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电影《勇敢的心》谈起 -- 燕人

共:💬179 🌺22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力而且有术。罗伯特布鲁斯因此才是真正的王者。

        差点忘乐说了:还得至少有一屁股的运气。。。

        • 家园 总统说的对

          布鲁斯的运气的确够好。如果爱德华二世有他老爹一半的才华,也会够布鲁斯受用的。另外布鲁斯和爱德华一世磨蹭了一辈子,他的年龄是个优势。只要他不出意外,爱德华一世肯定要死在他前面。这也不能纯粹算是运气。

          不过总体而言,苏格兰的胜利,如果仅指自保而言,最后一定会来到。因为英格兰无法长期支持两线作战。

          苏格兰的长年乱象主因在于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华莱士只是一杆旗帜,而不是领袖。当布鲁斯最终上台时,是他的坚韧个性,当然还要加上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最终带领苏格兰赢得胜利。

          只是他的好运使胜利提前到来了。

    • 家园 (五)伊莎贝拉公主和爱德华二世

      老国王爱德华去世了。他是在征途中死去的。这让我想起三国时一代雄主曹操的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英格兰的编年史记载,爱德华一世强撑着老病之躯出征。路途上雄心再起,从王舆上下来,非要骑马不可。侍从们只好多加小心,同时照料老国王和他的战马。这样一天只能走6英里。快到边境的时候老国王的巨大身躯才终于倒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幅18世纪的爱德华肖像,请注意图下部的细节

      爱德华一世的强硬使本来就软弱的太子爱德华更加相形见拙。爱德华二世的统治一言以贯之:“软弱无能”。在他的治下,老国王在苏格兰的一切作为都成了徒劳。这种软弱和对男宠的溺爱,构成了爱德华二世统治的特色。

      这种软弱与太子的成长环境非常有关。有历史学家评论,如果谁想研究幼童成长期缺乏情感交流的人的行为模式,爱德华二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好但悲惨的案例。

      老爱德华的首任妻子是西班牙地区卡斯蒂尔的公主埃莱诺(Eleanor of Castile)。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当埃莱诺于1290年病故时,她为老爱德华生下的十多个儿子都先她而去,只剩下最年幼的6岁的小爱德华。(想想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危机)小爱德华出生不久,就被安排了自己的宫室,与父母分开。哥哥们全部早夭,5个姐姐们似乎和他没有来往,因为其中最年长的已经25岁。老爱德华忙于国事,在小爱德华的生母去世后也没有能够给予他多一些父爱。在这样的情感空虚的环境中长大,小爱德华随时准备接受感情的交流。因此,当60岁的老翁爱德华与20岁的法国公主玛格丽特在1299年结婚时,年已15的小爱德华与小妈妈相处得非常融洽。在老国王去世之后,太后玛格丽特受到新国王的照顾,维持了相当的体面。

      一位法国贵人之子皮尔盖维斯顿(Piers Gaveston)从英格兰国王的法国领地来,想寻求王室的恩典。他与太子发展了不同寻常,另人侧目的友谊。此时苏格兰战事已起,老国王正愤懑于胸无处发泄。在英格兰北方边境重镇卡力斯(Carlisle)召开的战前议会上,太子不知深浅,竟然鲁莽地向老国王提出封赏盖维斯顿:要末把王国在法兰西的一块领地封给他,要末封他做康华尔伯爵(Earl of Cornwall)。那时康华尔虽然还没有成为王太子的禁脔,但是只有王室成员才可能被封于此。很显然太子已经把盖维斯顿当作自己人。老爱德华勃然大怒,与太子公开吵了起来,并立即将盖维斯顿放逐。影片《勇敢的心》里面,爱德华国王把太子的男朋友助手推下塔楼的那段镜头虽属编造而且血腥暴力,却颇得爱德华行事的神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爱德华与伊莎贝拉成婚

      毫无悬念,当小爱德华就任爱德华二世的时候,他的诸多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召盖维斯顿回銮并封他为康华尔伯爵。1308年,晚婚模范,26岁的爱德华二世与12岁的法国伊莎贝拉公主成亲。她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女儿,也是英格兰王太后玛格丽特的侄女。在婚礼上,法国贵客们(多是公主的亲戚)惊讶地看到,盖维斯顿竟然抢占了王后的位置,坐在英格兰国王的身边。伊莎贝拉公主婚姻的未来窘境这时已经出现了先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幅19世纪德国人关于爱德华和盖维斯顿的作品

      当时有的英格兰的编年史作者认为爱德华与盖维斯顿之间是强烈然而纯粹的柏拉图式的感情。也有猜测爱德华与盖维斯顿之间存在令人不齿的性关系。确实,在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出现之前,同性之恋是不被接受的。因为缺乏证据,也有后来的研究者试图绕开这点,按照中世纪的传统,把他们之间的感情解释成后天形成的手足之情(adoptive brotherhood)。无论当时人们的具体看法如何,有一件事情很明显:英格兰的贵族们并没有把爱德华的这段感情当作爱的表现,而是认为爱德华想让盖维斯顿做第二国王。因此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盖维斯顿这个政治新星,必欲除之而后快。

      要求再次将盖维斯顿放逐的呼声逐渐高涨。这个呼声,伴随着贵族们改革政治的要求(即限制王权,从爱德华一世小时候就出现了)和苏格兰军队屡次越境袭击英格兰和平居民的警报,使得爱德华二世的宫廷气氛越来越白热化。1307年到1310年间苏格兰入寇的警报未曾中断爱德华二世幸福的感情生活。1310年和1311年间的战役更暴露了英格兰的政治危机:许多贵族开始无视王权,拒绝向王室提供军力。1311年王室任命的一个委员会开始就政治改革进行咨询,发布了一件文告叫做“新条例(New Ordinance)”,内容包括限制国王特权,要求国王就封赏,宣战,媾和等决定寻求议会的同意等等。文告中贵族们最关心的一条就是放逐盖维斯顿。爱德华二世只能暂时接受这个提议。但是在1312年爱德华二世再次将盖维斯顿召回英格兰。被惊觉的贵族们很生气。有一伙贵族跑到约克郡的斯卡尔伯罗(Scarborough),把居住在那里的盖维斯顿俘虏。他被带到华威城堡(Warwick Castle)。因为没有王令和司法部门的介入,贵族们只能对盖维斯顿加以模拟审判。然后他被当作叛徒斩首。

      编纂新条例的主持人和袭击并谋害盖维斯顿的主谋,不是别人,乃是爱德华二世的嫡亲堂弟兰开斯特伯爵托玛斯。王室成员之间的敌意被盖维斯顿之死搞得无法排解。这位兰开斯特爵爷特别固执,一再坚持爱德华二世全面履行“新条例(New Ordinance)”的各项要求。然而贵族们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对兰开斯特伯爵的支持逐渐式微。越来越多的贵族回到王室一边,愿意跟随爱德华二世的苏格兰计划。1314年6月爱德华二世御驾亲征苏格兰。在班诺克波恩战役(Battle of Bannockburn)中优势的英格兰军队遭受了一次彻底的失败。这次失败使爱德华二世对苏格兰战争失去信心。虽然他坚持老国王的遗愿,不肯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地位。但是他也无心再战。苏格兰人故计重施,屡次骚扰英格兰北方,企图逼迫英格兰采取行动,或战或和。他们失望了。然而英格兰的北方居民更加失望。爱德华放弃了国王保护臣民的责任。

      尽管由于英格兰在班诺克波恩战役(Battle of Bannockburn)的失败而唤起某些贵族的危机感和爱国热情,英格兰君臣之间远未形成政治和解。贵族们的目光集中到爱德华二世的新宠。这次是休德斯宾塞(Hugh Despenser)父子。1318年小休德斯宾塞就任宫廷侍卫长(royal chamberlain,chamberlain有内侍,宫廷大臣,司库等多重含意),控制了国王的生活起居乃至对臣民的喜好。他通过婚姻和王宠在威尔士边境地区得到大量的土地。1321年7月贵族们要求放逐休德斯宾塞父子。爱德华二世不得不同意。然而几个月后爱德华就召回了小休德斯宾塞。内战就要一触即发。

      从11月开始国王和兰开斯特伯爵都在准备武力。针对德斯宾塞的敌对行动首先发生在东南部肯特郡(Kent)的利兹城堡(Leeds Castle)。但是在英格兰西南诸郡和南威尔士地区,国王和德斯宾塞们成功而稳健地清除了反对势力。关于兰开斯特伯爵和苏格兰人勾结,欲图不利于英格兰的消息被国王同党制造和散布开来,使得兰开斯特的政治声誉受到打击,他的支持者残存无几。1322年3月,兰开斯特返回北方的路上,在约克北部受到袭击被俘。6天后他被宣布为叛逆而被斩首。

      对国王堂弟的处决标志着王室开始报复。这与电影里那个外表清秀如好女,性格懦弱,只会夸口的太子完全不同。紧随兰开斯特的死,他的6个主要支持者在约克被杀。5月份在约克举行的议会上,国王悍然宣布撤消新条例。因此他象征性地恢复了全部权力。德斯宾塞们毫无疑问是这场斗争的受益者。老德斯宾塞受封温切斯特伯爵(Winchester,英格兰西南一个重要城市)。小德斯宾塞则攫取了大量土地和流动资产。

      贵族们对德斯宾塞和国王的斗争失败了。兰开斯特死后,活着的贵族们噤若寒蝉。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议会,在国王的独断专制下几乎毫无作为。这一切都要留待伊莎贝拉公主来收场。

      伊莎贝拉在盖维斯顿受宠期间没有任何政治影响。1320年的时候她已经给国王生产了至少4个子女,是个完全成年的女人了。伊莎贝拉是个智慧野心兼而有之的人。她大概对她那既缺乏情感交流(恐怕是爱德华性取向的关系),又缺乏政治敏锐的丈夫非常失望。她的法王父亲期望通过婚姻把英格兰拢近法兰西。自伊莎贝拉12岁嫁入英格兰,她被时常提醒她不仅是英格兰的王后,同时也是法兰西的公主。这个使命使得她对婚姻的挫折感更加强烈。1324年开始的英法战争(尽管双方都是半心半意)突出了伊莎贝拉的外国人身份,使她在英格兰的处境更加困难。她在英格兰的土地甚至被以国家安全为由受到国王直接看管。(估计这是国王的侍卫长的主意。)因而当1325年春天国王要求她出使法国主持和谈的时候,她摆脱这一切困境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莎贝拉回到法国

      和谈既成。条款包括英格兰国王以法兰西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 阿基坦公国是英格兰王室在法国的传统领地之一)的身份向法兰西国王觐见。这种条款是老爱德华一辈子深恶痛绝的,爱德华二世自然也不肯接受。德斯宾塞出了个主意,要国王的长子代替他觐见法王。爱德华竟然愚蠢地听从了。这正是伊莎贝拉梦寐以求的。伊莎贝拉和爱德华二世的长子出生于1312年,名字也叫做爱德华。当13岁的爱德华王子跟随母亲来到法国宫廷后,伊莎贝拉把侍从们打发回国。她正告爱德华二世,她或爱德华王子回国的前提是驱逐德斯宾塞。

      实际上,伊莎贝拉另有打算。当兰开斯特伯爵及主要同党被杀害后,有一条落网之鱼来到法国避难。伊莎贝拉大概从这个名叫罗杰莫提姆(Roger Mortimer)的贵族身上找到国王所缺乏的炙热情感和丈夫豪气,与他不仅结成了政治同盟,而且成就了露水夫妻。当然这是时人的猜测,后人也能理解,因为并不存在英格兰王后伊莎贝拉和某人共寝的历史记录。电影中所描写的伊莎贝拉公主被派遣出使敌国,和敌人的首领坠入爱河,原本可能出于此,也可能是剧本作者完全的想像。

      伊莎贝拉和罗杰莫提姆(Roger Mortimer)的“后党”发起了一场英格兰的“清君侧”运动。1326年9月24日,他们带领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包括最重要的爱德华王子,和从他未来的荷兰丈人家借来的战士,在东南部的肯特郡登陆了。他们直接向伦敦进发,一路上散发要求驱逐德斯宾塞们的宣言书。爱德华二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弃城而逃,向小德斯宾塞的威尔士领地寻求避难。失去权威的伦敦成为暴民的天下。国王的近臣埃克塞特主教(Bishop of Exeter)被暴民(或义民,看你在那个阵营)拉下马来杀死。至此为止,后党的行动一直是以“清君侧”为号召,并没有任何针对国王的动机和公开声明。当他们沿途追赶国王到达布里斯托(Bristol)的时候,后党阵营宣布,鉴于国王已经抛弃王位前往爱尔兰,爱德华王子暂摄国王事(Keeper of Realm)。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很可疑,但是后党从此具备了号令天下的地位。老德斯宾塞投降后被宣布叛逆而被处决。随后的时间里,王党的支持者被清洗,其中小德斯宾塞被额外处以绞刑,剖腹和大卸八块(hanged, drawn, quarted)。他的一项特别罪名是侮辱王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德斯宾塞被处刑的场面,很黄很暴力

      到这个地步,国王本人也只好听从后党的摆布。11月的时候,他到达威尔士西北,试图前往爱尔兰。他或许真的认为那里还有人支持他。但是他改变想法,返回南下的时候被后党势力捕获。1327年1月的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以整个王国的名义迫使他让位给他最年长的儿子爱德华王子。1月25日,爱德华王子正式登基成为爱德华三世。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1327年9月21日,退位的前国王在关押他的伯克利城堡(Berkeley Castle)中离奇死去。同时代的编年史大多说是前国王自然死亡。不过,也有说他是被一根烧红的铜条伸进肛门,内脏被烧毁而死。为了遮掩惨叫声,他的头部被枕头死死压住。无论真相如何,这种写法至少表明了部分时人对这位国王的态度。电影中伊莎贝拉公主要进监狱看望华莱士的时候受到狱卒的阻挠,她厉声问狱卒,老爱德华死后,谁会管理这个国家,太子还是她自己。这一幕虽是编造,然而历史证明了它的真实。

      • 家园 为什么爱德华这么不堪一击

        他干掉Lancaster的时候不是还貌似很有实力的样子吗?难道这么短的时间贵族和军队就不再支持他了?

        • 家园 惧内啊

          被老婆吓破了胆子。他把伊莎贝拉叫做she-wolf of France。人当然怕狼。

          另一方面他的支持者主要在西南部。而东南部他的敌人可能还不少。

          性格即命运。他实在太软蛋。不采取任何措施就逃走,给伊莎贝拉上位的借口。

          大部分贵族应该是墙头草。墙倒加上众人推。那真是轰隆隆高楼就倒了。

          • 家园 但是他收拾Lancaster的时候怎么那么爽利呢?

            难道这些敌人都要等到他老婆来才能团结起来?

            • 家园 恐怕事实就是这样

              有人出头才有人响应。大多数人都是打酱油的。

              有历史学家评论兰开斯特本人也是志大才疏,到最后铁杆支持者寥寥无几。所以被爱德华轻易拿下不算得甚末。

              另外还有人评论爱德华就是一个enigma,无法从常理推测。

      • 家园 “法兰西母狼”不是白叫的

        伊莎贝拉公主实际上可远没有电影里苏菲玛索演的那么可爱。这位和奸夫还要控制英国几年,直到爱德华III发动政变。

        关于诺曼征服者们英格兰本土化,是个很长的过程,应该说不列颠岛民是很懂得融合的,不列吞人和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的融合,与撒克逊人和诺曼征服者的融合类似,前者为了更好的做顺民去学习法语,还奉上漂亮的女儿,后者就在温柔乡中慢慢的变成英国人。狮心王本身是个特例,这位基本没在英国呆过。

      • 家园 这时候的爱德华和他的贵族们算是法国诺曼人还是英国人?

        据说狮心王连英语都说不利索。很有些外国占领军的味道。不知道到爱德华一世的时候,这些诺曼人的后代是否在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上转变为英国人?

        • 家园 第一个说英语的国王是亨利五世

          在中世纪中前期,并不存在我们今天的民族国家的概念。一个王国就象一块地产。比如你在北京有一处房产,同你是不是北京人没有必然的关系。就文化来说,存在整个欧洲的文化,几乎所有的学术、历史、文学作品都是用拉丁语写成,各个民族的文化还没有分化,形成自己的特点。就执政重点来说,亨利二世,理查一世和约翰算是法国人,亨利三世也应该也算法国人。贵族造反,指责他的罪状之一就是他用的Gascony的人太多。(当然这些贵族的祖先也是随征服者威廉到英国的诺曼人,说的也是诺曼法语。)爱德华一世也是说法语。不过,丢掉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之后,他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在英国,因此算是英国人也未尝不可。

          • 家园 诺曼人和别的人还不一样,这帮人是维京海盗出身的干活

            虽然说法语,但对法国人来说他们一样是北方来的侵略者,不是阿尔弗雷德大帝或者奥托大帝那样传统的中世纪欧洲贵族

      • 家园 晕,这英格兰国王也太没势力和军权了吧。很怀疑其中

        缺少些重要的环节没有讲。

    • 家园 (四) 爱德华一世:苏格兰人的锤子

      影片《勇敢的心》为观众刻画了一个非常严酷的君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当然,为了电影故事本身的逻辑性, 电影改动了一些历史细节。这个人物的塑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不过,历史上的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颇有建树, 是对英格兰的历史影响深远的君主之一,而绝非电影形象表现的那样单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一世是开创一代历史的君主。虽然是法国的安茹伯爵(Count of Anjou)血统,从他开始,英格兰的君主不仅着眼于王朝在法国的传统领地,同时将目光放到不列颠本岛。他率先将自己与英格兰传说中的亚瑟王结合起来。1278年他和王后共同参加了在格拉斯通伯里(Glastonbury)举行的亚瑟王遗骨下葬仪式,因此在英格兰人心目中成为传说中的亚瑟王的化身。

      爱德华一世非常符合中世纪的君主标准:战士,信仰的维护者,法律的化身。他一生参与的大小战斗不计其数,在其中载入史册的几次著名战役中他都是获胜者。他早年参加十字军,是西北欧最后一位来到圣地的君主级人物。1290年他颁布驱逐异教徒犹太人的敕令,为他赢得了国内主流阶层的普遍支持。他在位期间颁布的有关条例,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和制度更是影响深远。因而17世纪的英国史家曾称他为“英格兰的查士丁尼(English Justinian)”。这里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他在英格兰国家的法制和制度化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亚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法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英格兰编年史中墨特福特(Simon De Montfort)死去的场面[/SIZE]

      他的成长伴随着他的父亲亨利三世和贵族们的争吵和战争。这使他很早就成熟了。20岁时他正式加入了改革派贵族的联盟,支持贵族们的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然而当他认识到贵族们的政治改革将危害到王权时, 他转变立场,站到王室一边。他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这些贵族最致命的对手。他的行为被当时的诗歌赞誉(或讽刺)到:效忠不同的主子,如同豹子选择猎物一样迅猛。1265年的伊夫萨姆(Evesham)战役中,24岁的爱德华一世(彼时还是王子)重创了改革派贵族的势力,将其首领,他曾经的教父和恩师墨特福特(Simon De Montfort)杀死并将其尸体肢解,充分表现了他冷酷无情的一面。

      因为他的个人才华和影响力已经超过了老国王,有历史学家认为,他离开英格兰参加十字军时候,他父亲一定感到很欣慰。在他到达圣地之前,本次十字军的号召人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病死。这留给他一份无法收拾的烂摊子。他带领英格兰的不超过1000人的军队展开一系列缺乏战略效果的战役,最终不得不设法和当地的阿拉伯人缔结休战条约,准备回国。这时他遭到一个伪装成信使的穆斯林刺客的攻击。他多年积累的搏斗技能挽救了他。有故事说他击杀刺客之前,被刺客的毒匕划到了手臂,幸亏他的妻子用嘴吸去毒液。1272年归国途中在西西里,他接到老国王驾崩的消息。他并没有急于回国登基,而是来到他在法国的领地加斯科涅(Gascony),又呆了两年才回到伦敦正式加冕。

      登基之始,爱德华一世借口他不在英格兰期间,各级官员和贵族对王室的权利有所侵犯,因此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这次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自征服者威廉的《末日调查书》(Doomsday Book,公元1085-1086)以来仅有的一次,其结果被汇总成卷,叫做《百户邑卷轴》(Hundred Rolls公元1274-1275)。1279年又实施了进一步的调查补充。这些资料被用来作为爱德华法制改革的基础和依据。到1290年为止的15年间,爱德华一世颁布了多项法律,主要内容是关于英格兰国内的诉讼机制和法律的权威地位。但是爱德华一世也设法恢复了自他父亲与贵族斗争以来王室失去或者定义模糊的王权。1290年颁布的一份正式文本表明,臣民所拥有和行使的一切司法权力最终来自于王室。这表明虽然国家通过法律治理,但王权仍然凌驾于法律之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英格兰人想像中的天下归一场面:爱德华居中,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和威尔士亲王Llywelyn ap Gruffydd左右分坐[/SIZE]

      自征服者威廉以来,诺曼贵族的势力逐渐侵入威尔士边境地区并蚕食威尔士的土地。威尔士的凯尔特人公国仍然维持了半独立的地位。在1267年的蒙哥马利条约中,英格兰承认威尔士最强大的公国Gruffudd国君Llewelyn的“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称号。1274年Llewelyn的弟弟戴维Daffydd因为谋反失败而投向英格兰并得到礼遇和重用。因为对英格兰收留戴维和边境地区的英格兰贵族对威尔士土地不断的蚕食极为不满,Llewelyn拒绝向英格兰的国王,威尔士国君的霸主(Overlord)爱德华一世行觐见礼(Homage)。爱德华一世以此为借口,于1277年进攻威尔士。威尔士被迫割让西北部分的大片领土。1282年当戴维最终起兵对抗英格兰并得到来自Llewelyn的支持时,爱德华决心将威尔士彻底降服。11月Llewelyn在与英军作战中被杀。1283年6月,戴维被捕获。作为英格兰王室的叛逆,他被处以绞刑,剖腹和大卸八块(Hanged ,Drawn, Quartered)。这是爱德华特意设计用来惩罚针对英格兰王室的叛逆行为,下一个受刑者就是苏格兰的威廉华莱士。爱德华征服威尔士最持久的纪念,是他修建或者重建的一系列遍布威尔士各地的城堡。这些城堡被派驻军队,用来监视威尔士人,许多城堡至今还存在。1284年颁布的威尔士条例(Statute of Rhuddlan)取消了威尔士的公国地位,将威尔士地区划分成几个郡,直接置于英格兰王权和法律的管辖之下,。1287年和1294年威尔士接连发生暴动,但是都被残酷镇压下去。1301年爱德华将“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称号授予他的最年长的儿子,未来的爱德华二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爱德华修建的威尔士城堡之一[/SIZE]

      爱德华在威尔士的经验或许激发了他一统不列颠天下的雄心。他在苏格兰的作为为他赢得了“苏格兰人的铁锤”的墓志铭,虽然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试图将苏格兰纳入英格兰版图的设想失败了。

      1286年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驾崩,王位落于当时仅3岁的玛格丽特身上。1290年,爱德华安排了英苏两国之间的伯格姆和约(Treaty of Birgham),规定玛格丽特前往英格兰与爱德华的长子成婚。通过婚姻两国可以自然合并。当玛格丽特病亡,苏格兰出现王位继承危机时,作为强邻,一家之长(已故女王未来的公公),和著名的法律维护者,他被邀请仲裁苏格兰贵族的王位继承权争执。他利用这个机会,试图将苏格兰置于英格兰的摆布下。然而他忽略了苏格兰作为独立王国的长久历史和封建结构,以及远比威尔士强盛的国力。1297年威廉华莱士率先起兵,在斯特零桥战役中击败了一支英格兰军队,迫使爱德华不得不从与法国的纷争中暂时退出。他于1298年再次亲征苏格兰,在法克尔克战役中击败了华莱士。1305年华莱士被捕获,按照爱德华的旨意被残酷处死。爱德华于同一年颁布条例,规定新苏格兰政府的结构,包括政府官员的安排和苏格兰司法系统的持续有效。公正地说,这个条例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苏格兰人的情绪和利益。然而,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再次挑起苏格兰独立的大旗。这显得爱德华关于苏格兰地位的设想是多末的一厢情愿。1307年7月, 68岁的老国王爱德华不顾重病,最后一次出征苏格兰。在路上,他的病况愈来愈重,没有到达边境之前就再也无法支持下去。临死前,他留言给太子,未来的爱德华二世:在彻底征服苏格兰之前不得放松自己。他就这样带着怨恨去世了。

      有英国历史学家认为,爱德华一世在苏格兰的失败,起因于他在法国和威尔士战事中花费巨孥,已经超出英格兰国力,从而使得英格兰无法负担在苏格兰修建城堡,派驻军队。据记载,在1294-1298年间他总共花费了大约至少75万英镑的军款,来自于国内税收外的其他部分是筹借的款项。到他去世的1307年的时候,还有20万英镑没有偿还。这个巨大的税收负担给英格兰的国内政治带来深远的影响。1297年对税收严重不满的贵族们向国王上书陈诉苦情,反对国王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既不遵守约定的规矩也不通过协商,任意加收税款和征集贵族的从军义务。爱德华和贵族们的争端极端火热,使得爱德华想起他年轻时他父亲与贵族们争吵的场面。据当时一本英格兰编年史记载,爱德华厉声斥责领头的诺福克伯爵(Earl of Norfolk):以上帝的名义,伯爵先生,你如果不跟随我,我就将你处以绞刑。而诺福克伯爵毫不客气地反驳说:以上帝的名义,国王先生,那你可办不到。说完他就在全副武装的随从护卫下离开了。内战的危机被苏格兰在斯特零桥的胜利化解。爱德华一世不得不屈从贵族们的要求,同意签署法令Confirmatio cartarum(大宪章确认令),确认大宪章(Magna Carta,公元1215,英格兰贵族试图限制王权的第一次努力的结果)的效力和其中国王不得任意加税的附加条款。对此耿耿于怀的爱德华终于在1305年利用新教皇曾经是他的加斯崆尼臣属,撤消了1297年的法令,逃避了毁约的责任。贵族们对爱德华一世毁约的不满,只能发泄给继承王位的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一世有个别名“长腿(Long Shank,shank即小腿)”。因为他身高6英尺2英寸(1米9左右),远过于常人。他是一个深沉的人,不轻易发脾气。但是他一旦发作,他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形象。有故事说他曾经把一个女儿的凤冠扔到壁炉里。电影《勇敢的心》里他把王太子的男朋友推下塔楼那一幕实在令人血冷。历史上他倒没有谋杀太子的男朋友。但是据说当他和太子就此事争吵的时候,暴怒之中的爱德华把太子的头发掠下好几撮。

      当他去世时,海内外不知有多少人松了一口气:总算摆脱了这个难于相处的人和征索不绝的君王。但是我相信同样会有人真诚地为老国王的辞世而伤心。真正的历史学家都认同他的成就。

      通宝推:玉垒关2,晨池,液化,
      • 家园 驱逐犹太人算不算是一种先见之明?避免了大陆那样的排犹浪潮

        不少犹太人之后以个人或者财团身份反而为不列颠助力不少,同时因为不作为一个人口庞大的民族而存在,对不列颠社会本身又不会构成太大威胁,这个跟人口数百万的中欧犹太人的遭遇可说是迥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