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乡下人吃的食油是如何榨制出来的呢? -- 老光

  • 共: 💬 63 🌺 347
  • 【原创】:乡下人吃的食油是如何榨制出来的呢?

    俺的好朋友“苍狼”(网名)乃是《常德红网》的版主。他也是桃源爱心协会的一名忠实的会员,老家住在桃源县一甲城乡下。“苍狼”的恋乡情结非常浓郁,虽然全家都住在城里,却舍弃不下乡下的那几亩责任田,还有祖辈留存下来的几垅菜土,竹山,茶山以及满山的果林树木。每每得了空闲,便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开回去抛粮下种,插秧,割稻,捡茶籽,种油菜……,忙乎得不亦乐乎!

    虽说辛苦了一点,却也是乐在其中!

    全家人的口粮,食用油,因此而自给还绰绰有余。

    因是《红网》版主,工作需要,“苍狼”自己制备下一套高级照相器材,但凡遇到或是撞见什么新鲜事儿,便赶忙掏出相机拍摄一通。这不,老伙计又遇见件新鲜事儿,拍摄下一组图片,叫我发在河下,要与众位网友欣赏!

    题目就叫作:乡下人吃的食油是如何榨制出来的呢?大家看过后便知:乡下人吃油就是这样子榨制出来的!这叫:有图有文才有真相呵呵!

    茶油,乃是茶籽树上结的茶果,搁阳光下晒干后,榨制而成。这种土法工艺,如今很少能见到了。对于城里人来说,估计也是这些年从保健品市场上才知道。但农村里的人怎么榨出茶油来,了解的人恐怕不多。本人就是一位农民,为着这种土法工艺不至失传,特地请人按照传统工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种神奇的传统工艺给大家看看。

    先介绍以前土法榨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过去没有粉碎机,只能将茶籽放到石槽里面碾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圆圆的,边上有槽的东西,叫作:碾槽。小时候,大人赶碾,小朋友便坐在碾上玩儿。农村里头没有“过山车”,孩子们坐在牛拉的碾上也感到兴奋莫名。这上面碾的是茶籽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碾好的茶籽末要先炒后蒸才行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然后,将蒸好的茶籽末包成枯饼(圆饼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将包好的茶枯放入用整棵大树挖制成的木榨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几个人合力,用撞杆撞击,将油挤压出来。打撞杆是个力气活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啵,以前有劲的后生可以把撞杆拉到与地面垂直,再朝后拖,用力地撞击油榨。榨油是靠增加榨楔达到挤压的目的,闸楔是做成菱形状的檀木,榨头用特制的铁箍箍得梆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农村,乡下农民也在使用机器榨油且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介绍改进后的工艺:

    现在石碾的功用改成由粉碎机完成了,效益也是成倍增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炒也是用电炒而成,这是用点击带动的平底炒锅。

    炒菜籽,茶籽等等,也用上了电炒锅,这是用电机带动的平底炒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炒熟后的茶籽,菜籽要摊在地面上,要进行自然降温冷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冷却后再放进这个古哩古怪的锅里面蒸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灶,这锅,这蒸,都显得与众不同。

    这位师傅是我(苍狼)的初中同学,没有受打工的蛊惑,在乡下一直靠做木工手艺和这个榨油厂,他的生活早就奔往了小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包油饼枯的稻草要放入蒸内蒸软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在这个圆的石槽内放上4个铁圈,然后将蒸软的草圈成伞状放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将蒸好的茶籽末倒进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跟着把蒸好的茶籽末,倒进铺上草的铁箍里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接着用双脚踩紧实。看样子,卫生条件令人着实令人担忧,不过不要紧,传统方法一直是这样子。城里人不用担心,现在这油很少有人出卖了,大多是自己“消灭”它。乡下人对吃这种“垃圾食品”已是司空见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茶枯饼就这样子做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装进油闸里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油榨是液压传动的,以前3-4个人干的活,如今一个人就能解决,工业革命确是厉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是液压传动榨,也不轻松,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个苦累活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看:榨后面的油桶内已有了少许油在汩汩流出。

    通宝推:混天球,紧箍奏,小瀚,预备役师的防化,看世界,淮夷,njyd,xtqntd,苏迅,myDday,为什么不可以,wxmang的书童甲,雪君,西瓜子,
    • 推荐一个纪录片《舌尖的中国》

      堪称吃货的史诗,介绍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我觉得老光可以跟摄制组联系了,拍拍自己家乡的吃食了。

      外链出处

      • 刚刚看了一集,真是不错

        采松茸的母女俩两个月挣5000块,在我看来也不多啊。她们自己还有生活成本没算。另外,流通就是比生产挣得多,一个松茸在产地的价格是80块,6小时后到东京,价格就是700块了。

        松茸这种高级货就不提了,没想到很普通的莲藕也是这么辛苦采上来的。藕的价格比一般蔬菜贵,大概就是太难采了。

    • 土榨的油没有经过精炼,还是少吃的好
    • 【讨论】

      本人即是苍狼,以前的炒锅已经没有了图片,希望有的网友能够补上

      • 我这里只有电动的了

        我这里只有电动炒锅的照片,但不是平锅,是滚动的。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老光先生,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把这个茶油拿到淘宝上卖,可以卖2倍的价格,估计销路会很不错。

      可惜我在国外买不到。

      • 这不是个好主意

        土法榨油,是过去小农经济的产物。它的产量可能会满足1个或几个村子,再多就困难了。 过去,每人一个月才吃几两油,如果按现在人们每日食用油的消耗量长期食用这种未经提纯的油,可能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我们已经无法也不必回到过去,如果它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在个别地区保留下来,就非常不错了。

        • 产量不成问题,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基本上都还在吃这种油,工厂化生产某些操作改用机械化,但榨出的油是一样的。到八十年代才开始吃精炼的油。

            有些天然油有害杂质少,用这种方法就没问题,比如鲁花就把压榨花生油做卖点。

          • 同意

            我的意思是用撞杆击打木楔榨油这种方法现在比较少见了,机械方法榨油还是很普遍的,老光帖子里也有描述。

        • 您误会了。我的建议不是让大家回到过去吃这个油

          而是让老光用这个油去赚小资的钱,反正他们也不缺,然后用这个钱来资助当地的学生。

      • 如今的“淘宝”,信誉度也不及从前了!再凑热闹去……

        等于是赶“黑屁股”啊!

        • 以你老光的名声, 再让西西河友向亲友推广一下儿

          不愁销路,偶尔再写几篇人工生产的土特产。走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老光品牌小资文化商品路线。想象一下要是孔乙己能用鲁迅的文章卖茴香豆,推出四种回字的包装,恐怕几年就能把一半鲁镇买下来了。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