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读郎教授 -- 跳楼跳三年

共:💬1100 🌺6534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是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区别

                                        或者说,是人间和天堂的区别。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甚至唯我独尊的。前人的东西,只是烧制自己体系砖瓦的粘土,烧制成形就面目全非了。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所以自然无法总结出一个普适的核心。西方文化,是以法为本的,所以后来者所做的,只是在为已有体系(法)添砖加瓦。人和法孰优孰劣暂且不论,但这两种做法和求证求实并不矛盾;可一旦走偏了,都会走向实事求是的反面。当然,这个划分是粗糙的,也是很片面的,实际区别复杂得多,也不那么泾渭分明。

                                      • 家园 还记得葡萄说的天上之城,和这个阐述虚拟化有什么本质不同么
                                      • 家园 中西文化有一点特别大的不同

                                        中华文化强调同,追求统一性,把一切异质的东西包容进一个知识体系也就满足了;西方文化强调异,不断从一个新的奠基上生长出新的知识。

                                        各自都有优缺点。中国人有对大局的良好感觉,但是有时会为了统一而罔顾现实(例如各种为了统一思想而制造出来的各种特色理论);西方人对细节的把控力强,但是相对而言会缺乏整体性的思考(欧洲始终也统一不起来,哈贝马斯这个老妖孽最近都跑出来为一个统一的欧洲而大声疾呼)。

                                        统一性的东西偶尔吹吹有助于提高思想境界,但是天天吹就得变成浮议;反过来说,陷在细节性的东西,缺乏一种整体性框架的筹划,人也会变成没头苍蝇。

                                        说到儒家这个东西,值得好好研究;不过实在不适合去鼓吹,比起“满街都是圣人”的世界,满眼都是工程师和螺丝钉怎么说都相对好些。

                              • 家园 断烂朝报
                                • 家园 不好意思,引用一下

                                  背景 《春秋》经秦火之后,已残缺不全。解经者每遇疑难之处,便称此处疑有阙文。王安石据此便称《春秋》为“断烂朝报”,即破烂的官方文告。后人沿袭此说,“断烂朝报”便成为《春秋》的别号。《春秋》是孔子所著的经典,在汉代因《公羊传》、《左传》的推崇,社会影响极大,权威极重,学界常以此为标准来评论、衡量其他思想与言论。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接着他又提出《春秋》是“断烂朝报”,是为了打倒圣人和经书的权威,解除圣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支持改革,强国富民。王安石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 家园 到了心学那里,甚至连经典都是可以舍弃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无需借助古人,只要悟到了那个“道”,自己就是经典了。

                              • 家园 王阳明的一生差不多就是一部儒学的演变历史

                                其实明朝在靖难之后,儒学就面临一个在现实政治的暴力面前如何自处的问题。所以从陈献章,湛若水开始。明朝的儒家学者开始走向隐居静思的成圣道路。陈献章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大儒,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到湛若水,其为学宗旨讲:随处可认天理。所谓随处既:自意身心至家国天下。到这一步,和王守仁的致良知只有一步之遥。

                                20岁前的王守仁,博览群书以天下为己任,有汉唐儒学气象。21岁随父亲入京,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去格父亲官署的竹子。这事他是典型的程朱理学儒者。至贞德元年,王守仁直言进谏,被廷杖四十流放到贵州龙场驿为驿丞。其间,感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所以默记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就此悟道。

                                • 家园 感觉是儒学向道家和佛家的投奔

                                  带着较浓的另两派色彩。

                                  • 家园 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这本书,你可看看,呵呵

                                    对这问题说的很明白

                                  • 家园 一些旁话

                                    之前写了点儒家的演变简史。与此相辅相成的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史。其中,历经三武一宗佛劫,以及几次道教教禁。到明朝,已经在现实政治中屈服于现实皇权的释道儒,其传承者不约而同的走向政治中承认现实,精神上寻求独立与自由的道路。这里大体,可以在明代开启了儒家内圣外王的道路。佛教逐渐走向了诸派禅宗化,本土化。而道教么,南北分流开始定型。这便是我眼里的三教合一。后来更有林兆恩,在阳明新学基础上创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现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许多规模不一的“三教祠”。而东岩山报恩寺前这“宗孔祠”则被世人称为“麟山祖祠”。

                                    这里如果要细说的话就是一部中国佛教史和道教史的分支了,本贴就不多说了。你有兴趣,可以单独就某个分支说一说,不然就是真是无底洞了。

                                    • 家园 佛教在中国演变以及对中国人精神世界影响是巨大的

                                      昨天听钱文忠讲佛教历史,发现当下很多所谓佛家大谬误。佛教产生的历史就是反对婆罗门压迫的历史,所以佛教讲究正见,跳出轮回,涅槃。恰恰是婆罗门教讲究修来世的。而在中土的流传之中,佛教在匹夫匹妇的口口相传中,变成了因果,变成了修来世,恰恰是佛教所反对的。

                                      印度的来世观念,十八层地狱观念,都是如今我们传统一部分了,这些都是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带给我们的。

                                      佛教在中国的转变真是有意思。

                                      佛家不是迷信的,讲究的是用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见解看待事物,然后解脱,然后涅槃,跳出轮回。

                                    • 家园 我哪里有那么牛,能评点三教合一的过程

                                      这可是大题目一个。河里高手这么多,哪里敢献丑。

                                      不过是我起初看到人评点王阳明,说受到禅宗影响,后来看了一点他的集子,的确有这种感觉。他将很多道理向心内求索,其方法确实跟禅宗非常相似。

                                      不过后面的关于佛教的禅宗化,虽然我不是信佛的,佛经也没有读下去多少,但是我还是比较支持一个比较传统的观点,就是佛教的这种禅宗化本土化一方面也是迎合老百姓和读书人的爱好的,商业化一点来说就是比较懂得抓住消费人群。大体梳理下:律宗,就是玄奘那派的,讲哲学,老百姓不懂,读书人都未必能学会,因此唐代以后就丢了。后代,势力最大的是两派,净土宗和禅宗。为啥:净土宗是小和尚念经,使劲念,只要心诚则灵的;禅宗呢,各种公案故事,很容易附庸风雅,又带点玄学色彩,可以自榜高明,很符合读书人 心理状态。对老百姓,也有喜闻乐见的代表人物:反正济公那种的,也不会是净土宗吧~~~~因此,这两派势力最大。佛教还提供各种服务,给病人消灾的,给去世的人送终的,给孩子祈福的,这些服务可以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要。这里面很多可是儒家做不来的。

                                      而现代,环境又变了。禅宗的附庸风雅的土壤基本消失了,靠参悟成佛了道的路,很难走通了,靠济公那种民间传说也走不通了。还剩下什么呢,就只有个文化的壳子了,只能蒙蒙小资。因此现代的信徒,多数反而是净土宗了。即便如此,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因为它最贴近知识分子。这段是我自己想的,因为我有个朋友,夫妻两个,现在信的是净土宗。我问为什么不是禅宗,他们说禅宗需要悟性很高的人(现在能看懂六祖坛经的人都不多了吧),净土宗没有难度,心诚则灵。。。。

                                      • 家园 心学的确和禅宗很像

                                        从心学的角度认识两者,区别在于修炼的最终目标不同。心学的目标是知行完备的圣人,而禅学的目标是归于涅磐寂静。心学知行合一,内外皆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禅学是内向的,重知而不重行,修外只是手段。

                                  • 家园 或许,尧舜禹孔孟等儒家圣人本就如此

                                    至少在王阳明的眼中,儒释道三家的区别只在一个“私”字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