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亚社会:新移民立脚台阶 -- 唵啊吽

共:💬31 🌺1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亚社会:新移民立脚台阶

    纽约曼哈顿哈林区在1987年是犯罪率高发区,是黑人聚集区,也是中国留学生聚集区,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高楼把街道挤成一线天。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区域往日的辉煌和今日的破落。经久失修的河边公园里风景依旧却人迹罕见,巨石砌就的桥洞里一股屎臭尿骚味。纽约曼哈顿137西街611号就在137街和河边快道的拐角上,拱型花雕门额上有一个雅典型的人面雕塑,进楼以后,可以看到大理石底板的楼梯。上了二楼,有一个5家共9人合租的公寓,这里边住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小李是合租人之一。一天,小李从机场接了小刘,暂时住在饭厅里。小李和小刘之间是一个非常疏远和脆弱的社会关系:朋友的朋友。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面。小刘是自费留学,虽然有亲戚担保,但是,那个担保只是帮小刘那留学签证,生活还得靠小刘自己。

    小刘出纽约肯尼迪机场就来到曼哈顿137西街611号,天阴下雨,下午四时就天黑了。小刘刚放下行李,就给小李出难题,他有康奈尔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但身上只剩100美元。小李是个热心人。立刻帮小刘找餐馆外卖。小李嘱咐小刘,打电话一定要说有送外卖的经验,说送过很多次。纽约市每逢下雨天,打电话到餐馆订外卖的就特别多,两个电话小刘就找到工作了。小李拿出曼哈顿地图,交小刘怎么去餐馆,教小刘怎么按照外卖订单地址找门牌号码,怎么按顾客门铃,等等。就这样,小刘行李还没有开包,就冒雨骑车送外卖了。生存第一。不要小看这些中国餐馆,多少自费留学生出来走进的移民社会就是中国餐馆。小刘后来没有去康奈尔大学,而是就在曼哈顿半工半读读完他的计算机课学业。每个族裔的移民,都有自己新移民立脚的亚社会,华裔是中餐馆,印度裔开出租车,西语裔开洗衣店等。但还有一种亚社会,就是教会。

    我曾经认识一位犹太人新移民,他从前苏联途径欧洲和非洲,最后到美国读大学,一切费用都是教会出资。条件是找到工作后,按圣经所言,将10%收入捐给教会。注意,他在读研究生。毕业以后收入的10%不捐献的话,也有大半要交税。 为什么犹太人移民都到社会上层,而中国移民都去餐馆打工,实际上犹太人初来乍到也是一贫如洗,但有教会财力支持,得以无生活后顾之忧。小刘靠朋友的朋友和中餐馆打工自费留学,而犹太人移民靠教会移民留学。毕业后收入10%捐献给教会,这种金融运作和学生贷款有一比。犹太人移民这种亚社会使得其新移民一步到位进入上流社会。犹太亚社会建立了老移民杠杆美国税收慈善退税帮助新移民的流动资金链。

    2001年小布什当选总统,鲍威尔、赖斯成为政府要员。黑人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教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863年林肯的解放宣言给了黑人平等权利,但黑人由于先天的财力和政治力量的弱势而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一百年后由黑人教会牧师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才使得黑人的平等权利形成为政治力量。没有教会,黑人无法融入主流,因为教会不但统一民意,而且还为政治活动积累财力。

    教会慈善捐款是免税的,而且免的都是最高税率哪部分。但这一部分捐款是使用于教会教友内部的。由于华人没有教会,华人佛堂往往也没有利用这个慈善捐款的免税利益,结果是华人社区建设落后,因为华人收入都交税了。而其它族裔社区繁荣昌盛,因为他们有教会将大量收入保留在社区之内。当然,华埠脏乱差,也和华裔没有竞选市长,没有参与市政政治,对于市政规划缺乏话语权。

    比如,华人收入交税后,还得自己交钱让子女上托儿所、课后班。但教会周末开的星期日学校,手工班,托儿服务,用教会的钱请教师保姆,变相都是政府补贴(免税慈善捐款)的社区服务。 我曾去过一个教堂,每周听礼拜约150教徒,每周教徒捐款1万余,每年60多万,教徒全家午饭免费,咖啡免费,子女这个班,那个班,看管小孩的教友时薪又高又免税。

    为什么华人社区脏乱差?依靠政府是无法建立好社区的,只有依靠教会,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截留收入,在通过慈善事业,将社区建设好。 一个教堂每年60万捐款,以50%税率计算,相当于政府每年资助可这些教徒30万。

    现在华人认识到参与政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没有教会运作,华人社区始终缺乏影响力,因为华人社区缺少教会慈善事业将华人财富服务华人。 在看看美国能融入主流社会的族裔,无不有强力教会在其社区活动,而且是其自身族裔自己的教会。

    西人礼拜,并非都是虔诚教徒,很多只是作为社交场所。华人社交场所,多是同乡会,公馆,公所等。华人多信佛教,而佛教不像基督教那样有组织。 公馆公所应该帮助佛堂组织起来,将更多的社交活动与佛堂一起合办,这样才可以有更多财力建设好华人社区。 佛教应该在政府注册为佛教教会(正式的宗教非营利组织),对所有上香佛教徒的供奉记账并开出收据以作为报税免税凭证,并将募集的善款解决华人弱势群体的困难,这是善行。 能够跻身主流社会的族裔,一定是政治捐款和慈善捐款最高的族裔。得以兴旺发达的族裔社区,一定是互助团结,以信仰道德引导社交活动的社区。 上帝只帮助帮助自己的人。华人自己不互助,就无法得到上帝的护佑。

    教会结构亚社会透支公共资金,是犹太人优越与华裔的地方。2011年4月20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纽约市北边约100公里Orange县的Kiryas Joel村,号称是美国最穷的村,村庄人口21000,70%生活在贫困线一下。但这是一个正统犹太教村庄,村庄幼儿园、医院等设施完备档次不低,住家都是有花园的别墅,享受政府食品券补贴。报道给出医院、幼儿园、村庄的照片,绝对是世外桃源。而统计表面华裔平均收入在中上。而许多中餐馆老板一天工作10多小时。以收入衡量贫富有时不太准确。显然,华裔子女学习花销要比犹太人教会提供的花销高得多,而教会提供的花销实际上有政府慈善退税补贴。

    移民最大的代价之一,就是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土地,离开了自己的社会环境,到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社会。所以,第一代到海外谋生的人,最好有一个亚社会。如商会、同乡会、同学会、同宗会等。而各个移民族裔自己的移民亚社会中,犹太人的亚社会对自身族裔新移民最有利。

    关键词(Tags): #落地生根#移民通宝推:羊年大发,桥上,钓者任公子,西行的风,springisok,shinji,浣花岛主,五峰,北纬42度,脑袋,李寒秋,strain2,
    • 家园 似乎台湾这套玩得很熟

      各种佛教组织都是在慈善名单上。

    • 家园 不是不想捐,而是捐款都被侨领败掉了

      如果你的捐款变成孩子的免费美术课,中文课,当然捐。

      但实际上,都变成了经手人的奔驰宝马大房子,然后在新移民面前得瑟的道具,鬼才捐款。

      现在扛着一箱子钱来不知道怎么花的移民太多了,老移民的心思,都用在算计这个上面了。

    • 家园 佛教和基督教性格太不相同了

      佛教根本没有聚会啊、礼拜的习惯,甚至完全自己在家念念经也是个合格的佛教徒。信徒对寺庙的布施也主要是维持寺庙的运营、僧人的生存,而非公益事业

      即使按你的办法来,也不是让华人都去信佛教,而是华人成立自己主导的基督教会

    • 家园 我不倾向于往教会这个方向靠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很多中文学校,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我们这儿给国内的捐款、给本地的救助,对地方一些事情征集签名、倡议行动,都是通过中文学校来做的。而且,参与当地的教育更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很多还让人不够满意的地方,我觉得根本上还是因为大家无论从个体上、还是群体上,经济、政治实力不够强,所以很多时候难免缩手缩脚,其实就是所谓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当然理想的情况,是能把大家不太强的实力集中力量形成局部优势,我觉得这需要优秀的领袖。我不觉得教会这个形式就能解决问题,当然,我不反对你或者任何人采用教会这个形式为华裔、亚裔得到正当权益。

      以犹太人为鉴,从而引申出宗教的重要性,话说得重一点,我觉得是很片面的。犹太宗教从来就有,犹太人在美真正形成势力,也就是二战以后形成事实、民权法案以后变成政治正确的。而且,中国人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全民族迁徙、各类菁英都到了美国,而且来的多是被以前受的迫害客观地优胜劣汰了好几遍;中国人来的还是读书优秀一点的人居多、而且历史短了很多。

      再扯远一点,把现在的昂克鲁-萨克森文明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从英国到美国,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两汉。再往下,不觉得犹太人能三国归晋,所以把他们太当回事,窃以为大可不必。

      我不倾向于往宗教这方面靠,另外一个原因也是觉得这个“五千年”其实是比各种宗教都厉害得多的鸦片。当然这“五千年”也是一个惰性,你想想,中华文明再次从历史垃圾堆里爬出来,要把脸上的泥擦干净了、身上的烂菜头扔一边去,振作精神,要把这个新冒出来的鼹鼠脑袋、用一个和砸以前所有鼹鼠脑袋稍微不同的角度尽快地砸回去、除了象老毛那种其乐无穷的人,其他的人多少会觉得有点无聊。

      通宝推:唵啊吽,
    • 家园 这个是个儿很好的主意啊,值得提倡

      完全符合美国的国情,我们就是需要有个注册成宗教的团体来团结大家,并合法地享受退税收益。可惜大多数来自大陆的华人都是无神论者,搞个神来不见得合适;有不少支持毛的,其实搞个毛教也不错,可惜也有不少反毛的,搞不好还闹分裂。也许搞个中性的汉教或者拜黄帝教最合适,凡是自认为炎黄子孙的都可以入教,以尊老爱幼、扶助弱小为基本教义,大大方方地搞宗教活动,合法集资,回报当地华人社区,在各地大盖华人会所、中文学校什么的,同时资助新留学生,那个回报性的什一税就很不错。大家集思广益,老铁就做教主了,呵呵

    • 家园 俺的印象里,留美学生一样有教会送温暖的。

      一般初来乍到,教会就来送温暖。俺听说大多数留学生都不愿参与,或者糖衣留下,炮弹奉还。是不是因为教派不对,不是正统?

      如果捐款给教会能免税,其实不花钱的话,为啥华人没人捐呢?

      • 家园 教派这事一锅稀粥,基本没人在乎

        我以前俩个室友都受了洗,我问他们那一派的,浸信会卫理会还是福音派?大家统统表示:“你说的都是啥?我们是信主的。”我就退散了。

        捐款是要花钱的,一般中产哪怕税率最高的部分的免税,你还是得出总额的50%以上,效果上是截留了政府税款,但是个人钱包里的钱也变少了。

        社区教会的问题就是人员流动一旦变大,捐款就不值当了。抛开真信徒不谈,经济角度上讲,捐款通常都投入一些长期设施和活动上去了,你要是待了2~3年就走了,经济上是不划算的。我看过个报道说美国教会在整体上一直在萎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一代没有非常稳定的工作,到处漂泊,对教会兴趣下降,教会里放眼望去白发居多。

        留美学生首先对教会并没特别大兴趣,国内现在地下教会各种猖獗,有兴趣的孩子在大学里基本都试过水了,事实证明是极小一部分。第二,我个人了解这里的教会活动相当接近党组织生活:阅读经典,谈心得体会,结合个人生活谈感想。这种模式在国内不是党员的也是挺得适应一下的。

      • 家园 华人教会确实对华人新移民有很大帮助

        教会就是靠捐款维持的。如果是华人教会,捐款的就是华人。就怕是华人如洋人教会,捐的款未必惠及华人。我受公司同事鼓动参加过其它教会慈善活动,惠及的是其它族裔。就和公司做生日一样,有人张罗就过同事生日,往往华裔就是捐款给其他同事做生日,轮到自己生日时没人张罗。

    • 家园 好文

      您要是能想出了个路子,可以叫上我。。。

    • 家园 所以你建议大家都信教,都去教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