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现在我想想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是对的。 -- 懒虫123

共:💬301 🌺1998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标准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能吃碗公家饭就是人上人了。现在呢,不在北上广买车买房,年薪30万,每年出国度假;恐怕N多人都觉得自己是穷人。

                所以关键还是标准。

      • 家园 我读过省重点中学 说两句

        1、我不知道真正贫寒得贫寒到什么程度(家庭收入?人均收入?)才算。所以不知道我见到的贫寒同学算不算~

        2、我读的那个中学当时是有实验班的,范围是面向全省自主招生(好像和我们学校并列的所谓四大名校都有这个实验班。)理论上,四大名校当时可以招收6*40~50=240~300名学霸单独编成实验班。

        这些人有一半不会参加高考,也就是说一般来说奥赛得奖了,直接保送了。剩下的一般都是报考北大清华浙大什么的。我记得我那届(2003年)题目比较难,比上一年整体分数线都有下降,去清华至少得640左右(往年660~670是底线)

        3、我们普通班的按贫寒程度分,最差的也就算我们这些下岗职工子弟了。(普通班只招收城里的)我见过的贫寒的也就是农村的家里种地的实验班的同学,感觉除了穿着比我还差点,没什么区别。不过,接触少,不太了解,只知道最后高考620~630左右。清华北大是去不了了~

      • 家园 是的

        其实“贫寒家庭出高材生”本身就是一种宣传,真正出身贫寒的高材生是很少的。

        过于贫穷的家庭往往伴随的是思想观念的愚昧落后,狭隘的小农意识草根意识,要么漠视知识漠视文化,要么极端功利把读书简单地看成是出人头地的工具,蛮干硬来。这样的家庭里要出高材生比收入水平正常的家庭难多了。

        所以“素质教育让贫寒家庭的子女不能翻身”本身就是鬼扯。

        • 是的
          家园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跟留守儿童相关很大。

          80年代,寒门聪明的子弟还是有不少高材生的,至少比现在的比例高得多,那时候的孩子父母为50后,这批人家庭责任感比较重,上有老下有小,一般还是会留在家乡照顾父母和子女,因此在子女的教育上(主要是道德规范人品塑造,这对子女的学业其实最为重要)还是可以的。

          而2000年后,60末、70后这批父母责任感已经轻了,看看大批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就知道,所以这些寒门子弟处于失教状态,并且由于独生子女比例高,包括农村,因此这些父母只有一个孩子顶多两个,随便把孩子塞在哪里,自己出去打工,好不快活。我前两年曾听一个40来岁的女性在公交车上就这样说,她的儿子即将高考,在家乡一个高中住校,她说自己和丈夫两个在某城市打工,每天5点多后就下班,两口子吃完饭散散步,日子过得多么快活。如果在家乡打工的话,又要侍奉公婆,又要照顾孩子上学,又多么烦恼。

          她自认为自己的儿子很听话很乖,每次通电话都很懂事,我当时觉得特别可笑,你的儿子和你一年只见一次两次面,两人完全是陌生人,只要儿子不是神经病,和一个每月寄生活费给自己的陌生人说话不客客气气的,还有什么好争吵的?

          然后她又说她的儿子很有主见,没有参加高考前的大学自主招生,觉得参加不参加无所谓,我听了更觉得这母亲对儿子无知到可怕的地步,她的儿子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级中学的公办重点高中,这种学校一般都是四星级,是有资格参加所有自主招生的大学的考试的,去参加的学生,一般都是成绩不错的,根本不可能考上的,老师也不会叫你去的,去也是浪费路费和报名费。参加自主招生的好处是以后录取时可加分录取,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只要有资格参加的肯定会去,他儿子没有资格参加,她却以为是他儿子有主见。

    • 家园 一看就是大懒虫1 号的马甲

      搞个马甲就搞个有创意的嘛, 一眼就让人看出来, 还不如不搞

    • 家园 看看北京上海等都是自己考试,不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率就升了

      看看北京上海等都是自己出考试题,不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率就升了

      如果他们参加全国统考,现在那里的录取率就要砍掉一大半,象上海周围浙江、江苏、安徽那个高考不比上海厉害?

      这就不平等。 你不能说农村的孩子比城市孩子笨,比城市孩子不灵活,农村的孩子就是会闷头读书, 别的都不如城市孩子吧。 事业出成绩可不都是城市孩子。

      在西方国家,这样类似的事和规避方法保证权贵孩子上好大学比之更甚。

      不要只是指责不足不对。 凡事都是有一正一反两面的。 反方有什么方案?

    • 家园 您这不是追求平等,而是扼杀个性,把人都变成标准件

      人人平等不是人人一样。

      • 家园 学校培养就是以共性为主,个性是学生离开校门后

        自己和父母要注意培养的。在基础层面上来说。

        • 家园 培养共性也不能扼杀个性

          而且,6岁上学,小学中学各6年,大学再来4年,6+6+6+4=22。22岁了,性格就定了。即使不上大学,18岁是性格也大体定了。

          • 家园 学校哪有扼杀个性啊,学校又没有规定学生出了校门

            还这个那个不能做,学校也管不着是不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是阴阳里面有阴阳,如果非得那么仔细的说明白,培养共性的当中就蕴含了培养个性,就算是培养共性,也有不同形式的培养方法,但是本质是不会变的。

            前几天还跟一位教美术的教师谈过我也疑惑过的一个问题:学校的音美体教育是不是错了,学生在学校学习十几年,可能出来还是不能独立画一副画,弹奏一个作品。但是出外学习,可能五年下来就能成一个独立的画手和乐手。

            当时他的回答就是:学校本身就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一个基础培养的地方,如果有人在某一方面很尖子,这些尖子生在学校之外继续进修就对了。

            如果着眼于微观,那么就会有学校扼杀个性的说法,但是如果着眼于宏观基础,学校提供共性的学习才是正确的。

            而且在人类现有的阶段,为每一个人提供微观的教育条件,也没有这个经济和物质基础,所以总的来说,学校还是以提供共性教育为要。

      • 家园 现在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把人培养成标准件。要不然您以为?

        这样综合社会培养成本最低,劳动力价值最好转化。

        • 家园 未必

          如果教育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比如培养标准件,那倒好办了,起码可以进行评估和改进。现在的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战略不明,整个教育只是被时势拖着走罢了。

          • 未必
            家园 很快就明确了1

            所有地方二本院校和三本独立院校,统统向职业教育转型。

            英语在这些学校不学了。

        • 家园 听要五音,食要五味,怎能千篇一律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一味地降低成本只能导致粗制滥造。生产线上的工人技术人员标准化可能利大于弊,搞科研的标准化就再也不会有创新力了,搞政治的标准化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明清科举培养的士大夫已经证明了。

          • 家园 主流方向是培养标准件,又不是禁止个性和创新。

            以中国之大,有百分之一的精英怕是足够了吧。

            就算是精英教育,精英又能占人口几何?

            我家棉现在学的是国文老课本,英语学的也是美国人1900年的教材。现在的教材,3年的内容和那时候一年的内容容量差不多且中美一致,你说为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