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林总的庐山之井冈风云之朱军长的三个故事 -- 史文恭

共:💬60 🌺491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林总的庐山之井冈风云之朱军长的三个故事

    在展开林总和东哥早期情事里最重要的一段故事---红四军的七大之前,让我们把故事里最重要的男配角,朱德朱军长的三则逸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来折射故事背后深刻的具体背景。

    一,朱德的扁担

    这则逸事几乎是朱老总最重要的一个标识,在井冈山,由于山区产粮有限,红军的粮食需要从山下挑粮,这是一条漫长的来回一百里的山路,空手走一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任务,何况还挑着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的粮食呢?但那时四十二岁的朱德身先士卒,坚持和将士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军长吃力,藏起了他挑粮的扁担,朱德却另外又做了一根扁担,还是和大家同甘共苦,并在扁担上刻上了他的名字。 ----顺便说一下,当时东哥才36岁,也是挑粮一百多里上山队伍的一员。

    “朱德的扁担 ”很好地说明了朱老总在井冈山深得人心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他时刻和将士们在一起。而随着红军内部管理的民主化的推广,“深得人心”这个特质,意味这朱军长的领导基础愈发巩固了。同时,这个逸事还有一个简明但重要的推论,即此时42岁的朱德身体非常健壮。

    二,王耀南差点被朱老总砍头

    这则逸事不常见,但真实度很高,因为来自差点被砍头的王耀南。

    1928年6月,也就是朱毛会师后不到两个月左右,王良连长奉命带着两个班和五个挑夫去吉安取回当地党组织给红四军筹措的一千多斤食盐,回来到了井冈山茅坪附近,遭遇地主民团截击,王良指挥一个班抵抗,被优势敌人包抄,于是另一个班的班长,负责运盐的王耀南命令扔掉盐去救援,但敌人越来越多,红军抵挡不住,挑夫也跑了,于是,王良连长和王耀南班长撤回了根据地。向军值班首长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汇报情况,袁文才一听说他们丢了盐,还死伤了弟兄,就喝道:“把王连长绑了!”王耀南很讲义气,马上说:“报告团长,盐是我丢的,要罚就罚我。”袁文才又喝道:“绑了!”把二王绑起拖到了朱德军长那儿。

    朱老总问明了情况,说:“王连长,你奉命取盐,丢了盐,还死伤了任,你有什么说的?---

    你没有把主要任务放在第一位;

    其二你没有强调命令的重要性,命令一班长(王耀南)挑盐,但没有检查他执行命令的情况;

    其三你发现一班长丢了盐,你没有考虑补救措施。三令五申,为将之道,你犯了大忌,处罚你,你有什么说的?”

    王良说:“没有。”

    朱老总判决:“打王连长三十大板。”---警卫冲上来把王良摁到在地,扒去裤子,用竹板打了起来,执行完毕,朱德回头冲王耀南喝道:

    “一班长,你为什么不执行命令?!”

    ”我看到三班受到敌人的威胁,就去支援。“

    ”你去三班,有没有命令?“

    “没有。”

    “没有命令,为什么擅自行动?”--“不执行命令该当何罪?”

    在场的王佐等应道:“当斩!”

    朱老总喝道:“把王耀南就地正法!”

    警卫冲上来,把王耀南往外拖。

    眼看后来的解放军工兵王就要成烈士了,王良不顾三十大板的伤痛,跪下给朱德求情,三班长和朱老总的警卫员(开国中将)萧新槐也给跪下求情,说“一班长是为了掩护三班才丢了盐。”---这时候,袁文才说了一句重要的话:“军长,王耀南是毛委员的人,杀王耀南是不是给毛委员说一声。”---朱军长卖了面子,说:“有请毛委员。”---萧新槐马上地上爬起,跑步去请东哥了。

    ---这里说明一下,食盐在当时的井冈山是及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山区本身不产盐,而盐对维持红军将士的体力和战斗力又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朱老总这次的执行军法,完全是必要的。

    但危机时刻,要被正法的王耀南想到之前可以将土盐炼成食盐的法子,禀告了朱军长,恰好毛委员也来了,给了他必要的工具实验一番,获得了成功,于是解决了井冈山红军吃盐的问题,王耀南也逃过了一劫。

    这个故事,俺特地抄了很多细节,是要勾勒出上井冈山不久的朱军长的军威和行事的条理,--如上所见,确实是名将风范。

    三,朱军长的新婚

    围剿之下,朱毛红军井冈山下山后,被追兵追的相当悽惨,在1929年的2月2日,敌军攻进了红四军军部,东哥,朱老总,陈老总都仓促突围,而朱老总的夫人伍若兰不幸被俘,惨遭杀害,2月12日斩首后挂着赣州城头。

    2月11日,终于大柏地一战,红四军设伏歼灭追兵两个团,扭转了局面,3月14日,打下汀州,缴获大量物资,大体安定了。然后。。丧偶一个月后,朱军长就到红四军的妇女组,和她们谈话了,再然后,。。。妇女组长曾志就找年仅17岁的康桂秀谈话了,问她对朱军长的看法如何,再过了几天,四十三岁的朱军长就单刀直入,向前童养媳康桂秀求婚了,年轻的康桂秀犹豫了半天,还是含羞答应了。再后来,几天后,他们俩就把事儿办了。

    这事儿,在后来改名为康克清的朱帅夫人的回忆录里,就是这么叙述的,而在媒人曾志的回忆录里,她压根就没提自己给朱老总和康大姐做煤的事儿,因为那时,曾志,伍若兰,康桂秀都是编在红四军的妇女组里的,曾志是组长。在曾志的书里,她记述了伍若兰悲壮的牺牲,然后加了一句,从此朱老总独爱兰花,“据说是为了纪念伍若兰同志”。

    但这话要是和朱老总一个多月后就又新婚的事实连在一起,恐怕就不那么协调了。

    而这一点,当事人并非没有感觉,在康克清的回忆录里,她说到,在婚宴上,原来和她一起的妇女组小伙伴们都没去,问原因是“怪不好意思的”,其实,仔细想想就能猜到,妇女组的伍若兰牺牲了不到一个多月,妇女组的康桂秀就和朱军长结婚了,同是妇女组的同事们,会怎么想呢?

    因此,康克清的回忆录特地用了一番笔墨隐讳地解释,这是”战争环境下军人婚姻的特点吧“ (原话是:我同朱老总在结婚前,没有谈情说爱,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当然,对于此时17岁的康克清,后来的读者对于她在这个快速的婚事里所扮演的角色是同情而理解的,但对于朱老总来说,恐怕,会另有一番感触吧。

    而写这个故事,并非因为八卦,特地把朱老总在一个月后又做新郎的故事写在这里,是为了说明,在东哥,朱老总,林总走向他们命运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四军的七大前,---此时的朱老总并非如印象中的温和,忠厚,可以冒充伙夫的总司令,而是一个极富活力的朱军长,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红四军七大这个著名事件里,官方论述中很多语焉不详的记录,也就理解了东哥在这个事件中所遭受的困难,并进而让我们理解了,在这个时刻,林总对东哥的支持意味着什么。

    通宝推:红军迷,醉寺,桥上,常识主义者,为中华之崛起,被明月兮佩宝璐,胡一刀,普鲁托,老顽童,韩信点兵,文化体制,烧锅炉滴,钻石象,京华烟云AMIP,foureyes,流浪汉,河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说陈东日、胡世健吧
    • 家园 反省一下自己的心态,对待历史的态度还是太实用主义了

      记得看到篇帖子说各国学生为什么学历史,其中,美国学生的动机最奢侈。本来学历史,写历史的原因就有各种各样的。既然有老鲨鱼这种“右派”史观和各种毛粉,小史这种“奢侈”的党史帖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小史请继续。

      • 家园 真正的左派和右派是可以相互沟通的

        有信念的人大多会有道德洁癖,不会乱造谣。最难沟通的是以左右派面目出现的“谣”派。今天是中央会议墙上的壁虎,明天是老毛肚子里的蛔虫,心里分析活灵活现,出处可疑的段子随口就来。你要这么研究历史,给人骂的狗血喷头也只能说是自找的。

    • 家园 请问"铁血柔情:闲话林彪元帅的人情味儿"写得怎么样?

      感觉和您有些所见略同,不会作者和您是一个人吧?

    • 家园 王班长这个祸闯的不小

      王班长这个祸闯的不小,井冈山当时硝盐一块钱八两,咸盐一块钱一两,一千多斤盐价值上万。

    • 家园 这个王耀南也是个奇人

      居然八次被降职,到55年才评个少将

      人家可是11岁就在安源追随毛主席了不过此人在当时红军中绝对是个技术人才,从小他家是做鞭炮的,会制作火药,炸药,后来他在安源煤矿挖煤、拖煤,掘进坑道,爆破煤层.

      朱总真舍得杀么?

      据说此人后来获得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二等红星奖章,可以终身免除死刑可是这一次被朱总吓的?才特地要了个免死金牌

      通宝推:联储主席,
    • 家园 小史在说珍珠塔?小姐出门前的打扮就可以讲个三天三夜

      林从29年的古田会议起一直到913出走,一直是毛的嫡系,这没什么好说的。

      林彪在军中本来就根深蒂固,文革起又扩散到社会上,尤其在接班人地位确定后,各方势力都吸附或想吸附在他这大树上,许多人与林彪并没有很深渊源,也不是崇拜林彪,但在文革的乱世下,总要找个保护伞,与其找江青张春桥,不如找林彪,起码林属老革命,跟着他不丢脸。许多老干部特别是军队的,这种心理非常强烈。许世友等三人在第二次庐山会议,毛泽东已明确表态的情况下,仍写信支持林彪,当然是讨厌张春桥,但实质是还相信以毛和林彪的关系,不会为了一个张春桥而抛弃林

      林彪事件之所以在外人看来扑朔迷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局垄断历史档案资料,只根据需要,编辑剪裁林彪的言行,认为不好的就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好的则略而不提或在动机上做文章,这和文革时期很多普通人反感对林的宣传其实是一码事。

    • 家园 伍若兰的牺牲,主要责任还在与林彪

      部队休息时,林彪没有认真布哨

      遇到袭击时,林彪没有设立对军部的防卫,使红四军军部处在了包围圈当中

      伍若兰引开国民党军队包围主力离开朱德,不幸被俘,可以说伍若兰是为了救朱德而牺牲

      朱德突击引开刘士毅部后,红四军军部随即撤离圳下村,并很快就与林彪会合。部队无精打采、毫无目的地往前跑,终于,响起了一片叫声和哭声:“军长死了。”部队涣散了下来,彻底失去了士气和斗志。第三十一团伍中豪团长把枪往地上一扔:“军长死了,不干了。”

      • 家园 红四军圳下遇袭,险些被斩首

        担任后卫的林彪和二十八团说实话不应承担主要责任。

        综合对比当事人曾志、江华、萧克、粟裕、张际春、陈茂等人各自的回忆,以及《陈毅传》作者之一罗英才所著《旌旗十万》可知,当时红四军分三部分驻防,军部下达的命令也是分三批先后开拔,即三十一团走前卫,军部、前委直属部队随后出发,第二十八团殿后。

        《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63页有以下记述:

        第二天拂晓,三十一团为前卫,已经整装向项山出发,中间是毕占云的特务营,也已撤哨,林彪率二十八团担任后卫。那时,我和谭震林同志正在吃糯米酒酿,毛泽东、朱德同志还未起床,忽听到霹雳啪啦声,这时正逢阴历年底,原以为是村里放鞭炮,再仔细一听,不对了,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尾追的赣敌刘士毅部赶来,向我袭击。特务营的哨兵一撤,敌人从中间插断,已冲到前门外几十米的地方,情况十分危急。我和谭震林同志赶紧叫警卫员去通知毛泽东同志,他们趁黎明前的朦胧时分,在杨梅生手枪班的掩护下,从后门突围出去。我和陈毅、谭震林从前门突围,在战斗中,毛泽覃同志负伤;伍若兰同志被捕,后被敌人押到赣州杀害了。

        朱、毛实际分开宿营,但并未按规定时间出发。这一点暗合老总后来在自传里的说法:“那一天,本来我们走得早,谁知路上却迟了点把钟”。硬要苛求林彪在哨位设置距离、警戒方向和与军部警戒哨位联络方面的不足,也不能对军部领导晏起迟发、直接担任军部保卫任务的毕占云加强特务营过早撤哨这样的事实视而不见。

        关于伍若兰主动引开敌军的说法,跟当时与伍若兰一同突围的曾志的回忆明显不符:

        此时,天色刚蒙蒙亮,隐约可见枪声响处的山上有黑压压的人影,跟随朱德左右的手提机枪班,向黑影射击。敌人听到手提机枪声,立即集中火力回击,两个机枪手当场负伤。

        朱德见状,为了减少敌人的目标,把身上的黄呢子大衣脱下扔了,并叫机枪停止扫射。我同伍若兰原来一直紧跟黄呢子大衣跑。

        跑着,跑着,突然黄呢子大衣不见了,手提机枪声也停了。此时天还没亮,看不清四周情况,失去了目标。我们两人急忙往左侧的山边跑……到了一个岔路口时,我才发觉,伍若兰不见了……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 家园 责任还是在林彪 ,林彪因此受到了记过处分。

          林彪带领后卫率先开拔了,没有通知军部,当时军部失去了后卫还不知道

          特务营也未能发现敌情

          后林彪率28团,伍中豪率三十一团急速返回支援,才用火力压住敌人。

          战后,林彪受到了记过处分。

          • 家园 林彪带领后卫率先开拔的说法

            源自1971年陈毅揭批林彪的讲话,后来粟裕回忆录相关部分也作了配合呼应。为政治服务,破绽难圆。

            不妨对照一下其他当事人的回忆。

            红二十八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张际春,后任中宣部副部长时为纪念建军30周年发表《向赣南、闽西进军》一文:

            有一天我军进到了吉潭、项山,并在那里宿营。估计尾追我们的赣省敌军刘士毅旅可能在第二天早上赶到,便及早作了些准备,大队宿营时,将一部分部队安排在山上,一部分在山脚,以应付敌情。天亮以前,我们大部队都已吃完早饭,待令行动。敌人果然来得很快,天还没有大亮,哨兵线上就打响了。军部直属队一部曾经处在敌人的包围中……(红军)利用将明要明的朦胧时分,从容突破了敌人的包围。

            除了“从容”一词值得商榷,张文点明二十八团大部队“待令行动”,并没有“率先开拔”。

            再看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萧克的回忆:

            在吉潭宿营的第二天拂晓,敌人分3路袭击我军宿营地。我们还没起床,部队给打乱了。陈毅险些被俘虏,朱德军长带着3个卫兵杀出一条血路才冲出来。我营的党代表陈俊也给打散了。

            从吉潭出来走了十几里路,遇到一条河,我带着两个连到河对面占领河岸阵地阻击敌人,坚持了两个小时,军部才从我左边里把路过了河。我们赶紧撤退,跟随大部队向东转移。这一次又避开一个大危险。

            箫克的说法与张际春明显有出入,但相同之处在于:都反证了担任后卫的二十八团当时并未甩开军部,率先开跑。

            28团三营陈茂的回忆:

            “(当晚)到达后,约九点钟光景,首长照例侦察地形,派出警戒……这一切工作作完之后,就地宿营。当日敌情未确定。”

            “那时我三十二岁,年轻好动,起得早。爬起来,向村外望了望,突然发现山上有敌人,已经把我们二十八团包围了……”。

            “我们二连林连长,拿出驳壳枪就打,我们跟在他后面,向着敌人就冲......”。

            “突然,我们军部的冲锋号也吹起来。我向军部那边一看,可不得了,敌人把军部也给包围了,一排排的敌人,正奔向军部驻地,看到情况不好,我们也不要连排长的指挥了,转过头来,就直对着军部冲过去......”

            陈茂则提供了敌军由山上摸进村子,将红四军截断包围,二十八团仓促应战的细节。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