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特大喜讯】在西西河赚到第一个5毛,纪念一下 -- 加东

共:💬426 🌺1793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时间真是奇妙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变成了神话。一切肮脏血污的记忆随着老一代人的离去幻化为世外桃源,为后代人膜拜景仰。就像伟大的秦始皇,开疆辟土统一中原的业绩光炳千秋,至今长城遗迹仍为子孙饭碗,谁能记忆焚书坑儒的哀嚎和长城下的累累白骨。

        但历史确实就是历史,尽管会有更有才华的人将它粉饰。确实每个亲历者存在一叶障目,观察样本数少的问题,但要让普通亲历者拿出全国性的准确统计资料来对抗修饰过的官方数据,这就强人所难了。我试着回答一下您的疑问:

        “毛时代的人口激增,是哪里来的?”这其实没什么,人类社会在战乱动荡后一般都会有一个报复性的补偿性人口激增,(战后德国和苏联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小时候一家三、四个小孩很正常,我一个同学小名十三妹,想想他们家生了多少个孩子吧,当然您可能奇怪为什么穷得没饭吃还要生孩子,一个是没有技术手段,另外当时农村机械化程度很低,家庭需要更多劳动力,同时由于解放前的经验和当时不佳的医疗条件,很多农村人希望以多生孩子保证孩子成活率,比如我奶奶共生了七个孩子,结果最终只活了包括我父亲在内三个孩子。

        现在饥饿这个词对于80后90后来说闻所未闻,但这在过去确实是发生过的事实,60后和70后都有爱惜粮食,节约用钱的习惯,不为什么,经历过而已。我们家乡是当年遭灾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具体人数不好说,因为我也没有亲历,只是听说很惨,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当时家里尚有体力的人拼命往川藏公路上爬,希望过路的军车能给点吃的救命,于是就有了有人得了两个馒头,吃了一个用剩下一个馒头救了全家四口人的故事。这是喜剧,悲剧的是那些爬不到公路死在田埂的农民,这可是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

        补充一个细节,59年到60年粮食过关那会我们那里受灾严重(注意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按俺母亲的记忆风调雨顺),好些地方房子、家具包括被子都完好,但已经没有人了,俨然一鬼村。后来"三自一包"的政策救了很多人的命,粮食过关结束后由于死人过多,政府鼓励大家生育,其中一个政策就是每生一个孩子奖励一丈二的布票,当年这是紧缺物资。鼓励生育的政策直到70年代后被计划生育代替。

        通宝推:赵括他弟弟,玄铁重剑,万里风中虎,迁飞的雁,腾格里,煮酒正熟,☆☆☆,acxp,米宝,
        • 家园 另一原因是当时条件下,小孩生少了,将来没有能力为父母养老
        • 家园 花,送宝一枚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很多农村人希望以多生孩子保证孩子成活率

          今天饭桌上还跟人说了这个观点。

        • 家园 当时小孩的死亡率也高

          我亲戚朋友中(尤其是农村)60年代小孩夭折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能多存活下来几个,就必须多生,否则家里人丁不旺就会被大户欺负。

          城里的孩子哪里知道农村宗族的事情,为了块风水地为了个小煤矿可以把人一家都打死。

          你男丁不旺,家产再多也保不住。

          我爸没事就给我讲的故事是:

          一个老财主到一个老穷汉家收租。他和老穷汉坐在桌子边正要讨钱,突然发现桌子四个脚不平,晃来晃去。

          老财主随手掏出一块银锭来垫桌脚,不平,又拿了一块来金锭垫,还是不平。

          老财主很无奈。

          这时,老穷汉掏出个烟斗,咳嗽了一声。

          后面出来了四个后生,一个人一个桌脚把桌子抬起来了,要多平就有多平!

          这才是农村人的想法。

          通宝推:郭嘉,
        • 家园 正是因为全国都出现粮食短缺问题,才使我更相信

          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不多。

          为什么呢?

          因为政府将富庶地区的粮食分去救济重灾地区才会导致这种全国普遍的饥荒状况。

          正是如此,饥饿的痛苦由几亿人民共同承担,所以更不可能出现大面积饥饿致死现象。

          而相反,若是仅有数个地区饥荒严重,其他地区则是平安无事,那饿死的饥民人数反而多得多。

          观中国历史,每遇灾荒,无不是拿底层民众做炮灰,何曾殃及精英士族?只有此次饥荒,粮食按人头分配,管你是何身份是何职务,一律平等。无怪乎那么多精英们对此恨之入骨,大肆造谣诋毁,如今想来,倒也符合逻辑。

        • 家园 我记得我爸爸讲过他去挖野菜

          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 但是他很看不惯我们浪费粮食 我们的碗里只要一剩饭,他就要叨叨 “你们不知道惜福/败家子 都该把你们送到60年 饿你们几年” 他是沈阳的 每月配给的粮食吃不饱 每个月都要下乡去挖东西吃(我不知道是初中还是高中 反正就一两年) 他是45年的 但是上了大学(北京的大学)好像就好了 不过那时候全国的东西首先好像要保证北京的物资

          • 家园 关于配给的粮食。

              按绝对数量来看,比现在人一个月吃进嘴的要多。那时吃不饱主要是副食不足,油水少。到七十年代以后副食开始改善,定量没变但粮票有节余了。

              那时的定量居民、干部是27-29斤,学生多一些,到初中就能给31斤,工人依据工作轻重不同而不同,40-50斤。油票是半斤,三年时期只有二两。

        • 家园 个人很不习惯有人摆出亲历者的架势来口述什么经历。。。

          尤其是用报复性补偿性的人口激增来解释吃不饱饭很困苦的悲惨状态和人口从5亿激增到9亿这样一个大飞跃之间的巨大矛盾。

          一个悲惨的、地狱般的吃不饱穿不暖养不活病没治的毛时代,怎么可能出现人口激增?

          只有生育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吃得饱穿得暖养得活能治病,人口激增才有可能嘛,从5亿增长到9亿,不仅需要有巨大的物质财富的产出,而且分配是普惠的,才能支撑整个人口框架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还得办出一桌酒席。试问,谁能办得出?

          无视毛时代人口激增,以及支撑人口激增的生育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抛开这个泰山一般厚重的事实,才能够进行一叶障目。

          这个用来障目的叶子,就是三年困难时期,不断地用三年困难时期来偷换整个毛时代。

          如果有兴趣,网友可以看看那三年最不济的,最离谱的,是哪些省份,主政者是谁,是谁的人。

          • 家园 不是很不习惯,是很不喜欢吧

            怎么能把真相细节都说出来呢,偏偏这些细节还无法辩驳。

            极左们这会儿倒没有追寻“几十年不涨工资”真相的劲头了,变成了“个人很不习惯有人摆出亲历者的架势来口述什么经历(真相)”。

            对这种现象有个什么词来着,对了,双重标准。极右们一直最喜欢的。

            • 家园 几十年不涨工资,这种说法已经是一翻两瞪眼,真伪立判的事

              青了,这种虚假的事情,怎么可能被喜欢,怎么可能被习惯?

              如果这种事情,可以被认定为真相细节,个人认为,讲出这件真相的人就应该坚持下去,贯彻到底,一直嘴硬下去,不要去修正,大家自然会去判断。

              个人认为shepherd河友的思路非常好,反证:

              几十年不涨工资,就得有人年纪一大把还拿着刚工作时的工资,这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这么着去判断:哪位河友,或哪位河友的父母,从参加工作到年纪一大把了,还拿着刚工作时的工资,请大声地在河里告诉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事。

              如果没有,加东河友的事实逻辑框架体系,就破了,逐步拆解下去,就可以垮塌掉。 这是一翻两瞪眼的事情。

              这样真伪立判的事情,务必当事人要一贯坚持自己的说法,而不是半路自己发现苗头不对去修正,或者由别人来代为补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