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下周一就要复工了,口罩、手套、消毒液缺口有多大? -- 给我打钱87405

共:💬31 🌺84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下周一就要复工了,口罩、手套、消毒液缺口有多大?

    医业专家反复提到,没有对付病毒的特效药,这意味着需要“全面备战”,要长久的佩戴口罩,对手套、消毒液的需求更是暴涨。然而,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是,日产口罩2000万只是最大产能。中国现在是近14亿人口,城市人口8亿有余,这样来看,缺口很大。

    • 家园 无限接近于完美的神

      为什么现在中国影视很赚钱?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它需要的最底层知识,是小学知识,最多是初中知识:线、面、体,皆由点组成。

      怎么解?

      我们人类的视觉系统,所看到的其实并非是连续的“动画”,而是一幅幅中间有间隔的“照片”,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连续动画”。

      当然,关于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论。不过争论归争论,人眼却是很容易欺骗的,经实验,1秒24帧(即1秒内有24幅图片),在人类看来,就是连续“动画”了。当帧数下降时,大约1秒10帧及以下,我们看到的将是“一跳一跳”的画面(仿佛机械舞)。

      按物理学的方式来描述,并不是物体A从甲地沿直线路径匀速或非匀速的运动到乙地,而是物体A在时间1处于位置甲,在时间2处于位置甲2,在时间3处于位置甲3……线,由点组成。

      那么这对于影视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最终播放给观众看的影像,实际上是由无数段影像剪切拼接而成。比如,同一个情节录摄了10次,第一次录像中,第1秒到第10秒可用,第二次录像中第45秒至第80秒不错……

      为何说今天投资影视回报高呢?

      因为现在有了数字技术,拍摄成本大幅降低(过去胶片非常贵,并不能导演不满意就重拍),剪辑能力大幅提升(像素越来越高,意味着可以进行“微操作”)。

      所以现在不需要好演员——这是相对于过去的那种好演员。某个演员是否会表演,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在于他是否能够圈到足够多的粉。

      对于观众而言,演员本身演技如何并不重要,只要产生令人愉悦的观影感就足够了——谁真的在乎,背后是“一次成型”还是“多次拼接”?

      在数字技术 的助力下,一名演员只要不是太烂,他在银幕上的表演,是可以令观众觉得值的。

      而对于多数观众来说,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当他们掏出几十乃至百余元购票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购买一件低成本产品。

      要不然,为啥王健林不干房地产而去干影视呢?

      今年春节档泡汤了,其实影视圈并没有他们所哭嚎的那样,“亏大了”。他们现在如此哭嚎,只不过是为了将来更好的赚钱。

      用影视圈行内的话来说,如今一个影星,只要(演技)烂得不像一坨稀屎,同时他善于“撩妹”(圈粉),就会有无数大牌导演等着跟他合作。

      如果我们这些观众稍微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小鲜肉们出演的影视剧,往往镜头切换频率高,这是因为长镜头(较长时间跟拍,不切镜头)毕竟靠剪辑变得优美要费劲些。

      在未来的数字技术面前,恐怕就是一坨稀屎,也有办法扶上墙。这是不是叫人崩溃?并不是,而是时代变了。

      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未来,数字明星才是“主角”,他们,不,它们,将引得粉妹连连尖叫。我们所“崇拜”的将是无限接近于完美的神。

      我在想,当未来,这无限接近于完美的神出现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我们会如何看自己呢?是不是觉得包括自己在内,都丑爆了?一切化妆术、一切整容术都是徒劳?所以,还有美女吗?还有帅哥吗?也许,那时,才会出现真爱。

      我又想,若是有这样一个男神,一个女神,成为世界上所有人的老师,有哪个不愿意学的?也许,那时,才会出现真学习。

      所以说,神就是所有人的集合,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会无比“卑微”,我们人类社会再也不会出现明星崇拜了,所有人都由此平等了,也就老实了。

      我们这些个体,本来就是一个一个“点”,如此而已。这才是做人的本分。

    • 家园 知道与不知道

      疫情以来,民间认为政府办事不力的声音异常响亮——这并不奇怪,况且……还是容我细细道来。

      为何说不奇怪?出了事,“肯定”是有人办事不力。这个“肯定”是很容易得出的,“证据确凿”嘛。不过,要是遇到一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明白的事,是不是照样会出事?那么还能说是有人办事不力吗?

      所以,还得有一个“况且”。“况且”什么呢?况且确实有人一贯的办事不力,当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力不足却身居“高”位,旁人常常说这类人“凭啥当领导”,一种是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推三阻四不想办。

      故,本来不太“肯定”的事,因为有了“况且”,就被肯定了。

      疫情爆发没多久,我女儿就有些咳嗽,我听到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及时就医”,另一种是“尽量不去医院,以免交叉感染”,我该怎么办?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件我不明白的事。不明白还得拍板,这是由我的位置决定的。

      可能会有人说,你不一样,你是孩子的父亲,你不至于像他们那样草菅人命,不论你怎么办,你都是从孩子的健康出发的,他们不一样。大家都知道,这个“他们”指的是谁。可是,我不能简单同意这观点。

      当不明肺炎病例开始增加时,H省省委和W市市委的头头脑脑面临的是怎样一种局面呢?

      无非就是两种,当成大事处理或者当成小事处理,各有各的理由。当成大事处理,万一真的是大事,那就处理对了,可万一不是大事呢?那就不是“错了我道歉”这么简单,因为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当成小事处理,果真是小事,同样做对了,没有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全国人民欢度春节,世界人民不必担心受感染,可万一是大事呢?那也不是一句“我错了我认罪”就完事的。我这里讲的是事,而不是某某人的所谓官场前途。

      我并不知道当时H省委跟W市委的讨论过程,但我完全可以相信,不论做哪种决定,都异常艰难。

      实际上,恐怕稍有社会常识的人也会懂得,事情远远没有我所说的那么简单,省委跟市委只是地方官,不论是当成大事还是当成小事来处理,都既在他们拍板的范围又不在他们决断的范围。

      我们不如这么来思考,总会要拍一个板的。

      那要万一当大事来处理,可实际后来发现是小事呢?是不是还得咬牙继续当大事办?

      那要万一当小事来处理,可实际后来发现是大事呢?是不是还得咬牙当继续小事办?

      “对啊,剧本确实就会这么演下去”,所以拍板并不困难,所谓“艰难的决定”压根就是一次表演。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这叫什么呢?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暂且不说今天信息流通如此快速,暂且不提中国政府迅速与全球共享疫情情报,哪怕就是退回到过去,过去那种没有手机、没有电话,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电波的时代,真的会这样吗?

      我们假设一个姓李的官,把事后看来的小事当成了大事办,或者正好反过来,那么他的对头姓张的官,会放过吗?

      这个姓李的官,真的如想象那般,真的可以草菅人命随便拍板吗?

      要知道,这并非是一个人的事,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巨大的拍板,涉及到亿万人。

      就拿这次新冠来说,其影响岂止只是武汉市、湖北省、华中地区、全中国?它的影响直接扩散到全世界。

      不论你如何拍板,只要拍错了——所谓拍错了,就是【事后】来看,弄反了——其它国家就会找上门来。

      假设这次只是一般性的、非传染性的不明肺炎,却当成大事来办,在全球拉响警报,那么其它国家会怎么样呢?冷嘲热讽是轻的,上门索赔也不叫重,兴师问罪恐怕也不会在意料之外。

      反过来说,当初是当小事办,结果事后看是大事,结果能更好一些吗?恐怕不能。

      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规律?因为规律代表着“未来我知道”,只要“我知道”,孙猴子无论如何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无论如何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人又不喜欢规律。因为一旦如此,那么事事都会被料定,就不会有所谓的“意外”,身居高位的人就可以永垂不朽,而生活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不人道的说,这次拍板拍对了,是这个国家的福气。否则我们很难想象后果。

      就我个人看来,这次决策算得上反应很快了,根据陆续披露出来的信息也可以判断出来有相当的科学性——当然,你仍然可以说我这是马后炮式的评价。可是,我们这些人,不应该忘了,后续发展一度出现失控,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群众在“让子弹飞一会”,自以为这也懂那也明白的群众实际上是一贯的不明真相。

      若真要论起来,群众的责任更大,群众的跟进太慢。无知并不可怕,自大而充满偏见,并且“油盐不进”的傲慢才可怕 。

      一个人本是无知却不自知,那么他会怎样呢?他就会像落水的人那样,死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比如,他会死抓住“我亲眼见过贪官”这根救命稻草。

      不如我们来看眼下的网课吧。

      像今天这样的网课,有多少人知道该怎么上吗?

      不知道,对吗?因为它史无前例。根本就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可是网课仍然推了出来,出来之后怎么样呢?强行推出来的网课,只有一个目标:盯着学生有没有听课。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学生总是不爱听课”,在别的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这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正因为如此,网课推出不久,就“哀嚎”一片。

      这一次,群众再一次将矛头指向官员。真的只是官员的问题吗?恐怕不是,恐怕这仍然是一场合谋。

      我们人类,总是对教育歌功颂德,可是我一遍又一遍的问,教育让人类失去了什么。现在我明白了,教育让人类失去了智慧。可以说,从统计意义上来看,受教育越多,越是自大,越是傲慢,越是胆怯,因为教育,教的是规律,教的是已知,教的是必然,教的是“我知道”。

      然而我们所有人,总能遇到不知道。

      通宝推:fuxd2002,奔波儿,
    • 家园 到底何为有情?

      新冠以来我们见到了不少来自一线医生的点滴记录,这些记录显示,没有挺过来的多数都是情绪化很严重的病人。

      比方有一个老人,开始情况还好,但可能是由于他始终不太配合,后来急转直下,一命呜呼。据老人身边人说,他平日就是这样,容易焦虑,也很“善于”将身边人拖入焦虑。在另一方面,我们若是旁观者,平日里定然也会认为这老人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所以,我们要问一句,什么叫有情?

      不如换个角度来看,把自己换作医生。

      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医生,病人一拨一拨的送进来,会怎么想?是不是很容易判断出来“出事了”?若用所谓的人之常情来看,是不是容易产生恐慌?然后,不断有病人走了,医生是不是容易崩溃?真要是这样,救治病人的医生也很快成为病人,还有谁能去治病救人呢?我没有当过医生,但根据生活经验,我能想得到,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往往会非常无情,不论你说是职业习惯,还是强制压迫,医生脑子里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如何尽可能的救治病人。心中只有事,自然就没有了人,没有了所谓的情。

      情是一种很叫人困扰的东西,我们很难说得清楚,什么叫有情,什么叫无情。

      我倒是愿意换一个角度来尝试着理解。

      在我们的经验中,多愁善感之人,往往很敏感,有时候我们会说他们脆弱,他们的情绪就像一块极薄的布,稍有一点风,这布就会在风中摇曳。一片树叶就能引发愁思,一张照片就能带出回忆。

      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像科学家这一类人,也非常敏感,他们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在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在他们看来奥妙无穷。

      这两类人从表面上看,有高度相似性:思维活跃。

      区别在于前者联想丰富,丰富到胡思乱想的程度,后者则有章有法,把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组织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局面。

      可是这么说,仍然无法清晰地辨识出二者的区别。

      我后来找到了一个词,比较合适,前者停留于想,后者不光要想还要做。

      前些天里,我女儿咳嗽了。在这个当口咳嗽,是送医院还是不送?难度堪比“to be or not to be”。当你往左想的时候,右把你拉过去,等你往右想的时候,左把你拉过去,你在左与右之间使劲的摇摆,越是摇摆越是停不下来。

      可是我并不焦虑,因为在我看来,(万一)挂了就挂了——这也是联想出来的结果之一。更何况在这种季节,有点头痛脑热,加上她猪一样的生活方式(天天躺着吃),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有这个必要一咳嗽一发热往医院里奔吗?但,说到底,我都没有证据证明我可以送,或者是可以不送。

      我只坚持一条,先自己动手,搞不定再去医院。所谓的“及时送医”就是句屁话,啥叫及时?没事就叫及时,有事就叫晚了,所有的评价全都是马后炮。我给她在(一周内)安排了三顿羊肉火锅,温补对湿寒。我不敢说“果然”见效,反正现在不咳了。

      所以呢,这事由我替她做主,结果万一是挂了,那就挂了,说啥也不管用。当然,其实这件事非常复杂。在有的人看来,我喜欢替别人做主,把别人的性命不当回事。做出这样的攻击很容易,因为这样攻击的人,他其实要的是“不焦虑”,而不焦虑来自于定论,来自于必然,来自于100%。

      所以我得出了一条生活经验,跟多愁善感的人千万不要讲道理,更不要想着去说服他,跟他们“斗智”的办法就是“悄悄的干,嘴上说另一套”。事办妥了,他们才会停止焦虑。要是事办砸了,那么你就准备好被五花大绑吧。

      在我女儿眼中,我是个无情的人,“死了就死了”。我时常揶揄她:“要不然你给我谈谈人生?”

      其实这次她慌得不行,想咳不敢咳,我跟她说:“你要是挂了,我也跑不了,还有狗,你放心吧,你要感染上了,咱们仨一块挂”。我又跟她说:“你这猪一般的生活,躺着吃零食还不停的刷手机,没病也让你整出病,给我洗你的猪爪子去!”

      通宝推:fuxd2002,
    • 家园 不用悲观,2000万的日最大产能只是以前的最大产能

      现在这个疫情来了,一个季度内日产从2000万暴增到2亿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从原料来讲,口罩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石化行业,这玩意儿耗材又不多,原料的产能供应目前看完全不用担心,而生产口罩的设备我们也能自主制造,所以各环节来看我们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我估计口罩的短缺时间应该不会超过3个月。

      而且一次性口罩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作为我们这种人口超级大国的主要防疫物资的,有头脑的企业肯定会想办法研发可以重复使用的呼吸道防护工具。类似的产品也可能将在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以内面世。亦或者这次疫情会极大地促进新型的广谱防疫干扰素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也说不定以后的防疫就是用干扰素喷鼻或者滴鼻。反正这次的疫情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各类企业的生产研发热情,中长期的呼吸道防疫物资产能供应我们是真不用担心。

    • 家园 只要有需求,口罩产能很快会上日产200000000的

      第一工业强国不是吹出来的,只要有需求,口罩产能很快会上日产200000000的

      • 家园 很快这个词太虚,现在是在跟时间赛跑

        “外国友人”都盯着复工率呐。美国政府如今“只不过”是在趁机揩油,譬如把“help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中的help china放大,把other countries缩小,又譬如把自己的常规工作或者出了一把小力夸大全力协助……他们只满足于此吗?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