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周文化是中国历史重要的一环 -- 桥上

共:💬56 🌺51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邹桓老先生真有趣

      虽然是文摘,也宝推一把吧

      • 家园 邹老先生我觉得在考古界够得上大师了,

        我是外行,不过觉得就凭找到晋侯墓地就够厉害了,不过没想到竟还有这么一出,能这么干,出类拔萃是当然的了。花

        • 家园 邹衡,学界称之为商周考古第一人,这称号比大师还牛。
          • 家园 NO,要论商周考古第一人,肯定要算那个大学阀

            邹衡的祖师爷李济,主持安阳殷墟考古的大佬。起码一直到80年代,中国(包括两岸三地)考古学界尽管挖出的东西不少,但就学术而言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仍没有超越他当年的水平,像张光直就说过:“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

            不过,这老爷子属于政治上不正确的那批人,竟敢不相应太祖的号召而移居台湾,大陆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对他持续批判,他也对大陆解放后的考古报告嗤之以鼻,认为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尤其是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直到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另外,此人的学术作风也过于霸道,李敖就说:“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他垄断学术,自己不研究也不给别人机会,‘安阳发掘报告’有始无终,‘中国上古史’计划拖延不做”,不过尽管如此,李敖仍承认他是肚里有真货的人,称其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 家园 李济儿子和他分隔两岸的事也很令人感慨。
            • 家园 对他的选择很不明白,

              干考古的人,到台湾能干什么。没有了实地的挖掘考察,能出什么成果?难道要一辈子躺在已有的成果上?

            • 家园 论辈分李济够老,但论水平也不要迷信

              考古,只在书斋里是搞不成的,得上田野挖土方分地层找材料,回书斋还要百般爬梳才能出成果。商周考古的成果主要是49年以后,特别是78以后,那是几代人拿着手铲排笔挖了上万个遗址才积淀出来的成果。中国史前史的考古,一是苏秉琦,二是邹衡,都是这个路子出来的,苏老提出了文化类型,邹先生完善提升,从此中国三代之前的历史才有了个靠谱的脉络。其实当初李济也是这个路子,是殷墟遗址成就了他,当然还多亏了梁思礼。去了台湾就没这条件了。

              还有张光直,水平真是不够看的。李是开先河者,张依托是国际学界和哈佛经费,当然这两条现在不怎么样了,当年还是很牛掰的。这话是不好听,就冲着张光直在商丘挖早商遗址挖N年挖不到就知道了,他去之前邹衡已经告诉他那是白费力气。挖来挖去挖不着,于是请邹衡去哈佛访问了一年,二位老先生成了莫逆之交。所以,张评论的话,可以一听,不能迷信。

              说邹是商周考古第一人,有这么几条:一,水平高,成果突出;二,历次商周史论战,时间证明他是对的;三,这块儿的中青年学者大多数是他的徒子徒孙。并非虚言。

              通宝推:铁手,知其何休,
              • 家园 花!这么一说,倒想请您另开一帖系统介绍一下邹老先生
                • 家园 题目很好,但要容我一段时间

                  简单说,邹先生有三大成就:第一,定下了夏商周燕晋史的源头,而且历经二十年论战证明是对的。这可是承前启后了不起的学术成就,非此夏商周工程就是无本之木。第二,考古学术方法上有大成就。(若论中国考古类型学,李济、苏秉琦、邹衡最突出,苏秉琦奠基,邹衡集大成,李的影响反而最小。所以可知张光直有多武断。)第三,在北大考古系教书五十年,育人无数。单说邹衡先生生平志业,这事好办,他执教五十周年和逝世五周年都有大部头论文集出版,资料很丰富。但要说的清楚点儿,得从李济开头说,说到前年的二里头,这事儿对业余发烧友就是难度挺大了,得容我好好琢磨一下。

            • 家园 李济、董作宾,殷商考古难以超越的标杆

              不过可惜都没有留在大陆,当年的中央研究院真是牛人的会所啊!

              记得李济曾给过郭沫若一个评语:“郭是一个天分很高的才子,可惜就是没有骨头。”从后来情况看,似乎并不过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