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一) -- 太乙仙工

共:💬21 🌺3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四)

      四 象征方法

      要讲内心里的东西,直观的做法是运用概念,指明目标的名称和含义,有哪些特征,如何表现,对人有哪些影响,得出怎样的训诫……这是论文的写法,只能吸引专业人士,要是《西游记》也这么写,并且写上一百回,肯定枯燥不堪,早就被忘在历史的黑窟窿里。《西游记》讲了数不清的道理,看上去仍然生动有趣,就是因为大量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早就有人指出,取经的四个人物加上马匹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种对应就是比喻和象征。五行有个啥内涵仙工不懂,也不准备搞懂,而现在对“取经”和“真经”很感兴趣,仔细一翻,就从原有的象征里又找到蛮多新意。原著讲的是神话故事,神话区别于现实的不仅是飞行、变化、上天入地之类的离奇因素,关键还在于象征方法,通过象征来讲解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离开了象征,神话故事将褪变为奇幻、科幻或玄幻,读一读可以,但要没完没了地解读就不必了。

      且从故事里捡个栗子,观摩一下象征是怎么起作用的。

      第13回,唐僧带着两个仆从凌晨赶路,被寅将军率领的一班妖魔活捉,仆从都被吃掉,唐僧饱受惊吓,但是保住了性命。天亮后太白金星忽然现身,告诉唐僧妖怪的来历,并说“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妖魔)吃不得你”。妖魔既然吃得了另两个,也应吃得了唐僧,但是唐僧仅凭抽象的“元明”本性而得保全,理解起来相当费劲。回顾妖魔作祟的场景,并考虑其象征意味,就能弄清唐僧的元明本性是怎么回事。

      妖魔作祟的场面相当恐怖,

      魔王领诺,即呼左右,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只听得啯啅之声,真似虎啖羊羔,霎时食尽。

      “剖腹剜心、碎尸分食”,妖魔好残暴,怕怕。唐僧脱险后竟没跟金星提起诉讼,要求金星派天神捉拿妖魔,绳之以法,也没找官府投诉,写个证词什么的。诉讼、证词之类都是现实世界的东西,唐僧面对的是内心世界,他本人又是发了誓只向内心世界找说法的取经人,碰到天大的委屈,他也不会回到现实里来找对策。在他看来,妖魔是属于内心世界的对象,就像生活在异度空间的外星人,现实世界的“杀人偿命”规则对他们不起作用。

      唐僧回过神,收拾行李继续赶路,根本没想过给这桩遭遇立案,那两个仆从死得不明不白,是不是?为了理解这段恐怖而又难以追究责任的故事,不妨换个环境再讲一遍。

      话说某大学的一间宿舍里住着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名叫唐僧,另两位名字从略。因缘巧合,他们同时对取经发生兴趣,于是组成兴趣小组,设定了读书目标和计划,规定每周讨论次数,预期达到何种目标。可是没过多久出现了变故,那两位同学接触到一种电脑游戏(星际争霸、红色警戒、仙剑奇侠传、英雄联盟,有的是游戏可供选择),深深地迷上了,每天一有空就戴上耳机,手按鼠标,对着屏幕紧张操作,还不断大呼小叫。此时唐僧同学志趣不改,依然坚持读书,却没人再和他讨论取经的事了。他仍旧时时捧本文史哲方面的书读得如醉如痴,偶尔抬头,听到那二位激烈敲击键盘和鼠标的声音,听来真的和妖魔吃人的声音非常相像。

      这里出现的妖魔就是让那二位沉陷于游戏的痴迷,妖魔吃人的动静对应于游戏中的各种响动,分尸剖食的恐怖虽换作寻常的游戏行为,浪费了的时间和才华却不亚于人被吃后的惨重损失。此时再来讨论唐僧同学何以能够躲过妖魔逞凶,他的执着志趣就是原因,而这也正是他的“元明本性”。

      故事里唐僧的两位侍从死得很惨,还原象征,现实中那俩人都还活得好好的,和唐僧同学打照面时还不忘得意地一笑,只是他们退出了取经,唐僧同学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取经道路上的“死人”。

      如果原著直接引用术语讲解道理,文字将既教条又乏味,道理再深刻,读者必定是小众。使用象征方法后,精神要素变成鲜活人物,观念冲突演化为形体打斗,故事变得易读易懂,其乐无穷,当然更受欢迎。对取经故事的解读源源不绝,仙工也来凑热闹,然而要凑的是取经的热闹,更关心真经的内容,而对人物形象、情节线索之类不感兴趣,所以在仙工这儿,还原象征非常受重视,以让象征背后的精神要素和观念冲突返回前台,通过观察这些主题来了解取经成败。不过仙工要声明,原著故事纷繁复杂,运用象征手法后又极大丰富了内涵,要找出确实唯一的解释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而仙工只是提供一家之言,并打上标签,“供批判用”。

      取经讲的是内心世界里的事情,运用了象征方法,内心世界和象征方法就是本文要点,也是仙工干活时的操作对象和惯用工具,相当于泥瓦匠左手持的砖和右手握的瓦刀,油漆匠眼前的椅子和手上的刷子(悄悄说一句,象征方法这把刷子真好用,作用远在理解取经故事之外)。

      既然关注内心世界,就要时不时跟咱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做对照,以明确两者间的主要区别。相应的,仙工会经常提到“现实逻辑”,当作象征方法的对照,指出只可拿它来处理日常事务,但要对付取经就捉襟见肘,拿来认识真经更南辕北辙。

      这就拿象征方法当主要工具,来解一解“贞观十三年”之谜。

      平常讲到一件事,通常指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哪怕编故事,也要符合现实逻辑。譬如说到大学新生唐僧同学出生,是指他这人呱呱坠地这一自然事件,当然多半发生在十八年前。取经发生在内心里,相关事情都是精神事件,照用现实逻辑就不合适了,而要用上象征方法。

      用象征的方式看,“取经人”已经不再指肉身的唐僧,而是正在执行取经任务的那段思维、那个大脑、那颗心。相应的,取经人的出生也要当作精神事件来看待。在他“出生”以前,他是个平常人,顶多是个高僧,哪怕戴上优秀、杰出或名满天下的帽子,他仍然跟取经搭不上关系。而在他“出生”之后,他才有了取经人的头衔,开始在自己内心里执行这桩艰巨任务。

      肉身的人出生时是白板一张,除了吃奶什么都不会,这个出生只能算自然事件。名叫唐僧的取经人始终在内心世界里行事,他这颗心感受到真经的召唤,上路取经,于是一桩精神事件发生了,等于说取经人出生了。他的出生和他的上路取经指向同一件事,要定个时间点,当然都是贞观十三年,这才符合内心世界的固有逻辑。

      通过将唐僧的出生和上路放在同一年,原著强调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迥异于寻常,取经彻头彻尾是段精神旅程,同时也突出了象征方法对于领会故事的重要性。

      论证结束,欢迎拍砖(只接受象征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结:打这儿开始,咱要以象征的方式看待取经故事。

      关键词(Tags): #取经 内心世界 象征方法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不限,watomi,铁手,文化体制,关中农民,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三)

      三 内心世界

      有一年重播连续剧《西游记》,仙工正在上高中,看到和尚们路过的地方西域风格越来越浓,就纳闷,书上好像没提西域啊,导演想的似乎过于周到了。西行路上经过的重要地点,高昌、龟兹、疏勒、莎车,原著一概没提,火焰山倒是有,但那是人们从书里搬进现实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第88回,取经僧众来到天竺国玉华县,街市繁华自不必说,而且“观其声音相貌,与中华无异”。都已到印度了,县府名称居然跟东土一个风格,当地人连长相、语言、风俗都跟东土无异,太说不过去了,是不?就当是作者手边没互联网,不了解天竺地界是啥景象,好歹弄个怪异点的名字,譬如“奔波儿霸”、“霸波儿奔”,糊弄过去也成啊,作者却明着说这地界跟中华无异,教人怎么接受?

      对末尾产生疑惑,再把怀疑的目光投向西行起始处,可斟酌的地方越瞅越多。第13回,唐僧初离长安,看他经过哪些地方。不用翻书,咱也能说出河西走廊的几个地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还有著名的阳关、玉门关,个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可是书里都没出现,反而抛出两个陌生地点,“师徒们(唐僧和两个仆从)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夜住晓行,两三日,又至河州卫。”河州卫是明代才出现的建制,巩州则有两个,一个设置于唐代,位于四川珙县,宋代以后设置的巩州位于甘肃陇西县(都是网上查到的)。这么生僻的地名作者都找得出来,不可能不知道张掖、酒泉等地方,说明他对西行路上的地理状况不是不了解,但就是不照实写。

      那么原著想写什么?这就引出仙工阅读《西游记》的一个感受,套用最近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任性”,原著好像特别任性。唐僧取经有历史上的原型,大致情况都清楚,观众对取经不免心存先入之见,然而取经故事就是不按观众预想的进行,该到龟兹的时候,取经人偏偏去了乌鸡国(无稽之国?),离了大唐国境十来年,见到的却还是东土城镇和民众,这又不是去越南,况且越南话唐僧也听不懂。

      类似的任性随处可见,再举个例子。唐僧领受任务,上路取经发生在贞观十三年,“岁在乙巳”,这年唐僧二十七岁。如果问唐僧出生在哪一年,人人都举手,答道“贞观负十四年”,错,应该说“贞观前十四年”。验证一下。唐僧出生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他爹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而这一年是皇帝改元贞观之后,“已登极十三年”。没搞错,这不还是贞观十三年?!反复校验,明确无误,旁边“岁在乙巳”的标志显眼着呐。故事又任性了!显然原著是在挑战观众的基本观念,所以对付这部作品不能用平常认识,而要转换思维,以邪门儿思路对付邪门儿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合寻常逻辑,再仔细搜搜,到处透着诡异。唐僧来到大唐国界,迎面撞见一座大山,“高接青霄,崔巍险峻”(13回),看上去景色不错哈。但是论到山名,问题就来了,这山唤作五行山,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综合,是不是很怪?就算一座山叫啥名字都可以,这山下还压着孙悟空呢,没点特别能镇住那位闹翻天的主?不用问,这山出现得蹊跷。

      再往下更奇特。唐僧救孙悟空出山,收纳为徒,转天遇见六个强盗。强盗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看到这一串工整匀称的名字,仙工马上想起另外一串绰号,从刘兰芳演播的评书《岳飞传》里听来的,是大坏蛋秦桧家里的八个小坏蛋,叫做长尾巴狗、短尾巴狼、铁笊篱、不漏汤、钟不响、铁铃铛、独头儿蒜、一包脓。这些绰号明显是在贬人,但要追究下去,除了打听到来源以及与人物性格特征的关系,不会有更多内容。唐僧师徒所遇见的那些位可不一样,不能简单看作强盗,而要根据佛教经义产生说不尽的解释。

      佛教将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由六根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根和六尘蒙蔽人的心思,是阻碍人过智慧生活的魔障,因而将六根、六尘联合产生的作用称为六贼,应予以警诫,甚至剔除。六根和六尘都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六贼也只是比喻的说法,唐僧师徒竟然亲眼看见了,他们简直不在人间。说对了,他们就是在心里走路!这一回的标题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心猿的大名是孙悟空,绰号瞅着和六贼一样,都不是现实中人。

      唐僧虽说身处西行路上,所见是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大山,所遇是对应六根、六尘的人心里的六贼,身边跟着个心猿,他分明走在心路上,再去考究他路过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哪些地方,就跟故事原意背道而驰。由此仙工要得出结论,原著名义上讲唐僧往西天取经,故事发生的地点却只在人内心里,仙工将这地方称为内心世界,或者说精神世界,所有的故事都是思想观念中发生的事情。电视剧里唐僧越往西走,西域风情越浓,其实是想当然,而保持东土特色才更符合作品原意。

      单由“五行山”、“六贼”和“心猿”就下结论,把取经故事发生的地点来个乾坤大挪移,是不是太草率?质疑得有理,但从现有证据,以及书中经常出现的五行生克、真心本性、神狂道昧、性海流沙等说法,可见不断上演的神魔大战决不是针对历史和世情的曲折反应,而展现的全是人内心里的,有关精神的内容。顺着这个思路读下去,咱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草图总结:取经发生在内心里——心在想事儿,心猿就在活动;想到眼耳鼻舌对人的误导,就看见几个盗贼上窜下跳;样样事烦神,就是压在五行山下——总之,内心世界里,所思即所见,所见即所思。

      关键词(Tags): #取经 心猿 六贼 五行山 内心世界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不限,陈王奋起,尚儒,watomi,铁手,迷惑不解,绿水,
      • 家园 这个角度解读,也相当有意思

        以前没想到过心路这个角度去看,现在看你这么一解读,还真是有那味道。

        行路和心路,作者可能就是借行路写心路了。

        楼主文笔诙谐。请慢慢继续。

    • 家园 【原创】拿取经当回事儿(二)

      二 无底洞难题

      当唐僧信誓旦旦地宣称:“偶要求取真经”,隐然在说:“偶现有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都不真,一切都有待取到真经后重新评估”。他掉头走了,剩仙工在这儿心里瞎咕咚,因为连他老人家都没掌握真经,俺就更不是,那可咋办?再想一下,他要是取回佛经,或者儒经、《圣经》,拿来对现有事物指手画脚,而别人并不同意,没关系,大家可以各执一辞,各讲各的理。但是他要取的偏偏是真经,感觉上是种元知识,是最真的,也是最终的知识,现有的知识和它不在一个层次上,没法相互比较,长老他岂不掌握了终极批判武器,而偶等只能处于被动挨批的地位?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有关真经的舆论阵地,咱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取经故事既然涉及到真经,就不能仅当娱乐,必须慎重对待。

      同志们哪,有人要脱离群众,通过真经掌握话语权,咱们赶紧把他拉回来,不让他独个儿占有真经。如果此计不成,那就紧密关注,让群众不脱离取经人,最后大伙儿共同占有真经,到时候长老他再想指手画脚就不容易啦,哈哈!

      唐僧师父或许是不小心说走了嘴,把佛经说成真经,但是既然说出来,他就不会再收回——“求取真经”,多妙的说法,用元知识一下子把所有人、所有事都揽进兜里,责任很重,荣耀更大,走起路来当然更带劲儿。此时要是退回去只提佛经,取回来的经有多大效用可以再商量,摆两天再读不要紧,他肯定越想越灰心,腿越抬越吃力,更别提走那么远的路。“真经”原来是杆大旗,旗幡招展,正义威武,相对来说路途艰险算个啥,妖魔挡道顶个球,拿到真经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唐僧师父即便不想取经,俺们也要拱着他出发,西行之旅马上开始,事儿揍这么定了。

      唐僧长老的事儿定下来,仙工却又碰见新的难题。既然说是真经,凭什么认为那是真经,“给个理由先”(至尊宝的声音)。这个问题是碰巧从一本书上读到的。谢文郁的《失魂与还魂》论到什么是真理,真理和真经看上去很相似,仙工就借着他的思路来揣摩真经。书里讲到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说法,要说某个道理是真理,需要有个标准来做判断,可是标准本身的真实性有待质疑,于是对于标准是否为真需要另外一个标准做参照。同样道理,另外那个标准也不是天然就正确,仍然需要新的标准做依据,如此类推,对标准的标准的标准可以无穷追究下去,就像落进无底洞。

      这就用“孙大圣是英雄”作为初始判断,来追踪判断的依据,看看无底洞是啥样儿。

      判断A:孙大圣是英雄。

      询问:凭什么说他是英雄?

      标准B:他是降妖除怪的能手。

      询问:为什么他是降妖除怪的能手?

      标准C:他有一身的本事,妖怪都怕他。

      询问:为什么他有一身的本事而别人没有?

      标准D:他天赋异秉。

      询问:他怎么就天赋异秉了?

      标准E:他是从一块不寻常的石头里生出来的。

      询问:孕育他的那块石头怎么个不寻常法?

      标准F:那石头承受了日精月华。

      询问:每一块露在外面的石头都遭受了日晒雨淋,凭什么他那块承受的就是日精月华?

      标准G:那是块天产仙石。

      询问:那石头仙在什么地方,含铁量超多还是放射性更强?

      标准H:那是传说,没提含铁量或放射性。

      询问:传说也要有根据,只要是世上存在的东西,就应测一测,量一量……

      好些问题好像吹毛求疵,但是涉及到真经,多来点儿吹毛求疵是必要的,毕竟真经对每个人都很要紧,不能让某人随便号称掌握了真经。本文将一再提到无底洞难题,同时也反复强调,取经是在真经还没拿到手的情况下展开的,遇见事情不能随便下结论。

      《西游记》一上来,观音和唐僧就认定待取的是真经,却没就那些经何以是真经给个说明,仙工就像饿汉闻见香味,随即展开自己的一通搜索。严格来说,本文是仙工第二轮搜索的结果,先前已写了好些文字,用翻新故事的方式寻求真经(《取经记》)。凑巧原著也提到无底洞,第81回,女妖将唐僧摄入陷空山无底洞。仙工很想改写这一段,但因《取经记》止步于狮驼国,没搞成。不过在《荆棘岭》一篇,四位木仙还是向唐僧问起真经的凭据,提到无底洞难题,强行让唐僧师父认清真经尚未到手的事实,从而改变他的基本心态。

      关于真理的无底洞难题深不见底,对于取经,同样面临真经何以成其为真经的无底深渊,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取经”就很可以当回事来重新说道。

      画张图总结一下,以后将作为惯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实中看到一排砖,一定能找见支撑的另一排,再往下,早晚找见地基。

      谈论取经,不能先入为见地认为某些道理就是真经,而是寻找支撑真经的切实地基。可是往下去搜,将发现意想中的地基始终望不见,这可怎么办?嘿嘿,“取经”就是要对付这事。

      关键词(Tags): #取经 真经 无底洞难题通宝推:不限,铁手,尚儒,绿水,史文恭,云中飞,捷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