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共:💬348 🌺4404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治国之要,今犹在耳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读史,不仅是个人的兴趣,更有益的是我们能从古人的言行中找到很多值得效仿,值得传承的文化。

      比如说袁涣,这个在《三国演义》中未出现的人物。

      三国时期,最显赫的家族莫过于袁家,四世五公,门生故旧遍及天下。袁绍登高一呼,从者如云,手下文臣武将济济一堂。说起袁家五公,分别是袁安、袁汤、袁滂、袁逢、袁隗,从汉章帝时袁安任司徒到汉献帝时袁隗任太傅,历时章恒灵献四个朝代。袁逢袁隗是兄弟二人,袁逢是袁绍袁术的父亲,袁绍与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汝南袁氏的渊源。

      而袁涣是汉灵帝时司徒袁滂的儿子,属于陈郡袁氏这一支。

      史载,当时官宦子弟多跋扈,横行不法,而袁涣则守之以礼。先后被任命为功曹、侍御史、谯县县令(未就任),刘备被推举为豫州牧的时候,举袁涣为茂才,这是史料中他们二人唯一的交集。

      后来为避战祸,举家迁往江淮一带,为袁术所用。袁术与吕布开战,袁术败,袁涣被吕布捕获,留用于帐下。

      吕布与刘备翻脸成仇的以后,一天,吕布心血来潮,让袁涣写篇文章骂刘备,袁涣不肯写。吕布再三强迫他,甚至拿着刀剑指着他发怒说:为之则生,不为则死!袁涣大笑之,对吕布说道:“我只听说可以用德行来羞辱人,没听说用谩骂来羞辱人的。如果刘备本来是君子,你骂他他只会付之一笑,如果他是小人,会反过来拿你骂他的话来骂你,那么受辱的是将军啊。况且,昔日我曾在刘将军手下做事,就跟现在在你手下做事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反过来辱骂将军,这可以吗?”

      之所以将袁涣说的话全文翻译过来,是因为这里面蕴含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如何对待前雇主,比如如何对待前任,等等。

      吕布被诛,袁涣归于曹操,他向曹操谏言道:军队,是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治理天下要用道德来约束人心,用仁德来感化敌人,给百姓一个安定生活的环境才能使天下归心,老百姓就会与统治者同生共死了。我听说,真正的明君善于救世,世间动乱则要举起大义的旗号;太平年间,百姓趋财逐利,人心不古,则要宣扬淳朴去教化他们。形势变化,治国之道也有不同,不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即使用武力征服暴乱,最终还是要靠仁德去感化。

      教化之功,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是太平时期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舆论引导是个很强大的战场。

      曹操闻言大喜,任命他为沛县南部都尉。

      那时候,曹操正在招募百姓实行屯田制,很多人对此项制度不满,纷纷逃亡,地方官吏们往往把他们抓回来予以刑罚。袁涣又谏言道:都说故土难离,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故乡的,一定是我们订立的制度有些不妥。应该顺应民心,老百姓愿意来屯田就让他来,不愿意也随他。

      曹操听进了他的意见,老百姓也安定下来,屯田制反而顺利的实行下去了。

      不久,袁涣升为梁国相。在此任上,他注重以礼教化百姓,要手下官吏尊老抚孤,倡导孝敬贞烈,很得民心。他因病去职以后,老百姓都很怀念他。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国,袁涣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袁涣再次向曹操谏言:现在天下初定,文德武功同时兼用,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大规模收集文献典籍,宣扬古代圣贤的教诲,来潜移默化的改变百姓的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至于那些尚未降服的地方,以武力震慑他们,以德化感召他们,迟早会天下一统。

      曹操深以为然。

      某天,风传刘备已死,众大臣皆相互以贺,唯袁涣默默无言,只因当年曾有举茂才之恩。

      袁涣轻利,每每收到的赏赐他都分给了别人,到死时,家徒四壁。曹操祭奠他时,痛哭流涕,手书教令:赏赐谷物两千斛,一份叫“以太仓谷一千斛赐与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给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曹操的教令说:“用太仓谷,是依据官法;用垣下谷,是因为他是我亲密的朋友。”

      曹丕登基后,有天闲聊,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在性格上到底是那一种类型的人?袁敏答道:袁涣外貌看似温和柔顺,内心却强大无比,临大节处危难的关头,古时候一些烈士也不如他。

      袁涣不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也没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政绩。但,他是个有气节的读书人,提出的很多做人做事特别是国家治理方面一些意见,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这就够了!

      2014年9月19日

      通宝推:土拨鼠yuanap,易先生,平淡是真,红军迷,苏仙岭,崇文尚武,铁手,独草,我们的田野,为中华之崛起,繁华事散,子玉,
      • 家园 治国之要,在于治吏?
      • 家园 【商榷】瑕不掩瑜

        “某天,风传刘备已死,众大臣皆相互以贺,唯袁涣默默无言,只因当年曾有举茂才之恩。

        袁涣轻利,每每收到的赏赐他都分给了别人,到死时,家徒四壁。曹操祭奠他时,痛哭流涕,手书教令:”

        刘备死的时候,曹操早已经死了,如何在袁涣死的时候曹操祭奠,而刘备死的时候袁涣默然?——“风传”使然。。。

      • 家园 写的不错,是真正读书人的典范

        实际上我们今天也应该推崇这样的读书人,外表谦虚,内心强大,或许这就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人文基础。献花!

      • 家园 原来袁家在魏晋时候也仍旧混得不错嘛
        • 家园 魏晋是门阀制度

          大家世族是和皇帝平起平坐的.按九品中正制,出身世家就能做官,还有一大批同一阶层的人相互提携,所以两晋皇帝没有一个出息的,几乎全是傀儡.流风所至,到了唐朝一个没落的世族都不愿和皇室联姻,嫌李家出身低微.编姓氏录,郑王崔卢居然要排到皇室之前.这才惹得李二大发雷霆,痛下杀手.

          • 家园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袁家的主干,袁绍等人被

            曹魏铲除了。正常情况下,袁家的旁枝难道不痛恨或害怕姓曹的吗?天知道姓曹的两代人会不会哪天把袁家九族给诛了。可袁家却依然在曹家统治下混得很好。

      • 家园 这篇甚佳。花推!
    • 家园 佞名之下有贤士

      谢铁手推荐,谢各位宝推、鲜花、回复,你们让我有了继续下去的信心。我的计划是写三四十篇评传,然后集结出版。对人物评传,观点不可能都是一致,有争议才是正常,才有意义,但请勿歪楼。质疑传统文化存在意义的属“道不同”,请勿入。躬身而谢。----灵山

      初识董昭之名于《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曹操迎献帝途中,一日,献帝遣使召曹操觐见,曹操见此使节,大奇:追随献帝诸人人人面有饥色,唯此人丰腴红润。直言问由,那使节坦然答道:无他,食淡二十余载。食淡,非不食盐,饮食清淡而已。

      演义情节,史料上无所考。

      这使节便是董昭。

      董昭的佞名来自于《三国志》卷十六苏则传。

      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僚。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将他的头推了下去,说道:“苏则的膝盖不是佞人的枕头。”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曹操征张鲁时以他为向导,后被任命为金城太守。在金城太守任上,招募流民,安抚百姓,政绩斐然。又先后平定一系列叛乱,有战功。封都亭侯,食邑三百户。

      苏则在侍中位置上,做了两件醒目的事:

      一是曹丕接受献帝禅让,以魏代汉,苏则与曹植穿上孝服相对而泣。曹丕后来知道曹植哭汉,在朝堂上问:“听说我当了皇帝,却有人在背后哭,这是为何?”苏则以为曹丕说的是自己,正欲争辩,同为侍中的傅巽掐了他一把:“不是说你的。”苏则乃止。

      二是曹丕性好狩猎,一次,猎物的笼子没关好,猎物跑了,曹丕要惩罚从人,被苏则劝诫而止。曹丕给了他一个评语:直臣。

      董昭与苏则只是同朝为官,其他并无交结,何以苏则给董昭一个“佞人”的称呼,以至于宋元间史学家胡三省给了董昭“昭人品不足称,其谋略妙,不下二荀”的评语?

      又是佞人,又是人品有问题,董昭到底干了什么呢?

      董昭,字公仁,山东定陶人。年轻时举孝廉,担任过县长、县令,袁绍征召他为参军。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时,当时的巨鹿太守和当地豪强孙伉等人见公孙瓒将多兵众,便想举城依附。这消息传到袁绍处,袁绍便派董昭任巨鹿太守去接管巨鹿。

      袁绍问董昭:你准备如何应对。

      董昭答以四个字“随机应变”。

      董昭到了巨鹿,先是虚以为蛇,暗中把准备反叛的人都弄清楚了,然后抓了孙伉为首的几十个人,假冒袁绍的命令发布檄文,说孙伉等人勾结贼寇,准备献城,陷一城百姓于水火。现在追究他们的罪行,罪不及家属随从。干脆利落的砍了这几十个人的人头,然后再安抚余下的官吏豪族,结果,一郡皆安。事后报告袁绍,袁绍也大加赞赏。

      不久,魏郡太守被贼兵所杀,郡内流寇横行,祸害乡里。袁绍一盘算,还得是董昭,于是调董昭到魏郡任太守。董昭到任,又重施故技,以弱示人,然后分割瓦解,各个击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袁绍气度有限,不能用人。当时董昭弟弟董访在陈留太守张邈军中,张邈与袁绍发生了矛盾,袁绍怀疑董昭与张邈交好,找了个过错要治罪董昭。董昭无奈离职,前去投奔汉献帝。

      路过河内,被河内太守张杨留下,受职骑都尉。大概从这时起,董昭开始把人生的赌注压到了曹操身上。

      当时,曹操的势力很弱小,跟袁绍还是结盟关系。但是,敏锐的董昭看出了曹操和袁绍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所以,当时曹操想献贡上书长安,为张杨所阻。董昭力劝张杨:曹操是个人中豪杰,必不会久居袁绍之下。你不如现在交好于他,不仅为他献贡上书提供方便,还可以推举他,留下一份人情。说动了张杨,董昭又亲自执笔,分别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绑架汉献帝、大臣的长安将领李傕、郭汜。这样,才帮曹操打通了通往朝廷的道路,而曹操也送了犬马金帛给张杨,维护着良好的关系。

      董昭大概是越俎代庖的事做习惯了,不久,他又为曹操做了一件: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

      当时,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辅政几位大臣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意见不合,相互牵制。这董昭又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将军您护持皇上功劳很大,我仰慕已久。现在将军您拥兵于内,而我粮草充足,我们可以相互支持,互为依靠,同呼吸共命运。杨奉这个土军阀有枪有人,缺的是党援,一看曹操主动和他结盟,很高兴。马上保举曹操为镇东将军,承其父亲费亭侯的职位。

      估计曹操无功受禄也很郁闷,这董昭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且屡屡冒名顶替。责怪他吧,他终是一番好意。感谢他吧,这又涉及到政治声誉问题。

      所以,曹操见了董昭,一失见了贤才那种久旱遇甘霖的常态,只是问道:“现在我到了洛阳,拜见了皇上,下步该这么走?”。

      曹操是个比较擅用肢体语言的,比如倒履相迎,比如拉手相谢,比如抚背动情,而且从不吝惜赞美词句,很多谋臣勇将只是为他一句赞赏的语言,一个亲热的动作从此死心塌地,终身不悔。

      可惜,董昭失去了这个待遇。

      此时的董昭,对张杨、杨奉乃至汉献帝都已无效从之心,一心一意的为曹操谋划:“将军你到都城来辅助天子,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但是,洛阳这地方派系林立,各大臣未必对你心服口服,留在洛阳实为下策。不如迁都许昌,但现在天子刚刚还都,人心思安,再次迁都会有很大的阻力。但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这就看你的决心了。”

      曹操问策道:“那杨奉兵强马壮,奈何之?”

      董昭不厚道的答曰:杨奉在朝中孤立,对你又是信任有加。你先以厚礼笼络之,再说洛阳就食不便,如移驾鲁阳,靠近许昌,粮食运输就方便多了,杨奉勇则勇矣,但其人少智,一定不会怀疑。

      曹操用其计,后来乘虚攻击杨奉的营盘,并其众逐其人。

      献帝到许昌,曹操论功行赏,董昭任职河南尹。

      建安三年,张杨被部下杨丑所杀,他的老部下据城待袁绍救援,曹操又令董昭只身入城说降,事成,董昭被表为冀州牧。

      董昭政务纯熟,从他后来一系列的职务变动便可看出曹操对他的倚重。

      刘备叛曹操,杀徐州刺史,曹操平叛,任命董昭为徐州牧;官渡之战时,颜良攻东郡,董昭调任魏郡太守,随曹操攻打颜良;攻下邺城之后,董昭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曹操追击袁尚,军粮运输的两条交通线是董昭负责修建的,灭了乌丸之后,再次论功行赏,曹操上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军祭酒这位置是为郭嘉首设,郭嘉死后,董昭继之。

      北方平定之后,董昭向曹操建议按古制分封五等爵位,曹操说道:那是古代圣人做的事情,我作为一名臣子怎么能够做呢?

      五等爵位始于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董昭的意思很明显,让曹操进位为公。

      董昭封爵的提议以及“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之类劝进的话,成就了董昭“佞人”的恶名。

      以三国时代上溯历史,夏商周不去说它,始皇帝是统一六国称帝。汉朝替代秦朝,主要是天下伐无道的秦二世。唯独汉朝统治中期,出了一个“穿越者”王莽,而王莽篡汉这个历史定论早就把王莽归纳到奸臣队列。汉朝统治四百年,道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那一众知识分子心中,汉天子是神圣不可替代的。而不是魏晋以后,城头变幻大王旗,篡位已是常态化。

      所以,曹操受魏公、魏王爵有不臣之心,想篡汉自代,遭到了众多大臣,包括心腹谋士荀彧的抵制,这也是终其曹操一生始终不敢或者不能称帝的原因;所以,在《三国志》董昭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所以,苏则说了:苏则的膝盖不是佞人的枕头。

      苏则囿于此时的时代,痛恨想篡位的大臣,有王莽先例,可以理解。为何宋元间史学家胡三省也这样说,罗贯中、金圣叹都这样认为?改天换代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嘛。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年,我只能用个人好恶来解释了,尊刘抑曹!刘备自称汉中王还没有献帝的诏书呢,别找什么听说献帝已被杀的借口。

      董昭除了政务纯熟,是曹操集团一等一的良臣干吏外,智谋之道也是很精通的。

      关羽围困曹仁的樊城之战中,孙权密遣使者报告曹操,说准备派兵袭击关羽的后方:江陵、公安,以解樊城之围。还让曹操不要泄露消息,以免关羽有了防备。

      众谋士皆以为然,董昭力排众议,说道:一方面我们答复孙权说要保密,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消息暗地里泄露出去。如此,可以安定樊城军民坚守的信心,关羽听到这消息也会军心浮动,进退取舍难矣。再说,关羽为人固执自大,一定仗着城坚兵壮不肯退兵。泄露这消息对孙权的计划并无影响。

      果然不出董昭预料,带兵救援的徐晃将此消息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营中,城内士气高涨信心倍增,而关羽犹豫不决,坐等江东拿下江陵、公安,失去后方倚仗,兵败而去。

      曹丕登基之后,命夏侯尚攻打江陵,夏侯尚见长江水浅且江面狭窄,命令军士登上江心洲,准备以浮桥连接南北,众人皆认为此法可行,江陵唾手可得。董昭得知,赶紧给驻扎在宛城的曹丕写信:魏军只留一条进军通道,而吴军可三面进攻,此乃兵法大忌。再说,万一江水暴涨,留在江心洲上的魏军只有束手投降的份。

      曹丕见信,恍然大悟,急令夏侯尚撤军。果然,吴军两路来攻,留在江心洲上的魏军只撤出了少部分人,又过几天,江水暴涨。无不都在董昭的预测之中。

      曹丕事后表扬董昭:即使陈平、张良在,心思缜密也不过如此。

      董昭任司徒时,就当时的社会风气曾经上书,很有现实意义:国家应该推崇敦厚朴实忠诚守信的人士,对浮华虚伪的风气要严厉杜绝。现在的年轻人不把学问作根本,而是把交友作正业;名士们不把孝悌操行修养当作首务,而是追逐权势、惟利是图;他们纠结成党,拉帮结派,顺之则互相吹捧,逆之则诽谤攻击,以此操纵社会舆论。更有甚者,放纵奴仆门客家属周旋官吏之间,打探消息,从中牟利。这些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董昭一定是从现今这个社会穿越过去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董昭寿八十一,谥定侯,儿子董胄继承爵位,自太守一直做到九卿。

      灵山

      10/17/2014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县长和县令啥区别?

        董昭,字公仁,山东定陶人。年轻时举孝廉,担任过县长、县令

        • 家园 万人以下县为小县,称县长,

          万人以上县为大县,称县令。

          • 家园 真的呀? 那么,如果那个县刚好是两军对阵的战场。

            本来是个大县,县令亡于战事,平民死的死,迁的迁。人口剩几千不到,那上级的户部或什么部派个人来接任,任书上就马上改为县长啦?

        • 家园 县之间差别很大的

          记得唐还是宋,分八九个等级的。

          对应的,令长级别也不一样。

          • 家园 唐宋时县分七个等级:赤畿望紧上中下

            宋朝的前四级县基本是京朝官担任县令,算是中级文官了。

      • 家园 这句为什么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呢?

        他得享高寿,儿子又当了大官,除非你再多写上他孙子被诛九族

        否则这“无后”是咋说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