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站队了站队了,贬江朱的站我这边啊(1) -- 达雅

共:💬503 🌺4969 🌵5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信息不够,所以不好简单讲哪个组合更强

      没有足够信息,看不到全局,所以不好简单评论。不过对江朱搞的国企改革实在是极其失败,这不是用杜冷丁治疗咽喉痛,这是砍手指治疗灰指甲,抓大放小就是砍4根留个大拇指。

    • 家园 我们经常会忘记表达的初衷

      一开始,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到后来,就是命题作文了,已经成为表达的奴隶,甚至成为粉丝傀儡而不自知。

    • 家园 第一评价:有观点.第二评价:也就是有观点而已

      整篇跑火车,牛头不对马嘴的来

    • 家园 曾经也是朱的粉丝。

      对江没什么感觉,对朱的那套还是有印象的。那时正年轻,对嘴笨的我来说,看朱随时说话都是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对挑衅(对内对外)反应迅速,立马呛声回去,相对于印象中TG的官员形象差,反应迟钝,对他的形象差点就崇拜起来。同时期,李出访,走到哪里,都有记者问风潮,李相无论面对什么问题,答案都是一个,都是面无表情地将中央文件背给记者听。答非所问,木偶一个,笨,就是我对李相的印象。虽然当时也有长者提醒所,李相所做所为虽无风采,但至少保持了稳定,回答问题时把中国的立场表明了,记者爱听不爱听我都叨叨给你,这就是国家需要的。可惜,年轻气盛的我,那听得进去,对这种温吞的东西深恶痛绝。医改,教改,国有企业破产,因为还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很支持,认为那些不挣钱的企业,下岗的,没能力的人,就是该淘汰就淘汰,不要拖累大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出社会后看到国营企业职工的惨状,私营企业职工的悲哀,私营企业主的跋扈,才慢慢体会到,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牙尖嘴利,说出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歪理。朱当政时期,私营企业的发达,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也就是肥了私营企业主和给他们撑腰的地方官员。普通劳动者,居民的福利并没有因为少了亏损的企业少了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下岗而急速恶劣。也明白,下岗不等于没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没人是无用的。人们需要的,是和自己能力相当的机会。当时的工作,能有些吃喝的机会,回家看隔壁邻居的困顿和无望的处境,真正体会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心酸。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那冻死骨。朱的政策,就是个买办的政策,哪里利多就往哪里跑,为了跑快点而先得到利益,不惜把动作不快的人从车上踹下去,以减轻负担加快速度。反正他及他的人都是在车上的人。那时,下岗就是政府搞的,谁还对政府有一丝丝寄望?社会的强者,是战战兢兢的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弱者,除了铤而走险,就只有绝望的份了。朱让更多的人对政府和国家失去信任,这比文革对GCD信仰的摧毁的破坏力大得多。

      胡温的政策,不管是否雷厉风行,还是春风化雨,至少还是有几点雨露滴下来了。对强者而言,那点雨露,有跟没有没区别。但对社会的弱势人群而言,那已经是种恩惠了。

      胡温的钱,虽说也有朱的基础,但那也只是朱搞到了入世的许可。然而,入世并不等于财源滚滚。世贸的规则,是西方国家制定的,是想抢占第三世界资源和市场的规则。如何在世贸规则下玩游戏,使自己既能得利,又不用出卖太多自己的利益,达到收支的平衡,也是一种考验。胡温在这个问题上,私下认为还是花了心思,出了力,才使中国的财富得到增长,要不西方就不会叽歪钱被中国赚走了,出现了更多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了。

      之前虽然对朱的政策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对朱的人品也就是刚愎自用的认识,也觉得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也有难处,政策是狠了点,但也优点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然而,他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让我对其人是彻底的鄙视了。他谈医改,谈教育,谈民生,简直就是无耻,自己扇自己耳刮子。他愿意自己扇自己也就罢了。但当他说到日本地震的时候,我就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了。512对很多人来说还历历在目,他就已经一脚把中国人民踩到地上了。做为离任不久的曾经的国家领导人,对自己国家的民众,如此的不信任,如此的藐视,甚至鄙视,他会怎么来领导国家?我完全不相信他当时的下岗政策,是身不由己了。对他而言,你们屁民就是素质低,弱智,你们下岗,生活没这落,是该的。我这个精英,聪明人,所做作为不是你们这些素质低的人可以明白和评论的。朱擅长的,不管是侃侃而谈,还是各种政策,可能就是博西方人的眼球和白美人一笑了。可即便在西方,精英们再怎么对屁民不屑,也不敢这样说啊,否则就别想在政坛立足了。

      所以,让任何一个像他这样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中国国家没有信心的人来领导中国,中国能有什么独立自主,民族复兴的希望?怎么能寄望像太祖那样,在西方人面前挺直腰杆?这种人,越是能干,越能出卖国家,真应了太祖说的,这种人知识越多越反动。看来,当初他被打成右派,可是一点也没冤枉他。反右是扩大化了,但绝不包括他在内。

      通宝推:空瓶子,不系之舟,老虎与小猫,日落风华,武侯大道,wlwl12,dahuahua,山药糕,笑一笑十年,巫师唐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 家园 下岗的人里,有能力的大多混的还是比不下岗时好。

        你看东北很多有能力的,到了上海、深圳等地,很多人都成为技术骨干,可能遇到的不爽主要是民营企业老板修养不高,做人差劲。但这些人在东北的厂里,却连每月工资都一拖再拖。对于那些在国营厂有能力的人而言,他是愿意一天天拖死在厂里,还是愿意去民营企业打工?我想八成是后者。

        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比谁更烂。民营企业是有不少烂的,老板是有不少坏的,但再坏,还是给你工钱的,国营企业连钱都不给你,你一家老小怎么活?

        国营厂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不能全都栽在老朱身上。老朱肯定有错,比如砍的过急,有相当多的不该砍的都给砍了。还有就是对下岗职工的再培训这点没有做好。当然,中国当时财政亏空太大,老朱太过于沉醉力挽狂澜后的欣喜,所以太自大,不把底下人命当回事儿。

        国营企业的杯具,其实从建国初就开始了,说句挨砖的话,甚至老毛,都要为此负上极大的责任……

        PS:有一事相求,就是老朱在清华的讲话,去哪里看???谢谢。

        • 家园 和混得好混得不好关系不大

          和混得好混得不好关系不大

          除非是特殊的技术工种

          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

          1.工人是依赖机器的;

          2.工人的工作高度枯燥单一(没多少自己的发挥空间和技术含量,不像古代的手工艺者的“工”,放到现在,其实是艺术家)

          这个从卓别林的电影里就能很好的体现。我母亲原来的在国营纺织厂工作,80年代,纺织女工是三班倒,早班:8:00-16:30,中班:16:30-1:30,晚班:1:30-8:00。早班在中午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中班和晚班没有吃饭时间。夜班补贴是一个夜班8毛。要求提前半个小时接班。我母亲当年工作的是织布车间,一人管理13台织布机,要不停的在自己管理的织布机之间走动。织布机将线纺成布,这个过程是电动织布机自动完成的。但纺布的过程中,因为线上有毛刺,不能通过纺织机上的“篦子”,线就会拉断,纺织机电闸断电(如果棉线上的毛刺通过“篦子”更麻烦,这样的布就是次品,如果还纺长了,则来不及将纺好的布拆开,这样就是成品次品)。这时就需要工人上去剪去毛刺,将断线重新接上(结头速度快,棉线结头小就是评价这个工作工人手艺的标准),然后拉下电闸重新开机防止。一个工人一个班的次品率要求在“半匹”以内。次品累加到工作任务中,一个月的任务没完成则扣除所有奖金补贴。每天下班都公布次品率的结果,如果两个月都没能完成任务,则找熟练师傅单带联系,之后仍不能完成任务,则调去当加梭工一类的“更大工作量更没技术含量”的工种。这个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一个班上完女工们第一想法就是睡觉。一觉睡完才想着吃东西。我母亲就说厂里流行的说法:纺纱女纺纱女,睡醒了上班,下班了睡觉。但还不是最大的,像前面说的“加梭”工更累,因此还希望当纺织工。至于女性最在乎的生育问题,有很多挺着大肚子干活的女工,母亲说还有羊水破了在车间临产的女工;产假有20天,后面改成三个月。孩子没断奶,女工就把孩子放到厂区哺乳室,白班有两次喂奶时间,一次半个小时,女工就娶哺乳室喂奶。一岁半后就不允许孩子再放到哺乳室了。收入是学徒18块钱,下乡算工龄21块钱,期间涨过几次工资:一次半级,从28块钱最后涨到39.5。(据说轻工行业工资标准比较低),90年代初长到100多块钱。住房是老式的苏联单元房,一个楼梯两户,一户进大门是个长通道,左右有三个独立房间,分给三户职工。三户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医疗是公费的,小病在职工医院看,大病转对口的中心医院。孩子上学是子弟中小学,学费很低。那时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吃喝养家别无所剩,但也不需要剩钱做很急迫的教育或者医疗上的事情。

          这个就是当时国营纺织厂的女工的情况。下面再说一下,厂里规模最大的时候,是80年-87年这个阶段。这时候进厂的主要工人,是下乡返城的知青,(就是高71-76级<73年-78年毕业或者说54-60年生人。71,72级(73,74年)是号召下乡;73,74,75<75,76,77>级是强制下乡,跟父母系统由各单位系统执行下乡,而非前面的学校组织下乡。)到80年后让知青全部返城,这时工厂大量招工,54年出生的此时26岁,60年出生的此时20岁,开始了自己纺织工人的生涯。期间在经历婚姻,生子,直到98,99年“砸锭”,54年的职工44岁,孩子应该在16-22岁,家里父母在64-74岁;60年的职工38岁,孩子应该在10-16岁,家里父母在58-68岁。这些职工干了18年如上所述的工种(当然有调离到其他岗位的,但原来的普遍想法是一个岗位“奉献一生”,而且以不同层次的岗位书来说,大多数工人也只能在这些最基本的岗位)。其中80-89年十年拿的是100以下的工资,90年代平均工资300,、400多元拿了8年工资。98年厂里政策性破产后,40岁后不是买断工龄的范围,下岗后发200-400元不等的养老金。40岁之前的买断工龄,最多者可得一万多,基本是几千块钱。住房还是原来分的合灶福利房。但是上学和医疗完全推入市场,从此以后,这些职工与这个厂子没什么关系了。这个也无所谓,但有人说这样的“被下岗”是因为她们“没本事”。

          顺着“没本事”说下去,我前面说的工序可能显示了厂里面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高,要靠工人的高强度劳作才能补足机器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点。于是厂里面省吃俭用,引进了一套“西德”的纺织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了下来,工资之外的奖金提了上去。厂里还买了两辆班车,一辆运送职工,一辆运送职工子弟上下学。这几年据说是职工日子最好过的时候。这大概是91,92,93,94年这几年。

          最后,98,99年,厂子政策性倒闭了。但这个“西德设备”车间被职工口中的“南方老板”收购了,这个南方老板很大一部分生意是买了这个车间的产品,然后转手卖给“南韩”挣钱。这个87年筹建,88年投产,当年花了一个亿的车间(设备是一个亿,其中筹建期间请西德的工程师和人员培训一类的也花去很多钱,这些用职工汗水钱去德国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大多就是后来的“有本事”的人),被“南方老板”不到7000万收购(不知道算上折旧是否合理,这个车间被收购时每年依然很大盈利),从原来的“国营XX第X棉纺织厂”变为“正义纺织厂”(确实是这个名字)。原厂长携家到海南岛了,厂书记背着职工的骂终日郁郁,最后突发脑淤血而死。而原工会主席到新的厂子当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了。

          (注:因为母亲年纪大了,所以每个时间段的工资不能记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只能让她想个大概,但绝没有太过离谱的。如果河友有知道轻工行业工资详细情况的,非常欢迎帮忙补充细节)。

          通宝推:雷石,老虎与小猫,icedshining,punishment,wage,
          • 家园 好文章,当时有好几位纺织女工就是因为接头借得快上去的
          • 家园 原陕棉十厂?兄台提供的资料真的很好。如果能分别提提普通工

            中层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有什么不同命运与看法,那就是精品了。先宝推

          • 家园 嘿嘿,偶就是在纺织厂的医院里出生的,幼儿园

            也是在纺织厂办的。现在国营的变私人的

          • 家园 谢谢你提供了这么详细的资料

            我母亲就是在以国营大纺织印染厂工作了近三十年,所经历的跟你说得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她66年进厂,年轻时三班倒,苦不堪言,至今回忆起来心有余悸。

          • 家园 你这个帖的说法是特别有价值的,最需要这种实例。

            据我所观察,那种越具有技术含量,或者如您所说的“特殊的技术工种”,这类人的出路是很不错的,大部分比以前好。

            不算工程师和管理专家等人士,就说普通技工。比如什么车工技师一类的,这类人一般在脱离原来体制,不仅钱包更鼓了,而且社会价值也更大。他们原来在工厂里,干的好或者干的多,比干的一般或者干的少的人,多拿不了多少钱,甚至有时候会被“鞭打快牛”地榨干更多剩余价值,而且会被领导当傻X,被垃圾同事当笑话。如果按照我国书本上所描述的伟大构想,很难想象这种情况居然发生在相当多的国营企业。我说的社会价值是,他们有些人到了民营企业,其原有的技术经验可以帮助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这十年的大发展,他们功不可没。另外他们也可以做农民工的师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近距离的教导,可以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降低了政府拿补贴养懒汉的概率(比如三峡的补助使很多农村人拿了钱就去打牌,输光接着要钱)。

            据我观察,最惨的是哪种?就是那种流水线,类似于富士康那样的工人,这类工人干的活技术含量不高,太容易复制,所以这类工人,如果被扫地出门,那后果是比较可悲的,一般下岗后只能从事简单的“服务业”,比如端盘子或者看大门。但如果单单看他个人的境况,我认为也有失偏颇,因为很多农村人一把年龄也在干这些,他们也同样没有机会去获得培训。如果不是把前提定格在城市人就是应该干比农村人更轻松更干净的活这样的思路,那么让部分下岗工人干同样的活,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公平。

            其实你说国企部分倒闭后,空手套白狼有没有,肯定有,而且不少,我见的可能比你还多,因为有亲戚的朋友在省国资委。但对于经济学这种重视永续经营的学科,他关注的重点是你能否在长期更能发挥其资本的能量,或者说,从长期看是否更能创造更多价值,假设你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那么从长期看,大家全部完蛋。

            但还是回到我之前写过的一段话

            只不过国企改制最大的受益人恰恰是沿海地区,这是个有意思的事儿。正因为这类地区还残留着明清时代经营企业的正常方法,所以在改革后,他们才能受益。
            其实我考虑地域关系当时没想说完全。为何辽宁、天津、山东、福建、云南、广西、海南岛也沿海,但他们做的却不如长三角好。又为何台湾这个以前野蛮人出没的地方后来这么牛叉?为何河南这个古代史上的最牛逼地区,《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汴京是如此的繁荣而后官僚一跑到南方就彻底没落,要知道古代的商品主要还是农产品而不是当今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品。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吸取点什么经验来着。

          • 家园 对了,再说一下

            对了,再说一下

            因为新车间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很高,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工人了。而且40岁左右的女性“人老珠黄,自身麻烦多,身体不好的偏多,又爱八婆抱怨”,得不到新的厂长的青睐,这部分女职工在“正义纺织厂”谋不到一个临时工的职位。

        • 家园 被黑心庸医治过的病人,体格好的,都没死!这是你的逻辑吧?

          问问你,刚参加工作半年,不到25岁的与参加工作30年,年龄50多岁的竞争力都是一样的?

          有能力混得比下岗之前好,这是人家的个人奋斗,怎么感觉要感谢朱某人极端无耻的“下岗”?这逻辑强大的很。

          看来喜儿要感谢黄世仁,不然还遇不到解放军,是这意思吧?

          通宝推:山药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