦好,秦惠王给了他一个客卿的身份,虽然不是正式的官方身份,但也算是秦国体制边缘的人了。

      看到张仪终于志得意满了,那个冤大头前来辞行。

      此时(记住这个“此时”)的张仪还是厚道人:多亏了你,我才能有今天,正考虑怎么报答你呢,为啥要告辞啊?(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冤大头再也不端着了,说出了所有的一切。

      苏秦其实很佩服张仪的才干,但是张仪那个小富即安的心态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进步,只好用非正常的手段来激发他的进取心,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找到自己该在的位置。

      苏秦不仅关心张仪的精神世界,也很操心张仪的物质生活,知道他生活比较困难,就安排这个冤大头前来帮助他顺利到达秦国。

      现在这个冤大头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该回去交差了。

      知道了全部真相后,张仪也不禁感叹:掉在了苏先生下的套里,我都不知道,还是苏先生高明啊!(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张仪立马表态,只要苏秦还在赵国,保证秦国不攻打赵国。

      随后张仪给楚国丞相写了一封公开信:当年我没偷你的璧,你揍了我;如今你小心点,我回头就偷你的城池。

      在此后的岁月里,张仪跟楚国结下了一份难解难分的孽缘。

      张仪虽然成了秦国体制边缘的人物,但只是一个打工的,还是没有终生保障的打工者,秦国还轮不到他做主。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只有一个人能够说了算,那就是最高领导人,国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