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惜这些资料咱看不到

                我担心的是,资料会不会被毁?如果是那样,我们的后代就只能接受目前对文革的评定了。

                所以有些东西该抢救一下。

                • 家园 网上有一部分,比如孔夫子旧书网啥的

                  不过好像买书的人都没有共享精神书扫描发到网上分享一下,要不就是这样做的人都被河蟹吃了

                • 家园 看看李捷的说法

                  http://chinaps.cass.cn/readcontent.asp?id=3039

                  我们单位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大量档案材料都有复印件在我们单位(原件都在中央档案馆),既然我们占据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的责任,就要把历史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当然,坦率地讲,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写进去,因为:第一受篇幅的限制,第二受现在各种各样的情况的限制,有些东西不太好写。不好写的原因主要还不是因为说出来以后有损于毛泽东,而是说对现在有些人不利,这还是有一些禁区的。但是,我们保证一条:凡是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来过了几百年以后,那个时候恐怕档案能都开放了,人们拿着这本书对着档案看了,说这些人还可以,还能够把历史的档案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 家园 你看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吗?

      整天形势一片大好,沉醉在自己丰富的宣传吹嘘中,这样的报纸除了了解一下当局的思想动向外,对实际情况有什么了解

      • 家园 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好的事

        什么叫客观实际呀?立场不同,经验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指望媒体报道是客观实际的,本身就是懒人的说法。天天向上A的文章,到底是基于白纸黑字的出版物。你说的这些都是拍脑袋张口就来。

        你去问问1959年的中央情报局,1961年的台湾的军情局,看看人家看不看人民日报?

        • 家园 看了还信啊

          你去问问1959年的中央情报局,1961年的台湾的军情局,看看人家看不看人民日报?

          • 家园 咋跟你说呢

            在情报部门眼中,这种权威出版物是最有价值的公开信息源,真实的信息都在里面呢,但不一定是字面上的。人事任免,领导动向,谁去了哪,见了谁,说了什么?谁没在报纸上出现。

            这也是天天向上A正在做的。

      • 家园 我不知道是不是客观实际的

        但这是非常有益的资料,我只是想提供迥异于目前主流的另一方面的资料。

        如果你觉得我摘录的资料有问题,可以提出你的证据,这对我理解文革也有帮助。

        但我反对一味地否定当时的资料,特别是一手资料。

        还有,我一向认为对历史的研究要全面地看。那种以个例否定整体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也不是历史研究者应该持有的态度,不管是专业研究,还是业余研究。

        由于我选择的资料可能有的倾向性(呵呵,如你所言),我能做的,就是提供非官方观点,至于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没法确定!

        就像我在这个回复说的那样链接出处,我从来不相信搞历史研究的人没有立场——所有的人文类研究必然有立场,也必须有立场。至于立场会不会影响客观性,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在研究时,每个争议话题,肯定会有相反的甚至3个以上的观点,哪个更符合历史真相,也是由读者的立场,而不是所谓的历史事实来决定的——人文科学的事实是有阶级性的,历史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者的位置,而每个研究者,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都是摸象的盲人,都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客观事实。

        历史事实取决于观测者!所谓的客观,是有立场的,有屁股的,有阶级的,而不是全民普适的。

        之所以历史研究不是普适的,也因为无论我还是别人,无论业余还是专业,在文章成型后,端给大家的都不是没有摘过、洗过、烹过的原材料,而是口味不一的成品。即是成品,就不可能有中性的客观,只会有有屁股的客观。

        • 家园 如果你看到从1959年的人民日报和画报就会得出人民很幸福

          什么三年自然灾害都是浮云,看不到人民吃不饱肚子的情景。

          虽然有人否认饿死多少万人,退一万步讲,全国人民挨饿是事实,你在人民日报上,人民画报上找找,能找到吗

          • 家园 三年自然灾害的资料报纸里有

            也有非常难得的气象资料,我以后会贴出来的,贴出全文。

            还有,那时提到那三年,也一定会讲“由于自身的工作失误”等话语,并没有饰过。至于饿死多少人,呵呵,或者我贴个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报道?

            6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的报道。

            最艰难的是一九六一年。由于一九六○年大旱,全县粮食歉收,一九六一年留在渠道工地上继续施工的几百名青年,生活相当艰苦。但是,他们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坚持在工地上为革命修渠。晚上映着窑洞的煤油灯光,读毛主席的书,学习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早起傍晚上山去采集野菜,掺上公社送来的粮食吃;白天就挺起腰杆,抡起十几磅重的大锤打钎,爆破岩石,开凿山洞。

            从这个报道可以看出,那时候他们必须吃野菜再灿上公社送来的粮食。粮食不够吃有歉收原因,也有体力活吃得多的原因。真要是家里全饿死玩玩儿了,这些人也没可能修水渠。

            当然,我信有饿死人的,我只是不信有超过120万以上的死亡数字。

            看看59年、60年、61年和62年完成的水利工程,就知道饥饿有,但必然不是现在描述的。

            至于出生率下降,也很好理解。男的都去修水利了,女的自己也生不了孩子啊。

            • 家园 中国地域广大,党的干部素质又参差不齐,各个地方情况不一

              成都平原大规模饿死人,就完全是人祸。

            • 家园 那你不相信就算了

              什么叫河南信阳,什么叫安徽曾希圣,四川李井泉,中国那么大,有执行力度大的,如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饿死多少人就不用说了,执行力度小的,如江苏,饿死的人比较少。你说不相信超过120万,新出版的中共党史只说1960年比上一年减少1000万

              • 家园 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或反驳

                不过你是不是应该注意一点,即李、曾等人还有吴芝圃在文革是被斗的,是谁为他们平反的啊?

                • 家园 上后所好,下必甚焉

                  执行中央政策,一句话,掉粮。

                  几个月过去了,负责粮棉调运的李先念一筹莫展,中央的调粮计划难以落实。在一次中央召集的讨论粮食问题的会议上,李先念几乎是“乞求”大家顾全大局,承担中央下达的调粮计划,无奈一直无人表态。李先念只好请周总理出面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总理说,现在中央掌握的机动粮已基本告罄,先念同志焦头烂额,我这个总理日子也很难过。我们是几亿人口的大国,灾情发展下去,城镇粮食供应不上,出了问题后果难以设想,国际国内的影响不好,苏修也会看我们的笑话。如果大家今天不把任务背回去,那就只好不散会,都坐在这里“熬鹰”好了。

                    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指出:“近两个月来,北京、天津、上海和辽宁省调入的粮食都不够销售,库存已几乎挖空了,如果不马上突击赶运一批粮食去接济,就有脱销的危险。”粮食部也发出红色预警:“全国几个主要城市粮食很紧张,北京、天津只有4天存粮,上海只有两天存粮。”

                    中央催调粮心急如焚,四川粮库空虚难外调。李井泉亲自致信李先念,向中央反映四川的情况:前几年增加的外调主要是抽调库存来保障的,现在库存少了,如果过度外调省内就无法安排,将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本年度粮食外调任务,确有给四川缓和一下的必要。

                    李井泉等待中央答复的心情必然是焦急难耐的。京、津、沪一旦断粮,其影响不仅是全国性的,还会招致国际的声讨,必然会给新中国带来致命的冲击。经过反复权衡,非常时期中共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下达了四川等粮食调出省份必须按期按量突击运粮的死命令。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都亲自打电话来川催粮,要求四川省委坚决执行中央决定。面对着中央一道又一道的调粮命令,面对着中央领导人一通又一通的电话,李井泉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肩上的担子明显地重了,李井泉无力再做任何思想斗争。在省委书记处会议上传达中央决定时,李井泉流泪了。好几位书记在文件上签字时也落泪了。要不是无力抗拒,这些经历过腥风血雨的七尺男儿何以能够亲手签下这布满血迹的文件。省委会议上,李井泉怀着沉痛的心情,严肃地说道:“虽然我们的困难也很大,但要顾全大局,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调粮任务。”

                    有老同志回忆,1960年夏,邓小平来到四川传达中央文件,就在省委办公大楼前,紧紧握着李井泉的手,百感交集地讲:“井泉啊,不要送了,粮食还得调,如果北京、上海死人,国际影响就大了,目前,只有我们四川作出牺牲了。”邓小平握着的哪里是李井泉的手啊,明明就是全国人民的“救命稻草”。

                    满载着全国人民期盼的汽车、轮船、火车等从四川出发,传递着生的希望的“接力棒”,奔赴全国各地,也带走了四川人民自保的希望。四川甚至都无力实现全国城镇人口27斤的定量标准,只能勉强维持21斤的标准,甚至后来机关厂矿职工只能维持19斤的水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