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共:💬1516 🌺8640 🌵1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文使用者普遍地有意译的习惯

          即使一开始翻译不准的时候采用音译,后来也会逐渐尝试以意译来代替。

          比如Internet,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叫因特网,是半音译半意译,近年来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被全意译的“互联网”所取代。

          Twitter在中文中原来完全找不到对应物,它的引入过程也非常有趣,最初被称为“推”,但“推”本身是个动词,于是在国内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译法,我还记得的是腾讯将其译作“广播”,几经震荡之后,新浪推出微博,一槌定音,所有人就都接受了,严格说来微博是音。

          对比一下他语言就会发现,中文在引入外来词汇时转译的习惯是最顽固的,即使是科技这样大部分术语都需要引入的领域,中文的使用者也一定会尽可能地将大多数词汇意译,所以你担忧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为什么中文的使用者不喜欢音译?从正向说,中文中的基本语素是字,本身具备音形义,发音简单,非常有利于组新词,同时,中文的使用者足够多,也就有足够的智慧为每一个外来语寻找最合适的意译(在与大陆相对隔绝的小型汉语圈,如新加坡、香港及海外华人圈中,音译的现象就要多的多)。

          从反向说,汉字不适合于拟音,不单是在汉语语音体系内有很多音无字(ki / gi等),而且还固执地认为有些字,特别是拟音字“低人一等”,不适合用于正式场合(典型如ga,明明汉字里有完全相同的“嘎”,“嘎利略”明显比“伽利略”的准确率高的多,但中文使用者绝不接受把“嘎”放在名字中),而且,中文使用者坚持一字一音,不接受“拼字”,如“科以”,不会读作“ki”,结果就是进一步压缩了拟音的可能性。

          通宝推:二至,
          • 家园 “微博”不是音译

            Twitter在中文中原来完全找不到对应物,它的引入过程也非常有趣,最初被称为“推”,但“推”本身是个动词,于是在国内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译法,我还记得的是腾讯将其译作“广播”,几经震荡之后,新浪推出微博,一槌定音,所有人就都接受了,严格说来微博是音。

            “微博”和Twitter的发音八竿子打不上,何谈“音译”?其实,“微博”是“微型博客”的意思,它甚至不能算是翻译外来词,无论音译还是意译,而应被列入现代汉语原创新造词汇。

            • 家园 不好意思有个误操作没写清楚

              微博即微博客的缩写,博客是blog的音译(当然译的很好以至于已经没有什么违和感了),这样自来微博可以算有一半是音译。

            • 家园 博客是音译,所以微博是半音译

              大概贴主是这个意思吧。

          • 家园 这是好事

            意译方便阅读者"望文生义",降低普通人的阅读门槛,避免搞出"法律英语""科技英语"之类妨碍普通人阅读的东西来。

            • 家园 对译者的要求也高一些,首先要看懂,然后基本准确的表达出来
              • 家园 中文的译者不是一个两个

                你说的情况对于个体的译者而言没错,但是翻译不是一次性的工作,一个译者将一个单词翻成了中文之后,并不一定会被接受,其他的译者将同样面对原文,按照他们的理解尝试意译,而翻译的结果会在中文圈中传播碰撞,直至一个最贴切的译法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定型。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在定型之前曾经有“推”(音译)、广播、微网志等不同译法,最后结合了音意的“微博”出现一锤定音,被所有人接受。

                所以,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文能成为世界上最顽固地坚持意译的语言?除了中文本身在造词方面的优越之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文是世界上使用群体最大的语言,在任何一个细分门类上都有成百上千的汉语使用者,就会有足够的智慧将绝大多数新词都转译为合适的中文,而不仅仅是使用简单的音译。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陆的意译传统高于台湾,而台湾又高于香港和其他海外华人圈子。

          • 家园 说的有道理 看看变形金刚的大陆人名翻译和香港的人名翻译

            英文名称 中译 港译

            autobot 汽车人 博派

            decepticon 霸天虎 狂派

            Optimus Prime 擎天柱 柯柏文

            Megatron 威震天 麦加登

            Starscream 红蜘蛛 星星叫

            Thundercracker 惊天雷 雷公

            Skywarp 闹翻天 天鸥

            Soundwave 声波 音波

            Shockwave 震荡波 震波

            Laserbeak 激光鸟 磁带部队

            Ravage 机器狗 野犬

            Buzzsaw 锯齿鸟 激光鹰

            Frenzy 迷乱 疯狂

            Rumble 轰隆隆 雷响

            Reflector 照相机 反射器

            Shrapnel 弹片 子母弹

            Kickback 反冲 神腿

            Bombshell 炸弹 炸弹

            Devastator 大力神 破坏者

            Constructions 挖地虎 建造派部队

            Bonecrusher 推土机 船头浪

            Hook 吊钩 汉克

            ————————————————————————————————————

            神马擎天柱 威震天的都不算啊

            就是红蜘蛛的翻译 简直就是神译啊 比起港译的那个星星叫好了不知几百倍啊

        • 家园 举例:形容黄药师的词汇

          这是金庸形容黄药师的词汇:形相清癯, 风姿隽爽, 萧疏轩举, 湛然若神。

          虽然我也不觉得金庸这样的用词达到完美的地步,但毕竟是很传神很有中国味的。一般人没有这样的词汇量吧。

          • 家园 普通人把意思表达清楚完全不需要达到金庸的水平

            对作家来说,中文确实更难,因为普通读者对文字的理解水平更高了。

            为什么在面向大众的武侠小说里,金庸能用这些生僻的词汇进行描写?因为就算是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哪怕里面的字都认不全,一样能感觉到这段描写"很传神很有中国味"。

            英语要是生僻词多了,一般读者就搞不懂什么意思了。要让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读懂,就得用大白话。

          • 家园 你这个例子很好

            这是金庸形容黄药师的词汇:形相清癯, 风姿隽爽, 萧疏轩举, 湛然若神

            能写出这些词的人确实需要很高的文学修养,我承认我绝对写不出来,但这引出两个问题:

            1.《射雕英雄传》的阅读者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学修养,高小文化的人都能理解。为什么,中文能够望文生义,把这几个词一摆出来,甚至不认识其中的个别词汇,黄药师的形象就会浮现。

            2.我不怀疑英文也有相当的词汇可以像中文一样的形容一个人,但有多少以英文为母语的人读得懂?

        • 家园 您的帖子不就是一个较高水平的例证嘛

          你帖子里的“这是一种固定化的思维”不就包括各种构词吗?

          固+定->固定

          固定+化->固定化

          思+维->思维

          你认识思、维、固、定、化这五个字并不等于会用“固定”和“思维”这两个词,你会用“固定”不等于就一定会用“固定化”这个词。你会这些词,是因为你在语文课上受到大量的组词训练外加大量的中文阅读。“固定化”说明你还可能受到英语词法的影响。从一个的文章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

          还有“纯味儿”一词,就很难算固定下来的标准词汇。

          “诘曲聱牙”一词几个人会用?这个是生僻词汇,也是很难被替代的一个很有力的词。

          “冬烘”也不算常用词。

          就您这一小段就说明了汉语词汇量的重要,现身说法了吧。

          一个人写文章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自然是和词汇量有关的。中文的困难除了词法问题,还有句法问题。翻译外文诗歌和《时代周刊》这种级别的文章就知道词汇量的可贵了,也就更能理解中外语言的不同到底在何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