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纠结

              显然,我们的一切讨论,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词:纠结。

              船就那么大,挤不上去就会被抛弃。要不自己发明一条新船,可是发明创造并非易事。还有主张把船扒翻的,船翻了,死的人就多了,后辈就有位置了。这些主张都有各自的道理,正因为如此,纠结。洒兄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从不认为你是坏人了吗?你的主张,就是把船扒翻,死掉一半人,后面的人能舒服一段日子。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这是一种路线,并且在历史中屡次发生。

              合理的纠结是必要的,这不叫浪费时间。人大概会经历四次纠结,一次发生在中学,此时纠结的是玩还是学,是自力更生还是伸手要。第二次纠结是进入社会之后,是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第三次是结婚之后,纠结自己是丈夫是妻子是孩子还是人之父母。第四次纠结是退休之后,纠结是活下去还是走向死亡。

              这些纠结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有充分纠结过,才会选择,选了就定了。有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不敢面对纠结,闭着眼睛选择,结果是选择之后继续纠结。说白了,不会纠结。身为父母,就要允许孩子适当的纠结。孩子纠结得越充分 将来越自在。

              这世上没有永久性解决方案。

              挤上船是一种,会背一个恶名,只顾自己。

              把船扒翻了给后人腾位置,还是背恶名,这就不用说了。

              搞发明创新,仍然会背恶名,别人会说你另类。

              为什么总会背恶名?因为没有永久性解决方案。这三个方向,都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永远都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船的状态。往往是新船一开始没有人认可,或者认可的人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花了力气,上了船,他当然就会说,这样做绝对正确。问题在于,他上了船之后,情况就变了,船上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曾经尝过甜头的人,还活在历史中,反复的告诉后辈,你要上船来啊。其实,挤上去已经非常困难了——我并不是在否定挤上船这种方案,而是指,会越来越困难,比如高考就是如此,现在的高考比30年前,难度起码上升了10倍。遇到这种刻舟求剑的脑子,咱也别说他们不体谅人,只能说,没办法。

              • 纠结
                家园 其实我并不主张把船扒翻了

                我只是在河里一再主张,再这样下去船要翻了,得给水手出路,让一部分人另起炉灶,上救生艇,说不定大家都能活下去。可上等人不仅不给人出路,一边凿船一边救生艇还要扒在手里不让人上。

                  • 家园 我相信,即便再来一次大清入关,中国还是中国

                    哪怕欲剃发易服而不得,中国人也能继续活下去。

                    有些话我之所以在西西河说,一个原因是现实中无处说,虽说我文化水平不高,但自认还是读了一点书,也有点所得,这么点所得,总想找个地方诉说一下。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自己不算聪明,读书的时候遇到点挫折就逃避,比如英语学不会就不想学,就不想上高中。从小手脚也不够灵活,动手能力差,作为农村孩子,我不会爬树掏鸟窝,也不会下河摸鱼,什么弹弓玩具枪都不会做。

                    所以,从小大的我觉得周围比我聪明的人多的是,农村的聪明孩子真的很多,心灵手巧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我只是比他们会考试,会考试然后又学不会英语,只好去上中专了,不用学英语嘛,我从小是自卑的。

                    我来西西河,最早是对河里的大牛非常敬仰的,河里一个个都是高学历留洋硕士博士,一个个肯定都比我聪明多了,我觉得我这个不算聪明的人能明白的一点道理,河里这么多聪明人肯定比我明白更多,更有道理。

                    可我说来说去,我发现认同我的人不多,反对我的人不少,我这个人脾气又倔,认死理,我得出的这么点结论,是我反复思考得出来的,我自认为能自成体系,逻辑上也没有漏洞,河友们反对我,也不能说出道道来,他们只是反复攻击我没能耐做人上人,没能力在这个社会爬的更高,要么攻击我的道德人品,从来没人认真地看过我的文章,他们越攻击我,我就越不服,你们有本事把我的观点从根子上驳倒,用社会地位道德人品攻击人,算啥本事呢?所以我在河里发言就越来越激烈。

                    不过编号兄你除外,你是河里少数几个认真看我的文字,又认真回复我的人。其实我很庆幸,你这样的聪明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认同我这个不怎么聪明又懒惰好走捷径的人的某些观点。谢谢你。

    • 家园 愚公移山的灵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的灵魂,并非是坚持不懈,而是一群人都在干,为自己干。不是愚公一个人被北山所阻,而是所有人。愚公只不过发动了一下而已。

      为自己干,就永远能干下去。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

      为什么知识份子靠不住?比如大部分历史学家的所谓见解都充满了荒谬?因为他在干一件与自己无瓜的事,有的只是在打发时间罢了。打发时间,不叫为自己干事。正因为如此,人民当家做主,落不到实处。

      • 家园 知识分子不是不知道为自己干才有动力这个道理

        而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读书人,考试贵族,认为只有自己才是人,劳动人民不是农户,就是匠户军户,干的都是牛马一样的杂役,又不懂圣人道理,实际地位比自己家的牛马还不如。

        牛马要吃饱才能干活,低贱的农户军户匠户,不让他们饿死就已经是自己天大的宽厚了,你还想让他们给自己干活,地主老爷读书人才有自己,一群农户军户匠户有“自己”吗?

        所以说,真正的问题还在于等级,只有把孔家店的等级推翻了,才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而推翻等级的关键,显然就是推翻考试,只有把考试做贵族读书人老爷的路子绝了,他们才会承认劳动人民也是人。

    • 家园 这段值得商榷

      老兄这段

      有人说,这是利益问题。自士族地主们倒台之后——这里的士族是狭义,专指汉代——普通地主们开始兴起。这里的普通二字,指的是,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依靠显赫高贵的出身,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张说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取代士族地主的普通地主们,趁着唐初立足未稳,推行无为而治之机,大肆扩张,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力,甚至把手伸进了“国家的腰包”,这当然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这样来看,检田括户将遏制这些新兴地主的扩张势头,甚至要把他们据为己有的利益夺过来(前面提到一类逃户,就与此相关),张说们当然就会反对就会阻挠了。然而真实情况是,这一成份确实存在,但实际影响非常之小,否则,唐玄宗就不会拜张说为相。

      首先,唐朝的士族受到削弱,却并没有“倒台”。事实上,唐朝的门第观念仍然非常浓厚,士族势力依然强大。甚至贵为皇帝,也要拼命把自己的祖宗往“五姓七宗”上靠。而靠不上去就不断修改《氏族志》一类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的“门第”。

      唐朝皇帝当然不喜欢士族侵害皇权,所以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来提拔寒门子弟。问题是科举制度其实也是把持在士族手中的。唐朝的科举非常不规范。考科举的人先要去各个权贵那里“行卷”,也就是拜码头。而考上的往往是各个权贵博弈的结果。所以寒门地位虽然上升,但仍然依附于豪门。

      至于豪门其实并不需要科举一途。唐宋两朝除了科举,还有荫庇、举荐和捐输等途径。荫庇尤其是官二代们进入政坛的捷径。后来牛李党争的直接起因就是传统的士族和科举新贵之间的矛盾。

      其次,检地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抓捕“逃户”,而是为了收税。这里的“逃户”其实并没有“逃”,而是不再向国家缴纳赋税。这里有些人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有些人则是“投充”到豪门不再缴税。不论是哪种情况,对于国家来说都意味这收入下降。

      玄宗时期正好是土地兼并达到高峰,原本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遭到极大破坏的时期。事实上,由于均田制的崩溃,玄宗后期不得不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唐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对外扩张的王朝。在打败突厥后又陷入了与吐藩的长期缠斗。如果没有财政支持,唐朝的武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所以唐朝后来的种种改革,例如募兵制、两税制、节度使制度都是为了保持唐朝的军事实力的改革。

      而当时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就是士族而不是寒门。所以玄宗检地冲击的也主要是士族利益。寒门地主当然也会受到冲击,但并不是针对了他们的。从抑制兼并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士族还是寒门都是天然站在皇权的对立面上的。

      这个矛盾从秦汉开始直到明朝都没有解决。到了清朝搞了摊丁入亩、一体当差才算是确立了近似于现代的财产税制度,理顺了关系,才能支持清朝前期近二百年的不断扩张。

      通宝推:从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