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冯玉祥的八次倒戈 -- 豹子头

共:💬116 🌺729 🌵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网上有几个不同的出处是那么说的,真假我没有能力考证

                                反正我不觉得是什么大事

                                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看看。如果你能考证出个结论也是功劳一桩。

                                • 家园 把“补丁”换成“织补”,好手法!

                                  外套,小破损,织补有可能,睡衣、内衣也织补?

                                  点看全图

                                  这是织补工艺?

                                  这是吴连登的回忆:

                                  毛主席家的仓库有十五六平方米,房子很破,一直没有维修过。仓库里有6个木制的旧柜子,主席3个,江青2个,还有一个小的放着毛岸英的东西。"现在想起来,我都想流泪。很多东西是从延安带过来的,有主席穿的大棉袄,破得不能再补的衣服,换下来的毛巾、袜子、衬衣......还有一些主席的毛衣和毛裤。他进城后身体发胖不能穿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拿到毛衣厂去加边改肥。连他在延安时期剩的毛衣线头、补衣服的补丁,两个大包裹,全都带回来了。我们不敢扔掉哪怕一点,后来给主席补毛巾被、补内衣什么的,就从这里翻着用。"

                                  吴连登还记得毛主席盖的毛巾被,最多打过73个补丁:

                                  补丁用的全是旧毛巾。连袜子也补。我们补的针脚大,就动员主席买新的,要不接见外宾,一拉裤腿,针脚就露出来了,但是主席不同意。

                                  下次要黑换个方式,比如:

                                  无偿占用工作人员的劳动,搞特权,刁难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为其补烂衣服。

                                  通宝推:西门飘飘,然后203,
                        • 家园 老鞋没有新鞋靓,新鞋没有老鞋软

                          太祖穿旧衣图的是舒服,不是省钱

                          大虾太祖也吃,但还是最爱红烧肉,这纯粹是个人爱好问题,不是考虑成本问题-这种生活细节的成本根本不是太祖这个级别的人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看到太祖浪费的两个细节(不一定绝对属实),都是和睡觉相关-太祖生活习惯不稳定,经常吃安眠药,那玩艺早期可不便宜

                          另外,他做专列外出,入睡专列就停了,干扰其它车辆安排,成本可不小,可是也没办法,他自己也喜欢坐飞机,但出于安全考虑,警卫人员不愿意安排他作坐

                          • 家园 烟钱、茶钱。可不便宜。

                            有段时间,感觉中华太贵,还抽过武汉的珞珈山。

                            当然,这也有个黑毛的槽点:利用职权,让下级走后门搞紧俏的高性价比便宜烟。

                          • 家园 时,到他那个级别,不存在节俭

                            如要节俭,常常适得其反。只要无必要少生事即可。

                            • 家园 是这个理!自奉严,不在自己节约那点,也免得下边借此生事

                              50年代末,各地都在借“给毛主席修房子”的名义大搞楼堂馆所,下边建这些房子,绝大多数都是中央不知情的,也没去住过(比如青海,直到66年才有凳公去住过),修的时候就折腾的鸡飞狗跳,建成了,现在有人把骂名全让老人家背着。

                              60年代初,中南海搞过一次“毛家整风”,叶子龙他们这拨老人就是这次离开的,原因很简单,有身边工作人员在下边吃拿卡要被老人家知道了。

                              66年凳公带队视察西北核基地,青海省委书记王昭为了接待,成立专门的班子准备,包括每顿饭吃什么,都预先做好安排。知道凳公他们喜好口腹之欲,爱吃狗肉,就让公安厅宰了一条警犬;指示玉树军分区派两个班的兵力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打雪鸡;从全省各地调贵重野生皮毛到西宁方便首长购物。

                              这些事,下面不骂才怪!

                              通宝推:楚庄王,
                            • 家园 太祖有改变整个国家价值体系的能力和计划

                              什么货值什么价钱,不能说完全定吧,有极大的影响力是无疑的

                              这种情况下,节俭对他真的没啥意思

                              像德国施罗德那种总理开着破车出游,保镖开着好车陪同的情形,多别扭啊

                            • 家园 太祖最占便宜的么,是听戏

                              "听京戏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和精神享受了。当时所有京剧名家的唱片,他这里都有。最爱听老生戏。尤其是言、马、谭、高老生四大派的戏,他是常听不厌。如言菊朋的《卧龙吊孝》、马连良的《借东风》、谭富英的《失\空\斩》、高庆奎的《逍遥津》,他都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毛泽东看过并喜爱的戏剧剧目,几乎都有相应的磁带和唱片,常常是一个剧目,既有磁带又有唱片,既有不同流派的演唱又有同一流派不同个人的演唱在。韶山纪念馆珍藏文物中,留有大量戏曲音乐磁带,其中绝大部分是京剧唱片。"

                              民国的京剧艺术家是完全市场化的,梅老板37年去长沙,最贵的票4.8元国币

                              56年又去长沙,票也要2元人民币(一个当时人回忆,他工资31元伍角,排队一晚才买到,而当时电影才五分钱)

                              太祖听,全价给票了么?

                              反正,马连良给志愿军(一说国内的解放军)慰问演出,试图按全额市场价收费,被批了

                              • 家园 他买不买票不是个事儿,问题是他只许自己听,不许别人听

                                文革时只许看样板戏,原来的昆曲演员都去唱革命戏曲,托他的福,很多曲目失去了传承

                                他自己呢,倒是让侯少奎单独为他唱林冲夜奔,让蔡瑶铣等人为他录游园、思凡。

                                • 家园 文革之前还好

                                  组织过多个慰问团去给志愿军/解放军唱,那是给太祖自己的手下唱

                                  57年反右之前,还惠及知识分子,给陈寅恪的戏票有一次送晚了,陈还发了脾气

                                  这些都不是按市场价来算的,至于太祖本人,没有一个戏子糊涂到要收市场价-其实看怎么算,民国时期高级戏迷捧角,花得比市场价更多,比如张伯驹之流的,但太祖那个叫指导工作

                                  他真的指导,比如告诉谭富英,慈禧太后赐给谭鑫培的那个叫佛珠,老谭从此带着佛珠唱诸葛亮,以至于梨园从此佛珠成了诸葛亮的标配道具.太祖说,汉朝佛教还未传入,诸葛亮带佛珠不合情理,于是谭富英从此不再戴佛珠唱诸葛亮了

                                  结果这段太祖还真指导的不全对-汉朝末年确实已经有佛教了被孙策击败的军阀笮融还办过浴佛节呢

                                  话说这个笮融还曾经在扬州刺史刘繇手下,和豫章太守朱皓一起赶走了伪 豫章太守 诸葛玄,就是诸葛亮的亲叔叔(而且诸葛玄很可能因此丧了命),就史料而言,诸葛亮几乎可以确定不信佛,所以太祖说的也不全错

                                  不过在谭富英等老派人来看,前朝的老佛爷给佛珠,咱就戴着;本朝的老佛爷说戴着不合理,咱就摘下来吧

                                  • 家园 我这是算全文转载了,河规希望缓刑

                                    一次,毛主席看谭富英与裘盛戎合演的《捉放宿店》。陈宫有一段流水板的唱腔:“休流泪来免悲伤,忠孝二字挂心旁,同心协力把业创,凌烟阁上美名扬。”戏后,毛问谭、裘两位知不知道凌烟阁的典故,两人都答不上来。毛主席告诉他们:“凌烟阁建于唐太宗时期,是纪念开国功臣的地方。问题是汉朝的陈宫怎么唱出几百年后才有的凌烟阁呢?”两人一时语塞。毛主席建议他们只要修改唱词的末一句,问题就解决了。此后,谭、裘两人按毛主席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把最后一句改为“匡扶汉室美名扬”。

                                    毛主席不但对剧情、唱词很注意,对服装道具也看得很仔细。一次,他看完谭富英演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问起他在扮演诸葛亮时胸前佩戴朝珠的来历。谭富英向毛介绍,他的祖父谭鑫培进宫演戏,扮演诸葛亮,由于天气炎热,额头沁出了汗珠。慈禧把一串檀香木佛珠赏赐给了他,说炎热季节闻到檀香木香气,能消暑辟邪。从此谭鑫培每饰演诸葛亮必戴朝珠。别的艺人也纷纷仿效,朝珠便成了扮演诸葛亮的必有饰物。

                                    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说:“朝珠是清代的叫法,明朝称佛珠。明朝皇帝信佛,拜佛时多把佛珠垂挂胸前。到了清朝,皇帝常把佛珠赏给有功之臣。因为是皇帝所赐,获赏的大臣都把佛珠佩在胸前,所以又称为朝珠。”毛主席讲完后,又以商讨的口吻说:“诸葛亮是三国时的大丞相,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他怎么能戴佛珠呢?当年令祖演戏佩戴,是表示对慈禧的感念,并不是剧中人物诸葛亮应该佩戴。前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后人也如法炮制,是不是于理不通?”

                                    主席的一席话,使谭富英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演诸葛亮他便不再佩戴佛珠了。

                                    毛主席特别喜欢京剧,但他并不排斥和轻视地方剧种。在他的遗物中有种类繁多的地方戏唱腔资料,包括湘剧、晋剧、越剧、昆曲、豫剧、秦腔等等,甚至还有广东潮剧、江西采茶戏、闽南高甲戏等很小的剧种。这反映了毛主席偏于京剧、不废百家的戏剧审美观。

                                      毛主席对地方戏的喜爱和重视促进了许多剧种的发展,甚至挽救了一些剧种。昆曲是很古老的剧种,解放前已濒临灭绝。上世纪50年代初,昆曲团排演了《十五贯》进京演出,毛主席和周总理看后大加赞扬,从而引发了“满城皆说《十五贯》”的盛况。由此,昆曲的命运发生转机。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看了晋剧《打金枝》后很喜欢,曾几次同其他领导谈论这个戏,说郭子仪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结婚后闹矛盾,两人都各自批评自己的孩子,矛盾很快解决了,这很好啊。后来《打金枝》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很受欢迎,也促进了晋剧的发展。

                                      毛主席希望地方戏保持自己的特色,越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他越喜欢。一次在湖北视察工作,他主动提出要看已经流传不广的原始黄梅戏。他看了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黄色之嫌的传统戏《张二女推车》,认为这种土里土气的戏让人看了有亲切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而不是黄色。1969年秋,毛主席在杭州看了经过改革的革命越剧《红灯记》,不甚感兴趣,说:“我不赞成把越剧改得不像越剧。各地方剧种应有自己的特点,不然要那么多地方戏干什么,一个剧种就够了嘛。”(作者:陈晴 文章来源:文史春秋 )

                                    毛主席看戏

                                    马少波曾多次陪同毛主席看戏。他回忆说:“毛主席很爱戏、懂戏,看戏时全神贯注,习惯在演员歌唱时随腔随板,有时用手指拍案发出击节之声。他不多问话,也很少评论,有时一、两句话却振聋发聩。”

                                    有一次看湘剧《生死牌》,当三女力争死牌时,他欣然说道“舍己从人,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主义思想嘛!不必说我说的,你可以写文章”。

                                    有一次看折子专场,剧目是张云溪、张春华的《三岔口》、周信芳的《打严嵩》和梅兰芳的《金山寺》,主席议论最多:“灯光明亮,能表现出一团漆黑,外国戏做的到吗?还是中国人聪明啊!”“严嵩该打,打得很巧,难得正剧演出喜剧效果来。”“梅先生很会扮戏,你看通身是白,唯有额上一个红缨,银装素裹一点红,美极了!”

                                    有一次,著名高派老生李和曾演出《李陵碑》。散戏后,毛主席接见演员时风趣的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忠心为国,所以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得那段反二黄有悲有愤,这是对的。”

                                    后来,李和曾又为毛主席清唱《李陵碑》时,毛主席用商量的口气对李说:“你的这出戏词中有一句“方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上次听后就查了史料,结果历史上宋朝没有方良臣这个人,是不是把着句改为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比较合适些?”李和曾认为有道理,以后就照此改唱。由此可见,毛主席不仅是戏迷,还是行家。

                                    摘自马思猛《攒起历史的碎片》

                                    毛主席钟爱传统戏,曾两看《白蛇传》。1952年春节前夕,毛主席观看了梅兰芳担纲的《金山寺断桥》,高度评价道:“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穿白,头顶红绒球。”

                                    1958年,毛视察上海时观看李玉茹主演的《白蛇传》,还随着剧情的发展进入角色,当看到“镇塔”时,他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喜怒哀乐之情融于剧情。毛主席也赏识历史剧。早在延安时期,他亲笔为《逼上梁山》的作者写信,称赞此戏“别开新生面”,他还说:“三国戏无害,还可给人们一些历史知识”。60年代初,他在上海听李玉茹唱新编历史剧《唐赛儿》,夸她的“娃娃调”唱得好,还讲了历史上唐赛儿的故事,鼓励演员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女英雄,她们过去都被歪曲了,现在应该还她们的本来面目,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摘抄自中国教育报《毛主席与戏曲》)

                                    毛主席提倡现代戏,1964年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他一有空便去观赏,他观看《芦荡火种》后,对新四军化装成吹鼓手混进胡传奎洞房的结尾提出修改意见:“兵的形象不饱满,后面要正面打进去。”并建议将剧名易为《沙家浜》。他观看《智取威虎山》和《奇袭白虎团》后,还寻找两剧的主人公杨子荣与严伟才原型的下落。对于反映顾全大局的农村题材戏《龙江颂》,毛主席多次观看,还接见扮演江水英的李炳淑,握着她的手说,感谢你为五亿农民演了一出好戏。

                                    (摘抄自中国教育报《毛主席与戏曲》)

                                    毛主席评论京剧既内行又风趣。1949年4月,他和卫士们观看《法门寺》,当戏中的贾桂说:“我站惯了”,不肯坐时,毛主席评价道:“他真是一副奴才相……贾桂在上司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十足的奴才相,我们的队伍中反对这种奴才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要有自尊心和自信心”。

                                    (摘抄自中国教育报《毛主席与戏曲》)60年代初,安徽宿县京剧团李炳淑在上海进修崭露头角,上海欲留她唱戏,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却舍不得放,这场调动“官司”直打到毛主席那儿,他对曾希圣说:“我看反正都是党的戏曲人才,放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嘛!要谈更好地培养人才,我看上海比安徽省强。希圣同志,你说呢?”曾希圣心里虽感剜肉般疼,但毛主席拍板了,只得点头,李炳淑不负主席厚望,成了出类拔萃的京剧名演员。(摘抄自中国教育报《毛主席与戏曲》)

                                    钟情越剧

                                    越剧虽是以柔见长的地方戏,刚强的毛主席却也爱看。1950年7月,由范瑞娟、傅全香联袂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演进了怀仁堂,毛坐在第五排观赏,时而发笑,时而议论,当范瑞娟饰演的梁山伯手持小算盘,算着英台约会的“一七”、“二八”、“三六”、“四九”的日期时,毛主席开怀大笑说:“看你傻乎乎的,等你把日子算出来,祝英台早已嫁出去了。”

                                    1951年国庆,范傅二度进京,再赴怀仁堂献艺,毛主席又饶有兴致地看《梁祝》。范瑞娟此时已是政协特邀代表,毛在会议休息时间与代表见面,范瑞娟亲切地呼唤了一声“主席”,毛主席一眼便认出了范瑞娟:“你就是扮梁山伯的那位演员吧!”范忙回答:“是的,请毛主席提提意见吧!”毛肯定了《梁祝》的改革,说:“今年比去年改得好!”说话间,记者摄下了这个镜头,两天后,范瑞娟拿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报上也刊登了。所有这些不仅对范瑞娟是鼓舞,而且对越剧姐妹们来讲,不啻是催征的战鼓、扬帆的东风。

                                    热爱评剧

                                      评剧是流行华北、东北等地区的大剧种,素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毛主席进入北京后,也爱上了评剧。

                                      1950年新春,毛主席观看了由新凤霞领衔的《刘巧儿》。当刘巧儿在窑洞前摆开姿势正欲纺线时,只听舞台下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新凤霞一慌神,竟忘了本应唱的“刘巧儿生来手儿勤,织布纺线都认真”的词,只得有音无词地跟着音乐哼,直到第三句才接上词,一镇静,分明听清了“窑洞,窑洞”的喊声,原来舞台上的窑洞勾起了主席和首长们的回想。戏毕,毛登台接见演员,对新凤霞说:“又看见延安的窑洞了,你这小鬼,演得不错,可是第一场头两句唱的是什么,我就没听清楚。你唱戏是给人听的,要咬清每一个字,唱好每句调。”主席看得那么认真,评论那么中肯,使新凤霞获益匪浅。毛很尊重评剧演员,常在看戏之余或开会之际接见演员,白派传人小白玉霜,继承乃母白玉霜艺术,誉满北方,毛非常赏识白派艺术。1950年政协会议期间,小白玉霜受到了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亲切地问:“从前有位白玉霜吧,小白玉霜和老白玉霜有什么不同呢?”小白玉霜细细地回答了主席的问话,这种如叙家常般的对话,使小白玉霜很感亲切。毛主席还和她合影留念。

                                    关注地方戏

                                      黄梅戏以唱腔通俗优美,剧目雅俗共赏而享誉梨园,毛主席对此剧种也关爱有加。

                                      1953年阳春,毛乘船巡视万里长江,路过安庆,向当地干部询问黄梅戏渊源,语重心长地说:“要把这些人们喜爱的地方戏抢救过来,把它搞好!”安徽省委马上深入调查研究,当年4月30日便成立了以严凤英、王少舫为台柱的省黄梅戏剧团,使黄梅戏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戏种迅速发展起来。

                                      1958年,毛主席赴湖北视察工作,于4月6日和7日两天,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鄂皖两省的黄梅戏,翌日,刨根问底地打听:“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湖北同志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戏地处长江、龙咸湖之间,连年大水成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就流落到安庆一带卖唱谋生。”毛听得津津有味,长叹一声:“啊,严凤英演的《天仙配》,娘家原是黄梅县——原始黄梅戏,知其源嘛!”

                                      不久,黄梅县剧团奉命来汉演出《张二女推车》,有人担心怕主席说是黄色的,毛了解此情后风趣地说:“到底什么色,看了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红色的嘛!当有人简介张二女与於老四恋爱的情节后,毛主席严肃地说:“不能把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斥之为低级趣味。”当晚毛主席兴致盎然地看了原始黄梅戏《张二女推车》,不断点头,赞不绝口:“有意思,有意思!”第二天还说:“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原始黄梅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这是一个进步,是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昨天晚上那个戏的乡土气味很浓,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你们的戏跟湖南人的花鼓戏一样,本地人看了有亲切感,喜欢看是自然的。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不能随便说什么色,我看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1958年,毛主席观看了严凤英领衔的《打金枝》,对剧本的主题十分赏识:“这个皇帝手段高明,能团结功臣,不偏听偏信,不仅对公主的‘小汇报’置若罔闻,相反还能严格地管教自己的子女,这一点,好多Gongchan党人也做不到。”他看了《春香闹学》后,即兴评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以上来源:中国教育报)

                                    至于说文革时期,说实话我不觉得毛有心思把戏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更不可能下达命令禁止所有传统戏剧。要说大错就是毛的一些指示让下面把传统文化作为四旧扫荡了,但是是不是错呢,我可以说工作十年之内一直以为是错,可是看了一些文明古国在现代的情况有时候觉得,可能不是

                                    • 家园 老毛懂的不少嘛

                                      呵呵

                                    • 家园 毛太祖本人不反对旧剧种的形式

                                      他主张是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文革之前乃至之中不少古为今用的现代京剧是不错的

                                      至于文革破四旧引发的混乱,我觉得太祖的失误是他自己都刹不住车了

                                      但总的来看,基本观点是 国家领袖 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强调他们的节俭似乎没有多大意义,只要不过分奢华就可以了

                                      至于说过去那些形式传承下来与否,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有很多逐渐被淘汰的,或是变了形认不出来的;好处就是给做广告的人方便罢了,比如王老吉之类的,其实和原方子.....您觉得有关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