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人事】――话说山东系列 -- 神仙驴

共:💬180 🌺2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每天来都要刷新N遍。望眼欲穿啊!驴哥。
    • 家园 驴哥不准偷懒,快快上菜:

      我们都等着看呢。

    • 家园 驴弟,你的山东人事系列该上新的了!还在放假?
    • 家园 呵,呵,上海干部进中央,山东干部守边疆。
    • 家园 【原创】话说山东(三) 也说两大势力之争

      首先,感谢nsh1993兄的精彩好文,本篇是接(一)“两大势力”而来,连同下面几篇补丁,算是回复和继续,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

      然后说说个人立场,其实本人并不支持以籍贯、出身、经历、毕业院校等简单划分“某某系”的分类方法。如果说只是以此归纳一类有共同利益而结合的“小团体”而采取的模糊说法,这还有些可以让人理解的话,某些媒体动辄团派、上海帮的解释就令人啼笑皆非了。本文(其实也包括nsh1993兄的文章)中依然部分采用了诸如“胶东帮”、“泰安系”等不严格说法,希望各看官明白。

      最后,讲“派系”无意挑起地域争端,说人事也不想造成什么麻烦。呵呵,这个大家肯定是理解的了。

      具体内容,且在下面的几篇补丁分解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2 齐鲁青未了

        原名:地理和文化上的两大势力

        查看山东地形,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划分为半岛部分和内陆部分。山东半岛,也叫胶东半岛,大致包括现在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本文中胶东帮的说法盖取于此。济南往南的地市,传统上是春秋鲁国的地盘,这里笼统叫作鲁南,是比较粗糙的说法了,各位见谅。除了这两大板块,其他各个单元,由于地理人文原因,外在表现也不同,比如临沂、日照也跟苏北关系较紧密,德州受河北天津影响不小,菏泽与豫北更为相象等等。

        山东号称齐鲁大地,以齐指代胶东鲁中,鲁指代鲁南,齐在鲁先;但又以单字“鲁”作为山东全省之简称,可见齐、鲁文化之幽深。齐、鲁文化并称一时。

        而细细看来,齐、鲁对山东的影响却有着不小的差异。简单说来,齐人早有范蠡、管仲这样的经商天才,重商的传统留传至今;而《史记?货殖列传》中,“俭啬”早成为鲁人一“俗”。比较于齐人重商,鲁人更重“礼”,这方面,刘德增、董希文两先生的《道德型的鲁国人》文中,首尾部分对齐鲁两方面有过比较,兹部分录于下,自己就算偷个懒了。

        这是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

        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

        “尊尊而亲亲。”

        姬旦道,又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

        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

        这个传说见诸《淮南子?齐俗训》,又见乎《汉书?地理志》。它真实地道出了齐、鲁两国在建国方针上走两条不同道路的状况。

        “尊尊而亲亲”即以礼治国。

        礼者,何也?这是一个妇孺皆知而又甚为模糊的概念。古往今来,国人大多是从他们言谈所需要的某个层面或某一角度来定义礼。最为他们所乐道的,是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司马光就曾说过:“礼莫大于分。”(《资治通鉴》卷一,威列王二十三年)这种观点尚停留在对礼的表面认识上。

        《礼记?礼器》中有一句话:“先王之制礼也,有本有文。”这话不大引人注意,却最切中礼之义。

        “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乃礼的内在特质;“文”,指揖让周旋的仪式和用来行礼的各种器物,乃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的内在特质有二:神秘性和伦理性。

        古时,人统治人的世界被歪曲成神统治人的世界。礼最初的作用,是事神以祈福祛灾。《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许慎是东汉人,他的诠释是否合乎礼最初的功用?回答是肯定的。在甲骨文中,礼的写法是两块玉放在器皿中,象征人向鬼神有所奉献。这与《说文》的释义是相同的。

        这里的“甲骨文”指于殷墟出土的那一批。殷墟出土物,诸如甲骨文、人殉人祭等等,大都可归到“巫鬼”这一主题之下。孔子“殷人尊神”一语(《礼化?表记》),在考古学上得到印证。

        商人在子虚乌有的鬼神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然而,商朝最终是被人推翻的,商人自诩天之骄子,为什么上天却一改初衷,让虔诚的信徒败亡?从这些思考中周人悟出一个道理:事神敬天之外,更要注重人的力量。

        于是,在周礼中,伦理性被强化。

        这个划时代的转变主要归功于周公姬旦,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对周礼的修订――这便是为儒家所称道的周公“制礼作乐”。

        内容须靠形式来表达。礼的内在特质――神秘性和伦理性――是藉助揖让周旋的仪式和行礼时陈列的各种器物而得以表达的。对此,宋人欧阳修说过: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这些伦理道德,具体体现在居处、动物、舆服和饮食上。此话一语中的。而体现的方式,则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

        鲁国的“尊尊而亲亲”治国方针,正是礼治。“尊尊”,就是尊敬应尊敬的人,讲的是尊卑贵贱有序;“亲亲”,即亲爱应亲爱的人,讲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之类的伦理道德。“尊尊而亲亲”是礼治的另一种说法。

        周礼是周公姬旦修订的,子循父道,以礼治国,对伯禽来说,那是一种必然。伯禽在鲁,全力推行周礼。后世子孙,亦不遗余力。于是乎,茫茫神州,千百诸侯,鲁成了礼治的样板。及至春秋,礼崩乐坏,周礼趋于冰消瓦解。当此之时,独鲁坚持礼治,令万邦瞩目。外地人至鲁,不去观看礼乐典籍,就不算真正到过鲁国。

        公元前540年春。鲁国都城曲阜。

        韩宣子奉晋君之命来访向鲁昭公通报了晋国的情况。然后,慕名去观览鲁国的礼乐典籍,不禁叹为观止:“周礼都在鲁国了!”

        于是,泰沂山地西南脚下,洙泗流淌而过的这一方水土,成了礼治的最后保留地。

        与礼治相呼应的,是经济上的男耕女织。

        鲁地处内陆,没有齐国那样发展海上捕捞、煮海水为盐的条件。但鲁地土壤肥沃,洙、泗足资灌溉。再者,重稼穑尚耕织,也是姬周人的传统。在传统与自然条件的双重驱动下,鲁人男耕种,女纺织,走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商业活动也是有的,但开国三四百年间,一直微不足道。自春秋中叶以后,行商坐贾才渐渐多了起来。不过,直到社稷倾覆,鲁国的商业也未能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与齐相比,更是黯然失色。齐国各种样式的刀币,迄今仍在大量出土。而鲁国是否铸过货币,至今仍令人怀疑。

        这是以礼治国必然态势。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如此,联结人际关系的,就只有礼这一条纽带了。否则,像齐国那样,工商立国,粜籴买卖,逐利赚钱,礼义势必要淹没于“铜臭”之中。

        礼治与耕织,成功地塑造了“道德型”的鲁人。

        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今的山东人。反应到如今,经常说的山东人朴实忠厚,历史上这多是在受儒家文化浸淫最深的鲁中鲁南地区;而说山东人做生意有一手,这精明于商的特点其实正好是昔日胶东的写照。山东齐、鲁文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总的说来,两地特点应该是――稳重传统用功肯干vs.开拓创新精明能干。当然,现在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人口流动的增大,差别是越来越小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德州受河北影响较大,但和天津的影响。。。。?

          嗬嗬,说到山东的事了,好看啊。不过其中一句,“德州受河北天津影响较大。”这里边,我想唠叨几句,看有没有了解德州的人给说几句。德州其实真的受河北影响很大,相反我觉得受山东其他地方文化影响到不太多。德州的口音和沧州口音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住在运河两边的老德州人。也难怪,解放前,运河上的来来往往可比铁路公路的利用率要高得多。所以,虽然和济南相邻,却是黄河两边口音大不一样。而在历史上也大抵因为运河之故,窦建德朱红灯以及后来大部分的德州籍八路军部队(冀鲁边根据地和后来的渤海军区),都是基本上活动在德州河北一带,很少往黄河以南运动的。所以在解放区和解放后又反复几次和南皮,沧县,衡水划分来来去去的。直到65年3月,才陆陆续续的形成现在这个区划。但在语音上仍然和黄河以南的济南差别很大,居民的体形也不太像是通常所说的魁梧的山东大汉形象。

          可是说到要也受到天津的影响,我的看法是几乎没有任何受天津影响的痕迹。天津成埠也太年轻了,真正形成规模,我看应该是日本在天津德州沧州济南这一代修建了一个铁路网以后,把华北派遣军的总部和陆军总医院设在天津,应该对这一带有些短暂的影响。其他的,也就是马三立先生等在日本时期到德州推广过相声了。解放后,天津变来变去,经济工业人文上发展的还不如济南呢;我的感觉上,没有对德州产生过什么影响。何况,山东在全国区域划分属于华东六省一市,行政及干部的选派也从来没和天津有过什么调换。这一点,可能还得有真正了解德州和山东的朋友在细说细说

          • 家园 瞧您把我糁的

            呵呵,幸好是李铁拐,不是张果老。

            先谢谢拐兄的关注,看来是河北的兄台了。其实,若论口音,好像跟天津更相近的是潍坊。之所以有德州也受天津的影响的概念,全是因为当初碰到的德州人生病,经常是去距离有到济南两倍远的天津看病。也许是那时的济南比较稀松平常吧。见谅见谅。

            • 家园 嗬嗬,献花一朵。

              您啦说介话还怎叫你嗦着了哎,介德州人还怎不扫到天津看病。哈哈,献花一朵。不过,再问一句儿,你啦农么自到则摸清组呢?

              • 家园 呵呵

                谢谢花,蒙着了。不过驴子虽然不算河北人,但跟河北关系也比较近。看病这事纯粹是德州同事跟我说的,又经过不少人的证实,可见不谬也。

                驴子小时曾在山东居住,因而山东及周边的情况略知一二,让拐兄见笑了。回您花一朵,在首个跟帖上。

      • 家园 以地域划分派系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中国人比较念旧,不太轻易信赖陌生人。而且人情关系在中国的社会中是极其重要的。

        姜春云,李春亭,谢玉堂等等,胶东帮

      •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1 小析山东帮

        原名:不成立的“山东帮”和事实上的“胶东帮”

        想起前些年的海外媒体,常常对“山东帮”的问题大惊小怪。不错,政坛上的山东人较多,可是如果以此就简单把所有山东籍贯和在山东工作过的干部将领统统归为“山东帮”,就不合适了。山东人比较抱团,却并非彼此之间就没有矛盾和问题。同时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山东人张万年、迟浩田就没被说事了?恰恰是同样的媒体却经常报道和臆测两人的矛盾。可见,简单按籍贯分类的方法实在太不严格了。

        但不可否认,山东人在政坛上是比较活跃的。这里讲的山东人,包括籍贯是山东的或在山东长期工作过的。前者象nsh1993兄说到的万里、田纪云,后者象吴官正、张高丽,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象谷牧、姜春云。无论如何,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起,山东政局起伏的背后,我们以不严格的眼光去追寻,仍然能看到几条暗线。以姜春云、赵志浩、李春亭为代表的“胶东帮”,在相当长时间内把持着山东政局,所谓的山东帮其实主要领导的出身是在胶东。山东帮无从谈起的话,胶东干部主政却是事实。但即使在胶东,也有俞正声这样的“异类”。

        nsh1993兄在(一)中讲述的山东“两大势力”,其实在中央是指与李前总理和田前副总理,在地方则是指的与李走的较近的胶东,和与田较近的鲁中鲁南地方,不严谨的说,可以看作中央高层到地方的映射。

        刚才说过,按地域籍贯分类是不太合适的,但为了简单说明问题,还是采用了这个说法。而在说胶东与鲁南的地方之争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地理文化特点,回头再介绍中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胶东帮在山东政坛上是很有实力的

          的确是这样的,山东胶东帮的势力、实力都是很强大的。老兄能把处处都了解的如此详细,考证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兄弟是佩服得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