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疑问

      砸碎周扬的黑线专政——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大字报

      为什么说夏衍是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大将呢?

      • 疑问
        家园 这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解答,我试试看吧。

        在66年年中,对“三家村”的批判开始扩大到其他领域,我对此的判断是:一方面体验了最惯常的群众批判脉络,最后总会扩大的;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批周扬,为了配合当时文艺路线斗争,即讲文学的阶级性。

        周扬和夏衍都是鲁迅说的“四条汉子”,另外两个是阳翰笙、田汉。在30年代,他们和鲁迅的文艺路线有明显分歧,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国防文学,也即全民文学,是不讲阶级的;而鲁迅的大众文学是讲阶级的,这个是最大的分野吧。

        • 家园 多谢,我查了下看到了

          当初他们的确取消左联。

          还有个新闻,66年8月5日全面揭批了《两家人》这部电影。我特意找来看了一遍,感觉这揭批的过火了。几篇揭批的文章里头的一个共同说法就是,因为老高(电影里头的主角)以前是贫下中农,所以就不能抹黑。这里头有两个问题:第一,老高以前是贫下中农,现在(53年)可不是,可是互助组里头混的最好的一位,至少也是中农,人是有钱买地雇长工的;第二,电影里头还是揭批了老高的资本主义思想(其实我觉得是封建思想,几十亩地+长工,和资本主义有嘛关系?),也体现了党组织的耐心教育,老高最后不也是想通了吗?综上所说,其实这电影唯一的问题,就是老高以前是贫下中农,问题是如果电影里头给刻画成原来是富农或者地主,那我又可以用“此部电影居然说富农或者地主搞生产胜过贫下中农”来批斗之了。

          我是不否认电影是宣传工具,可是我实在看不出来这电影有什么问题以至于被批斗成大毒草。另外根据历史现实,那时候的农民很多也和电影里头反映的一样,我来张贴一点资料:

          (一) 农村中相当多的党员、干部,在土改结束后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情况下,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产生了“退坡”思想,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认为“革命到了头”。突出的事例,是晋东南襄垣县的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公开宣布解散党支部,他在全体党员会议上说:“我们支部参加了抗日、打老蒋,现在土改分了地,日本、老蒋都打倒了,任务完成了,所以我们的支部宣布解散。”类似的个别事例,其它地区也有。当时我们认为,这些个别事例反映的政治思想倾向,充分验证了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的“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的科学预见。我们认为,党员、干部思想消极,组织涣散,看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是把老区工作提高一步的主要障碍。

          (二) 土改结束后,农村中农化了。经过三五年,农村阶级关系开始发生新的变动。1950年春在省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王谦同志汇报说,今年入春以来,长治地区土地买卖现象之多,是历年来所没有的,占农户绝大多数的中农已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同年8月,省政府农业厅长武光汤同志和省委政策研究室郭忠同志写的《晋东南武乡县农村考察报告》中也说:“土地已开始变动,农村阶级关系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据六个村的调查,1949到1950两年,有139户(占总户数的11. 8%)出卖土地410亩(占耕地总数的2.28%),有些富裕农民占有的耕地超过本村人均占有耕地的一倍、二倍以至三倍。有的富裕农民买不到地就放高利贷,说什么‘人赚钱累死人,钱赚钱发大财’,其年利率高达60%,甚至180%。”到1951年春试办初级社之前,据长治地委报告,全区新富农已占到农户总数的0. 8%,由中农下降为贫农的占11.7%。我们认为,农村两极分化的趋势是明显的,发展是很快的,它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领导农民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电影还是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的,更何况电影并不是吹捧放高利贷或者买卖土地,相反却对之进行了批评。人民日报这几篇批评文章,换做我也不服气。无非是整人夺权罢了。

          • 家园 资料很充分的说明了竞争的无处不在!

            即便是平均主义的合理的为每个农民分到了土地,只要土地可以“流转”,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必然会“两极分化”。‘人赚钱累死人,钱赚钱发大财’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金钱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稀缺性、重要性导致其更“贵”,赚钱的利润率越高。在农村全面推开土地流转,用不了多少时间,土地会迅速向“钱”、“权”集中,如果没有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安排好生活保障的“保护网”,新的社会矛盾和人间惨象不难想象。为八亿农民准备比目前水平高的多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吗?

          • 家园 文革期间的文艺文化批判确实有扩大化的一面

            不过对《两家人》的批判其实主要集中在我认为的文革爆发前,即文革纲领出台前,因此阴暗地想,也不排除批判扩大化有其他原因。

            我没看过这个电影,有机会找来看看,你可以给个链接不?不过我现在在美国,可能很多国内资源看不了

            从你讲的情节,我想里面是不是有合作化内容?我看过浩然的《金光大道》,觉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对刚刚分到土地的农民怎样很快地就出现贫富分化方面。那时很多翻身农民认为土改就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新的公平起点,让他们有资格和以前的富农、中农竞争,但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少数贫农(如你举的例子老高)富了,但大部分人重新堕入贫困。富的人,主要是家庭劳动力比较多,负担小,且没有遭遇病痛灾害的农民。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我看过一个瑞士(还是瑞典,汗,忘了)作家写的陕北农村合作化的故事,非常详细,还配了很多图,不过是很久前看的,忘了书名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网友数学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两极化非常容易发生且一定会发生的数学分析,似乎用的是赌博做例子,可惜找不到了。

            我想这个也是合作化的理由。

            实际上,在合作化开始大规模推行前,不少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已经再度失地了,很显然,这违背了毛泽东等人当初搞土改的愿望。

            • 家园 看看柳青的《创业》
            • 家园 韩丁的《翻身》大概也讲过分田以后富而复贫

              拥有耕牛的人家就是拥有资本。他们不用劳动就可以富裕。劳力少与病患的人家,土地总将失去。如果按资本主义的来,包产到户的来,他们就将被社会抛弃,先富也决不会带动他们。最后拯救他们的是陈永贵成立的互助组。我就是从这里才明白,为什么社会主义非要生产资料公有的。

            • 家园 愿望是美好的,但被现实打破!

              很显然,这违背了毛泽东等人当初搞土改的愿望。

              主席那一代理想主义者都希望人人有田耕,但事实是公平不会以“人人有田耕”的方式简单的长期存在,丛林法则的意义、逻辑、生命力都是很强大的。是公平在前、效率在后还是效率在前、公平在后是一个长期需要研究的问题。

              • 家园 我觉得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很无耻。

                这其实就是应该先做蛋糕、不去规范怎么分蛋糕,还是先说好了再大家一起鼓劲儿做蛋糕的问题。

                试问哪个公司在开业前,不先告诉股东股份比例和分红办法,而让大家先做了再说?这句话无耻到连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保留的底裤都不要了。

            • 家园 此外我还有一个疑问

              外链出处

              像这里头的事情,到底真实性有多少?因为我从小到大没见过一个这么做的老师,更别说在整个学校这样搞的老师了。此外这篇文章里头还有血统论的痕迹。有次我又想,既然TG是带有阶级性的政党,那么是不是稍微歪曲一下就会变成血统论?毕竟,既然工农优先,那么我作为工农的儿女,是不是理所当然的也要优先一下呢?否则,如何体现工农的“优先”?你总不能说,我工农在这方面优先,在另外一方面就不优先吧?我这么想是阴暗了点,但是弄不好也就是搞血统论那批人的思维。

              • 家园 还有,那个时候的优先,不是工农优先

                而是红二代优先。

                血统论就是讲的这个。普通百姓,或工农子弟,是完全沾不上血统论的光的。

                我会有专帖写血统论的,不行了,我得努力写了,今天嘛事没干,就在网上闲逛呢,主要是后面越来越难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