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大投资(一) -- 陈经

共:💬844 🌺5324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键是劳动

            关键的还是大量的低价甚至无价劳动,每周工作六天甚至七天,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还是军队,全部被组织起来进行大量的劳动,这个策略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劳动的总量比公私合营的总量大多了。

          • 家园 不错,可是青春期的小孩那个不是皮包骨头?

            高智商的民族忍得住当下的苦,搞大投资。一般的垃圾种族肯定闹事了,最后就是不投资,只是好吃好喝活在当下,不用一代人的功夫繁华的底特律能变成恐怖的黑人区。

            中国在没有获得垄断技术优势以前只能搞大投资,毕竟垄断的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通过一个垄断获得另一个垄断。只要有垄断就有利润,有利润才能进入下一个垄断。发展中国家必须搞独裁,独裁就是一种垄断,中国在这个起点上搞大投资必然要牺牲人民的利益,但是当大投资搞完以后,中国的垄断基础设施就成了后面发展的垄断支柱,那时候搞搞民主,搞搞民生就水到渠成了。现在,在下一个垄断还没有完全获得以前,TG独裁政府必须利用权力垄断这个优势剥削人民。养老金是要赖掉的,房地产税一定会越收越多,国债是必须要大发的,等到政府的债务是GDP好几倍的时候,中国也就成了日本,是发达国家了。

            • 家园 不能这个样子,还是要搞持续发展。

              不能这个样子,还是要搞持续发展。而不是今天饿肚子勒紧裤腰带吃苦,明天就躺在成果上面好吃懒做,那样是不行的。要有一个长久的发展策略,要保证我们这代人努力建立基础,下代人还能延续下去继续发展,而再下代还能更好地发展。每一代人都要一边发展一边享受成果,二者必须两条腿走路,不可偏跛。

            • 家园 想得美

              财富落在利益集团手里,等他们给你点蛋糕就是与虎谋皮

            • 家园 哈哈,奇文共欣赏

              上面的不带头牺牲利益,却要理直气壮的牺牲"人民"的利益,凭什么呀?

              居然有"人"为此鼓吹,我说什么好呢?

              • 家园 黑锅你来背,送死你去~~拼全力为众生,牺牲也值得

                ONLY YOU~

                别怪师父嘀咕,

                戴上金箍儿,

                别怕死别战抖,

                黑锅你来背,

                送死你也去~~

                拼全力为众生,

                牺牲也值得,

                喃呒阿弥陀佛。

              • 家园 可惜我没法投草

                这种理论真奇了,无力吐槽啊,剥削的还不够,权贵还不够富,权贵够富了,国家就发达了,神!

              • 家园 说是牺牲

                实际上生活质量都在改善。

                有的改善快,有的改善慢罢了。

                最近20年来,诸位见过谁生活质量较20年前下了?

                不要把这种不断改善当做理所当然,也不要说这都是人民勤劳所致跟某党无关。那很无聊。

          • 家园 花之
          • 家园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按照你的分析,中国现在应该是普遍更穷

            但实际的感受是,普通人有钱的现在也很普遍。相比较来说,总体上还是比以前要富裕。

            另外,90年代的5万元现在看当然不是什么,那个时候应该还是大数字吧。印象中万元户的称呼也是那个年代,大致可以等同现在的百万给人的感受。求证。

            这5万元到现在的不那么值钱,是水涨船高的效果,还是变相贬值,也需要琢磨一下。

            在美国,退休金也可以一次性领取,好比买断。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按理应该是首要选择。问题是,拿出来,这钱也不能闲着,总归还是回到同样的投资渠道。这点,中国的确是不一样。否则那时候的5万也可能是现在的几百万了。

            • 家园 我之前没有给出任何“普遍更穷”的结论和暗示

              我的观点就事论事,不占立场。

              我同意你“普通人有钱的现在也很普遍,总体上还是比以前要富裕”的感受。但让我们仔细看下财富的构成。

              稍微了解财务知识的人都知道,企业资产总额由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家庭资产总额也可套用类似概念,而家庭成员即家庭资产唯一的所有者。

              90年代中年双职工普通家庭的典型的家庭财务状况是:40-50平方公房一套,五位数(万元户是80年代的概念,90年代普遍都是万元户了,5万元差不多是90年代消费水平10年日常生活的开销总和,也就是说即使以90年代的物价,坐吃山空十年用完)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储蓄,国库券,黄金等),若干奢侈品(主要还是以彩电空调VCD等家电为主),负债为零,另有各种前文提到的较好的隐性福利,子女教育支出(较低);

              10年左右的中年双职工普通家庭的典型的家庭财务状况是:100平方商品房一套,六位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储蓄,股票,基金,黄金等),若干奢侈品(电脑,手机,轿车,珠宝),负债50万-100万(购房贷款),四金或五金(福利较差,且未来有违约风险),子女的教育支出(较高,典型例子就是学区房概念的出现);

              比较而言,10年左右的家庭资产总额明显高于90年代,这就是你提到的“普通人有钱的现在也很普遍,总体上还是比以前要富裕”的感受;但其中有三点,1。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应归功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反映在收入提高,住房质量提高和高性能家电和汽车的普及;2。 90年代家庭几乎无负债,10年家庭有百万负债,负债同样计入资产总额3。05年之后家庭资产的大头是住房,但问题是家庭不是企业可以宣布破产,普通家庭通常只有唯一的住房,不得将其变卖而抵债。也就是说无论房产价格多少,只有唯一住房的普通家庭不应将其视为可流通的资产,而购房带来的负债却是真实的。基于国内多数家庭都有购房贷款的事实,香港楼市风波和美国次贷危机殷鉴不远。

              综上,就家庭资产总额来讲,现在确实高于90年代,但剔除了科技生产力的提升的因素,再加上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高昂支出,现在家庭的所有者权益比起90年代的情况并不乐观。

              关于5万元的贬值问题,事实上,90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既无观念也无意愿更无渠道去做良性投资,观念和意愿不说了,到现在很多那个年代的人还是热衷储蓄;就渠道而言,股票市场刚经历过股疯正进入长达十年的熊市,商品房市场刚起步市场很小且无收益,小本经商也不是多数人有魄力和经商头脑去从事的,而90年代的下岗工人面对通胀的压力,区区5万就是将来二三十年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压力可想而知,唯一的念头就是节衣缩食存银行,即使当时有人告诉他们房价涨十倍也不会有人去买房。

              通宝推:airman,parishg,
              • 家园 你的数据都是主观判断

                举我自己的例子,苏北农村。

                95年我家盖完房子之后家里负债约1万。

                97还完债之后,家里陷入了基本财富无增长的阶段,因为我上学开始花钱了。

                99年我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再前一年考上的是不用花钱的,但是我那年开始是要花钱的,我属于分数字前列的,三年只要花5000,住宿费多少我忘了,反正当时家里交完这钱基本就没钱了。

                我每月回家拿一次钱,高一每月150元,高二每月200元,高三每月250.

                高二那年,姐姐出去打工了,每年会补贴家里两三千,等于我的生活费基本是我姐姐出的。

                父母要为我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做准备。

                02年上大学,基本上学费加生活费一年在1万左右。此时中国经济开始好转。

                我家每年支持我一个人读书还是可以支撑的,我自己在赚点零花钱。熬过大学阶段。但是就这样,家里还是在我上大学四年期间借了有1万块左右。

                06年毕业没要家里一分钱出去闯荡。

                于是家里开始能攒下钱了。

                到了前两年买房子的时候,父母在家里攒下来快10万存款。

                我舅舅家,97年盖楼房,借了大概有3万块。他家自己就只有一万块。这三万块一直到2002年才还完。后来到2007年,全款9万块在镇上买了个三层的楼房。就跟我三姨娘四姨娘各借了5000块其他没有外债,第二年就还了.我二姨娘06年在另一个镇上买的小楼房,5万块,没有借外债。如果跟你讲他家小孩2001年上初中都没钱上不知道你信不信。当时没钱上初中直接出去打工了。

                我不知道你讲的家里有个小房子,普遍有约5万存款的家庭是不是有普遍意义,但是在当时农村基本没可能性。

                而如果是城市居民,当时有5万存款加房子的家庭,在到了最近十年,大部分应该不会贷款买房子的。南京上海的本地人,拆迁分的房子多了去了。贷款买房子的都是其他地方想涌入这座城市的,比如我这类型的。我们这类型的,在90年代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你说的那个类型的,类似我直接领导。

                我直接领导2002年结婚的,南京人,算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讲结完婚两人一算,还有5万存款(比你说的普遍5万存款晚了很多年)。当然他们有房子,父母留的房子,大概60多平。到如今现在年薪已经百万了,他老婆比他收入还多。

                那五万存款,有一部分钱他们买了股票,不会炒,后来家里收入增高的比较快,就忘了这股票,06年股市火爆时想起来。已经价值快50万了。他们拿这笔钱买了一套房子。

                就算他们没买股票,在06年以他们的收入付个首付贷款买个房子还是很轻松的。以他们后来的收入,那贷款顶多三年估计就还清了。就算不还清,他们也带不了多少款。

                我现在买的房子,房东05年买的,当时房东贷了20万,房价一共30万,这地方以前在南京算大农村,2000多一平没人愿意买。他跟我讲当时压力超级大,后来没想到到09年就提前还完了。转眼地铁通过来,这小区房子普遍涨到了1万。

                你说他贷款?他丫没贷款压力。就是因为要去苏州工作了,才卖的房子,用这钱到苏州轻松买一套,根本不需要贷款,但是房东说傻子才不贷款。

                一步快步步更快。

                • 家园 也举我自己的例子,长沙的所谓城里人

                  连续看了兄台和和决不倒戈的这几个回复,我也跟一小帖:

                  我和兄台您年纪差不多,估计年龄差距小于2岁。

                  好像正好可以对比一下:

                  84年生,长沙市城区独子,父母国企(小型印刷厂)双职工。

                  91年小学,97中学,2003高考。(由此推断和兄台您差不多年纪,)

                  1、纯个人感觉,90年代得分时候,个人感觉92、93年有一次大范围的通货膨胀。(当然那时候不会懂这个词语。)学费我直到高中才有自己交的经历,所以没太关心过。只记得小学一年级是5块/一学期!没错!对于这个数字很清楚,因为来年就是25块,后来就是35、40左右,只有小学一年级是个位数!同期,父母的单位从没有加过薪水(最近几年和老爸聊天,老爷子吐槽+骂娘的时候这个事讲过几回)。具体工资是多少不知道,个人感觉我上中学前(97年)不可能合计超过1000/每月。(但是最低也不会是两位数,起码上百)。

                  九十年代家里应该是万元户,我也没什么概念,以存款来说应该有。因为:唯一在小学期间,我看到过大数额的钱,是95~97年,小学“伙同”银行搞了个储蓄活动。(用现在的话,应该是银行“揽储”?)老妈在那次存了8800块!!!为什么我一直记得这个呢?操蛋的事就是:那次活动结束,学校开会竟然大庭广众的宣读全校学生储蓄的数据前几名的学生名字和储蓄金额!!!(那时候小,不懂事,当时是又惊又喜,哇擦我自己差点万元户了!哇擦,平时给零花钱的时候怎么那么少!五六年级的时候大概2块/每周)我到现在还记得我是那次的第三名!前两名和后面的几名都是开小卖部还是小饭馆的少东家,上榜的里面唯独我是工人子弟。

                  后来才知道,那笔钱是我家当时最大的存款单。(给我备着念中学的,怕出择校费!)还好后来小升初我还给力,考上了重点,没用到。

                  另外吐槽一下,当时的年利息是10%!!!

                  2、我个人感觉,我家里最困难的就是我念初中和高中的时候(1997~2003)。上中学体会很明显,因为上的是重点中学,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群官二代(教育口的为主)+富二代(一小半算考不上出择校费的,注意,考不上也得分数不能太离谱的;但也有一半是考上的,家庭条件归类到富二代的)+纯靠分数上的家庭条件一般或者不怎么样的(1/4左右,这里不包含前一条里考上的富二代)+手气好的(只要不是成绩极差,文化考试及格+体育及格的“电脑派位”派来的,当时好象是第一批玩派位。最近同事聊天说这个现在也是作弊的~扣鼻)

                  但是学生时代攀比、吹牛的时候就能分出来1234。反正我是那时候认识KFC、nike、adidas的,也是那时候知道,理发一次要200块的、自行车可以上万元的……(好吧,我就是羡慕嫉妒恨啊!)

                  那时候正好是下岗流,我爹妈就是这样,40岁上下,6、7万块/每人(2000年左右)买断工龄——“一刀切”了。其实当时我都不知道具体情况。(很傻很天真……)

                  3、老房子40多平,没产权,等拆迁补偿是轮不上的~当时所谓的“隐性福利”我算了算,幼儿园?

                  差不多属于“90年代中年双职工普通家庭的典型的家庭财务状况是:40-50平方公房一套,五位数(万元户是80年代的概念,90年代普遍都是万元户了,5万元差不多是90年代消费水平10年日常生活的开销总和,也就是说即使以90年代的物价,坐吃山空十年用完)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储蓄,国库券,黄金等),若干奢侈品(主要还是以彩电空调VCD等家电为主),负债为零,另有各种前文提到的较好的隐性福利,子女教育支出(较低)

                  4、再说我,03年念大学,08毕业,09年跳槽至现单位。贷款34万,二环内89平米一套房子(外公外婆赞助+老爷子赞助首付),年收入10万上下,这几年存了二十来万。

                  也差不多算是:“10年左右的中年双职工普通家庭的典型的家庭财务状况是:100平方商品房一套,六位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储蓄,股票,基金,黄金等),若干奢侈品(电脑,手机,轿车,珠宝),负债50万-100万(购房贷款),四金或五金(福利较差,且未来有违约风险),子女的教育支出(较高,典型例子就是学区房概念的出现)”当然负债没那么多,我也不应该算中年吧~

                  ……

                  感觉我家当时在长沙不算最底层,属于中等偏下的。现在我个人在长沙论收入不算中等偏下了,但是独生子,你懂的。我快三十了还没对象。家里关心的主要是我的个人问题而不是出息不出息的问题了。

                  写着写着,帖子好像又写歪了,对不住!

                  祝好!

                  • 家园 08年大学毕业在长沙就能拿10万年薪,你强啊!

                    这个工资在长沙打工一族(包括体制内工薪阶层)里面算是高工资了!呵呵。实际上时至今日长沙的工薪阶层工资并不高,消费水平却不低,唯一有点欣慰的是房价相对于其他省会城市(一线就不说了)不算夸张。

                    • 家园 均下来可能达不到,最近两年差不多是这样~

                      比不上一线的北上广,在我大星村(长沙)应该还行。中学校友+大学同学曾夸我是他认识的里面混得最好的(富二代除外)。

                      不过这同学没什么压力,和我同行,虽然收入每年只有我1/3到1/2,但有房有车有妹纸,其实我挺羡慕他的~。他算小“官二代”,不解释。

                      另外,我算大体制内(国企设计院~)。我们单位有的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同事常吐槽我们单位,福利不多(相对大街对面的中石油),收入不高(相对同行的友邻单位,这个确实在同行业比不上有些私营单位,尤其建筑设计的,跳出去直接翻倍),没地方停车!(这个我就不吐槽了,收入“不高”也都是有车的主了,还吐槽这个)

                      比起同龄的街坊(也就是爹妈老单位的儿子女儿们),我混得不算太好,也不差(既没当成军官,也没当成科学家,不过也没让警察叔叔押送过、也没出去闯一番天空然后欠一屁股债回来);比起小学同学还算一般的(转过学,和第一个小学的同学比算一般的,和第二个比算好的);比起中学同学算中等偏下的(前面说了,重点中学的,富二代不说了,学霸也有不少,可能赚钱没我现在多,将来不知道,还有几位指不定哪天见了得叫首长的也不少,就是当年和我成绩差不多的也有不少北上广的,第一年的收入就和我现在差不多,当然开销听说挺大的,混得最差的是几位学习一般,家境不好,还比我更加内向的闷葫芦。老师当年的话有意义啊:“现在学习好的将来肯定不会差,学习差的将来不一定会差,你们这些学习不怎么样,又不活泼的以后要注意啊”神预测!),比起大学同学算一般的(建筑大专业的,参差不齐,有的能做到项目经理了,有的转行做生意有赚的也有赔的,有的做本行和我差不多,有的直接家庭妇女相夫教子的)。

                      知足常乐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