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英国的“光荣”孤立 -- 种植园土

共:💬162 🌺1501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通缩一点儿都不可怕,只要降低准备率并再次启动高铁建设

              现在准备金率这么高,而高铁建设被压着,就是因为想要留出足够的余量,一旦经济发展势头减缓,需要国家投资来拉动的时候,就把高铁建设拿出来填补空白。

              除了国内高铁之外,还有新能源,各种福利的完善以及内部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改善。甚至还可以考虑中国周边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向心力。

              总之,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开发的地方还挺多的,远没有到饱和的时候。中国也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可以在国际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所以目前暂时不用担心中国通缩的问题。

              • 家园 高铁建设是个法子,准备金也是个法子,但效果或许没有想象得

                那么好。

                通缩和通胀一样,不仅仅是货币问题,这是我和主流观点的分歧所在。

                中国之所以有巨大的通缩危险,且这个危险不见得是货币可以解决的,是因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决定的,而欧美更怕的则是通胀而不是通缩。

                在今年年初大家都在嚷嚷通胀时,我就认为这是被无脑媒体利用了,中国不存在全面通胀的土壤,只存在食品价格快速变动的土壤(蒜你狠之类的,都是季节性问题,和通胀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媒体炒作,其就更谈不上是问题了),也就是说,中国不存在制成品价格上涨的条件,不存在全面通胀的条件,如果全世界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造成制成品价格上涨,虽不是中国政府可以控制的,但,中国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也一定小于大宗商品上涨幅度。

                而中国对通胀的反应很有点过敏的感觉,却忘了除了农业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问题政府根本没必要去关心,中国现在不是以前的中国,中国最怕的根本不是通胀而是通缩,这是核心问题。

                • 家园 这纯粹说八道

                  通胀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用的东西大量涨价。你是不住在国内,所以不知道价格上涨情况吗?

                  管你什么经济原理,管你什么思维模式,涨价就是涨价,所有芜湖都涨价就是通货膨胀。这是事实,不会因为什么大形势就是有所改变。

                  价格上涨政府不关心,就会极大提升居民的痛苦指数,从而引发一系列与经济学完全无关,经济学也完全对之无能为例的要素。那些,可不是读读书、讲讲理论、做做白日梦所能解决的。

                • 家园 【商榷】有一点不一样的看法

                  对于西方,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对于东方,通胀比通缩更可怕,这是两者的运行体制区别造成的,西方是纯粹的资本体制,资本是举债扩张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就喜欢用通胀稀释,通缩反而造成债务链条锻炼。

                  东方除了资本运行模式,还有另一种自有的运行模式,所以考虑得会更多,更综合。当前的稳健货币政策也是综合一切之后才做出的,任何政策都必须有取舍,对于通胀担心所以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变成稳健。

                  东方的经济基本面是有保障的,只要把握好货币政策节奏,用好财政政策,通缩风险是小的。

                  • 家园 之所以大多数国人有此想法

                    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通缩。

                    没有经历过,所以不知道老虎真的吃人。

                    还有,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中国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内需无法提振(由于贫富分化,后面的帖子有阐明),在这种情况下,通缩的可能性比通胀大,很考验政策平衡能力。

                    另,再次强调单是粮食价格上涨,不是通胀。不管中国制成品价格如何变动,这几年中国粮食副食品价格都会呈现上涨态势,无他,与气候和劳动力、农业政策有关,特别是气候。

                    我一向认为气候开始变冷了,拐点应在03年,气候开始变冷和天气非常冷是有区别的。在气候开始变冷之际,粮食生产就应该告别粗放模式(我一直认为改开这些年,得益于气候变暖,即便以粗放模式经营农业,也能保证温饱,但变冷后,粗放就不见得能保证温饱了,因此水利建设必须加紧,还有就是再集体化)。

                • 家园 你光有论点没有论据不行啊

                  更何况现在还是通胀的时期,当然要想办法应对通胀。等到过一阵子通缩来了,再来应对通缩也来得及。

                  不管中国怕什么或者不怕什么,你不可能通胀的时候来应对通缩啊。

                  • 家园 和中国比起来,其他国家的去杠杆都是被迫的

                    只有中国是主动的。

                    现在要是还能继续吹泡泡,欧美一定会继续吹,无他,泡泡长大的同时,也一定有实体在长大。

                    而中国每次去杠杆,最后都是以再次狂吹泡泡结束的,这样一来加大了中国经济的内在水分,使得下次再吹泡泡时需要加的水火都增加了,反而不是好事;二来,也使得政策制定者产生了思维惯性,以为只要再放水,中国的泡泡就一定还能吹起来,却不知道凡事有个度,过了这个度,中国的泡泡很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吹起来,即经济陷入持续性紧缩。

                    紧缩和通胀谁更可怕?中国没有经历过大萧条,只经历过80、90年代的通胀,因此更害怕通胀,却不知道通胀是发烧,通缩是出血热。

                    至于滞涨,在中国完成经济转型前,这个完全不必担忧,中国不可能出现滞涨。还是担忧紧缩的好,特别是欧美市场越来越小、贸易保护越来越盛的今天。

                    还有一个通缩的因素,就是收入两极化。收入两极化会导致内需不足,这个才是内需问题的最大原因,也是紧缩政策最大的危险。

                    贴个我几年前写的东西吧——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个很时尚的经济学分支,就是研究计划经济国家为什么买东西要排队的流派,其代表是匈牙利科尔纳的《短缺经济学》,此书一出,计划经济顿时失色——一个注定短缺的经济模式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于是苏东波来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塌,于是,我国也有了个南巡事件,中国走市场经济之路有了理论基础,决心也更坚定了。

                    在中国原教旨市场经济学人的心目中,市场经济等同于全球化,等同于高外贸依存度,等同于中国世界工厂化,至于内需,那是不太需要的。

                    直到2008年,这一切运行的都很妙,虽然98年有点小波折,但中国担当起世界工厂重任后,也都有惊无险了。内需,这个词10年内没人提!

                    可08年到现在,内需这个词,哪天不被专家们提上个10次8次啊。在某些专家的眼里,似乎内需一振,中国啥问题都没有了。害人的专家,他们怎么就不明白,这个内需是不振得甚至也不提得的,因为如果想有效地提振内需,则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就得完蛋。

                    先说说那个短缺经济吧。计划经济一定短缺吗?不一定,因为现今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计划。注定会短缺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短缺经济的内涵是啥?所谓短缺,指的是和庞大的需求相比,供应相对不足,也就是说,人们太有购买力了。看看,这是不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短缺?因为人们的收入相对扁平化,当一部分人对一种产品有了具购买力的需求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具备这个购买力了,也几乎全部在一瞬间都形成有效需求了,而生产或曰供应的增加则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一个收入扁平化的国家,短缺是必然的,这也是此类国家前进的动力。对于注定出现短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而言,生产过剩几乎不存在。与此相反的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短缺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收入的鸿沟化、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将导致需求和有效需求的背离,生产过剩不可避免,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

                    在生产过剩型危机尚未全球化、只局限在一国之内时,过剩的产能没必要由国内需求消化,因为还有外部市场,因此,在危机全球化以前,我们不会听到提振内需的叫嚣。但当外部需求已经大幅下降时,内需则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块了。不过,这一块也注定无法提振。

                    看到上面的分析就知道,提振内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收入扁平化,而这是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相冲突的,更是和现在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冲突的,除非革命,一个收入扁平化的社会不可能出现。

                    当然,也不一定非得这么暴力,也有办法来部分解决问题,或将问题推迟,因为“我们的后代比我们聪明”嘛,把问题拖到后面让后代解决好了,如果可能的话。这个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实际上,这就是现在政府想做的。能做到吗?不看好,因为一来财政不支持,也就是说,没那么多钱和资源去做这个事,二来是有人不答应,即便这个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是为了让现在的市场经济模式“长治久安”,但对利益集团里具体的人来说,在促成此制度前一定会损害他们的眼前利益,因此,这个我相当不看好。

                    社会主义不是精英的选择,收入扁平化社会不是精英的选择,那么,想走出危机只能期望外部需求了。

                    • 家园 这个思想和我的思路类似,可惜能看懂的人不多

                      之前我在http://www.cchere.com/article/3432071主题下面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重点有2:

                      1.生产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是单纯为了攫取利润,还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这两者很不一样,如果是为了利润,就会把劳动者工资记为成本,尽力压缩;就会压制新技术的推广;就会垄断市场份额,攫取垄断利润。如果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新的生产技术就可以在资源和劳动力允许的条件下快速复制,迅速扩大产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2.生产的产品是怎么分配的,是单纯为了资本收益最大化,还是在民主自由的分配体系下公平分配。如果是前者,那么经济运行的最大问题就是需求,需求一定是不足的,因为人民的购买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是后者,那么需求就是充足的,生产力的发展只受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束缚。

                      虽然说得热闹,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好在只需要做到其中的一部分,就能让生产力出现爆炸性增长。

                      • 家园 不知道为什么,看不了你给的链接

                        打不开,显示错误。

                        看了你上面的回复,我想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两个方面:

                        其一是自由竞争下财富集中、贫富分化的必然性。自由竞争或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快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是必然的,就像赌场里大部分人输而少部分人赚大钱一样。我在以前看过一个相关的数学分析,可惜现在记不得。在没有外界干涉下,贫富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周期律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或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财富不均在没有外界干预时,会出现代际递增效应。在财富不均的初始阶段,运气、个人努力以及大环境影响决定了财富归属,但到了之后,快的可能也就是10年左右,就是财富本身决定运气、际遇甚至大环境了,因此会出现“寒门无贵子”现象。

                        其二是分配不均的事实会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对低收入者来说,需求与有效需求不相符,而高收入者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沉淀了,也不能转化为社会有效需求,这还是考虑了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的前提的。在封建社会,这个沉淀比例比现在还高,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效率、资金周转速度和乘数效应远没有现在大,因此统观而言,现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伤害会比以前更大,这其实就是生产过剩危机发生的根源。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通胀的危险远没有通缩大,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政策是错的。

                        • 家园 目前通缩的危险并不大

                          你看现在首套房,贷款利率开始回归基准利率了,有些地方还有折扣。说明准备金率下调之后,资金面已经相当宽松。

                          而且近几年物价上涨确实厉害,食品价格当然是上涨,最明显的就是路边小吃摊的价格涨了30-50%,超市里以方便面为代表的各种食品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服装之类的工业品涨得也非常厉害,原来一百多一件的现在几百,原来几百现在一两千了。房价涨得多自然不消说,油价上涨了好几倍也是怨声载道,服务价格也涨了不少,其它服务没用过我不清楚,理发涨价我反正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其它我没买过的东西涨没涨不太清楚,书的价格确实是涨的非常快,差不多的书原来十几块的现在都要好几十块,买的时候有点肉疼。所以这个粮食和能源的价格是有传导作用的,一涨价很容易传导到各行各业。

                          所以对低收入群体来说,鸭梨确实挺大,这个我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所以政府一方面是增加了补贴,另一方面也要在货币政策上有所表示。而且我怀疑还有其他目的。

                          90年代朱加息到10%名义上是治通胀,可实际上有增加国企的财务成本逼其破产以方便没有“包袱”的资本廉价兼并的目的。我注意到国企大面积亏损的几年里物价不但稳定还略有下跌,这种环境下背负大量贷款的国企很难盈利。虽然那几年可能不算是剧烈通缩,但整个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非常可怕。而近几年物价上涨,国企日子明显好过多了,比如油价大幅上涨,中石油和中石化就开始大量盈利了。

                          这一次的紧缩看上去并没有私分国资的目的,力度要轻得多,现在已经开始转向了,很明显,你看前一段的新闻联播里面高调宣称中国赢得抗击通胀的胜利,又说货币政策要有前瞻性。

                    • 家园 本末倒置,不知所云,你是美国人吗?

                      经济不过是经济而已,它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发展经济,是为了让整个国家更强、民众生活更好,而且这两者并不矛盾,而为了其中一个而试图抹杀另一个,就是类似于走火入魔的行为了。

                      只有在西方的经济学家拿理论往现实上生搬硬套的时候,才会生产不足。“有需求就是有市场”这句话你以为白说的?有人要买,你以为会没人生产买的东西?

                      而关键的错误,在于那旧时的合作社体制生产积极性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生产体系和致富欲望箱体并论,最后得出的不能拉动内需的结论更是荒谬,简直和卖国的JY有的一拼了。

                      • 家园 我是中国人,但看不懂你的逻辑

                        怎么得出“简直和卖国的JY有的一拼了”这个结论的?

                        我引用以前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在贫富分化时,内需肯定不足;为什么在内需不足时,通胀不可能首先出现。

                        还有,我这么说怎么我就不能是中国人了?说说你的逻辑吧。

                        • 家园 你想听我就说

                          不管是以前的思考、从前的文章、经济学的理论,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也不能和市场发生的现实相抗衡。理论不过是理论而已。

                          物价,实实在在就是涨了。对富人,这可能无所谓,但对社会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这是极大的痛苦。不管贫富分化如何,内需足不足,让普通百姓在生活中感觉到通货膨胀的话,实际上通胀是发生持续了很久了。

                          政府解决这一痛苦,让民众生活的更好一些,这是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可以避免更恶劣的结果的行为。假若他们不这么做,经济可能会发展,但一定付出与之相对应的、惨痛的代价。

                          而那些JY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己杜撰一套理论,然后在到处引用自己的理论。假若你不是JY,但你和他们的做法实在是很相似,都是在想要用理论来否认现实,却还想让现实跟着你的理论走。

                          说你可能不是中国人,是因为如果按你的思路去做,在某一角度可能是有好处的,但在更大的方面会有惨痛的后果。这后果,只对那些希望中国乱的人有利,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