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几千八路军跳崖?《追我魂魄》的失误 -- 苍野

共:💬153 🌺1779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Unbroken...

              The story somehow reminded me of Nobundo.

              ...

              He and the other Vindicators, holy warriors of the Light, would fight to the very last. He glanced to either side at his brethren station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wall walk. Like him, they stood impassive and resolute, having reached their own peace with the destiny that now awaited them.

              Outside, the war machines had arrived: catapults, rams, ballistae--siege engines of every description passing briefly through the torchlight. Their heavy apparatuses creaked and groaned ominously as they were positioned within striking distance of the walls.

              ...

              The orcs were crazed, drunk on their bloodlust. As the outer ring filled with their number, Nobundo could see their eyes: they glowed, burned with a crimson fury that was at once mesmerizing and terrifying. Nobundo and the other Vindicators switched tactics, from healing to purging. Once again the city was bathed in brilliant radiance as scores of orcs were struck by the Light, the crimson glow dimming from their eyes momentarily as they slumped forward to be dispatched by the remaining draenei warriors.

              ...

              "Your journey begins with these simple words...."

              Nobundo smiled. The clouds above swirled. Lightning arced. Rain poured.

              "Everything that is, is alive."

            • 家园 老将军?难道就是多年后的李上将?

              伟哉斯人,敬礼。

    • 家园 切,还真当八路是那些一死殉国的腐儒啊

      你说有八千战死我相信,说有八千跳崖的,难不成这八路的总部跟皇上的后宫一般?

      狼牙山也好,黄崖洞也好,鬼子都是占绝对优势的。要让八千个八路跳崖,鬼子得多少啊,不说打仗,那个山沟沟里,站得下吗?

    • 家园 云杉何辜代人受过

      关于八路军八千人跳崖,众河友包括俺先前也有如此疑惑

      flyingcatgm:另,求证八千人跳崖的资料出处?

      花错:商榷一下八千人跳崖的出处

      通过俺原文的链接,以及地主转载的该书后记landlord:【文摘】《追我魂魄》背后的故事

      于这次战役,正面描述的很少,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仅在后来编撰的《彭德怀》传中有所提及,大约不足百字,文章中说突围人数是两千人。

        但是根据我接触的亲历者回忆,人数应该在八千人左右。这不仅包括八路军总部的直属机关,也包括学校、兵工厂、银行、剧团、医院、报社等随队转移的人员,我想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接近实际的。至于说有多少人牺牲,那大概是一个永远的谜了,不是不想统计,而是根本无法统计。

      均可以看出无论《追我魂魄》原作还是后记,八千人跳崖实在不是云杉的原话和原意,其症结恰在于苍野兄所说的

      《追我魂魄》之后,一票传媒跟着说八千八路跳崖

      虽说“观听殊好,爱憎难同”,但八路军总部突围一事被某些传话者念歪了经唱错了曲,只怕是故意想把阳春白雪弹奏成靡靡之音

      更让人气愤的是:某些传话者一边口吐莲花叫声大姐,一边歪经念的乐此不疲

      云杉何辜,代人受过

      通宝推:ifuleu,老老狐狸,秋末冬初,
    • 家园 QQ群里问了下人,好像原作者不是作军史,所以文学性强了点

      强烈支持苍野兄考证,每次都看得过瘾,虽然有时血淋淋一点

      下面这个对话我觉得还算合理,建议参考一下,我觉得下面这个话“当年跳崖的场面的确很壮烈,老乡们至今一说起就唏嘘,但老百姓说事儿,都喜欢夸张”有一定道理,这可能是作者文章比较演义的原因吧,当演义看,似乎不是非常过分,呵呵。

      ◎◎ 3:43:14 AM

      她写的这个也就是一小说,并不是在作军史,说忽悠不太好,希望注意考证是对滴!

      ◎◎ 3:43:28 AM

      温和一点好!

      ◎◎ 3:44:14 AM

      当年跳崖的场面的确很壮烈,老乡们至今一说起就唏嘘,但老百姓说事儿,都喜欢夸张

      ◎◎ 3:46:01 AM

      数字都往大里说

      ◎◎ 3:46:09 AM

      不好作史著史依据

    • 家园 特予奖励!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这个描述有争议,但苍野兄的标题能不能不带“忽悠”二字?

      凡事需要求实。尽管是文学,如果太离谱,特别是细节和数据上的错误,反而会削弱要表达的效果。

      就算世界军事史,也不可能找到几千战士跳崖的记录。

      不过,瑕不掩瑜,《追我魂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展现了我军敢于牺牲和无畏强敌的气魄,为此,能不能不用“忽悠”二字?

      • 家园 自己回自己一帖,以示更正。对云杉大姐道歉。

        苍野兄一帖激起千层浪。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认真好,于是又挖掘了一次,发现地主说得对。原文没有“八千人跳崖”的含义,也绝对不是“差不多有这个意思”。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帖子,以为文中真有这样的叙述,尽管自己也是看过几次《追我魂魄》的,但还是犯错。在此对云杉大姐表示歉意。

        在我心里,《追我魂魄》是一篇直达灵魂深处的作品,不容亵渎。所以我一觉得小说“有错”,就如此激动。我只有以后认真看原文,像地主说的那样,认真阅读。

        通宝推:铸剑,
      • 家园 【商榷】需要点出来的正是忽悠两字

        追我魂魄写得很不错,是相当出色的传记/报告文学,立意也很正。但是所谓“文学”,其实就是忽悠的比较高雅的说法。举个例子来说,迅哥巨笔轻轻一点,在夏喻的坟头放上一圈花环,这个就是忽悠。

        读文章需看当时当地的大小文化社会氛围,<<追>>文出现时,是果粉正面战场真相党如日中天的时候,拿淞沪,南京,武汉,甚至中条山不计其数基层官兵的鲜血,来染党国军政大员的名声。虽然说从现在视角看,<<追>>文有些个与国粉们较劲比牺牲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可算是对于国粉企图重构抗战历史的一个有力回应。

        现在网络逐渐为人们所习用,民智渐渐开朗,我们有越来越多苍野这样扎实考据的同学,大家解读历史可以更深刻更具体更细节化--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得以与时俱进。

        。。。

        刚看到苍野兄改忽悠为失误,嘿嘿,既赞成又不赞成。因为<<追>>文的立意是缅怀先烈,因为跟着采访实录老乡的说法走,而形成偏离史实的客观效果,说是失误也算是妥当的。

        不过呢,好比老美爱讲的:It is what it is, 其实云大姐主观上把文字写得更震撼更有悲剧感的意思,从文字里很容易看出来。

      • 家园 这个观点我挺赞成的,呵呵
    • 家园 是云杉的大忽悠,还是某些传播者的大忽悠?我为云杉辩护

      题目:是云杉的大忽悠,还是某些传播者的大忽悠?我为云杉辩护

      苍野兄的帖子,我一向支持。这次也不例外,我是第一个给你这个帖子送花的,请相信我对你的敬重。但这一次送花之后,我必须要为《追》文的原作者云杉辩护。

      出于审慎的动机,在写这个帖子之前,我又翻了一次《追我魂魄》这篇震撼灵魂的作品。我确证作者云杉提到“八千人”的约有这两处,第一处是引出八路军总部遭遇“铁壁合围”这一故事时的起引句——

      “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决不是一个小数”

      从此句可见,云杉并不认为有八千人牺牲,只是认为不是一个小数字。

      而另一处则是结尾,结尾处,作者云杉引用了别人(铜寿)的一首诗,如下——

         追我魂魄

        

        八千儿女浴血疆场,天地为之久低昂,

        青山寂寂碧血无痕,追我魂魄呵还我刚阳,

        中华女儿呵令人难忘,她好象百合花凋落在太行,

        热血男儿从容赴难,留下这美丽的故事永远传唱。

      对于这一处:首先,这是一首充满革命豪迈的、浪漫色彩的诗歌,它是诗歌;其次,它不是云杉的作品;再次,它也没有说过有“八千”或者“几千”儿女赴难,“八千儿女浴血疆场”只是回应前面所提到的铁壁合围中的八千战士、干部、抵抗者。

      而关于跳崖一段,云杉写道——

         人们向峭壁走去,那儿站着一个年轻人,他拉着一匹正在惊跳的骡子,他的大而黑的眸子在落日里闪闪发亮。

         "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

         他的喊声变成无数人的吼声,如浪潮般的卷过。

         培蕊系紧了她的红色小鼓,走上了峭壁。

         日本人停止了嗥叫,像一群突然静默的野兽,嗜血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

      所以,我的结论是:在云杉的作品中,从来就没有提出过,此战有八千或者“几千八路军跳崖”,因此假若真的有一个大忽悠,这也绝对不是“《追我魂魄》的大忽悠”

      我们很多人都玩过一种传声游戏,即一人通过耳语,发布原始信息,然后一人耳语传一人,经过若干人耳语,最后这个消息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云杉的这一篇《追我魂魄》到某些人嘴里,就成了这一个:

      云杉大姐在她的《还我魂魄》中描述了八路军总部被袭击时八千名被围人员壮烈跳崖的场面。出处

      这才是忽悠。这种言之确确的、希望通过忽悠来说服别人的文章,才称得上你的批评。而不是云杉本来无错的原作。

      那么,这种面目全非,是原始信息或其发布者的错吗?我不认为这样。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实验,这个耳语游戏想表达的精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耳语、口头传播并不可靠。应该要被质疑的,是这个“传播过程”。

      但就“对《追我魂魄》的传播”这一案例来说,它有其他几个要点,更值得被质疑。

      ■首先,它不是一次“耳语”和“口头”传播,相反,《追我魂魄》是一篇文字作品,白纸黑字,有据可查;且它的传播者对此非常熟悉。

      ■其次,“几千八路军跳崖”的传播者一向坚称自己的研究是基于历史的、严肃的、扎实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出处的。而这一次“八千人”的忽悠,则清楚地是其要以“八千人”这个数字作为证据来说服别人。

      ■不少其他《追我魂魄》的传播者,并没有“忽悠”。比如说第一个把《追》文传播到互联网的双石就没有“忽悠”;我自己个人,作为一名普通河友,向别人转述的时候也没有“忽悠”。所以,忽悠的产生,不是云杉原文的必然缺陷,也不是传播过程本身内在的技术问题,而是谁传播、为何传播、怎样传播的问题。

      所以,在最终出现“几千八路军跳崖”这个谬误的过程中,到底是谁导致了《追我魂魄》的传播最终成为了一个大忽悠?这是一个疏忽?是一种习惯?还是有意使然?这才应该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责备的。

      所以,兄台的题目和内容,不应该是“《追我魂魄》的大忽悠”,而应该是“谁把《追我魂魄》歪曲成了大忽悠?”

      回到文初,苍野兄一向是一位正直、认真、但又充满勇气的河友,这是我一直敬重你、支持你的根本原因。但在此案例中,苍野兄的矛头指向,我认为并不妥:这种说法对云杉不公平,对读者不公平,对苍野兄你一向的正直审慎作风也不公平。

      如果苍野兄另有所指,因西西河之环境有所曲笔,我或能理解,但这种曲笔方法伤害了读者、云杉本人以及你自己的声誉。如此这般为“”者讳,我不赞同。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拿出勇气让我看”,那我们起码可以沉默,我们起码可以“不信谣、不传谣”,否则我们岂不是与“歪曲传话”的忽悠者成了一丘之貉?

      我真诚地希望苍野兄坚持自我。这是你的财富,也是我们的财富。

      文注:《追我魂魄》文可见OldBadBug:【文摘】追我魂魄 -- 一名新闻记者对一场战争的追索 (作者:云杉)

      关键词(Tags): #求实#实事求是#苍野#云杉#萨苏通宝推:朴石,响马,禾影,雪里蕻,九霄环珮,立金洪海亮,鳕鱼邪恶,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逐水而行,ifuleu,landlord,非吾有,侧翼,铸剑,双石,
      • 家园 我说云杉“忽悠”是冲这段去的

        关于这次战役,正面描述的很少,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仅在后来编撰的《彭德怀》传中有所提及,大约不足百字

        我现在摊开了十本抗日战争的相关书籍,只要说到八路和敌后根据地,说道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的生平,都会正面描述太行夏季反扫荡战役中,总部突围的南艾铺战斗,《彭德怀》传中对总部突围的这场战斗,所用的篇幅是两千字而不是“不足百字”!

        各资料中关于太行夏季反扫荡战役,对总部南艾铺、十字岭战斗的描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约400字

        《将星之陨 名将左权》约7000字

        《敌后神兵 八路军 新四军反扫荡纪实》约2000字

        《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史》约1000字

        《罗瑞卿传》约1000字

        《中国抗日战争史》约240字

        《八路军史》约400字

        天晓得云杉的资料是怎么查的~

        小的作战单位,可以在每个个体都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值得我们歌颂,如黄崖洞三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但鳖共高干对于大队人马的态度,用罗瑞卿的一句话来说:

        “同志们啊,我们同生共死,不等于同归于尽,分散突围时我们唯一的出路,我们一定要突围出去,再好好地跟鬼子干!”(追我魂魄中暗示没有突围出去的鲁艺人员,相当部分在鲁艺校长陈铁耕带队下,跟着罗瑞卿冲出去了) 这才是负责任的大BOSS说的话~

        云杉在有意无意间,炮制了一个鳖共在后来史书淡化这场战斗的幻象,在这点上说她忽悠,不为过吧?

        搞错敌军参战人数

        对敌军番号了解不全

        对我军参战作战部队了解不全

        对我军战果了解严重失实

        彭德怀传中的描述

          24日夜,北方局总部机关、野战政治部、后勤部、党校、报社2000余人,根据总部命令,分路继续向麻田以东隐蔽转移,准备敌人接近其预定的合围圈时,从敌人的合围缝隙分散突围,这是八路军在敌后总能脱出敌人合击的成功经验。其诀窍在于掌握“利害转换线”,即掌握敌人在运动中进至最有利于我突围的位置。敌人分进合击,我突围行动过早,转不到敌后;突围迟了,敌空隙小,突不出去。突围成功的保证,则在于八路军的情报的准确及时,指挥员的沉着决断,和队伍成员的勇敢坚定、高度自觉。无论何等艰难,何等危险,突围后都分而能合,散而复聚。然而,这一次情报工作不利,敌人的伪装使八路军广泛的群众耳目,一时失灵。

          这天夜里,云幕低垂,星月无光,总部和北方局大批人马,翻山越岭,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摸黑移动,后勤部门包括被服厂等的骡马驮着辅重,一夜只走了20多里。至25日拂晓,总部、北方局和野战政治部与后勤部门的队伍,不期同时进入南艾铺、窑门口、偏城地区。而敌独立混成第三、第四旅团主力,独立混成第一、第八旅团之一部和第三十六师团主力共万余人,已根据挺进队的报告,从四面八方迅速奔进,对该地区构成合围。窑门口、偏城、南艾铺地区,位于山西辽县与河北涉县界上,紧靠太行制高点峻极关西南,大山连绵,方圆不过10余里。一条大岭东西横架于呈南北走向的众山之上,状如十字,故名十字岭。岭东南一道大沟约10余里,可到南艾铺村,岭西北一道大沟直下数里,通往北艾铺村。

          日军袭击八路军机关,多在白天,以发挥其武器优势。总部决定上午隐蔽,于25日午后敌合拢前穿插突围。然而2000余人马,挤在十字岭下,若被敌发现,施以轰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左权把各路负责人找来,指出这个严重情势。由于人马较多,决定后勤部队单独一路,往东北羊角、黄泽关先走突围,其余听候命令。近午时分,果然有敌机前来低空侦察,接着敌机数架轮番扫射、轰炸。掩护部队也与地面敌人接火,枪声一阵紧似一阵。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在南艾铺村外树丛中紧急碰头,20分钟后,彭德怀下令开始突围:总部和北方局由左权率领向西北方向突出,从和顺、辽县间通过公路转入外线,野战政治部由罗瑞卿率领向东突围转武安方面。作战参谋分随两路,各携电台联络,由警卫连掩护,各自为战。必要时机关人员化整为零,冲出去以后再集合。口授命令毕,左权提出由他留后指挥,彭德怀则要左权带电台突围,左权十分着急,催促说:“你是副总司令,你先冲出去,总部就跳到圈外,就主动了!”

          彭德怀沉默刹那,翻身上马。

          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身患肺病,体质很弱,彭德怀不放心。勒马回头向左权说了声:“我再去北方局看看。”就骤马下坡,向东驰去。左权指挥部队掩护总部机关北进,敌机发现运动部队,开始猛烈轰炸。

          配合飞机的投弹扫射,东面之敌以山炮、机关枪对准十字岭开火,集结在十字岭南及西面的队伍中,有些非战斗人员和后勤单位人员,初次遇到这样激烈的战斗场面,四下躲避飞机。飞机轰鸣,枪弹横飞。岭东是北方局的队伍,大家在突围中看到,在横岭西面的山坡上,一个人一手握枪,一手勒疆骤马,后面紧随十余骑,向着敌人火力交织的岭头冲去。那宽阔的肩背,娴熟的骑术,正是副总司令彭德怀。敌人注意到了为首那匹枣红马,马上把火力对准了它。警卫员工传和在彭德怀身后拼命地奔赴、呼叫:“11号,下马!11号,下马!”“敌人射击!敌人射击!”彭德怀伏在马背上,头也不回。许多人屏着气,忘记了自己,只顾看对面山上枪林弹雨中那匹大红马,和那个矫健的身影。大家看到他从南艾铺方向冲上十字岭,又沿山路直下北艾铺,把敌人的火力封锁网抛在身后。

          “好了,好了!彭老总冲出去了!”“总部有救了!我们能冲出去了!”有人竟欢叫起来,忘记了自己的危险。

          从东面袭来的6000 敌人接近了十字岭。在正岭西南,突围的人流朝着彭德怀冲出的方向,从沟底向岭上涌去。这时大家看到左权披着一件缴获的日本黄色军大衣,站在半坡上左右指挥着。左权一面扬手向上,一面向人群高喊:“冲啊,冲出山口就是胜利!”“莫怕飞机,快冲!部队在前面接应大家!”

          人群镇定下来,跟着左权高喊:“冲啊!冲啊!……斜阳映红了十字岭长长的横梁,大部分人员终于突过山口,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最后一部分总部的人员,也冲到敌人最后一道火力封锁线前,突围胜利了。

          这时,左权发现挑着总部文件箱的人没有跟上,命令警卫员前去寻找。一架日机突然转过头来搜索扫射。左权发现总部几名女译电员在向树下跑,那里正是敌人扫射的目标。左权直起身来,大声喊:“小鬼,不要怕飞机,冲出去!”

          就在大家闻声的瞬间,从南艾铺方向射来的一发炮弹在她们身旁炸开。一块弹片击中左权头部,左权血染青山,壮烈殉国。他倒在如巨梁般横架于众山之上的十字岭头,离山脊仅数十步的地方。只消几分钟,翻过这条巨梁,就是安全地带。年青的译电员伏在他的身旁,恸哭悲唤:“参谋长!参谋长!”最后的突围者冒着炮火,流着眼泪,将左权的遗体掩藏在横岭南坡的树丛中,悲泣着翻过山梁,掩护部队同时撤离。晚霞消尽,夜幕降临。当南艾铺方面的敌人冲到十字岭时,发现岭上已空无一人。

        通宝推:鳕鱼邪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支持苍野兄实事求是,但我们自身也得首先实事求是

          题目:我支持苍野兄实事求是,但我们自身也得首先实事求是

          (1)

          苍野兄对《追》文的作者云杉在对八路军总部突围这一次战役的史学描述上发出了质疑,就这一点,我是赞成的。即就铁壁合围中,八路军总部突围一役的记录与研究,远不止《彭德怀》传中的内容;且《彭德怀》传中相应描述不止百字——对于这些质疑,我支持你。

          同时,对于你提出云杉可能在对以下这些问题的描述有错误,包括“敌军参战人数,敌军番号,我军参战作战部队,我军战果”等方面,我也很期待能看到您进一步的考证,正如我一向以来在西西河期待苍野兄的各种考证一样。

          就这一点而言,我想(尽管我个人并不认识云杉本人)作者本人也会乐于见到,并希望能见到你的考证。

          云杉本是《瞭望》的一个记者,她并不是专职的军史学者,也不是在互联网上以“军史”或者写“史”立名的写手、出版作者。事实上,无论在《追》本文的定性,还是在后来的手记中,云杉本人都已经表明了这是一篇文学作品,就《彭德怀》传中对此战役的描述,都不是在正式的《追》文中,而是收到读者反馈之后的一个手记(原名《“追我魂魄”背后的故事》)中,而这个手记的阅读面有多宽是值得探讨的。

          在手记中,云杉本人明确说了,“《追我魂魄》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原型”——这就再次自明了她是以一份文艺创作、而不是以历史研究来看待自己作品。比如李营长,用云杉本人的话来说“我没有给他留下姓名,是因为他是一代中国军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出身于最贫苦的社会底层,是中国革命把他们百炼成钢”,这是云杉本人明言了自己采用了一种文学表达手法。那么,如果说忽悠,我在西西河没有见过这种明言说自己是文学创作的忽悠,只见过把自己的瞎侃当历史作品的忽悠。

          而事实上,云杉本人的作品来自于她的一手采访,即对原型们的采访。而这些在作品中血战、宁死不屈的原型们,不少还活着(见双石对其中培蕊与李营长的介绍出处1出处2)。如果一个人想要历史研究,却在作品中暗示明明活着的采访对象牺牲了,我不得不说它是一种在智商和情商上都最低级的忽悠。而如果我们一定要这样去猜测云杉的动机,那也只能说我们自己的智商有问题。

          所以,云杉本人的确是把《追》当做一篇文学作品来创作的,这一点她已经多次说明,并无隐瞒;只不过她的文学创作所放置的故事背景“涉及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作为这篇文学作品的作者,她在《追》中有一些历史考证问题,而您(苍野)在这些问题上有更扎实的知识,是完全可能的。我想,对于这些问题和你的这些质疑,大家都能普遍地接受。

          而至于这个文学作品,是如何被某些人当做正史,甚至通过歪曲其中的内容来为自己背书——这些问题,不应该由这一篇多次标明自己是文学作品的原作负责,而应该追究相应的、歪曲的传播者的责任。

          (2)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无法接受您在主贴中对她的指控。这一点,涉及到我们自身的实事求是。你的主贴及其中的指控,是错误的、不成立的。

          你的主贴中的指控,是“几千八路军跳崖?《追我魂魄》的失误”(题目):题目鲜明,你指控的就是对几千八路军跳崖这一描述。而经我和其他一些河友(比如花错)的查证,这一错误并不来自于云杉原作。因此,您对云杉的这一指控是不能接受的。请告诉我为何您要质疑并没有就您的标题上忽悠读者的文艺作品作者云杉,而不质疑“证据确凿”的忽悠人“史学者”?

          尽管你在给我的回帖中更改了指控内容,但请查看您原来的原帖(引用如下),所有蓝字部分,都是针对“八千人”的指控,而红字部分才是你回帖中所提及的查证内容。那么,蓝字部分以及题目,占了您主贴指控的百分之几?而红字查证部分的质疑,又占了您主贴指控的百分之几?在这种一边倒的对比下,我们可以说这个帖子是“实事求是”的吗?如果引用您对云杉在《彭德怀》传中对描述文字的估数错误的批评,别人是否就可以据此说您主贴的指控是“大忽悠”?

          那么,我想,我们可以有如下两个讨论:

          ■如果您一定要坚持对“八千人”的指控,那么请不要把矛头指向一个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忽悠的一个文艺作品作者;相反,请指控那些搞了大忽悠,却同时又口口声声说自己做的是史实,每一个地方都有出处的“网络历史学家”、出版作者。

          ■如果您质疑的是云杉作品中对历史研究、军史内容的查证部分,请您把自己的指控与自己的质疑内容建立起准确的关联,比如您在给我的回帖中所做的这样,谈文献问题,谈军事问题。这样才是“实事求是”,这样才不是忽悠。

          您的原文如下:

          虽然《追我魂魄》没有直说八千八路军跳崖,也差不多是有几千八路跳崖的意思

          《追我魂魄》之后,一票传媒跟着说八千八路跳崖

          《追我魂魄》认为包围圈里至少有八千八路,只有两千左右跟着彭德怀突围,其他几千人就是是跳崖跳到“山谷里铺满人和骡马的尸体,到处散落着机器的零件”,其实是彭德怀、罗瑞卿、杨立三分头带队转移,那些差额大部分是跟着罗、杨突出去了(秋注:167字)

          《追我魂魄》暗指鳖共对总部突围战役轻描淡写,其实鳖共是连篇累牍的描述。(秋注:35字)

          一部649页80万字的八路军史,都不吝一页半五百字的篇幅给了狼牙山五壮士,黄崖洞战役跳崖的温德胜三勇士也有提及,八路军总部突围的南艾铺、十字岭战斗则是四百字,哪来的几千八路军跳崖,(秋注:混合内容87字)

          (3)

          最后,我再次希望您,或者说我们共勉:我们首先自己得成为正直的人,才能批评别人的错误;或退一万步,我们首先得保证自己的指控是正直的、没有私心的,方能保证我们拥有批评别人的道德立场,而不是纯粹的党争、意气之争。“正直”、“认真”是我对您一向的印象,它是您的财富,也是西西河的财富,是大家的财富。我们都曾经在西西河为了捍卫这一财富而付出过很多努力,而现在请您不要毁了这一份财富。

          通宝推:响马,毕尔优科夫,雪里蕻,山有木兮,双石,landlor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