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想不到我的一生还有如此扬眉吐气的时候 -- 猪啊猪

共:💬247 🌺1796 🌵4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对确诊进过医院的人来说是新冠,对其他人来说是感冒。

                对确诊进过医院的人来说是新冠,对其他人来说是感冒。例如湖北,不可能只有那8万人倒霉,呼吸过新冠病毒的人至少80万。最近亲友交谈,无数人感冒过,国内美国都有,昨天通话那个留学生说“前阵子发烧,站不稳”,原话就一句,我没问,他也没多说。

                第一波都一样,据说印度都开始隔离,全面停摆以后,染疫的人与其他大部份人,成了两个群体,扩散率很低,顶多在家里或医院传,很难传到邻居,这个染疫群体是多少就多少。所以本人倒是开始想像第一波过去以后怎么办。第一波恐不恐怖,医院甭没崩溃,对大多数这个群体没区别。到了全面恢复走出去,我想象那才真是胆颤心惊,中国还戴口罩,美国也许部份戴,戴到哪天算安全,美国是否也搞“健康绿卡”制度,期待天朝经验指条明路,这一段才是真有价值。

              • 家园 刚才带孩子们出去运动了,未及对您表示感谢。

                谢谢您的好意。

                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我怕国内的朋友呆在家里闷,微信打得比较多。在跟他们聊天的同时,自己也(下意识地)做了一些准备。目前呢,食品够吃2个月,卫生用品够半年,子弹够一个战斗小组打一场战役。算是粮弹两丰

                另外,还是人口密度低。在公园散一个半小时的步,也碰不到多少人。远远看见对面来人了,赶紧找个岔道换条路,再碰到人再找个岔道,基本上和人对面错身的机会不多,实在碰到了,大家都往两边草坪上一绕,起码相距5米。实在旁边没有草坪躲不开,就站在路边背对路,等对方过去再接着往前走。

                最近有好多朋友要给我寄口罩,我跟他们说:如果局势恶化到不戴口罩就不敢出门,我就不出门了。两周出门买趟菜,30个口罩够用一年多的。

                • 家园 您可真是准备充分。。佩服

                  我也是觉得老呆在家里不太好,没得新冠憋出抑郁症就麻烦了,所以隔离的时候每天定时到孩子到远郊山里,承包个山头玩,开发了不少风景绝好的地方。每天的户外活动还是必要的,只要不跟人距离太近就没事。

                  • 家园 据说西班牙流感的时候,住在野外帐篷里的病人存活率

                    比住在村镇房子里的病人存活率要高。因此,就算感染,如果有条件保证呼吸新鲜空气,存活率也会高一些。

                    其实这次北京不算紧张。据朋友说,公园里一直有人散步。

                    上次非典的时候,京郊各村都严防死守,北京的车连公里都下不去

                    我的准备也算不上刻意。各个商家都会不定期拿出某些商品打折以吸引客流量。我家的习惯是见到打折的就屯点,比如说碰到排骨买一送一,别管需不需要都要买两扇,这次呢就一次买四扇(我家俩冰箱),碰到卫生纸打折,别管缺不缺都来一捆。我从春节后就囤货(当时没想到会发展成这样,纯粹是下意识地行为),很快就囤了不少。

                    子弹也是,碰到打折就来一箱。其实普通人打枪,消耗不了太多子弹。比如说54手枪,我基本上三个弹夹(8发弹夹)打不完,虎口就开始流血了。步枪散弹枪打多了,肩膀也受不了。

              • 家园 这事吧,我隐隐觉得和文化、传统这些东西有关。

                孰是孰非,真的不好说。另外,欧美也不同,人口密度差太多了。

                我身边的,中国人大都非常紧张,而鬼子大多数都非常淡定。我现在有点明白为啥鬼子会发明出徒手攀岩这种玩命的运动。通过这次疫情,我发现鬼子对生死,整体上没有中国人那么恐惧。高中三年河友曾经说过,鬼子的葬礼经常是非常欢乐的(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是前半段沉重、后半段欢乐)。鬼子的墓园经常在市中心,而且是做公园用的。

                总之吧,不能直接用中国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做法的对错。也不能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做法的对错。

                举个例子,我认识两个大美女,大学毕业、大公司总部就职,嫁了还在学徒的木匠(时薪18块,这是其中一个大美女告诉我的)。这种事情在国内,估计要惊世骇俗,而这边的人则表示淡定(当然这种情况也不多)。

                --------

                回到疫情。我之前说过,医疗系统“救命不治病”。举几个例子:

                1. 朋友的母亲,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抢救。在ICU呆了40多天,住院4个月。据朋友讲:大手术后,又做了n个小手术。每次出现并发症,立马上3D彩超,然后做微创手术进行修补,直到完全康复出院。出院时已经看不出任何异常了。这位老人是洪湖县的一名平头百姓,近70岁的老人,刚拿到PR、申请到健康卡不久,出现生命危险,立马不惜代价抢救,而且一分钱也不用花。

                2. 再给一个反面的例子。朋友的父亲,帝都部委的退休干部,身体非常好。那年心肺功能出了问题,去医院几次都不收治,最后收治的时候已经晚了,抢救了几个星期,也没抢救回来。

                3. 硅谷的一个朋友,奔5单身女性,没啥钱(一直租房),80多的老母亲老年痴呆,接到美国黑了下来(她国内的哥哥非常不是东西)。以她的财力,是无法支付米国的医疗费用的。但是看她发朋友圈,医院也没少去。

                4. 我家老大,急性阑尾炎。我开始以为只是积食,后来发现疼得厉害才去医院。本来以为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当时不知道是阑尾炎),前台护士一查,判断是阑尾炎,一分钟都没耽误。(医生征求了我的意见后,直接打点滴消炎,没做手术)

                但是你要是头疼发热到医院,根本没人理你。

                所以呢,基本的路子就是:

                小病靠抗、看免疫力;熬成大病才给治,而且不用担心他们不花大力气治;治不好的话,就是生死由命。当地人似乎没人抱怨,为啥要小病熬成大病。

                我觉得,这个和当地人的生死观有关。

                -------

                另外,我以前提过,国外的老人和国内的老人对自己的定位非常不同。国外老人一旦退休,就自觉自愿地躲到一边自己玩自己的去了;国内地老人呢,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是中心。

                • 家园 同意你这个结论。

                  国外的老人和国内的老人对自己的定位非常不同。

                  对死亡的认知也大不相同。

                • 家园 你分析的是对的, 我以前读<<史记. 匈奴列传>>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非常不理解, 认为他们就是野蛮人。

                  40岁之后再看,觉得20多岁时是用我们农耕定居文明的标准去衡量游牧民族,是不对的。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 逐水草,移动频率高,为了族群,贱老弱是自然淘汰。

                  • 家园 举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开个玩笑莫怪。

                    西方民众对死亡的态度确实国内天地之别。我在电视上看过多次葬礼,从未见哭天撼地场面。相信是基督者信念使然。他们给死者家属简单留言愿意用RIP三个字母,是rest in peace三个字的字首。对他们来说,死亡是在永恒的平和中休息。

                  • 家园 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欧美现在的老人,年轻时正是欧美的顶峰期,蓝领工人就可以供房、存养老金;而现在的年轻人,则是全球化浪潮中产业空心化的受害者。

                    因此,中下层人民,总体上年轻人的贫困程度大于老年人,老年人生活不差。认识一个鬼子老头,有房、有度假屋、有全额退休金(full pension),而他儿子则一塌糊涂,经常在打零工和拿救济之间转换。和同居女友生了俩娃,吃了上顿没下顿。老头聊起来也挺无奈,也会给孙女买圣诞礼物、生日礼物,但是总体上他是他,儿子是儿子。

                    我一个房客也是,他租我的房,他父母就住在不远处的老年公寓(步行可达)。老年公寓条件不错,费用也不低,他经常去蹭游泳池,但是大家来往起来跟朋友没啥区别。从没想过,老头搬过去跟儿子住,帮儿子分担房租,或者一起凑个首付。

                    医疗方面,大家拿全民医疗不说,米国对老人提供免费保险,基于"救命不治病"的原则,老年人享受的医疗资源也远大于年轻人。

                    我想说的是,欧美的老人,孩子长大了就放出去,不觉得孩子欠自己的。老了靠养老金、靠政府;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生育养育都是天恩,老人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是儿女的中心。而欧美的政治正确是妇女和儿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