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中国的只封不建--封建制 -- 皎然一品

共:💬42 🌺2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中国的只封不建--封建制

    中国人提起历史王朝往往会说;封建王朝,封建社会。不单是普通人,就是史学界也把自秦至清的两千余年视为封建社会。此论已为常识。

    然,何谓封建?封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首提此论者乃郭沫若,郭老提时不少史学前辈都持不同观点,若非诸多原因,恐郭老此论无力成为主流。

    费正清认为,用“封建”一词定性中国古代,价值很小。梁漱溟和钱穆也持类似观点,梁说:“中国自战国以来已从封建制解脱,因而漫然以封建概论一切,是何足以服人?”

    钱穆的话是:“近人率好言中国为‘封建社会’,不知其意何居?”这些大师的论点,都是以详尽的史实为论据,它提示我们,对于“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这个“常识”,我们应再作仔细的考量。

    以前一般是把秦至清对应欧洲中世纪,认为两者皆属封建。但中国封建不同于西欧的封建。这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而又不能定性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分封制,而分封制在中国,即使存在过,最多也只是商周。

    秦汉以降,中国虽有若干封建因素,确非封建制度。特别是唐宋以后至明清,更是中央集权,所有的法律全国一律。皇帝向全民抽税,凡有职能者的官位都不是遗传,除皇位外,能传承的爵级都无权。土地可可自由买卖,社会流动性大。

    就是秦前后也并非完全的郡县制,还有选举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解释春秋时期的世袭社会概念而来。因此,中国是自成一体,和世界上所有国家皆不一样,这也是国外学者每每闹不明白为什么别国用的很好概念到中国全然不服水土。

    且看看封建泛义;土地可以买卖的地主经济、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政治。这不仅与封建本义;土地由封赐而来,不得转让买卖,政权分散、诸侯林立脱钩,而且同本义指示的方向相背反。

    封建泛义又与相对译的英语词feudalism西义;封土封臣、采邑领主、人身依附、超经济剥夺大异其趣。“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

    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化了此一术语的涵义。“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

    而所谓的汉字词“封建”的上述泛义超出词形提供的意义空间,全是外在强行注入的概念,如此便造成关键术语失准,一部中国历史的宏大述事,失却构制网络的坚实纽结。

    由此引发史学界玄而未决的五大难点,五朵金花,史学界长期探讨的“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诸问题。

    那些将“封建”概念泛化的先生们,大都饱读诗书,自然明白“封建”的古义是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他们多半熟识西文、西史,对feudalism的含义为封土封臣、采邑庄园也并不生疏。

    因此封建概念不明绝非不通古义、西义,而是另有原由的。“封建”概念被泛化,不单是一个语义学问题,更是历史学、文化学问题,可以总括为“历史文化语义学”问题。

    封建由“封”与“建”组合而成,为联合结构词。“封”初见于甲骨文,“建”初见于金文。汉语旧名“封建”,本来内涵明确,所谓“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其外延则指殷周分封制度,以及后世各种封爵建藩举措,涉及相关的朝政、官制、人身关系、土地制度等等。此皆为古时不刊之论。

    “封”字甲骨文收在《甲骨文合集 甲二九0二》,为树木象形,作动词用,象土上种植丰茂的树木。周代的青铜铭文《康矦丰鼎》),衍为 (《召伯簋》中封字;形似一株植物,与两只合围的手组成。“封”又指堆土堤,土上植树以增固,引申为作境界林以划分田界、疆界。《周礼》在述及大司徒的职守“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时,讲到其一项划界工作;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封”还指给予爵位名号,许慎(约58—约147)《说文解字》中对封字的文学引申义这样表述: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秦以降,“封”的赐土颁爵引申义广为通用。“封”又作名词用,指疆域。作为名词的“封”,还指所封领地。

    诸侯受封,即所谓“受民、受疆土”。封授与受封双方共同组成封建制。由“封”作基干组合的重要二字词还有封禅。因“封”的本义是垒土,而古代祭告天地鬼神须垒土作坛,故动词“封”又演为筑坛祭祀之义。组成“封建”的“建”字,与“封”义近,起配搭作用。

    “建”字首见于金文《萩建鼎》。“建”是动词,本义为“立”,有“设立”、“设置”之意。东汉至清的古典笺注家均以“立”释“建”。在相当多的情形下,“建” 与“封” 同义,指封赐、封立。

    “封建”始出《诗经》,《左传》等战国以降典籍中。周代虽实行封建制,但“封”、“建”多分用,合为“封建”一词,初见于《诗经》颂商的诗篇;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毛传曰:“封,大也”,故此处“封建”意谓“大立”。

    反映商初政治的《殷武》,说商汤秉承天命,监督下民,使之不得僭越等级、滥用刑赏,不得荒怠职守,施行教令于诸邦国,大享福份。

    诗句议及商王室与封国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却并未明讲商代分封诸侯国的情形。

    这里首次出现的整词“封建”,不宜作“封土建国”解,东汉经学家郑玄笺释“封建阙福”为“大立其福”,较为确切。

    《诗经》反映西周政治的诗句则进了一步,虽未出现“封建”一词,却已言及周初分封的具体情形: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诗句讲到;周成王对叔父周公说:立您的长子伯禽为鲁侯,开辟那国土,以辅弼周王室。成王又命鲁公(伯禽)作诸侯于山东,把那里的山川封赐给他。

    在封邦建国义上用“封建”一词,较早见之于《左传》:“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后之儒者诠释《诗》、《书》,将“封建”明解为封爵封土以建国。

    《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

    指帝王以爵土颁赐诸侯,分茅列土,使之在所领有区域建立邦国,此即所谓“封国土,建诸侯”。

    近人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说:“封建,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是为简明之诠释。

    关键词(Tags): #先秦历史(夏商楚歌)通宝推:闻弦歌,燕人,李寒秋,
    • 家园 脑洞打开:分封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分封制是周武王姬发和他弟弟们一起做出的伟大的政治创举,完美的解决了一个政治难题:人口少文化落后的小国如何稳定统治一个文化发达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周克商是有很大偶然性的,但是分封制的发明不是偶然,是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前所未有的创建。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出现落后蛮族成功入侵发达文明地区的事情,参见北非、西亚、希腊等地区的早期文明史。但是新的统治这都没有实行或发明分封制。只有西周封建的创建之后,世界各地才开始效仿。俺的猜测这个智慧应该是被匈奴带到了西方,日耳曼、哥特等诸部落攻入罗马帝国后纷纷效仿。

      在人类古代史时代,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影响被现代史学大大低估了,这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故意的。

    • 家园 封建是个综合的说法。

      封是封,建是建,有封也有建两种,这是因为封和建从历史时间顺序上看没有先后次序,而是错落。象汉明等就是封,而其他郡县制的就是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衔接的而不是干脆的直接,也就是旧后新初阶段。1949年10月1日我国就是社会主义了吗,显然不是。

      从法律意义上说土地也不是私有,土地的买卖也得首先承认没超出皇帝所有下的这个圈,所以才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土地是这个关系,人身依附依然也是这个关系。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错误就是这个道理,打倒蒋介石不是打倒蒋介石本人而是打倒蒋介石的那套体制,那套体制是由蒋介石和其官僚地主等众多小蒋介石组成。擒贼先擒王,王擒到了也还没完,还要擒贼。贼和王有大小区别但没本质区别。

    • 家园 中国自秦以后都是专制社会没有封建什么事儿

      周可以说是封建

    • 家园 特别申明

      此文封建论部分直接贴冯天瑜《封建考论》一文部分内容,封建另有部分论点是课堂笔记。西周爵位这部分属直接行文。当然,官职类要求一向严格,文字方面没什么发挥空间。因此,整篇文章应算整理加借用。跟我没关系。那天刚注册号,不知如何操作,然后就是完全上不来。希望这个申明还没晚。我刚刚学会怎么修改文章,却发现超过修改时间。。。。妈妈呀,这坑爹的。。。。那啥。。。

    • 家园 马克思曾经有过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不同于欧洲封建社会的,是在治水的要求下形成集权制。八十年代末层讨论过一阵,后来就淡了。

      • 家园 这讨论没淡,一直在继续

        这种讨论只要一天没解决,就不会放弃,因为这个问题是先秦史十大理论之一,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先秦史就研究不下去。

        先秦史十个理论难点;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问题。

        二;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和形成问题。

        三;中国前国家时期的社会形态,所谓酋邦理论是否适合古代中国。

        四;酋邦对中国古代是否具有普遍性,它可以对应中国古代何种社会组织。

        五;何谓早期国家,这一概念提出的学术背景。

        六;早期国家和酋邦的区别,中国早期国家的国家形态。

        七;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是否可称作;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世袭社会或别的什么社会。

        八;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有那些内容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

        九;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变革,是否可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解释这场变革的性质。

        十;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理论及我国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

        看看这十条,任何一条都不能跳过国家结构问题直接研究先秦史,这是跳不过去的大话题。根本原因是夏代的国家结构,目前国内外争议很多。酋长制族落,部落联盟,方国联盟,城邦联盟,

        早期共主制政体,早期共主制政体下的原始联盟制,奴隶制中央集和谐权王朝等等。

        所谓争议是因为我国情况太特殊,放眼世界独一份。夏商周三代普遍存在氏族组织,都是一种“天下万邦”的局面,它们与二代国家相互依存,或者干脆就是三代国家的下属单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趋于消泯。

        对此,张光直先生在中国上古历史分期表中将夏商周三代划入“国家”范畴,同时表示,这个分期事实上还存在个相当大的问题,也就是“三代,尤其是夏商两代和西周的前期,究竟应当是分入酋邦还是分入国家的问题”。

        他以商代为例说,按照国外一些学者的意见,国家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血缘关系在国家组织上为地缘关系所取代,

        二是合法的武力,

        然而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商代文明,则“前者不适用而后者适用”。

        按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取代这一条说,商代还够不上国家的水平,

        按“合法武力、分级统制、阶级”这些条件来说,商代又显然合乎国家的定义。如此不免“使上举社会进化分类里酋邦与国家之间的分别产生了定义上的问题”。

        于是张先生又提出两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一是把殷商社会认为是常规以外的变态,

        如Jonathan Friedman把基政权分配于血缘关系的古代国家归入特殊的一类,叫‘亚细亚式的国家’(AsiaticState);

        另一种方式是在给国家下定义时把中国古代社会的事实考虑为分类基础的一部分,

        亦即把血缘地缘关系的相对重要性作重新的安排。

        张先生提出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方式,一则,

        把中国古代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国家形式归入特殊的“亚细亚式的国家”范畴,

        等于主张不必按上述国外学者提出的两个条件作为国家形式的标准,

        古代中国这样拥有合法武力但未破除氏族结构的政治组织也可以是国家。不过张先生谓这样的国家为“特殊”类型,即认为所谓“亚细亚式的国家”只能被视作“特殊”,此看法则有待商榷。

        二则,从中国古代社会的事实出发重新考虑给“国家”下一个新的包容性更广泛的定义,这个主张也是讨论中的应有之义。像上古中国这样的国家,完全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原生类型国家,其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应更具有普遍意义,而古希腊罗马乃非原生类型或次生的国家,

        它的产生应不具有典型的意义,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古代中国,及其他一些文明古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概念做出更新的界定。

        只有在这一步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再来考虑酋邦理论对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才能给予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更好的说明。

        我们了解到,现在国际人类学界对于中国这样一些最早进入文明的古国有一个新的归类,叫作“早期国家”。这种称呼和归类应当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遗憾的是,他们并未能很好地将上古中国历史的特点充分考虑进去,也没很好地虑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没根据上举张光直先生及其他许多中国学者一再强调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氏族血缘组织,这一特点来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早期国家的概念进行补充和匡正。

        赵世超教授是最早将西方及前苏联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应用于自己对西周国家的研究中。他称西周为早期国家,是因为认识到它的“旧血缘关系不仅依然保留,有时还对政治起支配作用”。这个看法无疑更接近于实际。

        1991年何兹全先生在所著《中国古代社会》一书中使用了“早期国家”的提法,他是这样阐述的,“早期国家的特征是,社会已有了阶级分化,氏族部落内部已出现贵族显贵家族,也有了奴隶和依附民,王的地位已经突出,有了王廷和群僚,但氏族部落组织及血缘关系仍是社会的组织单位。”

    • 家园 说封建社会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来说的

      如果单纯的扣字眼,中国到汉朝之后就没有大规模封建行为了。但封建也没有彻底消失。一直到明朝,皇子们还是实封的。

      不过历史教科书上说中国自秦汉至清是封建社会,主要还是从生产关系上来论的。这个特点是地主拥有大量土地。社会上存在地主、自耕农、佃农三个主要阶层。地主和农民之间不再存在像奴隶社会那样的人身依附关系。理论上,农民是自由民。但社会并不平等。等级制度是由法律公开保障和支持的。

      对比这个关系,和西方历史上的“Feudalism”类似,所以就沿用这个名词了。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 家园 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吗?

      记得高中历史老师特别强调,在欧洲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在中国很长时间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家园 说中国是完全的中央集权,倒也未必

      虽然历史上自秦以降以流官代替诸侯的大趋势未变,但事实上封土建国也从未停息。在没有电报电话无线网的时代,中央王朝靠马腿来推行政令的范围有其极限,边疆的藩镇在哪个朝代都未曾消失过。

      比如,唐朝各地的节度使就有独立抽税建军的特权,致有五代之乱。到宋朝初期,也有西夏吴越这些藩属,早期还曾以臣属名义出兵助宋伐北汉。就算到清朝也有平西王老吴,在自己领地上也是有官员任免权的,并不需要中央的事实同意,只要象征性的打个招呼就行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