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在新来的小朋友,都买新车

          还说,师兄,你,你,你,为啥买旧车捏?

          我晕!

        • 家园 比较你们这一代,和后来的一代一代,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变化确实大。

        • 家园 还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呢

          我出国第一年,第一次电话是老婆打过来的,告诉护照拿到了(那时有一方出国一年配偶才能申请出国的规定),第二个是签证拿到了,这以后又是好几年没有和上海打过电话,老爸老妈那里电话是后来才装的,早先根本没有电话。

          • 家园 今天晚饭时说起这个话题

            我爸说他80年左右出国两年,一个电话也没打过;90年时候出国半年,打回过两个电话。还说到叔叔那时候别说买机票,连考托的钱都是问他借的,说是能出去的话一定还,出不去的话只能算了。

            现在这些都是当笑话在说了。

      • 家园 我们是反过来,回国时间一长就想美国

        记得第一次回国,请了三个星期假,两个星期一过,该访该点卯的都去过了,一闲下来,就开始感到浑身的不自在,到处都是人,总感觉神经放松不下来,完全没有度假的感觉,再加上好多年没回国,在哪都觉得挤得慌,还自以为是的过马路行人先行,差点没被撞上。

        回美国一下飞机过安检,海关来句welcome home,当时是真真切切的感到回家了,马上熟悉的悠闲感觉就涌上心头。从此总结了一句,想度假,别回国;回国就是为了探亲访友。

        • 家园 这就是有归化的心态了,完成了心态的转变
          • 家园 我的意思是说时间可以改变许多

            归不归化,爱不爱国,这些都看得很淡了。人生比那个更重要的东西太多了。

            人对一种文化,地域,生活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有时是有意,但更多时候是无意中的一个副产品。我们那代留学生回国少是有历史原因的,机票,身份,时间等等,都与现在的小留学生动辄往国内跑的条件没法比的。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回国的机票就是用长途电话积累的里程数买的。一次向别人玄耀这个机票得来的合算时,才意识到几年中打国际长途竟花掉数万美元才累计出这么多里程数足够中美来回程机票。那时的电话费也贵,打电话也多。

        • 家园 第一代?

          能有这样的感觉不容易啊,我好多同事,还是很想自己出生的地方。想尽办法回来。

          • 家园 主要是我一口气隔了七年才第一次回国

            头两年也是很想,过了几年后就断了,第一次回国本来以为自己得多激动,多期盼,结果到时完全没有感觉,反而看哪哪不舒服(所谓第二次文化冲击),不过那是2000前的中国,这几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在出国留学的,来个一两年就往回跑,然后每年都跑,所以想家的感觉始终没放下。其实习惯就是一个过程,越年轻习惯的越快。年岁大了反而念旧,不容易习惯新事新地方了。

            • 家园 能理解

              我没有出过国。自己是从小县城出来,现在在帝都定居,十七岁离家求学,现在已经在外二十余年了,差不多每年回老家一趟吧。

              老家这几年变化很大,给我的感觉越来越陌生,小时住的房子、生活的大院、亲戚家的房子、曾经的校园和街道,等等都变了,甚至不复存在。老家,只能在我的回忆里重温、在梦境里再见。真实的家乡对我就像去异地做客,回到帝都才能找到回家的感觉。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这是父辈从小耳提面命的教导,我是深记于心的。但是道德逻辑的认同是一回事,真实的情感体验又是一回事。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 家园 同感。
        • 家园 我和你感觉不一样,

          我每年都回去一个月。回去感觉什么都舒服,哪怕是人多,挤公共汽车也觉得亲切。就是回老家农村,看见地上的蚂蚱也亲切得不行。落后什么得也能感受得到,可是那有什么呢,这是自己的家呀。

      • 家园 道理很简单:当年我们太穷了

        我出国的时候,飞机票是这边老板给买的,要不我们家要倾家荡产到处筹借了。身边带的300美元是问先前已经出国的同学借的,因为我自己没有。父母也想帮忙,但父母也没有这个能力。就这个样子,国外依然是油田,不仅要自给自足,条件容许的时候,还要输油的。出来没有条件经常回去,久而久之,就没有习惯经常回去了。想亲人吗?谁都是一样的。不要说从国外,想想我们上一辈支边的,他们回家乡又有多频繁呢?哪怕和现在的民工相比呢?还不是一样的原因?

        • 家园 不好意思,

          让你们勾起回忆了。我也是奖学金出来的,还以为你们那时候和我的情况差不多。现在想想,一个是那个时候个体比较穷,另一个是交通通讯环境也不如现在发达。总之,我提了一个特愚蠢的问题。

          • 家园 其实当年到德国的留学生也类似

            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初,留学生都是乘火车经莫斯科到东柏林,然后再转到西德。好多自费留学生前两年先在中餐馆打长工,等还清担保金再开始读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