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联产承包的记忆 -- wanghexinnian

共:💬178 🌺704 🌵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了,对承包提高产量有个很简单的道理

      公社,生产队组织生产时有管理盲点是很正常的。生产队长不可能对每个农民都分配到最好发挥其能力的地方并监督到位。谁都想干点轻松活不是。除了少数几个没有人会为了多交公粮而得罪乡里,绝大多数队长多半闭一只眼。承包去掉了管理盲点,短期内有效是正常的。

      集体化的优势是公共服务和集体分担风险,不是产量最大化。去掉公共服务和集体避险,农民个人承担种植销售风险。长期就是农村的公共品萧条和越来越多农民选择风险更小的打工道路。 再说产量最大化的方法也不是承包而是土地兼并和工业管理。开始工业管理的公社的被一刀切,不换思想就换人地去工业化才是开历史倒车。

      • 家园 产量提高不是因为承包

        生产队集体生产更有效率。

        在黑龙江的一些农村地区当时已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大型的拖拉机,播种机和收割机都开始使用了。而承包之后,这些大型机械都没用了,各家各户有回到了用牛马耕种的时代。一般来说一个家只有2-3个壮年劳动力,根本没法有效的工作,比如手工种玉米至少需要4个人。忙不过来,比如,又要种地,又要管理照料牛马/种子化肥等。而在生产队有分工,全村几十头牛马,几个人轮流管理就够了。

        凑巧的是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改良的种子和化肥,这是导致增产的主要原因,和承包没有关系。

        集体生产被认为没有效率,主要是因为粮食的非市场化。如果集体生产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比如种子和化肥)以及粮食收购的放开,比不承包应更有效率。

        • 家园 关键是中国土地的现状不需要效率

          包产到户分田时,我家也分到了一亩多地,我父母都是有工作的,就是下班后随便做做,这些田的收成也不比其他人少多少.而中国大部分地方人均土地都是不超过10亩的,机械化的产量根本比不过精耕细作的手工方式.

          包产到户最根本的改变是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 家园 解放劳动力并不必然需要包产到户

            解放生产力不必以破坏已经形成的生产力为代价。

            解放劳动力并不必然需要包产到户,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就算分到了了一亩地的地方适合包产到户。那么人均可以分到几十亩的地方呢?

            包产到户是把安徽某个村子的经验一刀切的推广到全国并不见得效果好。

            • 家园 实际上人民公式后期已经大搞五小工业

              已经开始离土不离乡了。

              这些五小工业成为后来乡镇工业大发展的基础,当然现在都私有化了。

              试想人民公社坚持到现在,农田水利建设肯定可以再上几个台阶,粮食产量增长最低限度与现在一样(包产到户以后人均粮食产量就没增长),很可能还要高一些。因为水利更好,而且不是单纯依赖化肥,集体农业会更重视水土保持,会更多使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至于教育、医疗,更不用说了。地方工业肯定继续大发展,而且不是私有化的,是共同富裕,而且因为有群众监督,不会让工业随便污染。。。

              多好的社会主义农村前景,活生生让走资派给毁掉了,毁掉了以后,又装洋蒜,讲什么“和谐”。

              现在人民群众的要求已经很不高了,只求他们像重庆那样,哪怕打打黑社会也行啊,就这也不干,据说谁打黑就是破坏法治,而破坏法治就是要复辟文革。

      • 家园 提到了“去工业化”,这是说到点子上了

        提到了“去工业化”,这是说到点子上了

        伴随的是:改初步的社会化大生产为封建时期的小生产

    • 家园 就想问楼主

      你是仅仅生活在农村,还是参加农业劳动?

      如果参加农业劳动,每年劳动时间大约有多长?

      你父亲说的一句话,“今年四五家的产量和当年全生产队的产量差不多”,这句话里当年是哪一年?

      你父亲谈没谈产量差的那年村民劳动积极性同产量好的今年有无差别?

      我感觉你可能不怎么下地干活,同真正的农民可能有一种隔膜,希望我是错的吧。

      • 家园 真正的农民

        我印象最深的劳动是·劈烟·。为了提高收入,我们家种过烤烟。春天,把烟草的籽播种在大棚的苗圃里,等烟苗长到一定程度,就把它们移到大田里。之后还有铲地,趟地,和喷农药等项工作。从夏天开始,就要把长大了的烟叶从烟杆上劈下来,实际上就是掰下来。

        为什么对劈烟印象深呢?原因之一是劈烟是从烟杆底部的烟叶开始的。烟叶和地面很接近,要深弯腰。劈完烟,感觉腰都直不起来了。烟杆长大后,劈烟的部位逐渐上移,弯腰之痛渐渐减小。不过,由于烟杆越长越高,变成了青纱帐。劈烟是整个人是钻进烟地里,太闷了。烟油也越来越多。劈完一次烟,又脏又累。如果是雨后劈烟,难受程度又要增加几成。

        其实,烤烟的过程中还有几个工种比较累。比如烤烟本身,也就是根据不同的阶段控制烟炉的温度和湿度。这个工作很难睡整觉,需要持续几天。还有下烟,也就是烤烟结束后,把烟从烟炉里运出去。其中有一个人需要站在烟炉的杆子上,烟炉很高,有点危险。此外,息了火没多久的烟炉,温度特别高,人在里面很难受。不过,这两项工作我都没做过。烤烟是我父亲,在烟炉里出烟是我姐。

        在刚上大学的时候,非常关心家里的晴雨。旱涝都能牵动自己的心。离开家乡的时间长了,的确对这些事情不是像当年那样关心了。尽管和家里打电话时也还会说起雨雪或者旱情。

        • 家园 烟草收获时有没有“割烟”的说法?有人说延安组织农民种鸦片

          ,证据就是用了“割烟”一词。

          某岛人就曾提出过一个荒唐的说法,称“我认为“特产”根本就不是任何一种单独的商品,而是指所有直接由边区甚至更高层TG财经首长直接主抓的重要出口商品的统称。”

          其实,“特产”便是洋烟,这在边区资料中已经记录的清清楚楚,无需再辩:

          《南泥湾调查》①初考作者为西北局办公厅边区研究室。

          (一九四三年二月)

          一九四二年,成立农场管理处、以军委农场李世俊同志为主任。三月,特务团开来住马坊;六月,九团开来驻九龙川;八月,四支队来驻南泥湾皆曾种地,但中心在种特产。

          三、部队屯田事业

          ……土地问题较易解决,土地无主,各团大抵先行测地插标,就近开荒,只是种特产向老百姓调剂了几千亩川地。调剂系经过管理处,条件未详。

          据许多同志谈,去年吃亏处在把农业生产中心放在特产上,而种特产的缺点,第一,贪多;第二,缺乏经验,未好好的采访老百姓的意见,如炮兵团下种时,老百姓说太早,种了不出来,我们不听,结果六00亩只出八O亩。其他施肥割烟皆不熟悉;第三,种子不好也有关系,老百姓存的多是一九三五年以前的种子。

          出处:《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 一九四三年(一)》P272

          这里明确说明了“特产”要靠种植产生,而且要做“割烟”的操作,随后附有的《一九四二年各单位种地面积调查表》亦将种植收获明确的分为三块——粮地、特产地、菜地。

          在“特产地”条目下,也分为三栏分别为,亩数、收烟数、每亩产量。只是因为没有经验产量确实太少,如炮兵团种植600亩仅80亩发芽,收烟几十两。警卫营收烟较多也只有800两。八团种植1000亩,但是收烟数和单产对不上号。

        • 家园 我们这里种过两年烟叶

          但我家没种,倒是看到邻居家烤烟的

          大致上和我家烤生地差不多,烤烟的土房也是用烤生地的土房改的,一进去大汗淋漓,的确难熬,不过一般时间也就几天。

          东北的人均土地多,各家收成多,可能要时间长很多吧。

          • 家园 烤烟炉,烤烟和生地。

            我对生地没有什么概念。生地的烤炉也没有见过。由于对生地不熟悉,我查了一下维基。原来,生地这种药材的用途还是比较广的。

            我们家的烤烟炉是专门为烤烟建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坯和木材。用土坯垒起一个7米左右高,5米左右见方的一个建筑物。在烟炉的内部,首先在地面上垒好火道,这是烤烟的热源。然后,在烟炉上放四五层木杆。烤烟的就搭在这些木杆上。不知道这种烤烟炉和生地炉有什么区别。烤烟一般会烤10至16炉,不同的年景收成不一样。顺便说一下,不烤烟之后,烟炉冬天作为仓房,夏天空着。我有时会在里面睡午觉,很凉快,很舒服。直到有一次,看到一条蛇,当时我也分不清它是毒蛇还是非毒蛇。之后再也不在里面睡觉了。

            生地中有一种化学成分是苯甲醇,其化学制剂可以作为芳香剂。某些成品香烟可能使用这种芳香剂,所以闻起来很香。抽起来就未必了。刚出炉的烤烟也很香,香气能传很远。但是,等到出售烤烟的时候,香气远没有那么足了。所以,可以断定香烟的香气是添加剂的作用。

            东北农村很多地区的人均耕地相对而言更多。即使是这样,指望通过中粮食作物赚钱发财,也不太可能。现在家乡种地一般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赚点小钱,是个保障。想赚多一点钱,林业、木业、牧业、养殖业和做生意才是可行之道。我的一个亲戚,家里没什么背景,做化妆品生意,几年前在县城已经有2套房,一辆越野车了。

            有些农村地区,耕地比东北农村少。耕地少,农业收入就少,也谈不上规模化经营。如果没有其他进项,日子会怎么样呢?如果粮食收购价落后于通货膨胀,相应的成本,包括化肥种子,不断提高。这样,[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也就顺理成章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了。昌平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乡级领导能有这种水平,不容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