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杨元元算不算“被迫害自杀”? -- 达雅

共:💬407 🌺75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杨的家人不是东西,所以和他们有极大关系的杨的死亡

                            根本没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讨论一下“什么是孝、如何为悌”“碰到杨母杨弟那类亲人如何母慈子孝姊友弟恭”,已经是顶了天的引申义了。

                            至于正午的话,无论你如何一厢情愿扭曲为“调侃”,那就是血淋哒滴的事实。无法正视这一事实的你除非能用点儿更有说服力的论证来说明毒鼠强痛苦比自缢小,否则你自己定义的所谓调侃,不过是你一个人的心理脆弱而已。

          • 家园 没有,不过家人有搞刑侦的,跟法医很熟
      • 家园 鲜花凭吊支持还得了宝,唉....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们的人心为什么如此坚硬?我们只关心强者,不同情弱者,甚至鄙视弱者,这就是很多人心照的逻辑,不管怎么样,自杀就是逃避,就是弱者就是出麻烦,这是很多人很多管理者心中的逻辑

        友说得不错,支持凭吊之。

        一个充满戾气的社会,今天你看别人的热闹,也许明天受侵犯的就是你。送给某些自诩精英的人物!

        • 家园 同情杨元元,但是BS她的老妈老弟

          或者可以说,她不是社会逼死的,是她的家庭逼死的

          • 家园 我觉得来自她母亲的压力

            虽然我不知道她母亲给了她怎样的压力,但是我能感觉到,她可能承受不了来自母亲的压力,哪有母亲跟着上学的?!!!这个母亲又不是弱智.因为我也曾经有过因为母亲给的压力太大,而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想了很多种死法,后来想到母亲如果看见我死相一定会很难过的,既然这个生命是母亲给的,那就还给母亲,任由她说,任由她摆布吧,.....直到结婚才慢慢摆脱来自母亲的压力.

            • 家园 花慰

              蛮曲折的经历阿,祝愿现在生活幸福!

              • 花慰
                家园 谢谢,现在很幸福

                结婚后,慢慢地气量大起来了,把妈妈当女儿养,虽然还是会有些烦恼,毕竟是母亲,不是儿子,儿子不乖可以打骂下,母亲不听话的时候,还真是折磨人,从自己养育儿子的经历中感觉到,很多事情真是水到渠成,于是凡是顺势而为吧.......

            • 家园 花慰

              好心有好报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谢谢支持,看到一些温暖
      • 家园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大家都比较推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我们的人心为什么如此坚硬?我们只关心强者,不同情弱者,甚至鄙视弱者,这就是很多人心照的逻辑,不管怎么样,自杀就是逃避,就是弱者就是出麻烦,这是很多人很多管理者心中的逻辑

        中国号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好像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哪个国家都差不多这样。

        不过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真正的肉食者这么想也就算了,许多明明是吃草的,为啥也偏要把自己当成狮子?

        • 家园 附议!记得看《光荣与梦想》的时候开篇就看到大萧条的惨状

          有人笼统地归罪于“时势”,这所谓“时势”乃是胡佛的隐讳真相的说法。有人又把大萧条同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溃混为一谈,往往说,“大萧条以来我还没有进过城”;或者说,“过去我常进城,不过那是大萧条以前的事了。”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E·埃杰顿说大萧条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懒怠工造成的。他说:“很多现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时偏要罢工,便是根本不想干。他们无非想乘机替共产党鼓吹罢了。”对于这种含沙射影的指责,失业队伍里着实有不少人竟也默然忍受。他们采取这种态度,其原因在于40年前美国基督新教的道德观还很有势力。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可是社会工作者们却一再说:失业的人自觉羞愧。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固定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也没法照顾啦?”

            由于教养的关系,这样的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现在呢,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17年后,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剖析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陷入这种困境时是如何的痛苦:“如果他屡试屡败,前程绝望,一个人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于是满心内疚,只恨自己无能。”某某人宁可自杀也不靠救济过活,这样的报道当时报纸上登过不少。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1858~1917年)。——译者】早就创造了“利他主义的自杀者”这个术语,说这种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

          好吧。让我们看看,这本书似乎是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社会的观点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把个人努力和社会责任分开,为什么时代进步这么多年后还有人用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来套现实?大萧条的时候“美国基督新教的道德观”促使了“利他主义的自杀者”的产生,现在的我们又是为的什么?难道真的有人希望现在的社会问题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还鼓吹你是卢瑟是因为你不努力?这个世界NC的奇迹已经够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