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0:鲁同——可以一战 -- 桥上

共:💬18 🌺19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1/6

      《隐元年—十一年传》: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p 0003)(01000102))(001、014)

      我的粗译:

      宋武公生了个女儿“仲子”,“仲子”生下来手掌上就有字,是“鲁夫人”,所以,后来“仲子”就成了我们惠公的夫人。夫人生下桓公以后,惠公去世,因此,由隐公摄政而奉桓公为国君。

      一些补充:

      关于鲁桓公,杨伯峻先生有注云:

      ?世本?云名軌,《史记?鲁世家》云名允,《说文》有“ ”[(屮/本)允]字,从本,从屮,允声。軌盖 [(屮/本)允]字之譌,世人少见 [(屮/本)允]也。(《桓公元年—十八年》(p 0081)(02000001))(014)。

      杨伯峻先生注“宋武公生仲子”曰:

      宋,国名,子姓,成汤之后裔。及周武王灭纣,封其子武庚。武庚企图恢复殷商王室,与管叔、蔡叔联络举兵,而为周公-旦所败,改封纣父帝乙之长子微子启为宋公。或称殷,或称商,皆仍其旧称。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传至穆公七年,即鲁隐公元年。昭公-得之元年,即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止于此年。自昭公传六世,一百七十年,据《史记?宋世家》及《汉书?地理志下》,为齐、魏、楚三国所灭。但吴师道注《战国策》曾疑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则直云“灭于齐”。依《宋世家》,微子至武公凡十二君。武公名司空,微仲九世孙。传世彝器有宋公 [音巠]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宋武公十八年生鲁桓公母。”

      杨伯峻先生注“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曰:

      文即字,而先秦书未有言字者。《周礼?外史》、《仪礼?聘礼》皆言名,《左传》、《论语》、《中庸》并言文。以字为文,始于《史记?秦始皇瑯邪台石刻》曰“同书文字”,详顾炎武《日知录》及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手,手掌。《论衡?雷虚篇》、《纪妖篇》并改作“文在掌”可证。《自然篇》仍作“手”,则用《左传》原文。疑《左传》本作“曰鲁夫人”,与于成季“有文在其手曰友”(闵公二年、昭公三十二年《传》)、于唐叔“有文在其手曰虞”(昭元年《传》)同例。

      杨伯峻先生注“故仲子归于我”曰:

      杜《注》:“妇人谓嫁曰归。”孔颖达《疏》云:“《石经》古文虞作‘ [从/从]’,鲁作‘ [止/(衣-丶-一)]’,手文容或似之。”据孔说,不以其手掌真有文字为可信,盖手纹有似“鲁夫人”三字或似“虞”字者,当时人或后世人因而附会之。宋仲子之嫁于鲁,盖附会其手纹有似“鲁夫人”三字耳。据下《传》文,归于我即嫁于惠公为嫡妻。而《鲁世家》云:“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索隐》云:“不知太史公何据而为此说,谯周亦深不信。”

      下面是两张婴儿手掌的图片,出自图片114《婴儿手掌向上托起手势》图片114《婴儿伸起手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生桓公而惠公薨”曰:

      杜《注》:“言归鲁而生男,惠公不以桓生之年薨。”孔《疏》详申杜《注》,理由有三。一谓元年《传》云“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大子即桓公,言其少,则非初生之称。又谓本年冬十月改葬惠公,隐公弗临,则桓公为丧主。若其年不足二岁,不堪为丧主。且羽父杀隐公,与桓公同谋。若桓年仅十二,未堪定杀君之谋云云。孔《疏》此说,甚有理。再考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宋世家》,宋武公生仲子在其十八年,宋武公亦死于此年,此时尚未入春秋,周平王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七四八年。鲁隐公元年为周平王四十九年,此时仲子虚岁已二十七,其出嫁固早于此时,生子亦当早于此时。

      杨伯峻先生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曰:

      杜《注》:“隐公追成父志,为桓尚少,是以立为大子,帅国人奉之。为《经》元年春不书即位传。”然据下文《传》“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公立而求成焉”等句,是隐公行国君之政,而实奉桓公为君,非立之为太子。桓公之被立为太子,惠公未死时已如此,不待隐公再立之。桓公虽非初生婴儿,其年亦甚幼小,不能为君,故隐公摄政焉耳。孔《疏》极力申杜,驳郑众、贾逵二说。郑、贾之说亦谓立桓为太子,与杜则同一谬误。讫隐公之世,不称即位,惠公之葬弗临,于桓公母仲子之死则用夫人之礼,于己母则仅称“君氏卒”,是不用夫人礼,处处皆足以明之。摄位称公亦犹周公摄位称王,固周礼也。此与下《传》“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为一《传》,后人分《传》之年,必以“某年”另起,故将此段提前而与下文隔绝。杜《注》云“为《经》元年春不书即位传”,则所见本已妄为分割矣。《左传》中此种例子不少,俞樾《左传古本分年考》与杨树达先生《读左传》、杨向奎《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均曾先后指出,本《注》亦将随时论证之。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隐十一年传》: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p 0079)(01110801))(001、014)

      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齊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p 0079)(01110802))(001、014)

      我的粗译:

      到我们隐公的十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周桓王八年,郑庄公三十二年),我们的一位卿羽父(翚,公子翚)向“公”(鲁隐公)提出要去杀掉桓公,用来换取让他成为我们的首席执政大臣。可我们的“公”告诉他:“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我现在占着这个位子,是因为他还年轻,我很快就会把君位传给他了。我已经让人去建设“菟裘”那个地方,我准备去那里养老。)”。

      羽父一听这话,害怕了,于是反过来去向桓公说现在这位“公”(鲁隐公)的坏话,提议把现在这位“公”弑杀掉。

      早先,我们的“公”(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与郑人在“狐壤”作战,被人家抓住。郑人把他关在尹家。我们收买了尹家的人,向他们家的主神钟巫献祭求告,于是我们的这位公子(此时的鲁隐公)就带着尹家的族长逃了回来。此后,我们这里就也立了他们家的那个主神。

      到这年十一月,现在这位“公”要向那位钟巫献祭,先在“社圃”(杨注:社圃,园名。)斋戒,于是住到了寪家。壬辰那天(杨注:壬辰,十五日。),羽父指使贼人在寪家弑杀了我们“公”,然后拥立桓公,反过来追究寪家的责任,有人为此而死。

      《春秋经》上没记录我们“公”的葬礼,是因为没按“公”的规格治丧。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曰:

      大同太,大宰亦作太宰。大宰之名见于诸经传记者,以侯国言之,其义有二。一为一般官职名,一为冢宰、执政、卿相之义。以《左传》考之,宋之大宰其位实在卿相下,华父督以大宰杀殇公而相庄公可证。然《韩非子?说林下》云“宋大宰贵而主断”,考以《内储说上》“叔孙相鲁,贵而主断”之文,则大宰又指卿相言,则是第二义。郑之大宰石[(镵-钅)-兔+大,chuò]为良霄之副手使于楚,见襄十一年《传》,则职位不高。然晋-赵武又称郑执政子皮为冢宰,见昭元年《传》,则为后一义。楚以令尹执政,然其下有大宰子商、大宰伯州犁。然蔿敖为令尹,晋-随会称之为宰,见宣十二年《传》。宰即大宰,则大宰又为执政之通称。鲁本无大宰之官,此云将以求大宰者,谓欲以杀桓公求为执政之卿。故《十二诸侯年表》述此事云:“大夫翚请杀桓公,求为相。”《鲁世家》亦云:“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皆以相释大宰,得其义矣。

      杨伯峻先生注“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曰:

      为其少故也,史文有省略。《史记?鲁世家》所述较全。授之,谓授之以君位。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齊于社圃,馆于蒍氏。挥使人杀隐公于蒍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杨伯峻先生注“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曰:

      营,读如《诗?大雅?灵台》“经之营之”之营,亦即营造之营,犹今言建筑。菟音徒。《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潜夫论?志氏姓》亦云:“钟离、运掩、菟裘,皆嬴姓也。”则菟裘古为嬴姓之国,其后土地并于鲁。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张云璈之言云:“山东省-泰安县东南九十里近梁父有菟裘城。”老谓终老。

      杨伯峻先生注“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曰:

      谮,音怎,去声,以言语毁人也。

      杨伯峻先生注“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曰:

      钟巫,神名,尹氏之家立以为祭主。说详焦循《左传补疏》。

      杨伯峻先生注“公祭钟巫,齊于社圃”曰:

      公祭钟巫,公将祭钟巫也。古人有时省略将字。齊同齋(斋)。古人祭祀前,先齋戒。社圃,园名。

      杨伯峻先生注“馆于寪氏”曰:

      馆,住宿也。寪音委。寪氏,鲁大夫。

      杨伯峻先生注“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曰:

      陈澧《东塾读书记》云:“云讨寪氏有死者,言其冤也。”寪氏不书名,顾炎武云:“言非有名位之人。”

      于“不书葬,不成丧也”处陈澧又云:“言桓不以人君之礼葬隐也。”

      “菟裘”(杨注: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潜夫论?志氏姓》亦云:“钟离、运掩、菟裘,皆嬴姓也。”则菟裘古为嬴姓之国,其后土地并于鲁。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张云璈之言云:“山东省-泰安县东南九十里近梁父有菟裘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7.31,北纬35.87(新泰市-楼德镇)。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狐壤”(杨注:狐壤,郑国地名,当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9,北纬34.2(许昌市北)。

      通宝推:lilly,履虎尾,老老狐狸,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邾盟蔑1/1

      《隐元年经》: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p 0007)(01010002))(013)

      《隐元年传》: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p 0009)(01010201))(013)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p 0018)(01011101))(001、002、013)

      我的粗译:

      在我们的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宋穆公七年,卫桓公十三年),三月,“公”(鲁隐公)和邾仪父在“蔑”那里举行了盟誓,邾仪父就是邾子-克(邾国国君)。因为此人还没得到“王”(周平王)的策命,所以《春秋经》上就没写上此人的“爵”。而之所以写的是他的字“仪父”而没写他的名,则是为了尊崇他。

      我们这位“公”只是摄位,因此想与邾国搞好关系,这才推动了“蔑”之盟。

      当初郑国的共叔之乱,“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往卫国,卫人因此去进攻郑国,打下了“廪延”。随后,郑人准备指挥王室和虢国的部队去攻掠卫国的南部乡野,为此他们向邾国请求出兵助战,邾子(邾仪父,邾子-克)就派人私下来求我们这里的大夫公子豫。这个“豫”又去请求我们的“公”,要带兵去助战,我们“公”没答应,但他还是去了。到那里之后他还擅自和邾人、郑人在“翼”那里盟誓。《春秋经》上没写此事,是因为他这次的行动不是奉“公”的命令进行的。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曰:

      公即鲁隐公。凡《经》文单称“公”者,皆鲁君。仪父,邾君之字,名克。另一曹姓邾,楚之与国,在湖北-黄冈(见陈直《金文拾遗》)。盟法,先凿地为坎(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音对,容器)盛之。读盟约(古谓之载书,亦省称载或书)以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之,副本则与盟者各持归藏之。《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四期有《侯马东周盟誓遗址》一文,可参阅。

      杨伯峻先生于“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句末注云:

      全句应作“仪父,邾子-克也”。仪父为主语,承上省,古书多有此文法。克是邾君之名,庄公十六年《经》云“邾子-克卒”,故左氏以此知克为名。方苞《春秋直解》云,“《春秋》从无书字之法”,且谓“意克为仪父之子”云云。顾栋高因之而作《春秋无书字之法论》。《春秋》不书字,然亦非绝无例外,方、顾二说得其大概而遗其特例。

      杨伯峻先生注此(曰“仪父”,贵之也)云:

      此是释《经》语。庄十六年《经》既书“邾子-克卒”,子是爵;而此不云邾子,左氏以为此时尚未得王命。杜预《注》以为附庸之君未王命,例称名。而邾子-克能自通于大国,继好息民,故书字贵之。然考之《经》例,凡小国,或(当时)文化落后,或(国土)在边裔,所谓蛮、夷、戎、狄者,皆称其君为子(,未必皆有王命。而邾近于鲁,孔颖达?疏?谓“齐桓行霸,仪父附从,进爵为子”)。考之彝铭,鼄公牼、鼄公华、鼄公 [金乇]三钟自称公,鼄伯鬲、鼄伯御戎鼎又称伯。

      杨伯峻先生注“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曰:

      郑人能用周王之师及虢师者,时郑庄公为王卿士,西虢公又与郑庄公同仕王朝也。僖二十六年《传》云:“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此用“以”,即谓郑能指挥王师、虢师。

      “鲁”(杨注:鲁国-姬姓,文王子周公-旦之后。周公辅佐周王朝,成王封其子于曲阜,定四年《传》“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是也。龚景瀚谓鲁都一为曲阜,一为奄城,古奄国都也。二城相距仅三里。曲阜在东而稍北,今山东-曲阜县北三里之古城村。奄城在西而稍南,即今曲阜县治。初都曲阜,炀公迁奄城;春秋时又迁曲阜,盖在僖公时。详《澹静斋文钞?鲁都考》。一九七七年曾于鲁都进行勘探发掘,测得鲁都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东西最长处三点七公里,南北最宽处二点七公里,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周围有城壕,西北两面城壕利用古洙水河道。(城周长二十三点七里,面积三十九点五平方里,)今日曲阜县县城仅占鲁故城西南角之一小部分。故城城门十一座,东、西、北各三座门,南两座门。鲁宫殿在城中。在东北部城墙下与城内西北、西南部有鲁城以前之居民区,或即商奄遗址。#据《谷梁传》,中城即内城。若然,则此中城即鲁都曲阜之内城。杜《注》以此为鲁国城邑之名,云在“东海-厚丘(各本误作廩丘,今从金泽文库本、南宋小字本正)县西南”,即在今江苏-沭阳县境,为鲁边境所未达。杜《注》不可信。说详江永《考实》。定六年“城中城”与此同。#杜《注》:“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邾”——“郰”——“訾娄”(杨注:郰,鲁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约四十余里。#邾,国名,曹姓。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邾公钟跋》。初都今曲阜县东稍南,盖鲁之附庸,后都今邹县东南,春秋后八世楚灭之。《礼记?檀弓》、《公羊》皆作“邾娄”, 《国语?郑语》、《晏子春秋?内篇上三》、《孟子》并作“邹”,盖邾娄速读而音变。传世彝器有邾公牼钟、邾公华钟(“邾”并作“鼄”)及邾公钟、邾公[釒乇]钟等。仪父,邾君之字,名克。另一曹姓邾,楚之与国,在湖北-黄冈(见陈直《金文拾遗》)。),推测位置为:东经117.31,北纬35.37(大律村)。

      “蔑”——“姑蔑”(杨注:蔑,鲁地,即定公十二年之姑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四十五里之地。姑蔑,此省称“蔑”者,惠栋《左传补注》谓:“隐公名姑息(息姑?),当时史官为之讳也。”《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竹书纪年》云:“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正作“姑蔑”。《竹书纪年》乃魏国史书,不必为鲁讳,因不省“姑”字,亦足以证成惠说。蔑,《公羊》、《谷梁》俱作“昧”,盖同音假借。犹战国时楚之唐蔑,亦作唐昧。#姑蔑即隐元年《经》、《传》之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五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7.48,北纬35.57(天齐庙遗址(姑蔑城遗址)位于天齐庙村北侧。遗址为一高出周围地表1.5~5米的台形高地,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有面积4500平方米)。

      据唐善纯先生:

      在南岛语的双音词中,前一部分对词义不起重要影响。这一论断在古越语中能否得到验证呢?笔者抱着疑虑的心情,对古代东南沿海地区的地名进行考察,果然拍案惊奇:这一地区往往会出现一个以ko音为词头的地名。这个词头音写为句、勾、姑、九等,无疑就是“南岛语”的遗存。

      姑蔑在鲁国北部,即现代山东泗水东部。《左传?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注:“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蔑城。”在《春秋》及《穀梁》、《公羊》的注解里,这个地名也简称“蔑”,或写作“眛”或“昧”。这样一来,在山东和浙江各有一个相同的双音节地名,它们所记录的可能是同一个非汉语的词。这两个用例都使人有理由猜想首音节曾是一个可以分开的成分。可以令人猜想山东和淮河地区的夷语跟吴越的语言有关。

      《中国东南部带ko的地名:句=勾=姑=苟=岣=匡=高=居=九=阁=古=个》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卫”——“殷虚”——“朝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9,北纬35.61(淇县-摘星台周围,闵二年——前660,狄入卫)。

      “廪延”(杨注:廪延,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据《水经注》以为即今滑县旧治(在今治之东)。若据杜《注》,则当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而稍东,杜说可信。),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3,北纬35.4(延津北而稍东)。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虢”——“上阳”——“焦”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76(李家窑-虢国故城遗址,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

      “虢——下阳”推测位置为:东经111.12,北纬34.79(平陆-张村镇-太阳渡村东南,下阳遗址)。

      “翼”(杨注:翼,邾国之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杜《注》:“翼,邾邑。”翼即隐元年?传?“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之翼,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7.73,北纬35.07(费县-石井镇-城前村-城后村之间)。

      下面是鲁邾盟蔑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隐七年经》:

      秋,公伐邾。((p 0053)(01070005))(013)

      《隐七年传》:

      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为宋讨也。((p 0054)(01070401))(013)

      《桓八年经》:

      秋,伐邾。((p 0120)(02080004))(013)

      我的粗译:

      六年以后,我们隐公七年(公元前七一六年,周桓王四年,宋殇公四年,郑庄公二十八年),秋天,宋国和郑国讲和了。七月庚申那天(杨注:庚申,十七日。),两国在“宿”那里举行了盟誓。

      随后,我们的“公”率兵进攻了邾国,这是宋国的意思。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公伐邾,为宋讨也”曰:

      五年,邾、郑会同伐宋,公尝拒绝宋使之请救;六年初,又与郑弃旧嫌而媾和,欲依郑为援;今则郑复与宋盟,故惧宋而伐邾,宋尝报郑,未尝报邾也,故曰为宋讨。

      据上面的《春秋经》,十二年后,公元前七〇四年(鲁桓公八年,周桓王十六年,宋庄公六年,郑庄公四十年),秋天,鲁国还曾派兵进攻邾国。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宿”(杨注:此谓鲁及宋人盟于宿。“及”上省“鲁”字。与盟者姓名未书。春秋初期,外大夫盟会侵伐,皆不书名。庄公二十二年《经》云“及齐-高傒盟于防”,此盟会外卿书名之始;文公八年《经》云“公子遂会晋(大夫)?赵盾盟于衡雍”,此盟会内外大夫书名之始。旧说谓若是命卿,则书名于《经》,否则书人。则岂庄公、文公以前代表列国参予盟会侵伐者,皆无一是命卿邪?恐未必然。宿,国名,风姓,地在今山东省-东平县稍东南二十里。与庄公十年“宋人迁宿”之“宿”为两地。此“宿”(庄公十年“宋人迁宿”,详彼《注》。)其后为齐邑,定十年《传》“驷赤先如宿”可证。#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约二十里之地。),推测位置为:东经116.43,北纬35.92(东平县-宿城村及西)。

      《桓十五年经》:

      邾人、牟人、葛人来朝。((p 0142)(02150008))(013)

      《桓十七年经》:

      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p 0148)(02170002))(013)

      《桓十七年传》:

      及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p 0149)(02170201))(013)

      《桓十七年经》:

      及宋人、卫人伐邾。((p 0148)(02170007))(013)

      《桓十七年传》:

      伐邾,宋志也。((p 0149)(02170601))(013)

      我的粗译:

      过了二十一年,到我们桓公的十七年(公元前六九五年,周庄王二年,宋庄公十五年,卫黔牟元年,卫惠公五年,郑昭公二年,郑厉公六年),二月丙午那天(杨注:二月无丙午,日或月必有一误。),桓公也和邾仪父举行了盟誓,在“趡”那里,这是要重申上次在“蔑”的盟约。

      但当年我们就又进攻了邾国,这还是宋国的意思。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邾人、牟人、葛人来朝”曰:

      无《传》。三国皆其君来朝,以国小,故称人。

      杨伯峻先生注“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曰:

      “会”,《公羊》、《谷梁》俱作“及”,则当作一句读。左氏《经》例,会是一事,盟又是一事;有会而不盟者,亦有既会且盟者,故此作两句读。

      杨伯峻先生注“伐邾,宋志也”曰:

      鲁背趡盟而用兵于邾,盖屈从宋国意愿之故。宋之伐邾,或报隐五年邾、郑伐宋之役。

      “牟”(杨注:牟,今山东省-莱芜县东二十里有牟城,当即其故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7.76,北纬36.19(莱芜东赵家泉村北,牟国故城遗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牟国故城遗址的图片,出自身经百炼的博客《骑行牟城遗址、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城岭水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葛”(杨注:葛,嬴姓国,僖十七年《传》齐桓公如夫人者六人中有葛嬴可证。据杜《注》,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然王夫之《稗疏》、沈钦韩《地名补注》皆疑之。王以为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沈以为泰山旁小国。),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6,北纬34.75(枣庄市-峄城镇一带)。

      “趡”(杨注:趡音崔上声,鲁国地名,当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与邹县之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0,北纬35.5(曲阜与邹城间,“鲁”、“邾”(陬)近地)。

      《庄十六年经》:

      邾子-克卒。((p 0202)(03160005))(013)

      《庄二十八年经》:

      夏四月丁未,邾子-琐卒。((p 0238)(03280002))(013)

      一些补充:

      此邾子-克之卒上距隐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已有四十四年,而他的继承者邾子-琐则只在位十二年。

      杨伯峻先生注“夏四月丁未”曰:

      丁未,二十三日。

      ————————————————————

      鲁国与邾国紧挨着,自然难免爱恨牵缠,又加上有大国的掺合,就更加身不由己。

      通宝推:联储主席,履虎尾,老老狐狸,
    • 家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好文宝推一下,连续加班半年多,几乎没有休息日,这几天又连着好几天八九点,连书都没时间看,真羡慕老兄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