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论当下的家庭教育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给我打钱87405

共:💬74 🌺2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当下的家庭教育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凡事都要认清事物的根本,这样才能找出错误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当下的家庭教育,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任务要比以前更重。总有人说“树大自然直”,这个自然是什么?是天,是DNA,是一整套生长机制,所以树不需要操太多心。那么放在人类社会里,什么是天呢?就是社会环境。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环境跟过去不一样了,权力下放的同时,责任也下放了,所以现在养孩子不容易。具体来说,有这么两条: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教育要成功,要完成与社会的对接,家庭必须有规矩。比如,没有写作业就玩手机看电视,不可以。规矩定下来,就得执行。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有一两次处罚,有一两次谈心,未成年人就会自觉自愿的守规矩,欺软怕硬是人之常情,哪有空子就往哪钻。家长认为有一两次处罚、有一两次谈心,这就是家长的空子,是一个很大的空子。所以,坏了规矩就得受罚,不是一次两次,是次次如此,孩子才能最终明白或者说接受这一点。

    至于说到该如何建立规矩,哪些是硬性的,哪些是柔性的,这里就不做论述了。

    此外,家长还有一个空子,就是泛滥的爱心,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孩子长大了,还吃父母喝父母的,有些发展成稍不如意就打骂父母。当家长的,尽管不可能像法律那样一副铁面孔,但是如果不收起有害的爱心,最终只能培养出一个巨婴,一只巨大的专吸父母血的吸血虫。

    二、培养孩子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过去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个大道理,我们都认同,但跟我们今天的现实距离比较远。今天的现状是,孩子的成人期不是18岁了,而是推迟到30岁了,这是有数据支撑的。中国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像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的国家,走在前面,经验是很丰富的,我们是需要借鉴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又不可以一概而论,比如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情况就要“糟”得多——初中就想撒手,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前面就已经指出,权力下放的同时,责任也下放了。同理,国企数量减少,私企数量增长,个人成长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相应的,学习工具也比以前更为得利。总的来说,大环境要求家庭、个人投入得更多,物质上有支持,但如果不能善用,自己被别人甩下来一大截,当然就只好天天谈论剥削问题了。

    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社会制度的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我们今天的制度性安排,比如18岁上大学,是与当前的环境不匹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成长往往就会出现“到了某个年龄被淘汰”的现象,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人生的路很长,不要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新缓慢,出现了所谓的被淘汰就自乱阵脚。简单说,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把眼睛盯在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211上面。只要坚持基本原则,按部就班的去做,那么“逆袭成功”并不是所谓的神话。

    • 家园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说是在破坏宗法制,又可以说在维护宗法制。

      就宗法制的破坏来说,人心有向背,是人心在起作用。有的人认为晋文侯有前途,另一些人则认为曲沃桓叔才有未来。

      这里有一个核心:【同一个人、一件事】,人去看他(它),总会产生至少两种看法。

      所以一定会有人向,也有一定人有人背。如果向和背的力量对比,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动摇之前的政治格局。

      宗法制的潜台词是: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争位置。

      问题是,客观上,天下并不是一家人。首先,不都是姓姬。其次,姬姓内部也并不会因为同姓就没有人心向背问题。

      那么就宗法制论,它其实对人心提出了理论化、圣人般的要求。所以,宗法制必然会倒台(指政体层面)。

      可是,为什么宗法制并没有因为西周灭亡真正从中国历史舞台退出呢?

      这是因为宗法制有层次,有天下、国、家、身之分。

      在国这个层面,宗法制退居次席,但在家这个层面,宗法制的地位却难以动摇。

      就这和教育有关。

      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从大量历史文献就能看出来,官学居次,家学居主。

      家庭教育占比很大,而要顺利的开展家庭教育,就非要制度保障不可。家长一声令下,整个家族几十、几百号人就要行动。可这和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许多事,它的起因和结果之间,时间跨度很大,长辈有远见,晚辈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简单的说服是起不了作用的,但如果有制度提供保障,那么事后晚辈看到了长辈的预言成真,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教育。

      曲沃代翼,进行了67年,这67年间,一些家族投奔曲沃,另一些家族投奔翼,这种长时间、大规模的家族迁移,没有宗法制是无法完成的。

      这样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东晋时期,王、谢两个大家族从淮北迁徙到江南,如果没有宗法制,难以想象。

      综合来看,越是经过了学习的人,越是会自觉自愿的维护秩序,越是会自觉自愿的按规律办事。士大夫阶层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牢牢占据重要位置,就和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这里就揭示了一个学习的“奥秘”:

      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我才是对的”,错都是别人造成的,那么他就不会有困惑。一个没有困惑的人,就不会发生学习。

      我们今天流行利益至上这种论调,凡事都解释成了是为了利益合作,为了利益分裂,哪里还有困惑?

      凡是跟我想法不一致的,都是奇葩,哪里还有困惑?

      没有困惑,当然就不会学习,当然就是固步自封,当然就是狂妄自大了。

      我这里谈的是困惑,而不是选择。因为在客观上,人总要做选择。既然总要做选择,自然就有个所谓的派系问题,阵营问题,立场问题。但做了选择,和产生了困惑是不一样的。

      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时,就有可能激发学习热情。

      说回宗法制。宗法制的生命力之所以异常强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出现战乱,抱团意识就会上升,之前眼看摇摇欲坠的宗法制就会被人想起来,毕竟,原生的血缘关系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可靠性的(这只是对中国人而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是一个思想的种子)。

      从这个层面看,宗法制的起与伏,跟“外夷”势力的强与弱,密不可分。外夷强,中华乱,宗法制地位上升,外夷弱,中华强,宗法制地位下降。反复如此,直到20世纪。总的趋势来看,是宗法制越来越支离破碎。

      自鸦片战争始,至新中国建立,这一百年,西方的入侵,几乎将宗法制完全破坏,士大族阶层退出历史舞台,家族观念不再受人重视,小家庭摇摇欲坠。发展到今天,父子反目,母女成仇。血缘关系正在面临最严峻的拷问:人与人之间,真的只有利益吗?(还有一个问题,血缘,真的和后天教育无关吗?)

      在宗法制遭遇【近乎】于灭顶之灾的同时,家长的责任感也消逝了,儿女的感恩心也丧失了。人情薄如纸。

      我们不禁要问:人,不应该有七情六欲吗?

      从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跟宗法制一块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家学的落败,与此同时,是官学的兴起。从人口结构来看,家学衰败,官学兴盛,于多数人有利——多数人因此打开了上升通道,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从教育成本来看,大办官学是一厢情愿,本钱薄,摊子铺得大,结果就是人均水平极低。

      而进入到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大爆发,物质面的教育成本急速下降,可人心并没有及时跟进。

      相关的制度也很难在短期内加以调整。

      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有一些细节需要讨论。如果简单看物质数量,教育成本确实已经非常低廉,大量的文字、视频、音频,唾手可得,可是这里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能从中挑出宝贝来加以学习,是需要很高能力的,换而言之,有一定基础的人在这种处境中如鱼得水,飞速进步,而对于基础薄弱的人而言,则是一场灾难。

      因此,不妨把信息大爆炸比拟成大洪水,会游泳的人,懂水性的人,早就跑到山岗上去了,而不会游泳的人,不懂水性的人,不光不往高处跑,还往水里跳,结果就被洪流卷走了。

      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比如,越玩手机,思想越是禁锢,情绪越是焦躁。这是一种就要“溺毙”的表现。

      可是,在中国古代,人均受教育水平难道就高了吗?所以人均这种统计方式是有局限性的,中国的古代,与中国的现代相比,人均受教育水平都不高,但是在中国古代,是少数人极高,多数人极低,在中国现代,是绝大部分人都不高(大办官学,本质就是平均主义)。

      可问题是,官学离不开家学,学校离不开家庭,然而在之前宗法制近乎被荡平,在之后又遇到了信息大爆炸的冲击,老师看到的是家教不行,家长看到的师资薄弱,双方各执一词,不是团结一心渡过难关,却是在大灾难面前争吵不休。可见,失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说一句,愚不可及,并不过份。

      时至今日,我们恐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大禹”身上了。但我依我所见,大禹治水成功,一开始并没有能力带领多数人逃离险境,他也只能带领他的部族。面对巨大的损失,回想大禹的忠告,剩下来的残兵败将,才重新鼓起勇气,拾起智慧,完成 壮举。

      我们人类之所以如此表彰母性的伟大,有可能就是在每一次灾难中,老人、妇女、儿童都大批量死去,依靠仅存的几位女性才完成繁衍后代的重任。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诞生一位盖世奇才,而她,是一个女人。

      换成西方人的习惯说法,那将是圣母降临人间的时刻。在此之前,我们只能接受沉沦的命运。

      阴生阳,阳生阴,合生分,分生合,智慧生愚蠢,愚蠢生智慧,万物运转,无始无终。赶上了“泰坦尼克”沉没,那么就在死之前,有尊严的演奏最后一曲吧。

      • 家园 发生学习的要义

        发生学习的要义

        古今 中外,研究教育学习的,也不算少了,但是各有各的套路,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以为,这是具体时代不同,具体处境不同所致。

        我尝试着加以汇总,提炼要义:

        要有困惑。

        所谓师者,解惑也,这话只说了一半。老师的任务是,解了一个惑,再留一个惑。

        就拿数学教学来说,一个单元 和下一个单元 如何衔接?

        正确的法则就是,上一个单元学了之后,学生的感受是:哦,原来 是这样,但是……

        那么下一个单元,就从这个但是……开始。

        而若笼统的说,就是,时间和空间,总是只知道其中一个,过程和结果,总只是知道其中一个,现象和真相,也只知道其中一个。

        此半桶水,与彼半桶水,只有一线之隔,却有天壤之别。

        那么这和思维方式就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一个单元的考核,不光是要考核学生对该单元掌握了多少,还要考核学生,能不能从已知中发现未知!

        举例来说

        学习分数,有的学生突然发现:怎么分数全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万一有无限不循环小数呢?

        当然,结合我们的现状来看,当前的教学距离这一要求实在是相差太远。

        所以我们也只能是树立楷模,让学生多少知道,像这样子的半桶水,才有可能发生真学习。

        而从难度上来看,一开始显然是达不到的。那么一个比较好的开始就是

        一道题,有多种解法。

        首先不是去寻找最优,而是大于1,大于1,就是有宽度,就有拓展的可能性。

        而在之前,不是要学生自己能拿出两种以上的解法,而是知道,有两种以上的解法。

        那么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我们并不能一口气讲完一个解法,再讲另一个解法。

        得只讲半截,然后转到另一种解法上去。

        这就是好比说,我们解题,一开始,从某个起点开始,一路前进,突然间冒出另一个念头来,想也许还可以那样开始。

        这是其一。

        这第一,说是偏物质,也可以的。

        其二,就是精神面的锤炼。怎么炼?要长。

        一堂课40分钟?不够长。

        这就好比师傅在前面跑,徒弟在后面跑,师傅要比徒弟跑得快,徒弟必须咬牙跟上师傅,才能练出毅力。

        这个长,要与短相结合。

        一个单元 分解下来,可能是这样的搭配:核心攻关,一次性拿出3小时研究。其它的,10分钟一小节。

        这是时间的长。

        还有所谓逻辑链条的长。

        从一步就能解决问题开始,到两步、三步、十几步、几十步。

        教学要有计划来逐次拉长。

        还有一个就是宽,或者说多。

        这就好比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从历史轨迹来说,是“打包围战”,在一个地址的附近,反复重建,最后落到中心,成为长时间的根据地。比如洛阳就是如此。

        长安还是如此。

        这是其二。

        但实际上,其一与其二是不分家的,有心就有力,有力就有心,二者是互相推动的关系,说成了二者,其实只是因为表述的需要。

        心与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能在实践中切割开。

        肯学了,会学了,然后根据个体需要,根据当时环境,再学所谓“有用”的。

        不过,仍然是那句话,这个标准,跟今天的现实相比,实在是显得高不可攀,所以,只能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最后讲一个具体案例:怎么就给孩子留出了困惑的空间?

        名字,从名字开始。

        一个好名字,得让人“议论”。

        别人议论了,就引发“我”的思考。一个人再怎么不关心外界事物,总是会关心自己的名字的。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中国古人有一个传统,穷人家的孩子取名要“贱”?为什么?知耻而后勇。别人一看你的名字就知道你没有背景,瞧不起你,那你怎么办?只能发奋发图强。

        对于富家子弟,恰好相反,名字要取得富丽堂皇。为什么?这名字叫出来光鲜,是祖宗给的,不能辱没了祖宗的名声,故而也发奋图强。

        当然,对于烂人来说,你给金山,也没有用,他能把一切都给你搞烂了。

        在曲沃代翼中,晋侯公叫仇,是长子,这是因为生他的时候,他父亲,晋穆公打了败仗,倍感耻唇;曲沃桓叔叫成师,是弟弟,这是因为生他的时候,打了胜仗。

        晋国人就开始议论,按宗法制继任的嫡子,名字不 好,接不了位的弟弟,名字却好得不得了,晋国要大乱了。

        这是不是就从名字开始的?后来果然二虎相争,来来往往打了70年,三代人。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好事,可是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曲沃代翼之后,晋国翻身成了强国,后来经晋献公父子三人“再创业”,晋国一举成为中原之霸主。

        中国的祖宗,给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中国,这个名字相当了不起。可以说,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就是因为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当然,我并不是强说晋穆公有极高的智慧,用两个名字,就锻炼了晋国人。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有人议论,并非总是坏事,因为思辨,也需要左右手,觉得日子过得太逍遥了,担心自己沉沦,那就主动“挑起事端”,给自己找点事做,自然就有发展的可能。

        中国这名字,之所以高级,就是“挑事”,除了中国的,都叫外国,难道这事还挑得不够大?无休无止,悲观看,是无休无止的麻烦,积极看,是无穷无尽的发展!

    • 家园 考分等级制改革其实是一个“超前动作”

      等级制改革,争议很大,几家欢喜几家愁。

      先说两个典型,一种是强的,抱怨,觉得这样改革自己亏了,一种是弱的,窃喜,觉得这样自己占便宜了。

      针对这两种心态,其实任何一种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蠢,改制度有什么用?

      之所以说,这是超前改革,其实指的是:先把制度树起来,然后等上一代退出,新生代出生在新环境里,被迫会有所调整的。

      因此,还有第三种心态:认为这样改革,漏洞更大,更容易让人钻空子。这种看法其实是上面两类观点的衍生品,“总是害怕别人占了便宜,自己吃了亏”,仍然是目光 短浅的表现。不过,这一观点倒是“正确”,确实就是漏洞更多了,钻空子的更多了。

      但这,并不是坏事。物极必反,都去钻空子,集体扑街,问题不就自然解决了吗?

      那么,等级制和百分制,二者对人究竟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呢?

      百分制,容易助长“独夫思想”,或者说是“个人主义”。一个孩子,之前都是考第一,但后来没有拿到第一,拿了第二,老师和父母都会说这孩子退步了。所以这孩子心里只有第一,自然就更容易成长为独夫,与天下人为敌,人人都是他的敌人。他与别人合作,也虚情假意的。

      等级制,相对容易培养出“集团意识”,或者说“团队意识、组织意识”。这是因为它有宽度,它的宽度大于1。

      今天,之所以要超前改革,我以为,上层领导已然察觉到事态的严重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预见到,教育滑坡,还会保持一定的惯性,会继续“下滑”。中央连续打出组合拳,才会慢慢改变这个惯性,让以前的走势掉头而行,估计怎么也得好几代人了。

      人,活得越是“精确”,思想越是禁锢,心胸越是狭隘。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有一丁点偏差,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比如传说中的火箭上的一颗螺丝钉。这个环境 ,可能是整体环境容错率极低,也有可能是这个环境中的某个局部,好比说炒菜忘了放盐。

      其二,是指方向问题,正面与反面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差,差一丢丢,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个问题难度 很高,大善与大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江湖骗子,和乐于助人的,都是免费提供帮助,前者是让你免费进场,光腚出场,后者是让你由零开始,挣够了离开。没有高超的辨识力,是分辨不出来二者之间的一线之隔的,自然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容错率低、极度依赖精确度的系统,往往只能对付小体量的弱者,打快攻,比如二战德国用闪电战踏平波兰,美国打伊拉克,但不能打持久战,德国打不过苏联,日本打不过中国,因为亏不起,成本太高。今天的美国已然拿中国没办法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人类探索太空的路还很长,因为我们目前的航空器,从工具和人(驾驶)两个角度来看,容错率都非常低,不加以改进,是无法大规模继续这项事业的。

      今天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是低容错系统,还需要许多改进才行。包括电动汽车,不能得到快速发展,或者说占领大众市场,也是如此。

      个体也是如此。过度追求精确度的个体,即便所谓的取得了成功,也往往昙花一现,很快就消逝了,因为太苛刻。

      考试制度如何安排,学问还是挺多的。

      整个工业 社会的容错率就非常低。马克思观察到的现象,让他感到恐惧,这个要素的影响还是颇大的。其实最原始的工业社会,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一阶段在整个人类史中,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工业 社会之后,还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如果要打比方的话,可以说,(原始的)工业社会时代,如同暴秦,干不了多久,就会被推翻的。

      推翻的意思是指,会加以改进的。

      好比人类最开始骑马,对骑手,对马匹的要求都非常高。后来发展出辔头,马鞍,以及马镫,容错率才逐步提升,蒙古人才有机会一路杀到欧洲大陆。

      而在春秋战国,有许多马夫成为国之栋梁,其实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一名好司机,真的就是杰出人物。就像建国初期,有一些司机后来成长为领导一样。

      能驾驭低容错率工具的人,是高手。

      能驾驭低容错率的人的人,是圣手。

      其实,炒股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本钱很多,或者是拿闲钱炒股,又不急于赚到钱,他的容错率就高,他判断行情就不需要仔细研究,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是借了高利贷去炒股,或者巴不得天天涨停板,他的容错率就非常低了,那么他的压力就会很大,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很容易出事故。

      培养孩子 还是如此。

      有的家庭比较富裕,那么他们养孩子就比较随意,因为可以犯许多错。当然,富裕,指物质,也指精神。

      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容易夭折,就是因为容错率太低,太局促或者太紧张,所谓的压力天大。

      女孩要富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地位低,对女性要求苛刻。所以培养女孩子,急不得。

      那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究竟容错率高了还是低了呢?

      从物质面看,既可以说容错率高,因为丰富了,也可以说,容错率低,因为假货太多、有害的商品和服务太多。

      精神面还是如此,各种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但糟粕数量也极多。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商品少,但真货多。

      关键还是看人,看人心,看人的眼力。

      • 家园 继续这个话题谈教育的具体策略

        另外,接着加工食品的话题谈一下当前教育的策略。

        如前所述,商品社会的欺诈行为极其普遍,主要手段就是:免费进门,输光了出门。

        那么孩子,各方面发育都不完备,他们主要是受原始本能支配。比如一个孩子说:妈妈,我就是非常喜欢吃蛋糕。他说的真话。所以孩子是“最佳”施害对象,商人目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食品、书籍、电影、培训、服装、社交……

        所以,一个总策略是,少让孩子出去“混社会”。过早进入,从古至今的案例的都表明,不是容易往愚蠢发展,就是容易往奸诈发展。

        如果有条件,最好不去上幼儿园。课外培训,最好不上。

        第二条:无论如何,都无法杜绝商品社会对孩子的腐蚀。所以,当下的教育,需要极大的耐心。在初期(20岁以前),主要是靠父母“拽着”。父母的感受是精疲力竭,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关于过早接触社会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只看到实体部分,如今虚拟社会大行其道,其触角通过手机、智能电视、电脑这些终端,伸进社会的各一个角落。

        有的家长特别喜欢跟风,反而鼓励孩子去搞社交,纵容孩子去混社会,还认为这是有益的,将来只会自食其果。有一些孩子看起来非常不错,譬如待人有礼貌,成绩好,其实异常奸诈。

        有的家长、老师,不明其理,只看一个表象,只看一点皮毛,就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将来无法适应社会,这些看法,只能伤害自己的孩子。因为看错了。

        不过,如果父母自己的目光就是短浅,我说的这些,其实并没有用。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白说。只能说,有心的人,能有所用吧。

        奸愚型社会,快到头了。因为多数人已经“投降”了,恨不得自己再奸诈一些,巴不得自己的儿女越奸越好。这就像股票一样,涨到最高的时候,都去买。

        这些人往往会坚持说:不奸活下不去。他们把战术手段,变成了战略规划。其实本质还是自己又愚又奸。

        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名初一女生,因成绩不佳,受父母训斥,可能还因为新添了一个弟弟,就往其父水杯里下药。其父因此(内脏)流血不止。

        这就是过早混社会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早期的正义感,是成年人灌输进去的,是大环境影响出来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所“反叛”,这其实是一种思想活动的结果。“反叛”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反复,所谓的否定,否定之否定。这就好比一个新手,最开始是在师傅指导下驾车,看起来还不错。后来自己独自上路,就慌了神。这是人生必然会出现的两个阶段。

        那么有的人,经过了第二个阶段之后,就成长起来了,成了老司机。而有的人,却出了车祸。从概率上看,多数人都是第二种情况(程度有轻有重)。

        这是一个大规律。但是还有一个时间问题。比如在30年前,许多人在30岁左右,就把第二阶段走完了。而30年后的今天,却不一样了,推迟到40岁,乃至50岁了,所以历史经验不能简单照搬。

        今天的情况,对于有些家庭来说,父母过早的把孩子推向社会,好比一个新手只跟师傅学了三天车就上路了。

        结果会怎么样,可想而知,这里就不需要我再多说了。

        还有一些家庭,始终不让孩子出去,这是另一种情况,这些孩子始终无法进第二阶段,去应聘需要父母陪着,诸如此类,也是屡见不鲜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各种结果。

        如果只是去观察个体,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困惑感。为什么那个孩子是那样,另一个孩子又另一个样子呢?这是因为家庭教育的担当更多了,社会教育减弱了,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多元化了。

        因此,总的来说,父母怎么来开展第一阶段教育,如何引导孩子度过第二阶段,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抱得太紧,将来离不开父母。放得太松,早早就自毁了。

        这个度,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也不可能给别人支得了招,只能自己体会,自己感觉,自己把握。

    • 家园 前面输九把,最后赢一把,通杀!

      基辛格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将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法律。我猜想,他说得非常含蓄。

      我理解,他的意思,或者说事情会发展成:取缔法律。

      不是喜欢任性吗?不是想骑在别人头上吗?好办啊。干脆不要法律了,人类社会将变成一个巨型“斗兽场”。活下来的人,必然有能力,必然会是个守法的人。因为他亲切的体验过,不守秩序有多么痛苦。这是不是就自动把人给教育好了?

      但是,显然目前是不行的,需要人工智能建立一个隔离墙,一群人在墙内,审核过关的,一群人在墙外,免得把正经的人给误伤了。

      我们许多人观察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这个观察结果是对的,但是我想了又想,结论恐怕有问题。真相非常有可能是:道德退出,然后是法律。

      这些没有用。总的趋势来看是没有用的。只是暂时有用,过期就作废了。

      想想看,我们人类如今的科技,还需要人类的子宫吗?不需要了。

      为什么要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成本多高?

      以前是讲道德,成本多高?不划算啊。人类必然要追究高效率。

      所以,一旦人工智能有突破,基因技术进一步成熟,体外繁衍大批量应用,还需要什么法律呢?

      不需要了,自己去掐呗。

      活下来就是好样的。死了,就死了,免得浪费粮食。

      动物不也是这样培养自己下一代的吗?没有什么残酷可言。这才是真理。

      我为什么老说,教育的成本 超乎许多人的想象?恐怕有些人就没有听懂我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样的高成本,是人类是支付不起的!必然会做出重大改变。只是时机不成熟,只是条件还不充分罢了。但是趋势是这样发展的。

      所以现在“自由”了。自由就是,不管你了,随便你,无所谓。

      这就是:前面输九把,最后赢一把,通杀。

      想想看,那些真正的学者,那些真正的政治家、资本家,真正的劳动者,付出了多少心血?完成了多少艰巨的任务?有人感激过吗?有多少因此觉悟过?亏欠太多了吧。

      要还的!

      不要幻想,人多势众,人家就怕你了,还以为跟过去一样,几万个农民一块闹事,人家就不得不退让。看看我们今天的武器吧,核武器,生化武器,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的人,轻而易举。就算不用这些招,给每个人免费派发毒品,那不是分分钟的事?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充分。只是一时的妥协罢了。所以,30年之后,将会大变样。

      有的人批评我,说我 在贩卖恐惧。这话是不对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比股票下跌,持有股票的难过,持有钞票的高兴。我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就无比高兴,今天仍然高兴。我终于有出头之日了,讲个真话不用遮遮掩掩的了。

      当然,我也有担心,我有孩子,但是担心不是焦虑不是恐惧。自己的孩子又怎么样?特殊吗?以后,人工智能来审核他们。行,就留下来,不行就淘汰。

      这对所有人都是好事,公开公平公正,不是不给支持,不是不给机会,但是,绝不强迫,连法律都不要了,大家 完全自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宽进,严出,太棒了。

      我当管理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宽进严出,卓有成效。我的孩子,我无法宽进严出,所以,交给人工智能吧。

      本来我是有机会去办的,按规律办事,应该是我先在家里教育,再审核,过关了再放到社会里去,否则就是害人又害己,其实中国古人就是这么教育的。

      但是所有人都反对我,不光反对,还背后捅刀子。我搞不过,双拳难敌四掌,我认了。如果说我的女儿有什么不幸,那只能怪我能力不够大。

      如果大家 觉得我是危言耸听,那么不妨粗略的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趋势。

      是不是在更早的时期,譬如所谓的奴隶社会,刑罚特别的残酷,道德标准非常的高?后来发展到所谓的封建社会,是不是就减轻了,道德标准也降低了?再发展到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有人觉得判得太轻了,道德不见了?

      这是趋势。这个趋势告诉我们,以后,道德、法律,不要了,随便你。因为无所谓了。自己愿意当人,就当人,不愿意就算了。

      子宫有什么了不起的?

      精子有什么值得嘚瑟的?

      无所谓。

      还当个宝。

      笑死人。

      不值钱啦,都不值钱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家园 精神鸦片

      先从现象和真相谈起。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许多人奉为真理,却不知道这只是现象,不一定就是真相,甚至可以略带武断的说,这不是真相。真相是教育需要的投入远远超乎寻常人的想象,多数人半途而废,造成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现象。

      不仅社会现象是如此,甚至可以大胆的说一句,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

      这本身就是很难的问题。

      然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大量吸食精神鸦片。譬如马克思的学说,许多人只从中抽取了阶级对立这一部分,凡事都是因为自己被剥削。又譬如近年来流行的“拼爹论”、“体制论”、“阶级固化论”、“予以外国人高规格待遇论”……这些论调都有一个共性:“我”之所以不幸,那是别人的原因。照这个论调来推演,“我”感受到酷暑难熬,当责骂天,地球就不应该有四季,就不应该围着太阳公转。

      吸食精神鸦片的患者也有一个共性,就是无法面对真相。一旦遇到铁证如山的情况,就避而不谈。避而不谈的,还算是程度比较轻的。严重的患者就会是,你谈绝对,他就谈相对,你谈个体,他就谈整体,你说广义,他说狭义,你说未来,他说历史,总而言之,“我”没错,全是别人的错。有人说,这样假装昏睡的人,你是叫不醒的。我不以为然。这不是假装昏睡,而是大量吸食精神鸦片的结果。

      最严重的患者,不能面对任何真相,一旦有人说起,就会异常烦躁,进一步,撒泼打滚,“我就这样了,你怎么着吧!”如同毒瘾很深的人被断了货。

      时至今日,精神鸦片泛滥成灾,用所谓“美好的愿望”来看,我们人类是躲不过这一劫了。但美好的愿望,本身就是精神鸦片。人类社会,起起伏伏,分分合合,如人之呼吸,如阴阳之互转,天理也。

      事情很是一目了然,手里还有点资本的人不过是在苟延残喘,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奋勇搏斗,活下来,其它的,全是鬼话。今日要活下来,其实很容易,但许多人就是戒不了毒瘾,这也是天理,随它去吧。

      • 家园 潮水退去,原形毕露

        比如,在一些人的思想里,节约就是少花钱。这显然是错的。节约,就 是指,不该花的,一个子也不花,该花的,一个子也不少。节约的本质就是指按规律办事,而不能任性办事。许多人自认为自己很节约,其实不是,那只是因为过去物质相对匮乏,自己无可奈何罢了。今天物质丰富起来,马上就暴露了原形。

        一些女性坦诚的说,我就是很喜欢这件衣服,无论 如何都想得到它。这分坦诚当然可贵,但是我们更要关心,凡事以“我喜欢”做依据,本质就是将个人意愿 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注意,这里讲的是,客观规律,而不是客观事实,这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但许多人,理解成了,不能将个人意愿 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所以,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节约”,现在物质丰富了就不“节约”。

        再比如说,今天是信息爆炸时代,个人有很大的自由,去选择听什么、看什么,不像过去,“被迫”只能看同一份报纸、同一台电视节目。很快,许多人原本的问题又被暴露出来:只看自己喜欢看的。这里要注意,喜欢的含义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体裁、题材,比如喜欢看历史,比如喜欢打网球,这是个人的自由,并不碍事,另一个层面是指“爱听不爱听”,是指“逆耳忠言听不听得进去”,这第二个层面才是关键。所谓暴露了,就是如今许多人,只选择自己喜欢听的喜欢看的观点、主张,但凡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就选择不听、不看。

        最近20年,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变,但人,并没有变。因此,所谓环境变了,只是人的原本暴露出来了。不守秩序的人,不尊重规律的人,是多数人,以前的教育是虚假的。

        所谓潮水退去,只是一个比方,真实情况是物质极大丰富,而物质并非只是指商品,包括大量的信息,也就是我们五官所感受到的内容。物质在短时间内突然丰富起来,就反衬出了精神的极大空虚,许多人根本受不了这种冲击,那是因为过去准备得不够——比如一贯都是“我懒得操这些心”、“我干嘛要了解这些事”、“关心这些事能挣着钱吗”。

        许多人,其实只是“尊重”客观事实。好比说,以前吃饭,一顿饭,只有一盘菜,是不是只能所谓的省着吃?现在呢?一顿饭,摆上来一万道菜,是不是毫无顾忌的大吃大嚼?那么是不是一定会吃出病来呢?这显然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原始本能就会发挥作用,以求自保。在原始本能的指挥下,人就开始去寻找所谓的精神粮食,而这,就是精神鸦片。如果还是填补不了,那就只能去选择实体鸦片。先进的国家已然就是这样了。中国,并不会例外,更何况,中国是所谓的后起之秀,发展速度超乎寻常的快呢?

        简而言之,正因为之前的教育和学习虚假度太高,所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这是因为之前都是别人的傀儡,是别人在管理,别人一放,自己必然就乱了。

        自由,不是人人都享受得起的。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社会有高度智能,它总能检验出何为真,何为假。只不过,它没有所谓的那么“及时”罢了。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人类社会向“外”,面对的是“天”,跟“天”弄虚作假,有用吗?一点都用都没有,谁也骗不了“天”。因此,人类这个物种要生存下来,只能求真,只能去伪存真。

        反过来说,人类社会中的一些个体,就像坏死的细胞那样,如果 不干掉这些个体,那么这个整体就会受到伤害,这是你死我活的战斗,当然不可能讲任何情面。

        除了信息极丰富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个体或者说暴露出个体原本的问题呢?人工智能。这是因为过去的教育,对于多数人,是把人培养成执行者,好比一台台人肉机器,别人发明了理论,机器记下来,别人发明了流程,机器记下来。在这个阶段,还需要人肉机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意思。当年人肉机器还尚有用武之地,如今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的独立,是极度偏向于物质面的独立,用俗话来说,就是靠自己的双手来劳动。注意,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是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自己的大脑。“我”的手,其实是在“他”的脑指挥之下运作的,那么当然“我”的精神世界本来就是空虚的。

        一些人经常讲的“独立思考”,其实是不对的。他们把独立 思考解释成了“我说了算”。我们人类,尤其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个人,根本没有太多的空间自己产生思想,一上来就被大量的灌输,爸爸、妈妈这些概念都是被成年人灌输进去的,什么情况下该哭,什么情况下该笑,还是被别人灌输的。别人说,一看秋天落叶,就伤感无比,于是自己也觉得应该伤感。

        许多个体,没有察觉到,其实自己一笑一哭,都是在被别人遥控的,这个遥控并不是指有人在指挥,而是指从别人那里来的。比如说,电影里往往有这样的场景,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睡在床上,背景音乐响起,观众会有什么预期?要出事了,对吗?这是因为恐怖电影总是这样来编排剧情。可是,如果换一种音乐呢?一种抒情的音乐呢?那是不是又变成睡美人了?可见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真正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凡事是由自己的大脑审阅过的,同时,这个大脑中的“裁判”只认真,只认天理,只认颠仆不破的真理。那么审阅的过程,就如同消化。消化的本质就是提取精华,排出糟粕。

        因此,一个个体,一开始,除非有特定的要素支持,否则必然就是自己脖子上顶的那个脑袋,里面全装的是别人的思想。只有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主动意识,意识到这些问题,然而进一步夺回主动权。这里的主动权,必须要再一次强调,并不是所谓的“我说了算”,而是尽可能的按规律办事,是“天说了算”。

        伤天害理的意思,就是指,不按规律办事,总是“自己说了算”,完全将个人意愿 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我就是要买这个,我就是要高兴,我就是要如何如何……

        只屈服于客观事实,我要买这个,但是我没有足够的钱。这样,人就变成了事实的奴隶。而不能成为真理的追求者。

        所以说,真学习,简单说,就是“不听人的”,“听天的”。当然,基于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程度,就得是,在战略上“听天的”,在战术 上适度“听人的”。战略和战术问题,绝不可混淆。

        那么这样一来,所有的个体都有“两面派”的表征,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本质却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所谓假的,就是表面追求真理,其实就是要自己说了算,自己当想天王老子。

        那么这样一来,所有的个体都有“两面派”的表征,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本质却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所谓假的,就是表面追求真理,其实就是要自己说了算,自己当想天王老子。

        一个个体,追求成为真理的化身,这当然是无比正确的。只不过是没有做到而已。没有做到,这是程度问题、多少问题、数量问题,而不是方向问题,方向没有问题。但是许多人却拿此讥讽他人。那么谁真谁假,不是一目了然吗?

        那么为什么会说,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几乎就是空的呢?因为他没有消化过从别人那里拿来的思想,他没有依据真理来做一个筛选,去伪存真。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牙齿、没有胃、没有肠子,直接往嘴里倒食物。表面上,他吃了许多食物,其实他根本就消化不了,没有发生任何思想活动,没有消化过,吃了,也是白吃。当然,更严重的问题是,不是白吃的问题,而是会死人的——思想是死的,没有活动过,没有生命体征。

        当然,像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消化过,筛选过,因此,关键问题,就在于自己脑中的那个“裁判”是不是靠谱,他是不是严肃认真的办事,他到底是听天的,还是“自己说了算”。如果是后者,他必然会去真存伪,排出精华,大量吸收糟粕。譬如今天很流行“比烂”,不就是只要糟粕,不要精华吗?只想自己说了算,不想按规律办事吗?那么会是什么结果呢?这还用说吗?

        而今天一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思想解放”,也是假的。真正的思想解放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面对 自己,所谓思想解放 ,就是跳出历史的枷锁,跳出所谓事实的禁锢,跳出现象的镣铐,如此才能找到本持。另一层是面对别人,就是能平静的接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别人跟 我不一样,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合在一起就是中国古人反复讲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许多人恰好反向而行,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比如一些父母总是“教导”孩子要活到老学到老,自己却几十年不摸一本书。

        简而言之,人类社会这个整体,总能找到办法 去伪存真,个体承认不承认,无关紧要,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都是无法阻挡人类社会这个整体求生存、只认天理这个总趋势的。

        就像夏天一定会热,冬天一定会冷,这规律并不会因人的意愿 而有所动摇。

        所以说,就人类社会这个整体来看,真实情况是,一少部分人跟天学,他在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错误,形成了一些糟粕,但是这些人总的来说,提取的是精华,那么糟粕排到哪里去了呢?排到多数人的脑袋里去了。因此,从根本来说,多数人扮演的“垃圾回收站”的角色。别人吸收了精华,排出了糟粕,自己把糟粕全给吃了,贡献也是很大的。这一贡献,并不能否定,否则人类社会就无法发生循环。

        为什么越努力越失败呢?因为越努力,吃的糟粕越多,“身体与心灵”受的伤害也就越多,从个体来看,这当然是不幸的。但是整体来看,却是极大的贡献。所以,并不能像西方人那样去思考,把所谓的“无用的人”统统干掉。这些所谓无用的人,其实是很有用的。当然,这是从人类社会整体出发来看的。我们人类社会,从整体来看,物质和精神总是同步发展的。比如今天中国再一次开始宣讲垃圾分类,不恰好就说明了多数人是垃圾回收站吗?

        关于自己总是想“我说了算”这个问题,我还可以举出许多案例,但这次只举一个比较重要的。

        比如,为什么如今短文章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许多人本着“我说了算”的精神来进行阅读,自己读不了长文章,读不了大书,自然就会去选择短文章、浅文章来读。那么商人的本份,是为了赚钱,他当然要尊重顾客的选择,既然顾客选择短文章、浅文章,他当然就会推波助澜。

        而学习是怎样的?显然是反过来操作。我的阅读能力不高,表现出来就是我不愿意读长文章、读大书,我一看到就产生畏惧心理。但是本着尊重客观规律的精神来办事,我知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只能所谓的硬着头皮去锻炼自己。

        而这里,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许多人分不清锻炼与折磨的区别。

        锻炼是什么?是跟成长有关的,比如我一开始只读静下心来读5分钟,通过一系列练习,我能静心读30分钟。我一开始读了一截,就总想提问题,我通过练习,学会了不急于提问,先耐心读完。

        折磨是什么?折磨不可能成长,折了,磨了,还有可能成长吗?是摧毁。比如我一开始只能读静下心读5分钟,我要改变,我买个大部头回来,一卷一千页,我就不信我读不下来。结果呢?结果很多人自己是清楚的,书买了一堆,从来没有拆过封。因为这些人天天在折磨自己,还误认为是在锻炼自己。

        所以许多人,只会简单的说,人要学会吃苦,吃苦有两种,一种是有益的,是锻炼,是尊重规律,一种是有害的,是折磨,是违背规律。

        真正的学习,一开始必然是违背自己意愿 的,这是在说明自己的意愿 是错的,是伤天害理的,许多人以为这叫违心,或者说只看到了违心。却不知道,这个心,长歪了,当然要背叛它。

        总而言之,不能把自己脑中那个“总想当天王老子,在别人面前耀武扬威,抖威风,要别人羡慕”的想法剔除掉,是无法进行学习的。这样一来,人就不可能成长,自然就是巨婴,自然就会向深渊滑下去。

      • 家园 左右互搏

        我相信许多人经常听人问“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探索这个问题,我猜测时常是想了一下就放下了,似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

        我们脑中的意义,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是解开这个问题的钥匙。

        恐怕,对于许多人来说,意义指的是价值,对吗?但是,这个词,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含义、内涵,它是在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今天的城市人,在屋子里时,总想听一点音乐,这不是所谓的有情调,而是在营造运动的气氛,对吗?

        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呢?也就是说,现代人已经发展成了,必须要向“外”才能体会到运动,并把运动与生命简单的同等了?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关一间黑屋子里,有吃有喝,有床睡,也有厕所可供使用,但除此之外,就无任何活物,包括没有电灯。这个人,会活下去吗?

        许多人可能想都不想,就会回答,这是无法活下去的。这个答案很重要,我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它是否正确,而是要注意到,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生命在运动,如果一个人体会不到生命或者运动,他就会活不下去。

        但是我还是要坚持问这个问题:如果你像周文王那样,被关一间黑屋子里,你活得下去吗?

        我能活下去,因为我会左右互搏。

        在我来看,运动,只是生命的表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生命,不是简单的运动,或者说,不是杂乱的运动,生命,大概可以说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这规律就是阴生阳,阳生阴,呼了吸,吸了呼。

        所以,一个人,如果被关在黑屋子里,他是完全可以活下去的,因为,他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

        这听起来是匪夷所思的。只是整天听自己的呼吸,就体会到了生命是什么,就每天心如止水般的活下去了?

        理论上,就是如此。但恐怕这世上很少会有人能做得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思想活动。

        而一个人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不至于胡思乱想,产生杂乱无章的思想活动,就必然能学会左右互搏。

        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会发现,自己恢复了灵气,因为,他,不再依赖,别的人,别的事,别的运动,别的生命。(前提当然是假设他吃喝100%不愁)

        而我们人类世界,显然,就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周文王,提前四千年享受到了。

        我们这些成年人,做的最大的恶,就是一味把孩子向“外”推,反复“教”他们去跟别人比,而不“教”他们往“内”收,所以,只有一条腿,当然痛苦不堪。

        这些孩子慢慢就体会到了自己特别依赖别的人,别的事,一切都要依赖别人,他们自然内心就会生出极大的恐惧,所以只好天天吃药,这药,就是精神鸦片。

        为什么会说,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都是成年人做的恶,极恶。

        可以说,这世界上90%的成年人,凶穷极恶,恶贯满盈,死不足惜。如果这世界,没了另外那10%的人,人类早就灭绝了。

        而从宏观面来看,中国,并非是在闭关锁国,而是在修炼内力,所谓内力,就是有自省力——但许多个体并没有自省力,这二者并不矛盾。或者这样来说,如果说,前面几千年,中国是七分内功,三分外功,那么未来就会发展成主修外功,但显然,对于个体来说,恐怕更是一场劫难,因为有机器人了。

        因此,今天就可以预见,在未来,毒品会成为合法商品。

        因为太多的人,只练外功,只向“外”看,对于别的人、别的事、别的运动、别的生命极度依赖,光是精神鸦片远远不够——今天已经有许多人精神崩溃了,所以未来,实体毒品必然成为合法商品。当然,它会换一个包装,比如叫健康食品。

        加拿大已经先行一步,中国,也快了。

        各位如果不信,不妨自己去尝试一下:自己呆在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一句话也不说,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跟任何人交流,一个礼拜。

        一个礼拜之后,还能站着走出屋子,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小概率事件。

        事实上,许多人只是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就觉得自己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可见对外部的依赖性有多么强烈。将来,不天天吸食毒品,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才会说,未来毒品必然会成为合法商品。

      • 家园 精神鸦片上瘾者的具体表现

        精神鸦片上瘾者的具体表现,共六段:

        第一阶段: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假装不知道,假装不在现场。

        第二阶段:避而不谈,“要么聊点别的?”

        第三阶段:“干嘛这么咄咄逼人?”

        第四阶段(开始严重化了):“你有证据吗?凭啥这么说?”

        第五阶段:开始胡搅蛮缠,最典型的就是打“迷踪拳”,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整体他就说局部,你说方向他就说程度,诸如此类。

        第六阶段:撒泼打滚,最典型的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是“我就这样,干你什么事?”。

        第七阶段(目前来看是不可救治的):完全无法面对真相。

        如果从整体来看,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离不开精神鸦片,只是当下来看,情况比较严重,下滑得比较厉害。像日本人,已经群体性的发展到了第七阶段。

        日本人根本不敢去面对二战,这就是日本今天所谓宅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现在不敢面对 文革,也有这个苗头。

        晋朝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有一次问王导晋王朝是如何兴起并最终统一的,王导就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挟持魏天子,杀死魏帝曹髦,并最终逼魏帝禅让的故事讲给司马睿听。司马睿听了以后大为惭愧,用被子捂着脸说,“靠这种手段得来的国家政权怎么会长久呢?”

        人,为什么要读史?包括自己个人的历史呢?就是这个原因。

        共产党或许是当下地球上最强大的政党,确实也有相当的先进性,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短板: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有意歪曲民族史实。它终有一天,会死在这个短板手上的。

        人在做,天在看,不论如何狡辩,不论如何打滚,都是没有意义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道错了,及时悔改,采取行动,所谓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什么时候,共产党愿意修订历史教科书,尽自己最大能力还原历史的真相,才是所有中国人的福气。但在这之前,只能靠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未必就 是一件坏事。

        我只说一个“窍门”:中国近现代的史学大家,他们的著作里经常会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这是他们有意留下的后门,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做的最大努力。能看得出的读者,已然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但严格来说,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们就已经这么做了。既然不允许说真话,说了也不会被发表出来,怎么才能提醒读者呢?这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想出来的办法,要不然,人家为什么成了大家呢?

        比如我现在读的这本《魏晋南北朝史》,作者王仲荦就在序里说,自己这本书其实早就写成了,但是后来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有一些地方就做了增补、修改。这话得两听,一听是真的,另一听就是假的。他把序写成这个样子,已然对得起读者了。认真读了的,就会发现正文里有非常多的地方是言不由衷的话,明显是后补上去的,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特色。”

        我们只需要反过来想一下就会明白,像魏晋南北朝这么复杂的历史阶段,什么样的人才敢去写它?一些所谓的专家,也只敢写一点语焉不详的通史罢了。真敢详尽去写的人,当然是反反复复研读了无数遍才敢下笔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怎么会有出现大错?既便有,他又怎么可能自己认识得到?这是概率极小的事。就像牛顿只有极小的可能性,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拓展自己的力学理论。

        同时,我们也知道,真正的大家从来不假装谦虚,整天把“我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不高”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真正的大家从来就是,“我说的,我可以用我的脑袋来责任”。所以说,真正会读书的人,从序就能读出来这本书,究竟有多少谎言,有多少真相,写书的人到底是什么水平,到底安的是什么心。

        再比如萨孟武,他是一个高产的史学家。而所谓高产,就是指他经常会写一点小文章,这些小文章有一些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的。这些小文章多数也是比较精彩的,能够从中看到作者思想的一鳞半爪,但是,并不能当真。就像读唐诗宋词,并不能把作者一时的念头当真。萨孟武的真正大作,只有一部,《中国社会政治史》,大概有300万字(我不大确定)。萨孟武真正负责任的地方就在于,他会告诉读者,真想搞明白,就得去读他的那部大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有另一个窍门,就是敢去读所谓的大部头,不论是什么体裁,一本书不上一百万字,不可靠。

        常话说,读书,要从厚读到薄,然而真相是,许多人从未厚过,从未读过100万字以上的著作。像这样的读书方式,就算读了上亿字,仍然是“从未厚过”。一个人,一生没有读过一本大部头专业著作,根本就不能说是读过书的人,当然就无从谈起,从厚到薄了。

        我培养我的女儿,就是直接10万字起。几百字、几千字,那不叫书,那叫小文章。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就像今天有的人天天刷微信圈一样,天天刷,日日刷,也只是在打发时间。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号人物,只不过是古代版的流量明星罢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大家。所以,并不是他们有才没有人赏识,而是他们的才,只不过是雕虫小技。

        孔子真正的成就,并不是收了许多学生,而是他修诗、书、礼、乐,白发撰写春秋。这才是真正的大作。要写出这样的大作,没有点真功夫,是写不出来的,更不要提古人用语十分精炼了。

        我本人,能力就十分低下,所以只能写一点小文章。

        我家里有好几本这种大部头,比如《原则与妥协》,约90万字,《中国文化史》,也是90万字(两年就写成了,作者在这之前付出了多少可想而知》,《资本论》三卷200多万字,再比如《追忆似水年代》,300万字。

        坦诚的说,读不下去,经常会读到想放弃。太长了,内容太多了,太复杂了。但是我只要一想到,人家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就没有借口了。我怎么也在临死之前,读几本真正的书吧。要不然,怎么进得了棺材呢?

        现在,还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读过书的人?

        我今天回想起来,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对我说,他没有书读,只有《新华字典》可读。我当时就惊呆了,太可怕了,把《新华字典》给读了?这是人可以完成的任务吗?我到今天,也没有读过《新华字典》。有的人,总说自己没有条件读书,这是真的吗?只怕是精神鸦片吧。

    • 家园 裸奔

      我终于可以裸奔,闺女军训去了。

      之前还在“租房时代”时,一些同事就觉得我的行为很古怪,钱没几个,却非得去租个一居。独居的乐趣就在于想裸体就裸体,这是在哪都享受不到的体验。我突发奇想,学者们在探讨学术问题时,裸体是不是有利于研究?

      最近硬着头皮读完了一本书,其实书并不厚,大概30来万字,但是我花了两个礼拜才读完。主要是经常看不下去,想把书给扔了,思想斗争很激烈。甚至读到最后一页我也想把书给扔了。与此同时,我又在空隙中去搜寻精装本,认为此书乃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书。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书,并且也不是该书的内容有多么深刻。

      我的意思是说,“道理只能用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对我也适用。学术研究就好比是裸体,一开始让人目瞪口呆,但如果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被装在套子里太久了。我以为,人需要裸体,也需要做一点学问。

      我感觉很幸运,刚读完这本书,闺女就出门了,于是我可以裸奔。这让我对一些事情有了新的看法。最近英国外相批评中国不应该“镇压”香港动乱,他用一种学术口吻来谈这个问题,似乎不偏不倚,这其实是一种“奸”。大雄被胖虎欺负,但他不能用武力,如果用了,他会被批评,这批评声来自于许多人,这其实是一种“愚”。奸生愚,愚生奸,乃人世之常态。道理之所以不能用自己身上,无外乎奸,无外乎愚。

      但,常态是不是恒态

      我读的这本书,叫《秩序的沦陷》,选材是抗日战争。我之所以说“选材”是有道理的——这本书是特地写给中国人看的,作者可谓用心良苦。尽管在一开始,作者就在暗示,这本书其实谈的是方法论,也就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看历史(我想,也包含了该如何去看世界、看社会),但一路看下去之后,就有一点“身不由己”之感了,时常会忘记这是学术研究,并且研究的并非是抗日的真相。作者除了在开头和结尾谈及方法论,其余绝大部分篇幅是“道貌岸然”的就事论事——一副站着说话不嫌腰痛的样子。我意识到,作者有大智慧。既有大智慧,亦有大勇气。如果读者对书中的观点嗤之以鼻,想必读者会将该书作者列入黑名单,有些过激的读者或许还会去声讨作者。

      我在想,这些年,教育出了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成年人缺少这种智慧和勇气。我们一直在强调“理解”,结果“理解”变成了“体谅”,“体谅”又变成了“纵容”。一个成年人,在教育未成年人时,他自己的言行就有不端之处,那么他是不是因此失去了教育的资格呢?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知道真理是什么,“我”还在去往真理的途中,“我”并不是圣人,但“我”有资格来教育,因为“你”想掉转方向。

      我闺女最近比较郁闷。这是因为她之前总对我说“你根本就不体谅人,我周围的人都如何如何,我受不了这些诱惑”。我利索的把她KO在地:“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反省’。别人怎么做,周围人怎么做,多数人怎么做,对于一个‘旁观’的个体来说,总有两种基本选择:跟,或者不跟。为什么你心中只有跟?见到一坨粑粑,你为什么又不吃?你所谓的体谅,实则是要我纵容你。这事,没门。”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仿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十之八九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这些杜撰的人,非奸即愚。大禹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能带领“人民”治水,相反,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只有大禹的族人才相信大禹的判断,大禹家有“祖传”的绝技:掌握了许多关于河流的知识。最好的情况,大概也只能说,邻近的部分氏族被大禹说服,才侥幸躲过一劫,才有后来的治水工程。孟母,如果是一个只强调周遭环境影响的母亲,那么我敢断言,孟子是一个“逆子”,从思想上背叛了他的母亲,否则他不可能写得出“生于忧患”。

      还是南辕北辙说得好,重点是方向是否正确。不是看一个人当下是否奸是否愚,是要看他去往哪个方向。奸之所以奸,愚之所以愚,恰好就是不论方向,只看数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