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疆记忆】机场和飞行在新疆上空 -- 鹦鹉

共:💬113 🌺4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新疆记忆】机场和飞行在新疆上空

    对于一个远方的异乡来客,有什么比一个地方的机场更能影响他对那里的第一印象呢?

    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我从这里飞进又飞出,我在新疆的经历从这里开始,亦是在这里结束。

    2010年6月底,一架南航班机把我带到了这里。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快要降落的时候,可以看见夏季也覆盖白雪的博格达峰,冲出群山,在阳光下闪闪生辉。坐在机舱里想,快五年过去了,我竟然又有机会来新疆,而且可能一住就是一整年。飞机座位前的手册,拿出来,对着上面的维吾尔文仔细看,温习怎么把连接的字母分开识别出。然后和汉语版本对照,似乎认出了“火”和“水”这样的简单单词。

    看舱外,博格达峰依旧,新疆却在世人的眼里有了那么点微妙的变化,而我这一年会有什么遭遇,会相识什么样的人,一年里远在家乡的父母亲朋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在脑海里盘旋了又盘旋。

    下飞机,取行李,地窝堡机场给我的印象是,比首都机场的到达通道短多了。至于五年前是怎么样办的,差不多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机场里感觉空旷人又不多,中转柜台那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耳边能听见维吾尔语。

    比较意外的是,我们的站长没有来接机。同事说,他去克拉玛依出差了。恩,克拉玛依,听起来很近又熟悉的名字。后来才知道从乌鲁木齐开车去有多远。

    然后和同事,打了个车走了。

    到达乌鲁木齐就是这样,一般不会有什么波折。

    我下一次来这机场,是2010年的8月初,去喀什。

    从乌鲁木齐市区去机场的路永远就是这样。首先是上外环,绕着乌鲁木齐南部城区走一遍——东环市场,黑甲山,二道桥和国际大巴扎,一个有着天蓝色美丽穹顶的清真寺,河滩路上的立交,火车站,军供汽车站,拆得干干净净的雅马里克山棚户区,隧道;过了隧道,基本上就不会堵车了。这个时候看一下时间,可以松口气,飞机肯定不会抛下你远走高飞。

    到机场,司机会问你去哪个航站楼。

    奇怪,我只有最后才用了那个新盖的三号航站楼,天蓝色的贝壳形状,据说是南航专用。

    告诉司机我去的是老航站楼。

    老航站楼入口永远都是显得局促不够宽敞。你能看见前面下车的旅客从汽车里搬出一纸箱一纸箱的新疆特产——哈密瓜、葡萄、鲜枣等等。还好,我去喀什不用这么麻烦,就一个旅行包。从司机那里要过一张张的发票,我就可以轻松下车了。

    老航站楼就好象一个窄口的热水袋,里面似乎永远可以膨胀起来塞进很多人。办登机牌和安检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但是安检口最多就只有三个,安检也没见怎么严格。

    去喀什的登机口偏在一边。我到的时候直接排队,因为登机的时间快到了。

    等到飞机起飞的时候,乌鲁木齐拿出你来的时候的样子,送你去你登机牌上印着的第二个地名。

    喀什,南疆的名城,历史上有……慢着,等写到喀什之行再写吧。

    飞机飞到高空的时候,往下看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时候发现身边的旅客竟然是两个很有趣的人呢。这个也要在喀什之行里面写。

    快到喀什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这样的概念——沙漠中的绿洲,漫漫黄沙中,潺潺流水,绿树掩映,穿花绸裙子的民族姑娘捧着瓜果盘,俊郎的民族小伙叉着腰,腰里是英吉沙小刀。

    当飞机逐渐接近地面的时候,满满黄沙是有了,潺潺流水变成沙漠中的一条条暗色的沟渠,绿树覆盖着黄沙以至于没有新鲜的颜色,姑娘和小伙……我停止了想象。

    下飞机,在喀什机场的停机坪上,炎热和干燥是最直接的感受,可以感觉到干燥的空气在你的脸部皮肤上一阵阵吹过,带走你皮肤上的水分。

    喀什机场很小,我现在几乎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征。只记得来接我们的人,带着我们一溜烟开出了机场停车场。

    七天后我离开了喀什,带着遗憾,带着点无奈,当然也有不少收获和新知识。

    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隧道,雅山拆迁区,火车站,立交桥,蓝顶清真寺,大巴扎,黑甲山,东环市场,我在人民路上的临时居所。

    一个多月后,就是9月底吧,我又去机场了,这次是回北京,坐的是海航的班机。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亏了站长的关系没有误机,先把登机牌办了出来,然后狼狈地带着很多东西过安检和登机,在机舱里四处找地方塞我带的那些东西。

    我在新疆上空印象最深的是去阿克苏的航程。

    那是2010年10月。在机场登机的时候,找那个登机口,走了弯弯曲曲一条路线,最后发现被塞到了底楼最拥挤的一个侯机厅。

    坐的是小飞机,30人左右,空姐穿着运动服,没有高跟鞋,应该是为了节省空间的缘故。

    这飞机飞得真低,我一路清晰地看到了天山,天山中的山谷,一座座山峰挂着积雪,好象就要擦到飞机的肚皮。有那么一阵子,好象飞到了一个天山中的高原平地,里面有如蛛网一样的溪流汇集到一起,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似乎还看到了草原。飞到应该是拜城附近的时候,一条大河在飞机下出现。这条大河冲破天山的边缘山脉,走出扇型,渐渐消失在沙漠里,没有任何一点痕迹留下。这条大河的沿岸似乎有一个城镇,里面的人应该能望见我们的飞机。

    然后就到阿克苏了。

    阿克苏机场更小,停机坪上可以看到一架南航的运7,螺旋桨,据说是用来运货的。走下飞机可以直接走到航站楼里,然后再直接走出去。边上在新建一个航站楼,规模从外面看大多了。

    接我们的人直接把大客车停在航站楼另外一面,好象都没有停车场的样子。然后我们一大车子的人就在阿克苏的路上开始颠簸了。(下面是阿拉尔之行中的内容)

    新疆,我一个外乡人,有来的时候,自然不可避免有走的那一刻。

    2010年11月13日,离开新疆的时刻终于到了。4个多月的时间,我在新疆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思考着以前根本不会思考的问题。

    站长开车来送我走。

    还是那样的走法:东环市场,黑甲山,二道桥和国际大巴扎,一个有着天蓝色美丽穹顶的清真寺,河滩路上的立交,火车站,军供汽车站,拆得干干净净的雅马里克山棚户区,隧道;过隧道,一个加油站,不一会儿,就到了机场。唯一不同的是,乌鲁木齐已经开始供热了,整个城市一路埋没在迷雾里。

    这次是南航的航班,要从3号航站楼登机。

    进登机口的那个过程,站长乐呵呵地站在隔离带外面,向我挥手告别,没忘了朝我喊:

    “我有预感你一定还会回来的!”

    哦!天,我心里想,回答他:

    “我希望那时候是因为好事来!”

    坐上飞机,系好安全带,啊,我终于真的要离开新疆了。

    恩,是啊,我感受到后背上的猛烈推力,飞机起飞了。白色的博格达峰依然冲向天空,这次还冲出了乌鲁木齐上空的烟雾。

    4个月又13天,我在新疆的生活差不多提前8个月结束了。

    新疆的生活,单调而又丰富多彩,乏味而又让人沉思。事件爆发的时候,心理莫名其妙的兴奋;生闷气的时候,寄希望于通过和新疆姑娘吃饭来忘记。最后的情绪波动来临,开始脆弱地向往远方的女孩——这一切现在想起来,是那么遥远又很熟悉。

    飞机离地窝堡机场越来越远,博格达峰消失在身后。那里是我新疆经历开始的地方,现在,那些经历都在回忆中了。

    关键词(Tags): #乌鲁木齐(当生)#地窝堡机场(当生)通宝推:脑袋,旧时月色,故乡在喀什,
    • 家园 【新疆记忆】黑色事件

      2010年8月初,我正在喀什市出差。

      上网在喀什地区政府网站上看到了这么个故事:

      1826年7月间,张格尔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攻陷喀什噶尔旧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率残部与1000余江、浙、湘、蜀、陕、甘籍汉族商民退守徕宁城,首战打败3000余浩罕侵略军,杀敌800。张格尔命人在克孜勒河下游堵坝截流,以期抬高水位淹毁徕宁城。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湖南长沙籍普通清军士兵黄定湘(1801—1826)奋身泅水,从水底凿开坝土,水位骤降,城池得救。1826年9月28日,张格尔掘地道攻陷徕宁城,庆祥自杀殉国,徕宁城大半毁于战火。

      黄定湘英勇牺牲后,各族人民尊其为“方神”(保护四方之神),全疆有10几个县为他起建方神庙,百姓与地方官每逢月初和十五都进庙上香,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看喀什市地图,好象是标记有徕宁城这个地方。然后想,当年在喀什的景象肯定很恐怖吧。

      几天后,突然接到了北京同事的电话:

      “新疆出事了!”

      马上上网一看,原来是阿克苏发生了爆炸袭击事件,若干人死伤等。

      应该说,当初来新疆工作之前,就想过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还好我在喀什不在阿克苏。然后出门碰见同行的当地朋友,大家知道这个事情后,脸上也看不出什么害怕的神色,顶多是有点惊讶吧。

      有个大个子的还开玩笑的说:

      “还是阿克苏(或者)库车的人行。喀什这里的当初弄个炸弹都不响。。。”

      看看喀什街头巡逻的军车,心里暂时也不觉得什么了。

      第二天,在喀什打车,正好碰到一个汉族司机。

      车开过一栋大楼,司机阿姨说前面一栋楼的主人两兄弟因为涉嫌75事件,逃到国外去了,丢下这栋楼不管了。我说怎么奇怪呢,这么新的楼没有人用的样子。

      回到房间,我不禁想起上月5日晚上,从乌鲁木齐人民广场附近的宾馆楼上往下看的情形。

      广场上几乎是没人了。四个角落上停着吉普车,还有武警和特警站岗。广场的四条边上也有人警戒。

      楼下的那家24小时营业的饮食店不知道关门了没有?

      7月的那几天过去后,以前每天停在广场附近一条巷子里的军车都不见了。大家都觉得没什么。

      离开喀什,回到乌鲁木齐之后,碰到办公室的一个来实习的。问她前几天阿克苏的事情感觉害不害怕,她说她感觉其实还好,不过同学里面说起这个事情还是有点怕的。

      后来看报纸,就在阿克苏事情的前后,正好贾庆林在新疆考察。

      这个阿克苏的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就连我自己都觉得好象没有发生过一样。

      不知不觉的,时间到了9月初,天气凉下来,舒服多了。

      有一次和朋友吃饭,听说了一些关于阿克苏的事情。

      据说,那个爆炸发生以后,旅行团立刻就取消了在当地的行程。好象还说,他们用的炸药,造成的声响很大,好多附近受伤的,都是耳膜穿孔。又好象有提到,那些凶犯的同伙后来被打死了几个。

      总之,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9月之后,关于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听说。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 家园 【原创】【新疆记忆】疯狂维语

      在新疆的日子,有时候是非常无所事事的。经常的情况是,上网,或者一张报纸看半天。。。

      有那么一天,拿着《晨报》,开始看起上面的广告——只见一个标题“疯狂维语”,“免费公益大讲座”云云。

      以前只听说过“疯狂英语”,新疆竟然有“疯狂维语”,真是一个特色。有空一定去看下。

      正好那是一个周六,于是就跑过去,地点在一个电影院。

      原来是一个培训学校的商业推广活动,维语是去年5、6月新开的课程。校长见市场前景似乎大可挖掘,就干脆联合本地的最大都市报,搞了这么一个推广。

      往电影院里走,已经是黑压压一片了。找了个正对屏幕/舞台的座位,环视四周,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拿着书包课本的学生,还有长得不象汉族的青年。

      等到主持人上台,隆重推出培训班的主讲老师,精通维语的陈老师!(其实后来知道,培训班只有她一个老师)

      陈老师果然了得,一上台,先是若干分钟的维语朗诵,然后再自己用汉语说一遍。恍惚着,好象真是维族人在说话。主持人问大家,陈老师是汉族还是维族?坐在前台的一些培训班的学生齐声喊:“维族!!”

      陈老师暂时离场,培训班的学生们开始登场:

      一位老先生朗诵维语诗歌(看着字念的),一个男孩唱了首维语小曲,一群姑娘们跳了一段《达坂城的姑娘》,台下的气氛顿时膨胀了不少。

      然后还是陈老师正式登场,要求所有观众参与一起学维语字母和几句日常口语。

      这个时候明白为什么要叫“疯狂维语”,原来陈老师要求大家都要大声跟着她说,从风格上看和“疯狂英语”差不多。

      “Bizneng Shinjiang Yakhshi Jayi!”

      “我们新疆好地方!”

      这是我到现在还能说的一句。

      活动的最后是大抽奖,可惜我没抽中。500多个号码呢。

      快到中午,活动结束,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看见一个男的也在门口发广告。

      顺便拿了一张,原来是搭顺路车的,也是推广一个维语课程。

      于是就和那男(这位自称姓赵)的搭上话,知道了乌鲁木齐社会面维语学习的一些情况。

      到去年9月左右,乌鲁木齐有3个社会力量办学的维语班,学生存量大概在300多人。陈老师那个学校是人最多的,而且口碑似乎也很好,学费也最贵,大概300多块两个月的周末班。

      赵先生以前是南疆军区的翻译,似乎也在俄罗斯呆过,老婆就是俄罗斯找到的,几年前自己出来做生意,现在看见办维语班有利可图,也要开始运做。

      那么现在乌鲁木齐要学维语的人不少了?

      ——那当然。5月新疆出了规定,公务员必须学会维语。很多想考公务员的学生,都觉得会维语是一个优势!

      哦,市场原来是这么来的。

      和赵先生要了一个名片。

      回到家里,我拿出来新疆前自己早买好的维语课本,觉得靠自己学难度是大了点哦!那么要不去陈老师那里去试听一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陈老师的学校好远,从家里坐车过去差不多一个小时。

      到了学校一看,果然教室都坐的满满的。

      和同学们交流了下,有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女孩,说她学维语是因为单位是个早教机构,如果以后招维族学生,会维语就很有用了。

      有个小伙子说公司要去乌国东部拓展业务,正好乌国那里的语言和维语几乎一样,所以也来学。

      下课后和陈老师一交流,原来她是80年代学的维汉翻译专业,后来专门在政府机关做翻译,好象还学过哈语(听她说维语学的好不代表能很快掌握哈语),再后来离开了政府部门,现在就专门来学校上课了。

      陈老师有个维族助手,他们两人交流基本用维语。我突然感觉陈老师也许有那么一点维化了。

      听说,她的维族助手(吾小姐)原来在一个双语幼儿园上班。吾小姐和陈老师是老相识了,后来觉得来学校教课有前途,就来加入。

      陈老师说了,现在维语课供不应求,很多学完了《基础维语》上册的学生,想学下册,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师资。

      学校也想找能教维语的汉族老师,可是很难找。

      那么维族老师好不好?陈老师说了,教汉族学生的话,维族老师效果没有想象的好。吾小姐算是棵好苗子,以后她可以独立授课了。

      我以后又去过那个学校听课。

      有一天,来了个汉族小姑娘,跟着陈老师一起,原来是新的助手。

      一打听,原来小姑娘是陈老师几个月前的学生,现在大学毕业了,想跟着陈老师以教维语为职业。

      有个朋友知道我在学维语,告诉我他的高中同学在新大学维语,本硕连读的那种。

      后来有机会见面,他说,打算本科毕业直接找工作了,反正是男生,学维语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的。有学长好象去某地公安厅工作,不过也不是说工作中一直需要使用维语。

      王同学当初学维语,原来是听说新大3、4年前启动了维语人才培训计划,学费便宜很多,而且本科3、4年级还得和维族老乡同吃同住,锻炼口语。家里人觉得很不错,就推荐他去考。

      他们大学里的维语专业,汉族老师也很少。

      后来有熟悉情况的朋友说了,解放后,60年代,新疆专门培养了一批维语人才。后来改革开放了,学维语没什么用,所以导致“断代”,现在大学里能教维语的汉族特别少。维语专业的维族老师呢,好象都在研究古代维语那种非常学术性的话题,所以他们教不好维语。大学维语专业没有“维语四六级”统考,更没有什么“对‘外’维语”的说法。

      好象有那么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大学的维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说好维语的寥寥无几。一直到3、4年前,新大,师大,教育学院和喀什一个学校开始启动维语人才培训计划,也就是王同学在的那个班。

      后来呢,因为我提前离开了新疆,这个学习“疯狂维语”的故事,就只好提前结束了。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 家园 【原创】【新疆记忆】“民考汉”

      那是去年7月,在和布克赛尔县的电影院里。我坐在第一排,边上是喜欢杯中物的那先生。灯光熄灭之后,主持人出场了。

      两男两女,除了一个女主持,其他三人都是耀眼的蒙古族穿着。一个满脸喜气的男主持首先说话:

      “XXXXXX……XXXXXX。”

      还没等我来得及喘口气,第二个男主持也开腔了:

      “YYYYYY……YYYYYY。”

      不得不说,接下来的2、3个小时里,我的耳朵平生第一次遭受了那么刺激的蒙古语轰炸。(擦把汗)

      坐在我身后的,几乎都是当地的蒙古族居民。这不用奇怪,因为和布克赛尔县是新疆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正当我郁闷着呢,一个女主持终于开始说普通话了。很显然,她把前面男主持的话翻译了一遍。

      “她是‘民考汉’!她的汉语说的很好!”那先生很兴奋地告诉我。

      哦?“民考汉”,什么是民考汉?是用汉语考高考吗?——这可是我第一次知道“民考汉”这么个概念。

      他好象没听到我的疑问,倒没忘了告诉我,前面那第一个男主持是从内蒙古请来的著名主持人,“他刚才说的内容很精彩呢”!

      看那先生的意思,女主持明显把男主持的连珠妙语给翻译成干巴巴的汉语了。

      (后来那先生告诉我,新疆的蒙古族是卫拉特蒙古人,和内蒙古不一样,内蒙古的蒙古族话和他们的很不一样,穿的袍子也有点不一样。卫拉特蒙古人有史诗《江格尔》,而内蒙古的没有。)

      从此,“民考汉”这三个字,留在了我的印象里。

      回到了乌鲁木齐,有一天中午吃完饭,回办公室路上正好碰到站长的老部下茹小姐。热情的茹小姐说好久不见了,拉我去马路对面的茶馆喝茶聊天去。

      聊着聊着,我就想到了“民考汉”这个问题。茹小姐的母亲是维吾尔族,问她这个她肯定知道。

      果然。茹小姐告诉我,“民考汉”压根不是什么用汉语考高考,而是说那些从小学起就学汉语,不学民语的民族学生。不过,这样的学生考高考当然是用汉语了。

      原来如此啊!

      茹小姐还说了,一般“民考汉”和汉族结婚不大会离婚,毕竟生活习惯差不多。而“民考民”的和汉族结婚,一般都长不了。

      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茹小姐又告诉我,“民考汉”的学生读大学不用一年的预科,而“民考民”的学生就必须,而且“民考汉”的学生汉语当然比“民考民”的好多了,找工作容易得多。她有点失望自己不是“民考汉”,结果多念了一年本科。

      “可是你的汉语说的很好呀!”我说。

      “那是因为我性格比较外向,不怕和汉族说汉语嘛!”茹小姐说。

      “那么,既然‘民考汉’那么好,你愿意自己将来的孩子‘民考汉’吗?”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茹小姐想了一会儿,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她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民考汉”,不过可以从小好好学习汉语。“我觉得还是要学一些自己民族的东西,”她说。

      和茹小姐的谈话结束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有机会去一次喀什。

      喀什当时正好在办历史上首次旅游节,城里真热闹。

      和几个在新疆认识的朋友走在宾馆附近的路上,突然看到四个漂亮的长辫子维吾尔女孩,穿着蓝紫色丝绸裙子谈笑风生地走过。

      有个朋友马上拿出相机拍了,一边拍一边说真漂亮,说的几个姑娘咯咯得笑。

      我们取笑他被姑娘嘲笑了,他还固执地说:“他们怎么听得懂我说什么?”

      “我是‘民考汉’,”一个姑娘告诉我们。

      原来他们是吐鲁番来参加旅游节的,表演一个叫“辫子秀”的节目,据说她们的辫子在全疆也算很长的。现在年轻的维吾尔女孩一般都不留那么长的辫子了。

      看起来“民考汉”的还不少啊,以后在维族人面前可不敢随便说汉语了。站长不是说过一句玩笑话么——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维族人说汉话!

      这不,在喀什负责接待我们的女孩马伊拉也是个“民考汉”。

      马伊拉去年夏天刚从大学毕业,回老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

      马伊拉看起来就是个维族的80后。有一次带我们去看传统演出十二木卡姆,我们问她都唱的什么内容啊。马伊拉没精打采地告诉我们,都是唱一些做人的道理什么的,看起来她对这些传统没什么兴趣。有一次等车,马伊拉打开手机外放功能,都是一些流行味道浓厚的维族歌曲。

      马伊拉有一次和我们说,她爸爸就是“民考汉”,所以她和几个弟弟都是“民考汉”了。

      说到弟弟,马伊拉突然高兴起来:“我弟弟有一次求我,竟然学电视里的样子,太好玩了。”她一边说,一边双手合十,做这个姿势给我们看。我也觉得挺好玩的。

      离开了喀什,又回到了乌鲁木齐。有一天看报,报上说,以后在新疆的某几个地州,要在小学的“民考汉”课程之外加民族语言课。经过试点以后,逐步推广到全疆。

      又不知道哪一天,碰到几个新疆朋友,大家一块儿聊天。

      不知道哪位突然说,他们公司新招聘的大学生,是“民考汉”,要他(她)用民语写文章,写的非常不好,结果以后只得让他写汉语。

      另外一位说了,“民考汉”的学生,书面民语一般都不好,磕磕绊绊的。有的“民考汉”连民语都说不好了,竟然说汉语最流畅。

      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不想让孩子去“民考汉”了。

      关键词(Tags): #民考民(大圆)#民考汉(大圆)#高考(大圆)通宝推:故乡在喀什,大眼,
      • 家园 给您送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请问,民考民是把汉语的高考卷子翻译为少数民族文字?

        还是单独另外出的卷子?民考民的录取标准和汉语的高考有没有可比性?

        高考招生网:新疆 2010高考分数线公布,有民考汉的分数系列,还列出了一个民语言(维哈柯),这是民考民?分数为什么会比民考汉还高?分数差距各档还很不一致。

        而看西藏的,好像没有民考民、民考汉的概念。高考招生网:西藏 2010高考分数线公布,里面公布了两种录取标准:

        ....科类 ...汉 ..少数民族 .....批 次

        理工类 455分 282分 重点本科

        理工类 315分 224分 普通本科

        理工类 293分 199分 专科/高职

        文史类 455分 293分 重点本科

        文史类 315分 255分 普通本科

        文史类 293分 224分 专科/高职

        其中少数民族的分数线可能相当于民考汉的,而没有民考民的?

        而青海的就没有区分汉族和少数民族,可能少数民族直接加分后再参加招生。高考招生网:青海 2010高考分数线公布

        看来少数民族的高考录取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关键词(Tags): #民考汉#民考民#高考分数线
      • 家园 【整理】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QUOTE]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http://www.byedu.org/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14874

        XXXXX.艾乃吐拉(2009年第1期)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的具体事例为根据勾勒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状况并对其发展作一定的阐述。首先对新疆地区双语教育进行总体概括然后以笔者田野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介绍新疆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最后就新疆喀什地区在双语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民族母语作用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双语教育概况

        双语现象自古有之。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就有不同族群活动的足迹。摊开中国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各种考古文化分布图可以看到它与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十分相近。就是说有历史记载的民族分布与新石器时代的区系文化大致相吻合。这说明中国多民族的分布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体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由此可见有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存在双语、多语现象。如公元11世纪由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是一本典型的双语工具书。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双语由于该地域的地理位置、民族人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语现象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族际语———汉语(以下统称为“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以下统称为“母语”)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

        第二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教学模式。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

        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学。

        1 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维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据2002年统计新疆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1 003所占全部中学的5157%小学有4 161所占全部小学的6886%还有561所民汉合校的中小学。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中全区有维吾尔语小学3 540所中学725所。以上学校除了汉语课程以外其余所有课程均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双语实验班例外)。

        据教育部门最新统计目前新疆地区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2 346 864人其中接受双语授课的学生257 04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1%。民考汉学生211 37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9%。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到近年为止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新疆各民族对教育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双语实验班的家长日益增多。自2004年起各地区的双语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有足够条件的小学民语系从一年级起引入汉语“语文”科目;从三年级起“数学”学科改用汉语授课。乌鲁木齐市在2006年秋季实现了小学民语系三年级“数学”学科使用汉语授课基础上在2007年秋季三年级“科学”学科也使用汉语授课。预计到2008年秋季小学民语系三年级除母语文以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预计到2011年秋季小学各年级除母语以外各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4]根据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将由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以汉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将开设外语课实现“三语”教育的模式。

        2.新疆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

        多民族、多语言的新疆各地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民族人口分布情况、语言使用状况也有所不同。多民族杂居的大、中城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环境就是自然双语或多语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掌握另一种语言。在有些地区除本民族社区以外的社会空间里汉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另外也有民族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这里的人们要依靠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在该地区维吾尔语是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这三个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精通维吾尔语。当地居民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

        社会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能与汉语接触的空间和机会极少人们对学习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淡薄。在学校由于语言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汉文化知识不足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虽然从小学四年级起学习汉语但直到高中毕业也达不到“民汉兼通”的要求。升到高等院校时就是专门接受一年或两年的汉语预科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标准(以汉语水平考试为标准)而不能进入专业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标准但是进入专业学习后因跟不上汉语授课的课程而中途退学。在大中专院校因学生成长的社会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语能力的差异给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不便。

        二、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维吾尔语是通用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少频率低。喀什在研究南疆乃至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动态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笔者在喀什市做了三个月的田野调查(2006年8月到9月中旬2007年8月到9月中旬)。调查内容主要是幼儿及中小学双语教育现状。下面笔者从其教育现状出发为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学前幼儿双语教育

        为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贯彻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决定遵循“以点带面分区推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原则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编制了《2006~2010年自治区扶持7地州开展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和经费使用方案》。这一方案计划通过5年时间使7地州56个县、市85%以上的农村少数民族幼儿都能接受学前双语教育。自治区落实拨付学前双语教育经费2 244万元使51 900名学前幼儿享受伙食补助和免费双语读本1 296名学前双语教师享受工资补助。2006年年底自治区又追加900万元补助双语幼儿学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对象以农村为重点内容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有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双语教育班和乡镇中心的幼儿双语教育班。政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民汉合园推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以便与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双语教育相衔接。下面以A幼儿园为例介绍一下现行的幼儿双语教育状况。A幼儿园是位于喀什市中心、规模比较大、建园时间长、儿童人数较多、师资队伍相对健全的民族幼儿园。笔者于2007年8月在这个幼儿园进行调查时在园儿童人数有480名分3个小班、4个中班、3个大班、2个艺术斑。在园儿童中工薪人员的子女比较多也有农民和商人的子女。该幼儿园在职教职工有54名其中民考汉教师4名民考民教师28名(保育员也包括在内)。A幼儿园自1993年起以大班的幼儿为主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当时民考汉的4名教师担任教学主要教授汉语诗词、儿歌等。1995年起除教授汉语儿歌外还增加了生活用语、教室内用具的名称。讲算术课时教授数字的数法;给孩子们读儿童故事时对故事里出现的小动物的名称等也开始用汉语解说。在这期间4名民考汉教师每年培养一名民考民的教师以便尽快地适应双语教学。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自2000年起在中班引进了双语教学自2001年起在小班也开始推行双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

        汉语能力自2002年起园长聘请喀什师范学院的专家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教师汉语培训为使幼儿教师能适应双语教学。

        该幼儿园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的是各年级的“品德”课、“艺术”课和“班会”其他的课均用第二语言———汉语教授。小班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材没有使用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使用的是《校本教材》。主管幼儿园教学的副园长介绍说:“我们以前使用过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出版的教材。教材编得相当好但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备课时教师们也很辛苦孩子们也难以理解。考虑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地方特点使用《校本教材》后有了很大的进步。”笔者通过在大中小班听课、访谈教师和家长、观察孩子们的语言使用实况、与孩子们谈话等方式对该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考察。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园内只播放汉语广播。上课前让孩子们背诵儿歌。各班的教学形

        式大同小异:如教授的是语言课教师先让孩子们背诵儿歌之后用卡片让孩子们认数字、动物名、蔬菜名、水果名、颜色等;每个班都有录音机教师首先放磁带让孩子们听标准读音然后再领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比例较高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玩游戏时教师先用汉语解释游戏的方法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授课原则是尽量少用少数民族语言。

        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多用汉语对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表述能力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除了民考汉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都很吃力。虽然大家都经过了汉语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足声调变化等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发音和声调不准。如每天上下课行礼时说的“起立qǐlì”有些教师说成了“qǐlí”将“紫色zǐsè”说成“zésè”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发音不准等。另外大部分老师说汉语时喀什口音较重。

        小班的孩子能用汉语背诵儿歌及数字能讲简单的童话。有些孩子说的汉语比其母语熟练。

        但是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幼儿园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

        2.小学的双语教育

        在2006年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访问过喀什市的两所小学。一所是H双语小学另一所是K民族小学。遗憾的是在这两所学校没能通过听课的方式而是通过访谈了解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与H双语小学C校长访谈时了解到希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报名的学生超过了计划招收的名额。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不能扩招新班。C校长介绍说:“有些学生的家长一句汉语也不懂开家长会、访问学生家庭时是孩子为父母当翻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维吾尔语占绝对的优势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C校长还对目前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作了如下结论:“包括我校现在喀什地区极缺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家长虽然不能给予辅导还是支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其实少数民族学生很聪明学起来进步也很快。在喀什使用汉语的机会比较少社会语言环境相对较差。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急需既了解汉语和汉文化又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双语教师。”根据C校长介绍该小学所有的科目都用汉语授课从三年级起增加维吾尔语科目。也就是说该校采取的是汉语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K民族小学是采取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根据主管教学的J教师介绍

        该小学每年招收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该班的汉语教学课时数比普通班多数学课用汉语授课。近两年希望入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在不断增加但是因为能担任双语实验班课程的教师极缺不能完全满足入学者的希望。自2006年9月起该校一年级增加了汉语“语文”科目三年级的“数学”改用汉语授课。

        3.中学的双语教育

        喀什地区双语实验班起步比较晚据2003年的统计喀什地区招收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校只有两所[5]而且普及速度缓慢。喀什地区首次实行双语实验班的Z中学在实行双语教育中遇到的难关也是教师的汉语能力问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不具备足够的汉语表达能力则无法担任双语实验班的课程。

        2006年笔者访问该校时在校学生有3 500名47个民族班其中17个双语实验班。教职工

        有283名其中80名是汉族教师140名是少数民族教师。笔者在高中三年级的双语实验班听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数学和化学由汉族教师任课物理是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教师任课。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教师的讲解反而不停地翻阅教科书。为此深感不解的笔者在下课时问了学生。下面是当时用维吾尔语与他们进行的对话:

        笔者:你们是从高中一年级起进入双语实验班的吗?

        学生: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从初中就上了双语班。有少数同学是从高一才开始进入双语实验

        班的。

        笔者:数学、物理、化学用汉语授课能听懂吗?

        学生:基本上能。初中在普通班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用汉语上课时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老师讲课好呢? (笔者提问的目的在于搞清楚他们听

        课时看教科书的原因)

        学生:“民汉兼通”的老师。有些少数民族老师的发音不是很准确汉语表达能力有限老师上课也吃力我们也听不懂。也有极少部分汉语方言比较重的汉族老师因为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只能看书自学。

        听了学生的话笔者了解到他们上课时翻阅教科书的原因。双语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

        的任课教师是“汉语发音标准、四声分明、说话流利、表达能力强的少数民族教师”。其理由是:用汉语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用母语做补充解释可以节省时间。汉族教师授课时若有不懂的地方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母语做补充性的解释学生得通过对照汉语课本和维吾尔语课本自己进行思考理解。这样虽然能巩固每一堂课学习的内容但是为复习一节课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通过笔者的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在新疆喀什地区不管是幼儿双语教育还是中小学双语教

        育面临的难题都是双语教师“一缺二低”的问题。据最新统计全区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其中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仅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喀什地区普及和推广双语教学使双语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取决于“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进展程度。

        三、对于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上述事例表明喀什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起步较晚发展

        较为缓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和解决喀什地区及新疆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逐步缩小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如前所述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地区不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就学前幼儿双语教育来说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喀什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教科书

        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国外许多外语教学法流派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对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如Jim Cummins、MarcelDanesi、中岛和子等。[6]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对母语的作用也表示过明确看法他说:“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

        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

        上。就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来讲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

        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

        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

        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

        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弘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总体进步所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双语教育的目的如何为实现此目的采取合理方法等问题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双语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及多元的文化教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整理】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http://www.loveshipin.cn/xgjy/hyjx/ssmzhy/jxyj/jxgl/200512/t20051210_237695.htm

          一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我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浸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据统计,截止2001年,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 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1.小学教材

          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 ,使 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

          2.初中教材

          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汉语文教材。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全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如贵南县完全中学、贵南县森多寄校、同德县民族中学、同德县河北完全中学、玛沁县民中、泽库县民中、同仁县民中等),其它科目《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的采用藏文版教材。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3.高中教材

          全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在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

          4.辅助教材

          我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三)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现状

          目前,全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共有教师8752名,其中专任教师6510名,兼通两种语言文字的约占教师总数的40%。据调查问卷表明,在牧业县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中,有近43.5%的教师不会用双语进行教学,而实际情况有可能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我们对部分学校126名小学、初、高中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71名教师认为本校教师的双语水平是合格和基本合格的,只有33名教师认为自己不胜任双语教学,其余22名教师或回答“不清楚”或回答“不知道”。而据我们对个别校长、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岗位,尤其是在牧业县,许多教师特别是初、高中教师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汉语文水平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太深刻。

          我省牧区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并不小,许多学校的师生比在1:8左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又认为某些学科教师紧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省牧区藏族中小学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过于饱和,而汉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不足。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稀少。比如刚察县民中有教职工56名,而专任教师只有35名,其中能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名。近年来,我省牧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般是民族教师汉语文水平差,汉族教师大都又不懂民族语言文字。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各校普遍出现教师年轻化趋势,在我们调查的一所寄宿制小学27名教师中 ,年龄最大的只有35岁。教师学缘结构也比较单一,一所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都是所在地民族师范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学校全部教师都来源于同一所民师,这样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

          (四)中小学教学用语的衔接情况

          从我们对66所民族中小学调查看,全省民族中小学教学用语因地不同、因校不同、因师不同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汉语过渡为部分学科教学用语的始点、过渡的形式、双语之间的比例、用双语授课的科目、民族语和汉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科学量化的标准。调查显示,我省藏族小学阶段的教学用语相对稳定,主要形成以母语授课为主;初中阶段教学用语趋向多样化,有的州以藏语授课为主,有的州以汉语授课为主;高中阶段教学用语又趋一致化,基本形成以汉语教学为主。但是,我们在黄南州调研发现,州藏中和同仁县民中,两所学校同在州府所在地,相距不到2公里,生源基本一致,然而高中阶段使用的教学用语截然不同。前者除藏语文外,其它学科一律用汉语作为教学用语,后者除汉语文外,其它学科均用藏语作为教学用语。这种不同教学用语的选择取向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州藏中的做法,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升学、就业压力所致,但也不排除学校只从教材、教师的可能性出发选择教学用语。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该校组织的座谈会上,校长、教务主任和部分教师在教学用语问题上意见出现分歧,一位数学教师反映,基层学生适应本学科教学用语的周期长大一年,有些甚至两年后仍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一边接受汉数学教学,一边对照藏数学教材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很普遍。海南州共和县民中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民中,现有在校生650人,初中年级各2个平行班,高中3个班,生源主要来自5个牧业乡,4个农业乡及县城。学校实行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农业乡及县城的学生有一定的汉语环境,基本能够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但牧业乡的学生在基层小学接受的是母语教学,中学阶段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使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课堂用语,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个别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被迫辍学回家。

          这种学生的学前用语与入学后接触的教材用语之间,学生的生活用语与学校的课堂用语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共和县的五个纯牧业乡,基本上没有汉语环境,而学生入学后使用的却是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的学生既要学会汉话,又要学好统编教材内容,其结果必然是煮夹生饭,造成母语学不好,汉语基础也不扎实,给今后以汉语文为载体的各科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们对一所乡寄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进行汉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刚学过不久的课文《麻雀》。测试结果:(1)朗读课文,无一人能流利朗读,90%的学生只能逐字指读。(2)90%的学生对这篇课文上的许多字不认识,平均每人读错字(不包括不认识的字)有12个。(3)词义大多似懂非懂。如对“身躯”一词,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作正确解答。调查显示,我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校,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受教学用语障碍而不能顺利获取知识,畅通开展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学生数占很大比重。

          (五)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的意愿应当做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在“你是否认为藏语文的学习比汉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问项中,回答“同等重要”的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而答“是的”人仅占14.7%。在“你认为不学汉语文可以吗?”问项中,回答“不可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3%,只有2.6%的人回答“可以”。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在果洛州的座谈会上,我们发现城镇的藏族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在藏族教育没有形成体系的情况下,子女上藏族学校,将来汉语水平低,升学途径狭窄,就业找工作困难,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所以,部分家长愿意送子女进普通学校。

          二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民族个体文化人格心理的模塑作用十分深刻,它使藏族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取向、情感特征等都有其自在的规定性。根据对藏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认为藏族地区双语教学与社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之间构成一定的变量关系,并导致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认识。在此关系中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双语模式和语言环境;社区因素包括农区、牧区、农牧混杂区、城镇,主要反映不同社区人们提供给孩子的社会文化资本,也就是说不同社区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同,因而对他们接触主流文化的认可也不一样。在城镇,学生在生活习惯、喜好等方面大都认可主流文化,接近主流文化。牧区学生在学校由于接受到主流文化,因而在家庭和社区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些主流文化所认可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会得到本社区、家庭的赞同,这使学生对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产生一种彷徨心态,从而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目前,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着三种认识,这三种不同的认识决定着单个人对学习汉语的不同态度。第一种人数越来越多,解放后50年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现实,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学习汉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比较高。第二种人是中间过渡人群。他们人数较多,经常处于摇摆状态。当有人说学习汉语会引起“同化”,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当有人说汉语可以帮助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又随声附和。第三部分人数不多,构成较为复杂,有的人自身就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国家干部。他们大部分人很关心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苦于找不到捷径,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字,他们特别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使本民族“同化”。

          (二)教材方面的问题

          1.统编教材部分内容脱离藏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由一定的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及应用材料有机组成的。其中感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存在着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和兴趣。感性材料源于儿童的生活,藏族地区儿童的感性认识与内地汉族儿童的感性认识有极大的差别。但海南、海北州的部分中小学校不考虑学生实际,强求教材划一,致使教材内容不适应藏族儿童学习,学习效果差。

          藏族儿童对统编教材的感性材料的陌生导致语言转化的困难。藏族儿童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关于自然、数方面的感知,有以母语为载体的概念和直接经验。可他们入学后所接触到的教材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族地区的生活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远大于汉族儿童。如对“一担谷子合几斗”的理解,藏族儿童将通过比汉族儿童曲折得多的思维转换程序,首先要想象“谷子”,然后理解“担”与“斗”的量的关系,想象“担”与“斗”的形体,最后才能进入“一”与“几”的关系推算。

          2.五协版藏文教材的问题比较多的集中在理科教材。主要表现在:一是翻译教材专有名词术语不统一。如:旧版教材和新版教材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各学科教材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同类学科课本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同学科的课本与教参、练习册之间的名词术语不统一;二是个别翻译的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中有错译、漏译现象;有些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的校对不认真,导致教材中错误较多,直接影响到教材的使用和老师的教学。甚至有的教材已再版了8次,但其中的错误一直没有修改。三是有些数理化教材、地理、思想品德教材的译文表达不清、不易理解。例如,重要人物的姓名翻译不准确,使历史事件张冠李戴,教师时常需要借助于汉文课本对照译文内容,影响了广大师生使用藏文教材的积极性。

          (三)教学用语的衔接不科学、不规范

          多年来,为了突破藏族儿童学习汉语文难关,各地藏族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有益得尝试。目前,我省的“双语教学”在45分钟课时内,基本上采用的是“用藏语口语释义,帮助学生理解汉文”,个别学校甚至强调教师应当用藏汉两种文字对译板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种办法简单易行,教师懂藏话即可,因而各地普遍采用此种“模式”。但是,长期地、盲目地随意采用这种办法,而不进行两种语言能力对应转化的系统训练,藏族学生学汉语始终不能摆脱藏语对语音、语意、语法各方面的影响,以致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仍不能接受汉语言为载体的其它的学科教学,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两种语言思维能力不平衡所致。如一个三年级学生遇到一道数学文字题,“甲数是87,比乙数少78,乙数是多少?”,他不懂得在“比乙数少78"前,省略了主语“甲数”,所以就弄不清是谁比谁少,于是见少就减,列出“87-78 =乙数”的错误算式。这说明藏族儿童在未突破汉语言障碍之前,从字面上正确地理解某一概念表明极为耗时费力,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示一个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困难更大。因此,对藏族儿童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及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问题加以研究。帮助藏族儿童尽快过好“汉语关”,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牧区藏族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藏族幼儿学前教育还基本是空白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学前教育对藏族儿童的双语学习也有重大影响。是否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双语学习能力,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通过学前初步学会一些汉语口语,听懂一些基本的句子,这样可以避免他们上小学后由于对汉语一点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感。但是,我省广大牧区的藏族儿童由于居住地域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学前教育的机会,无法得到正规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缺少或很少有比较正规化的汉语语言经验。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有着更长的语言适应期,极易造成儿童由于初期对语言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对汉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以后的双语教学。

          (五)严重缺乏既会藏语文又会汉语文的运用双语教学的师资

          目前,全省民族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所改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我们对所调查学校的教师双语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在双语教师素质的综合架构中,师德、情感、能力、单语思维、艺术修养、身心因素等方面保持了较高的分值,而文化识力、知识结构、双语思维等方面相对较差。目前,我省双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质量不高,三是外流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基层汉语教师来源奇缺。在我们调查的66所民族中小学中,共有专任教师427名,其中:理科教师157名;文科教师315名。能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理科授课的教师只有41人,占26.1%。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实行双语教学改革势必遇到困难。近年来,省内外大中专院校通过举办函授站(班)就地培养培训民族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师资低学历、低文凭的现状,但有些函授站(班)课时不保证,师资不保证,随意降低招生标准,滥发高价文凭,致使有些地区教师队伍出现“高文凭、底水平”现象。基层教育部门对此反映很大。

          (六)汉语教学薄弱,学生汉语基础差

          《汉语文教学大纲》在基本训练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基本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包括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一般的汉语会话,会用标点符号,能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对译学过的句子”。但藏族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达不到这个水平,特别是在说、写、读方面差的很远。主要原因是:汉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掌握语言同掌握其他工具一样需要技能,而技能是在反复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藏族学生离开汉语课堂教学,就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思维是伴随着语言进行的,不会说汉语,就不会用汉语思维。以往的汉语教学照搬内地汉语教学的经验,忽视了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律。教材编写照搬统编教材的框框,内容安排“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训,以“文”代“语”;确定各册教材中生字、词语、语法等知识点时缺乏科学的客观标准;部分练习的内容和方式雷同,缺乏实用性。人教版新编《汉语》教材(供藏族地区使用),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突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符合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规律,这对大面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拒不使用这套教材,主要原因是,担心没有与这套教材的使用相配套的汉语升学考试制度和汉语水平测试制度。

          (七)对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滞后

          我们对双语教育问题进行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双语教育的路子。但由于对双语教育的长期实践缺乏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Tags): #双语教学(大圆)
      • 家园 现在的情况是有点见识的维族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民考汉

        情况是在新疆有专门的维语班和汉语班,维语班理论上是维语授课,学生一般都是维吾尔族,汉语班大部分是汉族人,但是也有维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我和维族人聊过,几十年前他们还都普遍不想让小孩子上汉语班。但是现在几乎都想去汉语班。因为汉语班的教学水平高,而且汉语好方便工作。维语班和汉语班的教育差距还是有的,一般在汉语班上学的维族学生的成绩,即使是比较差的,在维语班里也位于前位。一个数据是,十几年前的物理奥铃匹克竞赛,用的统一的试题,几乎都是最好的学生。维语班顶尖的40多分,汉语班比较突出的学生60-80分,汉语班顶尖的分数更高。至于推广双语教育什么的,我估计不是作秀,就是专门为了南疆的比较落后的不会说汉语的维族学生。从教学角度来看,汉语教学绝对是趋势,无论从维族还是汉族的角度来看都是这样。

        关键词(Tags): #维语班(大圆)#汉语班(大圆)
        • 家园 按照一般文理分班规律,只有20%多人会进文科班

          而维语班几乎不能从事任何技术工作,因为大量的技术资料都严重缺乏维语版,所以维语班的就业前途是非常之窄的,另外,根据一般规律,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跟上汉语班教学进度,说明无论智力应该比较高的,家庭条件一般也不会太次。因为毕竟是掌握另外一种语言。

      • 家园 不知有米有汉考民的

        偶觉得吧,民考汉的基本上算作少数民族中比较倾向汉化的那部分人,将会成为治理新疆主要的依靠的少数民族力量,但问题是,这样部分对于汉族人来说成了单向透明,高层只能通过他们了解少数民族的基层动态。如果有汉考民的,那样就会有更多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人,对于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实际情况的了解是有好处的。

        至于方法吗,我觉得可以在正常高考试卷之外,加试一张民族语言的试卷,成绩可以作为新疆定向生的加分。只要他们定向回疆工作,那这个成绩就算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