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借着《芳华》说点想法 -- 绝对不是白领

共:💬208 🌺2766 🌵1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借着《芳华》说点想法

    冯老炮的《芳华》看了,其实片子拍得不错,只是遗憾我这一代人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代入感。本人才疏学浅,对电影的欣赏仅限于剧情场面与人物命运,至于艺术价值什么的就不献丑了。

    其实相比片中各种情怀和美好肉体,里面刘锋的遭遇其实更能触动包括我在内的普通观众,刘锋是好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但是最终落到了那个结局,而那些出卖过他,背叛过他的人有的出了国嫁了老外,有的借助父母的权力成了改开后第一批弄潮儿,日子比他好太多太多。。。。老一辈人也常有类似的感叹“好人不常在,坏人活千年”。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终极的问题:一个人到底要不要做好人,要不要做恶?

    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在困扰我,我也作过很多的思考,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满意的答案。曾经有位长辈,这位长辈没什么文化,迷信得很(是我见过的最迷信的人,没有之一),相信因果报应,他给我的答案是:恶人的福是子孙福,他们把他的子孙福享了,他们的子孙就没福享了。这个答案相当阿Q,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但是可以讲到现在为止,相比其它,这是最令我信服的一个答案了。

    恶人的福是子孙福,他们把他们的子孙福享了,他们的子孙就没福享了。这个答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有历史哲学的意义。一个流氓年富力强时可以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恣意妄为,但是人总有老的时候,等流氓老了弱了糊涂了,面对着同样年富力强杀人越货恣意妄为的,正在磨刀霍霍盯着他的儿子家人们的新流氓们,老流氓们此时却说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恣意妄为是错的,是要遭报应的,大家应该和平相处,有事坐下来好好说,有争议可以慢慢谈,大家认为新流氓们会听吗?

    但是,这个想法还是略显虚无,毕竟没人能够保证老流氓们真在乎自己的子孙后代。如果这些老流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那么这种简单的“子孙福”观念对他们依然毫无约束力。哪怕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后代带来无尽的灾难和麻烦,他们还是会作恶。

    后来我想明白了一点:老一辈的这种“子孙福”观念,其实也是一种正义观,就是相信正义存在,但是认为正义经常会迟到。而我们通常信奉的那种正义观是认为作恶者应当遭到报应,这是一种朴素的正义观,但是这种正义观太脆弱,当我们发现作恶者没有遭到报应时就会舍弃这种正义观。而“子孙福”的这种正义观显然更有力量,然而面对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坏人依然没有约束力。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来交流。

    通宝推:途人,普鲁托,
    • 家园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坏人也不会有报应。

      “好人”(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我说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被社会道德所塑造或是拘束的人)的回报在于心安,知道我是在做正确的事,知道我在正确的道路上的走,所以活得踏实,坚定,心理健康。

      但是这个“好”的标准通常是有时代特征的,因为道德-好坏的标准是有时代特征的,儒家伦理,新教伦理,共产主义道德,这些不同的伦理下好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同时,道德也有阶级特征,在一个社会中地位不同,道德标准也不一样。老祖宗早就说清楚了,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仁,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义。

      所以刘峰们会碰壁的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地位也变了。可惜时代的转变过程中道德观的进化是缓慢的,特别是缺乏明确的奖惩机制的时候,往往需要以一代人的老去和死亡为转折。

      而报应——其实说的是这个奖惩机制。

      指望宿命论是没戏的,但人类社会是聪明的,懂得学习,懂得进化的,在适应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程中会逐渐形成道德或是法律的机制。作为个体,也许“坏人”的子女模仿他们父辈的行为方式被新形成的机制惩罚了,但那算不上正义。

      那么有没有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道德呢?理智上我觉得没有,现实中我觉得有两条原则可以实行:

      第一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轻信也不轻诺

      第二先付出善意,然后不折不扣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通宝推:strain2,二手大少,
    • 家园 烂片一枚,口号式的图解,人物的行为毫无逻辑。

      附合冯导美工出身智商水平。

      八一场也成猪场了?

    • 家园 这部片子堪当年度最佳。

      当电影结束的时候,影厅里有三分之一的观众静静地坐在座椅上,直到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结束、荧幕全黑升起字幕,才逐渐起身离开。我一年到头看电影,这种现象是唯一的一次,除了看彩蛋的那种。

      无论从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芳华》都当得起年度最佳。

      楼主提到的终极问题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点小小的思想性。看了楼下各位河友的讨论,好人是否有好报,恶人是否有恶报。我觉得这终究是一个哲学问题、世界观的问题。

      现在流行佛系的说法,我不太明白佛系是一个什么梗。不过,从讲因果、讲缘份的佛家来说,好人终是有好报的。

      不是佛家的我是这么看的,这个世界没有上帝、也没有佛、更没有真主为人类社会设定一套运行机制。好人是否有好报完全是混沌的。

      当然,这类思考并不是《芳华》的主题。我觉得《芳华》的主题就是展现那个时代。不论观众从电影里是看到的是时代的善,还是时代的恶,我觉得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我看来,里面什么都有。有刘峰这样无私的,有何小萍、萧穗子这样善良的,也有林丁丁这样刻薄的,也有政委这样一身正气的......

      我理解,这就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展现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就是在对现实的批判。这一点,我是同意g河友的看法的。

      在理论上,现实主义就是批判现实主义,那种歌颂现实的东西不叫现实主义。

      反过来想,冯导既然把片名起为芳华---芬芳的年华,那他对这个年代还是存在一种美好的怀念的。只是这种美好的怀念最终是破灭了的。在原著中,刘峰更是死于癌症。

      ====

      越战那几分钟让部分观众看的莫名其妙,不知道敌人是谁。这个是编剧上的尴尬。在长镜头技术上却是相当的成功。录过像的大概知道,在远距离上,或者在平缓动作上,长镜头比较好完成,在近距离加上战争动作及爆炸画面上,完成有叙事力的摄影是非常困难的。

      刘峰那个发型值得怀疑,我觉得士兵都是寸头才对。寸头有利于医护兵对战伤的处理,光头最好。

      ====

      电影的艺术性,最不好说,这东西摸不透。有人看到白大腿、裸浴,觉得是色情,有人觉得是艺术。

      在我看来,艺术性就是让人有情感上的享受和共鸣。色情就是在身体上的欲望。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物质的。

      影厅有三分之一的人看完电影坐着不走,我觉得这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是杠杠的。

      • 家园 小心冯小刚

        艺术性就是让人有情感上的享受和共鸣——普兄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要问,台湾人的小确幸,香港人的港人优先,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的享受与共鸣。

        艺术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在俺看来,艺术真正的价值在于纯粹与升华。

        一个艺术形象,往往越是纯粹,越是形象鲜明,成为艺术上的典型,例如三国演义的张飞,诸葛亮,又例如 葛朗台等等。相比较纯粹,升华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更高。

        比如最近看的《敦刻尔克》,那个心理有问题的士兵被救上船,推倒了船主的小儿子,导致这个孩子死亡,后来,这个士兵也开始与其他人一起救人,最后,他问船主的大儿子,那个孩子怎么样了。这个大些的孩子撒谎说,已经没事了。

        可以说,无论是这个有问题的士兵,船主与他的儿子,还是英国民众对败退士兵的态度,以及丘吉尔的演讲等等,都是一种升华。

        纯粹不容易,升华更难,冯小刚近几年的现实主义片子,有多少纯粹,又有多少升华呢?而缺少纯粹与升华,要么在现实里挣扎,要么陶醉于主观想象,这样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往往负面多过正面。

        鲁迅先生有篇《一件小事》,特别指出了自己的【小】,又在杂文里说,他对自己比对别人更狠。

        冯小刚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小】,还以小为美,并将这种所谓的小而美传播开来 。

        曾经读过郑若麟先生的一篇博文,讲到一位国外回来的大家,在文革期间收到了冲击,他问后不后悔,这位大家说,看到国家越来越好,个人的一点不幸又算得上什么呢?

        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为先,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华君武先生在延安的时候,曾经画过一幅关于树的漫画,是一棵凋敝的树,毛主席因此专门将他叫了过去,对他说,延安难道就没有好树么,为什么不画上两棵,一好一坏,形成对比,从此华先生就改变了片面极端的表现形式。

        凡事都有大有小,有好有怀,关键在于是以大为先,以好为先,还是以小,以坏为先。

        动态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关键要以发展为根本来看待事物,这种发展在艺术上,精神上的表现就是升华。

        一人不仅仅是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亲友,还能想到更多的人,想到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这就是升华。

        例如马克思的人生格言,为人类幸福而奋斗,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等。

        我们并不是要根除小与坏,但要将小放到大的背景中,将坏放到好的旁边,而不是将小与坏放到眼前,遮挡住大与好的存在。

        我是坚决不会去电影院看冯小刚的电影了,视频网站上有了,也许会看看,前些日子看了《我不是潘金莲》,又被深深恶心了一回。

        姑且不论圆圈方框的表现,也不论范冰冰的表演如何,片子的结尾,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莲,在北京遇到了因她上访被撤职的县长,说起来了上访的缘由。

        李雪莲说,她假离婚主要不是为了多分一套房子,而是想要多生一个孩子,原来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了。

        nmd,你闹真假离婚,一直闹到中南海,从没提到你有孩子,后来,你前夫出车祸死了,你要上吊,还没想到你有一个儿子,真是为了黑计划生育,而黑计划生育呀,完全不顾这天大的漏洞。

        冯小刚的电影为什么危险?

        看看台湾,看看香港,就明白了,这是一种强调个体局部,解构整体全局的思想,是在传播消极的,主观的情绪化,而不是宣传积极,客观的正能量。

        台湾,香港那样的民众心理,离我们真的很远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被很多人鼓吹的美国,因为选出了一个特朗普,到现在还争闹不休,甚至 会一直闹将下去。

        可能有人会说,偌大的中国,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冯小刚么?当然,中国有《战狼2》,也可以有冯小刚的所谓现实主义片子,但一定要对冯的这种思想,这种情绪,高度警惕,不要到了大陆社会氛围,也台湾化,香港化,再追悔莫及。

        通宝推:三笑,海底鼠拨土,闲眠,看得真过瘾,Rusher,老阿,fisherx,拿不准,潜龙在田,空瓶子,cheer,五峰,纹石,熊熊熊熊,吃土的蚯蚓,逐水而行,糊里糊涂,河江河,兰之子,nautilus,蓝鸟,ton,李根,springisok,天河行,indy,宏寺,一行,HarryGore,侧翼,20170720mzy,strain2,向前向前,潜望镜,清歌,清风居士,红军迷,mezhan,起于青萍之末,盲人摸象,夏级核潜艇,审度,普鲁托,牧狼,高中三年,
        • 家园 关于冯导演的片子

          怎么说呢,楼主的说法我很同意,但是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但是这几年梳理下冯导演作品的轨迹: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非诚勿扰、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老炮儿,到最近的芳华。我都看了(看的不全,有些作品没看),感觉导演的视角、表达心理内容越来越有点扭曲、有点小众。从一名贺岁片大导演逐渐向小众电影转变,可能社会经历多了,有钱了,看问题的层次也已经变化了吧,反正不再喜爱了,唉,怀念甲方乙方时的感觉。

          通宝推:hullo,
        • 家园 强调个体局部,解构整体全局的思想

          一句话解释了多少扯淡的现象。

          通宝推:hullo,
        • 家园 中国要经得起这样的撕扯

          这种撕扯对于中国这种蒸蒸日上的大国,强国而言是有用处的。

          中国不像当年的苏联。苏联那时困难重重,物质生产上没有进步的能力和格局,在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就扛不住了。

          而中国现在科技,经济,国际格局都是日新月异,适当的撕扯是社会发展的有益补充。

          虽然冯小刚之流对共产党,社会主义都无比怀疑,甚至恨得咬牙切齿,但是都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这样不是很好嘛?

          通宝推:三笑,蓝蚊子,
          • 家园 赞成,文革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虽然冯小刚之流对共产党,社会主义都无比怀疑,甚至恨得咬牙切齿,但是都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这样不是很好嘛?

            这一段不太认可,他们对社会主义恨得咬牙切齿了又怎会添砖加瓦?冯小刚们只是从他所处的角度观察那个时期,要说故意抹黑未必。

            凡事不要走极端,非黑即白是最幼稚的世界观,把文革看成极乐天堂和人间地狱都是不客观的,不能因为自己没被偷过钱包就否认小偷的存在。

            这种撕扯对于中国这种蒸蒸日上的大国,强国而言是有用处的。

            没错,越是强大的国家越不会排斥不同视角,记得看过一部美国片拍的是著名西点军校的校园性暴力。

            • 家园 好一个“艰辛探索”!

              这两天,大陆教育当局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消息引来了一片讨伐声。

              说到修改教科书,我们本能性的便会想到日本。从小到大,国人的耳边就没断过官方斥责日本当局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声音。不想这回掉了个个,挨骂的轮到大陆当局自己了。

              事情源于网上爆出的大陆教育部部编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电子版。

              八年级上册适用于初二下学期,讲的历史范围是中国当代史,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新版历史教科书最大的变化,是删减了旧版教材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将其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合并,统称为“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另外,在内容描述方面也有新变化。比如,在描述文革原因部分,过去用了18年的旧版教材的描述为: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部编本新版教材则改为: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将“错误认为”中的“错误”二字删去,只留“认为”二字。再比如,标题中的“动乱”与“灾难”两个词语消失。还有,在论及文革的影响时,新版教材添加了一个新说法: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明眼人不难看出,如此一来,文革的性质就变了,从“十年浩劫”变成了“艰辛探索”。

              好一个“艰辛探索”!

              文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方面的资料与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没亲历过的或者不了解的人可以去查。在此我只举一例,文革后不久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在一次讲话中曾公开承认:“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试问,死了和整了这么多人,浪费了如此巨量的社会财富,有这么“艰辛探索”的吗?这哪是什么探索,明摆着就是毛泽东及其一小撮人为了权力在折腾整个国家和民族,是百分之百的祸国殃民!

              一直以来,中共动不动就骂日本人改教科书粉饰历史,现在却反过来改教科书美化文革,真是打脸啊

              • 家园 文革的资料显然没有公布多少, 不然哪有你们右派的活路.

                文革的资料显然没有公布多少, 不然哪有你们右派的活路.

                文革的资料真的公布出来, 二共分分钟垮台, 你们这些右派死翘翘的.

                我们左派纹丝不动的继续喝茶看戏, 呵呵, 看热闹不嫌大.

                我们左派之所以从来的特别强烈的支持公布文革的全部资料, 因为我们太清楚文革发生了什么.

                但是二共不敢哪, 那是找死.

                二共之所以开始修改教科书, 毕竟二共还想执政哪, 如果对毛泽东和文革的评价与现实的中国相差太远, 二共实在拉不下这个脸, 因为现实证明毛泽东的预测就是对的, 那么文革正确的可能性就在增大, 与其二共被现实打脸, 不如二共主动在宣传上慢慢转弯, 好掌握主动权.

                倒是你们这些不长眼的小右派成天嫌二共不公布文革资料, 二共显然觉得你们这些小右派根本就是纯SB, 懂个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