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3:崔杼——过君无归 -- 桥上

共:💬22 🌺1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3附:崔杼无归04/14

      《襄二年传》: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p 0920)(09020201))(090)

      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逼)之。((p 0921)(09020401))(090)

      我的粗译:

      过了两年,我们的襄公二年(公元前五七一年,周灵王元年,齐灵公十一年),齐侯(齐灵公)率兵进攻莱国,莱人派正舆子贿赂齐国宠臣夙沙卫,献上精选的马牛,皆百匹,于是齐人就撤兵了。贵族们通过此事,就了解齐灵公为什么谥“灵”了。

      齐侯让那些姜“姓”贵妇和自家大夫的老婆都来为我们的成公夫人齊姜(疑乃此齐侯女)送葬,还召了莱子(莱国国君)也让他来送葬,莱子不肯来,于是齐侯派晏弱(晏桓子)在东阳那里筑城以压迫莱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曰:

      正舆子,莱之贤大夫。《荀子尧问篇》云:“莱不用子马而齐并之。”杨倞《注》:“或曰,正舆子字子马。”夙沙卫屡见于襄十七、十八、十九年《传》,曾为齐之少傅,盖齐灵公一时之幸臣。索,选择。索马牛,精选之马牛。《曲礼下》云“大夫以索牛”,“索”字与此“索”同意。

      杨伯峻先生注“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曰:

      襄十三年《传》述楚共王临死遗言,自请谥为“灵”或“厉”,足见“灵”是恶谥。齐灵凭“在我而已”之威权,废太子光而立牙,并使夙沙卫为少傅,卒乱齐国。详见襄公十九年《传》文。《中庸》“文王之所以为文”、《庄子则阳篇》“卫灵公之为灵”,与此句法同。但周文王是生号,《中庸》作者误以为死谥。

      《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

      杨伯峻先生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逼)之”曰:

      诸姜,与齐同姓之女嫁于齐之大夫者。宗妇,同姓大夫之妇,与庄二十四年《传》“宗妇”同义。《礼记檀弓下》云,“妇人不越疆而吊人”。出国境吊丧尚且不可,出国境送葬自更不合当时之礼。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莱”——“郲”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9,北纬36.7(昌乐东,襄六年后为齐国逐走)。

      “东阳”(杨注:东阳,杜《注》谓“齐境上邑”,疑在今临眗县东。),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55,北纬36.7(青州-南阳河——故阳水以东)。

      《襄六年经》:

      十有二月,齐侯灭莱。((p 0946)(09060008))(090)

      《襄六年传》:

      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p 0947)(09060701))(090)

      于郑-子国之来聘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p 0947)(09060702))(090)

      我的粗译:

      四年后,我们的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周灵王五年,齐灵公十五年,郑僖公四年),十一月,齐侯(齐灵公)攻灭了莱国,其原因是莱国过于倚仗自己的权谋了。

      就在郑国的子国来访问我们的去年那个四月,晏弱加筑了东阳的城墙(杨注:晏弱已于二年城东阳偪(逼)莱,又于五年四月再城东阳。),接着就包围了莱国,甲寅那天(杨注:去年四月丙辰朔,不得有甲寅。),在莱国的四周都筑起土山,然后开始爬城。等到了杞桓公去世那个月(杨注:此年三月。围之历一年之久。),乙未那天(杨注:乙未,十五日。),王湫带着队伍,还有正舆子以及棠人,一起袭击齐军,被齐军大败。丁未那天(杨注:丁未,二十七日。),齐军攻入莱国。莱共公-浮柔逃往“棠”。正舆子和王湫逃去莒国,被莒人杀了。四月,由陈无宇(陈桓子)向他们齐国的襄宫献上莱国的宗器。接着,晏弱包围了“棠”,十有二月丙辰那天(杨注:丙辰,十二月十日。),灭之。把莱人迁去“郳”,由高厚和崔杼负责整治分配得自莱国的田地。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堙之环城”曰:

      堙亦作垔,堆土为山曰堙。句谓环莱城之四周皆筑土山。《孙子谋攻篇》曰“距堙”,此古代攻城之一法。

      杨伯峻先生注“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曰:

      陈无宇,敬仲玄孙,见《史记田敬仲世家》。襄宫,杜《注》谓为“齐襄公庙”,若然,襄公至灵公已八代,依旧礼,襄公庙应早已不存。且何故不献于他庙而独献于襄公之庙?疑“襄”当作“惠”,文十一年《传》之“齐襄公”,亦“齐惠公”之误,详彼《注》。惠公曽于鲁宣七年及九年伐莱,故献莱宗器于其庙。传世有叔夷钟,铭文云“锡釐仆三百又五十家”云云,釐即莱,“釐仆”指灭莱后之俘虏为奴隶者。此钟即制作于灭莱之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谓“盖于是役,叔夷最有功”,则于《传》无徵。

      桥案:这是陈-公子完逃到齐国后他那个陈家的后代第一次在《左传》中出现,已经过了一百零五年,那个陈家就是后来篡齐的田家。陈无宇(陈桓子)此时仅年约二十岁,而且他父亲陈须无(陈文子)还在,则陈无宇显然不是此时陈家的族长,地位也必定甚低,能有“献莱宗器于襄宫”的殊荣表明陈无宇在此一役中立了大功。

      下面是叔夷钟的图片,出自西南政法大学法文化博物馆《叔夷钟》,其中介绍:“叔夷钟是春秋时期青铜铸器。传北宋宣和五年出土,共计十三件,现存世均不详。据博古图录载,原器通高34.7厘米,舞横14.9厘米,舞纵10.6厘米。叔夷钟为长腔阔鼓式,有旋有干,枚较长,甬中空。(此一钟)鼓部铸有铭文八十五字(十三钟铭文合共四百数十字),铭文无拓片传世,仅余释读文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曰:

      棠仅莱之一邑,《传》郑重举其月日而言“灭之”,自是因莱君在此,莱君为之死。《公羊》谓“国灭君死之”,当是事实。

      杨伯峻先生注“高厚、崔杼定其田”曰:

      定莱国之田。齐既灭莱,必分配其土地与齐君臣,先由高、崔实地考察,定出方案与疆界。杜《注》:“高厚,高固子。”崔杼详宣十年《传注》。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棠”——“郵棠”(杨注:棠,莱国之邑,疑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或以山东-即墨县南八十里之地当之,恐莱之国境不及此。#郵棠即六年《传》之棠,疑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详彼《注》。#杜《注》:“棠公,齐-棠邑大夫。”棠,江永《考实》谓即十八年《传》之郵棠,疑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大事表》则以为今之堂邑镇(堂邑废县治)。),推测位置为:东经119.87,北纬36.85(平度市-门村镇-唐田村北)。

      “莒”——“莒父”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郳”——“小邾”(杨注:“郳”,《公羊》作“倪”;“犁”,《谷梁》作“黎”。郳与倪,犁与黎,字均得通假。据《潜夫论志氏姓》、孔《疏》所引《世本》及杜预《世族谱》,郳为附庸国,其先世出于邾。邾君名颜字夷父者,有小子曰肥(《世族谱》作“友”,今有邾友父鬲,当即此人),邾颜封之于郳。犁来,肥之曾孙也。其后附从齐桓公以尊周室,周室命之为小邾子。穆公之孙惠公以下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郳与小邾一地两名。郳,据顾栋高《大事表》,当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六里。然据《太平寰宇记沂州承县》条,则当在今山东-嶧城镇西北一里。两者相距百余里,未详孰是。卜辞两见“兒白(伯)”,一见《铁云藏龟》,一见《殷虚书契后编》,或云即此“郳国”,不确。又有“郳[女白]鬲”。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二十七云:“郳[女白]当是郳之夫人,[女白]姓之女。”#“郳”,《公羊》作“兒”。或云另是一郳,其地已不可考。说参吕大圭《春秋或问》及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未详孰是。#小邾子即郳犁来,详庄五年《经》、《传》并《注》。此时已得王命,故来朝书爵。#郳,小邾。#迁莱民于郳,非迁莱君。郳,《说文》云“齐地”,则许慎不以此郳为庄公五年之郳国。惜郳地今已无可考。#杜《注》:“莱人,齐所灭莱夷也。”莱夷原在今山东-烟台地区一带,今黄县东南莱子城,为莱国故城。襄公六年,齐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淄水注》云:“莱芜故城在莱芜谷。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云云。则夹谷本为莱人流落之地,齐侯可就地召用之。),推测位置为:东经117.17,北纬35.08(滕州市-荆河东,小邾城村,有遗址,庄五年之前郳国)。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3附:崔杼无归03/14

      《成十八年经》:

      齐杀其大夫国佐。((p 0905)(08180003))(090)

      《成十八年传》:

      齐为庆氏之难故,甲申晦,齐侯使士华免以戈杀国佐于内宫之朝。师逃于夫人之宫。书曰“齐杀其大夫国佐”,弃命、专杀、以穀叛故也。使清人杀国胜。国弱来奔。王湫奔莱。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既,齐侯反国弱,使嗣国氏,礼也。((p 0907)(08180201))(090)

      我的粗译:

      紧接着,我们的成公十八年(公元前五七三年,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楚共王十七年,齐灵公八年,宋平公二年,秦景公三年,卫献公三年,郑成公十一年),甲申晦那天(杨注:王韬以为三月晦,误。正月小,丙辰朔,则是正月晦。王误正月小为正月大。),因为“庆氏之难”,齐侯(齐灵公)指使一位“士”华免用戈在“内宫之朝”杀掉了国佐,当时在场的人吓坏了,纷纷逃进夫人之宫。

      《春秋经》上写“齐杀其大夫国佐”,就是因为此人不遵从他主上(齐灵公)的指示,擅自杀害大夫,还占据“穀”反叛。他主上又让齐国“清”那里的长官杀掉了国胜,国弱则逃来我们这里,王湫逃去了莱国。他主上还任命了庆封当大夫,庆佐当司寇。

      此事平定以后,齐侯(齐灵公)又把国弱召了回去,让他继承“国”家的家业,这是规矩。

      一些补充:

      国佐是齐国世卿“国”家的族长,于二十六年前,公元前五九九年(鲁宣公十年,周定王八年,齐惠公十年,晋景公元年)首次出现于《春秋经》中,是代表齐国出访鲁国。十六年前,公元前五八九年(鲁成公二年,周定王十八年,齐顷公十年,晋景公十一年),齐国在鞌之战中大败于晋国领导的联军,是由国佐(宾媚人)出面与晋方谈判,他张弛有度,有理有节,拒绝了对方过分的要求。最终与晋方达成和约,挽救了齐国。

      下面是国差壚(国差即国佐)的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国差壚铭文拓本》的图片,铭文释文:“国差立事岁咸丁亥,攻市(借为工师)[亻昏]■西■宝[缶詹]四秉,用实旨酉(酒)。侯氏受福■寿,卑旨卑瀞,侯氏母。■母[爿厉],齐邦贮静安宁,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为无法解读的字)”,丁亥年当即上一年(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五七三年)。图片出自《【品藏2014】“物常聚于所好”金文拓本集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齐侯使士华免以戈杀国佐于内宫之朝”曰:

      据杜《注》与杜氏《世族谱》,“士”为官名,“华免”为人姓名。士为掌刑之官,故使之杀国佐。内宫,杜《注》以为夫人宫,但下文另有“夫人之宫”,或此内宫为齐侯燕居之宫,朝则内宫前堂。齐侯令国佐至燕寝,因而使人杀之。

      杨伯峻先生注“师逃于夫人之宫”曰:

      师,众也,当指其时在“内宫之朝”其他人。诸人纷纷逃散,而进入夫人之宫。杜《注》解师为军队,意谓防华免失败,故先“伏兵内宫”,章炳麟因解逃为藏匿,俱不可信。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穀”——“小穀”——“谷”——“小谷”推测位置为:东经116.28,北纬36.17(平阴县-东阿镇)。

      “清”推测位置为:东经115.78,北纬36.49(聊城县西,旧堂邑县东南,今堂邑镇)。

      “莱”——“郲”(杨注:莱,国名。《齐世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者是也。其姓无考,或据襄二年《传》“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之文,以为莱亦姓姜。然孔《疏》云:“《世族谱》不知莱国之姓,齐侯召莱子者,不为其姓姜也。以其比邻小国,意陵蔑之,故召之,欲使从送诸姜宗妇来向鲁耳。莱子以其轻侮,故不肯会。”则莱未必姓姜。《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云“景公伐斄”,孙星衍以为斄即莱,据襄六年《传》“齐侯灭莱,迁莱于郳”之文,其时莱已早为齐所灭。恐斄仍即莱,《晏子春秋》所言固小说,不足据为史实。或云莱国当在今山东省-昌邑县东南。杜《注》及《通志氏族略》以黄县东南二十五里之故黄城当之,(恐不确。或)以其有莱山,因云云。《三代吉金文存》云[釐-里]伯鼎在今黄县出土,杜说似较可信。#莱在齐之东,鲁在齐之西。鲁于莱,中隔一齐,素无嫌隙,特以齐欲伐之,而鲁往助之耳,故书曰‘会’。”#李廉《春秋诸传会通》云:“东莱有莱山,从齐之小国也。齐自七年会鲁伐之,今年又自伐之,卒于襄六年而灭之矣。”#传世有叔夷钟,铭文云“锡釐仆三百又五十家”云云,釐即莱,“釐仆”指灭莱后之俘虏为奴隶者。此钟即制作于灭莱之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谓“盖于是役,叔夷最有功”,则于《传》无徵。#郲即襄六年“齐候灭莱”之莱国,详宣七年《经注》。#莱,今山东-昌邑县东南。距临淄约百五十里。#杜《注》:“莱人,齐所灭莱夷也。”莱夷原在今山东-烟台地区一带,今黄县东南莱子城,为莱国故城。襄公六年,齐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淄水注》云:“莱芜故城在莱芜谷。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云云。则夹谷本为莱人流落之地,齐侯可就地召用之。犁弥,《齐世家》作犁鉏。#莱,杜《注》“齐东鄙邑”,则非莱国之莱。今山东-烟台地区-黄县东南莱山。),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9,北纬36.7(昌乐东,襄六年后为齐国逐走)。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国佐的谥号不错啊

        国武子

        这样的谥号怎么会给了一个被国君砍了的人呢,有啥讲究吗

        • 家园 国佐的事迹我找了找

          还真没找到他勇武的表现,不过似乎谥是他自己家族给的,不知是否有《左传》没提到的事迹。不过从他杀庆克以及此次杀他要用偷袭手段,而且把人都吓跑了看,他还是挺有威慑力的,也许反映了他其实挺勇武的吧。

      • 家园 莱人恐怕是原住民

        齐是周派出去的殖民者,以“城”为堡垒,“野”仍然在“野人”的控制下。所以周封各国都是在原住民中的孤岛,不断与所谓“野人”、“鄙人”、戎夷作战,以消化扩大殖民地。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3附:崔杼无归02/14

      《成十七年经》:

      齐-高无咎出奔莒。((p 0896)(08170005))(090)

      《成十七年传》:

      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chéng)辇而入于闳。鲍牵见之,以告国武子。武子召庆克而谓之。庆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国子谪我。”夫人怒。国子相灵公以会,高、鲍处守。及还,将至,闭门而索客。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齐人来召鲍国而立之。((p 0898)(08170601))(090)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须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p 0898)(08170602))(090)

      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p 0899)(08170603))(090)

      我的粗译:

      我们的成公十七年(公元前五七四年,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七年,齐灵公八年,郑成公十一年),当时齐国的庆克正与其主上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私通。有一天,庆克混在妇人中,用衣服蒙住头,坐在人拉的辇上,经过夹道门进入宫中,却被鲍牵发现,告诉了执政的国武子(国佐)。于是武子(国佐,国子)把庆克找来骂了一顿。之后庆克好长时间都躲在家里,还告诉夫人(声孟子)说:“国子谪我。(国大人骂了我。)”一听这话,夫人就生气了。

      不久,国子辅佐灵公与各家诸侯一起去进攻郑国,由高无咎和鲍牵留守。灵公要先回来,等他快到时,高无咎和鲍牵曾下令关闭城门,清理来客。孟子(夫人声孟子)借机向齐灵公告状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高无咎和鲍牵不想让主上回来,准备另立公子角,国大人也参与了。)”

      于是在秋七月壬寅那天(杨注:壬寅,十三日。),灵公把鲍牵抓去截掉他的小腿,又赶走了高无咎。无咎逃往莒国,高弱占据了“卢”反叛。齐人到我们这里把鲍国召回去,由此人继任鲍家的族长。

      早先,鲍国离开鲍家来作施孝叔的家臣,当时施家占卜谁适合作“宰”(大管家),匡句须得了吉兆。施家的“宰”按惯例会得到一个有一百家人的村邑,于是就把那个村邑给了匡句须,让他当“宰”。可是他把这个“宰”的职位让给鲍国,连那个村邑也让了出来。于是施孝叔就告诉匡句须说:“子实吉。(大人确实得了吉兆。)”他回答说:“能与忠良,吉孰大焉?(能支持忠良,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吉兆呢?)”而正因为鲍国在辅佐施家的时候非常“忠”,所以齐人把此人召回去作为鲍家的继承人。

      仲尼评论说:“鲍庄子(鲍牵)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鲍庄子的智慧还不如冬葵,冬葵还能保住自己的根。)”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曰:

      哀十五年《传》述浑良夫与蒯聩“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可见蒙衣为当时妇女外出之习俗。庆克亦男扮女装,与一妇人同蒙衣而乘。辇,人力推挽之车。闳音宏,宫中夹道门,巷门。

      杨伯峻先生注“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曰:

      葵非向日葵,向日葵传入中国甚晚也。(杜《注》以向日葵解之,不确。)古人常以葵为食物,《诗豳风七月》“亨葵及菽”,《周礼、仪礼》均有“葵菹”(用葵叶所制酸菜)可以为证。向日葵叶不可食,此葵或是金钱紫花葵或秋葵。古代以葵为蔬菜,不待其老便掐,而不伤其根,欲其再长嫩叶,故古诗云“采葵不伤根,伤根葵不生”。“不伤根”始合“卫其足”之意。说详焦循《补疏》(与《会笺》)。王肃伪作《孔子家语》袭用此章而略变其文。

      《庄十六年传》:“君子谓强鉏不能卫其足。”((p 0202)(03160302))(017),也是在评论被“刖”的强鉏,可见在当时“卫其足”这个意象常常在这样的场合被提出来。

      “葵”应是锦葵科(Malvaceae)锦葵属Malva crispa冬葵,或可包括野生的锦葵科(Malvaceae)锦葵属Malva verticillata野葵。

      关于“葵”,我在别处有详细些的讨论,如有兴趣请移步《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上)》《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中)》《草22 东门之枌、泮水:荍、葵、芹、茆(下)》

      下面是一张“葵”的图片,出自《农村被遗忘的十种中草药(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莒”——“莒父”(杨注:莒,国名,《郑语》“曹姓邹、莒”,以莒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国,春秋后五十年为楚所灭,见《楚世家》。传世彝器有中子化盘,记楚简王伐莒,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据文八年《传》及《世本》,当为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据《鲁语下》“晋信蛮夷”之语,则当时人以蛮夷视之。#据《山东通志》,今莒县即莒国,一云,即鲁之莒父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成十七年传》:

      齐侯使崔杼为大夫,使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国佐从诸侯围郑,以难请而归。遂如卢师,杀庆克,以穀叛。齐侯与之盟于徐关而复之。十二月,卢降。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p 0900)(08170901))(090)

      我的粗译:

      于是齐侯(齐灵公)提拔崔杼为大夫,由庆克作他的副手,二人率领部队包围了“卢”,国佐当时仍在跟随各家诸侯围攻郑国,听说此事后马上请求回来,进入包围“卢”的部队中,杀掉庆克,再占据“穀”反叛。齐侯只好和他在徐关那里举行盟誓,然后恢复了他的地位。

      十二月,“卢”投降了。齐国说是要派国佐的儿子国胜向晋国报告发生动乱情况,让国胜在“清”那里待命。

      一些补充:

      “卢”(杨注:卢盟在春秋前。卢,地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当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卢,高氏采邑,据《方舆纪要》,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卢,高氏邑。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平阴县东北。),推测位置为:东经116.65,北纬36.52(长清区-归德镇-国庄村西侧卢城洼,卢国故城遗址)。

      “郑”(杨注:鄭(郑),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卜辞常见奠(鄭)地,有“矦奠”“南奠”“北奠”“多奠”“奠臣”诸词。又有一片云“巳(祀)奠河邑”,则地当在今郑州市南、新郑县北。西周彝器又有奠虢仲鼎、奠虢仲簋等。是则郑地早已有之。桓公初封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北。据《郑语》,寄帑于虢、郐之间。武公因取而都之,即今新郑县。春秋后又六世九十一年为韩所灭。近年出土之哀成叔鼎则铸于郑亡后。史记有世家。),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穀”——“小穀”——“谷”——“小谷”(杨注:穀(谷),齐地,今山东省-东阿县旧治东阿镇。#《公羊传》徐彦《疏》云:“二《传》作“小”字,与《左氏》异。”孙祖志《读书脞录》、刘文淇《旧注疏证》、章炳麟《左传读》等因谓《左氏》本作“城穀(谷)”。但案之《水经济水篇》“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穀城县界,故春秋之小穀城也,齐桓公以鲁庄公二十三年(当作三十二年,杨守敬《注疏》已订正)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云云,则是郦道元所据《左传》已有“小”字矣,孙等之说恐非。小穀即穀,齐邑,今山东省-东阿县治,顾炎武《杜解补正》据《谷梁》范宁《注》、孙复《尊王发微》谓小穀为鲁邑,曲阜西北有小穀城,不合传意。#昭十一年《传》述申无宇之言云:“齐桓公城穀而置管仲焉。”《传》文本此。顾炎武《日知录》四、《山东考古录》疑之,无据。事亦见《晏子春秋外上篇》。据《管子大匡篇》,吴人伐穀,齐桓公因城穀,遂为管仲采邑。#庄三十二年《传》云:“城小穀(谷),为管仲也。”则此穀即小穀,亦即庄七年之穀,在今山东-东阿县新治东南之东阿镇。#穀见庄七年《经注》,即今山东-东阿县南之东阿镇。本东阿旧治。穀亦齐地,师过本境而民不知,言其整肃。),推测位置为:东经116.28,北纬36.17(平阴县-东阿镇)。

      “徐关”(杨注:徐关又见十七年《传》,齐地,当在今山东省-淄川镇西。或云,在淄博市西南。),推测位置为:东经117.87,北纬36.66(焕山西偏南,向西与向南大路交汇处)。

      “晋”——“新田”——“绛”——“绛县”(杨注:晋国事始见于此,而《春秋经》不书,盖以晋五世有内乱,不及来告之故。晋国,武王子唐叔虞之后。成王灭唐而封叔虞。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传世有晋公[奠/皿],据唐兰《晋公午[奠/皿]考释》,定为晋定公所作。铭文“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云云,与《逸周书王会篇》所言“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之意相适应,加以《晋语》引叔向之言,唐叔以武力封,足证《吕览重言》、《说苑君道》所传桐叶封弟之不可信。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谓唐叔之封在翼,黄汝成《集释》引全祖望说辨其在今太原。)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鲁成公六年,晋景公迁都新田,此后命新田为绛,新田即今山西-侯马市,而以旧都为故绛。自春秋后出公以下五世六十五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地,迁靖公为庶民,晋亡。曲沃庄伯及翼本末,详桓公二年传。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二十里。曲沃去翼一百余里。#晋从此后迁都新田,亦称新田为绛,因称故都绛为故绛。#若不以唐叔所封为太原市,则晋前后四次迁都,均在平阳(今临汾县西南)四周一百五十里之内:翼在今翼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曲沃在闻喜县东北,距翼约一百五十里。故绛在今汾城南,新绛北,东距翼约一百里。新田即今侯马市,去翼仅数十里耳。#绛,晋都,今山西-侯马市。),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清”(杨注:清,齐邑。在今山东-聊城县西(旧堂邑县东南)。杜《注》:“齐欲讨国佐,故留其子于外。”),推测位置为:东经115.78,北纬36.49(聊城县西,旧堂邑县东南,今堂邑镇)。

      下面是高弱以卢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3附:崔杼无归01/14

      《宣十年经》:

      己巳,齐侯-元卒。((p 0704)(07100005))(090)

      齐-崔氏出奔卫。((p 0704)(07100006))(090)

      《宣十年传》:

      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偪(逼)也,公卒而逐之,奔卫。((p 0706)(07100201))(090)

      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诸侯之大夫违,告于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p 0706)(07100202))(090)

      《宣十年经》:

      公如齐。((p 0704)(07100007))(090)

      《宣十年传》:

      公如齐奔丧。((p 0707)(07100301))(090)

      《宣十年经》:

      五月,公至自齐。((p 0704)(07100008))(090)

      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p 0704)(07100011))(090)

      我的粗译:

      我们的宣公十年(公元前五九九年,周定王八年,齐惠公十年,),夏天,己巳那天(杨注:己巳,十四日。),齐惠公(齐侯-元)去世了。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家和“国”家因为害怕此人的威胁,等惠公去世,就把他赶了出去。他去了卫国。

      《春秋经》上写“崔氏”,就因为这不是此人的罪过;而且齐国来“告”的时候也用的是此人的“族”,并没有用此人的“名”。凡诸侯之大夫脱离本国,都会告于各家诸侯说:“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不过只有那些有友好使者往来的诸侯才会“告”;不然,就不会“告”。

      我们的主上去了齐国奔丧。

      一些补充:

      齐侯-元即齐惠公,“公”乃鲁襄公,公孙归父(子家)则为鲁国的卿。

      上面既称“某氏之守臣”,则其人所在家族已经有了“氏”,这样,其人才有自家的“宗庙”可守。推测此次来“告”的内容可能是:“崔氏之守臣失守宗庙,敢告。”就是说没有包含崔杼的“名”杼,也就是说没有包含“某氏之守臣某”的后一“某”。在当时不称名是尊敬的意思。守臣之守乃为周天王守疆域之意,与失守宗庙之守不是一个守。

      杨伯峻先生注“崔杼有宠于惠公”曰:

      《经》云“崔氏”,《传》云“崔杼”,则崔氏即崔杼也。后人以襄二十五年崔杼杀齐庄公,距此五十一年,则崔杼此时当少,安得“高、国畏其偪(逼)”,因以为疑。不知崔杼弱冠有宠,虽不当政,有宠即有权,高、国亦可畏之。《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崔氏城当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季氏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夭见僖二十八年《传》)生杼,为齐正卿。”

      杨伯峻先生注“凡诸侯之大夫违”曰:

      去国曰违,不论是否奔或放。《论语公冶长》“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系自动去国,此则仅指出奔或被放逐言,故杜《注》云:“违,奔放也。”

      杨伯峻先生注“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曰:

      杜《注》:“玉帛之使谓聘。”孔《疏》云:“聘礼,执玉致命,执帛致享,故云‘玉帛之使谓聘’也。下《注》云:‘恩好不接,故亦不告。’又昭二十年,‘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注》云:‘尝有玉帛之使,来告,故书。’则杜意以为奔者之身尝有玉帛之使于彼国,已经相接,则告之。若奔者未尝往聘,恩好不接,则不告。唯告奔者尝聘之国,余不告也。刘炫以为玉帛之使谓国家有交好之国皆告,非指奔者之一身。”若以崔杼论,未见其使于鲁,而亦来告,则刘炫之义较杜为长。

      杨伯峻先生注“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曰:

      杜《注》:“归父,襄仲之子。”《传》又曰“子家”,盖其字也。河北-唐县出土归父敦即此人所作。详《文史》二十二辑李家浩《鲁归父敦小考》。据《经》、《传》所载,鲁以卿会葬,惟襄王、景王、晋之襄、平、昭-公,此年齐惠及宋平、滕成八见而已。

      “齐”(杨注:齐,国名,姜姓,太公之后,国于营丘,在今山东省-临淄废县(今为临淄镇)稍北八里。临淄-齐城包括大城、小城二部分,总面积三十余平方公里(详《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僖公九年入春秋。春秋后,田氏夺其国,是为田齐。#马宗琏《补注》引《史记田齐世家正义》谓檀台在临淄东北一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崔”推测位置为:东经117.42,北纬37.05(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

      “卫”——“帝丘”(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又有帝丘城,云在滑县(此指旧治,今已移治于其西之道口镇)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其境相接也。则卫自楚丘迁帝丘,两地相距不远。#卫自成公已迁都帝丘,即今濮阳县西南二十许里之颛顼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6(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