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7 🌺340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补说 艾扎卜 的特点

            我单独发了图片,各位可以看到 艾扎卜在 标着 Red Sea那个S旁边,在吉达对岸北边一点

            这张图里面标示了季风方向,说明艾扎卜作为中转港的重要性,就是 红海季风(特征性没有印度洋那么明显),是朝红海中间吹的

            船队到了艾扎卜一线,本来顺风进来的,就遇到逆风了

            所以很多船只选择在这一带卸货,货物沿着 干河谷(瓦迪)转运到尼罗河谷,再重新装船。

            法蒂玛朝到马穆鲁克前期,这个生意主要是 叫做卡里米商人的团体经营,伯尔斯拜苏丹时期 对香料贸易做了垄断式经营,卡里米商人团体衰落

            通宝推:五藤高庆,
          • 家园 艾扎卜的位置大致在这里

            点看全图

      • 家园 北非文化圈:7城

        阿斯旺:(Aswan)埃及南部著名古城,阿斯旺省(Aswan Governorate)的省府,位于尼罗河东岸,尼罗河六大瀑的第一瀑布附近。

        埃及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3600年左右即有定居者。城市起源于何年尚有争议,但确实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无疑。初名西涅(Syene),源自古埃及语“贸易”一词的对音,但也有考证说是“大门”的意思。努比亚语则称之为迪布(Dib),意为“堡垒”或“宫殿”。考古认定这里是上埃及的发源地。古埃及分上下两部,大体上以尼罗河三角洲为界。因为尼罗河是从南往北走,所以地图上我们认为是下的,实际上是上埃及。公元前3150年左右上埃及崛起,成功实现两埃及的统一,埃及也进入了王朝时代。而阿斯旺这个时候就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个首都。所以阿斯旺也被认为是埃及民族的发源地。埃及统一后,由于下埃及的耕作条件远远好于上埃及,所以埃及统一后,重心逐步向下埃及移动。国都亦不断北迁。从此阿斯旺就逐渐变为边境城市。阿斯旺周边地区非常干旱炎热(阿斯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已知最长纪录是连续七年无雨),其水源主要依赖尼罗河。尼罗河第一瀑布就在这附近。从此地开始一直到亚历山大港,沿途的尼罗河水路都比较平缓,非常有利于水运。素来有尼罗河崇拜的埃及人,渐渐把阿斯旺看作是埃及的南大门。因尼罗河在埃及人的信仰里代表生命,而生命在阿斯旺这个地方开始平缓和美好,所以古埃及人发展出阿斯旺是生命从死地来到生地的门的理论。因此古埃及人把这里称之为“通往南部诸国的大门”或干脆叫“大门”。在古埃及人眼中,阿斯旺就是埃及最南的城镇,越过阿斯旺就是要离开埃及地了。所以阿斯旺从建成开始一直到现代,它的角色就是埃及的南方锁钥,它的任务就是做边关和边贸的椎场,负责和努比亚乃至更南的政权进行各种往来。为了保卫阿斯旺这个战略要点,埃及历代王朝都在阿斯旺大修城塞,加强防务。这就是为什么努比亚人管这里叫“堡垒”或“市场”。在大修边塞的同时,古埃及人一方面为了获取商贸利益,加强控制,另一方面则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所以对于阿斯旺的城建比较上心,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阿斯旺自古盛产石料,特产一种粉色石材,对于以石造建筑为主的古埃及人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原材料产地,繁荣的石料开采业和加工业让阿斯旺有大量的石造建筑遗迹。比如著名的,历史近3300余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菲莱神庙,哈索尔神庙和阿斯旺古采石场里大量的方尖碑遗迹。这些古老的遗迹遗址让考古学者和旅游者对此趋之若鹜。直到现在也在为阿斯旺的繁荣提供助力,但阿斯旺到底也只是一座边城(现在阿斯旺市人口只有7万人,说20万人的是连带上阿斯旺市下面的县和村镇),所以在进入现代以前主要靠边贸、旅游、考古,做过路客和学者的生意来维持。在埃及的地图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和下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座小城镇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在埃及共和国成立后,埃及总统纳赛尔看中了尼罗河在此处的梯级水利,准备在此建设一个集发电,旅游,水利于一体的大坝综合体。这就是著名的阿斯旺大坝。阿斯旺大坝无论从建设前的博弈,建设中的设计和建设时的综合性的建设,在当时世界上绝对算是首屈一指的工程,到现在依然是工程学上的一大成就,就是称之为世纪工程也不为过。其在建设过程中采用的精密切割+整体提移来转移复原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壮举,到现在也是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法范例被录入世界各国的工程学教科书里。同时还附带制造了世界上水面面积第二大的人工湖阿斯旺湖(湖面面积6500平方公里,但蓄水量1820亿立方米是世界第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使得埃及的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进而成功渡过80年代的东非大饥荒。也进而为阿斯旺这座旅游城注入了新的生机。现在阿斯旺凭借古老的神庙遗址和现代的大型水坝,成为继开罗和亚历山大港之外埃及最有名的旅游城市,来访者历年不绝。

        的黎波里: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前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它是利比亚最大的城市。不过这世界上叫的黎波里的城市至少有六座。所以阿拉伯人管这里叫西面的的黎波里(tarābulus al-Gharb,阿拉伯语里面的黎波里叫泰拉布鲁斯)。还有一个东面的的黎波里(Ṭarābulus al-Sham),又叫沙姆的的黎波里。也是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希腊还有一座的黎波里,中文多翻译为特里波利,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区别所以这么翻译。的黎波里的意思是三一城,Tri是三,poli是城市。两个结合起来就是三合一的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定居点之一,公元前7世纪时腓尼基人在此筑居。腓尼基人先后在这里建起三个定居点。其中最大的称之为奥雅(Oyat),后来希腊人来此殖民,沿袭旧名,将其希腊化称之为奥阿(Oea)。并将另两个定居点塞卜拉泰(Sabratha)和大莱普蒂斯(Leptis Magna)合一起,管整个地区叫三城之地,音译就是的黎波里。的黎波里这个词也就是这时候进入到欧洲语言里的。但是希腊人在这个地区的殖民重心是在东面的昔兰尼加。所以不是很重视的黎波里。于是在迦太基崛起后此地被迦太基并吞。布匿战争之后罗马消灭迦太基,接收了这里的土地。将其改为罗马的行省,称之为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罗马人承袭这三城,将大莱普蒂斯定为省治。从此罗马一直统治此处,虽然435年汪达尔人曾经夺取此地,但是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夺回。这段期间这个行省还为罗马帝国贡献了一位皇帝 —— 塞维鲁王朝的太祖老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就生在大莱普蒂斯。罗马人对此地近600余年的统治,既为的黎波里塔尼亚留下了无比辉煌的遗迹,又为这个地区的命运定下了基调。罗马人的统治中心比较偏西,把出过皇帝的 的黎波里塔尼亚当做重点。这和重视东部昔兰尼加的希腊人不同。所以基于19度线原理的东西罗马分治,同样划开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让这两个地区成为各自文明圈的边界地带。罗马帝国之后的黎波里如果不是一个大帝国的偏远省份,就是某个王朝的边界。即便是阿拉伯帝国征服北非时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的征服,一方面摧毁了这里原有的农业经济,并给了游牧民一个新的天下观念,让柏柏尔游牧民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主导,但是这次征服既没有给他们国家,又没有给他们治理。而这个地区本来就十分干旱,精细管理一旦缺乏,农业就会崩溃,让位给游牧经济。这导致这里和昔兰尼加一样成为游牧人的乐园。之后法蒂玛王朝、艾格莱卜王朝,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朝、哈夫斯朝等等等等都轮流控制过的黎波里塔尼亚,但是这些王朝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核心区不是在的黎波里的东面,就是在西面。就没有以的黎波里这个地区为核心区的。今天张大帅明天李大帅的变幻让的黎波里实际上成了一个三不管的地带,对当地的游牧民和半耕半牧的农民来说,政事无非就是今天那个大帅说了算,中央更是一个完全听不懂的词汇。国家是来来往往的幻影,而只有各自的巴努(Banu,阿拉伯语,后面接人名,意思是XX的孩子。但后来演化为“部落”的意思)才是唯一的现实。这也可以解释第一个真正把这里当做自己地盘的,居然是“居无定所”的巴巴里海盗集团。因为这些海上的男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充分找到建国的乐趣。真正把的黎波里当家的巴巴里海盗集团,是第二个能在的黎波里留下自己痕迹的群体。现在的黎波里的大多古迹如果不是罗马时期的,就是巴巴里海盗们留下来(或至少和其有关系)的。以的黎波里为根据地的海盗集团们纵横海上烧杀掳掠,亚平宁半岛是当时最严重的受害者。海盗们的横行仅仅在1510年因为神罗帝国的入侵而被暂时打断。但是仅在次年,得到奥斯曼帝国支援的巴巴里海盗们反攻成功,摆平了神罗帝国留在这里的圣约翰骑士团势力,以奥斯曼帝国藩王的身份重建了自己的海盗国家。横行近三个世纪的海盗国家一直维持到1711年,才被奥斯曼帝国的反贼卡拉曼尼(Ahmed Karamanli)建立起的卡拉曼尼王朝(Karamanli dynasty)代替,卡拉曼尼王朝最强盛时曾一统利比亚三部,现代的利比亚国家的雏形大概是这时候才有了个样子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基础,是所谓的驻屯军和混血人(奥斯曼驻屯军和当地人生的孩子)。而且卡拉曼尼是通过兵变杀害上级自立为王,随后被奥斯曼帝国招安而成立的,实际上依然是外来的“大帅政权”。而活跃于此300余年的海盗政权,也显然不是卡拉曼尼一个草头王能轻易根除掉的。其实海盗们在的黎波里建国之前,就长期以当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的政权的合作伙伴存在。卡拉曼尼王朝只不过是复制这个模式,所以不会影响海盗们的横行。事实上,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管理的卡拉曼尼王朝,更喜欢利用海盗们当自己的红棍,然后采用收取贡金卖船标的方法来获取收入。而此时已经进入了近代,这种黑社会式治国的做法,只会引来猛烈的报复。1801年,因为索要贡金不成,卡拉曼尼王朝和新崛起的美国开战。这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次远征。在近代新兴强国面前,卡拉曼尼王朝还是他的海盗团都完全不是对手。只不过当时尚还年轻的美国海军只是来打海盗刷经验的,而不是来搞殖民地的。所以只打了卡拉曼尼王朝一顿,签了个和约就班师回国(美国也有一个的黎波里市,就是为了庆贺这次远征而改名的)。但卡拉曼尼王朝从此国势日蹙,只能靠从黑非洲掳掠奴隶来维持收入。1819年,欧陆结束拿破仑战争,在随后的一系列条约中列强均宣布取消奴隶制,打击奴隶贸易。丧失奴隶贸易收入的卡拉曼尼王朝一泻千里,迅速分裂内战。奥斯曼帝国见状立即宣布招安不安,所以不算,派兵反扑的黎波里。建国一百来年的卡拉曼尼王朝就此被消灭,由藩国重新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北非省份。卡拉曼尼王朝是第一个统一了现代利比亚疆域的王朝,但是它虚弱的基础,众多的内乱,强敌的打击使得它除了给利比亚国家留下了的黎波里这么一个首都和这么一段国家印象之外,甚少值得一提的成绩。而奥斯曼帝国对这个边疆区的控制,也是十分虚弱的。1911年,昔日海盗国家的第一苦主意大利打赢意土战争,吞并利比亚三部。意大利人按照当年卡拉曼尼王朝的经验,将三部分合一成了现代利比亚。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给了当地人一个反抗的理由,但这是当地人仅有的理由。当地人虽然反抗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但是反抗的原因只是因为意大利人干涉了自己的巴努的事务。如果意大利不干涉,巴努们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清算彼此之间的传统仇恨。所以意大利人的殖民统治十分稳固。殖民时期的意大利人在利比亚殖民地搞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建设。因为意大利属于19度线西国家,所以他们的建设重心在西面的的黎波里。这让的黎波里迅速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利比亚最主要的城市。1927年的黎波里国际商品展示会(Tripoli International Fair)和随后举办的的黎波里F1大奖赛,是这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展示。在意大利人的建设下,的黎波里已经是一座铁港空三运具备,混杂了西方和北非的不同风格的现代城市。在当时非洲地区也是排的上号的。

        意大利人,和他们的罗马祖宗一样,大大的改变了利比亚的样貌。一方面,意大利人没有深刻的改造社会。意大利的殖民秩序实际上还是城邦式的“大帅政治”。出了的黎波里城界,现代化就荡然无存。各个巴努的酋长们的讲话、寺庙的毛拉们的教令才是这里的法律。而另一方面,一些进到城界里,通过给殖民者当打工仔或者二鬼子而感受到现代化的人,形成了对现代思想的认同。可是作为“贫穷帝国主义”国家,又是巴巴里海盗的昔日苦主的意大利人,不可能认同这些“人贩余孽”们是意大利人。所以阿拉伯民族主义逐渐成了这些“城里的现代人”的主流思想。尽管意大利式的“大帅政治”受到“城里的现代人”和“乡下的古代人”的共同唾弃,但是前者人少不成气候,后者人多却不在乎。所以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意大利的殖民统治是稳固的。但外力一来,这个殖民统治就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推就倒。1939年二战爆发,意大利作为轴心国参战,而他的利比亚殖民地则成为二战北非战线的主要战场。在反法西斯同盟军的打击下,“贫穷帝国主义”疲态尽露,而他的利比亚殖民地也随着二战结束而成了法西斯政权的陪葬品一起下葬了。战后英国负责托管这个地区,而随着民族独立大潮的来临,本来就对这个地方不上心的英国更不想留下它,赶快找了一批昔日的遗老遗少成立了易得里斯王朝,甩掉了这个包袱。但是这时候,那些“城里的现代人”受到纳赛尔在埃及的影响,已经不想再小打小闹,而是要真正掌握大权了。而这个利比亚版本的纳赛尔,名震中文网络的唯一一个利比亚人 —— 卡扎菲大佐于1969年正式夺权,成为利比亚的统治者,的黎波里继续任首都。

        卡大佐时期的黎波里作为利比亚的门户,享受了一国能给予的最大的关爱。利比亚巨额的石油财富被卡大佐大量花在了的黎波里上,使得的黎波里依然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城市。其建设至今仍有余辉。但是卡大佐只是成功建立了现代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现代的国家。他或许曾经和他的偶像纳赛尔一样试图改造社会,但实际上他最终做出来的依然是一套披着一件现代外衣的大帅政治。很难说他是畏难而退还是迎难而败,但结果是一样的。不能否认,他以“城里的现代人”为基础,比以前的的黎波里之主们来说先进的多得多,所以他创造了现代社会里统治时间的记录,是现代社会里统治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一。但是他也只能止步于此,最后以凄惨的大刀灌肠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卡扎菲死后,利比亚陷入全面内战,19度线魔咒再次发作,的黎波里作为西部的核心,成为民团军的总指挥部。但是民团军本身就是个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混合体。所以连卡大佐都能维持的起码秩序也维持不了。现在的黎波里日益破败,连保存在红堡博物馆(Assaraya Alhamra Museum)里那些象征着昔日的文化遗产也保护不了了。失去了过去,没有了未来。今日的 的黎波里和利比亚一样,依然在黑暗中蹒跚而行。

        巴尔卡:这个是北非古城拜尔盖(Barqah或者Barca,阿拉伯语:برقة‎)。现在这个词已经不是城市名,而是一个地区的名。它是昔兰尼加地区(Cyrenaica)的阿拉伯语称呼,也是阿拉伯征服北非时期这个地区的区府。但是之后因为省治转移,所以这个城市萎缩的很快。到后来已经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古城则化为遗迹。但是它的名字被用于称呼这个地区。所以用拜尔盖来指代整个昔兰尼加也是对的。而昔兰尼加这个名字最早来自古代希腊,罗马帝国据北非时期沿袭其名,在这个地区设立了昔兰尼加行省。昔兰尼加与另外两个行省费赞(Fezzan)和 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合称利比亚三部。现代的利比亚就是这三个地区拼合而成的国家。今日的昔兰尼加的首府就是大名鼎鼎的班加西(Benghazi)。

        最早是柏柏尔人居住于此。因为柏柏尔人过半游牧生活,农业技术不行,所以定居程度不高。埃及人对此处亦有影响,因为柏柏尔游牧人常劫掠埃及,导致埃及也经常深入此地区清剿强盗。因此建立了一定的势力。

        公元前7世纪左右希腊人浮海而来,在此建立一系列城邦。希腊人农业技术较高,懂得修筑梯田和如何扑灭蝗虫。于是希腊人利用泉水修筑梯田,大有收获。希腊人还开发出此处独有的罗盘草(Silphium)返销欧洲。罗盘草可食,可饲,可入药,甚至可以当一种克制野杂草的生物农药。因此深受欧洲欢迎。这些有利因素使得这里的希腊人城邦发展很快。最后希腊人在昔兰尼加建设了五个城市,号为昔兰尼加五邦(Cyrenaican Pentapolis)。五邦之中最大的昔兰尼(Cyrene of Libya),就是日后拜尔盖的前身。昔兰尼大概在公元前631年建城,是由一个来自希腊锡拉岛(Thira)的土豪阿里斯托克莱斯(Aristaeus)建立的。他在到了这里之后,跟柏柏尔土著打交道时改了自己的名字叫巴图斯(Battus I of Cyrene)。之后埃及军队企图借清剿强盗为理由吞并他的地盘。巴图斯组织人成功挫败之,于是被奉为国王。他的王朝就叫巴提亚德王朝(Battiad dynasty),巴提亚德王朝传国190年后因被扩张的波斯帝国打败,成为附庸,波斯帝国衰退后王室灭亡,改元共和。昔兰尼共和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站队斯巴达,所以战后获得更大发展。这个共和国一直维持到继业者战争结束,托勒密王朝登位埃及。随后托勒密王朝出兵打败昔兰尼,再次将其纳为附庸国。罗马共和国崛起后,托勒密王朝因为难以维持昔兰尼加,所以割让给罗马换取对埃及的保证。自此昔兰尼加成为罗马的行省。罗马帝国时期,首先是因为发生地震,随后又因为对罗盘草开发过度竭泽而渔。导致罗盘草被割干净,贸易断绝。遭到两大打击的昔兰尼迅速衰落下去。罗马帝国见状亦开始将省治转移到别的城市。所以昔兰尼这时候就逐渐从一个城市的名字变成一个地区的名字了。戴克里先皇帝时期搞四帝共治,随后又变二帝,这时候昔兰尼加被划给了东帝。

        在地中海史上有一个著名的19度线定理,在地图上以东经19度线往划过欧洲-地中海,画出来的东和西,基本就是地中海世界的东西两部分。日后罗马帝国东西分治时,它的分治线也几乎完美的和19度线重合。后世地中海地区的地缘冲突,甚至一直到现代的南斯拉夫分裂都顺着这个原理。比如波黑就压在19度线上。而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疆界,几乎就在线两边。现在利比亚东部要和西部分治,而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边界正好就在19度线上。所以大概从划入东帝之时开始起,昔兰尼加就一直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埃及的附庸或者边界。即便西部的汪达尔人曾经夺取这里,最后也被东罗马帝国收复。随着绿教崛起,阿拉伯人征服北非,昔兰尼加也改名叫拜尔盖,但依然沿着19度线划给了埃及。不过拜尔盖虽然成了省治,但是因为划给了埃及大区管,而之后历届的埃及国家都不停尝试控制整个昔兰尼加。所以拜尔盖的省治很快就在行政上被废弃。随后改名为沙哈特(Shahhat),作为一个小地方而存在。昔兰尼加南部为沙漠,早期农业即十分依赖涌泉。后来因泉水干涸,只能改为依赖自然降水。导致其农业退化为典型绿洲农业。加之柏柏尔游牧民成为当地的政治主导。农业技术进一步退化。使得昔兰尼加从农耕区变为半耕半牧区。即便是控制昔兰尼加的埃及,也只能依赖当地的游牧民酋长们来管理。埃及马木留克朝被奥斯曼帝国吞并后,埃及的政策和区划被奥斯曼帝国沿用。现代的利比亚起源于1911年意土战争。意大利打败奥斯曼帝国后,吞并利比亚三部,将其合为一个,起名为利比亚。这才有了现代的利比亚。现在的利比亚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如果从二战后新独立的利比亚易得里斯王朝算政治独立的话,实际也不过六七十年。完全是个人造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卡扎菲死后,利比亚军阀林立,以易得里斯朝遗老遗少为首的赛努西教团,公开宣布成立昔兰尼加议会,裂土分疆。所以在可见的未来里,拜尔盖/昔兰尼加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成为他国的边疆区。而利比亚这个人造国也会像其他人造国家一样逐渐不复存在。

      • 家园 东南亚文化圈:共11城

        舢休:不知道这是谁翻译的,因为按位置是今天马尼拉……,但是日文版里面发音叫san syo,syo对应中文就是屿。San syo就是三屿,它是中国人对整个菲律宾的旧称。因为是称呼一大片地区,所以非要确定一个地理位置话很难。一种说法认为指菲律宾群岛中,民都洛岛西南的卡拉棉、巴拉望和布桑加诸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指吕宋岛西南岸的三个港口。以后说较为适合,因为古代中国商船经常在此靠泊,进行贸易。《诸蕃志》和《元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则称作三岛,也有专条。

        网上有人解释成宿务,这个解释优缺各半。缺点是位置不对,因为宿务不在吕宋岛。古代的菲律宾像点样子的国家和城市都在中部和南部,但三岛在北面。优点是真要拿一个城市来介绍的话没有比宿务更好的了。因为长期以来菲律宾群岛就这一个还能算得上是城市的地方,而且中国人也用宿务来指代整个菲律宾。宿务(Cebu),又译宿雾,是菲律宾仅次于马尼拉的第二大城市;中部菲律宾的主要港口和经济中心。在西班牙殖民时代,宿务是殖民者在菲律宾最早开发的城市。

        城市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实际定居应该更早,但已无记载。宿务的土著居民操自己的语言,称为宿务语(Cebuano language)。而宿务在宿务语里的意思就是“市场”或“交易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宿务一开始就是一座商贸城市。大概1200年左右,一个苏门答腊出身的,半泰米尔半马来的混血儿王公 室利-拉梅罗阇(Sri Lumay)自海上来宿务,征服此地后建国。称之为宿务王国(Rajahnate of Cebu)。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印度教国家。拉梅罗阇亦自称自己出自朱罗朝王室。建国后的宿务有很大发展,第三代罗阇胡马邦(Rajah Humabon)的时候,宿务的交易路线就已经北通日本,南接缅甸,创造了一个很大的交易圈。宿务这个名字也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到各国语言里面的。

        繁荣的商贸引发了他人的觊觎。宿务罗阇自建国始就不停和统治菲律宾大部分地区的、亦耕亦盗的土著部落战斗。因为消灭这些恼人的海盗,平靖海路,对依赖外贸的宿务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由于印度教国家搞种姓制度,它的敌人又善于利用地形,而且也不是没有背景,所以宿务罗阇总是事倍功半,因此他对于愿意援手的外来人报以欢迎态度。1521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来到宿务,这是欧洲人首次登上菲律宾。胡马邦之前借助印度商人之口已经听说过欧洲人。因为传闻中欧洲人能以一敌十,所以胡马邦很欢迎麦哲伦,希望借师助剿,打击当时威胁宿务的麦克坦土民(Mactan)。为了借兵,胡马邦甚至同意受洗入教,改名卡洛斯。对于胡马邦的做法很满意的麦哲伦就领水手征伐麦克坦,结果被土民首领拉布拉布(Lapu-Lapu ,Datu of Mactan)带人打死。大失所望的胡马邦顿生蔑心,在收纳败兵的时候就给西班牙人的晚饭里下了点“作料”,准备人货全要。结果有几个西班牙人没被毒死,逃回船上继续环球航行去了。环球航行带来的消息,使得西班牙坚定了向菲律宾扩张,灭了宿务的心。(搞笑的是现在菲律宾搞去殖民化运动,拉布拉布生平一概不知,就因为打死麦哲伦这个“殖民者”,于是被升格为民族英雄。宿务罗阇传承由来倒是明确,但因为借师助剿,结果定性为菲奸打倒…)1565年,菲律宾的征服者,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首任菲律宾总督米格尔-洛佩兹-黎牙实比(Miguel López de Legazpi)率军抵达宿务,轻松铲平抵抗后,逼迫最后一任宿务罗阇图帕(Rajah Tupas)签下吞并条约,西班牙对菲律宾的三个世纪的殖民史就这样开始了。

        吞并宿务后西班牙人为了纪念米格尔,将城市改名叫圣米格尔(San Miguel),同时在此立了现在宿务的第一名景圣婴大教堂来纪念麦哲伦。宿务也从此成为了西班牙菲律宾殖民地的首府。宿务旧有的贸易体系被西班牙商人接手后,通过这里对接东亚交易圈,大赚特赚。所得的利益大量投资宿务,宿务从此走上腾飞之路。菲律宾的第一所大学(圣卡洛斯大学Universidad de San Carlos)、第一所印刷社(Imprenta de Escondrillas y Cia)、第一张报纸(宿务速报El Boletin de Cebú)都是在宿务诞生的。繁荣的宿务被西班牙人誉为“南方皇后市”(Queen city of the South)。在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中也是佼佼者。1571年,西班牙殖民政府曾将宿务短暂更名:改为“Villa del Santíssimo Nombre de Jesús”(圣名耶稣市)。不过后来因为实在太麻烦,还是继续叫原名。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割让菲律宾给美国,美国接管后因为发展的中心定在马尼拉,所以宿务的重要性开始下降,成为地方大市。二战时宿务被日军占领,美国在菲律宾组织游击队打击日军,宿务地方的游击队是当时成绩最好的一支。1946年,菲律宾宣布独立,宿务成了新生的菲律宾共和国中米沙鄢省的省会。现在宿务还是菲律宾第一大港口,最盛时菲律宾全国近80%的进出口港务都是在宿务港完成的。

        汶莱: 这个就是文莱(Brunei)。现在文莱指的是文莱大日伊斯兰国(Negara Brunei Darussalam)。首都是斯里巴加湾市。但是古时候的文莱是一个城邦国家,所以以文莱称呼城市也对。文莱因为和中国自古通商通联,所以中文古籍中称呼很多,如婆利、佛泥等。常用渤泥,明朝中期始用“汶来”。它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北濒中国南海,东南西三面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包围。

        公元8世纪,汶来地就有人定居。中国史籍中关于汶来国家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梁(502-557年)。《梁书》记载此时汶来地有位名叫憍陈如(Kaundinya)的佛教徒,统一了现在的汶来地,据载他统治了136个区域,称王后他以金制王座,以银制踏板,以钻石制王冠,冠高有1尺。此时汶来地已经与中国广为通商。憍陈如曾来梁朝进贡,但只是送了特制地毯。然其后历代汶来国家均来华进贡土产,渤泥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记录最多的外国之一。北宋时期,中国和汶来地的贸易到达第一个高峰。大批中国商人到此地定居经营。随后历经各朝,华人来此定居者络绎不绝。明代是汶来和中国往来的第二个高峰,起初的往来出现在元末明初。明初时,中国泉州人黄森屏(文莱文写作"ONG SUM PING")为避兵乱,率族人出海避难。黄森屏曾经历军旅,有军事经验。不久他和族人到达汶来地的断手河(Kinabatangan,因为黄森屏一族登陆时筋疲力尽,难以操船,导致船难,有人因此折断了手臂。土著见状,遂将此地称为金那巴唐岸河,意为“中国人断手”。现在这条河还在,但是归马来西亚管,就在马来和文莱的边境上)地区。在此地黄森屏获得之前来此的华人支持,遂在此地筑居,自称总兵。土著则引用印度教习俗,称之为黄罗阇。黄森屏利用自己的军事经验,训练本地华社自保,最盛时拥华兵数千。此时渤泥受到爪哇和菲律宾的苏逯算端夹击,颇为窘迫。渤泥算端马合谟沙(Muhammad Shah of Brunei)见黄家强盛,起了招纳之心,遂往黄家求亲。两家结亲后,马合谟沙封黄森屏为 “中国大罗阇”(Maharaja Lela,中文多翻译为麻那惹加那),其妹黄元丽为“断手河公主”(Puteri Kinabatangan),纳入王室。黄森屏亦不负马合谟沙。率本部华兵对抗入侵的敌人,顺利挫败苏逯算端。导致其吞并企图失败,保住了文莱的独立。马合谟沙死后,文莱陷入内乱,最后黄家支持的一派登位成功,这就是文莱官方认定的第二任算端阿合马。因为华人保国有功,之后又站队正确。所以阿合马算端等依然沿用前代的友华政策。渤泥与中国关系更进一步。明朝永乐三年,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率使臣来华拜见明成祖,期间乐不思蜀。后病死中国。明成祖礼葬于南京,这就是现在南京名景南京渤泥国王墓的由来。渤泥国王来华是汶来和中国历史关系的最高峰。之后中国在汶来的影响亦深,《明史》记载在明中期,张姓华人仍然在汶来地出任长官。现在文莱第一大少数民族就是华人,占文莱人口十分之一。现代文莱国家也已经官方认领了渤泥历史,南京渤泥国王墓亦被认证为前朝先王陵寝。

        另一方面,汶来并不是仅仅给中国做藩属,它也从属于其他的强国。《爪哇史颂》就有1365年汶来向满者伯夷帝国进贡称臣的的记录。作为南部爪哇国家的封臣,在和爪哇的长期互动中汶来的文化获得很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交流成绩是14世纪中期绿教传入。使得汶来国家逐渐从一个印度教/佛教国家转为一个绿教国家。但是汶来国家长期受中国影响,所以历代算端里讲究现实的人很多,而且作为绿教的边缘地带,他可以保留很多前代传下来的东西。比如给黄森屏的封号依然是印度教色彩浓厚的大罗阇。汶来国家能择善而从。这是汶来历经强国占领,却依然能保持自己,最终重获独立的原因。绿教传入让汶来改元后,比起之前的城邦式的国家,汶来算端国的国家体制更进一步。所以在借得华兵之助后。14世纪末期汶来算端国逐步步入强盛,最强盛时整个加里曼丹岛和一部分菲律宾都是汶来算端的封臣。但是绿教的政治体制天生就有继承人不明确的种种问题。因此16世纪中叶起,汶来算端国因继承人问题导致的内乱一刻不停。与此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列强借助干预内讧,轮番占据文莱。1578年,西班牙驻菲律宾殖民政府发动了后世称之为卡斯蒂利亚战争(Castilian War)的侵略汶来的行动,汶来军队战败,首都被焚掠。虽然西班牙最后因疾病和其他战争而转移了注意力,最后离开了汶来,但是汶来算端国也无法继续维持自己的疆域。自此进入了一个下降区间。到了19世纪,因内讧,乃至内战,导致汶来算端国国土面积大为缩小,已经和今天的面积差不多了。面临亡国危机的汶来算端再次发挥做事讲究实际的特色。汶来在遭遇菲律宾的苏逯算端国入侵时,借到了黄森屏的华兵助拳。而面对西班牙的菲律宾殖民政府这个新的“苏逯算端国”的威胁,时任汶来算端赛弗丁-奥马尔二世(Omar Ali Saifuddin II)照办煮碗,去找新的“黄森屏”帮忙。而这个新的“黄森屏”—— 著名英商詹姆斯-布鲁克(James Brooke,Rajah of Sarawak)也于1838年到达汶来地。英国贵家出身的布鲁克本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曾经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作战负伤。伤愈后因战事结束,无事可做的他用家里遗产买船跑运输,借助公司的优惠政策而致富。随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向加里曼丹岛扩张,把他调到当地分公司去。他来到汶来地后碰上了来此求帮助的奥马尔二世的叔叔。两家谈妥后,布鲁克向英属中国海区分舰队(Commander-in-Chief, China Station)借来一批水兵。并以此为骨干组织了一批兵马来支持奥马尔二世。奥马尔二世借兵复位后,加封布鲁克为砂劳越罗阇。布鲁克任职终身,从此飞黄腾达。布鲁克是著名的英属北婆罗洲公司(British North Borneo Company)的创建人,也是汶来算端国的现代化之父。在他任职期间,借助英国资本,汶来国家开始现代化,英式文官体制创设,铁路和矿业涌现。直至近代又发现石油。现代化的文莱算端国凭借矿产资源和商贸利益,国家再次兴盛起来。文莱算端对于布鲁克家族很信任,委以美职,保其利益。而布鲁克也像他的后辈庄士敦和劳伦斯一样,他对于文莱算端的信任是能竭力以报的。在布鲁克、庄士敦和劳伦斯等英国殖民者心中,英帝国的利益是最高利益,所以只要英帝国需要,文莱算端的砂劳越想要就割。但在保证了英帝国的利益的前提条件下,愿意和英国合作的当地政权的利益,是要高于英国国内某些势力的利益的。所以在布鲁克劝说文莱算端同意把国家变成英国的保护国后,在这个框架下,布鲁克尽力保护文莱算端的权益,抵抗英国国内的“暴论”。在布鲁克的努力下,文莱算端国虽然独立地位丧失,但是国家权力仍有一定的保留。二战时文莱被日军占领,战后英国成立军政府管理文莱。但面对蓬勃的民族独立大潮,深感力不从心的英国萌生退意。而文莱算端也见缝插针,1953年文莱算端颁布国宪,随后又进行国家大改造计划。文莱跑步迈进现代国家行列。英国考虑到为了给桀骜不驯的马来和印尼等地的民族独立力量“立一个榜样”,削弱其号召力,最终实现在退出东南亚后英国国家利益最大化,所以也故意放纵文莱算端争取国权。1971年,英国签约,交还全部内政权力给文莱算端。但依然保留驻军。在新条约的激励下,文莱算端继续为国家独立奋斗,最终于1984年,文莱再次获得完全的独立.成为了现代我们所知的这个文莱大日伊斯兰国。

        马辰:现在多翻译为班贾尔马辛(Banjarmasin,爪哇语:بنجر ماسين),马辰是旧名。它是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始建于1526年。因为它位于巴里托河(Barito River)和马塔普拉河交汇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上,还有其他支流也在这里注入两条河中最后共同入海,所以此地河网密布,因此被称为“千河城”(Kota Seribu Sungai)。

        马辰出现的第一个文明是南瑟鲁奈王国,后来被佛教文明坦松普里王国灭亡。但文献仅证明有这两国和吞并事宜(因为班加尔算端国王室自称是南瑟鲁奈传人),并无具体时间和情况,因此这段历史已不可考。所以比较靠谱的说法认为马辰形成于14世纪。当时印度教势力入侵马辰,并将马辰带入印度教文明时代。当时马辰被一个信印度教的打哈王朝(Negara Daha)控制。这个王朝建都在马辰北面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它一直是满者伯夷的一个附庸国。到了15世纪的时候,打哈王朝陷入内乱,此时王朝的一名王子萨姆德拉(Pangeran Samudera)因宫斗失败被追斩,被迫逃亡。往南逃的他逃到了现在的马辰。在此筑居,随后这个王子为了借得爪哇人的帮助,宣布改信绿教,将名字改为苏礼萨(Suriansyah)。将首都改名为马辰,这就是马辰的班加尔算端国(Sultanate of Banjar)的由来。在借得淡目算端国(Demak Sultanate)派来的爪哇兵的帮助后,苏礼萨最终击败并吞并了打哈王朝,实现反杀。这些史实都被记叙在班加尔算端国的官方正史《班加尔史话》(Hikayat Banjar)中。这本书是这个地区最古的史料,也是目前所知研究这个地区历史的唯一文字来源。现在马辰96%的居民信奉绿教,班查尔人占人口大多数,其次是来自爪哇岛的爪哇人,这都是从班加尔算端国开始的。

        班加尔算端国开始的时候长期贫瘠,但后来因发现胡椒,借助胡椒贸易,遂逐步崛起。到17世纪早期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大胡椒出口地。16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求胡椒,开始在此开展经济活动。已占据爪哇的荷兰见此,亦开始向马辰渗透。后来因为拿破仑战争开始,夺取了一些法国商贸站的英国抢先一步,著名英商 哈尔(Alexander Hare)从班加尔算端处包下贸易权,并租地建国,成立了一个短命的马路可国(Maluka)。但是拿破仑战争后荷兰人重返东南亚。荷兰商人恶性竞价,使得班加尔算端将贸易权转给荷兰人。英国被迫退缩。班加尔算端国有着一切绿教国家的痼疾,所以自成立之始即内讧频仍,荷兰人通过为内乱各方提供援助,逐步成为班加尔国政的干涉者。1852年。班加尔算端国演了一出弟兄争锋丧基业的严重内乱。时任算端亚丁病重,想传位于嫡出的幼子,而庶出的长子则更得荷兰青睐。结果父死后尸骨未寒,兄弟二人即演了一出二袁争河北,然后荷兰人则做了曹操。185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佣兵登陆马辰,当天即敉平乱军。史称马辰战争(Banjarmasin War)。之后班加尔算端国沦为荷兰的保护国直至现代。二战时马辰被日本占领,战后加入了印尼,现在马辰是印尼几个重要的商贸都市之一,印尼最大的宝石市场和水上集市都在这里。

        司卡拉呐:这是加里曼丹的古城 苏卡达纳(Sukadana),这个城市现在还在,位于加里曼丹岛西部。现在它归印尼共和国西加里曼丹省下属的北卡蓉托管地(North Kayong Regency)管。托管地是印尼四级行政区划的第二级,跟市是同级的,直接归省管。一般这里是之前土王的地方或者是人迹罕至,人口稀疏的政区。实在难以成市,所以印尼特别做了一级区划称作托管地,划给省负责。

        名字最早见于公元150年托勒密(Ptolemy)所著的《地形指南》。但后世考古发现公元前2~前3世纪此地即有居民,考古发现的罗马风格的购物用珠子,以及各种印度-爪哇人工制品,证明当时此地已有相当发达的文明。后学者们又在库泰河(Kutai)发现5世纪初年的三块精加工的基石,上有石刻铭文记载向婆罗门僧侣送礼的过程,这些成果都证明了东加里曼丹地区当时曾有过一个印度教国家,其晚期的统治者很可能是臣服于东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Majaphit empire)的诸侯。但是由于记载缺乏,考古进度亦平平,所以目前尚有很多不明之处。16世纪初随着绿教传入,西加里曼丹地区建立了若干绿教徒国家,其中包括马辰、三发(Sambas)、苏卡达纳(Sukadana)和兰达克(Landak)等。不过这些国家都实力较弱,是其他强国的封臣。其中苏卡达纳的统治者效忠于爪哇的马打蓝算端国(Mataram Sultanate)马打蓝算端国被荷兰灭掉后,这个地区即被荷兰殖民。后来此地的华侨曾建立起短命的兰芳共和国,但最后还是被荷兰灭掉。1884年,荷兰完成对加里曼丹岛的占领,加里曼丹岛沦为殖民地后直到1950年印尼联邦成立。印尼建国后加里曼丹岛的军人在印尼政府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使该地被印尼吞并。随后改为西加里曼丹省直至今日。

        新加布拉:这个新加布拉就是“新加坡”,港澳一带有时习惯将之翻做“星加坡”或“星洲”。只不过这个作为国名尚对,作为地名就不对了。

        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大概3世纪已有聚居点。不过最早文献记载源自东吴将领 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当时将此地称之为 蒲罗中。后据新加坡学者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意。它的意思是“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这个称呼比后来新加坡的旧称淡马锡早一千多年。所以现在新加坡已经官方认证蒲罗中为新加坡最早的名字。但是马来人还是普遍用淡马锡(Temasek),意为“海边”。这个名称后来被爪哇人学去,记叙到东南亚最早的史书《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中,成为了新加坡改名前的称呼。

        长期以来是马来人诸国的一部分,但因为地处边陲,不太受重视。直到了1299年左右方才改变,这年一个名叫尼拉-乌塔玛(Sang Nila Utama)的马来罗阇来此筑城建国。根据古马来的唯一史书《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记载,出身三佛齐王室的乌塔玛罗阇有一日出门行猎,为逐猎物而上淡马锡岛,在岛上遇一赤身、黑面、白胸之雄狮。因为马来半岛上不太容易碰到狮子,所以乌塔玛觉得这是吉兆。三佛齐灭亡后他遂决定带族人来此建国。他的国家就叫雄狮王国,音译就是新加布拉(Kingdom of Singapura)。因为梵语里狮子的发音就是辛格或者新加。新加坡的历史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现在新加坡立有他的像,奉为新加坡的创始者。新加布拉王国成立后靠向各个强者称臣,游走在各个势力之间谋求利益获得发展。最盛时马六甲海峡两岸都向其称臣,初步恢复了三佛齐的国境。传国大概一百来年后,因遭到叛臣出卖,招致兵祸。被满者伯夷的军队灭掉。新加布拉王国的末代王子随母而信了绿教,国家被灭时他成功逃亡国外。在渡海后招募流亡,最后在1402年再次建国,这就是日后著名的满剌加算端国(Malacca Sultanate)。满剌加算端国鼎盛时重新夺回了淡马锡,但西方人的到来,使得东南亚进入了殖民的年代。满剌加算端国被葡萄牙灭掉后,柔佛算端国短暂掌握了淡马锡。这个时候淡马锡就已经凭借优越的航运地位,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一大商港。柔佛算端和葡萄牙的战争使得两方对此的控制力都遭到削弱,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作为渔人的英国得利。1818年英国在淡马锡建设贸易站,之后逐步控制这里,经过英国的百年经营,新加坡成为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亚洲最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进入亚洲的门锁和大英帝国的几块奠基石之一。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成功,这里长年作为发达国家的典范,被公认是世界一线城市。

        帕内:在苏门答腊岛上,从历史上讲应当是以后面写的室利佛逝首都旧港为对,但是就日文发音和具体位置(较旧港明显靠北),应当是室利佛逝王国下属的城市 帕内。这里两个都可以写一下。

        巨港(Palembang,爪哇语ڤلامبڠ),古称旧港,今多称巴邻旁。它位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的东南部,沼泽地带的内侧。现在这里是印尼南苏门答腊省的省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它,市内水道纵横,有“水城”之称。

        很早之前即有人聚居,但是目前历史只能追溯到公元7世纪。因为荷兰考古学者巴登堡教授(M. Batenburg)在此地曾发掘出著名的格度干武吉碑(Kedukan Bukit inscription),经测定发现这个碑诞生于公元683年。其上的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古马来文,它记叙了著名的东南亚强国三佛齐王国(Sriwijaya,又叫室利佛逝,室利意为灿烂,佛逝意为胜利。室利佛逝 = 辉煌胜利)在巨港的发祥来由。根据碑文,马来出身的三佛齐太祖闍耶那修(Sri Jayanasa of Srivijaya)领着他的部众水陆并进来到此地,在此筑城建国,国名三佛齐。现在巨港官方根据这个认定城市历史起源于683年。三佛齐以巨港为都诞生后,利用该地区矿产丰富的特点,与外界交易金银和宝石致富,进而崛起。马来人管这里叫淘金地,或者叫流水之地(当时采金都是河金),音译叫邻旁(limbang),当代马来语转写为巴邻旁,再转入其他语言中,从此成了这座城市的官名。三佛齐产金的消息吸引了四方商贾来此买卖。使巨港迅速繁荣起来。各地的商贾间相互交易并交换信息,导致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商人发现巨港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地方。因为一来巨港能停大船,二来东南亚的季风气候,使得两地商人在只要巨港呆几个月,就可以借助便利的风向回到各自的祖国。因此中印商人均把巨港视作宝地,大量赴此贸易。巨港串起来的中印商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段最重要的路线,而巨港在以两地商人为代表的各国商贾的努力下,成为当时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屈指可数的贸易中心。所以中国人以巨港称呼这座城市,来赞赏它的繁荣和兴盛。

        然而三佛齐的富庶引发了他国的觊觎,在爪哇崛起的马打蓝王国成为三佛齐的劲敌。东南亚历史的一条主线——爪哇-马来二族争竞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990年,马打蓝大败三佛齐,焚掠巨港。随后三佛齐拼上老本招兵买马,终于反败为胜,把马打蓝铲平,但是没等到三佛齐喘息太久,印度的朱罗王朝借助海船之利,入侵苏门答腊。三佛齐和朱罗又进行了十余年断断续续的战争。由于战争导致商路断绝,而在这些战争中损失又很惨重,三佛齐国势一落千丈,逐渐衰亡。13世纪,爪哇的信诃沙里王国(Singhasari)崛起,猛攻三佛齐,成功攻破巨港。三佛齐王出奔。残余势力建立起新加布拉王国。随后元朝海军借助信诃沙里王国的叛臣帮助,攻灭信诃沙里。然后满者伯夷崛起,驱逐元军,重新夺取苏门答腊,最终成为这一团乱战的最后胜利者。满者伯夷时期,巨港依然是重要的贸易港,但依然存在的顽强挑战者使得巨港的商贸很难恢复到昔日的样子。满者伯夷消灭新加布拉王国后,其残部转移到苏门答腊南部,并在此获得了赞助后再次复燃,变成了满剌加算端国。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满剌加算端国曾被满者伯夷吊打。导致其太祖伊斯坎德-沙(Iskandar Shah,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中文史书用的是他的原名拜里迷苏剌Parameswara。新加布拉王国是个印度教国家,他流亡时为了借爪哇兵,改信了绿教,亦改了名字。《马来纪年》用的就是他的新名字)弃巨港而逃。满者伯夷军队撤退后,巨港被以陈祖义为首的亦商亦盗的海上集团夺取。随后陈祖义企图抢劫郑和船队,被郑和识破反杀成功。因为海盗团严重干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永乐皇帝在南京处斩了陈祖义后,听从大臣建议,宣布成立了旧港宣慰司,施进卿任宣慰使。旧港宣慰司是中国行政史上最南端的直辖行政机构。施进卿死后他的女儿得了旧港宣慰司之位。这个女人后来嫁入了满者伯夷王室,凭借家族的商业势力获得了蕃舶长的职位,因此成为南洋华人海商的榜样。满者伯夷亦通过纳入宣慰司而重夺巨港。但这时他的对头满剌加算端国通过主动和郑和船队的结连,也获得了对明朝朝贡贸易的权利。满剌加算端国接下来借助满者伯夷因严重内乱而导致的衰落,再次夺回巨港,力压满者伯夷一头。满剌加算端对于对华贸易,要远比满者伯夷热衷的多。为了拓展商贸利益。伊斯坎德-沙自己甚至亲自率使团来华访问,受永乐皇帝接见。国主亲自下场招商引资,那效果自然不同,在国家的引导下,中国商人逐步将交易重心从满者伯夷移往满剌加算端国。而满剌加算端考虑到巨港离爪哇太近,发展它不如发展自己的老巢,所以鼓励商人来同样方便的满剌加来交易。这样交易重心就从巨港向满剌加转移。交易地位丧失导致曾经繁荣的巨港开始衰落。但作为昔日重要的交易地,仍有很多大宗交易在巨港进行,这让巨港虽然衰落,但地位依然重要。依靠重要的地位,1675年,巨港最终的主人巨港算端国(Palembang Sultanate)崛起,传国至今。

        巨港算端国是一个比较弱的政权。而且崛起后不久就碰上了荷兰殖民东南亚。巨港作为荷兰重点开发对象,遭到荷兰殖民者大力干涉,巨港算端也很快成为荷兰傀儡。1825年,巨港算端国内乱,内乱两方各引英荷为外援,最终胜利者是荷兰人。荷兰在获得殖民战争胜利后清算巨港算端国,下令废黜巨港算端,将巨港纳入了荷属东南亚直辖地。荷兰殖民时期,荷兰人大力引进热带经济作物,并勘探开采资源。在荷兰人的经营下,巨港新获三大新土产——橡胶、咖啡和石油。尤其以橡胶和石油资源甚多。在三大新土产的帮助下,巨港重获新生,再次强劲发展。今日的巨港是印尼第四大商埠,而且是苏门答腊岛的第一大商业中心。这个地位就是这时奠定下来的。二战时期巨港被日军占领,战后民族独立大潮掀起,支持印尼联邦的联邦派成员在巨港升旗宣布加入印尼,荷兰殖民军发动镇压,和联邦派开始了“五日之战”(Pertempuran Lima Hari Lima Malam ,the Battle of Five Days and Nights),最终荷兰战败,被迫承认巨港加入印尼联邦。外敌已去的结果就是内讧开始,不同民族的矛盾使得巨港又成了民族仇杀的前线。最终印尼国家只能依靠军事强人毒菜来压制,才能维持一个国家的样子。为了缓和民族矛盾,2003年,印尼宣布恢复旧的巨港算端作为巨港名义上的元首,延续至今。所以理论上来说其实巨港是印尼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今天的巨港仍然是苏门答腊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尤以橡胶业为甚,年产近百万吨橡胶,是印尼之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产地。

        比起巨港的辉煌历史来说,帕内(Pannai)就差的远了去了。帕内是印尼的一座已经消失的古城,它可能是印尼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地方,考古学者认为可能的位置在现今印尼的北苏门答腊省属南坦普里托管地(South Tapanuli Regency)的老武汗巴都县(Labuhan Batu Regency)根据历史记载,在11世纪到14世纪这三百年里,这里存在过一个佛教王国。因为英国东南亚史权威霍尔(Daniel George Edward Hall)在《东南亚史》一书里考证到此城有 巨大的水池。巨型水池是佛教或印度教王国的典型公共设施。

        因为缺乏历史记载,因此众说纷纭,以爪哇和印度起源说最多。最早记载见于1025年。后来这座城市应属于三佛齐的一部分,或可能是三佛齐的封臣。再后来朱罗朝远征三佛齐,帕内被攻破,遭毁掠。但国家依然维持。因为三百年后满者伯夷时期的外交史上就有出使帕内的记录。后来考古学者依靠这些记载试图探索,最后只找到一座比亚楼庙遗迹(Biaro Bahal)。在遗迹发掘中找到了关于帕内的碑文。碑文由于气候条件太差,大部分字已经模糊,从已抢救出来的部分碑文来看帕内的统治者自称叫“阿吉”(aji),意思是“小王”。证明了说明帕内不是一个独立的势力,而是其他大势力的附庸。而这个庙可能是这些小王为亲信的僧侣建设的精舍。比亚楼庙碑文是迄今为止考古学者找到的关于帕内的唯一的记载,之后再无新发现。所以帕内也就随风逝去,成为了失落的城市,只剩一个名字留在历史上。

        比加雅:这个是占婆王国的旧都 毗阇耶(Vijaya,又称佛逝,意思是胜利),中国史料称之为“新州”,它位于今天越南平定省(Bình Định Province)南部地区。占婆灭亡之前一共有过三个首都,这是第二个。

        位于昆河(Sông Côn)下游,城市的大概位置应该在平定省的施耐港(Thị Nại Port)附近。因为史书确定毗阇耶附近有个入海口,入口处有一个名叫“尸唎皮奈”(Çri Vinaya)的重要港口。后来越南吞并此处后,称之为尸奈港。南阮时期因嫌名字不雅,改为施耐至今。现在越南国家文化局组织发掘工作,在平定省发现了一些遗址。将其统称为茶槃遗址并认定是毗阇耶的城市部分。所以茶槃就是毗阇耶。

        考古学认为有规模的城镇出现在11或12世纪,因市内建设多吴哥风格的建筑,所以可看出城市早期受吴哥朝文化影响很大。由于此地位于昆河入海口,土地又适宜耕作,后来又在此地发现沉香木。所以吸引很多海商前来,很快成为占婆王朝的重要商港。982年占婆的第一个首都因陀罗补罗被废弃,随后毗阇耶成为了新都城。14世纪末越南后黎朝崛起,向南推进,大概于15世纪中叶推进到了这个地区,毗阇耶遭到越军多次攻占和洗劫。首都沦为前线的现实迫使占婆考虑再次迁都。1471年,越南后黎朝的圣宗 黎灝再次攻破毗阇耶并占领之,无法可想的占婆只能迁都到南部的宾童龙。毗阇耶也就自此归于越南。但是后黎朝认为别地建城更好,于是只保留了施耐港,另择别地为平定省建府。南阮时期选定新址,这就是现在平定省省府归仁市(Quy Nhơn)的由来。归仁市的崛起使毗阇耶彻底衰败和废弃。现在仅余遗址供考古学者研究。

        基阿忍: 所谓的基阿忍就是越南的嘉定(Gia Định)。不过近代的名字,要比这个古称更响亮——西贡(Saigon)。再后来越南统一后,就是今天的胡志明市。原属占婆、真腊土地。初名培诺库(Prey Nôkôr),意为“林中城”。后并入越南。越南历代王朝因受中华思想影响,均将占婆、真腊等视为蛮族,于是采用武力南进以“尊王攘夷”成为越南历代王朝的国策。后黎朝末期越南分裂为南北朝,即北郑南阮的割据对抗。而南朝——也就是后来的阮朝秉承后黎朝国策,不断向南蚕食占婆。1693年南阮将占婆彻底消灭。占婆遗民或被越南人同化,或向西逃入山区。南北越南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南阮攻克此地后,在该地设置嘉定府。由于常年战乱,而且此处长期林木茂密,开发困难,故多荒草野地,以至于“猴叫鹳鸣”。后迁入的移民为辟土地,伐木作柴。因此将此地呼之为柴捆城。由于移民本来就有口音,到此地后口音又被京族人异化。所以柴发“赛”音,捆发“过”音。后来南阮政权认为此名鄙陋,因此在和法国签不平等约时,故意借近音词占口头便宜,将之改名西贡,意为“西人入贡”。这就是西贡一名的由来。嘉定府成立之初,因为实在太荒凉,很难管理。南阮政权就大规模招徕各方流民拓荒开垦以巩固此地,其中尤以中国移民最受欢迎。阮朝将原居当地中国的明朝遗民编为“明乡社”,后迁入的清朝移民编为“清河社”。借助两社之力,大规模吸引中国移民移入,巨量移入的中国移民形成了早期的南越中国人社区,在中国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开拓下,嘉定逐渐变成良田万顷,市镇繁荣之地,阮朝的统治亦顺利在此处建立。而后世越南北政治南经济的格局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1862年法国赢得法阮战争(Cochinchina Campaign)的胜利,法国开始殖民越南,西贡作为法国对越殖民地的首府,开始了它一个多世纪的,交织着光荣和耻辱、繁荣和衰败、现代与古老、进步和保守的历史。1975年,越南结束统一战争,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以志纪念。不过嘉定这个名字通过成立了嘉定省而保留了下来。这个省和省内的胡志明自治市目前是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洛巴拉巴地:这个是传说中的中南半岛古国堕罗钵底(Dvaravati),又名堕和罗国,它具体位置大概在暹罗古都大城府(阿瑜陀耶)附近,但具体位置其实有点差异。现代考古学多认为此城位于今天泰国的佛统府(Nakhon Pathom)

        具体资料至今依然不详尽,主要依靠考古和中文史料推测情况。可以确认历史很悠久。因为玄奘、法显禅师皆对此国的传闻有记载。玄奘禅师的记载后来被《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真腊》收入。据《旧唐书》记载,堕罗钵底的原意是“守门者”,或者是“毗湿奴之城”的意思。此处南与盘盘国(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一带)接壤,北与迦罗舍佛国交界,东与真腊国毗邻,西部临海。国王和官吏居城中,一般平民居城外,约有万余户。国王的卫士只有 100多人。国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后世考古考证证明了旧唐书的记载,而且考古发现堕罗钵底平民多使用孟文,而贵族则使用巴利文。所以历史学者比较倾向于这是一个孟人建立的城邦式的国家(所以正统泰国史是不认它的,但是正统泰国史不否认阿瑜陀耶朝等泰国正统王朝愿意把王统追述到堕和罗国的事实)。第一个相对详细的记载了堕罗钵底的情况的依然是中国人——杜佑的《经行记》和《通典》。在书中,杜佑记叙到堕罗钵底国出产稻、麻、豆、麦,畜养象、牛、羊、猪,并以堕和罗犀闻名。居民以农商为业,以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商业比较发达,全国有六个贸易集市,买卖皆用银钱,大小有如榆叶。这些记载都被后世考古学者通过考古证明为真。而且考古发掘还发现了罗马式的灯,粟特式的钱币等事物,证明了堕罗钵底确实有着发达的商业网络。堕罗钵底和其他早期中南半岛国家一样,大量采用印度教-佛教的仪轨和习气治国。比如国王登基称之为“登狮子座”。其国使者曾于638和649年两次访问中国唐都长安,送象牙、火珠、白鹦鹉等礼品。这也是中南半岛国家和中国交通的最早记载之一。

        堕罗钵底作为城邦国家,政治形态非常落后,杜佑毫不讳言的指出是“国无赋税,俱随意供奉,无多少之限”。另一方面,这个国家非常重视艺术。这一点杜佑亦有记载“并为阁而居,屋壁尽以彩画之”。近年考古发掘出来的堕罗钵底时期的佛像和青铜像,都已经出现非常独特的做工,和其他地区发掘出来的类似古物风格均不类似。反映出后期的堕罗钵底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艺术风格。堕罗钵底国大概维持到了中国宋代左右即已不复存在,因为堕罗钵底国长期缺马,杜佑记载是“一国之马不过千匹”。因此该国通使唐朝后即开始贸易马匹。但是马匹贸易至宋代已无记载。所以史学者多认为此时该国已经灭亡。一般认为已被新崛起的泰人国家吸收。

        通宝推:北纬42度,瓷航惊涛,
        • 家园 东南亚文化圈:共11城 -2

          庇古:这是缅甸的勃固(Pegu),它距仰光80公里,借助缅甸的一号高速公路(Highway No.1)直通到底。现在缅甸政府为了推行缅甸化,搞改名运动。所以将其改名为巴国(Bago),它是巴国省(Bago Region)的省府。

          缅甸第四大城市和著名旅游胜地。古称汉达汪棣。相传城市起始于537年。由缅甸著名的少数民族孟族(Mon)建立。当时有两位孟族的王子经过此地,看到一对鹅在湖中一块小石上休息。因石头太小了,所以雄鹅背着雌鹅一起站在石上。他们觉得这是好预兆,便在此筑居建国,他们的王朝叫汉达汪棣王朝(Hanthawady dynasty),即鹅王朝之意。中文史书称之为勃固或者古剌王朝。勃固虽然诞生的早,但是正经的勃固城的历史,是要从汉达汪棣开始算的。

          在历经11到13世纪蒲甘朝的统治之后,孟族借助蒲甘朝的崩溃,缅甸进入“战国时代”的机会,乘势再度兴起。孟族人的一部就以勃固为根据地建立勃固王朝.13世纪后缅甸进入“战国时代”,大概到了14世纪左右,国家间的兼并战争让缅甸进入了一个南北朝时期,而南朝就是勃固王朝。其最盛时统治几乎整个下缅甸,传国200多年.勃固西有勃固河,东临莫塔马湾,北接伊洛瓦底江,能靠大船,水运非常发达。所以勃固建城后很快就成为下缅甸的商业中心,境况繁茂。借助发达的商业收入,勃固王朝和北面的阿瓦王朝打了个有来有回,最终成为缅甸著名的“四十载战争”(Forty Years' War,缅甸语အနှစ်လေးဆယ်စစ်)的赢家。四十载战争稳定了勃固王朝,让其进入一个繁荣发达的时代。这个时期勃固王朝兴修佛寺,使勃固一时间成为全缅甸的佛教中心,留下了非常灿烂的佛教文化。1539年,缅甸历史上武功最盛的东吁王朝崛起,一统南北两朝。勃固再度回到缅人手中,并依然是当时极为重要的海港。但是这境况大概只延续了120年。1740年,因东吁王朝内乱,孟族借机起义重建鹅王朝,大概维持了17年左右。史书上称为鹅朝复辟(Restored Hanthawaddy Kingdom)。但在这时缅甸历史上的三大帝,缅甸贡榜王朝的太祖雍笈牙崛起,率军横扫全缅甸,1757年,缅军攻破勃固,将其彻底摧毁。勃固惨遭重创,之后又因河川改道,海港机能不复,勃固原有的繁华风貌丧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让位于新崛起的邻居——仰光。但是到了二战时期,作为滇缅公路重要的中转站,勃固重获生机。反法西斯联合军为了守住公路,与日军反复争夺勃固并最终攻克之。勃固接下来作为物流中转站重获发展。现在勃固是缅甸重要的铁路枢纽,而且也是缅甸的佛教文化在“缅甸战国时期”如何保存和发展的见证者。勃固佛塔是缅甸的“四大佛塔”之一。它的鹅朝古王宫和瑞达良卧佛,都是缅甸人人熟知的名胜。

          阿拔:阿瓦城(Ava)位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在现今缅甸曼德勒省的德达乌县境内。现在缅甸政府为了推行缅甸化,搞改名运动。所以现在用古名 因瓦(Inwa)

          缅甸的五朝古都,上缅甸地区最著名的古城之一。因为阿瓦城建城时旁边多湖

          ,所以中文史书多用阿瓦,意为“湖口”。缅甸史书除阿瓦外也用因瓦,意为“九湖之地”。古典佛教史书里则记载阿瓦人自称叫拉特纳普拉(Ratanapura),意为“宝石之城”。

          蒲甘朝时期即有聚居者,此处因为湖泊众多又靠着一条米界河(Myitnge River),灌溉便利,长期以来是整个上缅甸最肥的土地。所以农业兴旺,第一个看上这里的是缅甸“战国时代”的第一个王朝彬牙王朝(Myinsaing Kingdom)的创始人之一,“掸族三兄弟”的老二梯诃都(Thihathu)。不过梯诃都看上这里之后试图建城,却发现因为土地湿润地基不稳,城建起即倒,无奈他只好把都城迁至彬牙。但是梯诃都对此念念不忘,于是迁都后即组织人开发阿瓦。彬牙王朝修通了连接米界河和伊洛瓦底江之间的运河,然后利用运河排干沼泽地,再巩固地基来建城的方法,最终在阿瓦王朝时期才完成了阿瓦城。因为据传在建城过程中连续排干了九座湖泊,所以称之为“九湖之地”。

          14世纪时的缅甸,由“战国时期”进入到一个“南北朝”时期。南朝是鹅王朝,而北朝就是由掸族人建立的阿瓦王朝(Ava Dynasty;1364~1555)。阿瓦在这个时候成为了都城。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梯诃都的重孙德多明帕耶(Thado Minbya)。阿瓦王朝建国后,采用主动本地化的策略。它故意淡化自己的北方来的掸族人身份,表现的反倒更像是本地的缅族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阿瓦王朝战略环境十分恶劣。四面皆敌。南面是孟族的鹅王朝,北面则是云南群山中的掸族诸土司。虽然阿瓦王室也是掸族。但是阿瓦王朝因为先进入缅甸多年,实际已经缅族化。这点很像是中国古代的生番熟蕃的区别,尤其是阿瓦王朝的前代彬牙王朝毁于掸族土司们的南下,所以对于阿瓦王朝这个“熟蕃”来说,北面掸族土司们其实就是“鱼皮鞑子”类型的“生番”。它的西面还有盘踞阿拉干的印度教国家若开王国,这几家都是阿瓦王朝的打击对象。所以阿瓦王室虽然出自掸族,但是为了团结缅族人来对抗四方的敌人,他努力融入缅族,或者至少表现出是缅族化的掸族王朝。阿瓦王朝的策略成功赢得了缅族人的支持,进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其最盛时,虽为四战之地,但整个上缅甸和部分下缅甸都依然向阿瓦称臣。

          另外一面,阿瓦王朝为了对抗四方的敌人,对外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动交好中国。阿瓦附近盛产玉石,所以它利用中国文明对玉石的喜爱,和其开展玉石贸易,还大量引进中国移民开采玉石。玉石作为中缅贸易最著名的交易品,虽然商贸历史远比阿瓦朝还要悠久,但公认是在阿瓦王朝时期成为两国间有规模的大宗交易品。在勤劳的中国移民的帮助下,阿瓦王朝的玉石开采量大增,国家财政受益极多;也正因为如此,阿瓦人才能自称“宝石之城”,以夸耀自己的繁华。玉石贸易的收入,支付了阿瓦王朝常年战争的账单。但是绵延不断的战火,特别是缅甸史称“四十载战争”的漫长争斗,还是在根本上削弱了阿瓦王朝,因输掉了四十载战争,战火波及阿瓦地区,导致农田荒芜,人民因饥馑、战祸而被迫逃亡。阿瓦王朝开始衰落,1527年,掸族诸土司再次南下,灭掉了衰弱不堪的阿瓦王朝,用同为掸族的麓川王室取代前王室统治阿瓦。一时间上缅甸一片大乱。这个新的阿瓦王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掸族人的王朝,他对于被统治的缅族人是蔑视的,因此无法赢得缅族人的认可。所以一些缅族为主的地方势力,例如卑缪王国就逐步崛起。这些地方势力招纳缅族难民,日渐强盛。逐步壮大的缅族国家开始努力重新统一全缅甸,而最后的胜利者,就是日后缅甸历史上武功最盛的东吁王朝。1555年,东吁王朝一击消灭了阿瓦王朝,缅甸再次统一。东吁王朝早期依然定都在阿瓦,后来迁走。但阿瓦凭借自己的肥沃土地,依然是上缅甸非常重要的城市。鹅朝复辟时期阿瓦落入勃固王朝之手,这时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崛起,贡榜王朝的太祖雍笈牙率军击败勃固,重夺阿瓦。他也暂时把阿瓦当做自己的首都以彰显自己是缅甸的复兴之主。后来方才迁到仰光。1839年,阿瓦遭遇大地震,全城被夷平。贡榜王朝认为这是天意,所以决定不再修复阿瓦。阿瓦的历史也就到此结束,被新崛起的曼德勒取代。但是阿瓦的部分遗迹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是缅甸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宝推:北纬42度,ton,瓷航惊涛,
      • 家园 蒙古文化圈: 2城

        萨彦岭:真有这么个山岭。英语一般叫Sajan或Saian,分东西两支,是唐努乌梁海与西伯利亚的界山,蒙古高原的北沿。其中东萨彦岭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不对称褶皱山系,西北-东南走向,长1,000多公里。西萨彦岭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古老褶皱山系,东北-西南走向,长约600公里。

        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与沙俄签定《恰克图条约》(俄国叫《布连斯奇条约》),规定清俄以萨彦岭为界,原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二战期间被苏联占领。

        目前是俄罗斯与蒙古接壤地带的广阔山区,整体呈荒芜状态,但在高处仍有由松、落叶松等构成的茂盛森林,此处多山间盆地,多矿泉,富林木,有矿石及稀有金属;工业党的一个著名朝圣胜地 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就在这里(萨彦水电站是苏联最大的水电站,在三峡之前,也是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察瀚:察瀚就是“察哈尔”。“察哈尔”一词源自波斯语,意为“家人”、“奴仆”、“卫士”、“宫殿卫队”。最早出现在成吉思汗建国初期,蒙古西征后把它带回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语。如代指地名,此时的察哈尔指辽西义州边外。,但此处察哈尔指察哈尔部。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因此察哈尔难以代称固定地方。它是蒙古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北元时期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其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的子孙承袭。鄂托克意思是部落、屯营地。它是明代蒙古中后期军政合一的社会基本单位,一个鄂托克约1000人上下。

        北元分裂为东西蒙古后,双方频繁互殴,明朝作为搅屎棍没事就拉一派打一派。明嘉靖年间,东蒙古的察哈尔部害怕被吞并,就率领十万部众东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东南与后金接壤,南与明朝相邻,使明朝面临双线防御压力,辽东从此成为明朝的最大且持续的一个国防出血口。初期,察哈尔部猛人林丹汗联明抗金,可以帮明朝战略牵制后金;但随后开始玩“攘外必先安内”,想优先统一蒙古,就跑去西边打打杀杀。皇太极趁机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被赶去青海并感染了天花、卒。不肖子孙乖乖投降满清,蒙古和明朝相继灭亡。

        康熙年间,清廷将察哈尔部众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安置,按满洲八旗建制、设置左右两翼察哈尔八旗。至此,察哈尔部特指两翼察哈尔八旗。民国,设置察哈尔特别区(后改为省)。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北京延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东境。

      • 家园 中亚文化圈:3城

        乌根支:这个城市在中国史书上也是很有名气 ——玉龙杰赤(Gurganj)。现在它叫 库尼亚-乌尔根奇(Konye-Urgench),位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西北部、阿姆河南面。行政上归土库曼斯坦的达绍古兹州(Daşoguz Region)管,是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最主要的边境城市。另外还有一个乌尔根奇,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个叫老乌尔根奇,乌兹别克斯坦那个叫新乌尔根奇。这两个城市相距不远,而且是有渊源的。但如以历史古城来论的话,这里还是应该指土库曼斯坦的老乌尔根奇。

        因战乱频繁,频遭屠城。记载史料虽多,却往往只涉及兵祸。所以城市起源已经不可考。但因为史料记载多,所以这里是土库曼斯坦国家的考古研究重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援下,土库曼斯坦文化部门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颇有成绩。这里的玉龙杰赤古城遗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名录中。现代考古发现自公元前4-5世纪左右即有人居住。但是玉龙杰赤这个名字出现在712年阿拉伯征服时期。玉龙杰赤左倚乌浒水(阿姆河),右靠一座萨梅卡雷什湖(Sarygamysh Lake,所以成4里面电脑建这个城时旁边经常有个湖)。灌溉水源丰富。因此它长期是中亚绿洲农业的典范。凭借着绿洲农业的生产力,玉龙杰赤逐渐兴盛,商旅问讯而至,使得这座城市很快成为丝绸之路中亚段的重要交易站。玉龙杰赤北临西伯利亚,古典时期的中亚地区的经济中心比较偏南,所以玉龙杰赤当时是中亚临北的重要城市。来自北方地区钦察地、康里地乃至罗斯地的商旅,也借助这座城市连入丝路。作为两条主要商路的连接点,玉龙杰赤迅速增长。公元10世纪花剌子模帝国崛起,玉龙杰赤的地位就日益重要,因为花剌子模帝国的太祖阿努细特勤(Anush-Tigin Gharchai)当官时封地就在花剌子模,他就以玉龙杰赤为本部。在历代花剌子模沙的努力下,玉龙杰赤迅速成为中亚地区的顶级城市和图兰地区的最大城镇。拉施德丁在《史集》里称赞这里“居民多的无法描述”。直到摩诃末治政的中期时这里都是花剌子模帝国的首都。

        摩诃末于1212年摆平了喀喇汗王朝后,就把首都搬到了寻思干(撒马尔罕)。玉龙杰赤的重要性这才大为下降。摩诃末搬家的原因,主要是玉龙杰赤的离心倾向太重。花剌子模帝国使用绿教的传统军制古拉姆制度,而钦察人和康里人作为最好的古拉姆材料,长期是花剌子模帝国军的中坚。而玉龙杰赤靠近钦察地,所以钦察-康里部族在这里的影响力是不难想象的。事实上、玉龙杰赤在花剌子模帝国中是个高度独立的山头,在花剌子模国家的长期内讧中,玉龙杰赤选择内讧中哪一方为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功拥立了三位君主后,玉龙杰赤实际上已经成了造王者。因此在蒙古西征时,玉龙杰赤敢多次不听摩诃末的号令。所以摩诃末搬家去自己新拿下的寻思干。但不久后因摩诃末和蒙古帝国起了矛盾,为了争夺丝路控制权,两国最终开战。在高度合成化的蒙古军的侵攻下,花剌子模一触即溃。1220年,蒙古帝国军攻到玉龙杰赤,由于城市附近多沙漠少石头,在窝阔台的指挥下,蒙军创造性的利用城市种植的桑木,将之砍伐后用乌浒水泡硬,当炮石轰击城墙。在长时间轰击下,蒙古军最终打破城墙突入城市,血战七天后彻底粉碎抵抗。窝阔台得手后下令屠城,玉龙杰赤全城被杀,一蹶不振。蒙古帝国分治时期,玉龙杰赤北划入金帐汗国领地。此时拔都因看到了古商路的价值,下令重建了玉龙杰赤。但已经不能恢复昔日盛况。14世纪末帖木尔率军再次攻打玉龙杰赤,破城后帖木尔下令毁城,将残余居民转移走,随后加之河水改道,从此该地区的繁华便一去不复还。被转移走的残余居民被帖木尔拉到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重建城市,仍然命名为乌尔根奇,这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新乌尔根奇的由来。而原来的老乌尔根奇,现在只是一座人口三万来人的小城。但是因为历史传承长,古迹很多。所以现在老乌尔根奇是个旅游城市,也是这一地区最有名的文化古城。

        河吹:网上很多解释说是忽毡(Khujand)。 忽毡又名忽禅或苦盏(出自《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它位于药杀水(锡尔河)南岸,蒙古帝国时期是察合台汗国的属地。现在这个城市还在,通常翻译为霍占德,它是塔吉克斯坦索格里州(Sughd Region)的州府。但是就游戏位置和日文读音来看,这更有可能是著名的古战场怛罗斯,怛罗斯现在名字是塔拉斯(Taraz),它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州府。但这里依然用怛罗斯,因为现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争夺塔拉斯这个名字。历史上的怛罗斯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但是吉尔吉斯斯坦认为根据历史记载它应该在吉尔吉斯斯坦。而哈萨克斯坦成立后,因为对过往历史不重视,沿用了苏联时期的称呼 江布尔。结果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成立了塔拉斯州,并把州府改为塔拉斯市(这俩地方离得也不远)。见势不妙的哈萨克斯坦于1997年又把名字改回了塔拉斯,并请了一大批学者来此考古研究,最终论证了历史上的怛罗斯就是江布尔/塔拉斯。

        怛罗斯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目前考古测定公元前1世纪即有人在此定居活动。不过怛罗斯官方正史认定城市起源于公元568年。因为这一年东罗马帝国大使泽马楚斯(Zemarchus)借助商人的帮助,来到怛罗斯地区见到突厥汗国的木杆可汗,递交国书和礼品。这是怛罗斯这个词第一次进入到了西方文献里(在此之前怛罗斯的官方正史认定起源时间是630年,因为这一年玄奘法师提到了怛罗斯,怛罗斯这个名字也是玄奘法师一锤定音的)。很明显这个时候怛罗斯已经有成规模的城市,因为东罗马使者是借助了粟特商人的向导才来到此地的。怛罗斯旁边有一条流量较大的都赖水(塔拉斯河Talas river),灌溉便利使得怛罗斯的绿洲农业很是繁荣,城市的发展也因此打下基础。以粟特商人为代表的商贸群体为繁荣的城市所吸引,纷纷来此经商。借助粟特商人的贸易,怛罗斯成为丝绸之路中亚段的重要据点,它东联中国,西连波斯,北连东罗马。是当时一大商业都市。粟特商人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他们很注重发展商品的附加值。因此愿意投资手工业。在粟特商人的投资下,手工业很快成为怛罗斯的支柱产业。富饶又处于不同文明交汇处的怛罗斯很快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突厥汗国之后,唐朝建立西域都护府,将怛罗斯纳入辖地。750年,唐军在怛罗斯战役中败阵,使得在卡特万战役前,中国势力只能退出河中地区。阿巴斯王朝接管此处,但是阿巴斯王朝作为一个向心力较差的王朝,过于依赖波斯人,王朝内战使得很多波斯人出身的军头崛起成为地方土王,甚至是新的王朝。第一个控制怛罗斯的地方王朝是萨曼王朝。随后喀喇汗王朝崛起,取代萨曼朝成为怛罗斯的主人。卡特万战役后西辽来到中亚,喀喇汗朝臣服于西辽。但是西辽更专注于本土,所以保留喀喇汗朝作为自己的外藩。所以怛罗斯依然控制在喀喇汗王朝手中。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怛罗斯有很大发展,它是喀喇汗王朝的几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花剌子模帝国兼并喀喇汗王朝后,怛罗斯保留了其地位。蒙古帝国时期是怛罗斯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蒙古帝国进攻花剌子模帝国时,怛罗斯对蒙军投降,因此未遭屠灭,但是蒙古军仍然毁坏城市,将居民赶走。导致怛罗斯遭到重创。虽然蒙古帝国在之后此地重设郡治,称之为叶尼(Yany),意思就是“新城市”。但是接下来蒙古帝国的分治又给了怛罗斯沉重一击。因为分治后怛罗斯正好在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边境线上,沦为边防城市的它在之后的日子里屡遭兵祸,城市进一步萎缩,最终沦为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清朝中期,怛罗斯迎来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蔓延了三代皇帝数十余年的清准战争,彻底摧毁了怛罗斯的新宗主准格尔汗国。但是清朝认为实在难以维持对这个地方的控制,于是清朝允许能表示恭顺的部族迁入这个地方。准格尔汗国和新崛起的哈萨克汗国一贯不睦,所以他们把怛罗斯当成哈萨克人的流放地。清朝延续这个政策,承认了金帐汗国分离出来的哈萨克汗国对于此地的控制。准格尔-清朝的政策,让哈萨克人成为了怛罗斯实际的主宰。但是此时历经兵祸的怛罗斯已经基本是一片荒地。哈萨克汗国亦把此处当成边境,不予重视。现代的怛罗斯城起源于19世纪崛起的浩罕汗国。浩罕汗国崛起后,大约于1856年在怛罗斯筑要塞。随后迁入人口形成城镇,但城镇规模很小。1864年,俄军征服浩罕汗国,将此地纳入沙俄帝国。俄罗斯以已有的怛罗斯为基础建城,现代的怛罗斯自此形成,但是依然不大(1897年做人口统计,居民仅过万人)。苏联时期,怛罗斯获很大发展。苏联把这里作为主要的流放地,大量将被流放人口迁入此处。同时,因为要搞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苏联人做事又一贯粗枝大叶,就把这地区划给了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以著名的哈萨克文学家江布尔(Zhambyl Zhabayuly)的名字重新命名了这里。由于大量被流放人口的来到,怛罗斯劳动力充沛,同时作为大后方,可以承接工业转移。所以苏联时期怛罗斯逐步复兴为新的河中地区的大城市。现在怛罗斯主要的城建,例如火车站,百货商场等等都还是苏联时期的作品。苏联末期到哈萨克斯坦独立时期,因管制消失,被流放者的后代掀起归乡情绪,导致大批人口离开此处。新的哈萨克斯坦成立后为了加强控制,开始向此迁入哈萨克人。大概这时怛罗斯才真正算是一座哈萨克斯坦的城市。苏联解体,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沿用了苏联时期的称呼,继续称之为江布尔。新生的各中亚国家为了建设民族记忆,开始考古修史的事业,为了能把自己的历史粉饰的辉煌些,各中亚国家纷纷打开被遗忘许久的历史书,对里面的记载争来夺去,结果出现一系列的“历史争夺战”。其中之一就是对怛罗斯的争夺。由于发现吉尔吉斯斯坦要夺塔拉斯的命名权,哈萨克斯坦立即将城市改同样名字,还请史学者来以正视听。在哈萨克斯坦出于政治目的的慷慨资助下,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来到怛罗斯进行大规模发掘,成绩斐然。很多考古发掘出的精美工艺品,极大补充了古代粟特史的研究。现在怛罗斯依靠苏联时期遗留的工厂和农业灌溉系统,依然是哈萨克斯坦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

        巴而夫:这是阿富汗著名古城巴里黑(《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文史料亦称之为蓝氏城(《史记》),现在多翻译为巴尔赫(Balkh 普什图语和波斯语:بلخ)。该城已经不存在,但是存有一座巴里黑古城遗迹,位于阿富汗北部巴里黑省省会 马扎里沙里夫附近。

        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之一。考古发现公元前500年就已有村落。最早是西迁的雅利安人部族来到此地筑居。因为建城早,对后世城市的建设有很大影响,所以被史学家称之为“诸城之母”(Umm Al-Bilad)。波斯民族“三始祖”都起源于西迁的雅利安人诸部,所以这里历来是波斯文化的一个根据地和重镇。著名的袄教创始者琐罗亚斯德就生于巴里黑,也逝于此。在袄教成为波斯国家的国教后,巴里黑就成了波斯国家的圣城。巴里黑这个名字也是伊朗人起的。后历代统治者都沿用伊朗人的称呼直至今日。

        第一波斯帝国时期,巴里黑成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阿契美尼德王朝对此地的控制十分虚弱。因为当时波斯人分为东西两部,所以历代波斯帝国都是一个两头蛇的格局。而阿契美尼德王朝起于西部波斯人,权力中心偏西,因此对于东部波斯人的控制力较弱,所以主要采用的是分封制度来管理。实际上中央权力深入不到。与此同时随着其他西迁的种族的来到,各种民族、思潮都开始对巴里黑施加影响。因此波斯人虽然是巴里黑的主宰者,但是它是以土王的形式对此地实行管理。各种民族和思潮来了走去了回,就成了巴里黑历史上的常态。巴里黑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外来民族进入印度次大陆,多经过著名的开伯尔山口。而开伯尔山口北接喀布尔河。巴里黑正好在这个接点上。所以要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外来民族,几乎必从巴里黑出发。这条便利的迁徙道路也是一条商路。这样印度次大陆的政权想要对北方施加影响,也要来到巴里黑。处于文明/种族/思潮的交汇点的巴里黑为后世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成果。考古学者曾在此处发掘出大量的造像、钱币、工艺品等古物。极大地完善了对大夏、贵霜和塞种人国家的历史研究。但同样的,这种交汇地很难发展出比较有力的政权,所以在历史上巴里黑大多是某个强势政权的边界。而第一个强势政权就是实现了“大伊朗”的波斯萨珊王朝

        “大伊朗”是波斯人对昔日波斯帝国控制的疆域的称呼。它是东西走向,西至叙利亚,东至河中地区,北至高加索山北麓,南到印度河流域。包含现在部分叙利亚,两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三国和几乎全部的中亚五斯坦与部分中国新疆。鼎盛时期的大伊朗地区东部,称之为呼罗珊(Khurasan,Khur是太阳,Asan是XXXX源自。太阳+源自 = 日出之地)。呼罗珊又分大呼罗珊(北到锡尔河,南到印度河河谷),小呼罗珊(北到阿姆河,南到兴都库什山脉)和呼罗珊省(现在伊朗的呼罗珊省)。历史上第一第二波斯帝国,都曾以各种方式统治或影响过大小呼罗珊。其中又以对小呼罗珊的控制较为有效。第一波斯帝国灭亡后,公元330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至此。亚历山大帝国和随后的继业者塞琉古王朝,为巴里黑带来了新的希腊文化元素。巴克特里亚这个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西方史书用以称呼阿富汗的。从此巴里黑的文化更加灿烂。塞琉古王朝衰退后,大夏国以巴里黑为都城崛起,大夏国和随后的贵霜帝国为巴里黑带来了佛教文化。在吸收了各文化的精髓后(据说巴里黑一词来源于梵语,意思就是精髓,精炼的)伊朗人的民族宗教拜火教就此诞生。在拜火教的支持下东伊朗人再次团结起来西进,安息帝国由此崛起,而天降教主的巴里黑就是安息的第一个首都。安息帝国自此向东进发,重新统一了伊朗。并且在卡莱战役中力克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但是安息帝国所代表的东部波斯人,是游牧为主,兼行农耕,和以耕作为主的西部波斯人就很处不来。而且东部波斯人长期和其他民族杂居,因此他们的政体更接近于游牧人。所以中央权力是虚弱的,很难控制地方。主要依靠以七大家族为主的各路土王来控制国家。所以安息帝国对于呼罗珊地区只能说是实行了控制,却没有实现征服。伊朗国家真正能控制住巴里黑和整个小呼罗珊,还是要从第二波斯帝国,即萨珊帝国时期算起。由西部波斯人建立的萨珊帝国在鼎盛时期,借助武力和文化认同,实现了对整个大呼罗珊的征服。但是萨珊帝国还是难以控制住庞大的大呼罗珊,因此他采沿用分封的方法,努力在小呼罗珊扩张中央权力,对于大呼罗珊地区则分封皇族做土王来管制。由于小呼罗珊大致是个菱形,所以萨珊帝国把小呼罗珊划为四部分,各设郡治,号为呼罗珊四郡(四郡郡治分别是巴里黑、木鹿、乃沙不耳、哈烈)。其中四郡中的东郡就是巴里黑。在伊朗人的传统观念中呼罗珊就代表着东方。而巴里黑又是东方的东郡,所以它是伊朗人理想中的伊朗国家的最东边的城市。在萨珊帝国的经营下,已经很繁荣的巴里黑发展愈加迅速。由于依托山岭,矿藏丰富,所以萨珊帝国在巴里黑开设铸币厂,冶矿铸币。钱币是中东国家王权的最重要最普遍的象征,而历代波斯国家的沙汉沙(波斯语中国王称之为沙,皇帝是王中王,音译沙汉沙)在即位后都会铸造自己独有形象的钱币。萨珊帝国时期的铸币订单里有很多都是从巴里黑铸币厂铸造的。由于出货量大,质量稳定,所以巴里黑铸币厂为此甚至自创了品牌,称为Zufi。Zufi牌钱币因图案较多、制作精美、意义重大。长期以来都是波斯文明考古学界的抢手货。7世纪时,萨珊王朝灭亡,拜火教残余势力退到巴里黑,和当地其他宗教一起继续顽抗至公元715年左右。726年,倭马亚王朝在此设立呼罗珊省,巴里黑为省府,这样就维持了巴里黑的地位。到了747年阿巴斯革命掀起,黑衣大食开始取代白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特点,使得他的中央权力十分虚弱,地方军头逐步崛起。870年,铜匠王朝的太祖叶尔孤卜占领巴里黑,从此巴里黑就成了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地方。萨曼朝,伽色尼朝,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先后成为巴里黑的宗主。但是这些国家都是一些突厥人的军事政权,对于地方的治理,主要靠包税人来管。所以巴里黑在战乱中依靠丝路贸易,维持了繁荣,《世界征服者史》里称那个时候的巴里黑“人口百万”。虽然这无疑是夸张,但也可以一窥当年巴里黑的繁荣。但是在1220年,巴里黑终于迎接了自己的末日。这一年蒙古西征军抵达巴里黑。巴里黑觉得不能抵抗,选择投降。但是成吉思汗在西征路上见到了很多的降而复叛的例子,对于人口如此稠密的巴里黑的投降,他毫不信任。出于肃清后方的目的,他下令毁城,将居民统统抓去当了签军。巴里黑遭此打击后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繁华。在之后的岁月里巴里黑丧失了它的地位,沦为一座普通的小城。所以著名历史学者志费尼曾拿巴里黑和萨末鞬为题眼做诗,称两者的对比是“苦和甜岂能一般”,极言巴里黑衰落之相。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时期,因为闹瘟疫,巴拉克宰王朝的太祖多斯特(Dost Mohammad Khan)觉得太不吉祥,就废弃了巴里黑,其地位则被同一地块上的新城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取代,从此巴里黑就再也没有复兴的可能。但是巴里黑这座历经无数风雨的千年古城,其历史价值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大概1934年左右阿富汗政府允许考古学者进入巴里黑古城遗迹考古。现代大部分巴里黑发掘到的历史古物,差不多都是这个时期开始出土的。各国考古学者来到阿富汗努力工作,他们的发掘极大地完善了中亚史和伊朗史,成绩非常显赫。但他们的工作最终被阿富汗内战和塔利班上台所破坏和阻挠。大量的文物流失,大量的古迹和发掘点被破坏。而当地由于是驻阿富汗米军最主要的补给路线,因此一直战斗不断,无法保证安全。所以现在这座古城遗迹正在风中消逝,连抢救的希望都已不大了。

        通宝推:瓷航惊涛,
      • 家园 波斯地区:3城

        伊斯法罕:伊斯法罕(Esfahan或者Isfahan都可以,波斯语中I/E不分)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位于伊朗中部,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开始是波斯民族三始祖的埃兰人(Elamite civilisation,另外两个是米底和法尔斯)在此筑居。不过城市始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伊斯法罕”源自波斯语“斯帕罕”(Sepahan),意思是“军队”,因为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第一波斯帝国时期,丝绸之路伊朗段,也即伊朗皇家大路通过此城。同时皇家大路南北段也通过此地,因为交通便利,买卖兴盛起来,伊斯法罕开始崛起,很快成为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从古到今它都是伊朗最著名的手工业中心与贸易中心。东西交汇,商旅往来使得伊斯法罕成为车马辐辏,百货汇聚之地。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是伊朗最古老的综合性市场,以品种极丰,来源广泛闻名,堪称千国利物并立,万邦宝货荟萃。古代的伊朗人想买点外国货往往要跑伊斯法罕来,所以古代的伊朗人也是在伊斯法罕的市场上来认识世界的。因此伊朗有句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用以盛赞这座波斯文明的伟大城市。伊斯法罕也因此绰号“半世之城”(Nesf-e Jahān)

        经济文化意义如此重大的古城,注定不会在伊朗政治上缺席。伊斯法罕不但一直是这个地区的省会城市,还是伊朗的古都。在伊朗史上有影响力的大王朝的首都就做了四朝。其中最盛的莫过于萨法维王朝(1501-1736年)。萨法维王朝可能是现今伊朗史上最重要的王朝,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伊朗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它塑造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的这个伊斯法罕,也很大程度上是萨法维王朝塑造的。因为1387年左右,帖木儿西征伊朗,攻占及蹂躏伊斯法罕,屠居民7万人。伊斯法罕遭到重创,迅速衰落下去。被迫让位给其他新崛起的城市如大不里士和加兹温等。但是这些城市大多是游牧人的城市,主要依靠游牧经济来维持,很难作为一个大国家的首都。为了摆脱伊朗国家被游牧政治所控制的情况,1598年,阿巴斯大帝(Abbas I of Persia)将国都迁入伊斯法罕,从此伊斯法罕再获新生。阿巴斯大帝改造伊朗军队和国家,招纳农民为兵,从此伊朗军队不再是木干草原上的红头游牧部族们的私产。为了保证新军队的忠诚,阿巴斯大帝改善治理,加强农耕文化的地位,在他的治下,伊斯法罕的手工业和商业再次获得大发展,迅速恢复了往昔的繁荣,伊斯法罕现在主要的网红打卡景点,颇多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建筑。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再次商贾云集,以亚美尼亚商人为代表的各国外商来此定居,经营买卖,极大地丰富了伊朗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力量。亚美尼亚人现在是伊朗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还主要定居在伊斯法罕一带,追根溯源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始的。萨法维王朝灭亡后,新的阿夫沙尔王朝和载德王朝都是依靠游牧人建国,导致伊斯法罕再次衰落。最后同为游牧人集团的恺加王朝上台,将首都搬到德黑兰。导致伊斯法罕的光芒最终被新城市盖过。但是伊斯法罕作为四朝古都和现代伊朗奠基者的本家,依然是伊朗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那些萨法维王朝留下的建筑珍品,例如三十三孔桥(Si-o-se-pol)、国王清真寺(Shah Mosque,波斯语里称国王为沙)、半世广场(Naqsh-e Jahan Square,伊斯法罕最大的广场,大部分的伊斯法罕的历史建筑都在这个广场附近。所以这地方整个区域都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为人类珍贵文化遗产),都是来伊朗旅游的游人必去之地。

        克曼:中国古称“起儿漫”,当代的标准译名“克尔曼”(Kerman)。它是伊朗东南部最大城市,克尔曼省的省会。

        伊朗历史名城,公元前3世纪始建城。最开始是萨珊王朝的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在此建造的防御性堡垒。由于波斯国家的核心区比较偏西,靠近两河地带。所以这个地区是伊朗国家的边陲,长期以来是土王天下。而且它正好卡在伊朗东部主要的两个边疆区域呼罗珊和马克兰的中间。所以对于伊朗国家来说,保住起儿漫,就能以此为支点撬动两个边疆区,所以历代伊朗国家都着力建设起儿漫。这让其迅速崛起为伊朗东南部地区的核心。因国家努力,道路平靖,因此很受商人青睐,建城后不久即成为该地区的商业中心。波斯商人通过起儿漫,将波斯湾、马克兰和呼罗珊三个地区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商业圈,在获利颇丰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波斯文化,使得波斯文化在这三个伊朗中央政权控制力较差的地方成为统治性的文化。起儿漫在各方面也因此获得极大发展,阿拉伯征服时期一度甚至成为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的主要中心。随着阿拉伯人的政权逐步衰退,各族军人政权崛起,边军拥立自己的军主进中央成为常态。而起儿漫的边军在这一方面表现出色,出了很多有力军头。铜匠王朝的太祖叶尔孤卜,布韦希王朝的太祖布韦希三兄弟、伽色尼王朝最强的算端买买提都是在这里成气候的。但是到了12世纪后,因内乱导致中央权力不复存在,起儿漫就落入地方性小王朝的手中,城头变幻大王旗让城市屡遭兵燹,导致起儿漫严重衰退。直到萨法维王朝终结了这种混乱,再次把伊朗中央权力带回了起儿漫,其工农业方再获极大发展。起儿漫的沙漠农业颇负盛名,因为地表径流甚少,所以其城市和灌溉用水多依赖坎儿井。在萨法维王朝的管理下,起儿漫居民重修坎儿井,用其支撑起大片农田与花园。这是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的范例。克尔曼的波斯地毯亦有盛名,萨法维王朝时期,为挣外汇,国家大力提倡出口波斯地毯,起儿漫原有的地毯织造业获国家支持后大为兴盛,其所产的地毯甚至远销到英国。这是波斯地毯作为欧洲奢侈时尚必备元素的开端。1794年左右起儿漫遭到重创,因为站队错误,起儿漫遭恺加王朝太祖阿迦-穆罕默德报复屠城,惨被屠戮的起儿漫一蹶不振,所以现在这个起儿漫很大程度上是当代重建的。虽然它还是伊朗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但在伊朗诸城之中它只能算是个小字辈。当代起儿漫其地毯织造仍是第一大行业,其地毯作品名噪世界。城市古迹亦多,世界上唯一的琐罗亚斯德教博物馆就设立在这里,称为起儿漫火庙博物馆,2005年被伊朗国家认证为国家遗产,是现在伊朗旅游的一个新热点。

        巴库:巴库(Baku)是阿塞拜疆首都,里海的第一大港口和交通枢纽。

        公元前3世纪即有人筑居,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主流说法认为源于波斯语باد کوبہ (Bād-kube),意为被风袭击的城市。bād意为风,kube意为猛击。还有人认为古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上帝之山”。巴库市官方使用主流说法。所以巴库绰号叫大风城(City of Winds,阿塞拜疆语Küləklər şəhəri)。城市大概于1世纪时出现,最早是屋大维在此建立的军营。但罗马人并未在此扎下根。撤退后此处成为土王乐园。随后波斯萨珊王朝崛起,巴库和阿塞拜疆地区被纳入萨珊王朝内。巴库地区盛产石油和天然气,而且埋藏不深,所以土地可以自生火焰。古人不能理解天然气,将其视为神迹。琐罗亚斯德教因此将这种地生神火作为崇拜对象,进而得名拜火教。而萨珊王朝以拜火教为国教,故十分重视巴库地区,迅速把这一地区变成拜火教重镇。从此巴库和阿塞拜疆国家和波斯文明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阿塞拜疆中国古称“阿哲尔拜占”,它是伊朗少有的几个可以堪称是兄弟的国家。这两个民族间的联系纠葛,在两国史上都有极重的分量。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波斯民族,阿塞拜疆的历史无从写起。而没有阿塞拜疆民族,中古和近代的伊朗史就是一部残史。和伊朗的紧密结合使得阿塞拜疆民虽然民族起源并不晚,但是形成却比较晚。要到蒙古西征后才逐步形成(而且其认同长期以来非常不成熟,所以现代我们所知的这个阿塞拜疆民族和国家形成更晚,它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苏联胡乱划分民族的结果)。以木干草原为家的阿塞拜疆游牧民是非常优秀的骑士。而塞尔柱国家崛起导致的伊朗政治游牧化完成,游牧民作为伊朗社会的骑士阶层,在伊朗的政治生活里处于主导地位。信仰什叶派的阿塞拜疆人作为当时最优秀的游牧民之一,大量投身到伊朗地区的各路王公麾下,迅速成为伊朗地区政权的骑士阶级。几个阿塞拜疆出身的国家,比如黑羊和白羊王朝,一度统治了伊朗国家。到了现代伊朗的锻造者萨法维王朝时期,出于对抗信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这个异族国家的目的,伊朗国家开始重建属于波斯人的武装力量,这时候他们发现波斯军队很缺乏骑兵,而骑士作为当时绿教军队的中坚,大多是突厥人出身的古拉姆。他们很明显更亲近奥斯曼帝国。但阿塞拜疆人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只是部分出身突厥,而且信的宗派不同,文化上也不能说是纯突厥文化。所以很受缺乏骑兵的伊朗军队的青睐,这使得阿塞拜疆和伊朗的关系更加紧密。萨法维王朝时期阿塞拜疆人作为佣兵骑士大规模的进入伊朗,逐渐波斯化而在此扎下跟,逐渐成为伊朗国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最有名的例子是现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他就是个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

        如斯所述,巴库和阿塞拜疆的历史是和波斯民族是紧密纠缠的,所以巴库和阿塞拜疆的命运,也就和伊朗的命运一样起起伏伏。并入萨珊帝国后,阿塞拜疆文化就被打上了波斯的烙印(阿塞拜疆文化的开创者,大诗人内扎米就用波斯语写作,他写的《五卷书》基本都源自波斯文学),但是巴库和阿塞拜疆的位置,和波斯文明核心区过于偏西的原因,使得这里只能成为波斯文明的边疆。处于里海西岸,厄尔布鲁士山脉北部的巴库是游牧民的乐土,而游牧民不一定一直都是伊朗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的帮手,所以历史上这里时常是南方伊朗农耕文明和北面大草原上奔驰而来的游牧民的交手的地方。萨珊王朝衰退后,阿拉伯帝国接手此处,但此处浓郁的波斯文化,导致来接收的阿拉伯人迅速波斯化。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时期,地方实力派得势,分疆裂土成为常态。这时巴库地区崛起了一个波斯化的阿拉伯人建立的王朝卡萨尼王朝(Kasrani dynasty),卡萨尼王朝的国君自称狮子王(Shirvanshah,Shir就是波斯语的狮子),这个王朝定都巴库,从此巴库开始了城市化。卡萨尼王朝多次和北面来的罗斯人和可萨汗国交战,巴库作为大国争夺的前线的特点也是从此开始的。伊尔汗国时期,卡萨尼王朝作为地方上的小政权,对伊尔汗国称臣效忠。此时因为里海水面上涨,农耕条件恶化,所以此时阿塞拜疆的游牧经济占了上风,巴库成为一座游牧民的城市。木干草原舒适凉爽,气候很像蒙古,所以伊尔汗和北面的金帐汗国都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乎此地成为两家争夺的战场之一。伊尔汗国衰退后,经过多年大乱,萨法维王朝崛起并消灭了卡萨尼王朝,让巴库再次回到波斯文明的手中。萨法维王朝时期,巴库的第一大特产——石油兴盛起来。由于中东军队多蓄有火油投掷兵(号为拿法桶naffāṭūn) ,同时因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使得灯油照明的需求也稳步提高,所以巴库的石油产业在这个阶段获得很大发展,尽管依然很原始,但是已成为当地经济中除了游牧业之外的重要产业,产品甚至远销到欧洲。萨法维王朝衰退后,巴库先后遭到奥斯曼帝国和正崛起的俄罗斯帝国的侵入,再次陷入大乱。北方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在彼得大帝的运筹帷幄下,于1722年第二次俄伊战争(Second Russo-Persian War (1722-1723))中成功击败萨法维王朝在此地的残余,吞并全阿塞拜疆。但随后阿夫沙尔王朝崛起,在伊朗史上最强的名将纳迪尔沙的带领下,波斯军队反扑,俄军立足不住,只好将吞占的地盘还给伊朗。但此时巴库的石油业已经激起俄罗斯帝国的极大兴趣。彼得大帝理工男出身,因而能预感到石油的宝贵,于是定以国策,必要夺巴库而后快。遵祖训而行的俄罗斯帝国继续和伊朗开战,最终1804年第四次俄伊战争中击败伊朗的恺加王朝,迫使其认可俄罗斯帝国消灭巴库汗国(Baku Khanate)这个恺加王朝的封臣。1813年,恺加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古列斯坦条约》(Treaty of Gulistan),正式割让阿塞拜疆地区给俄罗斯。阿塞拜疆和巴库从此脱幅而去,直至今朝。

        夺取巴库的俄国,迅速开始了城市化的建设。因此巴库稍微现代一点的城建,其实都是俄国人完成的。1846年,巴库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开始,这一年俄国工程师梅里科夫(Javad Melikov)在巴库试钻井成功,巴库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开始喷油。梅里科夫找投资时候认识了一个人叫路德维格-诺贝尔(Ludvig Immanuel Nobel),对你没看错,他就是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佛雷德-诺贝尔的二哥(这里面还挺复杂的。大概流程是梅里科夫找到石油后,为了拉投资去找人帮忙站台搞宣传。他找了他的导师,当时俄罗斯化学界的擎天柱,现代俄罗斯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齐宁教授。当时由于沙俄风气蔑视知识,所以齐宁也很穷,日常给人做家教补贴家用。他做家教的人家就是诺贝尔家)。诺贝尔听说后立即带钱来看场子,作为齐宁的嫡传弟子,他大为震惊于巴库石油质量之好,考察完了就地签约开干。巴库的“黑色之城”(巴库采油区的绰号)和巴库市也就迎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所以巴库有条街就叫诺贝尔街)。在以诺贝尔家、罗斯柴尔德家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投资下,巴库的工业和城建速度飞快,1856年到1910年期间巴库是世界上城镇居民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连纽约、伦敦都不能与之比。一大批阿塞拜疆的土豪们也借此通过跟国际资本合作,进而崛起为石油大亨家族。这些大亨家族们今日依然是阿塞拜疆国家中数一数二的豪族。沙皇俄国倒台后,新成立的苏联接手巴库,巴库迎来第二个黄金发展期。作为苏联最大的油田之一和现金牛,苏联成立了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现代的阿塞拜疆国家的疆域,也就是大概这个时候定下来的。在苏联的大力开发下,巴库油田最盛时,产出了苏联近72%的石油,同时因为苏联做事粗枝大叶,胡乱划分民族,进而以胡乱划分为依据而成立新的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最终导致了一个阿塞拜疆民族的形成。二战时期,苏联这头大现金牛引起贫油的纳粹德国觊觎,希特勒为夺石油,策划了斯大林格勒和对高加索的进攻,结果全以失败收场,二战的东线战场从此转折。战后巴库继续得到发展,1975年,世界上第一口离岸海油油井在巴库喷油成功。巴库作为石油城的地位牢不可动。1990年苏联解体,阿塞拜疆掀起独立运动,实现了独立。巴库作为新的阿塞拜疆国家的首都,依然是外高加索第一大城市。

        通宝推:瓷航惊涛,
        • 家园 终于能看到高庆的总结了

          补一个 轶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家族事业也做出了贡献,兄弟们一起设计了 巴库外运的石油管道——穿过 高加索山,也就他家敢把欧洲第一雄山炸一个窟窿

          另外,好像这管线就经过车臣

          • 家园 炸山的壮举是被门捷列夫逼出来的

            后者坚决反对给诺贝尔公司增加运油的油轮,投桃报李,后来诺贝尔化学奖也没有给他。。。

          • 家园 写的太苦了

            继续啃中东,这里烂事太多了。

            话说你要不要继续?我的代笔已经全部完工了。扩写任务还需要人来

            另外诺贝尔改进炸药,跟他二哥的工程有没关系?是他哥先开山,发现炸药不给力,所以他改进炸药?还是他为了煽动战争,先搞出来炸药,然后他哥拿来开山了?

            • 家园 诺贝尔家族的主业是军火

              是这么进入石油业的:为了造步枪的枪托去高加索山伐木,顺带买了个油井。。。

              • 家园 能干到那么大规模和老诺贝尔在俄国的人脉有关

                他曾经为克里米亚战争的俄军设计过水雷,那笔大订单也是俄国人要的,十月革命工业化前俄国的很多武器生产都是外包的。

    • 家园 更新:蒲甘朝

      成4又发挥了把世仇势力乱捏胡接成一个势力的看家本领,泰国的四大正统王朝的素可泰王朝的人,居然和缅甸的蒲甘朝混起来了,拜托,缅泰是世仇好咩?

      蒲甘王朝(Kingdom of Pagan),缅甸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它是现代缅甸国家的起源。缅甸人自己称呼为“蒲甘年代”(缅甸语:ပုဂံခေတ်,缅甸史对王朝不称某某朝代,而称某某年代)

      约1044年由缅甸著名的“三大帝”之一的阿奴律陀王(Anawrahta Minsaw)建立。蒲甘是首都的名字,不过蒲甘人自己更喜欢叫“阿弥陀城”(Arimaddana),意思是“战胜敌人之城”。它的遗址现在是缅甸的巴干市蒲甘朝考古遗址群(Bagan Archaeological Zone),归缅甸的曼德勒大区管。是联合国指定珍贵人类文化遗产。

      蒲甘起源于骠国下属的一个小族群。这个族群可能起源于现在的印度或孟加拉地区,它很早就有其自己的语言。大约公元8世纪时有规模的移民进入现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地带,在保留了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开始使用当地流行的骠语。移民们在当地建立起一系列的小型城市。后来骠国和南诏征战,战败后势力衰退。小势力们趁机独立,1044年左右,阿奴律陀王统一了这些城市,建立起统一的蒲甘朝国家。蒲甘的王统,从传说时代开始,到最后终结(1369)大概有五百年;但是自阿奴律陀王崛起,到憍苴被掸族军人杀死,作为缅甸大一统的大蒲甘朝的传国史可考证的只有254年。在这数百年里,缅甸古典文化逐步诞生、成型、成熟直至达到它的第一个巅峰,进而奠定了日后缅族和缅甸国家的形成基础。

      游戏中的中南半岛国家势力,如以伊洛瓦底江流域为核心地区的缅甸(蒲甘朝)、以湄南河流域为核心的泰国(素可泰-阿瑜陀耶朝)、以湄公河流域为核心的老挝柬埔寨(吴哥朝)和占婆——老挝兴起的晚,在成吉思汗这款游戏里不涉及。以及半个中南半岛国家:以红河流域为核心的越南(陈朝),有几个共同的问题:第一是他们都有印度文化背景,早期基本上是婆罗门教、大乘佛教,或是两者混用,并且混合了当地原有的一些土著巫术信仰。而统治者出于维持统治和自身世界观迷信的影响,对于宗教慷慨捐赠,以佛教和印度教的相互争抢施舍的恶例为代表的各路思想的互斗,往往成为王朝内讧的一个起因,最后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都逐渐式微,被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取代。

      第二是在佛教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日常内斗的烈度不高。世界其他地区常见的失败者杀全家,胜利者剪除功臣这种事情比较少。甚至蒲甘朝到后来还有“无为年代”。君王不理政事成了一种常态。但是到矛盾激化的时候,因为国家整合困难,甚至根本都不整合,往往又内讧的比别国还要严重,几乎是音速坍塌,光速分裂。

      第三是这些国家大多是城邦性质的国家。中央权力往往限于首都,对外全靠武力威慑。极端的时候一国就是一城。城破则国亡。地方上几乎完全是土王势力的天下。而国家特权阶层的崛起,又使得土王非常容易转化成新国家的建国者。

      第四是这些国家因为采用印度教-南传佛教式的政治体制,国内群体融合比较困难。由于印度教-南传佛教先天的阶级性和种姓性,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非常类似解放前的农奴制的西藏。王被认为是神,下民连活命都是神王的恩惠。社会管理则依照类似种姓制度的办法对社会进行划分。这导致国家境内的很多族群,其本来只是自认自己是不同土王下辖的百姓,但是被社会划分后,草民的认同快速演变为种族和民族的认同。这使得他国家的整合极其困难,群体对立激烈。中国式的朝代更替,到这里就很容易弄成民族仇杀。现代东南亚的一些民族,其认同的起源,就是因为这些民族在所在国里处于农奴或种姓贱民地位,不但无法改善,还多次遭到民族屠杀,进而形成了统一认同。

      第五是生产力比较低下,国家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是多种农业模式并存,从东方式常见的灌溉农业(称作暹粒模式),到尼罗河式的潮汐农业(称作洞里萨湖模式)长期并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东亚地区的需求,导致米铁贸易的诞生(东南亚产的米来交换东亚生产的铁)和成规模的“自然采矿业”(指东南亚的自然产品,如玳瑁甲、檀香木、燕窝等,因存量巨大,采集手段却落后,所以长期以来可以像采矿一样来进行采集并出口)这两种贸易模式下,因为仅靠初级产品即可满足国用,所以东南亚文明对于技术的积累和改进需求不高。因此,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十分缓慢,和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文化融合和文明兴盛高速发展相比,以东南亚的文明来说,停滞和断代是常见现象,以至于堪称是化石级别的文化在这些国家里都有保留,一个大型水池,就已经算是大工程了。这就是为什么东南亚到了西方殖民时期无力抵抗,迅速沦为殖民地。

      蒲甘朝的国王,除名字和王号外,大多有绰号。而东南亚系的王朝,其大多缺乏正规的史官系统。其早期的历史几乎是靠碑记、遗迹、神话、经书和一些私纂回忆录来考证。所以在历史记载里各种称呼都用,这就是成4里面为什么东南亚和南亚系的国王名字很乱。因为有的是王号,有的是绰号,有的是王的名字。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缅甸接受现在东南亚流行的南传佛教的时间是最早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是 南传佛教的灯塔(与斯里兰卡合作)。所以,缅甸的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明显好于文化发展比他早的柬埔寨吴哥王朝,后者的辉煌时代基本上没有严格史料记载,实际上成为了失落文明。

      • 家园 败也宗教成也宗教 -- 有补充

        缅甸泰国这些国家号召对抗殖民者的恰恰是西方殖民者看不起的佛教印度教,至于先进火器,东南亚国家学习的很快。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东南亚除了越南外不是传统的儒家文化 -- 补充帖

        政治制度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