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行政地理的形成历史及其现状 -- 农民甲

共:💬70 🌺55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先挖一下河泥。

      说起来河里的好文章真是不少。

      这是履虎尾老师的一篇大作。

    • 家园 有意思,送花

      个人观点,因为技术的发展,地理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在降低,但是同一地理区域的不同切割可以影响经济或工业体系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楼主所说的那个目的

    • 家园 这个是忽必烈搞的:划省不以山河为界,让地方无险可守

      这个是忽必烈搞的:划省不以山河为界,让地方无险可守。

      可能是当年蒙古在四川吃过太多苦头,所以防范于未然

    • 家园 四川算一个自成体系的省份吧?

      四川算一个自成体系的省份吧?(在重庆分出去以前。)汉中在解放初一度属于四川,而广元属于陕西。

    • 家园 我也很费解这样的帖子会被投草……

      呵呵,写得好,花~

    • 家园 下面讲讲山西

      我认为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这个倒不是因为帝王将相的原因,而是因为他特殊的地理环境,山河表里,有的是雄关险要,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交通不便,实际上正是这个交通不便,让山西很容易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保持着一个相对较多的人口基数,等进入承平之时,就陆陆续续的从山西迁出,进入北方各地,以至于相当多的北方人都是山西人的后裔,怎么说来着的啊,山西大槐树,是吧,当然了这个交通不便在战时,是保全性命的有利因素,但是到了和平时期又是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有一段时间山西的经济在全国也比较靠后,现在因为煤炭的原因,该好些了吧,

      在南方也有一个可以与山西相提并论的省份,那就是江西,江西也同样担负着战乱时期诺亚方舟的作用,原因也是因为地理结构,而且,国朝太祖的先人,也是在明朝初年,由江西迁入湖南的,

      重点提及一下这两个省份,山西和江西,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的贡献

      大家有没有觉得山西和江西很有对称的感觉啊,这个在中国地图上海有很多,比如三峡和三门峡,都是两山夹一江,比如山西和江西,都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比如四川和东北,都是四塞之地。哈哈,就先写到这里吧

      山西首先在正北面与内蒙相连,正西面与陕西相连,正南及东南与河南相连,正东面及东北面与河北相连,这里我们已经分析过山西和河北的关系,在山西的正北部,长城可以分为内外两道长城,简单的说,如果把大同划入长城内部,那么这个长城就叫做外长城,如果把大同划在长城外,那么这个长城就叫做内长城,这样的话,我们大家也就明白了大同的位置,其实大同的位置与张家口差不多,大同也是出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斗争的最前线,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有过一段时间则是以大同为主要地点,对辽帮开展斗争,不过那个时候最出名的不是大同这个名字,是云州,是雁门,另外在北魏的时候,大同也曾经做过北魏的首都,作为鲜卑族由游牧证券向农耕证券过度时期的产物,

      插播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割据政权,南宋,对我一直认为南宋就该算个割据政权,他最成功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经受住了金元两个强势证券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冲击,最后还是自己垮的,说说南宋的防御体系吧,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南宋的防御体系基本上是依托于长江,而又不拘泥于长江,具体的讲,可以分为东中西三线,在东线主要是两淮地区,利用淮河,以及改道的黄河,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做依托,让少数民族的骑兵无法发挥优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水军的优势,扬长避短来打击入侵之敌,而中部基本上是以荆襄防线为核心,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郭靖郭大侠驻守的襄阳城了,而岳飞当年的北伐,则也是从襄樊为基地出发的,好像是,记不准了,我这记性,而西部初期的核心是以汉中盆地为主,最为著名的则是吴玠在和尚原打败四太子金兀术,(金兀术挨揍也不是这一回了,上回就在江淮一线,被韩世忠揍了一顿,前面忘写了,补充一下),后期当国立衰退的时候,虽无法保有四川,但却仍然依托山川之险死守重庆长江水道,使得蒙元无法重蹈晋灭东吴之故事,这是重庆的第一次崛起,以成都为中心的蒙元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南宋,在这里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蒙元还在这里搭上了一个大汗,南宋构筑的这道防线,经受住了百余年的冲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道防线的成功,即使也蒙古铁骑也长期对其束手无策呢,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耕战分离,耕战结合,如果我们认真的看一下这三个主要战场的南方的话,会惊奇的发现,这三个战场后面居然都对应着三个鱼米之乡,汉中南面的是富饶的天府之国,襄阳南面的是号称湖广熟天下足的,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而两淮南面,则是物产丰富的苏州常州,最开始说的好像就是苏常熟,天下足吧,也就是说南宋的整体防御体系是这样的,以汉中,荆襄,两淮为战略区域,在此开展武装斗争,保卫,四川,湖广,江南的和平与生产,反过来,再以四川,湖广,江南的人力物力,支持汉中,荆襄,两淮作战,打造了一个完美的耕战循环,是一个标准的可持续性的战略决策,打的死你,老子就打死你,打不死你,老子也耗死你。南宋的皇帝大臣们都做到这一步了,为啥不写本论持久战出来啊。这一套指导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政权里,最成功的指导思想,也是支撑时间最长的指导思想。而后世证券的反分裂,也自然是受这种思想最深的产物,能用兵的地方,一定不能产粮,能产粮的地方,一定不能用兵,地方证券要么虽物产丰富,却无险可守,要么虽山河险固,却地困民穷。

      下面接着写山西和陕西的关系,汉语里有个词叫秦晋之好,其实,秦晋的关系是相当的不好,山西和陕西接壤的地区虽然比较多,但是无奈在河津禹门口以北的那一段是中国著名的黄河大峡谷,也就是黄河几字的右半边,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其中又以禹门口以上的龙门峡最为壮观。李白谓之“黄河西来决来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恰好点出晋陕大峡谷在此达于最后的高潮。 这是我在百度搜的一段话,到这儿,你就该知道了,对于古人而言,山西和陕西有这段边界和没这段边界都是一样的,因为,大规模的人群,根本没办法从哪里走过去,就连当年的皇军对这条大峡谷就是望而生叹,无可奈何,山西和陕西沿黄河为界就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了,那您要是问我,这段黄河归什么人管,渡口掌控在什么人手里,我还真不知道,因为有句老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里,对于河东河西,往往当地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从中国历史上讲,由于黄河天险的原因,从陕西通往中原的道路始终只有由中条山脉和秦岭余脉夹杂的崤函古道这一条路可走,此古道东面为闻名天下的函谷关,其西面为闻名天下的潼关,当年春秋时期,秦国屡屡欲东出中原争霸而不得的最根本原因,也就是这唯一的一条进出中原的道路掌控在晋国手里,只要一出门,就挨晋国的揍,打的最后,秦穆公只好,放弃了东出中原的想法,改为西向幷国来聊以自慰了,您说这秦国悲催吧,就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进出中原,可是若等到战国,时代,您再看这唯一的一条路,几乎是上天赐予秦国最好的礼物,秦国中原有变,则秦国东出函谷以争天下,若势头不对,则退兵据险自保,也无人能奈何的了它,所以本人一直认为秦国的崛起,是以晋国的衰落为基础的,至于晋国为什么衰落,哎,这又是一篇硕士论文啊!

      好了,本来该接着分析山西和河南的,

      插播一段北京方言,与天津方言,在华北版图上,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近在咫尺的北京和天津居然居然使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言,这在整个北方都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这还要从天津的剪成说起,天津,嘛叫天津?天津市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天津是“天子津渡”之意,是明朝皇帝朱棣夺取帝位成功,始发于渡过沽河,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传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自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设卫建城。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这跟天津方言有嘛关系?关系大了去了?话说这天津卫建成之后,要派兵把守,估计是北方的兵不合朝廷的心意,就从安徽,皖北一带征发兵卒,来戍守这天津卫,虽然到了华北,这群皖北兵卒也是一天到晚的老乡见老乡,用河北话交流,还真不习惯,结果都是家乡话不离嘴,可架不住时间这玩意,什么都能鼓捣,连这群皖北兵卒的家乡话,也被时间用华北方言给改造了,这是天津话的形成的第一次基础,这二次基础,还跟皖北有关系,这就是李鸿章。李大人的淮军,话说剿完捻匪之后,李中堂封侯拜相,统领北洋,为了能够安安稳稳的坐镇直隶,就又从家乡调集刘万淮军驻扎天津,(其实从晚晴到民国,天津一直都是北洋系的老家),这刘万淮军一看,呀,天津卫还有人说家乡话,虽然说的不太地道了,但这也是家乡话啊,那年头也没人推广普通话,于是乎,这六万人也毫无保留的,说起来完备方言,结果就是这天津话,跟华北方言差别极大,但到时跟皖北方言有莫大的联系。

      说完了天津话,咱再讲讲北京话,话说在整个明朝的时候,皇帝老家是安徽的,满朝的文武大臣大多也都是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广等地靠上来的进士举人,所以呢,整个朝堂之上那是一片,南国音语啊,下面的差朴奴役也是有样学样,闹得偌大的北京城都在探讨怎样发出正宗的江苏音,长江音也凑合着能等大雅之堂,此绝非本人杜撰,而是见诸于利玛窦的旅华记录里的,至于北京话,后来为什么又成为今天这个语调了呢,很简单,八旗入关,领导的风格变了,社会的潮流也就跟着变了,最典型的就是儿化音,我上大学的时候,没事就愿意听福建的同学说儿化音,真好听,哇哈哈!

      再简单的提两句南方的两个城市吧,南京和杭州,

      在长江以南,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的方言,从大类上讲,都是本省主流方言的一种变种,唯独南京和杭州,这两座城市例外,其城市方言,与华北方言的关系更密切,原因嘛,太简单了,这两座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领导都是拖家带口的从华北过来的。

      链接出处

      通宝推:杜撰,2313234454dfs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是想丢草的

        就为了您那满篇的错别字或者网络白字!

      • 家园 我决定换个方式写

        这两天,集中精力看了一下天涯的那个帖子,写的比我好,态度比我认真,也比我的精致,本来是不打算再接着写了,因为地理这个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在哪里摆着的,而且各个板块的作用,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道理就那么几条,谁讲都差不多,所以真的不想写了,但是看那个帖子似乎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从史前,写到西汉,(现阶段写到西汉),所以本人想换一种方式,以地理条件为主要线索,以时间线索为补充,当然,这种差异是刻意保持的,所以和油门,在这里仍然能够看到我抄袭天涯的一面,(人家写的就是好),既然,讲到了山西和陕西,那就说一说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峙吧,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东西方政权的对峙,必然大体上是以山西和陕西为界的,从山西以东,归为东方政权,从陕西以西归为陕西政权,以为,如果对峙线东移出了山西的话,西方政权则可以凭借着山西高原对华北平原的战略优势,毫无悬念的荡平东方政权,反过来,如果对峙线西移出了陕西的话,那么西方政权则找不出一块像关中这样条件优异的农业区,失去了农业政权立国之本,所以,以山西陕西分界线对峙则成了必然,这里,由于东方政权手中的农业区几乎包括了整个华北平原,所以自身的战略资源要比西方政权高出明显的一截儿,东强西弱的格局也就几乎是铁定的了,从战略资源(最关键的就是人和粮,最关键的就是粮,有粮不愁没人)上讲,西方政权几乎是以一个关中,和整个华北平原对抗,那么西方政权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呢,有?出路在什么地方,一则巴蜀,二则荆襄,西方政权如果能够越汉中,下四川,掌控整个天府之国,或者出武关,占荆襄则局面则大为改观,但是做到这一点出了西方证券自身的努力外,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南方政权的衰落,因为四川和荆襄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掌握在南方政权里的,如果抢在东方政权之前夺得荆襄巴蜀,虽然东方政权也可以从衰落的南方政权里得到两淮之地,但这对于东方政权来说,只不过是量上的增加,没有质的飞跃,并没有改变东方政权整体的战略态势,当西方政权雄踞巴蜀,统领荆襄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起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策对,对《隆中对》,而且这里的态势比隆中对的态势还优越,除了,荆益二州外,西方政权,还把关中握在手里,这样,西方政权从战略上讲,就有隆中对中所言的两条突破,一条是继续在山西陕西间大体沿黄河对峙,另外一条就是从荆襄出发,北上河南,入主中原,使得东方政权首尾不得相顾,或者就在中原打个游击,劫个粮道啥的,让在山西对峙的东方证券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补充,西方政权在自己巴蜀,关中两个粮仓的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却可以不断的骚扰东方政权的粮仓,哪怕不打,时间长了,就是拖,也把东方政权拖死,这几乎就是整个中国东西方之间对峙的历史情境,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北齐的历史进程。好了,先写到这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见君一席话,不由乐得手舞足蹈,高,实在是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