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共:💬276 🌺4424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才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致敬
      • 家园 中国实在太大,同一时期各个行业大不相同。

        令尊的地质,在84年应该就定下来要市场化自负盈亏,有条件下,没条件也要下。

        我父亲是重型汽车行业的,是后来所谓的三条大狗,三条小狗,一群野狗那一伙的。那时候要整合,我父亲厂安排生产汽车车桥的壳----所谓的桥壳。

        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

        情况和下面忙总张厂长的故事大楼里的描述类似。

        当时技改是强制性的,企业并无自主权,不想干也得干

        厂长们的说法是: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

        至于技改的方案,设备选型,等等都不是企业决定的,是例如化工部,轻工部,建材部等等官员在办公室拍脑袋决定的,而且决策周期极长,有五年才完成调研的项目,决定引进时世界上已经淘汰这种技术了。引进之日就是停产之时。还有的是烂尾楼,引进一半,突然政策改变,技改资金从财政拨款改为贷款,企业没能力贷款,就成破烂一堆。本人就干过这种收拾烂尾楼的项目管理,真可以说生不如死,焦头烂额。

        • 家园 花一下,不过老兄这里可能有点经验主义了。。

          两条理由:

          1、就俺走过的国家的情况看——当然俺也没走过几个国家——富国的地质勘探基本没有市场化的,不是吃国家财政饭,就是吃机构或大企业经费拨款,没有让地质单位去赚钱的——到目前为止,这么做的,出了中国,俺没看见还有第二个国家这么做,当然,俺眼界窄,谁有反例请指教,俺洗耳恭听;至于穷国。。。穷国小国好像也没啥兴趣搞这个吧,没怎么研究过。。。

          俺也是某次听花旗鬼子的合作方介绍,才知道美国吃财政饭的人比俺们都多,人家才3亿人口,可见税收和财政管理水平不低——有一说一,国内老抨击美国贫富分化,但俺个人的赶脚,美国的分配公平性做的比中国好,就业机会也比中国多,质量也高。

          2、国家03年有点缓过劲来后,仍然保留了这只队伍,且认定其事业单位性质,不在逼着出去赚钱了。

          俺爹的个人观点,国家1978至2003年间的尝试,瞎指挥胡搞的成分居多,不过也有错过1975至1985这十年改革窗口期的原因。

          俺爹后来反思,当然应该改革,且他有这么几点建议:

          1、应该在1975,甚至在1972年开始严格限制地质系统的规模,撤销因50至60年代通讯和运输条件限制,而设立的省机关,只设华北,东北,西北和华南等几个大区机关即可,同时大区机关也要精简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冗员。不过跟“是,大臣”里面一样,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是冗员,想砍掉,嘿嘿,不增加就不错。。。事实上,84年改革后,这些机关的人数反倒迅速膨胀起来。。。俺1995年去某省地质勘察局,规模差点吓死俺。。。这些人什么活不干经费反倒十分充足,日子过的极为舒服,也不编余。。。

          2、在75至85的窗口期内,每个省只保留一到两支一线队伍,保留必要的战略战术力量,其余的果断撤编。

          3、充分利用之前的投资所形成的城镇聚集效应,利用已经成规模的各类大集体经济实体,搞完全脱钩的三产———既可消化系统内冗余职工和职工子女的就业压力,也不必在后来的大搬迁中浪费宝贵的经费——后来的大搬迁,把30年来积攒的家当丢的丢,卖废铁的卖废铁,浪费惊人。

          俺前面正文里没说,是因为实在不愿意写这些负面的东西。。。

          4、组织国家队,利用已有的人员、经验和设备,去非洲,走出去,搞国际合作——03年之后,国家也反应过来了,也想搞以国家为单元的、能赚大钱的经济循环,但是人员梯队已经。。。总之,搞的很累不说,如果不是设备好了,水平还不如78年的队伍——这不是俺说的,是有司下的结论,有些论文也涉及了,只要花时间就可以查到。。。

          总之,俺个人的浅见,1984到2003,对地质行业而言,是胡搞的20年,余毒至今没清理干净。

          俺前面推荐过一个地质从业者在知乎写的帖子——这个帖子很有名,以至于这个帖子在系统内广为流传——您一看就知,俺是不是胡说。

          修改下,太敏感的就不说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阴霾信仰,四方城,桥上,
          • 家园 事后看步步昏招,当时走只能如此

            这就跟下棋一样啊,时候看步步昏招,“我当时脑子真是进水了,怎么这么走”;但是在当时的时间尺度和条件限制下,只能这么走。

            所以你看这些年的改革,从地方到军改,喊的口号都是“精兵简政”,但是每次精简掉的常常是红军团,扩充的反倒都是机关。原因就在于,在“精简谁”的博弈中,机关肯定是比战斗队更能折腾会折腾的。等折腾完了,红军团没了,一复盘,我TM怎么又出昏招了。

            这事就是无解。唯一的办法就是胡温那时候的搞法,不折腾,你人员膨胀就膨胀,能完成任务就好,这样底下战斗队的待遇还能好点。

          • 家园 不计国企,美国政府雇佣的劳动力占20%

            这是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基本上最近五十年都如此。对比中国只占5%,在人数上与美国相当。

            • 家园 是的,那次交流俺印象极其深刻。。。

              俺当时是以中间人的身份,介绍俺当时的美国东家跟国内某部委访问团认识。

              过程有点搞笑:

              第一天上午国内介绍减员增效的种种经验,参加网上政务,减少窗口坐席,雇佣合同工干重活等经验,并提出要跟美国佬学习市场化运作政府的经验;

              搞的美国佬不知说啥好——午餐前不停的通过俺们传话,他们是按照之前设定的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来准备的,内容大都是如何有效利用财政资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现场一度很尴尬。。。

              北师大李玲教授说,她在国内被视为左派,到美国被视为右派,这话俺是相信的。

              中国国内,就俺走过的有限的世界看,尤其是90年代的中国,可能右的可以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河里林容说恩格斯写的工人调查太触目惊心,要俺说,比起90年代的中国,书里的事都不叫个事。

              所以俺认为,中国没有英国政治中的所谓左派,也没有右派,只有汉奸党和民族主义者两派。

              直到现在,汉奸也很猖獗,而且很多汉奸还掌握实权。

              通宝推:老老狐狸,桥上,
              • 家园 左派

                就是马列那派早就主流干掉,毛一派是它子集。换句接地气:在广播渠道即舆论媒体不会出现它们声音,全面高压封杀。

                其实右派就是平反的黑五类及蓝营绿营立场一致人群,俗称民国党。

                当然左右还有其它派,除了分裂的,基本人数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上的了台面就这些了。

                知识分子用当下分法,分文科理科自立,以现代教育分类合拍。

                用汉奸党和民族主义者来分,从中国坐大挑战美国来说符合以时俱进,毕竟港澳台实力占比衰落到秋后蚂蚱,无助轻重的地位。

          • 家园 这篇回答是经过深思熟虑,谢谢!
          • 家园 我并没有否认胡搞,我引用的忙总的话也是说胡搞。

            不过,可能我们认为胡搞之处是不一样的。

            从我的经验而言,我是反对中国式计划经济的,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并不能划等号。

            反对计划经济的原因,就是很可能胡搞,瞎计划,乱计划。

            正如你所说的,很多行业是没办法市场化,自负盈亏的。90年代末刚到德国,那里的数据就是歌剧院每卖一张票,政府还要倒贴40马克----像歌剧这样的德国国粹,也是没有办法自负盈亏的,按照供求关系,卖票的收入抵不了成本。这是市场规律。

            地质也是这样的行业,但是国家已经计划----它们要自负盈亏,才有后面的措施。就像你所说的,是错的。

            我父亲的行业,以前是小而全。安徽这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省,大型一家厂,中型一家厂,轻型若干,然后各种零部件厂商应有尽有----当然比起发达地区那些上规模的工厂,自然很不能打。

            所以,国家开始整合,我父亲厂是重汽集团的一部分,安排他们生产桥壳。等到重型整个项目上马后,发现重汽集团设计的那种车型没市场,自然桥壳(只能给某种车型配套)也没有市场,我父亲厂背着落下的银行债务,在生存线上挣扎。

            总之,当时的现实是,计划的东西不符合市场规律。

            • 家园 那么,咱们看法是一致的

              结论是:确实应该改革,但改的方向有问题。

              • 家园 忙总张厂长的故事那栋楼很多跟帖也很精彩,

                下面这段话我基本认同。

                如果借着忙总的比喻,当时全国是一个企业的话----部队是保卫科,像地质等等是技术科检验科之类的没有直接效益的,却不可缺少的部门。

                我父亲的汽车厂和忙总笔下的纺织厂,化工厂是生产车间。

                这个模式,苏联东欧没有混下去。至于中国不改会怎么样,我不发表意见了。

                这个问题写几本书都不会有答案,具体到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殊

                失败的原因,但是整体来看是体制问题。也就是苏联失败的原因:政府成为市场的上帝,大量浪费资源,当没有更多资源浪费时,政府就会抛弃企业,企业就只有死亡,因为这些企业本质上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市场是计划,原材物料是计划的,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全国实际就是一个企业,国家计委就是总经理,国家经贸委就是厂长。国家企业瓦解了,车间就没出路了。

                • 家园 是的,俺也认同。不是您这么认真

                  俺有些话是打算后面说,或者不说的,俺希望俺写的尽量客观,希望大家看了故事,自己得出自己的结论。。。

                  您这么认真,俺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惶恐惶恐。。。

                  手机打字,错漏太多,惭愧惭愧

      • 家园 看到这篇,对老一辈的悲凉感同身受。

        他们在改开私有化大潮,一切向钱看的冲击下,在公与私、良心与金钱之间的挣扎与无奈……

        所谓改开,是整个社会为了那点私欲,背叛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背叛了社会主义和毛主席思想。

        那些官僚和板凳,只不过是引领了和利用了人民的私心罢了。

        • 家园 悲凉谈不上

          之前有个河友,叫梦秋,写过一个帖子劝俺,名字好像是谁都是微不足道的河沙。。。

          写的好极了,对俺的影响很大。

          俺爹娘都认为俺的格局不够大,对阴暗的东西记得太清,看的太重——俺一直在改,希望就木之前能改的有点成效。。。

          • 家园 您的父母那一代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他们都有为国为民的

            大胸怀,还有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句话我一直不理解,乐观就是乐观,为啥还要加上一个革命的前缀呢?

            现在倒是有点理解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跟现在的普通意义上的乐观是不一样的。

            他们是信仰,是豪情,必胜的信念,再大的困难,再阴暗消极的环境,都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

            在他们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叫做: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他们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是精神层面极其充实,极其朝气蓬勃。

            而今天我们现在看着物质极大丰富了,但是精神方面却很空虚,远远比不上老一辈。

            只有敬仰。

            通宝推:唐家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