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考吃小系列——汉代 从《释名》看汉代的吃 -- 坚决要潜下去

  • 共: 💬 50 🌺 267
    • 请教,三国志中有一种果“邪”

      士燮向孙权进贡“奇物异果,焦、、龙眼之属”,请问这“邪”是麻东西?

      • 可能是椰子

        邪字古代通耶,中国南方原产的水果在汉代有橙、橘、柚、荔枝(汉《上林赋》中的离支)、橄榄(古称 帘)、椰子、龙眼、香蕉。到了晋有个杨桃。除排掉橙、橘、柚、荔枝、橄榄、龙眼、香蕉。杨桃稍晚,出现在晋代,再加上邪的古音,邪最有可能就是椰子。

    • 现代日语里的苹果还是用的林檎两个汉字呢,原来是从这里来的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也要再推敲一下

      抱歉啊,兄台,我不是专门来挑刺的,只是看到可商榷的内容说说自己的见解啊,读古书不容易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第十》,是专门讲祭祀礼仪的文章,原文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那个时代祭祀时强调亲力亲为,揭开《诗经》的面纱---《召南》翻译过来就是“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饭伤了热湿、甚至有了不好的气味,鱼陈了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饪得夹生了或过熟了均不应当吃;不是进餐得正常时间不可以吃;羊猪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礼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份,不应当吃;没有配置应有的酱物,不吃;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食为主;酒可以不划为一限量,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礼度的原则;仅酿一夜的酒,市场上卖的酒和干肉都不可以食用(虑其不醇正精洁);姜虽属斋祭进食时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荤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应不留神惠当天班赐;祭肉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孔子的八字主张,是他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此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了解。孔子主张祭祀之食,一要“洁”,二要“美”(视祭祀者条件而定),祭祀之心要“诚”,有了洁和诚,才符合祭义的“敬”字。

      •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肉虽多,也不应进食过量,仍以饭食为主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里面如何包含了“仍以饭食为主”的意思呢?

        是不是今天粮食是主食,也给古人套上?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